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语】 每一套高考试题在命制过程中,都要从各个方面精选优质的试题材料,尤其是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等试题,更是典范。深入挖掘这些材料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充分体会这些素材所寄托的情感态度,便可以提炼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又可以成为进一步升华的基础,引发我们的创新思考。2012年的高考内容,便是楼台近水、自然成为2013年高考备考的精品素材。 创新拓展人物 类别导语:无论是作文还是阅读试题,都可能出现典范人物的典型事迹。选择2012年高考试题材料中的人物,挖掘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结合2013年备考,提炼出最恰当的素材,会让考场作文焕发生机。 素材一:《文化的回归》(2012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试题) 创新思考·2013年备考重点:以思维遐想的手法,从材料中提炼出深刻的写作中心。 原素材呈现: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备考片段:汤因比来了,这个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终于回到了公元1世纪,回到中国的新疆。在那个浪漫的国度里,他尽情地呼吸着各种文化交汇时散发出的芬芳气息。他读懂了文化的内涵,更表达了对文化的情感。这时,他无比清晰地意识到,文化,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进程中,展示着光彩夺目的魅力。 素材二:《克罗齐的求索》(2012年高考辽宁卷阅读试题) 创新思考·2013年备考重点:以问答成理的手法,挖掘材料中所给内容的深刻意蕴。 原素材呈现: 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结合自己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备考片段: 上帝:不幸的克罗齐,你为什么不想办法从情感的漩涡中解脱出来呢? 克罗齐:我想,但不知道如何去做。 上帝:你的家乡那不勒斯是个好地方,研究一下它的历史,进而潜心欧洲的历史,你会有收获的。 克罗齐:怎么研究呢?凭我的能力还找不到一种科学的方法。 上帝:你曾经有过美学的志趣,你可以在历史与艺术的紧密联系中发现规律。 克罗齐:感谢上帝,我懂了。 素材三:《谢希德的诚与真》(2012年高考课标卷阅读试题) 创新思考·2013年备考重点:以镜头连缀的手法,按顺序展示材料中所给人物的精神风貌。 原素材呈现: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接送。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 备考片段:校车稳稳地停下,校长谢希德轻轻地上了车,环顾了一下车上的同事们,然后选择一隅,静静地坐了下来。 校车缓缓地行进,谢希德拿出一本《相对论》细细地品读。耳边,传来下属们七嘴八舌的议论。 校车准时开到了学校门口,谢希德带着下属们对学校各个管理环节提出的建议,走进了办公楼,开始着手解决每一个问题。 经典文学引用 类别导语:高考试题中很多考区都安排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将其充分理解,把握作品的内涵后,便可以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观点。如果能够将2012年高考试题中的经典作品引用到2013年的高考作文中,也是一道很亮丽的风景。 素材一:老舍《马裤先生》(2012年高考课标卷阅读试题) 创新思考·2013年备考重点:以反驳论据的手法,对经典作品中人物的表现进行批判。 原素材呈现: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备考片段:素质,决定着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老舍先生在他的作品《马裤先生》里刻画了一个自私自利、不讲公德的马裤先生的形象。这显然不是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作风,他的行为,让茶房感到气愤,让乘客不齿。当今的我们同样坚决反对这种缺少公德的做法。 素材二:王琼华《最后的黄豆》(2012年高考辽宁卷阅读试题) 创新思考·2013年备考重点:以名著联想的手法,在分析的过程中阐发对作品内容的感悟。 原素材呈现: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备考片段:岁月,带走的是年龄,带不走的是精神。我不禁想起王琼华的那篇《最后的黄豆》,想起爷爷临终前对孙子的嘱咐。爷爷带走了一生的积蓄,孙子则在爷爷的鼓励下通过打拼构筑起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让精神永恒,需要一种信念,一种超越了平凡与世俗的信念。 素材三:师陀《邮差先生》(2012年高考江苏卷阅读试题) 创新思考·2013年备考重点:以读后感的手法,展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原素材呈现: 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备考片段:师陀的笔下,有一个始终带着微笑的邮差先生,他在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体验着最充实的人生。在他的世界里,只要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做好自己的事,只要能够以平静的心态平衡自己的情绪,活着,便是幸福的。平凡的人,告诉我们平凡的道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
【名师导语】 每一套高考试题在命制过程中,都要从各个方面精选优质的试题材料,尤其是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等试题,更是典范。深入挖掘这些材料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充分体会这些素材所寄托的情感态度,便可以提炼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又可以成为进一步升华的基础,引发我们的创新思考。2012年的高考内容,便是楼台近水、自然成为2013年高考备考的精品素材。 创新拓展人物 类别导语:无论是作文还是阅读试题,都可能出现典范人物的典型事迹。选择2012年高考试题材料中的人物,挖掘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结合2013年备考,提炼出最恰当的素材,会让考场作文焕发生机。 素材一:《文化的回归》(2012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试题) 创新思考·2013年备考重点:以思维遐想的手法,从材料中提炼出深刻的写作中心。 原素材呈现: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备考片段:汤因比来了,这个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终于回到了公元1世纪,回到中国的新疆。在那个浪漫的国度里,他尽情地呼吸着各种文化交汇时散发出的芬芳气息。他读懂了文化的内涵,更表达了对文化的情感。这时,他无比清晰地意识到,文化,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进程中,展示着光彩夺目的魅力。 素材二:《克罗齐的求索》(2012年高考辽宁卷阅读试题) 创新思考·2013年备考重点:以问答成理的手法,挖掘材料中所给内容的深刻意蕴。 原素材呈现: 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结合自己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备考片段: 上帝:不幸的克罗齐,你为什么不想办法从情感的漩涡中解脱出来呢? 克罗齐:我想,但不知道如何去做。 上帝:你的家乡那不勒斯是个好地方,研究一下它的历史,进而潜心欧洲的历史,你会有收获的。 克罗齐:怎么研究呢?凭我的能力还找不到一种科学的方法。 上帝:你曾经有过美学的志趣,你可以在历史与艺术的紧密联系中发现规律。 克罗齐:感谢上帝,我懂了。 素材三:《谢希德的诚与真》(2012年高考课标卷阅读试题) 创新思考·2013年备考重点:以镜头连缀的手法,按顺序展示材料中所给人物的精神风貌。 原素材呈现: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接送。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 备考片段:校车稳稳地停下,校长谢希德轻轻地上了车,环顾了一下车上的同事们,然后选择一隅,静静地坐了下来。 校车缓缓地行进,谢希德拿出一本《相对论》细细地品读。耳边,传来下属们七嘴八舌的议论。 校车准时开到了学校门口,谢希德带着下属们对学校各个管理环节提出的建议,走进了办公楼,开始着手解决每一个问题。 经典文学引用 类别导语:高考试题中很多考区都安排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将其充分理解,把握作品的内涵后,便可以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观点。如果能够将2012年高考试题中的经典作品引用到2013年的高考作文中,也是一道很亮丽的风景。 素材一:老舍《马裤先生》(2012年高考课标卷阅读试题) 创新思考·2013年备考重点:以反驳论据的手法,对经典作品中人物的表现进行批判。 原素材呈现: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备考片段:素质,决定着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老舍先生在他的作品《马裤先生》里刻画了一个自私自利、不讲公德的马裤先生的形象。这显然不是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作风,他的行为,让茶房感到气愤,让乘客不齿。当今的我们同样坚决反对这种缺少公德的做法。 素材二:王琼华《最后的黄豆》(2012年高考辽宁卷阅读试题) 创新思考·2013年备考重点:以名著联想的手法,在分析的过程中阐发对作品内容的感悟。 原素材呈现: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备考片段:岁月,带走的是年龄,带不走的是精神。我不禁想起王琼华的那篇《最后的黄豆》,想起爷爷临终前对孙子的嘱咐。爷爷带走了一生的积蓄,孙子则在爷爷的鼓励下通过打拼构筑起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让精神永恒,需要一种信念,一种超越了平凡与世俗的信念。 素材三:师陀《邮差先生》(2012年高考江苏卷阅读试题) 创新思考·2013年备考重点:以读后感的手法,展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原素材呈现: 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备考片段:师陀的笔下,有一个始终带着微笑的邮差先生,他在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体验着最充实的人生。在他的世界里,只要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做好自己的事,只要能够以平静的心态平衡自己的情绪,活着,便是幸福的。平凡的人,告诉我们平凡的道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