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直接投资的若干新特征

 当代亚太  2000年第10期经 济 

国际直接投资的若干新特征

聂名华

【摘要】 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急剧膨胀,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本双向渗透频繁;国际投资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受到青睐;国际投资方式不断创新,跨国战略联盟发展迅速;国际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中国家成为新生力量;国际投资政策自由化成为大趋势;双边和多边投资协调取得新进展。研究并把握国际投资运动的现实和潜在的变化脉络及其发展趋势,对我国卓有成效地参与国际投资活动至关重要。

  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及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深刻地影响着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结构和方向,也使国际直接投资发生了许多

引人注目的新变化。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且处于上升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向,趋利避害,充分把握和利用国际资本流动变化所带来的机遇,不断地推进中国的境外直接投资。以下着重从六个方面分析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特征。

1.国际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跨国公司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扩张

国际资本流动是从流通领域逐步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的,这一发展规律从根本上决定了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周期性衰退,国际直接投资流量曾有所减少。但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复苏,1993年国际直接投资止跌回升,当年投资流量为2080亿美元,1994年达到2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0.6%;1995年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3150亿美元;1996年升至3590亿美元,又比上年增长14%;1997年和1998年则分别高达4640亿美元和6440亿美元。截至1998年底,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在全球的投资存量已超过4万亿美元,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国际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步伐加快带来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8年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额占整个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91.6%,其中西欧国家占62.6%,美国占20.5%,日本占3.7%,其他发达国家占4.8%;所有发展中国家占8.1%,中东欧国家占0.3%(见表1)。

经 济 

  表1

国家或地区一、发达国家  西 欧  美 国  日 本其他发达国家二、发展中国家  非 洲拉美与加勒比 欧洲发展中国家  亚 洲三、中东欧国家世界总计

 当代亚太  2000年第10期

1995~1998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所占比重(%)

直接投资流入额所占比重199563.437.017.9—8.532.31.310.00.320.74.3100

199658.832.121.30.15.337.71.612.90.322.93.5100

199758.929.123.50.75.637.11.614.70.220.64.0100

199871.536.930.00.54.125.81.211.10.313.22.7100

199585.348.925.76.34.414.50.12.1—12.30.2100

直接投资流出额所占比重

199684.253.719.76.24.615.5—1.9—13.60.3100

199785.650.623.15.56.413.70.33.30.110.00.7100

199891.662.620.53.74.88.10.12.4—5.60.3100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

  在迅速发展的国际直接投资运动中,跨国公司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90年代初期,全球范围跨国公司母公司数为3.7万家,所属国外分支机构为24万家。而到1998年,全球跨国公司母公司数增加到6万多家,所属国外分支机构增至50多万家。跨国公司“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逐步形成网络化的国际生产体系。这不仅使生产要素的配置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使生产资本国际化运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把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也推进到了空前紧密的程度。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在国外的销售额亦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1992年跨国公司在国外的销售额约5.5万亿美元,而到1998年已超过11万亿美元,大大超过同期全世界商品和劳务出口总额。跨国公司通过复合式一体化战略及其网络式组织结构将各国经济聚合在一起,开创出一个以高级的公司内分工为基本框架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与贸易一体化相比,这是更深层次的生产一体化,它赋予当今新型的世界经济结构最为显著的一个质变

特征。

2.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本双向渗透仍占主流,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很不平衡

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仍然偏向发达国家。无论是从对外直接投资看,还是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看,发达国家都占据主导地位和绝对大的比重。据联合国《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在1996年全球31159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累计额中,发达国家占28309亿美元,所占全球的比重为90.9%;其中美国为793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5.5%;英国为3551亿美元,占11.4%;德国为2917亿美元,占9.4%;日本为2586亿美元,占8.3%;这四国合计占世界总量的54.6%。与此同时,这些国家除日本外也是资本输入大国。在1996年全球30653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存量中,发达国家占21227亿美元,所占全球的比重为69.2%;其中美国为

 当代亚太  2000年第10期6300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量的20.6%;英国为2375亿美元,占7.7%;德国为1379亿美元,占4.5%。此外,法国、荷兰、加拿大也是资本输出和输入较多的国家。从国际直接投资流量来看,1998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额为1330亿美元,占当年世界直接投资流出额的20.5%;同期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930亿美元,占当年世界直接投资流入额的30%。时至今日,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和吸收外资国家,其对整个国际投资乃至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之所以偏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并呈现出相互对流、相互渗透的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由于科学技术加速发展,提高了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外国直接投资者对东道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劳动者素质高低等因素更加重视,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价格低廉的传统优势相对“失宠”。其次,由于世界经济向区域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为了分享集团内部市场自由化的利益和避免被排斥于集团之外的风险,一些发达国家争相在集团内部进行直接投资,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兴趣相对淡化。再次,各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比较接近,消费结构和市场模式也较为一致,彼此能为对方的资本流动提供远远优于发展中国家的外部条件,这对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也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由于国际直接投资重心偏向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相对较少,且在区域分布上也不平衡。据统计,1997年发展中国家吸收国外直接投资占世界直接投资流入额的比重为37.1%,其中亚洲国家占20.6%,拉美

经 济 

和加勒比地区占14.7%,而非洲仅占1.6%,欧洲发展中国家仅占0.2%。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吸收国外直接投资占世界直接投资流入额的比重下降至25.8%;其中亚洲地区下降幅度最大,所占比重为13.2%;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所占比重为11.1%,也比1997年下降3.6个百分点;非洲和欧洲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变化不大。中国较为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加上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涌入我国。199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417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11.2%;1997年吸收直接投资452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8.4%;1998年吸收直接投资455亿美元,仍比上年有所增长。截至目前,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最大的发展中东道国。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的流向很不平衡,许多非常贫困的国家得不到跨国公司的青睐和惠顾,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正日益边缘化。

3.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受到青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能否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也是国际直接投资的热点所在。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许多国家都增加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如美国1990年在信息产业的投资首次超过其他领域的投资,到1998年,美国用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和产业的投资已达2960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61.7%。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1997年共向1848家企业投入114亿美元的风险资本,其中投入信息产业的风险投资高达70亿美元,占全部风险投资的61.4%。这些投

经 济 

资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美国利用技术领先的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日本和欧盟也不甘落后。日本1996年研究与开发投资达到15万亿日元,占日本GDP的3%;欧盟制定的新的科研框架项目计划预算总额约180亿美元。这些大规模的研究与开发投资绝大部分是在跨国公司内或跨国公司的资金支持下进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各国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国际直接投资的重心明显向附加值高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倾斜。从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公司的产业构成看,用于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精密机械等高精尖产业的投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传统产业,并有不断上升之势。

在国际直接投资重点的战略转移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这就是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投资明显萎缩,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投资亦呈现相对下降趋势,而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70年代初期,在世界范围的对外直接投资中,第一、二产业投资比重高达75%,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为25%。到80年代中期,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接近40%,到90年代初期已提高到50%左右。进入90年代后,对服务业的国际直接投资进一步增长。据统计,日本在1993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中,投资于服务业的资本占66%,德国1992年对外直接投资的59%集中于服务业。在1993~1995年的跨国购并案例中,服务及相关行业的购并额增长了146%,是各行业中购并发展最快的行业。1997年全球企业购并额为3417亿美元,其中第一产业为238亿美元,仅占7%;第二产业为1178亿美元,也只占34%;第三产业为2001亿美元,所占比重高达59%。近年来,以金融保险、贸易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仍呈现上升趋势。国际直接投资在产业分布上的这种变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对 当代亚太  2000年第10期

投资国来说,第三产业的投资普及面广,影响范围大,比制造业和采掘业投资的灵活性高,投资回收期短,有利于获得更加可观的盈利。

另一方面,从东道国来看,在第一、二产业发展到相当程度后,会对第三产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尽快增加这部分项目和设施,提高银行服务、贸易服务和旅游服务的效率,因此许多国家都先后取消了对金融、保险等行业外商投资的限制,这无疑促进了对第三产业直接投资比重提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预计在21世纪初期,第三产业的国际直接投资比重仍会保持增长趋势。

4.国际直接投资方式日趋灵活多样,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

由于新技术革命步伐加快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断变换投资方式,相互缔结国际战略联盟(Transnational StrategicAlliances)。这也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同时也反映了跨国公司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所谓国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企业在共同投入互补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形成协力运作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现实情况看,国际战略联盟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一是合并式联盟。这是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出于对整个国际市场的预期目标和公司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要求,采取一种长期性合作与联盟的跨国投资方式。二是互补式联盟。这种联盟通常是将各自优势方面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与联盟伙伴密切配合,以便共同对付其他竞争对手。三是项目式联盟。这种联盟通常是跨国公司为获取高附加值及高科技领域发展而采取单个项目或多个项目合作的形式,以便分摊巨额的项目研究开发费用,并从中分享战略利益。

随着国际战略联盟的发展,许多产业的

 当代亚太  2000年第10期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国资源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新配置,一批行业“巨人”从中脱颖而出。例如,1998年8月发生的阿莫科公司与英国石油公司合并案以及9月发生的克莱斯勒公司与奔驰汽车公司合并案,都是美国与欧洲强企之间的跨国联姻。通过组成战略联盟,它们得以步入本产业“三强”之列,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世界第一油轮公司日本大阪三井商船公司为摆脱全球海运班轮航线的不景气,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求,决定与美国总统海运公司、马来西亚国际航运公司、荷兰扎华公司和香港东方海外轮机公司实行大联合,建立由56艘海轮组成的联合船队,新组建的航线被命名为“全球航线”。目前,国际战略联盟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尤以汽车、航空、电子、石油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跨国公司结成联盟居多。

跨国公司组成国际战略联盟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对现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挑战,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也应运而生,这些理论主要从市场控制、技术协调、技术创新、交易成本、全球竞争等角度说明建立战略联盟的合理性。的确,近年来国际战略联盟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是多种因素交叉作用于国际直接投资而产生的经济现象,也是跨国公司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实现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首先是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的结果。当今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精、尖技术及其产品大量涌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企业产品日益推向高技术化和复杂化,客观上要求不同国家间的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设备、营销和融资能力等方面相互渗透,形成一种国际经营联合体,以便缩短从设计新产品到正式投产的时间,抢先占领国际市场。其次,由于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加速发展,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技术产品所需要的资金

经 济 

数额巨大,单个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往往难以承担,通过组建国际战略联盟分担相应的费用,可以充分利用单个企业组织以外的资

源,实现外部经济的内部化,分散为研制这类产品而承担的投资风险。再次,组建国际战略联盟有利于增加进入新市场的机会,提高国际竞争的地位。国际战略联盟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是进入一些出现贸易壁垒或进入障碍市场的可行途径,因为通过这种联合关系能使企业尽快绕过这些管制和壁垒。例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洲统一大市场等区域集团相继形成或升级,使得许多过去很少在这些区域内建立有自己的机构与力量的企业加紧与当地企业组成战略联盟,以便抢占一席之地,并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5.国际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异军突起

长期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被极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垄断,是这些国家的过剩资本寻求出路的重要工具。随着国际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民族经济的复兴,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和利用外资的同时,先后开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从而使现代国际投资具有了新的内涵,成为世界各国之间有效配置资源、加强经济技术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1987年至1991年,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年均120亿美元,占当时世界总额的6%左右。1992~1994年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分别为190亿美元、290亿美元和330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全球总额的10%、13.9%和14.3%。9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继续保持了增长态势,1995年和1996年其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当年全球总额的14.5%和15.5%。1997年和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当年全球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分别

经 济 

为13.7%和8.1%。随着发展中国家先后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其对外直接投资又呈现出增长趋势,国际直接投资主体的多元结构已基本形成。

从目前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实际状况看,大体可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较富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共同特点是早期依靠出口导向型政策,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完成了资本积累过程,而后又在一定程度上转向投资导向型政策,其人均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较高且处于投资发展轨迹前列,目前正在接近实施国际企业一体化的成熟的经济发展阶段。第二类是后来实行出口导向政策、具有较多样化产业结构、政府对工业化和投资进行干预的国家,包括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其与第一类国家或地区一起成为发展中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并且部分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第三类是以中国、巴西、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它们地大物博,人口较多,经济总体规模大,综合国力较强,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积极利用

表2

排名[1**********]

公司名称大宇公司委内瑞拉石油公司

CEMEX第一太平SAPPIACER集团

怡和

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智利电讯公司

 当代亚太  2000年第10期

本国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以便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大的投资回报。第四类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其代表为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它们拥有数以千亿计的“石油美元”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雄厚基础。美国等西方国家曾多次与中东国家签订协议,促使中东国家增加对它们的长期投资,以达到“石油美元”回流的目的。

迄今为止,约有5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外直接投资,投资领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辅。根据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中,来自亚洲的跨国公司有34家,其境外资产约占50强境外总资产的三分之二。根据境外资产排名,韩国大宇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跨国公司,其境外资产高达149亿美元,在世界10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排名第52位。委内瑞拉石油公司是拉美最大的跨国公司,名列世界100家大型跨国公司第88位,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中列第二位(见表2)。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前10大跨国公司排名

(单位:亿美元)

所属国家和地区

韩国委内瑞拉墨西哥香港南非台湾百慕大中国中国智利

从事行业贸易石油建筑电子造纸电子业务多样化业务多样化业务多样化公共事业

境外资产[1**********]—34322827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情况》1999年第14期第14页。表中按境外资产排名。

 当代亚太  2000年第10期  6.国际直接投资政策自由化成为大趋势,双边和多边层次上的投资协调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经济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依存度普遍提高,有关外国直接投资流动的政策进一步趋向宽松和自由化。在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多年努力下,过去一些国家难以开放的市场如金融、保险、电信等市场也逐渐开放,原来开放的领域则更加开放,从而为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扩大和领域拓宽创造了更好的政策环  表3

年 份

  在投资领域引入变动的国家数  法规被修改数量    其中:

     更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     不利于外国直接投资**

802

790

1011

1082

1066

9816

经 济 

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近年以国家为主的单边层次上的国际直接投资政策改革不断深入。在1991年,有35个国家对82项涉及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法规进行了修改,其中80项修改是为了创造一个对外商直接投资更为有利和宽松的环境。1997年实行这类改革的国家增至76个,1998年有60个,这两年改革中涉及的政策法规调整分别达到151项和145项,其中绝大多数改革都比以前更加宽松和自由化(见表3)。

全球范围内有关外国直接投资政策法规的变化

19913582

19924379

199357102

199449110

199564112

199665114

199776151

199860145

13516

1369

  *

包括放松管制或旨在加强市场功能及增加鼓励措施的变动。

  **包括旨在增加控制及减少鼓励措施的变动。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

  在单边层次上的投资自由化改革进行的同时,双边和多边层次上的投资协调合作也不断取得新进展。截至1998年底,全球范围内已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总数达到1726项,涉及17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仅1995年签订的双边协定就达到172项,1996年又增至180项。而整个80年代全球签订的国际直接投资双边协定只有386项,仅相当于1998年累计签订双边协定总数的22%。值得指出的是,传统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大多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签订的,即典型的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双边条约。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故发展中国家之间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

定的情况逐渐增多。从多边层次来看,有利于资本跨国流动的区域性和世界性投资保护公约或协议也相继出台。不论是早期组建的国家集团还是目前在正常运转的欧洲统一大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不论是在世界贸易组织内还是在其他场合,有关国际直接投资政策自由化、外国投资者待遇标准、投资的保护与争端的解决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新进展,为最终建立一个完整的综合性的国际多边直接投资政策框架奠定了基础。

由于国际直接投资政策趋于自由化,双边和多边投资协调合作不断发展,对国际直接投资产生了如下重要影响。第一,改善了市

经 济 

场进入的条件。如放宽对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减少或取消某些特别针对外国投资者而采取的股权限制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服务业领域的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为跨国公司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第二,改善了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如近年签订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明确规定,东道国应取消与关贸总协定国民待遇原则相悖的投资措施,这有利于外国投资者获得公平合理的待遇。第三,改善了外国投资者的生产经营环境。如实施规范化的竞争规则、慎重的银行和金融监督、有效的产权保护等政策措施,避免采用歧视性的经营管理规定,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第四,相对降低了国际直接投资的风险。如世界银行集团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提供保

 当代亚太  2000年第10期

障,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为国际直接投资争端处理提供途径,这样就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信号,有利于保障国际直接投资

的安全与利益。参考文献

(1)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

(2)贺晓琴:《面向21世纪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载《世界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3)周荣坤主编:《跨世纪的世界经济》,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4)史建三著:《跨国并购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本刊邮局征订告示

  从2001年起,《当代亚太》由自办发行改为由北京报刊发行局发行。凡需订阅《当代亚太》者,请到当地邮局办理征订手续。本刊邮发代号为2-554,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3706/C。

 当代亚太  2000年第10期经 济 

国际直接投资的若干新特征

聂名华

【摘要】 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急剧膨胀,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本双向渗透频繁;国际投资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受到青睐;国际投资方式不断创新,跨国战略联盟发展迅速;国际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中国家成为新生力量;国际投资政策自由化成为大趋势;双边和多边投资协调取得新进展。研究并把握国际投资运动的现实和潜在的变化脉络及其发展趋势,对我国卓有成效地参与国际投资活动至关重要。

  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及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深刻地影响着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结构和方向,也使国际直接投资发生了许多

引人注目的新变化。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且处于上升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向,趋利避害,充分把握和利用国际资本流动变化所带来的机遇,不断地推进中国的境外直接投资。以下着重从六个方面分析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特征。

1.国际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跨国公司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扩张

国际资本流动是从流通领域逐步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的,这一发展规律从根本上决定了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周期性衰退,国际直接投资流量曾有所减少。但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复苏,1993年国际直接投资止跌回升,当年投资流量为2080亿美元,1994年达到2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0.6%;1995年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3150亿美元;1996年升至3590亿美元,又比上年增长14%;1997年和1998年则分别高达4640亿美元和6440亿美元。截至1998年底,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在全球的投资存量已超过4万亿美元,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国际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步伐加快带来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8年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额占整个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91.6%,其中西欧国家占62.6%,美国占20.5%,日本占3.7%,其他发达国家占4.8%;所有发展中国家占8.1%,中东欧国家占0.3%(见表1)。

经 济 

  表1

国家或地区一、发达国家  西 欧  美 国  日 本其他发达国家二、发展中国家  非 洲拉美与加勒比 欧洲发展中国家  亚 洲三、中东欧国家世界总计

 当代亚太  2000年第10期

1995~1998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所占比重(%)

直接投资流入额所占比重199563.437.017.9—8.532.31.310.00.320.74.3100

199658.832.121.30.15.337.71.612.90.322.93.5100

199758.929.123.50.75.637.11.614.70.220.64.0100

199871.536.930.00.54.125.81.211.10.313.22.7100

199585.348.925.76.34.414.50.12.1—12.30.2100

直接投资流出额所占比重

199684.253.719.76.24.615.5—1.9—13.60.3100

199785.650.623.15.56.413.70.33.30.110.00.7100

199891.662.620.53.74.88.10.12.4—5.60.3100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

  在迅速发展的国际直接投资运动中,跨国公司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90年代初期,全球范围跨国公司母公司数为3.7万家,所属国外分支机构为24万家。而到1998年,全球跨国公司母公司数增加到6万多家,所属国外分支机构增至50多万家。跨国公司“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逐步形成网络化的国际生产体系。这不仅使生产要素的配置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使生产资本国际化运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把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也推进到了空前紧密的程度。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在国外的销售额亦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1992年跨国公司在国外的销售额约5.5万亿美元,而到1998年已超过11万亿美元,大大超过同期全世界商品和劳务出口总额。跨国公司通过复合式一体化战略及其网络式组织结构将各国经济聚合在一起,开创出一个以高级的公司内分工为基本框架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与贸易一体化相比,这是更深层次的生产一体化,它赋予当今新型的世界经济结构最为显著的一个质变

特征。

2.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本双向渗透仍占主流,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很不平衡

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仍然偏向发达国家。无论是从对外直接投资看,还是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看,发达国家都占据主导地位和绝对大的比重。据联合国《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在1996年全球31159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累计额中,发达国家占28309亿美元,所占全球的比重为90.9%;其中美国为793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5.5%;英国为3551亿美元,占11.4%;德国为2917亿美元,占9.4%;日本为2586亿美元,占8.3%;这四国合计占世界总量的54.6%。与此同时,这些国家除日本外也是资本输入大国。在1996年全球30653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存量中,发达国家占21227亿美元,所占全球的比重为69.2%;其中美国为

 当代亚太  2000年第10期6300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量的20.6%;英国为2375亿美元,占7.7%;德国为1379亿美元,占4.5%。此外,法国、荷兰、加拿大也是资本输出和输入较多的国家。从国际直接投资流量来看,1998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额为1330亿美元,占当年世界直接投资流出额的20.5%;同期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930亿美元,占当年世界直接投资流入额的30%。时至今日,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和吸收外资国家,其对整个国际投资乃至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之所以偏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并呈现出相互对流、相互渗透的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由于科学技术加速发展,提高了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外国直接投资者对东道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劳动者素质高低等因素更加重视,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价格低廉的传统优势相对“失宠”。其次,由于世界经济向区域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为了分享集团内部市场自由化的利益和避免被排斥于集团之外的风险,一些发达国家争相在集团内部进行直接投资,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兴趣相对淡化。再次,各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比较接近,消费结构和市场模式也较为一致,彼此能为对方的资本流动提供远远优于发展中国家的外部条件,这对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也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由于国际直接投资重心偏向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相对较少,且在区域分布上也不平衡。据统计,1997年发展中国家吸收国外直接投资占世界直接投资流入额的比重为37.1%,其中亚洲国家占20.6%,拉美

经 济 

和加勒比地区占14.7%,而非洲仅占1.6%,欧洲发展中国家仅占0.2%。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吸收国外直接投资占世界直接投资流入额的比重下降至25.8%;其中亚洲地区下降幅度最大,所占比重为13.2%;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所占比重为11.1%,也比1997年下降3.6个百分点;非洲和欧洲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变化不大。中国较为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加上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涌入我国。199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417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11.2%;1997年吸收直接投资452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8.4%;1998年吸收直接投资455亿美元,仍比上年有所增长。截至目前,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最大的发展中东道国。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的流向很不平衡,许多非常贫困的国家得不到跨国公司的青睐和惠顾,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正日益边缘化。

3.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受到青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能否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也是国际直接投资的热点所在。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许多国家都增加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如美国1990年在信息产业的投资首次超过其他领域的投资,到1998年,美国用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和产业的投资已达2960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61.7%。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1997年共向1848家企业投入114亿美元的风险资本,其中投入信息产业的风险投资高达70亿美元,占全部风险投资的61.4%。这些投

经 济 

资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美国利用技术领先的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日本和欧盟也不甘落后。日本1996年研究与开发投资达到15万亿日元,占日本GDP的3%;欧盟制定的新的科研框架项目计划预算总额约180亿美元。这些大规模的研究与开发投资绝大部分是在跨国公司内或跨国公司的资金支持下进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各国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国际直接投资的重心明显向附加值高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倾斜。从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公司的产业构成看,用于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精密机械等高精尖产业的投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传统产业,并有不断上升之势。

在国际直接投资重点的战略转移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这就是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投资明显萎缩,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投资亦呈现相对下降趋势,而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70年代初期,在世界范围的对外直接投资中,第一、二产业投资比重高达75%,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为25%。到80年代中期,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接近40%,到90年代初期已提高到50%左右。进入90年代后,对服务业的国际直接投资进一步增长。据统计,日本在1993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中,投资于服务业的资本占66%,德国1992年对外直接投资的59%集中于服务业。在1993~1995年的跨国购并案例中,服务及相关行业的购并额增长了146%,是各行业中购并发展最快的行业。1997年全球企业购并额为3417亿美元,其中第一产业为238亿美元,仅占7%;第二产业为1178亿美元,也只占34%;第三产业为2001亿美元,所占比重高达59%。近年来,以金融保险、贸易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仍呈现上升趋势。国际直接投资在产业分布上的这种变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对 当代亚太  2000年第10期

投资国来说,第三产业的投资普及面广,影响范围大,比制造业和采掘业投资的灵活性高,投资回收期短,有利于获得更加可观的盈利。

另一方面,从东道国来看,在第一、二产业发展到相当程度后,会对第三产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尽快增加这部分项目和设施,提高银行服务、贸易服务和旅游服务的效率,因此许多国家都先后取消了对金融、保险等行业外商投资的限制,这无疑促进了对第三产业直接投资比重提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预计在21世纪初期,第三产业的国际直接投资比重仍会保持增长趋势。

4.国际直接投资方式日趋灵活多样,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

由于新技术革命步伐加快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断变换投资方式,相互缔结国际战略联盟(Transnational StrategicAlliances)。这也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同时也反映了跨国公司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所谓国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企业在共同投入互补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形成协力运作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现实情况看,国际战略联盟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一是合并式联盟。这是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出于对整个国际市场的预期目标和公司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要求,采取一种长期性合作与联盟的跨国投资方式。二是互补式联盟。这种联盟通常是将各自优势方面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与联盟伙伴密切配合,以便共同对付其他竞争对手。三是项目式联盟。这种联盟通常是跨国公司为获取高附加值及高科技领域发展而采取单个项目或多个项目合作的形式,以便分摊巨额的项目研究开发费用,并从中分享战略利益。

随着国际战略联盟的发展,许多产业的

 当代亚太  2000年第10期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国资源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新配置,一批行业“巨人”从中脱颖而出。例如,1998年8月发生的阿莫科公司与英国石油公司合并案以及9月发生的克莱斯勒公司与奔驰汽车公司合并案,都是美国与欧洲强企之间的跨国联姻。通过组成战略联盟,它们得以步入本产业“三强”之列,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世界第一油轮公司日本大阪三井商船公司为摆脱全球海运班轮航线的不景气,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求,决定与美国总统海运公司、马来西亚国际航运公司、荷兰扎华公司和香港东方海外轮机公司实行大联合,建立由56艘海轮组成的联合船队,新组建的航线被命名为“全球航线”。目前,国际战略联盟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尤以汽车、航空、电子、石油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跨国公司结成联盟居多。

跨国公司组成国际战略联盟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对现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挑战,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也应运而生,这些理论主要从市场控制、技术协调、技术创新、交易成本、全球竞争等角度说明建立战略联盟的合理性。的确,近年来国际战略联盟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是多种因素交叉作用于国际直接投资而产生的经济现象,也是跨国公司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实现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首先是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的结果。当今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精、尖技术及其产品大量涌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企业产品日益推向高技术化和复杂化,客观上要求不同国家间的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设备、营销和融资能力等方面相互渗透,形成一种国际经营联合体,以便缩短从设计新产品到正式投产的时间,抢先占领国际市场。其次,由于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加速发展,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技术产品所需要的资金

经 济 

数额巨大,单个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往往难以承担,通过组建国际战略联盟分担相应的费用,可以充分利用单个企业组织以外的资

源,实现外部经济的内部化,分散为研制这类产品而承担的投资风险。再次,组建国际战略联盟有利于增加进入新市场的机会,提高国际竞争的地位。国际战略联盟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是进入一些出现贸易壁垒或进入障碍市场的可行途径,因为通过这种联合关系能使企业尽快绕过这些管制和壁垒。例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洲统一大市场等区域集团相继形成或升级,使得许多过去很少在这些区域内建立有自己的机构与力量的企业加紧与当地企业组成战略联盟,以便抢占一席之地,并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5.国际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异军突起

长期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被极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垄断,是这些国家的过剩资本寻求出路的重要工具。随着国际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民族经济的复兴,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和利用外资的同时,先后开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从而使现代国际投资具有了新的内涵,成为世界各国之间有效配置资源、加强经济技术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1987年至1991年,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年均120亿美元,占当时世界总额的6%左右。1992~1994年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分别为190亿美元、290亿美元和330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全球总额的10%、13.9%和14.3%。9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继续保持了增长态势,1995年和1996年其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当年全球总额的14.5%和15.5%。1997年和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当年全球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分别

经 济 

为13.7%和8.1%。随着发展中国家先后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其对外直接投资又呈现出增长趋势,国际直接投资主体的多元结构已基本形成。

从目前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实际状况看,大体可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较富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共同特点是早期依靠出口导向型政策,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完成了资本积累过程,而后又在一定程度上转向投资导向型政策,其人均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较高且处于投资发展轨迹前列,目前正在接近实施国际企业一体化的成熟的经济发展阶段。第二类是后来实行出口导向政策、具有较多样化产业结构、政府对工业化和投资进行干预的国家,包括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其与第一类国家或地区一起成为发展中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并且部分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第三类是以中国、巴西、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它们地大物博,人口较多,经济总体规模大,综合国力较强,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积极利用

表2

排名[1**********]

公司名称大宇公司委内瑞拉石油公司

CEMEX第一太平SAPPIACER集团

怡和

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智利电讯公司

 当代亚太  2000年第10期

本国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以便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大的投资回报。第四类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其代表为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它们拥有数以千亿计的“石油美元”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雄厚基础。美国等西方国家曾多次与中东国家签订协议,促使中东国家增加对它们的长期投资,以达到“石油美元”回流的目的。

迄今为止,约有5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外直接投资,投资领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辅。根据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中,来自亚洲的跨国公司有34家,其境外资产约占50强境外总资产的三分之二。根据境外资产排名,韩国大宇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跨国公司,其境外资产高达149亿美元,在世界10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排名第52位。委内瑞拉石油公司是拉美最大的跨国公司,名列世界100家大型跨国公司第88位,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中列第二位(见表2)。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前10大跨国公司排名

(单位:亿美元)

所属国家和地区

韩国委内瑞拉墨西哥香港南非台湾百慕大中国中国智利

从事行业贸易石油建筑电子造纸电子业务多样化业务多样化业务多样化公共事业

境外资产[1**********]—34322827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情况》1999年第14期第14页。表中按境外资产排名。

 当代亚太  2000年第10期  6.国际直接投资政策自由化成为大趋势,双边和多边层次上的投资协调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经济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依存度普遍提高,有关外国直接投资流动的政策进一步趋向宽松和自由化。在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多年努力下,过去一些国家难以开放的市场如金融、保险、电信等市场也逐渐开放,原来开放的领域则更加开放,从而为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扩大和领域拓宽创造了更好的政策环  表3

年 份

  在投资领域引入变动的国家数  法规被修改数量    其中:

     更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     不利于外国直接投资**

802

790

1011

1082

1066

9816

经 济 

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近年以国家为主的单边层次上的国际直接投资政策改革不断深入。在1991年,有35个国家对82项涉及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法规进行了修改,其中80项修改是为了创造一个对外商直接投资更为有利和宽松的环境。1997年实行这类改革的国家增至76个,1998年有60个,这两年改革中涉及的政策法规调整分别达到151项和145项,其中绝大多数改革都比以前更加宽松和自由化(见表3)。

全球范围内有关外国直接投资政策法规的变化

19913582

19924379

199357102

199449110

199564112

199665114

199776151

199860145

13516

1369

  *

包括放松管制或旨在加强市场功能及增加鼓励措施的变动。

  **包括旨在增加控制及减少鼓励措施的变动。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

  在单边层次上的投资自由化改革进行的同时,双边和多边层次上的投资协调合作也不断取得新进展。截至1998年底,全球范围内已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总数达到1726项,涉及17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仅1995年签订的双边协定就达到172项,1996年又增至180项。而整个80年代全球签订的国际直接投资双边协定只有386项,仅相当于1998年累计签订双边协定总数的22%。值得指出的是,传统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大多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签订的,即典型的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双边条约。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故发展中国家之间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

定的情况逐渐增多。从多边层次来看,有利于资本跨国流动的区域性和世界性投资保护公约或协议也相继出台。不论是早期组建的国家集团还是目前在正常运转的欧洲统一大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不论是在世界贸易组织内还是在其他场合,有关国际直接投资政策自由化、外国投资者待遇标准、投资的保护与争端的解决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新进展,为最终建立一个完整的综合性的国际多边直接投资政策框架奠定了基础。

由于国际直接投资政策趋于自由化,双边和多边投资协调合作不断发展,对国际直接投资产生了如下重要影响。第一,改善了市

经 济 

场进入的条件。如放宽对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减少或取消某些特别针对外国投资者而采取的股权限制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服务业领域的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为跨国公司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第二,改善了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如近年签订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明确规定,东道国应取消与关贸总协定国民待遇原则相悖的投资措施,这有利于外国投资者获得公平合理的待遇。第三,改善了外国投资者的生产经营环境。如实施规范化的竞争规则、慎重的银行和金融监督、有效的产权保护等政策措施,避免采用歧视性的经营管理规定,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第四,相对降低了国际直接投资的风险。如世界银行集团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提供保

 当代亚太  2000年第10期

障,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为国际直接投资争端处理提供途径,这样就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信号,有利于保障国际直接投资

的安全与利益。参考文献

(1)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

(2)贺晓琴:《面向21世纪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载《世界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3)周荣坤主编:《跨世纪的世界经济》,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4)史建三著:《跨国并购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本刊邮局征订告示

  从2001年起,《当代亚太》由自办发行改为由北京报刊发行局发行。凡需订阅《当代亚太》者,请到当地邮局办理征订手续。本刊邮发代号为2-554,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3706/C。


相关文章

  • [司法考试]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二十二
  • 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二十二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制定的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 考试内容: 第一节 世界贸易组织概述 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制度与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法律制度的区别与联 系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查看


  • 法学本科论文题目 1
  • 2011年湖北省电大提供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以下有些为选题方向,不能作为确定的论文题目,例如,如果选题方向是<论反垄断法>,那么你切不可就真的把论文题目拟成<论反垄断法>,你应该拟成<论反垄断法对行政垄断 ...查看


  • 2012届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 2011届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1.商业银行风险问题 2.证券业风险问题 3.金融危机及其防范(金融安全研究) 4.国外银行危机研究 5.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问题 6.非国有商业银行发展问题 7.中小企业金融问题 8.对非国有经济的 ...查看


  • 分析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与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
  • 分析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与 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 摘要:我国前30年奉行以内需为主搞生产.以进口替代为主搞外贸的经济发展模式.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把对外开放纳入基本国策,经济发展开始转向出口导向型模式.本文就这一转变进行浅要分析.以此找出 ...查看


  • 深圳总部经济的发展选择与扩散效应
  • 第26卷第3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6No.3 2009年5月 JoumalofShenzhen Univenslty o{umanities&SocialSciences) May 2009 深圳总部经济的发 ...查看


  • 创立_发行中国存托凭证的若干构想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 创立.发行中国存托凭证的若干构想 杨行翀李郁明 (嘉兴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摘要]上海国际板的推出即将开启,中国存托凭证的创立将是重要方式.本文从创立中国存托凭证的意义出发,分析了目前推出中国存托凭证的 ...查看


  • 经济学类本科论文参考题目
  • 经济贸易学院 关于2006届毕业生论文指导选题的说明 各位指导教师及经贸院毕业生: 为了使我院教师所指导的毕业生在确定选题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现对论文选题做以下说明: 1.论文选题应该结合自己专业为根本,不以指导教师专业特长作为指针,遵循双 ...查看


  • 双顺差原因
  •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 --对我国外汇储备即将突破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 卢锋* 内容提要:本文研究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特征含义.发生根源及其与汇率失衡的关系.首先以国际收支结构变动和外汇储备增长作为观察背景,从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角度 ...查看


  • 法学本科论文题目
  • 法学本科论文题目 选题方向:法理学 1.论法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作用 2.现代法治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建设 3.社会公平问题的法哲学透视 4.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正义的法哲学解读 6.人权的法哲学思考 7.论以人为本的法治发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