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空气]教学设计

《致空气》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及诗作的基本内容;初步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中蕴涵的深刻而真挚的情感;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

3、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致空气》是写给空气的诗。作者以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别具匠心,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邵燕祥,193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当代诗人。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4、学习生字:

闪烁(shuò) 摇曳(yè) 踪迹(zōng) 窒息(zhì) 鼾息(hān) .....

污浊(zhuó) 染(rǎn) 嘘(xū) 面颊(jiá) 拂(fú) 厮守(sī) ......

5、理解生词。

三、指名读全诗,教师指导朗读。

四、默读全诗,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1):总括空气的特点:“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

第二部分(2—5):从四个方面热情赞美空气。

第一层(2):当“我”孤独一人在黑暗之中时,只有空气可排遣孤独和寂寞。

第二层(3):写的是空气的基本属性,但是,这几句诗,一定会使我们想到那种至真至纯、忠贞不渝的人间真情。

第三层(4):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第四层(5):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

第三部分(6):对全诗的总结,点明了空气与人类永不分离的亲密关系。

五、教师小结:

本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空气“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的特点,用象征的手法寄寓了诗人对友谊、对真情的赞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怎样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明确: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简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细读品味:

1、第1节中“我”指谁,“你”指谁?为什么把“你”称做“我的„„朋友”?

明确:我是诗人自己,你是空气,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把空气当作我的朋友来称呼,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来述说和直抒胸臆。全诗就像诗人面对知心朋友在真诚述说。

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

明确:“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

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2、3节的内容。

明确:第2节在孤独和黑暗中,空气陪伴着我。第3节在我将要窒息时,空气给我生命。

4、你觉得第2节中那两个词用得最巧妙?为什么?

明确:动词“沉”用最巧妙,两个“沉”字写出了黑暗之深,孤独之深,我被孤独和黑暗包围的绝望。

5、第2、3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的?

明确:空气给予人呼吸,给予人生命。

6、第3节:“陪伴着我呼吸”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上一节诗意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空气的无私和崇高展现在我们面前。

7、第4、5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4节中除了空气还有“地牢”“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地牢”象征险恶的,禁锢人的处境,“海风和青气”象征“关怀”“希望”“信念”“理想”等等。第5节除了“空气”主要还有“街头”“柳丝”“丁香”它们象征“自由”“幸福””美好地生活”等等。

8、第6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因为再次强调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所以与第1节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工稳的结构。

9、第6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它只是重申了第1节空气的特点“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除此之外它还概括了空气与人的关系:“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与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一息”,这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

10、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

明确:不是,借歌咏空气,赞美了人世间的真情。

三、合作探究: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的意蕴深刻的抒情诗。对于这样的诗除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去理解外,读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去理解、感悟。诗中所赞颂的空气,有人说象征友谊,有人说象征理想,有人说象征信念,有人说象征真理„„你认为它象征什么?

明确:诗歌以空气作为歌颂的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有这样的典范。空气的“无所不在”“难寻踪迹”与亲情、友情等何其相似,而空气对人尚且“厮守身边”“默无一语”,从不曾将“我”抛弃,而亲情、友情呢?所以,诗人赋予空气以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对空气的讴歌,实际上既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2、空气本来看不见、摸不着,诗人是怎样把它写得可触可感的?

明确:诗人从失眠时的鼾息、生命垂危时的呼吸、嘘在面颊的气息三个方面把看不见的空气通过触觉写得可触可感。

四、教师小结:

生活需要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荡涤你心头的烦恼;真情是一把烈火,照亮你心灵的深处„„生活处处有真情,只要我们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就会发现很多,快乐很多。

生活中不免会有孤独之时,我们应学会自我调节,以一种健康的状态生活,这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7、致空气

空气特点:质朴透明、无处不在、难寻踪迹。

歌颂空气:排遣孤独、给“我”生命、予以关怀、带来希望。

总结全诗:与人类密不可分。

————歌颂友谊、歌颂真情。

《致空气》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及诗作的基本内容;初步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中蕴涵的深刻而真挚的情感;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

3、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致空气》是写给空气的诗。作者以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别具匠心,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邵燕祥,193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当代诗人。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4、学习生字:

闪烁(shuò) 摇曳(yè) 踪迹(zōng) 窒息(zhì) 鼾息(hān) .....

污浊(zhuó) 染(rǎn) 嘘(xū) 面颊(jiá) 拂(fú) 厮守(sī) ......

5、理解生词。

三、指名读全诗,教师指导朗读。

四、默读全诗,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1):总括空气的特点:“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

第二部分(2—5):从四个方面热情赞美空气。

第一层(2):当“我”孤独一人在黑暗之中时,只有空气可排遣孤独和寂寞。

第二层(3):写的是空气的基本属性,但是,这几句诗,一定会使我们想到那种至真至纯、忠贞不渝的人间真情。

第三层(4):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第四层(5):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

第三部分(6):对全诗的总结,点明了空气与人类永不分离的亲密关系。

五、教师小结:

本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空气“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的特点,用象征的手法寄寓了诗人对友谊、对真情的赞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怎样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明确: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简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细读品味:

1、第1节中“我”指谁,“你”指谁?为什么把“你”称做“我的„„朋友”?

明确:我是诗人自己,你是空气,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把空气当作我的朋友来称呼,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来述说和直抒胸臆。全诗就像诗人面对知心朋友在真诚述说。

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

明确:“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

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2、3节的内容。

明确:第2节在孤独和黑暗中,空气陪伴着我。第3节在我将要窒息时,空气给我生命。

4、你觉得第2节中那两个词用得最巧妙?为什么?

明确:动词“沉”用最巧妙,两个“沉”字写出了黑暗之深,孤独之深,我被孤独和黑暗包围的绝望。

5、第2、3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的?

明确:空气给予人呼吸,给予人生命。

6、第3节:“陪伴着我呼吸”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上一节诗意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空气的无私和崇高展现在我们面前。

7、第4、5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4节中除了空气还有“地牢”“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地牢”象征险恶的,禁锢人的处境,“海风和青气”象征“关怀”“希望”“信念”“理想”等等。第5节除了“空气”主要还有“街头”“柳丝”“丁香”它们象征“自由”“幸福””美好地生活”等等。

8、第6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因为再次强调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所以与第1节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工稳的结构。

9、第6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它只是重申了第1节空气的特点“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除此之外它还概括了空气与人的关系:“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与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一息”,这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

10、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

明确:不是,借歌咏空气,赞美了人世间的真情。

三、合作探究: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的意蕴深刻的抒情诗。对于这样的诗除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去理解外,读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去理解、感悟。诗中所赞颂的空气,有人说象征友谊,有人说象征理想,有人说象征信念,有人说象征真理„„你认为它象征什么?

明确:诗歌以空气作为歌颂的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有这样的典范。空气的“无所不在”“难寻踪迹”与亲情、友情等何其相似,而空气对人尚且“厮守身边”“默无一语”,从不曾将“我”抛弃,而亲情、友情呢?所以,诗人赋予空气以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对空气的讴歌,实际上既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2、空气本来看不见、摸不着,诗人是怎样把它写得可触可感的?

明确:诗人从失眠时的鼾息、生命垂危时的呼吸、嘘在面颊的气息三个方面把看不见的空气通过触觉写得可触可感。

四、教师小结:

生活需要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荡涤你心头的烦恼;真情是一把烈火,照亮你心灵的深处„„生活处处有真情,只要我们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就会发现很多,快乐很多。

生活中不免会有孤独之时,我们应学会自我调节,以一种健康的状态生活,这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7、致空气

空气特点:质朴透明、无处不在、难寻踪迹。

歌颂空气:排遣孤独、给“我”生命、予以关怀、带来希望。

总结全诗:与人类密不可分。

————歌颂友谊、歌颂真情。


相关文章

  •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2
  • 课题:空气在哪里 一.教材简解 本课是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的第一课<空气在哪里>.<空气在哪里>这一课是"科学探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 ...查看


  • 空气的性质 说课稿 珺
  •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空气已经积累了一 ...查看


  • 20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12)
  • 20 空气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知道空气占据空间,认识什么是气体,知道气体可以流动. 二.教学重点: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验证试验,总结空气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研究空气能占据空间. 四. ...查看


  • 苏教版科学四上[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空气已经积累了一 ...查看


  •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1.本课是苏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第1单元第4课"空气也是生命之源"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对空气已有的知识,探究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使学生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意 ...查看


  •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邢台市家乐园小学 安小静 一.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五课.本课共三个教学环节: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存在吗.比较空气和水. ...查看


  • 三年级教研组工作总结
  •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本课是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通过引领学生经历初步认识空气.实验观察空气.对比认识空气等探究活动,运用已经学到的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观察事物性 ...查看


  • 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1
  • 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 作者: 程明银 (通识  甘肃张掖临泽三期通识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5 / 181 发表日期: 2010-12-02 22:57:36 科粤版课标初中化学九年级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 认识空气.保护空气保护空气的洁净 ...查看


  • 初中科学空气教学反思
  • 初中科学空气教学反思一: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本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研讨而展开的,空气由于它比较特殊的状态,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同学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