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中的明月原型

  作者简介:赵婉竹,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摘 要:月亮一直是人们笔下的美神,很多美好的诗句和文章都与月亮有关。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多次运用了月亮这个意象,苏轼通过写月,来寄托自己的对人生的感悟、对仕途的感慨和自己内心的情感。月,成了苏轼表达自己情感的艺术符号。

  关键词:明月;生殖崇拜;象征;原始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一、月的基本原型意义

  荣格认为“原始意象或原型是一种形象,或为妖魔、或为人,或为某种活动,它们在历史的过程中不断重现,凡是创造性幻想得以自由表现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踪影,因而它们基本上是一种神话的形象。”

  很早以前就有关于月来崇拜的记载。《史记,天官》明确地说:“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神也。”通过这古文,不难发现里面有关于将月亮视作金神的祭礼,,这是一种典型的月亮崇拜的文化心态,而这种心态是伴随着人类自身的需求而存在的,也正是这种渴望, 使这种月亮祟拜的神圣祭礼慢慢的约定俗成,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文化习俗,在中华民族中保存下来并且世代相传。

  月亮崇拜的实质也就是女性生殖崇拜。中国文化中,月亮最多最基本的象征是女性和母亲。这种象征意义开始于原始的生殖崇拜时期。最原始的生殖崇拜是女性崇拜,原始祖先单方面理解生命是由母亲创造的,例如很多中国神话里的“处女母亲”“圣人皆无父”这样的观念。而中国创造的第一位女神,女娲,同时又是月神。因为出土的墓葬砖画中,女娲伏羲人首蛇身,女娲手中捧得是月亮,伏羲捧得是太阳。这样的形象实际就是象征着女娲是月神。所以,月亮一开始就与女性相联系,象征女性。而传说中,人类都是有女娲造出来的,自然的月亮也变得和生殖有关。所以,中国古代很多伟人的母亲都是“感月而生”的,例如,孙坚的夫人吴氏怀孕了,晚上做梦梦见月亮入怀,后来就生下了孙策。当然,这种生育是不科学的,它表现的是月亮在人们心目中的母亲般的意义。

  因为月亮的这种原始的象征意义,成了原始意象。荣格认为:“原始意象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疾”,是记忆的沉淀和铭刻,而且具有古老性质,“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可以)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在宽阔然而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漫淌” 。

  月亮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月殿嫦娥和月出皎兮原型模式,是月亮原型的两种基本类型。月出皎兮原型模式,来源于《诗经》《楚辞》等源头文学作品。《诗经》中《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是一首描写美人的爱情诗。青年男子见到月亮便怀念自己的心爱的女子,这是首次将月亮与美人联系。从此,月亮由原始的象征女子,具体化到了象征美丽的女子,即美人。月亮这种象征女性的基本的象征意义,后来派生出了很多其他的象征意义。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寻根溯源,都是具有原始象征意味的。月亮的原型象征意义创造了古典审美意境。

  “女性是月亮的灵魂,月亮是女性的诗化象征。”,月亮不仅是女性和母亲的化身,表现的是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母亲,又意味着生命的开始,新的生命的诞生,结合月亮自身特点,时圆时缺、周而复始、象征着运动,又象征着永恒。月亮,升起于夜晚,夜,总是静谧的,预示着另一种复苏,象征着寂静与超脱。

  二、月在《赤壁赋》中的基本象征意义

  苏轼在《赤壁赋》中6次提到了月。他选择在夜晚游赤壁,也是为了写月这个意象。由此看来,月寄托着苏轼的情感,有着特别的意义。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度过了一百天的牢狱生活后,被贬到了黄州,没有实权,是以犯人的身份到这黄州的。苏轼在黄州的偏僻的小镇住了四年零两个月,赤壁赋就是在这个期间完成的。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交代了游赤壁的时间,苏轼选择在夜晚,而且是农历十六的夜晚,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个晚上的月亮应该是最圆最亮的。苏轼选择在月圆之夜游赤壁,而且诵的是“明月之诗”,又看到了“月出东山”,这些意象的出现绝不是巧合,都是作者的特意安排,有着一定的寓意。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月圆之夜意味着马上月亮又要变成弯弯的,而不再是圆的。再美好的圆月,马上也要消逝了,而且是夜晚,距离天明更近了,有一种美好稍纵即逝的美丽的遗憾在其中。也正是苏轼这样的情感才创造出了夜晚这个游赤壁的时间。

  “明月之诗”是出自于《诗经》《月出》一篇,是一首描写美人的爱情诗,美人,月亮,可以说,月亮象征的是一切能让人流连,让人陶醉的美好事物。朗诵这样的诗句,说明苏轼心之所向正式这样的美好的事物,可是另一方面又说明了作者没有得到期待中的美好的事物。如果已经得到了已经拥有了就不用反复的歌之,诵之了。美人在后来已经有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屈原常用香草美人象征高洁的品格和君主或者理想。在这里,暂且可以理解为一个概括性的意义,就是美好的事物。因为无论是理想还是君主,都是作者心之所往的,都是作者心中期待的美好事物。

  “月出东山”“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用了“徘徊”一词,意境深远。月亮作为实体,出现在两个星宿中间,本没有什么稀奇。可是作者选用的词并不是月亮发出的动作,而是作者心境的外化形式。月亮的原始象征是女子,是母亲。母亲给孩子一种温暖的感觉,安全感,归属感。而此时苏轼被贬于此,没有着落,曾经的抱负,曾经的理想,都没有了实现的土壤,生活上也失去了支撑,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处于一种空茫状态。丧失了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归属感,所以以月寄情,让月也徘徊,实际上是自己的徘徊,内心的茫然,内心的空,内心的失落,没有归属感。

  苏轼在主客对话部分引了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本身引用的这两句诗就有孤苦的感觉,月亮很明亮皎洁可是星星很少,没有陪衬,显得很孤寂,鸟也飞走了,更加的寂寥。其实诗的后两句是真正说明作者当时心情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的仍然是这种无所归依的感觉。如果概括的说月亮是象征着美好的事物,那么此时,所有能显现美好事物的美好的条件都不见了,星星很少,鸟也飞走了,再美好的事物,如今形单影只,被背离,被抛弃了。实际上是作者借这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可是苦苦追寻却又追不到的失落、茫然、寂寥。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是苏轼在感慨曹操作为英雄终归尘土之后的想法。曹操曾经是那样的一个英雄,如今已经不在了,言外之意就是再伟大的人也会随着历史而被遗忘,再美好的事物也会随着时间流失。万物都是如此,更何况像自己如此渺小的人呢?不如,怀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就这样吧。这是苏轼消极的一番感慨。能够看出苏轼自始至终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因为就算长终,也要抱明月,这美好事物是作者不可舍弃的,心中惦念的,所以无论怎样都一定不能抛下。可是越是这样,越是证明了苏轼对不可得的美好事物的苦闷之情。

  荣格说真正的象征“应该理解为一种无法用其他的或更好的方式而定形的直觉观念的表达”。苏轼的诗中月意象是无可替代的,月本身的皎洁就颇得文人青睐。月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苏轼用月的这层象征意义在文中表达期望中的美好事物不可得的空虚、无奈、悲凉之情。

  参考文献

  [1]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2] 傅道彬.晚唐钟声[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作者简介:赵婉竹,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摘 要:月亮一直是人们笔下的美神,很多美好的诗句和文章都与月亮有关。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多次运用了月亮这个意象,苏轼通过写月,来寄托自己的对人生的感悟、对仕途的感慨和自己内心的情感。月,成了苏轼表达自己情感的艺术符号。

  关键词:明月;生殖崇拜;象征;原始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一、月的基本原型意义

  荣格认为“原始意象或原型是一种形象,或为妖魔、或为人,或为某种活动,它们在历史的过程中不断重现,凡是创造性幻想得以自由表现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踪影,因而它们基本上是一种神话的形象。”

  很早以前就有关于月来崇拜的记载。《史记,天官》明确地说:“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神也。”通过这古文,不难发现里面有关于将月亮视作金神的祭礼,,这是一种典型的月亮崇拜的文化心态,而这种心态是伴随着人类自身的需求而存在的,也正是这种渴望, 使这种月亮祟拜的神圣祭礼慢慢的约定俗成,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文化习俗,在中华民族中保存下来并且世代相传。

  月亮崇拜的实质也就是女性生殖崇拜。中国文化中,月亮最多最基本的象征是女性和母亲。这种象征意义开始于原始的生殖崇拜时期。最原始的生殖崇拜是女性崇拜,原始祖先单方面理解生命是由母亲创造的,例如很多中国神话里的“处女母亲”“圣人皆无父”这样的观念。而中国创造的第一位女神,女娲,同时又是月神。因为出土的墓葬砖画中,女娲伏羲人首蛇身,女娲手中捧得是月亮,伏羲捧得是太阳。这样的形象实际就是象征着女娲是月神。所以,月亮一开始就与女性相联系,象征女性。而传说中,人类都是有女娲造出来的,自然的月亮也变得和生殖有关。所以,中国古代很多伟人的母亲都是“感月而生”的,例如,孙坚的夫人吴氏怀孕了,晚上做梦梦见月亮入怀,后来就生下了孙策。当然,这种生育是不科学的,它表现的是月亮在人们心目中的母亲般的意义。

  因为月亮的这种原始的象征意义,成了原始意象。荣格认为:“原始意象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疾”,是记忆的沉淀和铭刻,而且具有古老性质,“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可以)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在宽阔然而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漫淌” 。

  月亮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月殿嫦娥和月出皎兮原型模式,是月亮原型的两种基本类型。月出皎兮原型模式,来源于《诗经》《楚辞》等源头文学作品。《诗经》中《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是一首描写美人的爱情诗。青年男子见到月亮便怀念自己的心爱的女子,这是首次将月亮与美人联系。从此,月亮由原始的象征女子,具体化到了象征美丽的女子,即美人。月亮这种象征女性的基本的象征意义,后来派生出了很多其他的象征意义。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寻根溯源,都是具有原始象征意味的。月亮的原型象征意义创造了古典审美意境。

  “女性是月亮的灵魂,月亮是女性的诗化象征。”,月亮不仅是女性和母亲的化身,表现的是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母亲,又意味着生命的开始,新的生命的诞生,结合月亮自身特点,时圆时缺、周而复始、象征着运动,又象征着永恒。月亮,升起于夜晚,夜,总是静谧的,预示着另一种复苏,象征着寂静与超脱。

  二、月在《赤壁赋》中的基本象征意义

  苏轼在《赤壁赋》中6次提到了月。他选择在夜晚游赤壁,也是为了写月这个意象。由此看来,月寄托着苏轼的情感,有着特别的意义。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度过了一百天的牢狱生活后,被贬到了黄州,没有实权,是以犯人的身份到这黄州的。苏轼在黄州的偏僻的小镇住了四年零两个月,赤壁赋就是在这个期间完成的。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交代了游赤壁的时间,苏轼选择在夜晚,而且是农历十六的夜晚,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个晚上的月亮应该是最圆最亮的。苏轼选择在月圆之夜游赤壁,而且诵的是“明月之诗”,又看到了“月出东山”,这些意象的出现绝不是巧合,都是作者的特意安排,有着一定的寓意。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月圆之夜意味着马上月亮又要变成弯弯的,而不再是圆的。再美好的圆月,马上也要消逝了,而且是夜晚,距离天明更近了,有一种美好稍纵即逝的美丽的遗憾在其中。也正是苏轼这样的情感才创造出了夜晚这个游赤壁的时间。

  “明月之诗”是出自于《诗经》《月出》一篇,是一首描写美人的爱情诗,美人,月亮,可以说,月亮象征的是一切能让人流连,让人陶醉的美好事物。朗诵这样的诗句,说明苏轼心之所向正式这样的美好的事物,可是另一方面又说明了作者没有得到期待中的美好的事物。如果已经得到了已经拥有了就不用反复的歌之,诵之了。美人在后来已经有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屈原常用香草美人象征高洁的品格和君主或者理想。在这里,暂且可以理解为一个概括性的意义,就是美好的事物。因为无论是理想还是君主,都是作者心之所往的,都是作者心中期待的美好事物。

  “月出东山”“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用了“徘徊”一词,意境深远。月亮作为实体,出现在两个星宿中间,本没有什么稀奇。可是作者选用的词并不是月亮发出的动作,而是作者心境的外化形式。月亮的原始象征是女子,是母亲。母亲给孩子一种温暖的感觉,安全感,归属感。而此时苏轼被贬于此,没有着落,曾经的抱负,曾经的理想,都没有了实现的土壤,生活上也失去了支撑,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处于一种空茫状态。丧失了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归属感,所以以月寄情,让月也徘徊,实际上是自己的徘徊,内心的茫然,内心的空,内心的失落,没有归属感。

  苏轼在主客对话部分引了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本身引用的这两句诗就有孤苦的感觉,月亮很明亮皎洁可是星星很少,没有陪衬,显得很孤寂,鸟也飞走了,更加的寂寥。其实诗的后两句是真正说明作者当时心情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的仍然是这种无所归依的感觉。如果概括的说月亮是象征着美好的事物,那么此时,所有能显现美好事物的美好的条件都不见了,星星很少,鸟也飞走了,再美好的事物,如今形单影只,被背离,被抛弃了。实际上是作者借这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可是苦苦追寻却又追不到的失落、茫然、寂寥。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是苏轼在感慨曹操作为英雄终归尘土之后的想法。曹操曾经是那样的一个英雄,如今已经不在了,言外之意就是再伟大的人也会随着历史而被遗忘,再美好的事物也会随着时间流失。万物都是如此,更何况像自己如此渺小的人呢?不如,怀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就这样吧。这是苏轼消极的一番感慨。能够看出苏轼自始至终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因为就算长终,也要抱明月,这美好事物是作者不可舍弃的,心中惦念的,所以无论怎样都一定不能抛下。可是越是这样,越是证明了苏轼对不可得的美好事物的苦闷之情。

  荣格说真正的象征“应该理解为一种无法用其他的或更好的方式而定形的直觉观念的表达”。苏轼的诗中月意象是无可替代的,月本身的皎洁就颇得文人青睐。月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苏轼用月的这层象征意义在文中表达期望中的美好事物不可得的空虚、无奈、悲凉之情。

  参考文献

  [1]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2] 傅道彬.晚唐钟声[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相关文章

  • 期中考试复习一2011.4.13
  • 默写练习一 1.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2.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游天姥吟留别> 3.边庭流血成海 水, . 杜甫<兵车行> 4. ,往来成古今.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查看


  • [赤壁赋]中的景情理
  •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元丰五年(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漫游,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现行高中课本选录的前<赤壁赋>通过月夜 ...查看


  • [赤壁赋]素材激活与写作运用
  •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赤壁赋>以文赋的形式,记叙自己夜游赤壁的情景,描写了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透露出自己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哲理,表现 ...查看


  • 赤壁赋优秀说课稿及教案
  • 赤壁赋说课稿 一.导语: 欣赏了这段视频,您是否也感受到了美得享受和情理的熏陶呢?古代散文意境悠远.文字优美,以他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向我我们展示了美丽的场景和深刻的哲理.但是由于时空的距离,我们的学生"谈古色变".如 ...查看


  • 赤壁赋导学案完整
  • 赤壁赋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苏轼生平.本文的创作背景及"赋"的相关知识. 2.识记一.二段中实虚词等重点文言知识,学会辨析其中的基本的文言句式. 3.学会一些文言文翻译方法:连译法.意译法.互文译法.对子 ...查看


  • 一语天然万古新,去掉豪华见纯真
  • 古往今来,伤春悲秋的佳作连篇累牍.屈原在<湘君>里首发慨叹:"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1)宋玉在<九辩>里继续抒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2)王维在<滕 ...查看


  • [赤壁赋]情感线索
  • <赤壁赋> 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东坡,世号曰:"坡仙":此二赋,指前后赤壁赋.何谓"遗世"?同学们看 ...查看


  • 17[赤壁赋]教学设计
  •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练习搜寻.筛选信息,协调小组合作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2.通过诵读体悟,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讨 ...查看


  • 赤壁赋15
  • 赤  壁  赋[作者]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省)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受欧阳修赏识.由凤翔府签判入朝,任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因政见与王安石不合,出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