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法三大规律及范畴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五大范畴和三大基本观点内涵属性、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共 2 页)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相互 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互为存 在的前提;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 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和斗争形式不同,可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 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 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 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 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的矛盾(全 程性)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阶段性) ;矛盾的主要方 面是指在每一对矛盾决定矛盾性质的矛盾方面(暂时性) 。 矛盾的不平衡性是指事物事物矛盾群中的多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 在事物发展中及其不同阶段的 地位和作用不同, 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等, 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 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 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 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第三,矛 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 但在不同条件下, 二者的主次要地位有所不同。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辅 相成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 另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第二

, 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斗 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相对的 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发展。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 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互联结、相互 依存。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世上没 有完全相同的事物,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之中包含共性,并通过共性表现出来,世上没有特殊独 立的事物,没有共性也没有个性。第二,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既在一定场合相互区分,又可在不同场合相 互转化。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一般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个别的;由于世 界范围的广阔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二者在不同场合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在这一场合为共 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个性,反之亦然。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第一,唯物辩证法认 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第二,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 第一位的因素,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第二,事物的外部矛盾(即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和环境,是第二位的因素,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 缓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 (1)理论意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反对形而上学观点。这一原理是 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考察一切事物和现象时,既要研究矛盾双方同一和斗争的状态和 方式,又要学会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坚持联合统一中有对立斗争、对立斗争中有联 合统一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两个极端思想和做法。 (2)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国内构建和谐社 会的理论依据。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良性关系不是靠消极维护来实现,而是要靠继续深化改革、坚持科 学发展,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和增强社会保障水平,来保证社会稳定和谐进步。第二,这一原理 也是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理论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要与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打交道,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理念,在开展国际关系、科学技术、经营贸易、社会管 理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既要坚持开放、学习、借鉴和吸收的原则方法,又要看

到合作中的 障碍甚至对抗和冲突等,共赢世界未来,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个错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 性(即共性和个性)关系原理的意义: (1)理论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也 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第二, 坚持这一原理, 把原则的坚定性和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反对 “搞 一刀切”和“搞特殊化”的形而上学观点等。第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事物矛 盾从来都是不平衡的,矛盾不平衡性原理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 中的重点,既要反对“折中主义的均衡论” ,又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 (2)现实意义:第一,这 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 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共性;各国的 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 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搞好革命和建设。 第二, 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共性,即公有制主体和共同富裕主旨不能丢,又要从中国实 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大力推 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三,矛盾不平衡性原理要求 树立全局观,统筹兼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 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 “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 次,抓住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他们分别规定着事物发展方向、事物的性质、矛 盾的性质,不能主次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事物发展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意义: (1)理论意义: 这一原理要求人们在观察事物、 分析问题时, 既要看到内因, 又要看到外因,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充分重视和肯定内因的作用,对外因又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反对割裂内外因辩证关系的观点,在事 物变化中,忽视内因根本作用而一味强调外因重要性,或者单纯强调内因决定作用而忽视外部条件重要 作用,都是错误的观点。 (2)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哲学依据。中共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自身建设事关国家和民族的

前途命运, 要依靠自己制定的路线、 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内在因素,把党建设好,要不断加 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并自觉接受来自民主党派和群众的监 督、 建议和意见。 第二, 这一原理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战略的理论依据。 对内改革, 不断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加快企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依靠中国内部整合 聚集起发展的强大能量; 对外开放, 要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和环境, 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经验、 现代管理方法和一切优秀成果,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第三,这一原理是正确处理个 人奋斗、学识才能与抓住机遇、发展人脉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依据。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 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 的机会。能否抓住机遇,让青春闪光,人生出彩,关键在个人奋斗和学时才能的内因,但是我们并不否 认机会机遇和人脉关系外因的重要性,可是机遇总时偏爱有准备的人,是成功者的飞行器,是失败者的 试金石,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当机会来临时有能力抓住它。

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 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 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 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 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 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跨越 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 物就转化为他物;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 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 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 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 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 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 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 续性的中断;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基 本 概 念

基 本 属 性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 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 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 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 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 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 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 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辩 证 关 系

事物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 系原理:第一,量变是质变

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 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 变相互渗透。总的量变中有 部分(阶段或局部)质变, 质变中也有量变(旧质的量 收缩和新质的量扩张) ;第 三,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 新质又开辟新量变道路,如 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 互变规律。

原 理 意 义

事物发展质量互变辩证关 系原理的意义: (1)理论意 义: 第一, 认识和处理问 题上坚持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统一,把握适度原则,既 要“注意分寸” ,又要“掌 握火候” ;第二,正确处理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重视积 累反对急躁冒进和急于求 成式的“激变论” ,又要反 对畏首畏尾坐失良机和保 守落后裹足不前的“庸俗进 化论” 。第三,坚持事物发 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相统 一,反对形而上学只单纯承 认事物飞跃式间断性或渐 进式连续性的观点; 现实 意义:第一,定性和定量分 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我国仍将处于并长期处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国情没有变,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没有变、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 有变。准确把握这个定性分 析,又要注重量的积累。在 现代化建设中处理好经济 社会发展的各种质量关系, 一步一个台阶,为实行民族 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二,在实际工作中注重量 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掌握 适度原则。每个人都要把远 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埋头 苦干的工作学习精神有机 地结合起来, 一切从自我 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易小 做起。 “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 ( 《荀 子•修身》 ) “天下难事必作 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 《道德经》 )

事物发展中否定之否定辩证关系原理:第 一,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事物内部都存 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最终被否定 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内部的否定因 素战胜了肯定因素,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 盾得到初步解决,新的对立面同时展开。第 二,事物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经第一次否定 之后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 否定,再次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 解决。第三,事物辩证发展的周期性。事物 发展就是要经过两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 定) 、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 , 形成一个周期。第四,事物发展是前进上升 的总趋势。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不是出 发点的“回复” ,而是自我完善地吸收了前 两个阶段优点的更高级新事物,是“扬弃” 的结果。如此周期性交替,使事物发展呈现 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

的方法论和现实意义: (1 )方法论意义:第一,从事物存在的总 体出发,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肯定或否 定一切的做法。第二,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出发,正确地对待前进中的曲折,坚持螺旋 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观点,反对直线论和 循环论。现实意义: (2)现实意义:第一,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都 应持扬弃态度,即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 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建设和发展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第二,正确 对待工作中的顺逆。顺利时不要忘乎所以, 要看到背后可能有困难和曲折;在遇到困难 和曲折时,也不要消极悲观,始终保持清醒 头脑,以充足的信心,克服艰难险阻,迎接 光明未来。第三,学会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 具体分析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全程和全部。推 进工作走向成功的目标,要有全程全局观 点,坚决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 学观点。 ※※※ 三大规律之间的关系: 对立统一 (矛盾) 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事物 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 了事物发变化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 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物质观是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 主义的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最大意义 就在于它的批判精神,内在地具有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自省 自信的根本要求,反对因循守旧和墨守成 规、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向旧事物妥协, 把学说当教条,要全面全息全程坚持矛盾对 立与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 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以普遍指导实 际工作,照辩证法办事,应事而变,顺势而 为,运筹帷幄,高瞻远瞩。

安阳师范学院

刘世平

空间地址:http://hi.baidu.com/pyliushiping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五大范畴和三大基本观点内涵属性、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共 2 页)

内涵定义 辩 证 法 范 畴

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自然、社会和人 类思维的事物及其现象普遍本质联系的概括和反 映。①范畴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人类认识和掌握 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②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 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反映事物本质 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 是理论思维的逻辑形 式。 ③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有五对, 即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内容和形式、 现象和本质。

辩证关系

第一, 具体科学的范畴与哲学范畴的关系: ①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一系

列范畴, 各门科学正是通过一系列范畴及其相互联系才构造起了学科体系,从而反映世 界的本质联系,反映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各门具体科学的范畴一般是在自己 所研究的特定领域里具有普遍意义。 ②哲学范畴则是反映整个世界普遍本质的 最一般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一系列的概念,唯物辩证法哲学范畴就 是对于事物之间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第二,范畴与规律的关系: ①联系:在唯物辩证法理论中二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在一定意义上,范畴同等 规律。②范畴即基本概念是由词或词组表达的;规律则是判断,它由两个以上 的概念组成,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即范畴。 第一,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①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因果联系是 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因果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③因果联系具体表现是复杂 多样的。第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对立与统一)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 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即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两者的区别是确定的,但 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又是不确定的,在一定的 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作用于 原因(反馈调控),互为因果。③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 一方就不能存在。 第一,二者的对立: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 方面,两者是对立的。第二,二者的统一:①相互依赖,不可分割:没有无内 容的空洞形式,没有无形式的纯粹内容。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 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 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阻碍的作用。③在一定的条 件下相互转化。内容与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只是对特定的事物和确定 的关系才有意义,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第一,二者的对立:①现象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 知。本质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本质 与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不过本质的含义更广泛一些,它是事物 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 的东西;本质是同一类现象的一般共性。③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 定的。④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深刻单纯的。第二,二者的统一,相互联 系、相互依存的:①本质是现象的根

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②任何本质 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③任何现象都从一定 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真象和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③ 由现象到本质、由本质到现象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

方法论意义

①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取得 的重要认识成果;②范畴是人 们分析和思考事情、建立科学 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工具。③ 学习和掌握这些范畴有助于 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能力。 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 方法论意义①正确把握事物 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 动的必要条件。②辨证地分析 事物的因果关系,可以增强人 们生活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 控性。 ①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 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 新,反对形式主义。②善于运 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 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 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原 因 与 结 果 内 容 与 形 式

①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 彼此制约的 关系范畴;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 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①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 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②内容是指构成事物 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 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现 象 与 本 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 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 特征,本质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必 然 性 与 偶 然 性

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 发展和灭 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②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 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 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向。

①本质和现象的对立,说明科 学研究的必要性,必须善于对 事物现象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 识,透过现象揭示本质。②本 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了科学 研究的可能性,能够通过现象 认识和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 识。③反对经验主义和唯理主 义(教条主义) 。 第一,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 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决不能忽视偶然性在事物发 展中的作用,把握有利于事物 第一,二者的对立:二者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① 发展机遇。第二,反对两种错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而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 误观点①机械决定论:只承认 ②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而

偶然性 必然性,否认偶然性。这表面 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 上抬高了必然性,实际上是把 一定的特点和偏差。第二,二者的统一:①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 必然性降低到偶然性。同时, 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把一切都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 说成是必然的,就会导致“命 物的范围广大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必 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是相对的。 运”决定一切的唯心主义宿命 论。②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 一切看成是纯粹偶然,根本否 认必然性和规律性,会导致唯 意志论,也会导致宿命论。 ①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 工作都要立足现实,从当前现 实出发,避免从可能或主观出 发。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 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 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 能动性,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做 到“有备无患” 。

可 能 性 与 现 实 性

辩 证 法 三 大 基 本 观 点

第一,①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 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②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 过程中潜在的东西、 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并预示事 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③现实性指一切包含内在 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性,是事物和现象的种 种联系的综合。第二,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 区分①可能性和不可能性②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 ( 非现实) 的可能性③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性—— 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④可能性的大小。然率 (也叫“概率” 、 “几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一种科 学说明和测定。 第一,联系的观点: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 一整体。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 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第二,发展的观点: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 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 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第三,一分为二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 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 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 的相对静止, 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 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

第一,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可能性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 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 的

存在。第二,二者的统一。①二者相互依赖,现实性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 可能性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当中;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没有可能也没有新 的现实。②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现实性是由可能性发展和转化 而来的,同时它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这种新的可能又将转化为新的现实。客 观事物的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与物质;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第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 动的,运动与物质不可分,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的根源在于普 遍联系及其矛盾; 运动产生变化, 运动是变化的动因,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第二,事物包括物质及其运动现象;精神现象的变化是由特殊物质——人脑中 承载信息的智慧细胞联系及其运动的结果,精神现象就本身而言不会运动,否 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错误。第三,发展是事物(包括精神现象)变化的基本趋 势,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 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 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 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 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 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安阳师范学院

刘世平

空间地址:http://hi.baidu.com/pyliushiping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五大范畴和三大基本观点内涵属性、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共 2 页)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相互 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互为存 在的前提;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 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和斗争形式不同,可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 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 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 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 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的矛盾(全 程性)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阶段性) ;矛盾的主要方 面是指在每一对矛盾决定矛盾性质的矛盾方面(暂时性) 。 矛盾的不平衡性是指事物事物矛盾群中的多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 在事物发展中及其不同阶段的 地位和作用不同, 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等, 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 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 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 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第三,矛 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 但在不同条件下, 二者的主次要地位有所不同。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辅 相成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 另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第二

, 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斗 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相对的 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发展。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 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互联结、相互 依存。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世上没 有完全相同的事物,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之中包含共性,并通过共性表现出来,世上没有特殊独 立的事物,没有共性也没有个性。第二,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既在一定场合相互区分,又可在不同场合相 互转化。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一般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个别的;由于世 界范围的广阔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二者在不同场合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在这一场合为共 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个性,反之亦然。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第一,唯物辩证法认 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第二,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 第一位的因素,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第二,事物的外部矛盾(即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和环境,是第二位的因素,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 缓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 (1)理论意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反对形而上学观点。这一原理是 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考察一切事物和现象时,既要研究矛盾双方同一和斗争的状态和 方式,又要学会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坚持联合统一中有对立斗争、对立斗争中有联 合统一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两个极端思想和做法。 (2)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国内构建和谐社 会的理论依据。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良性关系不是靠消极维护来实现,而是要靠继续深化改革、坚持科 学发展,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和增强社会保障水平,来保证社会稳定和谐进步。第二,这一原理 也是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理论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要与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打交道,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理念,在开展国际关系、科学技术、经营贸易、社会管 理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既要坚持开放、学习、借鉴和吸收的原则方法,又要看

到合作中的 障碍甚至对抗和冲突等,共赢世界未来,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个错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 性(即共性和个性)关系原理的意义: (1)理论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也 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第二, 坚持这一原理, 把原则的坚定性和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反对 “搞 一刀切”和“搞特殊化”的形而上学观点等。第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事物矛 盾从来都是不平衡的,矛盾不平衡性原理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 中的重点,既要反对“折中主义的均衡论” ,又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 (2)现实意义:第一,这 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 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共性;各国的 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 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搞好革命和建设。 第二, 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共性,即公有制主体和共同富裕主旨不能丢,又要从中国实 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大力推 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三,矛盾不平衡性原理要求 树立全局观,统筹兼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 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 “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 次,抓住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他们分别规定着事物发展方向、事物的性质、矛 盾的性质,不能主次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事物发展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意义: (1)理论意义: 这一原理要求人们在观察事物、 分析问题时, 既要看到内因, 又要看到外因,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充分重视和肯定内因的作用,对外因又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反对割裂内外因辩证关系的观点,在事 物变化中,忽视内因根本作用而一味强调外因重要性,或者单纯强调内因决定作用而忽视外部条件重要 作用,都是错误的观点。 (2)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哲学依据。中共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自身建设事关国家和民族的

前途命运, 要依靠自己制定的路线、 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内在因素,把党建设好,要不断加 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并自觉接受来自民主党派和群众的监 督、 建议和意见。 第二, 这一原理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战略的理论依据。 对内改革, 不断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加快企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依靠中国内部整合 聚集起发展的强大能量; 对外开放, 要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和环境, 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经验、 现代管理方法和一切优秀成果,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第三,这一原理是正确处理个 人奋斗、学识才能与抓住机遇、发展人脉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依据。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 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 的机会。能否抓住机遇,让青春闪光,人生出彩,关键在个人奋斗和学时才能的内因,但是我们并不否 认机会机遇和人脉关系外因的重要性,可是机遇总时偏爱有准备的人,是成功者的飞行器,是失败者的 试金石,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当机会来临时有能力抓住它。

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 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 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 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 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 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跨越 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 物就转化为他物;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 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 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 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 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 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 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 续性的中断;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基 本 概 念

基 本 属 性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 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 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 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 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 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 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 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辩 证 关 系

事物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 系原理:第一,量变是质变

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 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 变相互渗透。总的量变中有 部分(阶段或局部)质变, 质变中也有量变(旧质的量 收缩和新质的量扩张) ;第 三,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 新质又开辟新量变道路,如 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 互变规律。

原 理 意 义

事物发展质量互变辩证关 系原理的意义: (1)理论意 义: 第一, 认识和处理问 题上坚持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统一,把握适度原则,既 要“注意分寸” ,又要“掌 握火候” ;第二,正确处理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重视积 累反对急躁冒进和急于求 成式的“激变论” ,又要反 对畏首畏尾坐失良机和保 守落后裹足不前的“庸俗进 化论” 。第三,坚持事物发 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相统 一,反对形而上学只单纯承 认事物飞跃式间断性或渐 进式连续性的观点; 现实 意义:第一,定性和定量分 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我国仍将处于并长期处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国情没有变,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没有变、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 有变。准确把握这个定性分 析,又要注重量的积累。在 现代化建设中处理好经济 社会发展的各种质量关系, 一步一个台阶,为实行民族 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二,在实际工作中注重量 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掌握 适度原则。每个人都要把远 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埋头 苦干的工作学习精神有机 地结合起来, 一切从自我 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易小 做起。 “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 ( 《荀 子•修身》 ) “天下难事必作 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 《道德经》 )

事物发展中否定之否定辩证关系原理:第 一,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事物内部都存 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最终被否定 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内部的否定因 素战胜了肯定因素,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 盾得到初步解决,新的对立面同时展开。第 二,事物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经第一次否定 之后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 否定,再次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 解决。第三,事物辩证发展的周期性。事物 发展就是要经过两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 定) 、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 , 形成一个周期。第四,事物发展是前进上升 的总趋势。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不是出 发点的“回复” ,而是自我完善地吸收了前 两个阶段优点的更高级新事物,是“扬弃” 的结果。如此周期性交替,使事物发展呈现 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

的方法论和现实意义: (1 )方法论意义:第一,从事物存在的总 体出发,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肯定或否 定一切的做法。第二,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出发,正确地对待前进中的曲折,坚持螺旋 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观点,反对直线论和 循环论。现实意义: (2)现实意义:第一,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都 应持扬弃态度,即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 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建设和发展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第二,正确 对待工作中的顺逆。顺利时不要忘乎所以, 要看到背后可能有困难和曲折;在遇到困难 和曲折时,也不要消极悲观,始终保持清醒 头脑,以充足的信心,克服艰难险阻,迎接 光明未来。第三,学会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 具体分析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全程和全部。推 进工作走向成功的目标,要有全程全局观 点,坚决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 学观点。 ※※※ 三大规律之间的关系: 对立统一 (矛盾) 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事物 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 了事物发变化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 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物质观是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 主义的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最大意义 就在于它的批判精神,内在地具有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自省 自信的根本要求,反对因循守旧和墨守成 规、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向旧事物妥协, 把学说当教条,要全面全息全程坚持矛盾对 立与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 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以普遍指导实 际工作,照辩证法办事,应事而变,顺势而 为,运筹帷幄,高瞻远瞩。

安阳师范学院

刘世平

空间地址:http://hi.baidu.com/pyliushiping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五大范畴和三大基本观点内涵属性、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共 2 页)

内涵定义 辩 证 法 范 畴

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自然、社会和人 类思维的事物及其现象普遍本质联系的概括和反 映。①范畴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人类认识和掌握 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②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 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反映事物本质 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 是理论思维的逻辑形 式。 ③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有五对, 即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内容和形式、 现象和本质。

辩证关系

第一, 具体科学的范畴与哲学范畴的关系: ①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一系

列范畴, 各门科学正是通过一系列范畴及其相互联系才构造起了学科体系,从而反映世 界的本质联系,反映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各门具体科学的范畴一般是在自己 所研究的特定领域里具有普遍意义。 ②哲学范畴则是反映整个世界普遍本质的 最一般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一系列的概念,唯物辩证法哲学范畴就 是对于事物之间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第二,范畴与规律的关系: ①联系:在唯物辩证法理论中二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在一定意义上,范畴同等 规律。②范畴即基本概念是由词或词组表达的;规律则是判断,它由两个以上 的概念组成,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即范畴。 第一,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①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因果联系是 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因果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③因果联系具体表现是复杂 多样的。第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对立与统一)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 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即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两者的区别是确定的,但 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又是不确定的,在一定的 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作用于 原因(反馈调控),互为因果。③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 一方就不能存在。 第一,二者的对立: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 方面,两者是对立的。第二,二者的统一:①相互依赖,不可分割:没有无内 容的空洞形式,没有无形式的纯粹内容。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 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 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阻碍的作用。③在一定的条 件下相互转化。内容与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只是对特定的事物和确定 的关系才有意义,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第一,二者的对立:①现象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 知。本质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本质 与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不过本质的含义更广泛一些,它是事物 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 的东西;本质是同一类现象的一般共性。③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 定的。④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深刻单纯的。第二,二者的统一,相互联 系、相互依存的:①本质是现象的根

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②任何本质 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③任何现象都从一定 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真象和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③ 由现象到本质、由本质到现象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

方法论意义

①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取得 的重要认识成果;②范畴是人 们分析和思考事情、建立科学 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工具。③ 学习和掌握这些范畴有助于 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能力。 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 方法论意义①正确把握事物 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 动的必要条件。②辨证地分析 事物的因果关系,可以增强人 们生活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 控性。 ①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 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 新,反对形式主义。②善于运 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 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 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原 因 与 结 果 内 容 与 形 式

①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 彼此制约的 关系范畴;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 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①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 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②内容是指构成事物 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 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现 象 与 本 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 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 特征,本质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必 然 性 与 偶 然 性

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 发展和灭 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②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 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 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向。

①本质和现象的对立,说明科 学研究的必要性,必须善于对 事物现象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 识,透过现象揭示本质。②本 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了科学 研究的可能性,能够通过现象 认识和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 识。③反对经验主义和唯理主 义(教条主义) 。 第一,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 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决不能忽视偶然性在事物发 展中的作用,把握有利于事物 第一,二者的对立:二者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① 发展机遇。第二,反对两种错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而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 误观点①机械决定论:只承认 ②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而

偶然性 必然性,否认偶然性。这表面 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 上抬高了必然性,实际上是把 一定的特点和偏差。第二,二者的统一:①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 必然性降低到偶然性。同时, 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把一切都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 说成是必然的,就会导致“命 物的范围广大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必 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是相对的。 运”决定一切的唯心主义宿命 论。②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 一切看成是纯粹偶然,根本否 认必然性和规律性,会导致唯 意志论,也会导致宿命论。 ①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 工作都要立足现实,从当前现 实出发,避免从可能或主观出 发。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 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 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 能动性,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做 到“有备无患” 。

可 能 性 与 现 实 性

辩 证 法 三 大 基 本 观 点

第一,①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 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②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 过程中潜在的东西、 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并预示事 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③现实性指一切包含内在 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性,是事物和现象的种 种联系的综合。第二,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 区分①可能性和不可能性②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 ( 非现实) 的可能性③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性—— 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④可能性的大小。然率 (也叫“概率” 、 “几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一种科 学说明和测定。 第一,联系的观点: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 一整体。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 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第二,发展的观点: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 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 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第三,一分为二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 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 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 的相对静止, 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 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

第一,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可能性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 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 的

存在。第二,二者的统一。①二者相互依赖,现实性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 可能性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当中;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没有可能也没有新 的现实。②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现实性是由可能性发展和转化 而来的,同时它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这种新的可能又将转化为新的现实。客 观事物的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与物质;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第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 动的,运动与物质不可分,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的根源在于普 遍联系及其矛盾; 运动产生变化, 运动是变化的动因,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第二,事物包括物质及其运动现象;精神现象的变化是由特殊物质——人脑中 承载信息的智慧细胞联系及其运动的结果,精神现象就本身而言不会运动,否 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错误。第三,发展是事物(包括精神现象)变化的基本趋 势,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 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 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 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 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 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安阳师范学院

刘世平

空间地址:http://hi.baidu.com/pyliushiping

-2-


相关文章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哲学系(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教研部) 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概论 复习提纲与知识点总结 任课教师:牟正纯 班级:12级历计升 整理:孙 超 学科支持:郭 骞.张夏青 2013年6月28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1.马克思主义定义: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P3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 ...查看


  • [反杜林论]的逻辑和方法
  • <反杜林论>的逻辑思维方法探讨 邓太平 摘要:恩格斯从批判杜林哲学入手,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的逻辑系统,从而在丰富和发展马克主义哲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研究<反杜林论>的逻辑和方法,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反杜林 ...查看


  • 马原概论简答题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 1.认识事物的度有何意义?简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定义:度是保持事物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意义:掌握事物的度对于认识和实践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
  •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 ...查看


  • 马克思主义思想概论
  •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就在于 ( ) A .勇于迎接和回应时代挑战 B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不变 C .不断使理论教条化和经验化 D .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推动历史前进.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辨析题)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辨析题)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答:正确(3分).因为:(1)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方式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 ...查看


  • 北航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物质微观结构探索与应用推动未来科技 --宏观.微观.纳米到量子力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姓 名: 学 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年 月 日 物质微观结构探索与应用推 ...查看


  • 超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
  • 4.1历史观基本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是(). 1939年 <我的奋斗>的作者是法西斯头目(). 希特勒 卡尔·波普尔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倡导者.() 否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是 4.2形形色色的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