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平面构成课程的教育现状和反思

  摘要:平面构成是一门注重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对于视觉美规则的认知能力的设计专业基础课。现今的平面构成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该对平面构成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进而使平面构成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图形创意的有效课程之一。

  关键词:平面构成课程;教育现状;反思

  

  平面构成是一门注重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对于视觉美规则的认知能力的设计专业基础课。平面构成课程始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的基础课程,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都属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必修课。平面构成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思维和手绘训练课,它更注重各种形态的研究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时装设计、舞台美术、视觉传达等领域。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环境共同促成的。

  平面构成设计是指将各种单形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中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进行分解、组合,构成理想化的新的图形。这是一种平面的图形设计,它不像立体构成设计那样是通过材料的组合创造出占有一定空间的物质性实体。虽然平面构成设计也有立体表现手法,但是这种立体表现只是一种立体感,或者说只是在平面图形上造成的一种幻觉现象,目的是从中获得有意味、有创意的美的平面图形。平面构成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的,通过系统训练各种构成技巧和形式手法,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奠定基础。

  因此,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关注学生对平面构成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仔细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然而,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现今的平面构成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该对平面构成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平面构成课程不应局限于现代派构成的以形式分析和数理逻辑为基础的“抽象构成”训练,还应辅以传统的以自然形态写生变化为基础的图案“意象构成”训练,使后者成为从传统素描过渡到现代构成的跳板;增设“主题构成”“图形创意”等能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构成知识的教学课题,从而组合成一套全新的平面构成教学系统。这样就以一种全新的造型观念,给平面构成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一、高校平面构成课程的教育现状

  

  1.平面构成的教学用书流于形式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翻阅了很多平面构成的高校教学用书,这些教材在章节分布上大概三成是理论知识、七成是图片资料。理论内容过于陈旧,千篇一律,没有更多结合不断变化的设计新趋势,图片案例创新不多,模仿痕迹很重甚至重复使用。这些教材无法使学生真正领悟平面构成语言的规律,只能使学生更多地模仿已有的相关图式,直到课程结束还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学习,而且联系的内容也多是以单纯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等构成形式的骨骼,弱化了对于基本形态的创新和组合形式的创造。这样的练习没有真正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也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只能使他们对于平面构成课的意义提出质疑。所以,目前的教材已经不适应当今设计行业的发展。如果教学用书长期滞后,学生就会完全忽视平面构成这一设计必修课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平面构成课程应该及时更新教材,加大学生对于基本形态的创造、形态之间的组织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2.平面构成的表现手段过于单一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求教学要不断地更新观念,采用新的更加便捷的科技手段服务于教学实践。但目前很多高校仍然主张完全用手绘去完成平面构成作业,甚至有意识地给学生传达“电脑工具不利于创作”的观点。从近年学生完全手绘的设计成果和手绘电脑技术结合的设计成果来看,后者的长期意义大于前者。传统的手绘作业是思维、运动及最终创意形成的过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使学生无法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构思作品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当然,平面构成表现形式的电脑技术参与已逐渐成为主流,但也不是非要全方位使用电脑不可。在构思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铅笔、钢笔绘制草图,然后再用电脑将其加工完善并最终成图。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平面构成课程的设计制作时间作有效合理的安排,不能让学生因长时间的手工重复绘制而产生枯燥感,以致草草完成设计。因此,如果将手绘与电脑二者相结合,让学生尽量减少制作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构思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教学环节上,应调整学生学习电脑绘图软件课程的时间,不能到大三全面学习专业课程的时候才开始让学生接触电脑软件类课程,而应在大一时就引入电脑教学,使学生应用便捷的电脑手段即可完成复杂的构成作业。

  3.平面构成形式的刻板模仿及材料使用的不足

  学生的作业模仿成分过多,形式重复,创新意味不强。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让学生进行基本形态的重复构成和渐变构成训练上,其结果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平面构成的图形创意目的,对平面构成认识浅层化、简单化。传统平面构成练习作业一直是以小毛笔、颜料、卡纸为工具,所使用的手法也都是常用的平涂、勾线、打点而已,形式单一,有些好的创意不能通过新的创作手法和材料表现出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掘由生活环境中各种图形、现象激发的灵感和创意,同时选取适当的材料与技术相结合以实现灵感的传达,走出传统平面构成只用黑白两色重复涂抹的思维定式。

  

  二、高校平面构成课程的教育反思

  

  1.用中国传统图案启发创造性思维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过程应是:首先,通过图片、文字及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让学生认识造型艺术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元素,即形态方面的色彩、肌理、大小、形状等。这些基本元素之所以是基本的,就是因为它们是构成形体变化的基础。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对基本元素的分析,抓住它们不同的视觉特征所形成的美感,把握形成这些美感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基本图形创新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思维方式并不需要熟练的技巧,但要具有某种程度的感性自由,因为感性自由是创造性思维生长的前提条件。然而,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偏重具象,注重再现,从全调素描、结构素描一下子过渡到平面构成课,学生一时难以适应。那么如何让学生具有对图形的敏锐感觉和丰富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中国传统图案和自然造型逐渐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胜过其他任何一种绘画训练形式。中国传统图案注重师法自然,在自然造型中发现美的形式,并且把自然形态进行“写意”化抽象处理,因此,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形式法则的创意主题开发

  当代平面构成“形式法则”中包含着美学原则的形式规律和表现手段的构成手法,构成形式法则可归纳为聚散(密集、发射)、变形(渐变、特异、近似、变换)、均衡(对称、重复、共形)、数列(比例、分割)四大部分。在传授形式法则时,一方面要结合很多案例向学生进行生动的讲解,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形式法则的作业给学生一些有意义、有趣味的提示。因此,如何把教学从形式法则的模仿变为学生潜在艺术能力的发掘,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就是如何实现从模仿到创新,是教学需要解决的基本课题。笔者曾经尝试过设立一个主题并研究实现和完善它的方法,如视知觉联想部分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春夏秋冬”“夕阳晚霞”等主题性较强的点线面平面练习训练。这样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形式法则的主观认识。

  在平面构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感受到了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巨大。教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学生这种巨大的潜能充分地激发并使之展现出来,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平面构成是随着现代工业、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门现代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当代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且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笔者希望通过对平面构成课程的教育反思推进教学改革,进而使平面构成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图形创意的有效课程之一。

  责编:赵 洋

  摘要:平面构成是一门注重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对于视觉美规则的认知能力的设计专业基础课。现今的平面构成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该对平面构成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进而使平面构成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图形创意的有效课程之一。

  关键词:平面构成课程;教育现状;反思

  

  平面构成是一门注重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对于视觉美规则的认知能力的设计专业基础课。平面构成课程始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的基础课程,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都属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必修课。平面构成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思维和手绘训练课,它更注重各种形态的研究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时装设计、舞台美术、视觉传达等领域。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环境共同促成的。

  平面构成设计是指将各种单形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中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进行分解、组合,构成理想化的新的图形。这是一种平面的图形设计,它不像立体构成设计那样是通过材料的组合创造出占有一定空间的物质性实体。虽然平面构成设计也有立体表现手法,但是这种立体表现只是一种立体感,或者说只是在平面图形上造成的一种幻觉现象,目的是从中获得有意味、有创意的美的平面图形。平面构成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的,通过系统训练各种构成技巧和形式手法,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奠定基础。

  因此,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关注学生对平面构成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仔细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然而,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现今的平面构成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该对平面构成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平面构成课程不应局限于现代派构成的以形式分析和数理逻辑为基础的“抽象构成”训练,还应辅以传统的以自然形态写生变化为基础的图案“意象构成”训练,使后者成为从传统素描过渡到现代构成的跳板;增设“主题构成”“图形创意”等能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构成知识的教学课题,从而组合成一套全新的平面构成教学系统。这样就以一种全新的造型观念,给平面构成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一、高校平面构成课程的教育现状

  

  1.平面构成的教学用书流于形式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翻阅了很多平面构成的高校教学用书,这些教材在章节分布上大概三成是理论知识、七成是图片资料。理论内容过于陈旧,千篇一律,没有更多结合不断变化的设计新趋势,图片案例创新不多,模仿痕迹很重甚至重复使用。这些教材无法使学生真正领悟平面构成语言的规律,只能使学生更多地模仿已有的相关图式,直到课程结束还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学习,而且联系的内容也多是以单纯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等构成形式的骨骼,弱化了对于基本形态的创新和组合形式的创造。这样的练习没有真正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也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只能使他们对于平面构成课的意义提出质疑。所以,目前的教材已经不适应当今设计行业的发展。如果教学用书长期滞后,学生就会完全忽视平面构成这一设计必修课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平面构成课程应该及时更新教材,加大学生对于基本形态的创造、形态之间的组织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2.平面构成的表现手段过于单一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求教学要不断地更新观念,采用新的更加便捷的科技手段服务于教学实践。但目前很多高校仍然主张完全用手绘去完成平面构成作业,甚至有意识地给学生传达“电脑工具不利于创作”的观点。从近年学生完全手绘的设计成果和手绘电脑技术结合的设计成果来看,后者的长期意义大于前者。传统的手绘作业是思维、运动及最终创意形成的过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使学生无法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构思作品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当然,平面构成表现形式的电脑技术参与已逐渐成为主流,但也不是非要全方位使用电脑不可。在构思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铅笔、钢笔绘制草图,然后再用电脑将其加工完善并最终成图。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平面构成课程的设计制作时间作有效合理的安排,不能让学生因长时间的手工重复绘制而产生枯燥感,以致草草完成设计。因此,如果将手绘与电脑二者相结合,让学生尽量减少制作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构思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教学环节上,应调整学生学习电脑绘图软件课程的时间,不能到大三全面学习专业课程的时候才开始让学生接触电脑软件类课程,而应在大一时就引入电脑教学,使学生应用便捷的电脑手段即可完成复杂的构成作业。

  3.平面构成形式的刻板模仿及材料使用的不足

  学生的作业模仿成分过多,形式重复,创新意味不强。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让学生进行基本形态的重复构成和渐变构成训练上,其结果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平面构成的图形创意目的,对平面构成认识浅层化、简单化。传统平面构成练习作业一直是以小毛笔、颜料、卡纸为工具,所使用的手法也都是常用的平涂、勾线、打点而已,形式单一,有些好的创意不能通过新的创作手法和材料表现出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掘由生活环境中各种图形、现象激发的灵感和创意,同时选取适当的材料与技术相结合以实现灵感的传达,走出传统平面构成只用黑白两色重复涂抹的思维定式。

  

  二、高校平面构成课程的教育反思

  

  1.用中国传统图案启发创造性思维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过程应是:首先,通过图片、文字及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让学生认识造型艺术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元素,即形态方面的色彩、肌理、大小、形状等。这些基本元素之所以是基本的,就是因为它们是构成形体变化的基础。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对基本元素的分析,抓住它们不同的视觉特征所形成的美感,把握形成这些美感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基本图形创新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思维方式并不需要熟练的技巧,但要具有某种程度的感性自由,因为感性自由是创造性思维生长的前提条件。然而,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偏重具象,注重再现,从全调素描、结构素描一下子过渡到平面构成课,学生一时难以适应。那么如何让学生具有对图形的敏锐感觉和丰富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中国传统图案和自然造型逐渐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胜过其他任何一种绘画训练形式。中国传统图案注重师法自然,在自然造型中发现美的形式,并且把自然形态进行“写意”化抽象处理,因此,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形式法则的创意主题开发

  当代平面构成“形式法则”中包含着美学原则的形式规律和表现手段的构成手法,构成形式法则可归纳为聚散(密集、发射)、变形(渐变、特异、近似、变换)、均衡(对称、重复、共形)、数列(比例、分割)四大部分。在传授形式法则时,一方面要结合很多案例向学生进行生动的讲解,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形式法则的作业给学生一些有意义、有趣味的提示。因此,如何把教学从形式法则的模仿变为学生潜在艺术能力的发掘,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就是如何实现从模仿到创新,是教学需要解决的基本课题。笔者曾经尝试过设立一个主题并研究实现和完善它的方法,如视知觉联想部分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春夏秋冬”“夕阳晚霞”等主题性较强的点线面平面练习训练。这样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形式法则的主观认识。

  在平面构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感受到了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巨大。教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学生这种巨大的潜能充分地激发并使之展现出来,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平面构成是随着现代工业、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门现代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当代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且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笔者希望通过对平面构成课程的教育反思推进教学改革,进而使平面构成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图形创意的有效课程之一。

  责编:赵 洋


相关文章

  • 服装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考试改革探究
  • ·教学探讨· 服装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考试改革探究 广东科技学院 艺术系 王 萍 [摘要]在中国服装产业国际化.市场化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要主动去适应服装行业对服装设计人才需求的新标准,同时需要对现 ...查看


  • 微课的主要特点与微课资源的开发
  • 微课的主要特点与微课资源的开发 一."微课"的概念和组成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 ...查看


  • 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艺术类招生简章
  • 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艺术类招生简章 北京理工大学是理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建国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是1984年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1995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2000年第十所 ...查看


  •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
  •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内涵 教师职业是"双专业性"的特殊职业,该职业面临3个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第3个问题就是关于教师教育教学技能问题:[美]斯坦福大学的阿伦等人 ...查看


  • 论平面构成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 摘 要:服装设计的起源很早,可以说从人类进化到穿衣服开始,服装设计就已经出现了,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服装设计不但没有没落,反而更加的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这对于服装设计来说,是 ...查看


  • 高职动漫人才培养与动漫行业需求现状分析
  • 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后起之秀,正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针对市场对动漫人才的需求趋势,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动漫专业.但根据毕业生就业现状和数据看,众多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的毕业生难于就业,同时市场对动漫人才的需求难以 ...查看


  •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讲 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概述 1.教育内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存在于有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其次,教育的对象是人. 2.教育构成要素(填空):教育者.教育中介 ...查看


  • 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罗增儒
  • 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行动成才.岗位成家‛的一二三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 罗增儒 邮编:710062 电话:029-85308872 [1**********] E-mail :[email protected] 我将要与大家交流的话题是 ...查看


  • 美术学毕业论文题库2011.10.09
  • 2011级国画.油画.艺术系设计专业 毕业论文题库 1.国画.油画方向 1.浅谈油画创作中的技术性因素 2.浅谈油画色彩的归纳与写生教学 3.色彩课程中新材料新技法的实验性 4.当代背景下油画发展的动力 5.论静物油画的审美价值特征 6.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