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易得材料,建构物理模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将知识组织起来最理想的方式是知识结构,而知识结构的最典型呈现形式就是典型的图解、模型、知识树和系统图。建构物理模型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而且是知识结构呈现的理想形式。然而对于建构高中生物学的物理模型,学生感到困惑不堪。所以在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引导学生把抽象化的知识在物理模型中具体化是难点之一。笔者试图通过具体实例,谈谈如何巧妙地利用易得材料,建构物理模型,以及在建构物理模型中的注意事项。

  1 认识物理模型

  1.1 物理模型的概念

  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反映认识对象的形态结构和三维结构,这类实物或图画即为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包括静态物理模型和动态物理模型。

  1.2 物理模型的特点

  物理模型具有3个基本特点:(1) 对识记对象的模仿和抽象;(2) 体现组成认识对象系统中的主要因素;(3) 反映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说“形似”、“意真”和“相关联”是物理模型必备的三个基本特点。寄生关系模型就是对这三个基本特点的完美体现(见图1)。

  在“寄生”模型中,两个圆圈A、B表示两种生物,它们内切或外切,分别代表着体内寄生或体表寄生。模型既“形似”地反应了两种寄生方式,又科学地表达了寄生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了“意真”与“相关联”。

  2 建构物理模型

  建构物理模型不仅要找到原型的本质,关键还要选择用什么来描述对象的本质?怎样具体描述?选取什么材料进行建构?以什么形式进行建构?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后,就可以开始着手建构物理模型了。

  2.1 变废为宝,巧选建模材料

  只要教师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很多废弃物,均可以为建构物理模型提供良好的材料。笔者及同事在进行“模拟性状分离比”的实验中,受彩票摇奖的启发,用矿泉水瓶、黑白小球、水芯笔盖等废弃材料,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建构了一个创新实验的动态物理模型(图2)。

  在“模拟性状分离比”的实验模型中,甲、乙两矿泉水瓶代表雌雄生殖器官,黑白小球代表雌、雄器官产生的两种配子。实验时,将摇匀后的甲、乙两瓶瓶体倒置过来就会有一小球进入水芯笔盖,记录两瓶黑白小球摇出情况。正立后摇匀,重复多次,统计分析即可完成实验。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能体验了成功建立物理模型的喜悦,感悟建构物理模型材料的易得。

  在生物学教学中,科学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废弃材料建构物理模型的实例很多,如图3、图4所示的用橡皮泥、棉线等材料建构的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

  2.2 观察生活细节,巧获建模灵感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过:好作品是灵感与生活的结合。在建构物理模型时,可以从生活细节中寻求建构灵感。如:关于酶作用机理的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酶只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提供活化能,而加热却能提供活化能。笔者从学校正在举行的跳高比赛中得到启示,在上课时引导学生建构了“降低活化能”的物理模型(图5)。

  在这一“降低活化能”的模型中,弹簧跳板相当于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跳高的高度相当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跳高相当于化学反应。通过模型的比较分析,学生很容易理解加热为化学反应提供了活化能(图5-甲),加无机催化剂(图5-乙)和加酶(图5-丙)只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通过模型对比分析,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在建模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真正体会到生物学物理模型的建构并不是遥不可及,只需通过对生活细节的仔细观察,细心加工就可以完成。

  2.3 购买简易材料,巧建物理模型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的教学重难点,学生难理解,教师难讲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彩纸剪制染色(单)体、小磁铁代表着丝点的方法进行动态物理模型的建构。笔者在进行有丝分裂的高考复习时,引导学生在黑板上建构了如图6所示的动态物理模型。整个建构过程就是一个小型的情景剧,两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第三位学生在旁进行同步“画外音”解说各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

  通过建构这样的物理模型,很巧妙地完成了教学互动,同时有助于学生对相关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建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呆板沉闷的高考复习课堂生动有趣。

  2.4 利用教学用具,巧建物理模型

  教室内的很多用具是建构物理模型的理想材料。笔者在教学中曾利用粉笔、黑板刷、无盖粉笔盒等材料,来建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模型(图7)。

  在这一模型中,无盖粉笔盒模拟大肠杆菌、黑板刷模拟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粉笔模拟噬菌体的DNA分子、白色粉笔表示未被标记、红色粉笔代表被标记,黑板刷正面(绒面)表示未标记,背面表示标记。教师在模拟过程中,用手将粉笔与黑板刷握紧,当噬菌体侵染时,教师松手让粉笔掉入粉笔盒,模拟噬菌体的DNA注入大肠杆菌,而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大肠杆菌。通过这样的模拟,学生很容易理解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同时也能很好地理解该实验的结果与分析,能更深入地理解“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这一核心知识。

  粉笔头和粉笔盒也可用来建构“标志重捕法”的物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标志重捕法的原理与计算方法。具体模拟过程是:在粉笔盒中放入白色粉笔头若干(N),然后从中随机抓取一把粉笔头计数为(M),将这M个粉笔头换成同等大小的彩色粉笔头(相当于做好标记),放回原粉笔盒,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彩色粉笔头占盒中总粉笔头的比例(M/N),摇匀后再随机抓取一把粉笔头(n),其中彩色粉笔头(含标记)为m。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把粉笔头中彩色粉笔头所占的比例(m/n)。由于是摇匀后再随机抓取的,所以应该存在M/N=m/n。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理解“标志重捕法”的原理与计算方法。

  3 巧用易得材料,建构物理模型的启示与建议

  3.1 建构物理模型要做到“意真”

  “意真”是物理模型的核心要求。建构物理模型要尽量真实、形象地反映研究对象,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建构,要具有科学性。在选材上,教师要考虑“易得”,在建构过程中要考虑“可操作性”,不要让学生建构过于复杂的模型,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物理模型的推广。

  3.2 建构物理模型要力求“形美”

  “形美”是物理模型的追求目标。物理模型美观,具有可观赏价值,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才能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所以在建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模型,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3.3 建构物理模型要关注学生“发展”

  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易得材料”,进行物理模型的建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建模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一项有效策略。通过不断建构物理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抽象的概念、理论、规律时,都能尝试用建构简易物理模型的方法进行思考,从而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形象,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司空见惯的材料很多,当教师给予适当的加工,就可以建构出很好的、很实用的物理模型。这些物理模型也将成为教师教学的好道具,学生学习的好帮手。笔者坚信:只要教师适当地引导,积极地鼓励学生去思考、去行动,就一定会建构出理想的物理模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将知识组织起来最理想的方式是知识结构,而知识结构的最典型呈现形式就是典型的图解、模型、知识树和系统图。建构物理模型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而且是知识结构呈现的理想形式。然而对于建构高中生物学的物理模型,学生感到困惑不堪。所以在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引导学生把抽象化的知识在物理模型中具体化是难点之一。笔者试图通过具体实例,谈谈如何巧妙地利用易得材料,建构物理模型,以及在建构物理模型中的注意事项。

  1 认识物理模型

  1.1 物理模型的概念

  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反映认识对象的形态结构和三维结构,这类实物或图画即为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包括静态物理模型和动态物理模型。

  1.2 物理模型的特点

  物理模型具有3个基本特点:(1) 对识记对象的模仿和抽象;(2) 体现组成认识对象系统中的主要因素;(3) 反映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说“形似”、“意真”和“相关联”是物理模型必备的三个基本特点。寄生关系模型就是对这三个基本特点的完美体现(见图1)。

  在“寄生”模型中,两个圆圈A、B表示两种生物,它们内切或外切,分别代表着体内寄生或体表寄生。模型既“形似”地反应了两种寄生方式,又科学地表达了寄生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了“意真”与“相关联”。

  2 建构物理模型

  建构物理模型不仅要找到原型的本质,关键还要选择用什么来描述对象的本质?怎样具体描述?选取什么材料进行建构?以什么形式进行建构?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后,就可以开始着手建构物理模型了。

  2.1 变废为宝,巧选建模材料

  只要教师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很多废弃物,均可以为建构物理模型提供良好的材料。笔者及同事在进行“模拟性状分离比”的实验中,受彩票摇奖的启发,用矿泉水瓶、黑白小球、水芯笔盖等废弃材料,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建构了一个创新实验的动态物理模型(图2)。

  在“模拟性状分离比”的实验模型中,甲、乙两矿泉水瓶代表雌雄生殖器官,黑白小球代表雌、雄器官产生的两种配子。实验时,将摇匀后的甲、乙两瓶瓶体倒置过来就会有一小球进入水芯笔盖,记录两瓶黑白小球摇出情况。正立后摇匀,重复多次,统计分析即可完成实验。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能体验了成功建立物理模型的喜悦,感悟建构物理模型材料的易得。

  在生物学教学中,科学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废弃材料建构物理模型的实例很多,如图3、图4所示的用橡皮泥、棉线等材料建构的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

  2.2 观察生活细节,巧获建模灵感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过:好作品是灵感与生活的结合。在建构物理模型时,可以从生活细节中寻求建构灵感。如:关于酶作用机理的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酶只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提供活化能,而加热却能提供活化能。笔者从学校正在举行的跳高比赛中得到启示,在上课时引导学生建构了“降低活化能”的物理模型(图5)。

  在这一“降低活化能”的模型中,弹簧跳板相当于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跳高的高度相当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跳高相当于化学反应。通过模型的比较分析,学生很容易理解加热为化学反应提供了活化能(图5-甲),加无机催化剂(图5-乙)和加酶(图5-丙)只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通过模型对比分析,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在建模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真正体会到生物学物理模型的建构并不是遥不可及,只需通过对生活细节的仔细观察,细心加工就可以完成。

  2.3 购买简易材料,巧建物理模型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的教学重难点,学生难理解,教师难讲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彩纸剪制染色(单)体、小磁铁代表着丝点的方法进行动态物理模型的建构。笔者在进行有丝分裂的高考复习时,引导学生在黑板上建构了如图6所示的动态物理模型。整个建构过程就是一个小型的情景剧,两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第三位学生在旁进行同步“画外音”解说各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

  通过建构这样的物理模型,很巧妙地完成了教学互动,同时有助于学生对相关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建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呆板沉闷的高考复习课堂生动有趣。

  2.4 利用教学用具,巧建物理模型

  教室内的很多用具是建构物理模型的理想材料。笔者在教学中曾利用粉笔、黑板刷、无盖粉笔盒等材料,来建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模型(图7)。

  在这一模型中,无盖粉笔盒模拟大肠杆菌、黑板刷模拟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粉笔模拟噬菌体的DNA分子、白色粉笔表示未被标记、红色粉笔代表被标记,黑板刷正面(绒面)表示未标记,背面表示标记。教师在模拟过程中,用手将粉笔与黑板刷握紧,当噬菌体侵染时,教师松手让粉笔掉入粉笔盒,模拟噬菌体的DNA注入大肠杆菌,而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大肠杆菌。通过这样的模拟,学生很容易理解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同时也能很好地理解该实验的结果与分析,能更深入地理解“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这一核心知识。

  粉笔头和粉笔盒也可用来建构“标志重捕法”的物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标志重捕法的原理与计算方法。具体模拟过程是:在粉笔盒中放入白色粉笔头若干(N),然后从中随机抓取一把粉笔头计数为(M),将这M个粉笔头换成同等大小的彩色粉笔头(相当于做好标记),放回原粉笔盒,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彩色粉笔头占盒中总粉笔头的比例(M/N),摇匀后再随机抓取一把粉笔头(n),其中彩色粉笔头(含标记)为m。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把粉笔头中彩色粉笔头所占的比例(m/n)。由于是摇匀后再随机抓取的,所以应该存在M/N=m/n。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理解“标志重捕法”的原理与计算方法。

  3 巧用易得材料,建构物理模型的启示与建议

  3.1 建构物理模型要做到“意真”

  “意真”是物理模型的核心要求。建构物理模型要尽量真实、形象地反映研究对象,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建构,要具有科学性。在选材上,教师要考虑“易得”,在建构过程中要考虑“可操作性”,不要让学生建构过于复杂的模型,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物理模型的推广。

  3.2 建构物理模型要力求“形美”

  “形美”是物理模型的追求目标。物理模型美观,具有可观赏价值,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才能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所以在建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模型,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3.3 建构物理模型要关注学生“发展”

  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易得材料”,进行物理模型的建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建模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一项有效策略。通过不断建构物理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抽象的概念、理论、规律时,都能尝试用建构简易物理模型的方法进行思考,从而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形象,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司空见惯的材料很多,当教师给予适当的加工,就可以建构出很好的、很实用的物理模型。这些物理模型也将成为教师教学的好道具,学生学习的好帮手。笔者坚信:只要教师适当地引导,积极地鼓励学生去思考、去行动,就一定会建构出理想的物理模型。


相关文章

  • 高中通用技术[第三节制作模型]教学设计
  • 7.3 模型和原型的制作 教材分析: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是技术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体验技术设计的完整过程,实现设计从方案到产品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从理性认识到具体的动手实践,是将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学生从中可以体验和领悟到 ...查看


  • 物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再探
  • 物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再探 张 峰 笔者曾在2000年至2004年间进行过一次比较系统的实验,以初步探究物理实验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将结果形成"物理实验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文,文中比较详尽地叙述了一些实验数据 ...查看


  • 哲学已死,霍金要取代上帝--[大设计]之最新解读
  • 哲学已死,霍金要取代上帝--<大设计>之最新解读 年年岁岁一床书 2011-05-18 09:27:00 阅读233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载2011年3月9日<中华读书报> 哲学已死,霍金要取代上帝--& ...查看


  • 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翻译
  • 一章 什么是传播理论:传播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生活的任何学习研究都会涉及到这一课题,一些学者试传播为中心,而另一些:任何试图解释或代表一个经验的都是一种理论,并了解:发生了什么,每个人都是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想法和行:传播理论是一个单一的 ...查看


  • 放飞科技梦想的翅膀
  • 放飞科技梦想的翅膀 科学生活·创新圆梦 (2014 . 5 . 5 - 5 . 10) 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 科技活动周暨第十届科技节 1 放飞科技梦想的翅膀 科学生活·创新圆梦 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科技活动周暨第十届科技节活动方案 一.科技节 ...查看


  •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 篇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案例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注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从理论上说,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任何目标和它的实现方式都是不可分离的.很难设想单纯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能发 ...查看


  • 社会科学领域中理论建构
  • 第五讲 社会科学领域中理论建构 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经验知识陈述了人们通过经验认识的方法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所获得的认识,但只是停留在经验事实的描述上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科学研究还需要在获取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去揭示各种不同社会现象的本质, ...查看


  • 系统化教学设计
  • 系统化教学设计 迪克&凯里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方法模型 教学过程的产生过程 教学过程,或者说教的过程,传统上认为包括教师.学习者和教材.要学的内容在教材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向学习者"教"这些内容.教学可以解释为从书中提 ...查看


  • 由"地方社区生活"导向"基本建筑" --二年级"社区活动中心设计"教学研究
  • ISSUE 1 FEB. 2013 / INTERIOR DESIGN / 48 由"地方社区生活"导向"基本建筑" --二年级"社区活动中心设计"教学研究 Local Comm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