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方案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可以用国家免疫规划类疫苗进行预防,以保护易感者为主的能达到控制乃至消灭疾病发生的这类传染病。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OPV)、麻疹疫苗(MV)、百白破混合疫苗(DPT)、乙肝疫苗(HepB)、卡介苗(BCG)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麻风、麻腮风、A+C、白破。

几种主要的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麻疹(俗称“醋子”)、新生儿破伤

风、

乙型肝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监测与控制的原则

疫情信息的报告与监测;

疫情的核实、调查和报告;

血清学/病源学监测;

爆发疫情的处理;

《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条: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按卫生部规定对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麻疹等传染病进行专门报

告和管理。

专报系统应比常规报告系统敏感。

20世纪90年代起:手工报表;

2004年以后:起用网络报告形式。《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3.0.0.3版,包括: AFP监测、麻疹监测、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接种率监测、接种异常反应监测、15岁以下乙肝监测6块内容。

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

病种:脊髓灰质炎、麻疹、新生儿破伤风

最新要求:要对乙脑、流脑流行区进行监测。

方式:

无论医疗机构是否报告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10天到辖区内的监测医院进行主动监测,查看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住院日志等资料,主动搜索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并做好记录。

新生儿破伤风应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主动监测,主要由乡镇防疫医师进行主动搜索和报告。

“零”病例报告制度: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无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时,也应每10天向所在地县级疾控机构进行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零”病例报告。

血清学监测

①病例血清学诊断:

麻疹(所有疑似病例包括暴发病例在发病7~14天内采血)。出疹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IgM阳性率为70%左右;阴性者要求采第2份血标本。

②免疫成功率监测:

(根据上级疾控机构布置的任务开展。)

监测对象——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分别为完成基础免疫后1个月的儿童。卡介苗为完成接种后12周的儿童。

监测人数——每种疫苗30~50人。

③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根据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布置的监测任务开展。)

监测内容: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脑、流脑。 监测对象:<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岁年龄组健康人群。发病主要为成人的疾病,可适当调整监测对象的年龄范围。

监测人数:每个年龄组、每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样本数为30~50人。

病原学监测:

可用于病例确诊、病原学分型鉴定、分析病原有否变异或是否输入等。

发病早期采集血标本(麻疹)、脑脊液标本(流脑、乙脑)、皮肤出血点(流脑)、粪便标本(脊灰)等,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

调查与控制

核实爆发疫情的存在。

划定疫源地范围:根据病例活动范围确定。

传染源管理:

隔离传染源:以住院隔离为主。隔离时间一般为该病的一个最长传染期。 病例个案调查并记录:(病例个案调查表)

登记接触者:写明接触方式,如同居室、同玩耍、同桌、同托、同班等。

病例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每例AFP病例都要进行病原学诊断,麻疹至少对最初5~10例进行血清学诊断。(以核实诊断,证实是否发生暴发。)

切断传播途径:如控制食物和水;排泄物管理;开窗通风;禁止集会;疫

源地消毒、杀虫等

保护易感人群: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等。

疫情分析:疫情三间分布;寻找首发病例,推断续发病例,分析传播因素

和传播途径,评价控制效果。

调查报告:

包括前言;描述暴发过程;分析暴发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价;疫情预测;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和建议。

AFP病例常见的包括以下14种疾病:

脊髓灰质炎;

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多神经病(药物性,有毒物质引起的、原因不明性);

神经根炎;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单神经炎;

神经丛炎;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急性多发性肌炎;

肉毒中毒;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短暂性肢体麻痹。

高危AFP病例——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

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临床怀疑为脊髓灰质炎的AFP病例。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不满2个月

AFP监测病毒学分类标准:

脊灰确诊病例 ;

脊灰排除病例;

脊灰临床符合病例 ;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 ;

服苗者疫苗相关病例 ;

服苗接触者疫苗相关病例;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

从粪便等标本中分离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诊断符合脊灰的病例。

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则视为VDPV循环。

AFP的监测和控制

AFP主动监测:

主动监测医院:包括所有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

医院每旬要开展本院的AFP病例的主动搜索;

乡镇卫生院每旬开展主动搜索工作。

方法:监测人员查阅监测医院的儿科、神经内科(或内

科)、传染科的门诊和病房、病案室等门诊日志、出入院

记录或病案,并与医务人员交谈,主动搜索AFP病例,并

记录监测结果。

AFP主动监测医院/乡镇卫生院应于次旬2日前向县级CDC报告“AFP监测医院旬报表” ;

AFP主动监测医院/乡镇卫生院如经过核实未发现就诊AFP病例,应进行 “零” 病例报告。

县级CDC于次旬3日前以网络数据库形式上报“AFP监测医院旬报汇总表” ;同时将对监测医院主动搜索的情况填入“AFP病例主动监测记录表”,于次月3日前录入数据库上报。

AFP病例调查:个案调查/病例随访(1)

接到AFP病例报告后,县级CDC应在48小时内由专业人员开展个案调查,同时在临床医师配合下,详细填写“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主要内容:

核实诊断,排除非AFP病例:

了解发病经过:

神经学检查:

填写个案表:

AFP监测评价指标

敏感性指标: 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

及时性指标(1):

AFP病例监测报告(包括“零”病例报告)及时率≥80%;

AFP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及时率≥80%;

AFP病例14天内双份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80%;

AFP病例大便标本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及时率≥80%;

AFP病例麻痹75天内随访及时率≥80%;

及时性指标(2):

省级脊灰实验室28天内完成AFP病例大便病毒分离及时率≥80%;

阳性分离物在14天内送国家脊灰实验室的及时率≥80%;

国家脊灰实验室7天内完成省级送达的阳性分离物型内鉴别的及时率≥80%;

需进行核酸序列分析的阳性分离物应在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后14天完成序列检测;

AFP病例麻痹60天内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及时率≥80%;

AFP监测资料的分析

AFP病例流行病学分布 :三间分布

AFP病例免疫史 :OPV“零”剂次免疫、未全程免疫、全程免疫和不详所占

比例,分析儿童未全程免疫原因,重点分析“零”剂次免疫儿童。

AFP病例大便标本采集及检测结果 :计算未采集、采集单份、双份标本

病例所占比例,脊灰病毒阳性率、各型别分离数,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等。

分析AFP监测系统及时性、完整性:主动监测/零病例报告 。

(要求以地区为单位进行分析) 异地AFP病例监测管理 :

异地AFP病例是指病例麻痹前在本地居住未满35天的非本地户籍的AFP

病例。

异地AFP病例归属原居住地县级以上疾控机构管理。

异地AFP病例的报告、调查、采样送检、随访等各项监测工作,由病例

暂住地的县级以上疾控机构负责完成。

麻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试行):1998年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003年

卫生部关于下发加速麻疹控制规划指南的通知:1997年

全国2006-2012年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麻疹监测: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相关要求

麻疹监测病例定义: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

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

监测病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排除病例。

疑似病例: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

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为疑似麻疹病例。

确诊病例:

►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麻疹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血清学诊断麻疹IgM抗体阳性;或从疑似麻疹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临床确诊病例:疑似麻疹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或没有标本检测结果,且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有明显流行病学联系;或实验室排除其它

出疹性疾病。

临床诊断病例: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或完成调查前失访或死亡的病例,

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阴性或无实验室诊断结果的临床报告病例,且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联系。

排除病例:

►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集了合格血标本,经合格实验室检测结果阴性; ►或经实验室证实为其它发热出疹性疾病(如风疹等);

►或无实验室诊断结果的临床报告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与其它实验室确诊病例无流行病学联系,并且能明确找出是由其它原因引起发热出疹的病例(如药物性过敏性皮疹等)。

麻疹监测的主要内容(1):

病例报告:纳入AFP监测系统,对所有疑似病例进行报告,包括常规报

告、专门报告;

专报系统:通过麻疹主动监测进行“疑似麻疹病例旬报(包括”零病例“报告)和麻疹病例月报。

乡 县级:每旬逢9日;

县级 市级:每旬逢3日;

市级 省级:每旬逢6日

病例调查: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完成调查,并填写“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

查表”。同时进行标本的采集。

及时分析调查资料,了解病例分布特点、免疫史状况等。

麻疹监测的主要内容(2):

主动监测:要求完整、及时,提高监测敏感性。

血清学监测:采集血清标本。

疑似麻疹病例的血标本在病人出疹后4-28天血标本麻疹IgM阳性检出率近100%,3天内阳性检出率约为70%,如果第一份血在出疹3日内采集的,而且ELISA检测IgM为阴性,或临床需要对个别初诊为阴性的病人做出确诊,实验室需要在第一份血采集7-10天后收集第二份血样以重复IgM检测。(4~8℃条件下运输和短期保存)。

麻疹监测的主要内容(3):

病原学监测:采集鼻、咽拭子标本

应在发病早期采集,特别是暴发点的病例,并于2天内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备检麻疹病毒。

冷藏4℃运送,-20℃保存。

麻疹爆发疫情的调查:

麻疹爆发疫情:

局部地区(集体单位、村、厂矿等)短期内(一般14天)发生3例以上病例。

传染原管理:

病例调查(所有病例,包括疑似病例);

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期延长至出疹后10天。如:学校发生麻疹爆发,则发病学生不能继续上课 ,学校要对其他学生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热或出疹等症状,应立即隔离并报属地CDC。

接触者医学观察14天。

易感人群管理:麻疹疫苗应急接种。

时间越早越好;覆盖面要广(保证达到高接种率)。接种疫苗后7—12天就可产生

抗体,在接触病人的3日内接种可预防发病;若在接触病人3日之后接种,防止发病的可能性小,但可减轻症状并减少并发症。

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并保持空气流通。室内地面应湿式扫除。

禁止集体活动,避免扩大传播范围。

暴发疫情后7天内,完成麻疹暴发疫情处理报告,并上报。

麻疹监测有关要求

每1例麻疹疑似病例均要按要求进行访视,填写麻疹个案表,并输入麻疹

监测系统软件,每1例麻疹疑似病例均要采血。

接到麻疹病例报告后,必须在48小时内完成调查。

若符合麻疹疑似病例定义,但出疹后3天内的血清麻疹IgM抗体阴性,

则应第1份血清采后7~10天内采集第2份血清。

疑似麻疹暴发时要求采集全部疑似病例血清标本,如确实有困难的至少采

集前5-10例血清标本,进行实验室诊断。

麻疹监测旬报时间要求: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可以用国家免疫规划类疫苗进行预防,以保护易感者为主的能达到控制乃至消灭疾病发生的这类传染病。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OPV)、麻疹疫苗(MV)、百白破混合疫苗(DPT)、乙肝疫苗(HepB)、卡介苗(BCG)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麻风、麻腮风、A+C、白破。

几种主要的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麻疹(俗称“醋子”)、新生儿破伤

风、

乙型肝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监测与控制的原则

疫情信息的报告与监测;

疫情的核实、调查和报告;

血清学/病源学监测;

爆发疫情的处理;

《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条: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按卫生部规定对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麻疹等传染病进行专门报

告和管理。

专报系统应比常规报告系统敏感。

20世纪90年代起:手工报表;

2004年以后:起用网络报告形式。《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3.0.0.3版,包括: AFP监测、麻疹监测、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接种率监测、接种异常反应监测、15岁以下乙肝监测6块内容。

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

病种:脊髓灰质炎、麻疹、新生儿破伤风

最新要求:要对乙脑、流脑流行区进行监测。

方式:

无论医疗机构是否报告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10天到辖区内的监测医院进行主动监测,查看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住院日志等资料,主动搜索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并做好记录。

新生儿破伤风应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主动监测,主要由乡镇防疫医师进行主动搜索和报告。

“零”病例报告制度: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无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时,也应每10天向所在地县级疾控机构进行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零”病例报告。

血清学监测

①病例血清学诊断:

麻疹(所有疑似病例包括暴发病例在发病7~14天内采血)。出疹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IgM阳性率为70%左右;阴性者要求采第2份血标本。

②免疫成功率监测:

(根据上级疾控机构布置的任务开展。)

监测对象——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分别为完成基础免疫后1个月的儿童。卡介苗为完成接种后12周的儿童。

监测人数——每种疫苗30~50人。

③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根据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布置的监测任务开展。)

监测内容: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脑、流脑。 监测对象:<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岁年龄组健康人群。发病主要为成人的疾病,可适当调整监测对象的年龄范围。

监测人数:每个年龄组、每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样本数为30~50人。

病原学监测:

可用于病例确诊、病原学分型鉴定、分析病原有否变异或是否输入等。

发病早期采集血标本(麻疹)、脑脊液标本(流脑、乙脑)、皮肤出血点(流脑)、粪便标本(脊灰)等,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

调查与控制

核实爆发疫情的存在。

划定疫源地范围:根据病例活动范围确定。

传染源管理:

隔离传染源:以住院隔离为主。隔离时间一般为该病的一个最长传染期。 病例个案调查并记录:(病例个案调查表)

登记接触者:写明接触方式,如同居室、同玩耍、同桌、同托、同班等。

病例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每例AFP病例都要进行病原学诊断,麻疹至少对最初5~10例进行血清学诊断。(以核实诊断,证实是否发生暴发。)

切断传播途径:如控制食物和水;排泄物管理;开窗通风;禁止集会;疫

源地消毒、杀虫等

保护易感人群: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等。

疫情分析:疫情三间分布;寻找首发病例,推断续发病例,分析传播因素

和传播途径,评价控制效果。

调查报告:

包括前言;描述暴发过程;分析暴发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价;疫情预测;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和建议。

AFP病例常见的包括以下14种疾病:

脊髓灰质炎;

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多神经病(药物性,有毒物质引起的、原因不明性);

神经根炎;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单神经炎;

神经丛炎;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急性多发性肌炎;

肉毒中毒;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短暂性肢体麻痹。

高危AFP病例——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

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临床怀疑为脊髓灰质炎的AFP病例。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不满2个月

AFP监测病毒学分类标准:

脊灰确诊病例 ;

脊灰排除病例;

脊灰临床符合病例 ;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 ;

服苗者疫苗相关病例 ;

服苗接触者疫苗相关病例;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

从粪便等标本中分离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诊断符合脊灰的病例。

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则视为VDPV循环。

AFP的监测和控制

AFP主动监测:

主动监测医院:包括所有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

医院每旬要开展本院的AFP病例的主动搜索;

乡镇卫生院每旬开展主动搜索工作。

方法:监测人员查阅监测医院的儿科、神经内科(或内

科)、传染科的门诊和病房、病案室等门诊日志、出入院

记录或病案,并与医务人员交谈,主动搜索AFP病例,并

记录监测结果。

AFP主动监测医院/乡镇卫生院应于次旬2日前向县级CDC报告“AFP监测医院旬报表” ;

AFP主动监测医院/乡镇卫生院如经过核实未发现就诊AFP病例,应进行 “零” 病例报告。

县级CDC于次旬3日前以网络数据库形式上报“AFP监测医院旬报汇总表” ;同时将对监测医院主动搜索的情况填入“AFP病例主动监测记录表”,于次月3日前录入数据库上报。

AFP病例调查:个案调查/病例随访(1)

接到AFP病例报告后,县级CDC应在48小时内由专业人员开展个案调查,同时在临床医师配合下,详细填写“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主要内容:

核实诊断,排除非AFP病例:

了解发病经过:

神经学检查:

填写个案表:

AFP监测评价指标

敏感性指标: 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

及时性指标(1):

AFP病例监测报告(包括“零”病例报告)及时率≥80%;

AFP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及时率≥80%;

AFP病例14天内双份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80%;

AFP病例大便标本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及时率≥80%;

AFP病例麻痹75天内随访及时率≥80%;

及时性指标(2):

省级脊灰实验室28天内完成AFP病例大便病毒分离及时率≥80%;

阳性分离物在14天内送国家脊灰实验室的及时率≥80%;

国家脊灰实验室7天内完成省级送达的阳性分离物型内鉴别的及时率≥80%;

需进行核酸序列分析的阳性分离物应在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后14天完成序列检测;

AFP病例麻痹60天内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及时率≥80%;

AFP监测资料的分析

AFP病例流行病学分布 :三间分布

AFP病例免疫史 :OPV“零”剂次免疫、未全程免疫、全程免疫和不详所占

比例,分析儿童未全程免疫原因,重点分析“零”剂次免疫儿童。

AFP病例大便标本采集及检测结果 :计算未采集、采集单份、双份标本

病例所占比例,脊灰病毒阳性率、各型别分离数,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等。

分析AFP监测系统及时性、完整性:主动监测/零病例报告 。

(要求以地区为单位进行分析) 异地AFP病例监测管理 :

异地AFP病例是指病例麻痹前在本地居住未满35天的非本地户籍的AFP

病例。

异地AFP病例归属原居住地县级以上疾控机构管理。

异地AFP病例的报告、调查、采样送检、随访等各项监测工作,由病例

暂住地的县级以上疾控机构负责完成。

麻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试行):1998年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003年

卫生部关于下发加速麻疹控制规划指南的通知:1997年

全国2006-2012年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麻疹监测: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相关要求

麻疹监测病例定义: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

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

监测病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排除病例。

疑似病例: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

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为疑似麻疹病例。

确诊病例:

►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麻疹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血清学诊断麻疹IgM抗体阳性;或从疑似麻疹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临床确诊病例:疑似麻疹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或没有标本检测结果,且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有明显流行病学联系;或实验室排除其它

出疹性疾病。

临床诊断病例: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或完成调查前失访或死亡的病例,

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阴性或无实验室诊断结果的临床报告病例,且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联系。

排除病例:

►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集了合格血标本,经合格实验室检测结果阴性; ►或经实验室证实为其它发热出疹性疾病(如风疹等);

►或无实验室诊断结果的临床报告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与其它实验室确诊病例无流行病学联系,并且能明确找出是由其它原因引起发热出疹的病例(如药物性过敏性皮疹等)。

麻疹监测的主要内容(1):

病例报告:纳入AFP监测系统,对所有疑似病例进行报告,包括常规报

告、专门报告;

专报系统:通过麻疹主动监测进行“疑似麻疹病例旬报(包括”零病例“报告)和麻疹病例月报。

乡 县级:每旬逢9日;

县级 市级:每旬逢3日;

市级 省级:每旬逢6日

病例调查: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完成调查,并填写“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

查表”。同时进行标本的采集。

及时分析调查资料,了解病例分布特点、免疫史状况等。

麻疹监测的主要内容(2):

主动监测:要求完整、及时,提高监测敏感性。

血清学监测:采集血清标本。

疑似麻疹病例的血标本在病人出疹后4-28天血标本麻疹IgM阳性检出率近100%,3天内阳性检出率约为70%,如果第一份血在出疹3日内采集的,而且ELISA检测IgM为阴性,或临床需要对个别初诊为阴性的病人做出确诊,实验室需要在第一份血采集7-10天后收集第二份血样以重复IgM检测。(4~8℃条件下运输和短期保存)。

麻疹监测的主要内容(3):

病原学监测:采集鼻、咽拭子标本

应在发病早期采集,特别是暴发点的病例,并于2天内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备检麻疹病毒。

冷藏4℃运送,-20℃保存。

麻疹爆发疫情的调查:

麻疹爆发疫情:

局部地区(集体单位、村、厂矿等)短期内(一般14天)发生3例以上病例。

传染原管理:

病例调查(所有病例,包括疑似病例);

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期延长至出疹后10天。如:学校发生麻疹爆发,则发病学生不能继续上课 ,学校要对其他学生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热或出疹等症状,应立即隔离并报属地CDC。

接触者医学观察14天。

易感人群管理:麻疹疫苗应急接种。

时间越早越好;覆盖面要广(保证达到高接种率)。接种疫苗后7—12天就可产生

抗体,在接触病人的3日内接种可预防发病;若在接触病人3日之后接种,防止发病的可能性小,但可减轻症状并减少并发症。

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并保持空气流通。室内地面应湿式扫除。

禁止集体活动,避免扩大传播范围。

暴发疫情后7天内,完成麻疹暴发疫情处理报告,并上报。

麻疹监测有关要求

每1例麻疹疑似病例均要按要求进行访视,填写麻疹个案表,并输入麻疹

监测系统软件,每1例麻疹疑似病例均要采血。

接到麻疹病例报告后,必须在48小时内完成调查。

若符合麻疹疑似病例定义,但出疹后3天内的血清麻疹IgM抗体阴性,

则应第1份血清采后7~10天内采集第2份血清。

疑似麻疹暴发时要求采集全部疑似病例血清标本,如确实有困难的至少采

集前5-10例血清标本,进行实验室诊断。

麻疹监测旬报时间要求:


相关文章

  • 2012年上半年传染病防控和免疫规划工作总结
  • 2012年上半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防控和免疫规划工作总结 2012年上半年***疾控中心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确保无大疫,积极配合创国卫,兼顾常见病与突发疫情不松懈,狠抓免疫规划工作,彻底落实两苗强化 ...查看


  •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的通知??
  •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疾控发[2016]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配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 ...查看


  • 关于抽调部分市级人员参加省级
  • 附件 1:全省检查抽调人员情况一览表市卫生局 副局长 市级疾控中心人员 科长 1 1 1 1 1 1 业务人员 县(市.区) 疾控中心人员 人员 2 1 1 1 1 1 1 1 1 1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7 5 ...查看


  • 聚凤乡卫生院2012年公共卫生服务(免疫规划)自检自查报告
  • 聚凤乡卫生院2012年公共卫生服务(免疫 规划)自检自查报告 聚凤乡卫生院 (二0一三年四月七日) 根据上级下达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开展实际,现将聚凤乡卫生院2012年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 ...查看


  • 县疾控中心2012年工作计划
  •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一二年工作计划2012 年是全面实现深化医改近期工作目标的攻坚之年.疾病 预防控制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 药 ...查看


  • 计划免疫活动日实施方案
  • 民勤县中医院 4.25计划免疫宣传日活动实施方案 2016年4月25日是全国第30个预防接种宣传日,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我院于2016年4月23-25日开展以"接种疫苗,保障健康"为主题的预防接种宣传日活动,特制定此 ...查看


  • 我国扩大免疫规划的意义和实施
  • 1 免疫规划的发展� 1978年以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全世界儿童接种卡介苗�百白破�麻疹和脊髓灰质炎疫苗为目标,积极倡导了"扩大免疫规划(Expend Programme Immunization,EPI)" ...查看


  • 免疫规划股2011年工作总结
  • 免疫规划股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在中心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免疫规划股全股工作人员积极努力,圆满完成了免疫规划工作的各项指标.任务,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均超90%,针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为保障儿童 ...查看


  • 跳马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人员工作职责
  • ***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人员工作职责 一.院长(公卫办主任)职责 1.院长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 2.搞好项目工作总体规划,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实行倾斜政策,突出公卫工作地位,对公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