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一)教学目标

明王朝自中期以后逐渐衰败,进入晚明更面临着朝政腐败、满清崛起、矛盾激化的积重难返,江河日下,内外交困的局势。李自成起义推翻大明王朝,清军入关并逐渐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至此,历史进入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清王朝的统治时期。本课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其后果。

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总体规律和个性特征;结合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论述历史事件的状况。

2. 过程与方法

比较秦末、明末农民起义,学会归纳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基本规律以及各自的特点的能力。

阅读有关明末社会状况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学会综合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现状的能力。 从“内重”、“外重”和“内外俱轻”三个方面的实例,学会探讨中国古代史上王朝灭亡的基本规律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重点: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自朱元璋建立明王朝(1368年)至晚明已有250多年的历程,为什么会出现积重难返、内外交困的局势?乃至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推翻,加上满清的入关,就此断送了其将近280年的统治?分析晚明的社会概况,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也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如何看待满清的统一和各地的抗清。

原先盘居于东北地区的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清朝,由于吴三桂引其入关,不仅击溃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而且能在短短的十余年,陆续平定各地的抗清活动,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如何看待满清的统一和各地的抗清这又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建议

(一)教学过程建议

●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1)明王朝自建朝到灭亡将近280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史上可谓是继汉唐以来的一个强盛的王朝;回顾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在经济、政治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政策和措施,可谓是中国古代汉民族所建立王朝中的一个顶峰与极端,然而,为何也逃脱不了被推翻的结局呢?教材中所表述晚明的积重难返、内外交困的社会危机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先提出问题,再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结合练习与测评1加以分析和归纳。

(2)“内”主要体现于一是统治者自身的因素——政治腐败。明代中期以来皇帝多数不理朝政,以致造成宦官专权以及朋党争斗的混乱政局;末代皇帝朱由检虽力图振兴朝纲却不能治愈明朝的百年沉疴,又因其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终而无法挽回江河日下的局势。二是统治者大肆的收刮——民怨沸腾。明末统治腐败加速财政危机,在农村土地兼并使广大农民失去生存的基础、赋税沉重(失去土地后的造就缴纳赋税以及加派的“辽饷”、“练饷”、“剿饷”)逼得农民无法生存;城市中的矿监税使的恣意盘剥以及加派的苛捐杂税,致使工商市民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3)“外”主要体现在满清的崛起与南下——威胁统治。满清的崛起与南下是的晚明王朝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威胁。了解满清兴起的基本状况: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讲清南宋时“金”与明末“大金”的基本情况);皇太极1636年称帝逐渐占领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改金为清、女真为满洲又说明其窥测中原,伺机长驱南下的目的。摇摇欲坠的晚明王朝面临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劲的对手。

“内”矛盾激化,“外”虎视眈眈,晚明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4)结合“探索与争鸣”,根据所学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举出“内重”、“外重”和“内外俱轻”三例,并探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古代社会王朝灭亡的共性与个性,以及王朝灭亡的基本规律特征。

●明末农民起义

(1)对晚明来说,内部社会矛盾首先激化——明末农民大起义。明末的陕北农民除了面临土地兼并和赋税沉重的原因外,还面临着自1627年以来连年大旱引起的大饥荒,以致出现“人相食”的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

结合“名家史论”组织学生比较秦末、明末农民起义的异同点。同——统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王朝的暴政,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律,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明末的政治腐败,赋税杂税加上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激化社会矛盾,最终酿成农民大起义。都直接推翻统治王朝。异——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在王朝的初建阶段,主要是与秦初的统治政策的急功近利有关。明末农民起义发生在大明王朝建朝近300年,土地兼并恶化,各种矛盾积重难返的情况下。

(2)明末农民大起义以李自成和张献忠领导的两支农民军声势最浩大,影响最深远。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在陕北米脂揭竿而起率部加入闯王高迎祥部后承袭闯王号;1640年率军进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深得相应和支持,迅速扩大;1643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率军经山西直捣京师,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不久遭吴三桂

和清军夹击战败退却;1645年在湖北遭地主武装袭击遇害。

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主要攻占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最后进入四川,于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1645年在与清军的交战中兵败身亡。

(3)组织学生归纳中国古代社会农民起义的基本特征。一是在中国古代史上曾经多次推翻统治王朝,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二是农民起义的结局不外乎,成功建立新政权重新做皇帝,如秦末、元末农民起义;失败被镇压,如明末农民起义,说明出身于小生产者的农民是不能突破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框架。

●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1)明朝灭亡。1644年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将近280年统治的明朝灭亡。

(2)满清入关。满清入关是在李自成推翻明朝之后,结合“读图学史”蜿蜒万里的明长城为什么抵挡不了满清的铁骑?组织学生分析满清入关成功的原因:满清此时正处于兴起阶段,多次打败明军,逐渐占领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虎视眈眈地窥测中原,伺机长驱直入;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后迅速腐化蜕变;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

(3)满清的统一和各地的抗清。满清不仅入关占领北京,而且经十余年,陆续平定各地的抗清活动,建立其对全国的统治。如可看待满清的统一和各地的抗清?满清在统一过程中的大肆烧杀掠夺,对中原及南方广大地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和损失,这是无可否认的。满清在统一过程中同时也在不断的汉化,联系“练习与测评”2加深理解,再者从统一和汉化与战争和割据的角度加以思考。各地的抗清为什么不能成功?与明末的社会矛盾有关、与南明政权的不得力有关、与各地抗清的不统一有关,也与清军的强势有关;同时结合“文献选读”加深对“亡国”、“亡天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各地抗清涌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结的理解。

(二)知识结构图示

三、栏目和习题分析

1. 名家史论

同——统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王朝的暴政,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律,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明末的政治腐败,赋税杂税加上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激化社会矛盾,最终酿成农民大起义。都直接推翻统治王朝。

异——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在王朝的初建阶段,主要是与秦初的统治政策的急功近利有

关。明末农民起义发生在大明王朝建朝近300年,土地兼并恶化,各种矛盾积重难返的情况下。

2. 读图学史

明长城虽说蜿蜒万里,但只不过是明朝皇帝心里上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防御。明末社会矛盾尖锐,政权已被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长城又如何抵挡得了满清的铁骑。况且,满清此时又正处于兴起阶段,多次打败明军,逐渐占领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虎视眈眈地窥测中原,伺机长驱直入。

3. 文献选读

文中的“亡国”是指王朝的更替或君主的废立,“亡天下”是指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要是激励中华儿女在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关头,为反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所承担的责任。

4. 练习与测评分析(1)

明末社会状况:政局败坏-宦官专权(内外大权一归忠贤。„„所过,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岁„„);土地兼并-皇室封田(福王分封,括河南、山东、湖广田为王庄,至四万顷);赋税繁多- 加派辽饷(通前后九厘,增赋五百二十万,遂为岁额。崇祯三年,每亩再征三厘,总名“辽饷”,计一百四十万两);陕北大旱-农民起义(臣乡延安府,自去岁(崇祯三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有司(官府)亦不能禁治)。从中央到地方,从政治到经济,从上层到下层,无不反映出明末的社会矛盾已全面激化。

5. 练习与测评分析(2)

清军入关时的大肆圈地是与满清原先在东北的畜牧经济有关,直至统一中国建立强大的清王朝,其生产力已经受到中原农耕经济的影响。马背上的民族此时必须适应于他们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停止圈地政策的调整变化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一变化完全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论断的正确性。

6. 探索与争鸣分析

内重,西汉末,王莽篡汉;外重,唐中期,安史之乱;内外俱轻,明末,农民起义,满清入关。从皇权的削弱、社会矛盾的激化、政局内外交困等方面加以说明。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一)教学目标

明王朝自中期以后逐渐衰败,进入晚明更面临着朝政腐败、满清崛起、矛盾激化的积重难返,江河日下,内外交困的局势。李自成起义推翻大明王朝,清军入关并逐渐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至此,历史进入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清王朝的统治时期。本课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其后果。

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总体规律和个性特征;结合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论述历史事件的状况。

2. 过程与方法

比较秦末、明末农民起义,学会归纳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基本规律以及各自的特点的能力。

阅读有关明末社会状况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学会综合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现状的能力。 从“内重”、“外重”和“内外俱轻”三个方面的实例,学会探讨中国古代史上王朝灭亡的基本规律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重点: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自朱元璋建立明王朝(1368年)至晚明已有250多年的历程,为什么会出现积重难返、内外交困的局势?乃至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推翻,加上满清的入关,就此断送了其将近280年的统治?分析晚明的社会概况,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也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如何看待满清的统一和各地的抗清。

原先盘居于东北地区的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清朝,由于吴三桂引其入关,不仅击溃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而且能在短短的十余年,陆续平定各地的抗清活动,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如何看待满清的统一和各地的抗清这又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建议

(一)教学过程建议

●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1)明王朝自建朝到灭亡将近280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史上可谓是继汉唐以来的一个强盛的王朝;回顾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在经济、政治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政策和措施,可谓是中国古代汉民族所建立王朝中的一个顶峰与极端,然而,为何也逃脱不了被推翻的结局呢?教材中所表述晚明的积重难返、内外交困的社会危机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先提出问题,再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结合练习与测评1加以分析和归纳。

(2)“内”主要体现于一是统治者自身的因素——政治腐败。明代中期以来皇帝多数不理朝政,以致造成宦官专权以及朋党争斗的混乱政局;末代皇帝朱由检虽力图振兴朝纲却不能治愈明朝的百年沉疴,又因其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终而无法挽回江河日下的局势。二是统治者大肆的收刮——民怨沸腾。明末统治腐败加速财政危机,在农村土地兼并使广大农民失去生存的基础、赋税沉重(失去土地后的造就缴纳赋税以及加派的“辽饷”、“练饷”、“剿饷”)逼得农民无法生存;城市中的矿监税使的恣意盘剥以及加派的苛捐杂税,致使工商市民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3)“外”主要体现在满清的崛起与南下——威胁统治。满清的崛起与南下是的晚明王朝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威胁。了解满清兴起的基本状况: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讲清南宋时“金”与明末“大金”的基本情况);皇太极1636年称帝逐渐占领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改金为清、女真为满洲又说明其窥测中原,伺机长驱南下的目的。摇摇欲坠的晚明王朝面临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劲的对手。

“内”矛盾激化,“外”虎视眈眈,晚明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4)结合“探索与争鸣”,根据所学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举出“内重”、“外重”和“内外俱轻”三例,并探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古代社会王朝灭亡的共性与个性,以及王朝灭亡的基本规律特征。

●明末农民起义

(1)对晚明来说,内部社会矛盾首先激化——明末农民大起义。明末的陕北农民除了面临土地兼并和赋税沉重的原因外,还面临着自1627年以来连年大旱引起的大饥荒,以致出现“人相食”的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

结合“名家史论”组织学生比较秦末、明末农民起义的异同点。同——统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王朝的暴政,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律,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明末的政治腐败,赋税杂税加上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激化社会矛盾,最终酿成农民大起义。都直接推翻统治王朝。异——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在王朝的初建阶段,主要是与秦初的统治政策的急功近利有关。明末农民起义发生在大明王朝建朝近300年,土地兼并恶化,各种矛盾积重难返的情况下。

(2)明末农民大起义以李自成和张献忠领导的两支农民军声势最浩大,影响最深远。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在陕北米脂揭竿而起率部加入闯王高迎祥部后承袭闯王号;1640年率军进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深得相应和支持,迅速扩大;1643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率军经山西直捣京师,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不久遭吴三桂

和清军夹击战败退却;1645年在湖北遭地主武装袭击遇害。

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主要攻占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最后进入四川,于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1645年在与清军的交战中兵败身亡。

(3)组织学生归纳中国古代社会农民起义的基本特征。一是在中国古代史上曾经多次推翻统治王朝,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二是农民起义的结局不外乎,成功建立新政权重新做皇帝,如秦末、元末农民起义;失败被镇压,如明末农民起义,说明出身于小生产者的农民是不能突破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框架。

●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1)明朝灭亡。1644年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将近280年统治的明朝灭亡。

(2)满清入关。满清入关是在李自成推翻明朝之后,结合“读图学史”蜿蜒万里的明长城为什么抵挡不了满清的铁骑?组织学生分析满清入关成功的原因:满清此时正处于兴起阶段,多次打败明军,逐渐占领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虎视眈眈地窥测中原,伺机长驱直入;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后迅速腐化蜕变;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

(3)满清的统一和各地的抗清。满清不仅入关占领北京,而且经十余年,陆续平定各地的抗清活动,建立其对全国的统治。如可看待满清的统一和各地的抗清?满清在统一过程中的大肆烧杀掠夺,对中原及南方广大地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和损失,这是无可否认的。满清在统一过程中同时也在不断的汉化,联系“练习与测评”2加深理解,再者从统一和汉化与战争和割据的角度加以思考。各地的抗清为什么不能成功?与明末的社会矛盾有关、与南明政权的不得力有关、与各地抗清的不统一有关,也与清军的强势有关;同时结合“文献选读”加深对“亡国”、“亡天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各地抗清涌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结的理解。

(二)知识结构图示

三、栏目和习题分析

1. 名家史论

同——统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王朝的暴政,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律,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明末的政治腐败,赋税杂税加上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激化社会矛盾,最终酿成农民大起义。都直接推翻统治王朝。

异——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在王朝的初建阶段,主要是与秦初的统治政策的急功近利有

关。明末农民起义发生在大明王朝建朝近300年,土地兼并恶化,各种矛盾积重难返的情况下。

2. 读图学史

明长城虽说蜿蜒万里,但只不过是明朝皇帝心里上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防御。明末社会矛盾尖锐,政权已被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长城又如何抵挡得了满清的铁骑。况且,满清此时又正处于兴起阶段,多次打败明军,逐渐占领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虎视眈眈地窥测中原,伺机长驱直入。

3. 文献选读

文中的“亡国”是指王朝的更替或君主的废立,“亡天下”是指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要是激励中华儿女在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关头,为反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所承担的责任。

4. 练习与测评分析(1)

明末社会状况:政局败坏-宦官专权(内外大权一归忠贤。„„所过,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岁„„);土地兼并-皇室封田(福王分封,括河南、山东、湖广田为王庄,至四万顷);赋税繁多- 加派辽饷(通前后九厘,增赋五百二十万,遂为岁额。崇祯三年,每亩再征三厘,总名“辽饷”,计一百四十万两);陕北大旱-农民起义(臣乡延安府,自去岁(崇祯三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有司(官府)亦不能禁治)。从中央到地方,从政治到经济,从上层到下层,无不反映出明末的社会矛盾已全面激化。

5. 练习与测评分析(2)

清军入关时的大肆圈地是与满清原先在东北的畜牧经济有关,直至统一中国建立强大的清王朝,其生产力已经受到中原农耕经济的影响。马背上的民族此时必须适应于他们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停止圈地政策的调整变化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一变化完全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论断的正确性。

6. 探索与争鸣分析

内重,西汉末,王莽篡汉;外重,唐中期,安史之乱;内外俱轻,明末,农民起义,满清入关。从皇权的削弱、社会矛盾的激化、政局内外交困等方面加以说明。


相关文章

  • 高中历史 6.24[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教案
  • 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教案 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1.危机的酝酿: ■内忧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①明代中期以后的数朝皇帝多不亲理朝政,审阅.批复奏章,与文武百官沟通等一应事宜,常交亲信宦官 ...查看


  •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
  •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 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 ...查看


  • 明末农民战争史
  • <明末农民战争史>读后笔记 在本书的前言里,作者顾诚写道:"明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里规模 1而自己对明史又较为感最大的一次农民反抗地主阶级暴虐统治的武装斗争."○ 兴趣,所以选择这本书对明史后期的情况做 ...查看


  • 君主集权的强化 1
  • 第十七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导入新课 概括总结:由于明初统治者通过休养生息从而使明朝前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得以加强,经济迅速发展,对外交往活跃,边疆各族进一步得到发展.但是,在明初发展的同时,封建制度在中国社会已渐趋衰落,所以在明朝后期出现了封 ...查看


  • 明朝经济史之明末财政危机与农民军的经济政策
  • 明朝经济史之明末财政危机与农民军的经济政策 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1019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明末财政危机与农民军的经济政策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高度发展 与明代中期相比,由于商品经济日趋发展,社会生活日趋 ...查看


  •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 1.科目:七年级历史学案 2.课题:课<第17课明朝的灭亡> 3.课型:新授课4.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5.总课时序号: 6.主备人: 7.授课教师姓名: 一.预习导学 1616年, 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查看


  • 重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 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年.这一年中国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自成推翻了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大明王朝,旋即又被入关的清兵灭亡.从此,中华大地经历了二百六十多年的满族统治.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的迅速瓦解都有着许多历史教训值得总结. 大明王朝的灭 ...查看


  •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之明清(鸦片战争前)史
  •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 明清(鸦片战争前)史(1368--1840年) 明清(鸦片战争前)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到实现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飞跃.而明清的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盛极而衰,经济政治高度发达的背后隐 ...查看


  • 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__知识整理(全)
  • 历史第三册知识整理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知道: 1.宋朝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立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