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对染色体组教学的几点建议

28生物学通报2012年第47卷第12期

对染色体组教学的几点建议

摘要

(山东省莱芜市教学研究室山东莱芜271100)

染色体组是目前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学生存在认知和理解难

度的概念。本文从构建模型让学生认知染色体组内的染色体种类组成特点、设置序列问题引领让学生体悟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特点、利用染色体模型组合游戏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染色体组的遗传功能3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引领学生自主构建染色体组的概念,为突破染色体组概念教学提供了一种教学思路。

关键词

染色体组

模型

染色体种类

基因组成

核心概念

中国图书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对染色体组的概念是这样表述的:“细胞中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1]”,这是学生在学习染色体整倍性数目变异时首先要理解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学生存在着认知困难和理解难度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将重心放在对染色体组数目的判定上,很容易忽略学生对染色体组概念的理解,导致学生即使习得形态判断法、基因型判断法等这样那样的染色体组数目判断方法,仍然会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一个染色体组内并没有包含全部染色体,为什么还携带有控制本物种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针对于此,笔者对染色体组的概念教学进行了尝试,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以求更佳。

图1

图2

(引自:人教版《生物:遗传与进化》第87页)

首先,课前按果蝇的染色体形态准备好材料(染色体上标明某个基因以区分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也可用不同颜色表示),构建图1所示模型,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等相关内容,为更好地理解染色体组的遗传本质作好伏笔。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等原理构建果蝇卵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即图2所示模型)。比较全班所构建的模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不同的卵原细胞可能产生基因型(或者染色体颜色组成)相同或不同的卵细胞,但所有卵细胞的染色体种类却完全相同———都具有Ⅱ、Ⅲ、Ⅳ及X 染色体各1条,这4条染色体形态及所携带基因各异。

1通过构建模型让学生认知染色体组内的染色在染色体组的概念教学中,一般采用果蝇作

体种类组成特点

为模式动物,通过比较雌果蝇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图1)与其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图2)来获得对染色体组内染色体特点的初步认知。因此教学中可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来认知和理解建构染色体组的染色体种类组成特点。

!!!!!!!!!!!!!!!!!!!!!!!!!!!!!!!!!!!!!!!!!!!!!!

理解和巩固,而非表中的推理计算。

综上所述,作为高三复习的重要课型,讲评课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问

题,利用错误,精选试题,开展灵活多样的讲评活动,提高讲评效果,促进学生解题思维的有效提高和不断完善,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E -mail :[email protected]

2012年第47卷第12期生物学通报29

建模思想的渗透是生物学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通过构建模型既让学生复习了相关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模拟体验体细胞与配子内的染色体组成情况从而理解一个染色体组内染色体的组成特点,为总结与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2设置序列问题引领让学生体悟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特点

在总结染色体组概念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

难点在于为什么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本物种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对于学生而言,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基因、等位基因等相关知识间的关联性大小决定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程度。针对于此,可以从复习相关知识入手,提出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发现与体味一个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的基本条件与特点。例如:

问题1: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的基因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并感悟到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的基因是同一个基因或者是等位基因,总之是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即同一类基因)

问题2:基因在体细胞与有性配子中的存在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和理解体细胞与生殖细胞在基因组成的差异———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单存在。因为体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而配子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问题3:与体细胞相比,果蝇卵细胞内的基因种类和数量有什么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卵细胞内的基因比体细胞内的基因数量减少1/2,但所含基因种类没变,即拥有本物种全套的基因。)

由此即可引导学生发现体细胞与配子内的基因组成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配子内的这一组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学生就可以完全领会染色体组的本质特点从而突破其理解难点———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一个物种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原因。此时,让学生试着从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组成及基因组成特点等方面总结染色体组的概念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这样,通过问题引领,不仅仅解决了学生的理解难点问题,还能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究思维的能力得到发展,杜绝了他们浅层次地认知和记忆染色体组概念,使他们能深入地理解“染

色体组”这个生物学核心概念,对于培养他们的具有生物学科特点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大有帮助。

3利用染色体模型组合游戏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染色体组的遗传功能

学生能总结出染色体组的概念,就说明他们

已经对一个染色体组内的染色体组成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此时,教师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断定一个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数目?教师引导学生从染色体组的染色体组成特点及基因组成特点等方面考虑合作总结判定染色体组数目的方法。经过课堂实践检验发现,利用果蝇染色体组模型进行七巧板式的搭配重组与思维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时间2~3min 学生即可总结出2种方法:从染色体形态方面分析,同样的染色体有几条便有几个染色体组;从基因型方面分析,学生会通俗地讲出看“同一个字母(不论大小写)”的数量,即查看同一种基因(不论显性还是隐性)的数量,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有几个便有几个染色体组。

为帮助充分体验染色体组的遗传功能,提高其灵活思维能力,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果蝇的体细胞有几个染色体组?当体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中期和后期细胞内的染色体组的数量各有多少?如果是人的细胞呢?

问题2:如果这些细胞正处于减数第1次分裂后期或者减数第2次分裂的后期呢?

问题3:一个细胞内的不同染色体组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否相同?为什么?

通过以上3个逐渐深入的问题的设置,既让学生练习了染色体组的数量判定,从而真正理解判断染色体组的依据是染色体的形态种类而非数量,又能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染色体组的遗传功能特点———携带控制本物种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套遗传信息而不是控制所有性状的全部遗传信息,从而加深学生对染色体组遗传功能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正威, 赵占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遗传与进化》. 第2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E -mail :[email protected]

28生物学通报2012年第47卷第12期

对染色体组教学的几点建议

摘要

(山东省莱芜市教学研究室山东莱芜271100)

染色体组是目前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学生存在认知和理解难

度的概念。本文从构建模型让学生认知染色体组内的染色体种类组成特点、设置序列问题引领让学生体悟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特点、利用染色体模型组合游戏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染色体组的遗传功能3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引领学生自主构建染色体组的概念,为突破染色体组概念教学提供了一种教学思路。

关键词

染色体组

模型

染色体种类

基因组成

核心概念

中国图书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对染色体组的概念是这样表述的:“细胞中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1]”,这是学生在学习染色体整倍性数目变异时首先要理解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学生存在着认知困难和理解难度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将重心放在对染色体组数目的判定上,很容易忽略学生对染色体组概念的理解,导致学生即使习得形态判断法、基因型判断法等这样那样的染色体组数目判断方法,仍然会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一个染色体组内并没有包含全部染色体,为什么还携带有控制本物种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针对于此,笔者对染色体组的概念教学进行了尝试,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以求更佳。

图1

图2

(引自:人教版《生物:遗传与进化》第87页)

首先,课前按果蝇的染色体形态准备好材料(染色体上标明某个基因以区分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也可用不同颜色表示),构建图1所示模型,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等相关内容,为更好地理解染色体组的遗传本质作好伏笔。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等原理构建果蝇卵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即图2所示模型)。比较全班所构建的模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不同的卵原细胞可能产生基因型(或者染色体颜色组成)相同或不同的卵细胞,但所有卵细胞的染色体种类却完全相同———都具有Ⅱ、Ⅲ、Ⅳ及X 染色体各1条,这4条染色体形态及所携带基因各异。

1通过构建模型让学生认知染色体组内的染色在染色体组的概念教学中,一般采用果蝇作

体种类组成特点

为模式动物,通过比较雌果蝇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图1)与其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图2)来获得对染色体组内染色体特点的初步认知。因此教学中可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来认知和理解建构染色体组的染色体种类组成特点。

!!!!!!!!!!!!!!!!!!!!!!!!!!!!!!!!!!!!!!!!!!!!!!

理解和巩固,而非表中的推理计算。

综上所述,作为高三复习的重要课型,讲评课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问

题,利用错误,精选试题,开展灵活多样的讲评活动,提高讲评效果,促进学生解题思维的有效提高和不断完善,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E -mail :[email protected]

2012年第47卷第12期生物学通报29

建模思想的渗透是生物学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通过构建模型既让学生复习了相关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模拟体验体细胞与配子内的染色体组成情况从而理解一个染色体组内染色体的组成特点,为总结与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2设置序列问题引领让学生体悟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特点

在总结染色体组概念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

难点在于为什么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本物种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对于学生而言,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基因、等位基因等相关知识间的关联性大小决定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程度。针对于此,可以从复习相关知识入手,提出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发现与体味一个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的基本条件与特点。例如:

问题1: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的基因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并感悟到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的基因是同一个基因或者是等位基因,总之是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即同一类基因)

问题2:基因在体细胞与有性配子中的存在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和理解体细胞与生殖细胞在基因组成的差异———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单存在。因为体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而配子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问题3:与体细胞相比,果蝇卵细胞内的基因种类和数量有什么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卵细胞内的基因比体细胞内的基因数量减少1/2,但所含基因种类没变,即拥有本物种全套的基因。)

由此即可引导学生发现体细胞与配子内的基因组成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配子内的这一组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学生就可以完全领会染色体组的本质特点从而突破其理解难点———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一个物种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原因。此时,让学生试着从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组成及基因组成特点等方面总结染色体组的概念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这样,通过问题引领,不仅仅解决了学生的理解难点问题,还能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究思维的能力得到发展,杜绝了他们浅层次地认知和记忆染色体组概念,使他们能深入地理解“染

色体组”这个生物学核心概念,对于培养他们的具有生物学科特点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大有帮助。

3利用染色体模型组合游戏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染色体组的遗传功能

学生能总结出染色体组的概念,就说明他们

已经对一个染色体组内的染色体组成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此时,教师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断定一个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数目?教师引导学生从染色体组的染色体组成特点及基因组成特点等方面考虑合作总结判定染色体组数目的方法。经过课堂实践检验发现,利用果蝇染色体组模型进行七巧板式的搭配重组与思维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时间2~3min 学生即可总结出2种方法:从染色体形态方面分析,同样的染色体有几条便有几个染色体组;从基因型方面分析,学生会通俗地讲出看“同一个字母(不论大小写)”的数量,即查看同一种基因(不论显性还是隐性)的数量,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有几个便有几个染色体组。

为帮助充分体验染色体组的遗传功能,提高其灵活思维能力,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果蝇的体细胞有几个染色体组?当体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中期和后期细胞内的染色体组的数量各有多少?如果是人的细胞呢?

问题2:如果这些细胞正处于减数第1次分裂后期或者减数第2次分裂的后期呢?

问题3:一个细胞内的不同染色体组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否相同?为什么?

通过以上3个逐渐深入的问题的设置,既让学生练习了染色体组的数量判定,从而真正理解判断染色体组的依据是染色体的形态种类而非数量,又能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染色体组的遗传功能特点———携带控制本物种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套遗传信息而不是控制所有性状的全部遗传信息,从而加深学生对染色体组遗传功能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正威, 赵占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遗传与进化》. 第2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E -mail :[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适应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食品工程专业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工业微生物学(Industrial Microbiology) 课程类型: 学时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 ...查看


  • 原创]高中各模块常见问题集锦--生物
  • <分子与细胞>常见问题析疑 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在过去两年的课改实践中,实验区的教师们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鲜活生动的经验,使生物学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学生参与程度高,乐于探究,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喜人气象.但是教师 ...查看


  • 2016-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的评价研究
  • 生物学教学2016年(第41卷)第5期 ·15· 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的评价研究 李能国 摘 要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13001) 学科关键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的评价现状和测试 ...查看


  •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自然科学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本课程将物理学. ...查看


  •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设计:遗传的物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下册)教学设计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 教学目的: 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理解) (二) 教学重点 1.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噬菌体 ...查看


  • 人类遗传病教案及反思周岚
  • 人类遗传病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②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③人类遗传病监测和预防主要措施 2.能力目标: ①进行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协作讨论的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 ...查看


  • 高一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 高一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高考的不断改革,高考对生物学实验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研究问题性质的不同,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有差异.为切实搞好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此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 ...查看


  •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现象的遗传物质基础,了解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现象与遗传的基本规律之间的关系. 2.通过介绍两性生物的性别比值.伴性遗传的现象,使学生练习从现象入手,运用遗传基本规律进行分析,经历提 ...查看


  • 07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
  • 07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 一.生物试题考试情况简介 07年我省理综生物试题共占72分,平均分为41.91分,其中一卷难度为:0.715,二卷难度为:0.487,整体难度为:0.582,而理综试卷(全卷)的难度为:0.53,试题难度符合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