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千万人吾往矣!

  中国古代本土思想首推儒、道两家,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两位圣人,其次是孟子、庄子两位亚圣。而兵家由于出了孙子这位圣人,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貌似兵法,实则哲学著作的《孙子兵法》被社会广泛接受并应用,也因此蜚声海内外。而早就因为《吴子兵法》被中国学术界公认的兵家亚圣吴起却因为他的“自私与寡情”倍受社会的指责而得不到认可。这位生于先秦时代,对中国政治、军事影响深远的先贤留给后人的为什么是如此截然相反的两种结论?他到底做了什么?让以儒家仁义为道德标准的中国社会如此仇视?

  

  小混混遇上大纨绔

  

  公元前440年,吴起诞生于卫国左氏邑(今山东定陶)。吴家历代经商,家产丰厚,吴起的童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富二代”。但当时的商人在社会上地位低微(只与平民平等),经常受到贵族欺压。少年时鲜衣怒马、驾鹰驭犬的吴起虽然经常与他的马仔一起欺男霸女,但却几次三番碰到了贵族子弟针对他的黑社会火拼,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又没有足够分量的后台撑腰,每次均大败而归。

  遇到这样的问题,最好的选择就是退避三合,毕竟以一人之力是无法与整个社会抗争的。但性格极其倔强的吴起却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当官。他认为只有自己也成为统治阶级,才能不被社会轻视。于是,他拿出了家中的丰厚积蓄,到处托人,希望被那些平时欺负他的贵族们引荐给卫国国君,好平步青云。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官僚世袭制的末期,一个“卑贱”的商人如何能入朝为官?那些卫国的贵族们更是黑心肠,不仅大量收受贿赂,更可恶的是拿了钱不办事。毫无遵守官场潜规则的觉悟。花钱无数却四处碰壁的吴起不仅心中苦闷,还经常被他老娘骂他败家子,散尽家财也不见他有出息。终于有一天,以前的一群同事(小混混)聚在一起嘲笑吴起不自量力时,恰好被再次碰壁的他发现一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的吴起拔出佩剑,狂砍30多人,血染长街后,逃回家与母亲道别,准备跑路。临行前对母亲立誓道:“起今辞母,不为卿相,拥节旄,乘高车,不入卫城,与母相见!”

  自此,吴起告别了平庸,走向了辉煌。性格决定命运。正是吴起这种接近偏执狂的性格,促成了他日后的权倾朝野,也促成了他被万箭攒身、不得善终的悲壮结局。

  

  文凭与学识

  

  逃出卫国的吴起来到了邻国鲁国。他之所以选择鲁国,一是鲁国与卫国属于睦邻友好之邦,在鲁国的卫国人不会受到歧视。而更重要的是,儒家的圣人孔子的老家就在鲁国,作为儒家的发祥地,鲁国的“大儒”众多,学术氛围浓郁,是一个求学的好地方。此时的吴起已经意识到,想要上位,光靠金钱是不行的,还要有“文凭”。于是,他靠着当小混混时练出来的溜须拍马、丰厚的学费以及远超常人的IQ,拜人了孔子的嫡系曾子的门下,发奋苦读,并得到了曾子的赏识(曾子甚至动用自己的威望与关系,为吴起当了一回“媒婆”,将齐国大贵族田氏的千金介绍给他当老婆,希望为其日后的仕途加分),也在他不知不觉中,成了儒家亚圣孟子的师叔。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仕途在望时,噩耗传来,吴起的母亲因为思念儿子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吴起得知后,仰面痛哭三声,然后继续在鲁国苦读。在当时,丧母应当立即返回家乡,并戴重孝为母亲守孝三年。而吴起的表现无疑受到了当初他对母亲立下的誓言的影响,“无官不归”虽然对吴起的难度极大,但也正是他前进的动力。在他的眼里,父母亲情固然重要,但人生理想更加重要。母亲已经舍他而去,与其深陷悲痛无法自拔,不如擦干眼泪继续前行。至亲的离去,反而让他更加体会到了生命的虚无与功名的不朽。但向来以孝道自诩的儒家嫡系曾子在看到吴起丧母不归时,异常恼怒,在苦劝无果后,愤然将其开革。鲁国的“大儒”们也同声讨伐,甚至将其列为禽兽一流。自此,吴起的不孝恶名传遍天下。

  “自毁前程”的吴起看到了“大儒”们迂腐的道德理念,对儒家的推崇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同时,以他绝顶的判断力感觉到,天下即将大乱,众诸侯国君的野心极度膨胀,周礼已经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他们想要的是争霸中原。自古乱世出英雄,吴起同样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要以“另类”的方式上位。于是他开始“自学”(史书并未记载其兵法授自何人)兵法,且凭借超人的IQ在三年后大成,兵家亚圣的雏形诞生了。

  

  忘恩负义的闷棍

  

  公元前412年,齐国贵族田氏率大军攻打鲁国,一路势如破竹,鲁国危在旦夕。那些以前肆意抨击吴起的“大儒”们在朝堂之上被鲁穆公问得哑口无言,毫无退敌之策。而这时有人终于想起了在兵家已颇具微名的吴起,并向鲁穆公推荐他。但那些“大儒”们却认为此人丧母不归,人品有问题,不能得到重用。其实他们的真实想法是:既然当年我们把你踩下去了,你就永远不用想着翻身了,而且齐国攻鲁,我们这些“大儒”都无能为力,你一个有人品问题的小子要是解决了,我们的脸往哪放?

  好在鲁穆公还没有糊涂到任凭“大儒”摆布的地步,他立即召见了吴起,在谈话中深感吴起在统兵打仗上学识不凡,于是打算拜其为将,统带鲁国军队抗击齐国。但鲁国的“大儒”们马上又找到了新的理由:吴起的老婆是齐国田氏的人,让其带兵,恐其投敌,鲁国就真的万劫不复了。此时的那些“大儒”们似乎忘记了,吴起的老婆正是曾子保媒拉纤的结果。鲁穆公听后犹豫再三,始终不敢把兵权交给吴起。吴起得知到手的鸭子又要飞了后,拿出他当年的“青皮”精神,仗剑冲进屋内将老婆杀死,并提其头求见鲁穆公。鲁穆公一看,此人忠心大大的,于是拜他为将,迎击齐国大军。于是吴起踏着他老婆的尸体,用沾满鲜血的手摘下了鲁国的帅印。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倒下的女人。

  吴起带兵与齐军对峙后,并没有急着一展他的才华,而是主动与齐国求和,并且在多次的谈判中表现得懦弱可欺。齐国田氏认为吴起就是一个孬种,鲁国让这样的人带兵,此行必拿下鲁国,于是齐军放松了警惕。就在双方和议的一次会议中,吴起突然发难,他集中了鲁国所有的“装甲部队”(战车)突击齐军中军,毫无准备的齐军来不及准备战车,只好用步兵抵挡,被鲁军的战车连踏带压,死伤惨重,且很快就被鲁军突破了正面防线,下一步就是分割包围了。田氏此刻已经是追悔莫及,本以为敌将是只小绵羊,谁知道是只灰太狼啊!无奈只好在齐军未溃败前下令撤军,希望能保住其主力无损。但齐军主力刚退下来,又遭到吴起早已埋伏在两翼的鲁国精锐步兵的截杀,自此,齐军全线溃逃,又被赶上来的鲁军“装甲部队”随后追杀,等逃出鲁国境内时,已十去七八。

  令鲁国上下毫无办法的齐国大军就这样被吴起轻松搞掂,最高兴的当然要数鲁穆公了。他本打算重用吴起这个战场悍将,但这时鲁国的“大儒”们再次跳出来踩人了。他们对鲁穆公说吴起杀妻求将与丧母不归是同样的不可饶恕,如此人品怎可担当向来以礼仪之邦自诩的

鲁国大将呢?鲁穆公看朝野上下“群情激奋”,好在现在齐军已被打退,那么就让吴起另谋高就吧。于是,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大将倒在了朝堂上伪君子的口下。这样的结果似乎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以吴起这种为达目的可以牺牲一切的慷慨悲歌之士,被一群表面是儒家宗师,暗地里是自私小人的“大儒”设套陷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吴起在迎来了他人生第一个顶点时,也迎来了第一次乐极生悲。

  

  抗秦与兵制改革

  

  公元前410年,吴起黯然离开了鲁国。此时的他对于上位已经不感兴趣了,既然上流社会容不下我,那么就让我来改变它吧!一个更加高远的目标成为了吴起为之奋斗的动力――改变天下!辅助明君完成大一统,结束这个混乱的、目无君长的年代,让天下人都过上平静的生活。

  他认为,当时的天下以魏国最有发展潜力,为了能够完成自己远大的抱负,吴起投奔了魏国的第一代国君魏文侯。一代明君与吴起相见恨晚,并立即为其准备了足够宽广的舞台――西河(今陕西洛河、黄河与渭河问的三角地带)。

  西河,一直是魏国抵抗秦军进攻的前沿阵地,一旦失守,秦军将面对的是一马平川的魏国腹地,可以说是魏国的根本所在。魏文侯一见面就让吴起守西河,可见其对吴起的信任程度了。投桃报李,吴起在就任后竭尽全力壮大魏军在西河的势力。在此前,西河一地一直是魏、秦两国交替控制,病祸连年、土地荒芜。吴起到来后,一改在鲁国为将时的低调与狡狯,大张旗鼓训练军队,并将战略目标定位为西河五城,这个让当年晋惠公与秦穆公打得头破血流的地方,也是秦国进军中原的桥头堡。

  由于吴起对于军队训练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且非常奏效,因此短短半年时问,魏国西河驻军的战斗力就节节攀升。吴起见机会成熟,变发动了史称“泾水之战”的战役。魏军一路势如破竹,凭借着强大的战斗力,迅速攻占西河五城,且兵锋直指秦国粮仓渭河平原的门户郑地。秦国朝野大为震惊,一直以来都是秦国主动攻击中原诸侯,什么时候轮到魏国跑到秦国头上放肆了。于是泰国派出说客到齐国和楚国游说道,魏国如今国力强盛,日后必攻打齐、楚两国,你们可有应对之策?没有的话,让我来告诉你们,咱们合三国之力一起来遏制魏国吧。于是齐、楚两国习惯性中套,做出一副伐魏的姿态。面对可能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吴起知道自己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攻伐过甚必将适得其反。于是,他“不情不愿”地退守西河五城,关门享受自己的胜利果实了。

  经过“泾水之战”后,泰国明显老实了很多,吴起有了大把的时间来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他首先打着收复故土的名义讨伐戎狄(即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不仅收复了大片土地,还俘虏了很多能骑善射的少数民族,并将他们补充进魏国西河驻军,以加强魏军的机动力和远程打击力。其次,他将魏国腹地中无土地的游民迁徒到西河,使大片荒地得到开垦,同时也做到了西河驻军给养的自给自足。而最重要的是,他实行了极为严苛的佣兵制度。

  当时的各诸侯国均采用义务兵役制,即战争爆发时,适龄男丁均有义务为国上战场,且需自备武器盔甲,而国家只提供少量的大型武器(如战车和战马)。有旬成语流传至今,用来形容战场的惨烈――“血流漂杵”,说的是战场上死人太多,鲜血汇聚成潭,死亡士兵们的武器都漂起来了,而“杵”就是木棍的意思。可想而知,这些昨天还是平民的士兵拿着没有多少攻击力的木棍上战场,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用吴起的话说就是“士虽有战心,然不经练,与秦战,如乳犬之犯虎,虽有斗心,随之死矣!”

  吴起的兵制改革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常备军事力量――武卒。凡是能当上武卒的,吃穿有国家供给,一家的赋税全免,自己还有工资可拿,一旦在战场上立功,视功劳大小,可以分得田地,甚至当官成为贵族。与如此诱人的条件相伴随的是严格的选拔制度:每个人穿三层皮甲,头戴铜盔,操十二石弩,挎箭五十枚,荷戈,带剑,裹三日之粮,负重30公斤,行军40余公里,在半天之内能到达目的地还没有趴下的话,那就恭喜你,你发达了。用吴起的话讲就是:“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夺旗斩将以为职……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

  还有,吴起用他的“大爱”感动了武卒和西河军。他不但跟士兵们同步行行军、同自背干粮、同衣同食,而且发现士兵腿上长了毒疮后,没有任何犹豫,亲自用嘴把毒疮中的脓血吸出来。能做到这些的将军,不管他的动机为何,都将得到士兵们毫无保留的爱戴与信任。

  最后,他还赏罚分明。在与秦军交战中,一个魏军士兵偷偷跑到秦军中,砍下两颗人头后,跑回了魏军阵中领赏,结果却被吴起当场斩首。当时,副将们皆来求情,认为此人胆略过人,且武技娴熟,可堪重用,但吴起认为,此人虽是个人才,但只不听号令一事就已经构成了“一票否决”。在每次战役结束后,魏军营中都要摆设庆功宴,宴会中,战场上立头功者坐在首席,用金质餐具,享受大鱼大肉;立次功者坐次席,用银质餐具,享用带肉的莱肴,以此类推。而在战场上寸功未立的,就只好站在最后看着人家吃了。至于临阵逃脱的,早就被吴起给咔嚓了。

  除了治军外,吴起对西河地区的“法制建设”大力推行,并开创了后世变法中常用的手段――立信。他颁布法令,在西门外立一木桩,第一个把木桩扛到东门外的人可得田百亩,别墅一栋的奖赏。在众人的愕然中,一个梦想一夜暴富的人真的将木桩扛到了东门外,并很快获得了相应的奖赏,兴高采烈地做他的富家翁去了。此法后来被泰国商鞅学会,开刨了商鞅变法,为秦国最终统一华夏奠定了基础。对于吴起来说,不经意间扇动蝴蝶的翅膀而改变历史的事件在以后还有很多。

  

  打败秦军与军备竞赛

  

  秦国丢掉了西河五城后一直耿耿于怀,并为此准备了十几年后,于公元前389年,倾全国之力调集了50万大军,朝秦国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阴晋(今陕西华阴东)杀去。而当时的吴起手中只有不到5万军队,包括4万步兵,500乘战车(1辆战车可载3名车兵),3千骑兵,外加3千武卒,一共是47500人。十比一的兵力对比反而让吴起越发的“猖狂”了,他决定正面硬撼秦军主力!并下令:“诸吏士当从受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即此战魏军的“装甲部队”要与秦军的“装甲部队”对垒,骑兵要与骑兵对垒,步兵要与步兵对垒,如果魏军车兵没有缴获秦军战车的,骑兵没有缴获秦军战马的,步兵没有砍下秦军人头的,虽然打败秦军,该士兵也没有任何功劳。在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还要求士兵皆有斩获,足可见吴起此时对魏西河军及武卒的信心了。

  果然,大战中,魏西河军顽强地抵挡住了十倍于己的强大秦军,而三千武卒更是作为奇兵,在双方战线胶着时被吴起投入战场,瞬间凿穿了秦军主力的防线。50万秦军被武卒的强大战斗力吓破了胆,溃败像水波一样从一点传遍了整个阵线,漫山遍野溃逃的秦军成了魏西河军最好的靶子与战利品。以至于秦军将领直到跑回国

内都无法有效收拢残兵进行阻击,可谓是一溃千里。此战秦国损失的不仅是50万大军,他们还失去了克敌制胜的信心,到吴起离开魏国之时,泰国一直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场战役中吴起一手创建的武卒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职业佣兵制也被更多的国家所认可,并大力推广。自此,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军备竞赛开始了,各国纷纷效法魏国建立了常备职业军。且规模不断扩大。在周朝鼎盛时,周天子的直辖部队仅有2万人左右,各地诸侯仅能拥兵几百到上千人不等。但到了战国时,各国动辄出动四五十万军队互相绞杀,这都是由于吴起的军队职业化所引起的军备竞赛造成的结果。

  

  离魏投楚

  

  或许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社会容不下吴起这个“战争狂人与政治疯子”,魏文侯在公元前396年去世了,其子魏武侯接任后,自认其能力比起父亲差之甚远,无法如意地操控吴起这个能臣,且在魏国未来的战略目标上他们之间的分歧极大。因此一纸诏书削去吴起兵权,并要求他立刻回国都待罪。从来不拿世俗规矩当回事的吴起当然不会像岳飞、袁崇焕那样冤死。他选择了离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临行时,吴起看着自己为之奋斗了近30年的西河,潸然泪下,近侍问其原因,日:“主君知我而使我毕能,十年之内,吾可西灭秦而事魏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魏从此削矣。”他伤心的不是魏国对自己的不公,而是自己的毕生抱负再次付诸东流,30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吴起此语可谓一语成谶,50年后,经过了商鞅变法后的Super秦,从魏国手中夺回了西河,从此魏国彻底暴露在了秦军的兵锋之下,再无宁日。

  离开魏国的吴起可以说自己把在中原的路走绝了,被鲁和魏赶出来的他已经不可能被其它诸侯所用了,目前的选择只有楚国一条路了。楚国自周朝统一天下后不断地接受中原文化、科技的影响,已经走出了“蛮夷”的范畴,且楚统辖着长江以南的大片肥沃土地,其国土面积与中原诸国的总和相近,可谓巨无霸。但庞大的楚国此时却暮气沉沉,官僚世袭制使得楚国的上层社会极度缺乏上进心,沉迷于骄奢淫逸之中,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劳动力被严重限制。且当时的中原诸侯国看中了楚国的大片肥沃土地,因此连年伐楚,楚军一败再败,眼看就要全线撤退至江南一线,靠长江天险才能守住了。

  吴起在投楚时遇到了他一生中第二个明君楚悼王,正在为北方战事发愁的楚悼王看到吴起就如看到了楚国的希望。在多次的君臣会谈中,吴起渐次地表明了自己对于楚国面临困境的终极解决之道:改革变法。楚悼王深以为然。于是封吴起为今尹,主持改革大计。

  

  革命与牺牲

  

  两次泰极否来的经历使得吴起深知自己手中的筹码是何等的稀少,在楚国,他最大的依靠就是楚悼王,然而,楚悼王的身体每况愈下,留给吴起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楚国这个庞大而破烂的巨轮开出搁浅地,驶向正确的航道;他采取了最为有效,同时也是最为激烈的改革措施:“削藩”。即对影响楚国发展的最根本问题――世袭贵族下手。他命令在国都附近的贵族们迁往南方(今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垦荒,如有不从者灭其满门。在今天是祖国改革的窗口,全国最富庶之地,在当时却是布满蚊虫、瘴气的不毛之地。吴起的这个政策不仅使得楚国的南方得到了开垦,扩大了农耕面积,增加了粮食收入,而且将这些楚国的蛀虫赶离了国家的权力中心,为他以后的变法铺平了道路。但如此激烈的改革其实已经与革命无异了,它触动了楚国当权阶级的根本利益,虽然在楚悼王的强行打压下,世袭贵族们无奈听命,但他们的心中已经将吴起视为最需要除去的敌人,这也为吴起最后的“疯狂”埋下了伏笔。

  在外交上,吴起的改革也是空前的。是他第一个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国家战略,并积极地付诸实施――他联合离楚国较远的秦、齐两国,攻击韩、赵、魏三国。并于公元前381年,吴起率楚军一路攻到魏都大梁城门附近,饮马黄河,方才回转,完成了楚国建国几百年来的心愿。同时,吴起对老东家是一点面子也没留啊。

  同年,病重的楚悼王终于咽了气,而对于干劲正足的吴起来说却是“一夜回到解放前”。从南方秘密逃回来的贵族联合起来,出动了数百家丁,在国都城内向吴起发动了最后的攻击。以吴起的智慧,在楚悼王弥留之际就已经预料到了如此的结果,但此时的他已无处可去。当然,他可以隐于田间,农耕度日。但对于将改革天下为己任的他来说,这种日子恐怕比死还要难受。因此面对穷凶极恶的楚国贵族,毫无惧色的吴起策划了他作为兵家亚圣的最后一次“战役”。是夜,吴起驾战车驰骋于楚国都的长街之上,后面是几百手持火把的贵族恶奴拼命追赶。他的战车直冲至停放楚悼王灵柩的宫殿之中,吴起飞身跳下车,用剑挑起棺材盖,并扑到楚悼王的尸体上。此时众家丁也已经冲进宫殿,朝吴起万箭齐发。身中数十箭的吴起大呼曰:“敢以兵器触王尸者,夷族!”如此密集的箭雨,早有不少射到了他身下的楚悼王尸体上。众贵族此时才知道又上了吴起的当了,于是将其尸体五马分尸,以泄私愤。新即位的楚肃王收到吴起送给他的登基贺礼后,也是毫不犹豫地将参与此事的众贵族共70余家满门抄斩。吴起利用他的死为楚国的变法铲除了阻碍,贡献了最后一份力量。

  牺牲,原指祭祀时供奉给天地与先人的祭品。吴起用自己的性命为祭品,祈求天下一统,百姓安居,这种精神已经超越了国家与民族的界限,是为“大公”。直到今天,2500多年中无数的史学家对吴起的才干赞美不已,却对他的人品大加抨击,认为他是自私、寡情的代表。可能真应了那句俗语:“大公若私!”

  中国古代本土思想首推儒、道两家,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两位圣人,其次是孟子、庄子两位亚圣。而兵家由于出了孙子这位圣人,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貌似兵法,实则哲学著作的《孙子兵法》被社会广泛接受并应用,也因此蜚声海内外。而早就因为《吴子兵法》被中国学术界公认的兵家亚圣吴起却因为他的“自私与寡情”倍受社会的指责而得不到认可。这位生于先秦时代,对中国政治、军事影响深远的先贤留给后人的为什么是如此截然相反的两种结论?他到底做了什么?让以儒家仁义为道德标准的中国社会如此仇视?

  

  小混混遇上大纨绔

  

  公元前440年,吴起诞生于卫国左氏邑(今山东定陶)。吴家历代经商,家产丰厚,吴起的童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富二代”。但当时的商人在社会上地位低微(只与平民平等),经常受到贵族欺压。少年时鲜衣怒马、驾鹰驭犬的吴起虽然经常与他的马仔一起欺男霸女,但却几次三番碰到了贵族子弟针对他的黑社会火拼,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又没有足够分量的后台撑腰,每次均大败而归。

  遇到这样的问题,最好的选择就是退避三合,毕竟以一人之力是无法与整个社会抗争的。但性格极其倔强的吴起却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当官。他认为只有自己也成为统治阶级,才能不被社会轻视。于是,他拿出了家中的丰厚积蓄,到处托人,希望被那些平时欺负他的贵族们引荐给卫国国君,好平步青云。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官僚世袭制的末期,一个“卑贱”的商人如何能入朝为官?那些卫国的贵族们更是黑心肠,不仅大量收受贿赂,更可恶的是拿了钱不办事。毫无遵守官场潜规则的觉悟。花钱无数却四处碰壁的吴起不仅心中苦闷,还经常被他老娘骂他败家子,散尽家财也不见他有出息。终于有一天,以前的一群同事(小混混)聚在一起嘲笑吴起不自量力时,恰好被再次碰壁的他发现一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的吴起拔出佩剑,狂砍30多人,血染长街后,逃回家与母亲道别,准备跑路。临行前对母亲立誓道:“起今辞母,不为卿相,拥节旄,乘高车,不入卫城,与母相见!”

  自此,吴起告别了平庸,走向了辉煌。性格决定命运。正是吴起这种接近偏执狂的性格,促成了他日后的权倾朝野,也促成了他被万箭攒身、不得善终的悲壮结局。

  

  文凭与学识

  

  逃出卫国的吴起来到了邻国鲁国。他之所以选择鲁国,一是鲁国与卫国属于睦邻友好之邦,在鲁国的卫国人不会受到歧视。而更重要的是,儒家的圣人孔子的老家就在鲁国,作为儒家的发祥地,鲁国的“大儒”众多,学术氛围浓郁,是一个求学的好地方。此时的吴起已经意识到,想要上位,光靠金钱是不行的,还要有“文凭”。于是,他靠着当小混混时练出来的溜须拍马、丰厚的学费以及远超常人的IQ,拜人了孔子的嫡系曾子的门下,发奋苦读,并得到了曾子的赏识(曾子甚至动用自己的威望与关系,为吴起当了一回“媒婆”,将齐国大贵族田氏的千金介绍给他当老婆,希望为其日后的仕途加分),也在他不知不觉中,成了儒家亚圣孟子的师叔。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仕途在望时,噩耗传来,吴起的母亲因为思念儿子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吴起得知后,仰面痛哭三声,然后继续在鲁国苦读。在当时,丧母应当立即返回家乡,并戴重孝为母亲守孝三年。而吴起的表现无疑受到了当初他对母亲立下的誓言的影响,“无官不归”虽然对吴起的难度极大,但也正是他前进的动力。在他的眼里,父母亲情固然重要,但人生理想更加重要。母亲已经舍他而去,与其深陷悲痛无法自拔,不如擦干眼泪继续前行。至亲的离去,反而让他更加体会到了生命的虚无与功名的不朽。但向来以孝道自诩的儒家嫡系曾子在看到吴起丧母不归时,异常恼怒,在苦劝无果后,愤然将其开革。鲁国的“大儒”们也同声讨伐,甚至将其列为禽兽一流。自此,吴起的不孝恶名传遍天下。

  “自毁前程”的吴起看到了“大儒”们迂腐的道德理念,对儒家的推崇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同时,以他绝顶的判断力感觉到,天下即将大乱,众诸侯国君的野心极度膨胀,周礼已经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他们想要的是争霸中原。自古乱世出英雄,吴起同样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要以“另类”的方式上位。于是他开始“自学”(史书并未记载其兵法授自何人)兵法,且凭借超人的IQ在三年后大成,兵家亚圣的雏形诞生了。

  

  忘恩负义的闷棍

  

  公元前412年,齐国贵族田氏率大军攻打鲁国,一路势如破竹,鲁国危在旦夕。那些以前肆意抨击吴起的“大儒”们在朝堂之上被鲁穆公问得哑口无言,毫无退敌之策。而这时有人终于想起了在兵家已颇具微名的吴起,并向鲁穆公推荐他。但那些“大儒”们却认为此人丧母不归,人品有问题,不能得到重用。其实他们的真实想法是:既然当年我们把你踩下去了,你就永远不用想着翻身了,而且齐国攻鲁,我们这些“大儒”都无能为力,你一个有人品问题的小子要是解决了,我们的脸往哪放?

  好在鲁穆公还没有糊涂到任凭“大儒”摆布的地步,他立即召见了吴起,在谈话中深感吴起在统兵打仗上学识不凡,于是打算拜其为将,统带鲁国军队抗击齐国。但鲁国的“大儒”们马上又找到了新的理由:吴起的老婆是齐国田氏的人,让其带兵,恐其投敌,鲁国就真的万劫不复了。此时的那些“大儒”们似乎忘记了,吴起的老婆正是曾子保媒拉纤的结果。鲁穆公听后犹豫再三,始终不敢把兵权交给吴起。吴起得知到手的鸭子又要飞了后,拿出他当年的“青皮”精神,仗剑冲进屋内将老婆杀死,并提其头求见鲁穆公。鲁穆公一看,此人忠心大大的,于是拜他为将,迎击齐国大军。于是吴起踏着他老婆的尸体,用沾满鲜血的手摘下了鲁国的帅印。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倒下的女人。

  吴起带兵与齐军对峙后,并没有急着一展他的才华,而是主动与齐国求和,并且在多次的谈判中表现得懦弱可欺。齐国田氏认为吴起就是一个孬种,鲁国让这样的人带兵,此行必拿下鲁国,于是齐军放松了警惕。就在双方和议的一次会议中,吴起突然发难,他集中了鲁国所有的“装甲部队”(战车)突击齐军中军,毫无准备的齐军来不及准备战车,只好用步兵抵挡,被鲁军的战车连踏带压,死伤惨重,且很快就被鲁军突破了正面防线,下一步就是分割包围了。田氏此刻已经是追悔莫及,本以为敌将是只小绵羊,谁知道是只灰太狼啊!无奈只好在齐军未溃败前下令撤军,希望能保住其主力无损。但齐军主力刚退下来,又遭到吴起早已埋伏在两翼的鲁国精锐步兵的截杀,自此,齐军全线溃逃,又被赶上来的鲁军“装甲部队”随后追杀,等逃出鲁国境内时,已十去七八。

  令鲁国上下毫无办法的齐国大军就这样被吴起轻松搞掂,最高兴的当然要数鲁穆公了。他本打算重用吴起这个战场悍将,但这时鲁国的“大儒”们再次跳出来踩人了。他们对鲁穆公说吴起杀妻求将与丧母不归是同样的不可饶恕,如此人品怎可担当向来以礼仪之邦自诩的

鲁国大将呢?鲁穆公看朝野上下“群情激奋”,好在现在齐军已被打退,那么就让吴起另谋高就吧。于是,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大将倒在了朝堂上伪君子的口下。这样的结果似乎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以吴起这种为达目的可以牺牲一切的慷慨悲歌之士,被一群表面是儒家宗师,暗地里是自私小人的“大儒”设套陷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吴起在迎来了他人生第一个顶点时,也迎来了第一次乐极生悲。

  

  抗秦与兵制改革

  

  公元前410年,吴起黯然离开了鲁国。此时的他对于上位已经不感兴趣了,既然上流社会容不下我,那么就让我来改变它吧!一个更加高远的目标成为了吴起为之奋斗的动力――改变天下!辅助明君完成大一统,结束这个混乱的、目无君长的年代,让天下人都过上平静的生活。

  他认为,当时的天下以魏国最有发展潜力,为了能够完成自己远大的抱负,吴起投奔了魏国的第一代国君魏文侯。一代明君与吴起相见恨晚,并立即为其准备了足够宽广的舞台――西河(今陕西洛河、黄河与渭河问的三角地带)。

  西河,一直是魏国抵抗秦军进攻的前沿阵地,一旦失守,秦军将面对的是一马平川的魏国腹地,可以说是魏国的根本所在。魏文侯一见面就让吴起守西河,可见其对吴起的信任程度了。投桃报李,吴起在就任后竭尽全力壮大魏军在西河的势力。在此前,西河一地一直是魏、秦两国交替控制,病祸连年、土地荒芜。吴起到来后,一改在鲁国为将时的低调与狡狯,大张旗鼓训练军队,并将战略目标定位为西河五城,这个让当年晋惠公与秦穆公打得头破血流的地方,也是秦国进军中原的桥头堡。

  由于吴起对于军队训练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且非常奏效,因此短短半年时问,魏国西河驻军的战斗力就节节攀升。吴起见机会成熟,变发动了史称“泾水之战”的战役。魏军一路势如破竹,凭借着强大的战斗力,迅速攻占西河五城,且兵锋直指秦国粮仓渭河平原的门户郑地。秦国朝野大为震惊,一直以来都是秦国主动攻击中原诸侯,什么时候轮到魏国跑到秦国头上放肆了。于是泰国派出说客到齐国和楚国游说道,魏国如今国力强盛,日后必攻打齐、楚两国,你们可有应对之策?没有的话,让我来告诉你们,咱们合三国之力一起来遏制魏国吧。于是齐、楚两国习惯性中套,做出一副伐魏的姿态。面对可能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吴起知道自己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攻伐过甚必将适得其反。于是,他“不情不愿”地退守西河五城,关门享受自己的胜利果实了。

  经过“泾水之战”后,泰国明显老实了很多,吴起有了大把的时间来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他首先打着收复故土的名义讨伐戎狄(即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不仅收复了大片土地,还俘虏了很多能骑善射的少数民族,并将他们补充进魏国西河驻军,以加强魏军的机动力和远程打击力。其次,他将魏国腹地中无土地的游民迁徒到西河,使大片荒地得到开垦,同时也做到了西河驻军给养的自给自足。而最重要的是,他实行了极为严苛的佣兵制度。

  当时的各诸侯国均采用义务兵役制,即战争爆发时,适龄男丁均有义务为国上战场,且需自备武器盔甲,而国家只提供少量的大型武器(如战车和战马)。有旬成语流传至今,用来形容战场的惨烈――“血流漂杵”,说的是战场上死人太多,鲜血汇聚成潭,死亡士兵们的武器都漂起来了,而“杵”就是木棍的意思。可想而知,这些昨天还是平民的士兵拿着没有多少攻击力的木棍上战场,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用吴起的话说就是“士虽有战心,然不经练,与秦战,如乳犬之犯虎,虽有斗心,随之死矣!”

  吴起的兵制改革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常备军事力量――武卒。凡是能当上武卒的,吃穿有国家供给,一家的赋税全免,自己还有工资可拿,一旦在战场上立功,视功劳大小,可以分得田地,甚至当官成为贵族。与如此诱人的条件相伴随的是严格的选拔制度:每个人穿三层皮甲,头戴铜盔,操十二石弩,挎箭五十枚,荷戈,带剑,裹三日之粮,负重30公斤,行军40余公里,在半天之内能到达目的地还没有趴下的话,那就恭喜你,你发达了。用吴起的话讲就是:“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夺旗斩将以为职……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

  还有,吴起用他的“大爱”感动了武卒和西河军。他不但跟士兵们同步行行军、同自背干粮、同衣同食,而且发现士兵腿上长了毒疮后,没有任何犹豫,亲自用嘴把毒疮中的脓血吸出来。能做到这些的将军,不管他的动机为何,都将得到士兵们毫无保留的爱戴与信任。

  最后,他还赏罚分明。在与秦军交战中,一个魏军士兵偷偷跑到秦军中,砍下两颗人头后,跑回了魏军阵中领赏,结果却被吴起当场斩首。当时,副将们皆来求情,认为此人胆略过人,且武技娴熟,可堪重用,但吴起认为,此人虽是个人才,但只不听号令一事就已经构成了“一票否决”。在每次战役结束后,魏军营中都要摆设庆功宴,宴会中,战场上立头功者坐在首席,用金质餐具,享受大鱼大肉;立次功者坐次席,用银质餐具,享用带肉的莱肴,以此类推。而在战场上寸功未立的,就只好站在最后看着人家吃了。至于临阵逃脱的,早就被吴起给咔嚓了。

  除了治军外,吴起对西河地区的“法制建设”大力推行,并开创了后世变法中常用的手段――立信。他颁布法令,在西门外立一木桩,第一个把木桩扛到东门外的人可得田百亩,别墅一栋的奖赏。在众人的愕然中,一个梦想一夜暴富的人真的将木桩扛到了东门外,并很快获得了相应的奖赏,兴高采烈地做他的富家翁去了。此法后来被泰国商鞅学会,开刨了商鞅变法,为秦国最终统一华夏奠定了基础。对于吴起来说,不经意间扇动蝴蝶的翅膀而改变历史的事件在以后还有很多。

  

  打败秦军与军备竞赛

  

  秦国丢掉了西河五城后一直耿耿于怀,并为此准备了十几年后,于公元前389年,倾全国之力调集了50万大军,朝秦国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阴晋(今陕西华阴东)杀去。而当时的吴起手中只有不到5万军队,包括4万步兵,500乘战车(1辆战车可载3名车兵),3千骑兵,外加3千武卒,一共是47500人。十比一的兵力对比反而让吴起越发的“猖狂”了,他决定正面硬撼秦军主力!并下令:“诸吏士当从受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即此战魏军的“装甲部队”要与秦军的“装甲部队”对垒,骑兵要与骑兵对垒,步兵要与步兵对垒,如果魏军车兵没有缴获秦军战车的,骑兵没有缴获秦军战马的,步兵没有砍下秦军人头的,虽然打败秦军,该士兵也没有任何功劳。在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还要求士兵皆有斩获,足可见吴起此时对魏西河军及武卒的信心了。

  果然,大战中,魏西河军顽强地抵挡住了十倍于己的强大秦军,而三千武卒更是作为奇兵,在双方战线胶着时被吴起投入战场,瞬间凿穿了秦军主力的防线。50万秦军被武卒的强大战斗力吓破了胆,溃败像水波一样从一点传遍了整个阵线,漫山遍野溃逃的秦军成了魏西河军最好的靶子与战利品。以至于秦军将领直到跑回国

内都无法有效收拢残兵进行阻击,可谓是一溃千里。此战秦国损失的不仅是50万大军,他们还失去了克敌制胜的信心,到吴起离开魏国之时,泰国一直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场战役中吴起一手创建的武卒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职业佣兵制也被更多的国家所认可,并大力推广。自此,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军备竞赛开始了,各国纷纷效法魏国建立了常备职业军。且规模不断扩大。在周朝鼎盛时,周天子的直辖部队仅有2万人左右,各地诸侯仅能拥兵几百到上千人不等。但到了战国时,各国动辄出动四五十万军队互相绞杀,这都是由于吴起的军队职业化所引起的军备竞赛造成的结果。

  

  离魏投楚

  

  或许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社会容不下吴起这个“战争狂人与政治疯子”,魏文侯在公元前396年去世了,其子魏武侯接任后,自认其能力比起父亲差之甚远,无法如意地操控吴起这个能臣,且在魏国未来的战略目标上他们之间的分歧极大。因此一纸诏书削去吴起兵权,并要求他立刻回国都待罪。从来不拿世俗规矩当回事的吴起当然不会像岳飞、袁崇焕那样冤死。他选择了离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临行时,吴起看着自己为之奋斗了近30年的西河,潸然泪下,近侍问其原因,日:“主君知我而使我毕能,十年之内,吾可西灭秦而事魏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魏从此削矣。”他伤心的不是魏国对自己的不公,而是自己的毕生抱负再次付诸东流,30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吴起此语可谓一语成谶,50年后,经过了商鞅变法后的Super秦,从魏国手中夺回了西河,从此魏国彻底暴露在了秦军的兵锋之下,再无宁日。

  离开魏国的吴起可以说自己把在中原的路走绝了,被鲁和魏赶出来的他已经不可能被其它诸侯所用了,目前的选择只有楚国一条路了。楚国自周朝统一天下后不断地接受中原文化、科技的影响,已经走出了“蛮夷”的范畴,且楚统辖着长江以南的大片肥沃土地,其国土面积与中原诸国的总和相近,可谓巨无霸。但庞大的楚国此时却暮气沉沉,官僚世袭制使得楚国的上层社会极度缺乏上进心,沉迷于骄奢淫逸之中,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劳动力被严重限制。且当时的中原诸侯国看中了楚国的大片肥沃土地,因此连年伐楚,楚军一败再败,眼看就要全线撤退至江南一线,靠长江天险才能守住了。

  吴起在投楚时遇到了他一生中第二个明君楚悼王,正在为北方战事发愁的楚悼王看到吴起就如看到了楚国的希望。在多次的君臣会谈中,吴起渐次地表明了自己对于楚国面临困境的终极解决之道:改革变法。楚悼王深以为然。于是封吴起为今尹,主持改革大计。

  

  革命与牺牲

  

  两次泰极否来的经历使得吴起深知自己手中的筹码是何等的稀少,在楚国,他最大的依靠就是楚悼王,然而,楚悼王的身体每况愈下,留给吴起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楚国这个庞大而破烂的巨轮开出搁浅地,驶向正确的航道;他采取了最为有效,同时也是最为激烈的改革措施:“削藩”。即对影响楚国发展的最根本问题――世袭贵族下手。他命令在国都附近的贵族们迁往南方(今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垦荒,如有不从者灭其满门。在今天是祖国改革的窗口,全国最富庶之地,在当时却是布满蚊虫、瘴气的不毛之地。吴起的这个政策不仅使得楚国的南方得到了开垦,扩大了农耕面积,增加了粮食收入,而且将这些楚国的蛀虫赶离了国家的权力中心,为他以后的变法铺平了道路。但如此激烈的改革其实已经与革命无异了,它触动了楚国当权阶级的根本利益,虽然在楚悼王的强行打压下,世袭贵族们无奈听命,但他们的心中已经将吴起视为最需要除去的敌人,这也为吴起最后的“疯狂”埋下了伏笔。

  在外交上,吴起的改革也是空前的。是他第一个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国家战略,并积极地付诸实施――他联合离楚国较远的秦、齐两国,攻击韩、赵、魏三国。并于公元前381年,吴起率楚军一路攻到魏都大梁城门附近,饮马黄河,方才回转,完成了楚国建国几百年来的心愿。同时,吴起对老东家是一点面子也没留啊。

  同年,病重的楚悼王终于咽了气,而对于干劲正足的吴起来说却是“一夜回到解放前”。从南方秘密逃回来的贵族联合起来,出动了数百家丁,在国都城内向吴起发动了最后的攻击。以吴起的智慧,在楚悼王弥留之际就已经预料到了如此的结果,但此时的他已无处可去。当然,他可以隐于田间,农耕度日。但对于将改革天下为己任的他来说,这种日子恐怕比死还要难受。因此面对穷凶极恶的楚国贵族,毫无惧色的吴起策划了他作为兵家亚圣的最后一次“战役”。是夜,吴起驾战车驰骋于楚国都的长街之上,后面是几百手持火把的贵族恶奴拼命追赶。他的战车直冲至停放楚悼王灵柩的宫殿之中,吴起飞身跳下车,用剑挑起棺材盖,并扑到楚悼王的尸体上。此时众家丁也已经冲进宫殿,朝吴起万箭齐发。身中数十箭的吴起大呼曰:“敢以兵器触王尸者,夷族!”如此密集的箭雨,早有不少射到了他身下的楚悼王尸体上。众贵族此时才知道又上了吴起的当了,于是将其尸体五马分尸,以泄私愤。新即位的楚肃王收到吴起送给他的登基贺礼后,也是毫不犹豫地将参与此事的众贵族共70余家满门抄斩。吴起利用他的死为楚国的变法铲除了阻碍,贡献了最后一份力量。

  牺牲,原指祭祀时供奉给天地与先人的祭品。吴起用自己的性命为祭品,祈求天下一统,百姓安居,这种精神已经超越了国家与民族的界限,是为“大公”。直到今天,2500多年中无数的史学家对吴起的才干赞美不已,却对他的人品大加抨击,认为他是自私、寡情的代表。可能真应了那句俗语:“大公若私!”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