浅淡职称评聘工作及职称制度改革

浅淡职称评聘工作及职称制度改革 来源:加入时间:2009-12-3 浅淡职称评聘工作及职称制度改革摘要阐述了职称改革经历的3个阶段,分析了现行职称制度的缺憾,提出职称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关键词]职称制度;改革;措施

一、我国职称改革经历的3个阶段

1.1解放初期至加世纪50年代末此阶段实行技术职务任命制度。国家规定统一的技术职务级别,单位根据需要和机构编制确定技术职务,并任命人员,职务任命以后与工资挂钩。主要的技术职务有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教师、卫生技术人员、新闻出版人员等,职务也分等级,如科研系列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实习员、技术员。

到了6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工资基本处于冻结状态,这种需要增加工资的职务任命制度基本停顿下来。

1.2 1977至1983年此阶段实行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作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了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只要评上相应的职称,不需聘任职务,不用履行职责。

技术职称实际上成了工作成就、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标志,不与待遇挂钩。1983年9月,由于评定范围扩大和质量不高的原因,中央决定暂停职称评定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并研究改革方案。

1.3 1986年至今此阶段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1986年,中央决定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主要做法是企事业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范围内,结合本单位专业技术工作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岗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企事业单位在获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聘任。聘任职务有任期,在任期内履行职责,并享受相应的职务工资待遇。1994年,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明确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在我国又逐步建立实施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不足

2.1职称评审标准条件已经趋于过时

目前的职称评审核准条件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条件下对人才进行科学评价的理念不相吻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急需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现行的职称评审标准和条件规定,仍然执行的是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的标准、条件和系列规范,执行周期已有20年,标准和条件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人才全面准确评价的需要。特别是职称标准和条件中对学历、年限、工作经历以及论文、着作、学术成果等方面的要求刻板生硬;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与有些行业或专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对于年龄较大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要求也比较苛刻;评审条件中量化标准不够规范,可操作性不够强;全面推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以后,仍对职称申报人员范围要求过死,单纯以执行职级、职等工资制为取舍,限制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评价方法存在片面性和职称“一评定终身”,缺乏必要的激励和鞭策机制,职称作用受到削弱;职称评聘工作在企业中只搞评审、不搞聘任,不与待遇挂钩,有逐步淡化的趋向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和挫伤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长远来说,不利于整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2.2现行岗位管理办法不尽科学、合理

事业单位岗位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因人设岗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相对缓慢,各方面配套措施未及时跟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还是走职称这个“独木桥”,而职称又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紧密挂钩,一旦聘任,即刻兑现。基于体制原因,事业单位岗位管理采取结构比例标准和最高职务档次控制办法,只能按照上级规定的设岗比例实行岗位总量控制,而无法要求事业单位做到遵循“以事定职,因事设岗” 原则,以工作任务、业务职责的要求来确定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又由于评聘分开制度的全面推行,使一大批符合相应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时通过评审取得了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而评上职称不是目的,获得聘任并兑现有关待遇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岗位需求矛盾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较为集中的农业科研、教学研究、卫生医疗、文化等事业单位,需求矛盾更为突出。由于现行的岗位结构比例和最高控制标准难以达到有些单位的实际需要,为尽快解决岗位需求矛盾,许多单位只好不顾客观实际,超限额比例要求申请增设岗位,致使事业单位因人设岗现

象依然存在。再是,经济发达地区人才集聚密度较大,而经济落后地区人才集聚密度相对较小,现行岗位管理办法没有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异,安徽省按照同一比例和标准管理,就限制了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力度,客观上极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2.3职称后续管理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规范化管理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不少单位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竞争聘任力度不够、走过场、甚至“暗箱”操作,聘约管理弱化,任期考核滞后或简单化,个别单位甚至存在弄虚作假、虚于应付等不负责任现象,致使竞争聘任机制未能真正形成。而作为职称综合管理的人事部门,在职称聘任方面存在政策空白,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缺乏上级赋予的明确的行政监督管理职能,使得职称聘任过程中的一些明显不合理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职称改革工作的健康发展。

2.4评价机制不适应激励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求

集中体现在评价方法、内容、条件3个方面比较落后。一是评价方法相对落后。目前,能力测试仍通行“笔试”。实践证明,“笔试”在职称评聘工作的高度运用,难以准确地考察专业技术人员全面的情况,往往是考试成绩上去了,专业能力、专业水平,,特别是工作创新能力却没什么提高。二是评价考察的内容相对落后。按现行政策,各级各类职称,一般必须专业能力、外语(以英语居多)、计算机3门课程都合格才能参加评审,虽说这是应该而且必要,但也潜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比如说外语测试,除少数人获得免试资格以外,大多数人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这意味着如果通不过考试,就不能晋升高一级职务,尤其是高级职务。一部分业绩、能力平平、缺乏上进心的人,自然是望而却步。但那些破格不够条件,而能力、业绩突出的技术人才,因为历史原因,和缺乏外语学习的环境而难通过考试,导致难以晋升高一级职务,势必挫伤他们的工作能动性。三是评价的标准相对落后。比如晋升资格条件,明确规定晋升高、中、初级职务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任职年限等要求,但从充分激励人才的角度看,这些限制条件,就成为限制有突出贡献人才、积极上进人才、致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依据。

2.5全评全聘不适应“评聘分开”的改革要求

客观地说,“评聘分开”在现实工作中有较大阻力。首先是计划经济长期的“大锅饭”形成了“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习惯,不评则已,评则必聘;第二是单位领导担心对职工利益重新分配易引起新矛盾,造成职工上访、闹事的局面,所以,目前大多数地方仍是评聘合一。显然,不符合人才激励要求。

2.6聘后管理不适应现代管理制度规范

由于评、聘实质上难以分开,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经济利益不可能有根本性冲突,本质上说,聘后

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习惯,不评则已,评则必聘;第二是单位领导担心对职工利益重新分配易引起新矛盾,造成职工上访、闹事的局面,所以,目前大多数地方仍是评聘合一。显然,不符合人才激励要求。

2.6聘后管理不适应现代管理制度规范

由于评、聘实质上难以分开,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经济利益不可能有根本性冲突,本质上说,聘后管理仍停滞在收发考核表、掌握一些无关痛痒的信息等低端层面,而以能力、业绩为基本评价要素,以激励人文化管理为基本手段的现代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最终基本流于形式。

三、地方职称制度改革探索

面对现行职称制度的种种不适应,以及弊端的逐步显现,很多单位对职称制度改革作了积极探索。2001年5月,中科院宣布在全院范围内停止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代之以岗位竞聘;北京市简化职称评聘程序,包括延长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合格证有效期,减少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力)考试模块,取消调入本市单位人员的职称认定,简化专业技术人员转换系列手续等;上海市提出了“个人申报、社会评定、单位聘任”的职称工作新模式,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服务系统;江西省取消了资格评审的指标或比例限制,采用个人申报突出“自由”、社会评审突出“科学”、单位聘任突出“择优”的方式,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单位新进人员除录用为国家公务员外,一律实行人事代理,推行聘用制;江苏省对职称评审工作中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政策要求作出重大调整,今后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再成为所有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先决条件,而作为评审条件之一,由评委会根据实际要求掌握;山东农业大学实行职称“只聘不评”已经3年多,反响良好(“只聘不评”一改职称评审和因人设岗的传统做法,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契约管理。)。

在经历种种探索之后,进行社会化评审职称,依照独立标准衡量一个专业技术人才的水平,我国的职称评审改革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四、职称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4.1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进一步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评审过程中按岗位职数评审的限制,实行“能者上”的激励机制;在聘任管理上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通过评聘分开,使符合评审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获得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能较好地解决过去因岗位职数限制而积累下来的矛盾和历史欠帐。实践证明,评聘分开制度的全面推行,不仅使职称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目标迈出了新的一步,而且为今后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的合理流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2运用科学职积评审方法

职称评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趋于科学合理,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职称评审工作实行单一的考试或评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局限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进行严格公正的考试和科学合理的评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从2001年开始,对职称评审工作实行了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办法,对晋升高、中级职称人员,进行全市统一的业务考试,成绩作为高级推荐和中级评审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考评结合办法的全面实施,既可以从一个侧面检验和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真实水平和业务素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从而为准确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4.3建立人才评价新机制

尽快建立起新形势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新机制,促进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打破制约和影响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一切不利因素,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依据。围绕能力和业绩两个方面,结合各系列、专业间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和有所侧重的要求,特别是能力方面的要求。不唯身份、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以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进一步扩大职称申报人员范围和职称覆盖面,凡在当地与用人单位确立了人事、劳动关系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论户籍、档案、身份和单位性质,均可参加职称评审;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要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区、行业、专业、工作性质和年龄而宜,不搞“一刀切”;允许专业技术人员申报2个以上职称,促进复合型人才成长,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公平、合理和有效的竞争机会和平台,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

4.4加大对职称工作的投入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一步精简手续,规范程序,缩短工作周期,切实提高职称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将每年的高、中级职称申报、评审时间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公开,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做到心中有数。评审时间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基层工作的实际,在时间上留有余地,并进行合理安排。同时,加大对职称评审工作的投入,配备得力的工作人员和先进的办公设备,改善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

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建议由省人事厅牵头,组织全省各个地市的优势力量,共同开发省内通用的职称评审管理软件,将职称评聘的各个环节形成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运行模块,并充分利用网络建立相互联系,试行网上填报材料,网上传阅材料,网上评审材料,网上查阅结果等。

4.5发挥职称改革的影响作用

继续深化职称改革工作,坚持考评结合的科学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职称改革的政策导向作用;坚持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制度,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杠杆作用,正确处理好职称申报、评审和聘任管理三者间的关系,不断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4.6加强职称后续管理工作

针对职称后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力度相对薄弱、竞争聘任和聘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采取针

对性措施,通过赋予各级人事部门相应的行政监督管理权限,加大人事部门对各单位职称后续管理工作的参与管理力度,充分发挥人事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将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贯穿于职称评聘工作全过程。同时,建立健全职称评聘方面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积极维护专业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

4.7扩大职称改革的宣传面

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进一步加强对职称改革工作政策规定和工作部署的宣传力度,扩大职称改革工作政策宣传的覆盖面,最大限度的减少因组织原因造成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利益受到影响的机会和因素,积极维护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

4.8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评价

为进一步适应职称改革工作的深化和社会化评价工作的大趋势,也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职称工作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情况,彻底解决职称评审由于各系列间多头参与所造成的不平衡现象,加快推进职称工作走社会化评价这条路子的步伐。建议尽快出台我省职称评审社会化评价的相关政策、规定,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使职称评审工作尽快走上社会化评审的轨道,从而推动整个职称改革工作上一个大的台阶。

更多有关职称制度改革的论文:

《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应规范》

《浅论教师职称的评聘制度演变特点》 《从农民获高级职称评说职称评比制度》

《对中国现行职称外语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

浅淡职称评聘工作及职称制度改革 来源:加入时间:2009-12-3 浅淡职称评聘工作及职称制度改革摘要阐述了职称改革经历的3个阶段,分析了现行职称制度的缺憾,提出职称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关键词]职称制度;改革;措施

一、我国职称改革经历的3个阶段

1.1解放初期至加世纪50年代末此阶段实行技术职务任命制度。国家规定统一的技术职务级别,单位根据需要和机构编制确定技术职务,并任命人员,职务任命以后与工资挂钩。主要的技术职务有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教师、卫生技术人员、新闻出版人员等,职务也分等级,如科研系列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实习员、技术员。

到了6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工资基本处于冻结状态,这种需要增加工资的职务任命制度基本停顿下来。

1.2 1977至1983年此阶段实行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作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了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只要评上相应的职称,不需聘任职务,不用履行职责。

技术职称实际上成了工作成就、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标志,不与待遇挂钩。1983年9月,由于评定范围扩大和质量不高的原因,中央决定暂停职称评定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并研究改革方案。

1.3 1986年至今此阶段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1986年,中央决定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主要做法是企事业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范围内,结合本单位专业技术工作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岗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企事业单位在获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聘任。聘任职务有任期,在任期内履行职责,并享受相应的职务工资待遇。1994年,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明确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在我国又逐步建立实施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不足

2.1职称评审标准条件已经趋于过时

目前的职称评审核准条件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条件下对人才进行科学评价的理念不相吻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急需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现行的职称评审标准和条件规定,仍然执行的是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的标准、条件和系列规范,执行周期已有20年,标准和条件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人才全面准确评价的需要。特别是职称标准和条件中对学历、年限、工作经历以及论文、着作、学术成果等方面的要求刻板生硬;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与有些行业或专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对于年龄较大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要求也比较苛刻;评审条件中量化标准不够规范,可操作性不够强;全面推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以后,仍对职称申报人员范围要求过死,单纯以执行职级、职等工资制为取舍,限制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评价方法存在片面性和职称“一评定终身”,缺乏必要的激励和鞭策机制,职称作用受到削弱;职称评聘工作在企业中只搞评审、不搞聘任,不与待遇挂钩,有逐步淡化的趋向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和挫伤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长远来说,不利于整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2.2现行岗位管理办法不尽科学、合理

事业单位岗位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因人设岗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相对缓慢,各方面配套措施未及时跟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还是走职称这个“独木桥”,而职称又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紧密挂钩,一旦聘任,即刻兑现。基于体制原因,事业单位岗位管理采取结构比例标准和最高职务档次控制办法,只能按照上级规定的设岗比例实行岗位总量控制,而无法要求事业单位做到遵循“以事定职,因事设岗” 原则,以工作任务、业务职责的要求来确定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又由于评聘分开制度的全面推行,使一大批符合相应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时通过评审取得了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而评上职称不是目的,获得聘任并兑现有关待遇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岗位需求矛盾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较为集中的农业科研、教学研究、卫生医疗、文化等事业单位,需求矛盾更为突出。由于现行的岗位结构比例和最高控制标准难以达到有些单位的实际需要,为尽快解决岗位需求矛盾,许多单位只好不顾客观实际,超限额比例要求申请增设岗位,致使事业单位因人设岗现

象依然存在。再是,经济发达地区人才集聚密度较大,而经济落后地区人才集聚密度相对较小,现行岗位管理办法没有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异,安徽省按照同一比例和标准管理,就限制了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力度,客观上极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2.3职称后续管理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规范化管理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不少单位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竞争聘任力度不够、走过场、甚至“暗箱”操作,聘约管理弱化,任期考核滞后或简单化,个别单位甚至存在弄虚作假、虚于应付等不负责任现象,致使竞争聘任机制未能真正形成。而作为职称综合管理的人事部门,在职称聘任方面存在政策空白,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缺乏上级赋予的明确的行政监督管理职能,使得职称聘任过程中的一些明显不合理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职称改革工作的健康发展。

2.4评价机制不适应激励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求

集中体现在评价方法、内容、条件3个方面比较落后。一是评价方法相对落后。目前,能力测试仍通行“笔试”。实践证明,“笔试”在职称评聘工作的高度运用,难以准确地考察专业技术人员全面的情况,往往是考试成绩上去了,专业能力、专业水平,,特别是工作创新能力却没什么提高。二是评价考察的内容相对落后。按现行政策,各级各类职称,一般必须专业能力、外语(以英语居多)、计算机3门课程都合格才能参加评审,虽说这是应该而且必要,但也潜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比如说外语测试,除少数人获得免试资格以外,大多数人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这意味着如果通不过考试,就不能晋升高一级职务,尤其是高级职务。一部分业绩、能力平平、缺乏上进心的人,自然是望而却步。但那些破格不够条件,而能力、业绩突出的技术人才,因为历史原因,和缺乏外语学习的环境而难通过考试,导致难以晋升高一级职务,势必挫伤他们的工作能动性。三是评价的标准相对落后。比如晋升资格条件,明确规定晋升高、中、初级职务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任职年限等要求,但从充分激励人才的角度看,这些限制条件,就成为限制有突出贡献人才、积极上进人才、致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依据。

2.5全评全聘不适应“评聘分开”的改革要求

客观地说,“评聘分开”在现实工作中有较大阻力。首先是计划经济长期的“大锅饭”形成了“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习惯,不评则已,评则必聘;第二是单位领导担心对职工利益重新分配易引起新矛盾,造成职工上访、闹事的局面,所以,目前大多数地方仍是评聘合一。显然,不符合人才激励要求。

2.6聘后管理不适应现代管理制度规范

由于评、聘实质上难以分开,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经济利益不可能有根本性冲突,本质上说,聘后

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习惯,不评则已,评则必聘;第二是单位领导担心对职工利益重新分配易引起新矛盾,造成职工上访、闹事的局面,所以,目前大多数地方仍是评聘合一。显然,不符合人才激励要求。

2.6聘后管理不适应现代管理制度规范

由于评、聘实质上难以分开,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经济利益不可能有根本性冲突,本质上说,聘后管理仍停滞在收发考核表、掌握一些无关痛痒的信息等低端层面,而以能力、业绩为基本评价要素,以激励人文化管理为基本手段的现代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最终基本流于形式。

三、地方职称制度改革探索

面对现行职称制度的种种不适应,以及弊端的逐步显现,很多单位对职称制度改革作了积极探索。2001年5月,中科院宣布在全院范围内停止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代之以岗位竞聘;北京市简化职称评聘程序,包括延长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合格证有效期,减少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力)考试模块,取消调入本市单位人员的职称认定,简化专业技术人员转换系列手续等;上海市提出了“个人申报、社会评定、单位聘任”的职称工作新模式,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服务系统;江西省取消了资格评审的指标或比例限制,采用个人申报突出“自由”、社会评审突出“科学”、单位聘任突出“择优”的方式,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单位新进人员除录用为国家公务员外,一律实行人事代理,推行聘用制;江苏省对职称评审工作中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政策要求作出重大调整,今后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再成为所有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先决条件,而作为评审条件之一,由评委会根据实际要求掌握;山东农业大学实行职称“只聘不评”已经3年多,反响良好(“只聘不评”一改职称评审和因人设岗的传统做法,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契约管理。)。

在经历种种探索之后,进行社会化评审职称,依照独立标准衡量一个专业技术人才的水平,我国的职称评审改革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四、职称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4.1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进一步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评审过程中按岗位职数评审的限制,实行“能者上”的激励机制;在聘任管理上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通过评聘分开,使符合评审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获得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能较好地解决过去因岗位职数限制而积累下来的矛盾和历史欠帐。实践证明,评聘分开制度的全面推行,不仅使职称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目标迈出了新的一步,而且为今后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的合理流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2运用科学职积评审方法

职称评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趋于科学合理,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职称评审工作实行单一的考试或评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局限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进行严格公正的考试和科学合理的评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从2001年开始,对职称评审工作实行了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办法,对晋升高、中级职称人员,进行全市统一的业务考试,成绩作为高级推荐和中级评审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考评结合办法的全面实施,既可以从一个侧面检验和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真实水平和业务素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从而为准确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4.3建立人才评价新机制

尽快建立起新形势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新机制,促进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打破制约和影响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一切不利因素,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依据。围绕能力和业绩两个方面,结合各系列、专业间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和有所侧重的要求,特别是能力方面的要求。不唯身份、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以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进一步扩大职称申报人员范围和职称覆盖面,凡在当地与用人单位确立了人事、劳动关系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论户籍、档案、身份和单位性质,均可参加职称评审;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要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区、行业、专业、工作性质和年龄而宜,不搞“一刀切”;允许专业技术人员申报2个以上职称,促进复合型人才成长,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公平、合理和有效的竞争机会和平台,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

4.4加大对职称工作的投入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一步精简手续,规范程序,缩短工作周期,切实提高职称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将每年的高、中级职称申报、评审时间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公开,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做到心中有数。评审时间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基层工作的实际,在时间上留有余地,并进行合理安排。同时,加大对职称评审工作的投入,配备得力的工作人员和先进的办公设备,改善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

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建议由省人事厅牵头,组织全省各个地市的优势力量,共同开发省内通用的职称评审管理软件,将职称评聘的各个环节形成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运行模块,并充分利用网络建立相互联系,试行网上填报材料,网上传阅材料,网上评审材料,网上查阅结果等。

4.5发挥职称改革的影响作用

继续深化职称改革工作,坚持考评结合的科学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职称改革的政策导向作用;坚持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制度,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杠杆作用,正确处理好职称申报、评审和聘任管理三者间的关系,不断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4.6加强职称后续管理工作

针对职称后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力度相对薄弱、竞争聘任和聘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采取针

对性措施,通过赋予各级人事部门相应的行政监督管理权限,加大人事部门对各单位职称后续管理工作的参与管理力度,充分发挥人事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将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贯穿于职称评聘工作全过程。同时,建立健全职称评聘方面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积极维护专业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

4.7扩大职称改革的宣传面

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进一步加强对职称改革工作政策规定和工作部署的宣传力度,扩大职称改革工作政策宣传的覆盖面,最大限度的减少因组织原因造成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利益受到影响的机会和因素,积极维护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

4.8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评价

为进一步适应职称改革工作的深化和社会化评价工作的大趋势,也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职称工作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情况,彻底解决职称评审由于各系列间多头参与所造成的不平衡现象,加快推进职称工作走社会化评价这条路子的步伐。建议尽快出台我省职称评审社会化评价的相关政策、规定,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使职称评审工作尽快走上社会化评审的轨道,从而推动整个职称改革工作上一个大的台阶。

更多有关职称制度改革的论文:

《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应规范》

《浅论教师职称的评聘制度演变特点》 《从农民获高级职称评说职称评比制度》

《对中国现行职称外语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


相关文章

  • 惠山区职称论文发表网-小学学校安全管理管理内容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惠山区职称论文发表网-小学学校|安全管理|管理内容论文选题题目 惠山区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小学学 ...查看


  • 在云南省职称改革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同志们: 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批准,我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将于今年全面实施,下面,我代表省教育厅讲3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持 ...查看


  • 教师职称制度酝酿改革
  • 职称制度 职称不应过多挂钩工资待遇 记者:在很多单位,职称与工资.住房等福利待遇密切相关,这使得很多人拼命追逐职称,在这方面,是否有相关改革计划? 王晓初:我也了解到,社会上对职称制度有不少诟病,其中包括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商业媒体以及许多 ...查看


  • 高校职称评聘工作改革的深化研究
  • 摘要:职称评聘工作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必不可少的关键组成要素,也是新时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一系列改革发展之后,高校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构建了可行的教师职称评聘体系,职称评聘工作逐渐走上"常规化.制度化"轨道 ...查看


  • 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 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改革的指导意见 中小学教师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1986年开始建立的以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对调动广大中小学教 ...查看


  • 滕州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 滕州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人员过渡办法 为稳步推进我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根据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鲁人社发[2012]53号)文件精神和枣庄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 ...查看


  • 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人员过渡办法
  • 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人员过渡办法 为切实做好我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实现人员平稳过渡和政策有效衔接,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特制定本办法. 一.过渡范围 我省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以及市.县(市. ...查看


  • 关于高校职称改革诸问题的探讨
  • 第27卷第4期 V ol 127 N o 14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 al o f Chang chun N ormal University (Human 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2 ...查看


  • 吉林省松原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 吉林省松原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为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职称制度分类改革,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决定在我省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为使改革试点工作科学.平稳.规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