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广场调研报告

三峡广场调研报告

摘 要: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间

认知意象中的重要环节,其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本文通过对重庆三峡广场的调研分析,就其特性和问题进行研究,阐述个人见解。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活动 认知性 人性化

一、概述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具识别性、记忆性和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由于其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分布广、容量大,因此对于城市环境质量和景观特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其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因此对其特征的理解应从人、活动及场所三方面加以分析。

1、活动主体是指场所的使用者,由于包括了不同的阶层、年龄和文化背景等,场所具有了公共性、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得他们都可以在此自由平等的进行情感、物质和信息的交流。

2、活动事件是指由使用者的行为所构成的社会活动,而在社会活动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则是人际吸引与人际交往。

3、活动场所是指社会活动事件的发生地,这也是城市设计中关于物质环境设计的对象。

而目前我国所进行的大规模、单一模式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引起了城市空间的一系列问题:一是城市公共空间积极性减弱,缺乏功能和综合性,减少了人们积极地参与和使用的可能性;二是文化内涵不明确,缺乏人情味,对人的环境行为心理考虑较少,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缺乏领域感和近人的气氛。

二、三峡广场调研 1、位置及周边环境

三峡广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心地段,北至沙南街,南临重庆火车北站,东连汉渝路,西接渝碚路。由商业文化广场、中心景观广场、名人雕塑广场、绿色艺术广场四个部分组成。四个部分作为整体于2002年11月10日正式建成开放,由于它集中了多种活动与含义于一身,因此吸引了大量商业人流和观光游览人流。 2、现状

●商业文化广场 商业步行街是最早建成开放的部分,该地段集中了大量的商业设施。入口处的明日百货前区

广场、重百大楼前区广场及大榕树周围往往是人流驻足停留最多的区域,这是由于多种社会活动以及良好的认知性使其产生了一种潜在的聚合力量,导致大

量人群在此交往、聚集。但此处却缺乏一定的休息停留设施,特别是在夏季,

炎热的季节加上大面积的硬质铺地使人望而却步。作为整个三峡广场的入口前导,该地段也忽视了其应有的区域标志性。

商业步行街沿下行

是呈线形流动的商业步行空间,两边设置小尺度的商业店面,中间设置花坛、雕塑及休息设施等。这样人流从两边进行商业交往活动,在中间停留休息,增加了人群与商业设施的接触面。整条步行街均呈线形布局,以两条曲线形

铺砖作为流线导向,虽然增加了流动性,但可供人停留休息,进行其他多元活动的场所和设施过少,并且缺乏必要的认知性,使人难以定位和产生归属感。老人等仅满足休憩需要的人群,多聚集在步行街入口处,停留时间也较长;而步行街内部则主要是商业活动人群,多为流动人群,停留时间较短。 ●三峡广场中心景观广场

中心景观广场位于其余几个部分的交汇处,紧邻新世纪百货·凯瑞商都、沙坪坝房地产交易市场、赛博数码广场、中国银行大厦等,这里不仅是整个三峡广场的景观焦点中心,也是人流交汇、聚合的

主要场所。

该广场采用非对称性设计,以方形铺地为边界,形成一个七十米见方的广场。在广场的东北侧设计开阔水面,作为三峡微缩景观的起点,周末或节假日则用作播放水幕电影,吸引大量驻足人群,水流则通过三峡大坝微缩模型,泄入下沉广场内;广场的西北侧为高耸的主题雕塑,作为整个广场的聚焦中心,增加广场整体的认知和记忆;广场的西南侧则设置露天茶座和通往地下商场的踏步,播放水幕电影或其它公众活动时可兼作临时观众席;两层跌落的下沉活动空间则占据广场的中心,但由于缺少必要的主题活动和服务设施,使得该空间缺乏必要

的积极性,人们匆匆到此仅为拍照留念,很少停留。

人们所向往的场所,实际是一种行为环境,是由人们的行为活动和所处的空间场所聚合而成的一个整体。中心景观广场产生大量人流的原因正是因为它不仅注重了公共空间的实体形态,也重视了其

中的多种活动及含义,使人们产生一定的认知感和归属感,从而乐于参与其中。人群主要聚集于新世纪百货·凯瑞商都门前广场、主题雕塑等具有一定认知性

交往、等候等多种活动。●名人雕塑广场

通需要。

可能性。 ●绿色艺术广场 绿色艺术广场紧邻重庆火车北站,周围包括了重庆电信、重庆移动收费大厅、丽苑大酒店等建筑。由于所处的地势与上述广场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它在担当了人们交往聚集场所的

同时,还兼具了交通、形象等方面的要求:火车站前广场、酒店前区广场、办公楼前区广场等。

绿色艺术广场是一个多元活动的聚合体,包括了休闲交往、运动健身、商业宣传、办公

停车等多种职能。虽然位置不及名人雕塑广场,但大众的参与性与认知性却高于后者。绿色艺术广场大面积的使用了硬质铺地和大草坪,整体感觉缺乏层次感,休息设施也存在不足。该区域的活动人群主要是锻炼健身的老年人和儿童,酒店、办公楼的使用者以及部分交通人流。 3、使用状况

对于三峡广场的总体使用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粗略的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二十份,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时左右。多数人认为这里的水景最具有认知性,空间和绿化状况合适。同时,也提出了这里过于拥挤和嘈杂,缺少休息和服务设施等,希望增加表演和健身娱乐等多种活动形式,激发人们参与等。

三、提出问题

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认为: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

它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场所”是质量上的整体环境,人们不应将整体场所简化为所谓的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和系统等各种抽象的分析范畴。这些空间关系、功能分析和组织结构均非事物本质,用这些简化方法将失

去场所和环境的可见的、实在、具体的性质。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环境和场所以利于该种活动在其中发生。我们需要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房子,一个穿插的空间,而且更应是

一个视觉化的“场所精神”,建筑师的任务是去创造富有意义的场所。

英国“城市设计小组”总结“好的城市设计”的概念应包括:创造“场所”(Place);多样性(

Variety);连贯性(Contextual);渐进性(Incremental);人的尺度(Human Scale);通达性(Accessibility);易识别性(Legibility);适应性(Adaptability)。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三峡广场的整体设计,可以看出:三峡广场主题雕塑、商业街大榕树等由于自身的标志性和作为多种社会活动产生的容器,具有比较好的可识别性和认知性;水景、绿化等景观设计能够部分地吸引人们的视觉焦点;广场的空间层次较为丰富,能为不同活动的发生提供特定的场所和环境;同时对于与地下空间的开发连接也作了适当的联系设计;广场整体的通达性也较好。

但作为整体的三峡广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整体意象性不强。意象是人们通过感知获得的对空间的心智想象,城市公共空间的意象是建立在人的空间体验上的,并以潜意识作为背景的。由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因而空间意象是多维的空间系统,是人对空间的知觉想象的总和。在这个层次上,城市公共空间应通过空间定位、认知性、多样性等影响人的意识。考虑城市公共空间意象,也应从使用者的角度对空间赋予意义。三峡广场作为整体在人们对于具有认知性和多样性的空间体验上提供了一些必要的条件,如商业氛围、中心雕塑、水幕电影、大榕树下故事会等。但还存在一定问题,在综合考虑与人和社会的需要联系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某些方面缺少必要的定位和认同感。

结合多样性的含义与活动不足。城市公共空间除了具有通畅合理的流线,供人们前行、漫步、游行、运动等以外,还需要为人们提供能满足静坐、眺望、等待、集会、观赏、交流等多种功能和意义的空间。商业步行街、名人雕塑广场等功能过于单一,在高密度的商业环境中,缺少了具有领域感、能为人们补充体力,完成人群聚合后综合功能要求的场所空间。

边界处理人性化不足。城市公共场所的活力与生气往往是由边缘空间中引

出。因此遵从边界效应规律,应把空间的边缘作为设计的重点,提供阴角空间、袋状空间、中介空间等充满人情味的认知空间。在这里人们能够感受到一定的安全感和领域感,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积极性。而三峡广场部分的忽视了人的行为心理要求,在商业步行街等地段人们大多只能匆匆来去,没有太多停留休憩的场所。

结合人文景观元素的服务设施不足。广场中心雕塑、大榕树等由于具有较强的认知和意象性,往往是人们休憩的主要场所。有人研究得出在城市广场中可供坐面积至少应占总面积的6%—10%,座椅、台阶、花池等都可以成为提供坐息的条件。然而现实表明,三峡广场这些具有一定聚合力量的场所却严重缺乏休息服务设施。而收费茶座的设置占用了比较好的观景点,最高上座率也不过四十八人,同时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并不相符合。

四、对策

从存在空间的概念上,诺伯格·舒尔茨

(Christian Norberg-Schulz)提出了人对空间认识的三个层次。其中城市空间层次,是人和人为环境互动的结果,其结构作为整体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在城市中人们通过共同的生活达到相互的认同,体现人与人交往的关系。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各种活动获得亲切、舒适、愉悦、尊重、安全、自由、有意义的心理感受,而人性空间就是指能给人以这种感受和体验的场所空间。

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场所感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因为人是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者和最终使用者。城市设计是以考虑人的要求、行为和活动为中心内容,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因此就三峡广场的设计与建设,在以人为主体,组织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方面,提出一点个人的建议:

1、尽量创造条件使人们可以自由参与其中,这种条件可以是实体的空间形态也可以是各种社会活动。通过一定的参与和情感介入,使自身的行为与环境有机结合,从而显示自身的价值。这种身入其境的体验是最生动的人性表现,如可以增加人们接近水景、互相嬉戏的机会等。

2、空间适度围合,形成积极空间。如中心下沉广场,适度围合并加以引导,可以增加使用者的安全感和领域感,取得闹中取静的效果。在商业步行街上适当设置阴角空间等形式,让人们能够补充体力,增强空间的定位和认同感。

3、空间规模过大时,考虑利用植物、铺地、服务设施等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如中心景观广场赛博数码城和中国银行大厦之间的空间,尺度过大,铺地

形式单一,没有任何植物或设施界定,因此缺少必要的聚合元素,人群很少在此活动聚集。

4、强化精品意识,赋予内在含义,为人们尽量创造舒适方便的条件。如为残疾人设计的无障碍设施,木质的座椅面等,都从细节上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但三峡大坝的微缩景观等设计较为粗

糙,同时溅起的水花影响人们的活动,湿滑的地面

又带来了安全隐患。作为认知元素,它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多数到此的仅为观光客 5、增加必要的可识别性和认知性。“可识别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层次上:造型和使用模式。一个场所可以在这两个层次上分别加以认知。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场所的潜力,实体造型与使用模式必须相互补充。这对于外来的人尤其重要,他们

要尽快地对一个场所产生明确的印象。”商业步行

街入口处的大榕树下、重百大楼前的广场等由于融合了实体要素和必要的使用模式,成为了认知性较好的场所,是人们休闲、聚会、等待的主要场所,但不足之处是缺少必要的休息服务设施。而中心景观广场的实体与活动缺乏一定的联系,因此整体认知性上稍差于前者。

6、边界面和底界面的整合意识应加强。整体性的

加强才能提高整个城市广场的品味与格调,没有全

局观的建设,只会导致整体性的破坏与混乱。

五、结语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最能体现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需要通过城市广场的设计来标明伟绩,但更需要的是注重对生活事件的处理,为使用者提供一种关怀,创造一个可接近、可识别的场所。

参考文献:

[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挪威]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1999

三峡广场调研报告

摘 要: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间

认知意象中的重要环节,其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本文通过对重庆三峡广场的调研分析,就其特性和问题进行研究,阐述个人见解。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活动 认知性 人性化

一、概述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具识别性、记忆性和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由于其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分布广、容量大,因此对于城市环境质量和景观特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其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因此对其特征的理解应从人、活动及场所三方面加以分析。

1、活动主体是指场所的使用者,由于包括了不同的阶层、年龄和文化背景等,场所具有了公共性、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得他们都可以在此自由平等的进行情感、物质和信息的交流。

2、活动事件是指由使用者的行为所构成的社会活动,而在社会活动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则是人际吸引与人际交往。

3、活动场所是指社会活动事件的发生地,这也是城市设计中关于物质环境设计的对象。

而目前我国所进行的大规模、单一模式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引起了城市空间的一系列问题:一是城市公共空间积极性减弱,缺乏功能和综合性,减少了人们积极地参与和使用的可能性;二是文化内涵不明确,缺乏人情味,对人的环境行为心理考虑较少,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缺乏领域感和近人的气氛。

二、三峡广场调研 1、位置及周边环境

三峡广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心地段,北至沙南街,南临重庆火车北站,东连汉渝路,西接渝碚路。由商业文化广场、中心景观广场、名人雕塑广场、绿色艺术广场四个部分组成。四个部分作为整体于2002年11月10日正式建成开放,由于它集中了多种活动与含义于一身,因此吸引了大量商业人流和观光游览人流。 2、现状

●商业文化广场 商业步行街是最早建成开放的部分,该地段集中了大量的商业设施。入口处的明日百货前区

广场、重百大楼前区广场及大榕树周围往往是人流驻足停留最多的区域,这是由于多种社会活动以及良好的认知性使其产生了一种潜在的聚合力量,导致大

量人群在此交往、聚集。但此处却缺乏一定的休息停留设施,特别是在夏季,

炎热的季节加上大面积的硬质铺地使人望而却步。作为整个三峡广场的入口前导,该地段也忽视了其应有的区域标志性。

商业步行街沿下行

是呈线形流动的商业步行空间,两边设置小尺度的商业店面,中间设置花坛、雕塑及休息设施等。这样人流从两边进行商业交往活动,在中间停留休息,增加了人群与商业设施的接触面。整条步行街均呈线形布局,以两条曲线形

铺砖作为流线导向,虽然增加了流动性,但可供人停留休息,进行其他多元活动的场所和设施过少,并且缺乏必要的认知性,使人难以定位和产生归属感。老人等仅满足休憩需要的人群,多聚集在步行街入口处,停留时间也较长;而步行街内部则主要是商业活动人群,多为流动人群,停留时间较短。 ●三峡广场中心景观广场

中心景观广场位于其余几个部分的交汇处,紧邻新世纪百货·凯瑞商都、沙坪坝房地产交易市场、赛博数码广场、中国银行大厦等,这里不仅是整个三峡广场的景观焦点中心,也是人流交汇、聚合的

主要场所。

该广场采用非对称性设计,以方形铺地为边界,形成一个七十米见方的广场。在广场的东北侧设计开阔水面,作为三峡微缩景观的起点,周末或节假日则用作播放水幕电影,吸引大量驻足人群,水流则通过三峡大坝微缩模型,泄入下沉广场内;广场的西北侧为高耸的主题雕塑,作为整个广场的聚焦中心,增加广场整体的认知和记忆;广场的西南侧则设置露天茶座和通往地下商场的踏步,播放水幕电影或其它公众活动时可兼作临时观众席;两层跌落的下沉活动空间则占据广场的中心,但由于缺少必要的主题活动和服务设施,使得该空间缺乏必要

的积极性,人们匆匆到此仅为拍照留念,很少停留。

人们所向往的场所,实际是一种行为环境,是由人们的行为活动和所处的空间场所聚合而成的一个整体。中心景观广场产生大量人流的原因正是因为它不仅注重了公共空间的实体形态,也重视了其

中的多种活动及含义,使人们产生一定的认知感和归属感,从而乐于参与其中。人群主要聚集于新世纪百货·凯瑞商都门前广场、主题雕塑等具有一定认知性

交往、等候等多种活动。●名人雕塑广场

通需要。

可能性。 ●绿色艺术广场 绿色艺术广场紧邻重庆火车北站,周围包括了重庆电信、重庆移动收费大厅、丽苑大酒店等建筑。由于所处的地势与上述广场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它在担当了人们交往聚集场所的

同时,还兼具了交通、形象等方面的要求:火车站前广场、酒店前区广场、办公楼前区广场等。

绿色艺术广场是一个多元活动的聚合体,包括了休闲交往、运动健身、商业宣传、办公

停车等多种职能。虽然位置不及名人雕塑广场,但大众的参与性与认知性却高于后者。绿色艺术广场大面积的使用了硬质铺地和大草坪,整体感觉缺乏层次感,休息设施也存在不足。该区域的活动人群主要是锻炼健身的老年人和儿童,酒店、办公楼的使用者以及部分交通人流。 3、使用状况

对于三峡广场的总体使用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粗略的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二十份,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时左右。多数人认为这里的水景最具有认知性,空间和绿化状况合适。同时,也提出了这里过于拥挤和嘈杂,缺少休息和服务设施等,希望增加表演和健身娱乐等多种活动形式,激发人们参与等。

三、提出问题

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认为: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

它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场所”是质量上的整体环境,人们不应将整体场所简化为所谓的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和系统等各种抽象的分析范畴。这些空间关系、功能分析和组织结构均非事物本质,用这些简化方法将失

去场所和环境的可见的、实在、具体的性质。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环境和场所以利于该种活动在其中发生。我们需要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房子,一个穿插的空间,而且更应是

一个视觉化的“场所精神”,建筑师的任务是去创造富有意义的场所。

英国“城市设计小组”总结“好的城市设计”的概念应包括:创造“场所”(Place);多样性(

Variety);连贯性(Contextual);渐进性(Incremental);人的尺度(Human Scale);通达性(Accessibility);易识别性(Legibility);适应性(Adaptability)。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三峡广场的整体设计,可以看出:三峡广场主题雕塑、商业街大榕树等由于自身的标志性和作为多种社会活动产生的容器,具有比较好的可识别性和认知性;水景、绿化等景观设计能够部分地吸引人们的视觉焦点;广场的空间层次较为丰富,能为不同活动的发生提供特定的场所和环境;同时对于与地下空间的开发连接也作了适当的联系设计;广场整体的通达性也较好。

但作为整体的三峡广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整体意象性不强。意象是人们通过感知获得的对空间的心智想象,城市公共空间的意象是建立在人的空间体验上的,并以潜意识作为背景的。由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因而空间意象是多维的空间系统,是人对空间的知觉想象的总和。在这个层次上,城市公共空间应通过空间定位、认知性、多样性等影响人的意识。考虑城市公共空间意象,也应从使用者的角度对空间赋予意义。三峡广场作为整体在人们对于具有认知性和多样性的空间体验上提供了一些必要的条件,如商业氛围、中心雕塑、水幕电影、大榕树下故事会等。但还存在一定问题,在综合考虑与人和社会的需要联系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某些方面缺少必要的定位和认同感。

结合多样性的含义与活动不足。城市公共空间除了具有通畅合理的流线,供人们前行、漫步、游行、运动等以外,还需要为人们提供能满足静坐、眺望、等待、集会、观赏、交流等多种功能和意义的空间。商业步行街、名人雕塑广场等功能过于单一,在高密度的商业环境中,缺少了具有领域感、能为人们补充体力,完成人群聚合后综合功能要求的场所空间。

边界处理人性化不足。城市公共场所的活力与生气往往是由边缘空间中引

出。因此遵从边界效应规律,应把空间的边缘作为设计的重点,提供阴角空间、袋状空间、中介空间等充满人情味的认知空间。在这里人们能够感受到一定的安全感和领域感,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积极性。而三峡广场部分的忽视了人的行为心理要求,在商业步行街等地段人们大多只能匆匆来去,没有太多停留休憩的场所。

结合人文景观元素的服务设施不足。广场中心雕塑、大榕树等由于具有较强的认知和意象性,往往是人们休憩的主要场所。有人研究得出在城市广场中可供坐面积至少应占总面积的6%—10%,座椅、台阶、花池等都可以成为提供坐息的条件。然而现实表明,三峡广场这些具有一定聚合力量的场所却严重缺乏休息服务设施。而收费茶座的设置占用了比较好的观景点,最高上座率也不过四十八人,同时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并不相符合。

四、对策

从存在空间的概念上,诺伯格·舒尔茨

(Christian Norberg-Schulz)提出了人对空间认识的三个层次。其中城市空间层次,是人和人为环境互动的结果,其结构作为整体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在城市中人们通过共同的生活达到相互的认同,体现人与人交往的关系。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各种活动获得亲切、舒适、愉悦、尊重、安全、自由、有意义的心理感受,而人性空间就是指能给人以这种感受和体验的场所空间。

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场所感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因为人是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者和最终使用者。城市设计是以考虑人的要求、行为和活动为中心内容,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因此就三峡广场的设计与建设,在以人为主体,组织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方面,提出一点个人的建议:

1、尽量创造条件使人们可以自由参与其中,这种条件可以是实体的空间形态也可以是各种社会活动。通过一定的参与和情感介入,使自身的行为与环境有机结合,从而显示自身的价值。这种身入其境的体验是最生动的人性表现,如可以增加人们接近水景、互相嬉戏的机会等。

2、空间适度围合,形成积极空间。如中心下沉广场,适度围合并加以引导,可以增加使用者的安全感和领域感,取得闹中取静的效果。在商业步行街上适当设置阴角空间等形式,让人们能够补充体力,增强空间的定位和认同感。

3、空间规模过大时,考虑利用植物、铺地、服务设施等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如中心景观广场赛博数码城和中国银行大厦之间的空间,尺度过大,铺地

形式单一,没有任何植物或设施界定,因此缺少必要的聚合元素,人群很少在此活动聚集。

4、强化精品意识,赋予内在含义,为人们尽量创造舒适方便的条件。如为残疾人设计的无障碍设施,木质的座椅面等,都从细节上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但三峡大坝的微缩景观等设计较为粗

糙,同时溅起的水花影响人们的活动,湿滑的地面

又带来了安全隐患。作为认知元素,它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多数到此的仅为观光客 5、增加必要的可识别性和认知性。“可识别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层次上:造型和使用模式。一个场所可以在这两个层次上分别加以认知。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场所的潜力,实体造型与使用模式必须相互补充。这对于外来的人尤其重要,他们

要尽快地对一个场所产生明确的印象。”商业步行

街入口处的大榕树下、重百大楼前的广场等由于融合了实体要素和必要的使用模式,成为了认知性较好的场所,是人们休闲、聚会、等待的主要场所,但不足之处是缺少必要的休息服务设施。而中心景观广场的实体与活动缺乏一定的联系,因此整体认知性上稍差于前者。

6、边界面和底界面的整合意识应加强。整体性的

加强才能提高整个城市广场的品味与格调,没有全

局观的建设,只会导致整体性的破坏与混乱。

五、结语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最能体现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需要通过城市广场的设计来标明伟绩,但更需要的是注重对生活事件的处理,为使用者提供一种关怀,创造一个可接近、可识别的场所。

参考文献:

[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挪威]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1999


相关文章

  • 参观三峡博物馆 1
  • 十一月十九日,我终于参观了向往已久的三峡博物馆.那天早晨,天下着雨,但一点也没影响到我们的情趣.每个同学都洋溢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旅程.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我们一路欢声笑语,仿佛眨眼的功夫就到了重庆. 我们首先来到重庆人民广场,站在宽阔的 ...查看


  • 道路调查报告
  • 院 系:土 木 工 程 学 院 专 业:城 镇 建 设 年 级:2011 级 2 班 学生姓名: 樊亮 罗瓷菊 李军 张恒 导 师:王 筱 简 目 录 引言.......................................... ...查看


  • 重庆概况导游词
  • 重庆概况导游词 各位尊敬的客人:大家好! 欢迎来到重庆旅游.我叫XXX,是XXX旅行社的专职导游,持证号码是XXX号.乘坐的车辆是XXX公司的旅游车,驾驶员是XXX.今天我们能为大家服务,感到十分高兴和非常荣幸.我们的责任是是安排和照顾好大 ...查看


  • A七年级语文
  • 大丰市第一共同体2012年秋学期质量调研 七年级语文 调研练习 说明:本试卷闭卷笔答,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31分) 1.请默写出下列名篇中的佳句.(10分) (1),水晶帘动微风起, .(<山亭夏日 ...查看


  • 两任丈夫先后去世再难再苦我都要把这个家撑下去
  • CHONGQINGDAILY 区域 2014年8月26日 责编 高树川 见习编辑 杨铌紫 美编 星期二王艺军 11 两任丈夫先后去世,多年来,农妇欧应淑独自赡养3个残疾公公婆婆 "再难再苦,我都要把这个家撑下去" 本报记 ...查看


  • 游三峡人家
  • 篇一:湖北宜昌三峡人家旅游攻略 2014.6.18 自驾车游三峡人家 [价格:180元/人] 1.自驾游客可在"夜明珠"出口下高速公路. 2.下高速后沿着江边的公路一直向前行驶(不 要走任何岔道)经虾子沟.南津关可到达三 ...查看


  • 旅美雕塑家郭选昌----用雕塑书写历史
  • 郭选昌与他创作的"重庆大轰炸--大隧道惨案"群雕 . 2015 郭选昌 中国重庆人,从小生活在嘉陵江边,1977年考入四川美院雕塑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执教,1991年留学德国卡塞尔大学研修肖像雕塑,90年代应国际杰出 ...查看


  • 涪陵公交乘坐指南
  • 公交车乘车指南 我区公交"双改"后对公交线路进行了优化调整,为方便您及时了解新调整编号的公交线路,使您能安全.方便.快捷.及时地乘坐公交车出行,共同创造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我们编印了公交车乘车指南,请您认真阅读,轻松愉快 ...查看


  • 三峡题目及答案
  • (一) 奉节天坑地缝 1) 奉节天坑地缝位于奉节县哪个镇上? A.兴隆镇 B.羊市镇 C.白帝镇 2) "天坑"从地理学上叫什么? A. 石围龙缸 B.岩溶漏斗 C.岩湾石院 3) 奉节小寨天坑有多深? A.777米 B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