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甲骨文发现于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商都殷墟迄今共发现的。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面刻的文字,内容是占卜记事文字。主要是王室占卜的记录 对今人研究商代宗教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字形意义上已经具备了汉字“六书”的造字方法。
宗法制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制系统。其具体内容是: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全姬姓宗教的首领,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权和族权。嫡长子继承制度。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诸侯相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卿大夫相对诸侯来说是小宗,而在其本族是大宗。简言之,宗法制就是嫡长子继承父位,别子受封。宗法制确定了奴隶主贵族内部的各种等级区别,形成了各种名分,是在贵族间解决财产、权位的一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巩固了分封制
太康失国 夏朝政权易手事件。夏启死后传位给太康。太康终日宴饮,游乐,不恤民事,荒淫无道,引起内乱。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则乘启子武观叛乱之机,起兵攻入夏都,赶走太康。“因夏民以代夏政”,夺取王位,史称“太康失国”。
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1928年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首次发现,后来在黄河中下游发现了许多同类型文化遗址,其年代大约距今5000到4000年,又可分为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磨制石器比仰韶文化更加细致,出现了一些新兴农具,家畜种类更多,牛,羊,鸡等开始被饲养。陶器以一种黑色,陶胎极薄的“蛋壳陶”为主要特征,还出土了较多的玉器。建筑技术也有很大提高。
仰韶文化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以后数十年间,中原地区所发现的类型相似的众多文化遗址皆以仰韶文化命名。他们的年代范围大约在距今7000年到5000年之间,其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是饲养猪、狗,制陶业则是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著名。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2、奖励军工、禁mi ǎn
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公元前350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3、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4、统一度量衡,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上林三官:是汉代武帝时期下令铸造五铢钱的铸造钱币的官员, 分为钟官、技巧、辨铜。由他们所铸规格整齐的五铢钱是钱币学与考古学上重要的分期标志, 因而一直为人所重视。他们所铸造的钱币又称“上林三官钱”
少康中兴 夏王朝复兴事件。太康失国后,其侄孙少康在有虞氏部落重新积累力量,从东夷手中夺回王位,史称“少康中兴”。由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经过了三代人的约40年的斗争,才重新夺回政权。
盐铁会议 众所周知,汉武帝的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是在反击匈奴、财政空虚的情况下实行的。它的实行,使汉朝政府广开了财源,增加了赋税的收入,得以有了比较雄厚的物力基础来支持长期的战争,从而不断拓宽了疆土,安定了边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一经济政策的实施无疑是
正确的。但是,官营盐铁、酒榷、均输等政策的实行,逐步使一部分财富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及大商人手中,而剥夺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出现了官吏“行奸卖平”,而“农民重苦,女红再税”的状况,以及“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的局面,使得中小地主和一般百姓日趋贫困。因此,昭帝即位之初,霍光就围绕是否改变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与桑弘羊等人展开了斗争。
上计制度 战国秦汉时地方官年终向中央汇报的制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报核。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右丞相协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
《白虎通义》 东汉经学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篡辑而成,计四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
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做了基本规定。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
府兵制 西魏、北周至隋唐的兵制。西魏宇文泰创建,起源于鲜卑的部落兵制。有六柱国,下设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每府为一军,共二十四军。隋初军府改成骠骑府,以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统领。大业三年改成鹰扬府。以鹰扬郎将,鹰击郎将统领。各府分隶十二卫,府兵称“卫士”。唐贞观十年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和左右果毅都尉。天下十道共设六百三十四府,分属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军府大部分在京师附近。卫士平时务农,农闲军训,服役时自备兵器衣粮,轮流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临时命将统领,事毕解甲归农。天宝年间,府兵制被募兵制代替。
轮台罪己诏 汉武帝晚年颁布的政令。汉武帝时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失严重。征和四年,汉武帝拒绝了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内政的整顿,实行“息民重农”政策。任田千秋为相,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汉武帝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
六镇起义 北魏末年六镇戍兵和各族人民起义。六镇是沿长城一线之北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位置南北交错,是北魏为防御柔然等漠北民族而设立的。正光四年,柔然进攻北魏,怀荒镇民请求开仓放粮,以便抗敌,遭镇将拒绝,兵民愤而杀死镇将,举行起义。次年春,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也聚众起义,其他各镇的兵民都纷纷响应。525年6月,起义军在北魏军和柔然军的夹击下失败。
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消灭曹魏宗势力的军事政变。魏明帝后,世家大族的代表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逐渐控制了军政大权。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明帝高平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把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夺取了朝中大权,史称“高平陵政变”。从此,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父子手里。
牧野之战 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周武王继位时,商忙于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武王9年曾率兵东进至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多至800个。武王审时度势,认为时机认为完全成熟,所以命令退兵。直到纣王杀比干,囚箕子,限于彻底j ī
孤立时,武王才认为灭商时机已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牧野打败纣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周公东征 周公为了平定东方三监叛乱而进行的征伐。周武王灭商两年后,因病去世。其子成王尚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权,便于武庚勾结,发动大规模的叛乱。周公率兵东征,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这次叛乱,杀掉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贬黜霍叔,又在洛水北岸修建洛邑,作为周的东都,以便加强对东方的统治。
十三州部:为了加强对二千石郡守和国相以及强宗豪右的监察,元封五年,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刺史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
“六条问事”是一种监察官员监督时的依据准则。用来规范强宗豪右。开始于汉武帝时期。“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案,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薄,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ch ùp ú
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
今文经学 汉初,儒家经典主要是由学者们背诵传授,由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下来 。这种由博士教弟子的经书,因为是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故称今文经,所传授的也就是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得《尚书》《礼》《论语》和《孝经》等数十篇,都是用汉代以前的小篆抒写的,这些经书被称为“古文经”,传授古文经的学说被称为古文经学
北府兵:中国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组建训练的军队。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强大,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朝廷拜谢玄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召募劲勇,徐(治京口)、兖(治广陵)人民纷纷应募入伍。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太元四年,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黄老政治:西汉初年为恢复封建经济稳定封建统治而实行的“无为而治”的方针政策。先秦诸子中的道家思想中含有许多政治、战争的战略、策略思想,所
谓“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或“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这种思想到战国末期发展成为黄老之学(黄,指黄帝,老,指老子)。当时所谓黄帝之学,也属于道家的一个流派,它同道家的区别是,黄帝之学在道之中含有法的成分。二者合在一起称为黄老
清议运动:东汉后期,士大夫中间形成的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清议 即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为官者一旦触犯清议,便会丢官免职,被禁锢乡里,不许再入仕。 这是庶族与士族斗争的产物。
河阴之变 北魏末年统治集团间争夺中央政权的一次变乱。因事件发生在河阴县,故名。武泰元年二月,胡太后毒杀北魏孝明帝元诩。同年四月,尔朱荣立长乐王子攸为孝庄帝,改元建义,以“入匡朝廷先”为名向洛阳进兵,“沉胡太后及幼主于河”。后尔朱荣借口祭天,将北魏王公大臣集合至河阴,屠戮殆尽,死者达两千多人,北魏诸王皆遇害。通过此次军变,尔朱荣把签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从而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权。
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治世。唐玄宗开元年间,先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革除积弊,改善吏x ǔ
治,发展生产,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编撰的编年体通史。记载战国周威烈王23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等。协助司马光编撰的有刘恕、范祖禹等。书成后,司马光又撰《考异》三十卷、目录三十卷,连同征文二百九十四卷,共三百余万字。其材料除采用已有的十七史外,还引杂史数百种,参阅有关史,传,谱录220多种。元代胡三省注释的《资治通鉴音注》和清代严衍著的《资治通鉴补正》,为《资治通鉴》拾遗补阙。
更名田 更名田原意是更换田主姓名,实际是清初采取的一种局部分配土地的政策。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把一部分明末藩王所占田地归还给原来的佃户耕种,永为世业,称为“更名田”。更名田的实行,实际上是清政府对明末农民业已夺回藩王所占庄田事实的承认。
四大汗国 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的合称。成吉思汗在世时把占领区分成三个“兀鲁思”,分封给他的三个儿子。长子术赤封于钦察,据有花刺子模和康里国故地,建都萨莱,称钦察汗国。术赤死后,该国归其子拔都。次子察合台封于西辽及畏兀儿故地,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新疆天山南北路等地,后来称为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
封于乃蛮故地,后来成为窝阔台汗国。蒙古第三次西征后,蒙古大汗蒙哥又将新占地区封给旭烈兀,建都帖必力思,称伊儿汗国。
改土归流 明清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明朝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世袭的土官,该设可以随时任命的流官。雍正时期,鄂尔泰任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改土归流先后在云贵川桂等地进行,撤销土司,再原土司地区设府县厅州,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等。改土归流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巩固西南边防。
安史之乱 755-763年唐朝发生的一场军事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二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唐玄宗逃入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763年,史朝义被逼自杀,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海上之盟 1120年北宋与金通过海上往返谈判签订的共同对付辽国的军事盟约。金建国后,在军事上连胜辽军。宋想趁机收回幽云十六州,宋徽宗数次派使臣泛海出使金国,终于在宣和二年与金缔结盟约,
规定:宋金两国地位平等;宋金夹击辽,并以长城为界;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送给辽的岁币转送金国。
金瓶掣签 清政府于西藏等地实施的活佛转世制度。乾隆帝特创金本巴瓶制度,在大昭寺内设一金本巴瓶,规定达赖、班禅及大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须由诸喇嘛当众于金瓶内抽签,并由驻藏大臣或理藩院尚书亲临监督确定,以避免地方上层贵族操纵,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控制。
大索貌阅 隋朝为清查户口而采取的措施。南北朝以来,鱿鱼赋税沉重,户口隐漏情况严重。开皇五年,隋文帝下令清查户口,依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体貌进行核对,此即“大索貌阅”。如有不实,三长要发配远方。清查结果,使国家户籍增加了四十四万余丁、一百六十四万余口。“大索貌阅”使大量逃避的丁壮和隐匿的户口重新编入户籍,增加了赋税收入。
怛逻斯之战 751年唐朝军队与阿拔斯王朝军队在中亚的会战。750年,高仙芝政府撒马尔罕和塔什干,并杀死了塔什干国王。阿拔斯王朝派出东征军,在呼罗珊波斯人的协助下进攻高仙芝。751年,高仙芝领导的安西都护府军队在怛逻斯战役中击败阿拔斯王朝的东征军,返回龟兹。之后高仙芝试图反攻,但d á
因兵力不足作罢。此役使得中国的造纸术和指南针流入阿拉伯,对阿拉伯和欧洲之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北面官 辽代根据不同社会发展状况而设置的两套统治机构。辽建国后,按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治理汉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故称南面官。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官吏亦多用汉人。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故称北面官。北面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地位较南面官高,管理公账,部族,属国之事。
官职差遣 北宋官称和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宋初委派朝官担任地方长官职务,成为“差遣”。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官”指记禄官,“差遣”则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提举,提点,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提点刑狱公事等,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
圩田 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水利田。唐末五代兴起,宋时大盛,明清延续。圩田即在水乡河w éi
床较高,田面较低的地方,沿河渠岸和田边筑堤,内以围田,外以隔水。每圩方圆几十里,沿堤建水闸,旱则开闸引水灌溉,涝则闭闸拒水。使南方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军机处 官署名。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1分) 雍正七年(1729)以用兵西北,设军机房,雍正十年始正式改成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1分) 在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最多时达六、七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称为军纪大臣,通称大军机。(1分) 但任命时亦按个人资历分别称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其僚属称为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1分) 军机处职掌每日晋见皇帝,商承处理军国要务,用面奉谕旨的名义对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官员发布指示。宣统三年(1911)内阁成立后撤销。(1分)
甲骨文 ——甲骨文发现于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商都殷墟迄今共发现的。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面刻的文字,内容是占卜记事文字。主要是王室占卜的记录 对今人研究商代宗教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字形意义上已经具备了汉字“六书”的造字方法。
宗法制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制系统。其具体内容是: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全姬姓宗教的首领,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权和族权。嫡长子继承制度。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诸侯相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卿大夫相对诸侯来说是小宗,而在其本族是大宗。简言之,宗法制就是嫡长子继承父位,别子受封。宗法制确定了奴隶主贵族内部的各种等级区别,形成了各种名分,是在贵族间解决财产、权位的一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巩固了分封制
太康失国 夏朝政权易手事件。夏启死后传位给太康。太康终日宴饮,游乐,不恤民事,荒淫无道,引起内乱。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则乘启子武观叛乱之机,起兵攻入夏都,赶走太康。“因夏民以代夏政”,夺取王位,史称“太康失国”。
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1928年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首次发现,后来在黄河中下游发现了许多同类型文化遗址,其年代大约距今5000到4000年,又可分为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磨制石器比仰韶文化更加细致,出现了一些新兴农具,家畜种类更多,牛,羊,鸡等开始被饲养。陶器以一种黑色,陶胎极薄的“蛋壳陶”为主要特征,还出土了较多的玉器。建筑技术也有很大提高。
仰韶文化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以后数十年间,中原地区所发现的类型相似的众多文化遗址皆以仰韶文化命名。他们的年代范围大约在距今7000年到5000年之间,其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是饲养猪、狗,制陶业则是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著名。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2、奖励军工、禁mi ǎn
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公元前350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3、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4、统一度量衡,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上林三官:是汉代武帝时期下令铸造五铢钱的铸造钱币的官员, 分为钟官、技巧、辨铜。由他们所铸规格整齐的五铢钱是钱币学与考古学上重要的分期标志, 因而一直为人所重视。他们所铸造的钱币又称“上林三官钱”
少康中兴 夏王朝复兴事件。太康失国后,其侄孙少康在有虞氏部落重新积累力量,从东夷手中夺回王位,史称“少康中兴”。由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经过了三代人的约40年的斗争,才重新夺回政权。
盐铁会议 众所周知,汉武帝的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是在反击匈奴、财政空虚的情况下实行的。它的实行,使汉朝政府广开了财源,增加了赋税的收入,得以有了比较雄厚的物力基础来支持长期的战争,从而不断拓宽了疆土,安定了边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一经济政策的实施无疑是
正确的。但是,官营盐铁、酒榷、均输等政策的实行,逐步使一部分财富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及大商人手中,而剥夺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出现了官吏“行奸卖平”,而“农民重苦,女红再税”的状况,以及“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的局面,使得中小地主和一般百姓日趋贫困。因此,昭帝即位之初,霍光就围绕是否改变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与桑弘羊等人展开了斗争。
上计制度 战国秦汉时地方官年终向中央汇报的制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报核。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右丞相协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
《白虎通义》 东汉经学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篡辑而成,计四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
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做了基本规定。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
府兵制 西魏、北周至隋唐的兵制。西魏宇文泰创建,起源于鲜卑的部落兵制。有六柱国,下设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每府为一军,共二十四军。隋初军府改成骠骑府,以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统领。大业三年改成鹰扬府。以鹰扬郎将,鹰击郎将统领。各府分隶十二卫,府兵称“卫士”。唐贞观十年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和左右果毅都尉。天下十道共设六百三十四府,分属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军府大部分在京师附近。卫士平时务农,农闲军训,服役时自备兵器衣粮,轮流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临时命将统领,事毕解甲归农。天宝年间,府兵制被募兵制代替。
轮台罪己诏 汉武帝晚年颁布的政令。汉武帝时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失严重。征和四年,汉武帝拒绝了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内政的整顿,实行“息民重农”政策。任田千秋为相,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汉武帝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
六镇起义 北魏末年六镇戍兵和各族人民起义。六镇是沿长城一线之北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位置南北交错,是北魏为防御柔然等漠北民族而设立的。正光四年,柔然进攻北魏,怀荒镇民请求开仓放粮,以便抗敌,遭镇将拒绝,兵民愤而杀死镇将,举行起义。次年春,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也聚众起义,其他各镇的兵民都纷纷响应。525年6月,起义军在北魏军和柔然军的夹击下失败。
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消灭曹魏宗势力的军事政变。魏明帝后,世家大族的代表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逐渐控制了军政大权。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明帝高平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把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夺取了朝中大权,史称“高平陵政变”。从此,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父子手里。
牧野之战 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周武王继位时,商忙于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武王9年曾率兵东进至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多至800个。武王审时度势,认为时机认为完全成熟,所以命令退兵。直到纣王杀比干,囚箕子,限于彻底j ī
孤立时,武王才认为灭商时机已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牧野打败纣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周公东征 周公为了平定东方三监叛乱而进行的征伐。周武王灭商两年后,因病去世。其子成王尚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权,便于武庚勾结,发动大规模的叛乱。周公率兵东征,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这次叛乱,杀掉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贬黜霍叔,又在洛水北岸修建洛邑,作为周的东都,以便加强对东方的统治。
十三州部:为了加强对二千石郡守和国相以及强宗豪右的监察,元封五年,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刺史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
“六条问事”是一种监察官员监督时的依据准则。用来规范强宗豪右。开始于汉武帝时期。“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案,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薄,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ch ùp ú
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
今文经学 汉初,儒家经典主要是由学者们背诵传授,由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下来 。这种由博士教弟子的经书,因为是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故称今文经,所传授的也就是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得《尚书》《礼》《论语》和《孝经》等数十篇,都是用汉代以前的小篆抒写的,这些经书被称为“古文经”,传授古文经的学说被称为古文经学
北府兵:中国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组建训练的军队。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强大,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朝廷拜谢玄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召募劲勇,徐(治京口)、兖(治广陵)人民纷纷应募入伍。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太元四年,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黄老政治:西汉初年为恢复封建经济稳定封建统治而实行的“无为而治”的方针政策。先秦诸子中的道家思想中含有许多政治、战争的战略、策略思想,所
谓“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或“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这种思想到战国末期发展成为黄老之学(黄,指黄帝,老,指老子)。当时所谓黄帝之学,也属于道家的一个流派,它同道家的区别是,黄帝之学在道之中含有法的成分。二者合在一起称为黄老
清议运动:东汉后期,士大夫中间形成的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清议 即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为官者一旦触犯清议,便会丢官免职,被禁锢乡里,不许再入仕。 这是庶族与士族斗争的产物。
河阴之变 北魏末年统治集团间争夺中央政权的一次变乱。因事件发生在河阴县,故名。武泰元年二月,胡太后毒杀北魏孝明帝元诩。同年四月,尔朱荣立长乐王子攸为孝庄帝,改元建义,以“入匡朝廷先”为名向洛阳进兵,“沉胡太后及幼主于河”。后尔朱荣借口祭天,将北魏王公大臣集合至河阴,屠戮殆尽,死者达两千多人,北魏诸王皆遇害。通过此次军变,尔朱荣把签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从而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权。
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治世。唐玄宗开元年间,先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革除积弊,改善吏x ǔ
治,发展生产,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编撰的编年体通史。记载战国周威烈王23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等。协助司马光编撰的有刘恕、范祖禹等。书成后,司马光又撰《考异》三十卷、目录三十卷,连同征文二百九十四卷,共三百余万字。其材料除采用已有的十七史外,还引杂史数百种,参阅有关史,传,谱录220多种。元代胡三省注释的《资治通鉴音注》和清代严衍著的《资治通鉴补正》,为《资治通鉴》拾遗补阙。
更名田 更名田原意是更换田主姓名,实际是清初采取的一种局部分配土地的政策。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把一部分明末藩王所占田地归还给原来的佃户耕种,永为世业,称为“更名田”。更名田的实行,实际上是清政府对明末农民业已夺回藩王所占庄田事实的承认。
四大汗国 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的合称。成吉思汗在世时把占领区分成三个“兀鲁思”,分封给他的三个儿子。长子术赤封于钦察,据有花刺子模和康里国故地,建都萨莱,称钦察汗国。术赤死后,该国归其子拔都。次子察合台封于西辽及畏兀儿故地,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新疆天山南北路等地,后来称为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
封于乃蛮故地,后来成为窝阔台汗国。蒙古第三次西征后,蒙古大汗蒙哥又将新占地区封给旭烈兀,建都帖必力思,称伊儿汗国。
改土归流 明清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明朝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世袭的土官,该设可以随时任命的流官。雍正时期,鄂尔泰任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改土归流先后在云贵川桂等地进行,撤销土司,再原土司地区设府县厅州,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等。改土归流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巩固西南边防。
安史之乱 755-763年唐朝发生的一场军事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二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唐玄宗逃入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763年,史朝义被逼自杀,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海上之盟 1120年北宋与金通过海上往返谈判签订的共同对付辽国的军事盟约。金建国后,在军事上连胜辽军。宋想趁机收回幽云十六州,宋徽宗数次派使臣泛海出使金国,终于在宣和二年与金缔结盟约,
规定:宋金两国地位平等;宋金夹击辽,并以长城为界;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送给辽的岁币转送金国。
金瓶掣签 清政府于西藏等地实施的活佛转世制度。乾隆帝特创金本巴瓶制度,在大昭寺内设一金本巴瓶,规定达赖、班禅及大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须由诸喇嘛当众于金瓶内抽签,并由驻藏大臣或理藩院尚书亲临监督确定,以避免地方上层贵族操纵,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控制。
大索貌阅 隋朝为清查户口而采取的措施。南北朝以来,鱿鱼赋税沉重,户口隐漏情况严重。开皇五年,隋文帝下令清查户口,依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体貌进行核对,此即“大索貌阅”。如有不实,三长要发配远方。清查结果,使国家户籍增加了四十四万余丁、一百六十四万余口。“大索貌阅”使大量逃避的丁壮和隐匿的户口重新编入户籍,增加了赋税收入。
怛逻斯之战 751年唐朝军队与阿拔斯王朝军队在中亚的会战。750年,高仙芝政府撒马尔罕和塔什干,并杀死了塔什干国王。阿拔斯王朝派出东征军,在呼罗珊波斯人的协助下进攻高仙芝。751年,高仙芝领导的安西都护府军队在怛逻斯战役中击败阿拔斯王朝的东征军,返回龟兹。之后高仙芝试图反攻,但d á
因兵力不足作罢。此役使得中国的造纸术和指南针流入阿拉伯,对阿拉伯和欧洲之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北面官 辽代根据不同社会发展状况而设置的两套统治机构。辽建国后,按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治理汉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故称南面官。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官吏亦多用汉人。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故称北面官。北面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地位较南面官高,管理公账,部族,属国之事。
官职差遣 北宋官称和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宋初委派朝官担任地方长官职务,成为“差遣”。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官”指记禄官,“差遣”则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提举,提点,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提点刑狱公事等,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
圩田 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水利田。唐末五代兴起,宋时大盛,明清延续。圩田即在水乡河w éi
床较高,田面较低的地方,沿河渠岸和田边筑堤,内以围田,外以隔水。每圩方圆几十里,沿堤建水闸,旱则开闸引水灌溉,涝则闭闸拒水。使南方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军机处 官署名。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1分) 雍正七年(1729)以用兵西北,设军机房,雍正十年始正式改成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1分) 在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最多时达六、七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称为军纪大臣,通称大军机。(1分) 但任命时亦按个人资历分别称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其僚属称为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1分) 军机处职掌每日晋见皇帝,商承处理军国要务,用面奉谕旨的名义对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官员发布指示。宣统三年(1911)内阁成立后撤销。(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