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八下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

1、(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时间地点: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

②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主席毛泽东,决定国旗、国歌、国都(改北平为北京)、公元纪年,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③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含义:

三年:1946年6月—1949年10月1日,三年解放战争时期;

三十年:1919年5月4日—1949年10月1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年—1949年10月1日,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3)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1)经过: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达成协议。1951年10月解放军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的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1)背景: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

(2)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特点),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①工业——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②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③工业基地——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加强沿海,新建华北和西北工业基地。

(4)结果/意义:到

1957年底,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

( (2)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性质: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内容:分析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意义: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此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

(3)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②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

确的路线没有得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迅速发展。 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先进人物: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

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等。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8年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重大失误的表现:20C50年代后期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重大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④影响:使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工农业生产落后,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

党和人民遇到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1)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内容:①思想上: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1)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2)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又通过《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

(3)意义: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①措施(政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 ②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③形式: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④结果: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985年起全面展开。

主要在三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4)对外开放

①经济特区的建立:时间: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最早)—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深圳成为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设海南经济特区。(最大)

②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见P40)

③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上海浦东开发区已发展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④对外开放基本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他又为党十三大的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3)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

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4)1997年,中共十五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

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5)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①提出:十五大通过《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

报告》,首次使用这个称谓。

②实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③意义: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指导我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背景: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2)提出者:邓小平 “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1)指导方针:“一国两制” (2)过程:

①香港: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政权交接仪式。江泽民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②澳门: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了澳门政权的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

的一步。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4)1995年初,针对两岸关系的新情况,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

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见P62) (5)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和前提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坚决反对任何制造分裂图谋。 (1)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两岸38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两个民间团体开始对话。1992年就一个中国原

则达成共识。(92共识)

(3)1993年,“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1)在建国的第一年(1949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地点、人物:1953年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3)、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①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②特点(性质):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③方针: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之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⑤万隆精神: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强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 (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②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原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②过程 :

1971年4月,“乒乓外交”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以小球(乒乓球)影响大球(中美关系)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

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会见周恩来、毛泽东,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访问美国。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

(1 ①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②内容: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亚太经合组织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

③影响:

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在国

际事务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两弹一星:

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

②中国的核政策: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③导弹: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并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

的导弹。

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⑤无人飞船:神舟一号: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 “神舟一号”; ⑥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神舟六号:2005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

(2)籼性杂交水稻:

①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家最高技术奖颁发给水稻专家袁隆平 22(1)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开始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

(2)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作了批示,这

一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3)八个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1996

年新增海洋高技术。

23(1)计算机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影响

①积极作用:浏览新闻、查询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通过网络购物、上课、看病;有利于增强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互动关系;互联网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

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① 消极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不健康现象,不良信息、无节制上网、缺乏自护意识,会

产生负面影响。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

1、(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时间地点: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

②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主席毛泽东,决定国旗、国歌、国都(改北平为北京)、公元纪年,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③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含义:

三年:1946年6月—1949年10月1日,三年解放战争时期;

三十年:1919年5月4日—1949年10月1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年—1949年10月1日,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3)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1)经过: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达成协议。1951年10月解放军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的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1)背景: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

(2)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特点),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①工业——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②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③工业基地——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加强沿海,新建华北和西北工业基地。

(4)结果/意义:到

1957年底,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

( (2)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性质: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内容:分析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意义: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此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

(3)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②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

确的路线没有得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迅速发展。 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先进人物: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

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等。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8年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重大失误的表现:20C50年代后期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重大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④影响:使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工农业生产落后,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

党和人民遇到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1)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内容:①思想上: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1)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2)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又通过《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

(3)意义: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①措施(政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 ②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③形式: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④结果: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985年起全面展开。

主要在三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4)对外开放

①经济特区的建立:时间: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最早)—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深圳成为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设海南经济特区。(最大)

②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见P40)

③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上海浦东开发区已发展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④对外开放基本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他又为党十三大的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3)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

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4)1997年,中共十五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

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5)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①提出:十五大通过《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

报告》,首次使用这个称谓。

②实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③意义: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指导我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背景: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2)提出者:邓小平 “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1)指导方针:“一国两制” (2)过程:

①香港: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政权交接仪式。江泽民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②澳门: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了澳门政权的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

的一步。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4)1995年初,针对两岸关系的新情况,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

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见P62) (5)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和前提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坚决反对任何制造分裂图谋。 (1)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两岸38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两个民间团体开始对话。1992年就一个中国原

则达成共识。(92共识)

(3)1993年,“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1)在建国的第一年(1949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地点、人物:1953年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3)、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①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②特点(性质):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③方针: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之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⑤万隆精神: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强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 (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②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原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②过程 :

1971年4月,“乒乓外交”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以小球(乒乓球)影响大球(中美关系)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

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会见周恩来、毛泽东,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访问美国。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

(1 ①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②内容: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亚太经合组织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

③影响:

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在国

际事务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两弹一星:

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

②中国的核政策: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③导弹: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并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

的导弹。

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⑤无人飞船:神舟一号: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 “神舟一号”; ⑥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神舟六号:2005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

(2)籼性杂交水稻:

①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家最高技术奖颁发给水稻专家袁隆平 22(1)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开始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

(2)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作了批示,这

一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3)八个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1996

年新增海洋高技术。

23(1)计算机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影响

①积极作用:浏览新闻、查询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通过网络购物、上课、看病;有利于增强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互动关系;互联网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

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① 消极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不健康现象,不良信息、无节制上网、缺乏自护意识,会

产生负面影响。


相关文章

  • 地理中考复习计划
  • 八年级地理中考复习计划 3月31日(周一) 八下9.1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完成<自主测评>67-68页. 4月1日(周二) 八下9.2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完成<自主测评>70-71页. 4月2日(周三 ...查看


  • 我校集体备课的一点具体做法:
  • 跨越三重门 --2010河北中考语文备考研讨 李锦奎 初三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计划 为了扎实有效地完成复习任务,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我们初三语文组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结合我校民主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力争中考语文 ...查看


  • 初中语文网--初中语文同步教学优秀站点
  • · 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收藏本页 · 在线字典.成语查询 · | 网站首页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人教版 | 教案 | 中考指导 | 下载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货币战争 鬼吹灯 海底两万里 ...查看


  • 安徽中考语文考纲要求掌握的文言文和古诗
  • 安徽中考语文考纲要求掌握的文言文和古诗 序号 篇目 作者 册数 课目 1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 七上 10 2 鱼我所欲也 孟子 九下 19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九下 18 4 曹刿论战 左传 九下 21 5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 ...查看


  • 201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考纲解读及指导策略
  • 2014年安徽省中考考纲(语文)解读及指导策略 一.2014年安徽省中考考纲(语文)解读(课标引路,吃透考纲,关注变化) 2014年<考纲>[语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编写说明: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和要求:例证性试题:考试形式和试卷 ...查看


  • 八下政治考题
  • 第一轮复习学案(5) 一.考点分析 二.练习 1.(10分)老师对我说:你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希望你不要只顾一个人埋头学习,能主动和同学交往. 家长对我说:你能关心父母,并主动做一些家务,我们很欣慰.要是你能多听听我们的意见,正视自己的 ...查看


  • 历史与社会八下复习提纲
  •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复习提纲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 一.工厂从这时发展而来 1.时间:14世纪 地点:意大利(西欧) 3.作用:(1)提高了生产效率: (2)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 ...查看


  • 2009年中考文言文课内阅读篇目(人教版)
  • 2008中考文言文课内阅读篇目 序号 册数 课目 课文 作者 备注 1 七上 5 童趣 沈复 新增 2 七上 10 <论语>十则 孔子 3 七上 25 咏雪 刘义庆 新增 4 七上 25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5 七下 5 伤仲 ...查看


  • 中小学英语文章和书籍 3
  •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8 句型转换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period3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