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守拙归园田 - 散文

采菊东篱下,守拙归园田   文 / 三月的雨

苏州与无锡虽然毗邻相连,但这几年的出游却喜欢远走,苏州园林已是好几年没去了,竟有了几分惦记,几分怀想,就乘这“五。一”长假决定去玩两天。

看苏州的园林,拙政园是首选,它不仅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名园”,又是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

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就来到了拙政园。拙政园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是典型的宅、园合一,包括了东、中、西花园和住宅四部分,我们主要是观赏后花园。进得腰门,迎面是一座小型的黄石假山拱立,犹如屏障,使全园主景藏而不露,据说是造园者使用的“欲扬先抑”的“障景”手法。

正是烟雨蒙蒙,拙政园更添了几分幽远、古朴、朦胧。

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堂中一座屏风分割前后两厅,南面置漆雕“拙政园全景图”。

出兰雪堂往东北,即芙蓉榭,水榭四周建有回廊,平台临池设吴王靠,榭内南北为窗格图案,东西两侧是木雕落地罩,制作古朴精美。榭前水面开阔,低栏曲桥卧水面,两岸柳荫婆挲。此榭为东花园夏日赏荷的佳绝处。

芙蓉榭以北,一片草坪,绿草如茵,四周紫薇成林。让人想起杨万里的“谁道花红无百日,紫薇常放半年花”和白居易的“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廊。”

走出紫薇阁,饶过放眼亭,跨过复廊。倚亭西望,只见园中山池亭台楼阁扑面而来,一派怡人的山水美景。宽阔的荷池两边,一面是华丽的建筑群,一面是天然苍翠的山峦丛秀。站在这,可远眺欣赏巧借园外之“塔影”,只见荷池极远处的北寺塔,耸立于西半亭的亭后云霄,山峦、碧波、华屋、塔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在细雨中,恍如仙苑佳境。

中园是拙政园精华所在,远香堂、玉兰堂、香洲、小沧浪、海棠春坞等建筑均临水而建,形体各异,错落有致。远香堂是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四周落地长窗明秀典雅,从厅内通过窗棂四望,南为小池假山,北临荷池,东望绣绮亭,西接倚玉轩,环顾四面景色犹如观赏一幅山水长卷。我最喜欢的是北步柱楹联“旧雨集名园,风前煎茗,琴酒留题,诸公回望燕云,应喜清游同茂苑;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竟无佳句续梅村。”

荷风四面亭上的一副楹联则点出了她的四面之景“四壁荷花三边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嘉实亭有一横匾署“春秋佳日”,两旁有一副集联“春秋多佳日,山水为清音”,无不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可爱,昭示人们乘着春秋良辰,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山水清音。

而倚玉轩的“静观自得”、“听香深处”,静深亭的“深入清净里,妙断往来趣”,雪香云蔚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那古树修竹,那松风秋月,那飞虹碧波,那绿水鱼鸟,无不都透着那份宁静清幽,那份志清意远,那份诗情画意。在那海棠春坞,领略了“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的那份秀丽和艳美;那杜鹃花则给古典园林增添了几分浓艳的色彩。

西园的卅六鸳鸯馆与十八曼陀罗花馆,那鸳鸯戏水,山峦树石,亭台楼阁,曲折水廊,那留听阁的雨打荷叶,那浮翠阁的古树浮翠,那倒影楼的波浮影动,无不溢着“绿意红情春风夜雨,高山流水琴韵书声”,“燕子来时,细雨满天风满园;阑干倚处,青梅如豆柳如烟”的春景。

我不仅感叹于拙政园的独具匠心,她的精雕细凿,她那融文学、书画、建筑、雕刻、园艺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精巧,更欣赏她所创造的那份“山花野鸟之间”的意境,那份疏朗闲适明秀的幽静,那份清幽和谐自然的恬雅,那份“守拙归园田”“筑园以明志”的淡泊。

只是,这密密的人流,匆匆的脚步,不适合这样的园林。不知什么时候,可以一个人独独地、静静地、慢慢地、细致地观赏这一份古典之美!

采菊东篱下,守拙归园田   文 / 三月的雨

苏州与无锡虽然毗邻相连,但这几年的出游却喜欢远走,苏州园林已是好几年没去了,竟有了几分惦记,几分怀想,就乘这“五。一”长假决定去玩两天。

看苏州的园林,拙政园是首选,它不仅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名园”,又是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

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就来到了拙政园。拙政园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是典型的宅、园合一,包括了东、中、西花园和住宅四部分,我们主要是观赏后花园。进得腰门,迎面是一座小型的黄石假山拱立,犹如屏障,使全园主景藏而不露,据说是造园者使用的“欲扬先抑”的“障景”手法。

正是烟雨蒙蒙,拙政园更添了几分幽远、古朴、朦胧。

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堂中一座屏风分割前后两厅,南面置漆雕“拙政园全景图”。

出兰雪堂往东北,即芙蓉榭,水榭四周建有回廊,平台临池设吴王靠,榭内南北为窗格图案,东西两侧是木雕落地罩,制作古朴精美。榭前水面开阔,低栏曲桥卧水面,两岸柳荫婆挲。此榭为东花园夏日赏荷的佳绝处。

芙蓉榭以北,一片草坪,绿草如茵,四周紫薇成林。让人想起杨万里的“谁道花红无百日,紫薇常放半年花”和白居易的“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廊。”

走出紫薇阁,饶过放眼亭,跨过复廊。倚亭西望,只见园中山池亭台楼阁扑面而来,一派怡人的山水美景。宽阔的荷池两边,一面是华丽的建筑群,一面是天然苍翠的山峦丛秀。站在这,可远眺欣赏巧借园外之“塔影”,只见荷池极远处的北寺塔,耸立于西半亭的亭后云霄,山峦、碧波、华屋、塔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在细雨中,恍如仙苑佳境。

中园是拙政园精华所在,远香堂、玉兰堂、香洲、小沧浪、海棠春坞等建筑均临水而建,形体各异,错落有致。远香堂是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四周落地长窗明秀典雅,从厅内通过窗棂四望,南为小池假山,北临荷池,东望绣绮亭,西接倚玉轩,环顾四面景色犹如观赏一幅山水长卷。我最喜欢的是北步柱楹联“旧雨集名园,风前煎茗,琴酒留题,诸公回望燕云,应喜清游同茂苑;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竟无佳句续梅村。”

荷风四面亭上的一副楹联则点出了她的四面之景“四壁荷花三边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嘉实亭有一横匾署“春秋佳日”,两旁有一副集联“春秋多佳日,山水为清音”,无不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可爱,昭示人们乘着春秋良辰,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山水清音。

而倚玉轩的“静观自得”、“听香深处”,静深亭的“深入清净里,妙断往来趣”,雪香云蔚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那古树修竹,那松风秋月,那飞虹碧波,那绿水鱼鸟,无不都透着那份宁静清幽,那份志清意远,那份诗情画意。在那海棠春坞,领略了“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的那份秀丽和艳美;那杜鹃花则给古典园林增添了几分浓艳的色彩。

西园的卅六鸳鸯馆与十八曼陀罗花馆,那鸳鸯戏水,山峦树石,亭台楼阁,曲折水廊,那留听阁的雨打荷叶,那浮翠阁的古树浮翠,那倒影楼的波浮影动,无不溢着“绿意红情春风夜雨,高山流水琴韵书声”,“燕子来时,细雨满天风满园;阑干倚处,青梅如豆柳如烟”的春景。

我不仅感叹于拙政园的独具匠心,她的精雕细凿,她那融文学、书画、建筑、雕刻、园艺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精巧,更欣赏她所创造的那份“山花野鸟之间”的意境,那份疏朗闲适明秀的幽静,那份清幽和谐自然的恬雅,那份“守拙归园田”“筑园以明志”的淡泊。

只是,这密密的人流,匆匆的脚步,不适合这样的园林。不知什么时候,可以一个人独独地、静静地、慢慢地、细致地观赏这一份古典之美!


相关文章

  •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 ...查看


  •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思路 1. 文本分析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诗歌,是陶渊明归隐后写下的组诗中的第一首.诗歌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农村生活的淳朴,误落尘世生活的悔恨,重返自 ...查看


  •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引言 高中时,我们就在课本中学习了许多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从最初的<桃花源记>, 到后来的<饮酒>,再到最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一路学来,他的 诗中所 ...查看


  • 饮酒导学案t
  • 饮 酒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古诗,理解内容及主题.②学习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写作背景,理解大意和主题.②通过反复诵读文章,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 ...查看


  •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4-7(确定版)22
  • 内 容 摘 要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诗人,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是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产生的.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 ...查看


  • 陶渊明情况介绍
  • 陶渊明情况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 ...查看


  •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 目 录 摘 要 ................................................... 1 关键词 ................................................... 1 ...查看


  • 人生的经历
  • 人生的经历 陶渊明 画像(13张)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后改为潜,因家中长有五棵柳树,被人称为"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私下起的,并非朝廷颁布,故 ...查看


  • 诗与生命的交汇与延伸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 教学大参考·教学实录 次的合作,让我失望至极,我决定了,决不放过他." 师:非常好,第一段简约的描写,第二段简约的叙事,错落有致,使文章更有内涵. 刚才好多同学已经做了先行者,巧学妙用了一回,而且写得非常好.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