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68初三语文话题作文的训练及应试策略

初三语文第十四讲(下)

话题作文的训练及应试策略

见解新颖讲解四招

考场作文在立意方面的要求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中心明确、见解新颖。所谓“见解新颖”,就是“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而不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要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现出美来,这确实体现了写作上的创新精神。

常事见常理,这是“正常”的思维。常事见新义,换一种角度思考,换一种眼光看问题,这是创新思维。议论文常因新颖的见解而高出他文一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里的“新颖”通常有三层含义,一是于常事中见出别人看不出的事理,别人只看到人所共知的,他却看到其他角度的,这可谓之“博”;二是于常事中见出别人看不到的深度,别人只看到表面,他却看到实质,这可谓之“深”;三是于常事中看到与别人看到相反的事理,别人按“正常”的思维想,他却看出蕴涵在“正常”之外的意思,这可谓之“新”。 第一招 侧视法。

同一事物,如果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结果会有所不同;同一事物,如果从不同侧面思考,其结果也会不同。许多考生都习惯按思维定势,从大家所熟知的角度观察思考,如果有人换一个角度,就有可能“出新”。如,以“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立意作文,除了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的恶劣作风外,还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更加富有新意:①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政策,联系现实谈改革平均主义的必要性;②批评南郭先生的同事互相包庇,抨击现实社会中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③肯定南郭先生的自知之明,批评现实生活中不学无术却空占位置的无赖作风;④赞颂齐缗王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见解互不相同却又自成一家,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招 逆视法。

就是在思考问题时,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勇敢地打破认识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如:面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话题,有考生写《答案未必是丰富多彩的》;面对“心灵的选择”话题,有考生写《放弃的智慧》。逆向思维,能使读者从中获得教益,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但是,“逆视”须有“度”,不可走极端。国家的尊严,民族信念,基本道德规范,等等,皆不可胡乱“反弹”。

第三招 引申法。

即在原来的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向前引申一步。这有两种方式,一是更深入地想,是向纵向发展;一是扩展地想,是向横向发展。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就可能提出别人未曾提出的观点。如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有一篇文章题

为《讲真话不是美德》,乍看起来让人怀疑是不是写错或印错了。读罢全文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认为:讲真话不是一个人的美德,讲真话是一个基本的做人态度。一旦讲真话成为美德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扭曲。见解新颖,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第四招 统览法。

即把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综合起来考虑,汲取各方面的合理之处,进而形成一种更合理、更完善的意见。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鱼,让两人选择——可能马上就有人说,选择鱼竿好,或是选择鱼好,其实这两种见解都失之偏颇:因为选择了鱼,很快就会吃光,如果不能到达目的地,还是会饿死;若选择鱼竿,在到达水边之前,也有可能饿死。可见,这两种选择都是不明智的。那么,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其实,只要我们通观全局,分析形势,综合考虑,新的见解自然会产生——两个人合作起来,先填饱肚子,再带上鱼竿去赶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面对话题,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理解,拓展思维,就完全有可能获得新颖的见解。新颖的观点,是考作文中最为耀眼的“亮点”,一篇作文,能在普通的材料中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写出别人未曾想到的观点,一定能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但需要指出的是,追求“见解新颖”,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基础之上,如果一味“求新”而流于怪谬,则不可取。

【例文解析】

话题:心灵的选择

快乐并快乐着

我没有亿万家财,所以我并不满足;我没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容颜,所以我并不孤傲;我没有出口成章的才情,所以我并不自满。我在奔跑,我在追求,但亿万家财、艳丽容颜、不俗的才情我仍然没有,唯一拥有的是父母给予的一颗善于搜索快乐的心。

快乐与痛苦并存,只是看心灵的选择,痛苦并快乐着并不是最高境界,快乐并快乐着才是艺术。

世人寻寻觅觅,都在寻找快乐,但却不知道快乐就在自己身边,因为他们早已经习惯了把快乐缩小,把痛苦放大,这就是他们心灵的选择,于是痛苦者更加痛苦,在自己制造的小角落里自怨自艾,痛苦就像蚕结茧一样把你层层包围,使你艰于呼吸视听。

站在三岔路口,定神,镇定,冷静,选择我们该走的路。年轻人就该有年轻的朝气,就像汩汩的泉水一样甘冽透明。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快乐的心更是千金难买。当你遭受挫折时,不要消沉,应该想想还好,我还有一次机会;当你被自行车撞了一下时,你应该欣慰,幸好撞我的不是卡车;别人少找你钱的时候,你也应当庆幸,幸好找回的不是

假钞„„

不要让自己在过去的痛苦中沉沦,就算在精力衰竭时也应当选择快乐,因为快乐就像一个助动器,让你重新找回活力。

未曾经历生离死别,就不能算痛苦,都应该把它当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古有“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豪气,难道今天就没有化悲痛为力量,笑对痛苦的勇气了吗?

屈原一生坎坷而作《离骚》,杜甫颠沛流离而作“三吏”“三别”,曹雪芹历尽磨难而作《红楼梦》。前人都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但这些“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所以我选择快乐,把快乐扩大,把痛苦缩小,给心灵充分的氧气,让心灵自由呼吸,自主选择:快乐并快乐着。

所以我追求快乐,把快乐留住,让快乐长存,快乐地追求快乐,也快乐着追求快乐的过程。

解析:快乐与痛苦并存,心灵应作出怎样的选择? 是“痛苦并快乐着”,还是“快乐并快乐着”? 文章作出了与众不同的回答。为什么世人感觉不到“快乐就在自己身边”? 文章深刻地剖析了原因,“因为早已习惯了把快乐缩小,把痛苦放大”,于是痛苦者才更加痛苦。痛苦者的痛苦就在于“在自己制造的小角落里自怨自艾”,所以像被茧一样的层层包围甚至于呼吸不畅。怎样才能“快乐并快乐着”? 要有一颗“快乐的心”。当你遭受挫折时,当你碰到不顺心的事时,应换一个角度思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让自己在过去的痛苦中沉沦,就算在精力衰竭中也应多选择快乐”,应该有“化悲痛为力量,笑对痛苦的勇气”。文章以屈原写《离骚》,杜甫写“三吏”“三别”,曹雪芹写《红楼梦》为例,作了有力的佐证。至此,“快乐并快乐着”已为作者所接受,“把快乐放大,把痛苦缩小”已为作者所接受。文章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正是源于新颖的见解和深刻的剖析。

拟题技巧归纳几招

题目是文章的衣裳,破旧的衣裳令人望而生厌,漂亮的服装则会刻骨铭心。好的标题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同学们切莫等闲视之。下面就从一些满分作文寻求拟题的蛛丝马迹。

从考场满分试卷看,相当一部分考生注意到文章的题目,且拟出不少好题,但不外乎就是以下技巧。

第一招 巧用标点。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并借助语境而产生丰富的内涵。例如,江苏考生的作文题“山水韵•诗词情”,用间隔号巧妙标明山水与诗词的关系,作

者把诗比作山,把词比作水。在此,间隔号构筑了语意的联系,也标明了作者的思路与写作重点,可谓是煞费苦心。浙江考生则用“菊•竹•民族”为题写出人文与民族发展的关系。其他考生也巧用标点符号,或用逗号,或冒号,或问号,或感叹号,破折号,充分考虑表情达意的需要,体现他们的扎实的语文功底。

如: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江苏考生),德先生,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浙江),壮哉,猛士!(福建),忠与义的交织—走近宋江(福建),信他,亦或信己?(河南)忙,不亦乐乎?(上海),语言,沟通的基石(广东),语言—沟通的加速度(广东), 爱在心,口难开(广东),风,可以穿越荆棘(四川),何妨“再试”一次(吉林),成功靠什么?(安徽)

第二招 巧用修辞。

1、比喻。比喻的特点是形象、生动。用比喻修辞手法拟题不但文采斐然,还给人丰富的想象。如:永远的葱郁 永远的中国(江苏),宽容是阳光(北京),心有明镜(湖北),寻找栖身之地(重庆),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四川),找回失落的家园(浙江),高扬两面风帆(河南), 千斤之舌(广东),行走在翘翘板上(安徽), 找回失落的家园(浙江)

2、引用、化用、反用。如2004中考中湖北考生文题“矮纸斜行闲作草”引用陆游的诗句道出对恬美生活的渴望;福建考生的“照海倚天”则是化用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时写尽生平心境的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对历史人物作了一分为二评价;上海考生“忙兮忙兮奈若何”化用项羽在垓下之围时的哀叹“虞兮虞兮奈若何”,江西考生的“桃花源祭”化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注入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凭想象,对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批评。重庆考生“没有翅膀的飞翔”,选取飞蛾、鸡、天鹅作为陈述对象,分别面对他人期望审视自我,形象地论述“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又如:《感时花溅泪》,《只缘身在此山中》,《怎一个情字了得?》,《莫让浮云遮望眼》、《海棠依旧?绿肥红瘦?》都很富有诗意。广东考生“此时有声胜无声”则反用《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写出语言在沟通中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引用成语为文题,如《山明水秀》(江苏),《择善而从》(安徽)

3、拟人。如:山水的挫折(云南),水的成长(江苏),把清风明月握在手中(湖北)为心灵建一个漂亮的花园(浙江)

第三招 嫁接移植其它学科、行业术语。

1、《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桥梁》(桥梁:建筑业用语,作为广东中考文题)

2、《语言,沟通的基石》(基石:建筑业用语,作为广东中考文题)

3、《别抱怨手中的牌》(牌:娱乐用语,作为“挫折”文题)

4、《一笑而过》 (用那英歌词可作为“宽容”、“挫折”文题)

5、《调准感情的焦距,拥有清晰的世界》(物理学用语,作为2003中考文题) 扣题技巧牢记三招

作文扣题是得分的关键,阅卷老师首先看的就是文章是否扣题。历年来的考

试说明也把“符合题意”列为作文的头条要求,可见作文扣题的重要了。 应试作文如何扣题呢?

首先要学会开头破题。

应试作文开头用一句话点破标题(或话题),就会显示你的文章与标题(话题)的关系,显示你是紧紧围绕中心行文的。如果开头缺少破题,绕得过远,把阅卷老师看得烟云模糊,找不到紧扣中心(话题)的信息,那么就会有扣题不紧或偏题离题的嫌疑。

你写的是记叙文,在开头点破文章的标题,阅卷老师就会顺着你这个“路标”走下来,就知道你下面的故事是在这个“路标”的指引写出来的。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开头就点破标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读者马上就会明白,下文要写的就是父亲的背影,紧扣了《背影》一题,又说破下文要义。又如一篇学生习作《暖流》,开头一句话是:“我每天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圈子里:许多股暖流在我身边形成一个旋涡。”读者马上明白了下文要写的就是作者身边一些幸福的优遇,暖流也不是自然界的暖湿气流,而是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的暖流,紧扣了标题,也显示了立意的高远。一句话把全文领起了。

你若写的是议论文,在开头就要紧扣标题(或话题)提出你的中心论点。(当然论点可以在文章的任何位置提出,但应试作文为了避免观点不明的嫌疑和统率材料之便,还是开头提出为好)让阅卷者明白你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例如上海一考生写题为《机遇》的议论文,开头简明扼要几句话便引出了中心论点:“抓住机遇,面临挑战,胜利就在眼前。”阅卷老师明白了这句中心论点,下文的“抓住机遇就能成功”的例证过程,“怎样抓住机遇,怎样不怕风险,不怕失败”的论述过程以及最后的联系实际的过程也就觉得顺理成章,思路明晰,得上等分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次要学会中间应题。

在行文过程中,在每一个材料板块的开头或结尾,都要设法回应一下标题,显示一下材料与标题(或中心)的关系。例如2001年一考生的散文《交集就是诚信》采用板块组接法,写了“喜”,“怒”、“哀”、“乐”四个板块,在每个板块的精练叙事后,都有回应标题的话语。例如“喜”的板块,作者叙完因诚信而喜的故事后,就回应了标题(或话题):“很不错,是诚信让我尝到了喜!”既紧扣了标题、话题,又紧扣了这个板快的小标题,这就会给阅卷老师一个感觉:该考生是紧紧围绕中心(话题)作文的。

最后要学会结尾点题。

文章结尾是个关键部位,很多读者都知道文章不读到最后一段,最后一句,最后一字,意思都不会那么明了。阅卷老师阅读速度很快,详读的重点除开头过渡外,就是结尾。再从行文的角度讲,结尾点题能使文章主题更为明确,中

心更为突出。所以,结尾点题比开头破题,中间应题更为重要。朱自清先生在《背影》结尾的一句叹息:“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思念父亲之情跃然纸上。老舍先生《母鸡》一文在“讨厌母鸡”“改变了(对母鸡)心思”之后用一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歌颂了母鸡的伟大。杨朔先生在《荔枝蜜》的结尾说:“我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抒发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如此这些,都是名家点题的典范,同学们可以学习模仿,写出自己文章结尾精彩的点题之笔。

话题作文创新谨慎行

2004年重庆市的中考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生活中,一句夸奖的话可以使我们倍受鼓舞,但也可以使我们沾沾自喜,甚至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一句批评的话常常使我们垂头丧气,甚至失去进取之心,但也可以使我们心灵警惕,精神振奋,从此奋发向上。面对夸奖或批评时的心态不同,感受就会不同,对日后的影响也会不同。请你以面对“批评”或“表扬”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或记叙事情,或抒发情感,或发表议论,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你心灵深处的真切感悟。

“批评与表扬”对中学生来说是老掉牙的话题,那这样的题目能创新吗?请先看以下几篇中考现场作文与点评。

表扬÷批评=艺术

抱着99分的卷子回家,那种感觉真是爽。山城的天空出现了少有的蓝天白云。当然,心中的喜悦难以压抑,脸上的笑容就暴露无遗。于是来了个百米速度跑回了家。

“妈——”还没到家门口我就叫到。

“回来了,快进来吧!”妈对我来了一个中国式的微笑。

在回敬母亲一个美国式的拥抱后,我摆了个最酷的“大”字形躺在了床上。 “数学考得怎么样”母亲坐在了我旁边,还是一脸的笑容。

“99!”我说完便喝了一口水。

“不错不错,考得不错嘛!”妈妈音调高8度,脸上也眉飞色舞起来。 尽管听了很多表扬的话,但心里还是甜滋滋的。

“不过”,妈妈突然悄悄地转了一种口气,你有想过那一分丢在哪儿吗?” 这句话真是说在了我心坎上,我还真没有想过个问题。接下来是一阵沉默,沉默得令人害怕,沉默得令人窒息。

“不能精益求精,是你最大的毛病啊,孩子!”母亲的语气与刚才迥然不同了。

心里的甜变得似乎有些发酸。

母亲轻轻地带上门出去了。我感觉到她在门口站了好一会儿。

空空的房间只留下了我和那被风吹起的窗帘„„

后来,我开始用另一个角度来想这件事。我开始感受到母亲说话的艺术了。表扬是热情洋溢的,批评却来得悄声无息,表扬和批评似乎毫无联系,其实不

然,谁是谁的铺垫,谁是谁的高潮,仔细琢磨起来,却意味深长。

于是我试着总结出来一个公式,就是本文的题目。

点评:不要以为这只是一篇普通的记叙文。我之所以忍不住要向同学们推荐它,实在因为它有几处闪光点让我爱不释手:

一是视角新。谁没有经历过文中所记的这样的批评与表扬,也许大多数同学咀嚼品味的只是批评与表扬的本身。小作者却不,他站得更高,想得更深。面对批评与表扬,他是一位理性的思考者,所以,本文主题的提炼与表达就让人始料不及了。

二是叙事精。这个“精”,一指精炼,叙事简洁,惜墨如金,绝不旁逸斜出,追逐文采。二是精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构成了事件的骨架,眉清目秀。环境描写的点染更如画龙点睛。最妙的是题目和结尾呼应成趣,妙味横生。

普通的记叙文也可以创新,不是吗?

追逐批评

人生的赛场往往是这样开始的:两旁是朋友呐喊助威的鲜花,身后是父母支持表扬的目光,于是,我们纷纷在表扬的掌声中长大了。可是,既然要前行,就总得孤身一人去流浪。在那个时候,孤独的灵魂可否经得住批评的打击?

在许多时候,表扬总是身穿美丽的外衣,魔鬼般渗进你的血液,山崩海啸似的摧毁你所有的认知领域,吞噬着美丽的精神家园;对表扬百依百顺的你,只会沦为它那可怜的奴隶。

也许,对于向往表扬,追求名利的人来说,批评是意志的沉沦与丧失。而对于有着百折不挠的坚心和矢志不渝的初衷的人来说,批评则是理想的实现与升华!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是的,造物主绝不会让一个没有痛苦、没有磨难,甚至连批评也未经历过的人成为强者,成为英雄,成为栋梁。

我不是一个崇尚表扬的人,我更希望让批评来冷冻我的灵魂,使我变得更为坚强。因为,我绝不会为了浪漫而泛舟空阔的海面,就算那里有着朵朵洁白的浪花,层层漫妙的波澜和楚楚美丽的尉蓝。因为我是如此深刻的理解到,如果我想和它们拥抱,所得的,只有带着鱼腥味的泡沫而已。我会选择勇敢地跃入大海深处,让海草和贝壳敲打我的身体,但是,我坚信,我一定会凭自己的努力而触摸到硕大,无与伦比的珍珠,我一定能体会到凭自己的追求而经受住打击后的快乐。

你要表扬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吗?请不要,因为他们只留心于求知道路中的荆棘与坎坷。那就请给他们严厉的批评吧,那他们一定会停下脚步来寻找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从而渐渐走向完美。

批评相伴,我们依然真诚的歌唱。

批评相伴,我们依然高昂着头颅前进。

点评:这篇很有激情而富有文采的好文章的作者真的象一位小诗人。他热情地执着地追逐批评,不遗余力地赞美批评,却无哗众取宠之嫌,这是因为他不但有鲜明的态度,更有对批评深层次地思考。

小诗人认为批评是“人生赛场”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经历,是每个人都需要去面对的,是不可逃避的,它虽然会使人痛苦,但能让人坚强,它虽然缺少浪漫,却有一种“经受住打击后的”真正的“快乐”。

尽管我不敢完全认同他对“表扬”全盘否定的观点,但我不得不由衷的佩服他能在几十分钟的时间里写出如此声情并茂的好文章。

批评与表扬的辩论会实况

主持人:智慧女神 观众:全世界的人

正方:表扬 反方:批评

辩题:谁更该受人们青睐

主持人致开篇词:如今的人们越来越敏感。对待批评与表扬的态度也越来越泾渭分明。下面就请批评与表扬来就进行一场辩论。(掌声)

表扬:我认为,人们应该更青睐我一些。因为我可以给人们以信心。当人们做出成就时,只要我一出现,人们就会倍受鼓舞,去争取更大的成就。所以说,我是人们进步的动力!是不是呀,观众朋友?(雷鸣般的掌声)

批评:对方辩友真是无知。难道你没听说过“骄傲使人落后”这一至理名言么?难道你不就是人们骄傲的催化剂么?而我呢,却可以在人们最飘飘欲仙时,给他们一剂醒神汤,让他们从此奋发向上。所以,我认为人们应更青睐我。(毫无热情的掌声)

表扬:看吧!观众们都不喜欢你。因为你在人们最兴奋时给他们以打击,不让人讨厌才怪呢!哈哈,这个世界唯我独尊!(台下出现嘘嘘声)

批评:对方辩友也太狂妄自大了吧!难道人们因为你的存在而从此消沉下去的例子还少吗?方仲永就是一例。如果那时你不包围在他的身旁,她现在肯定比王安石还厉害。这难道不是你的罪过吗?(台下观众默默点头,掌声四起) 表扬:你„„!

主持人:时间到,感谢双方辨友给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辩论。就今天的辩题而言吧!我认为你们都应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一方面人们不能太狂妄自大,另一方面也不能太垂头丧气。这都需要你们二位的努力。还有一点,你们二位可千万要改变现在互相敌对的局势哟!携起手来,共同帮助人类去争取更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

点评:读完“实况”,打心眼儿佩服小作者的机灵劲儿:这样一个严肃的作文题目,居然可以写得如此轻松、诙谐而又意味深长。

这篇作文的成功在于“形式”的选择。以辩论会为载体真可谓独辟蹊径。不过,不要以为“新瓶子”只不过是装了“旧酒”。且不说修辞的巧妙点染,

论据的活灵应用,见解的客观全面,单单是短短几段辩论文字,有语气有神态,写得真可谓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特别是每次发言后对观众反应点到为止的描写,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如果要用一个成语来评价小作者的话,那一定是“举重若轻”。

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这里推荐的三篇文章是有代表性的,一篇是记叙, 一篇是议论,一篇则象是童话。通过这几篇文章,就是要告诉同学们:话题作文创新并不难,但要谨慎做到以下几点:

1、弄清话题在文中的角色。“话题”并不是写作的枷锁,它在文中充当的角色完全可以由你来决定。它可以作背景,可以作线索,可以作文眼,可以作抒情所借的景,也可以作言志所托的“物”,还可以作人物活动的场所、道具。所以,你尽可以立足话题,驾驶神思。

2、文体的创新是话题作文创新的基础。话题作文的淡化文体意识,并不是允许不讲文体。它只是想给写作者提供的一个自由写作的空间,便于他们更好地发挥写作特长。所以,文体创新既指文体鲜明,又指善于巧妙应用自己擅长的文体达到创新的目的。四篇例文是最好的证据:记叙、描写、议论你都可以自由挥洒扬长避短写出妙文。如果能恰当巧妙应用童话,寓言等形式,则就更如锦上添花了。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文如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瞬间便能吸引读者,出奇制胜。以数字或字母为题,新颍奇特,设立悬念,起到未见文章,先声夺人的效果。以修辞运用于题目当中,从题目中就能够影响出作者的巧妙构思,标新立异,同样起到夺人视线的效果。

4、选材要创新。拟个新颍别致的题目之后,考生该考虑如何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中迅速选定材料,做到在材料上立异标新,打破传统思维。那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比如《良师》这个题目,不少考生都把“师”定格为“人”上写老师写父母,这就缺少新意。如果能打破这个“人”为师的传统思维模式,把“师”定格为一句话,一个暗示,一个微笑或一次心灵的颤动,不就能使阅卷者获得更深刻的感受吗? 我们也可以以理出新。比如《5+2=0》这个题目,题目本身就足够吸引人的了,“5+2”怎么可能会等于“0”呢?原来,这里一名考生对教育现状的思考。五天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积极的影响,抵不过两天周末社会及电视节目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当学生周一返校时,上周的一切教育已返归为“0”。这样的构思,这样的材料怎能不引人入胜呢?文章的内容如能超越一般学生的认知领域,体现一种积累的广度和深度,也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比如有一篇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这篇文章很容易把视觉定格在亲情之间,最多不过是陌生人的关爱。但也有的考生能联想到关爱我们生存的环境,关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能以丰富的知识展现我们人类家园的现状,给读者送去了知识和情感的双重体验。

5、语言如何创新?好的语言在文字中犹如空中蹁跹的蝶影,直接影响着文章的魅力。优化作文语言,对于考场作文来说,俨然是成败的关键,其方法技巧如下:

(一)情感化技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将真情灌注到字里行间,方能击人心扉,扣人心弦。如《黑白债》这篇作文,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寄托了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二)细节化技巧。真情实感离不开典型生动的细节。细节的多少与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正是纤毫毕现的细节,才重现了鲜活的生活,才塑造了血肉宛然的人物形象。优化语言,必须抓住细节,例如:考生在“我喜欢童年的竹林”里写到:伸出手,扶住竹杆使劲一摇,“哗啦”一声,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下来,落到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咯咯”的笑声。又如:有时,我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到竹子上,做成秋千,摇啊,荡啊,从那秋天底下,摇出我心中的歌。这些细节,不但真实,而写得也富有新意。

(三)人格化技巧。人格化技巧要求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让他们活起来,用生命之气息感染人,拉近人心。最典型的作家刘亮程对乡野感情人格化的表达:我一回头,身后的花全开了,一大片,好象谁说了一个笑话,把这一滩草惹笑了。在青少年的眼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格化的语言技巧也能够将平淡之事、平常之事幻化成神奇。

(四)动作化技巧。动作化技巧就是把动作连贯化,它意味着紧张的节奏感,用一连串的表示动作的语言表现生活,冲击阅读的视觉,给读者以震撼。中学时代的所有经历,大都可以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生活的真实。

同学们,话题作文创新并不难,请相信你自己也有这个能力吧

考场作文应注意“四美”

考场作文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和紧张的气氛下成文的,这就要求考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写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文章来。面对考场作文题,多数考生能够准确地理解题意,按照要求作文,然而却鲜见上乘之作。怎样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呢?同学们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立意美

一篇好文章必须有美的思想、美的内涵。对考生来说,就是要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能够展开丰富的想像,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美的内涵。比如,《白杨礼赞》的作者就是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联想到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对他们尽情歌颂和赞扬,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又如,要写好“中秋的月亮”这个作文题,我们就可以运用顺向思维进行思考,将中秋月圆与人们生活中的团圆类比,认识到这两

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圆”,形成“月圆——家圆——国圆”的思路,这样,作文以小见大,使普通的月圆现象有了新意,有了深刻的美的内涵。

二、语言美

优美的语言可以提高文章的品位,使平板的行文变得错落有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同学们在确保语言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前提下,还要讲究文采。要达到这个要求,同学们首先要掌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准确自如地使用各种词语反映客观事物。如,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应当注意两点:一是语言要有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性格,使读者看了对话,就好像见到了说话人,听到了他的说话声。二是语言要简练,言短而情深。如,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就是简练传神、声态毕现的典型之笔。其次,同学们还要恰当地选用各种修辞方法,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比如,选用对偶句可使文章整齐典雅;选用排比句可使文章气势磅礴;选用拟人句可使语句真切形象;选用比喻句可使语言生动易懂„„

三、头尾美

开头、结尾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阅卷老师对文章的等级评定。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考场作文的开头,一定要精心构思,力争展示自己的风采,写出亮点来,使阅卷者眼前一亮,爱不释手。文章结尾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章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结尾给人以圆满充实的感觉。这就好比吃香甜可口的花生,吃最后一颗时也是好的,就会给人留下余香满口,回味无穷的感觉;反之,本来香甜满口,可最后那颗偏偏是坏的,就令人大倒胃口。

四、文面美

文面犹如人的脸面,引人注目,是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良好的第一印象会使文章得到“心理印象分”。可以想像,在众多的试卷中,书写格式规范、标点正确、字迹端正且文体优美、卷面清晰整洁、没有或少有错别字的文章会给评卷者以赏心悦目的美感。相反,如果字迹潦草、涂改较多且难以辨认、错别字太多、书写格式不规范,就会使评卷者产生厌恶感,从而从严扣分。因此,规范的书写是考场作文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要在考场上做到上述几点并非是容易的事,毕竟考场上时间有限,任务繁重,同学们不可能慢慢地行文,冥思苦想开头和结尾,因而同学们应该在平时的写作中加强基本功训练。

教你如何复习作文

中考作文复习,传统上采用模拟考试和讲评,每周一次或多次,收不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近几年来我们要用了以学生训练为主的复习方法,明显地提高了复习效率,收到了极佳效果。

一、语言技能训练法。

每堂语文复习课前5分钟,学生按老师每周语言训练的题目,有准备的口头表达。例如各种简短的应用文训练,各种文体的片断训练等等,细水长流,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搜集材料法。

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各种资料,每周抽出一节课,自由阅读,使学生在广袤瑰丽的作文海洋,搜集作文素材,学习多种写作上的技巧。

三、佳作欣赏法。

指导学生在搜集材料法的活动中,把佳作选出来,每人选一篇,让学生在小组或班上交流。此法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

四、专题训练法。

在一段时间里,配合搜集材料法、佳作欣赏法,集中训练一个专题。如说明文专题,以空间、时间或逻辑为顺序各练习一篇,从中找出说明顺序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应用文也可采用这种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应用文各类型的格式要求,而且也通过对比,把应用文极易混淆、出错的地方暴露出来,加以改正。

五、提纲训练法。

此法目的是增加训练密度、节约训练时间。例如训练议论文时,专题是一事一议,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一些作文题目,如《说难》,《说失败》,《迟到一分钟是小事吗?》等等,在众多的题目里,选出五个,然后要学生只拟提纲,不求成文。此法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求学生多角度立意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快速思维,同时在写作效益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仿写法。

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听力、记忆力和摹仿想象力,老师和学生先读一篇范文,然后让学生去仿写。

七、心理素质训练法。

此法的目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应考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考场反干扰能力,其训练方法:(1)模拟考试作文。(2)举办中考作文技巧讲座。(3)排除干扰训练。如交换考场(异校交换)、交换临场教师等

以上仅是一点浅薄之见。其实,无论何种技巧,无外乎见乎其微,见乎其真,只有如此,在平时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在考场中著出华章。

初三语文第十四讲(下)

话题作文的训练及应试策略

见解新颖讲解四招

考场作文在立意方面的要求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中心明确、见解新颖。所谓“见解新颖”,就是“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而不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要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现出美来,这确实体现了写作上的创新精神。

常事见常理,这是“正常”的思维。常事见新义,换一种角度思考,换一种眼光看问题,这是创新思维。议论文常因新颖的见解而高出他文一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里的“新颖”通常有三层含义,一是于常事中见出别人看不出的事理,别人只看到人所共知的,他却看到其他角度的,这可谓之“博”;二是于常事中见出别人看不到的深度,别人只看到表面,他却看到实质,这可谓之“深”;三是于常事中看到与别人看到相反的事理,别人按“正常”的思维想,他却看出蕴涵在“正常”之外的意思,这可谓之“新”。 第一招 侧视法。

同一事物,如果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结果会有所不同;同一事物,如果从不同侧面思考,其结果也会不同。许多考生都习惯按思维定势,从大家所熟知的角度观察思考,如果有人换一个角度,就有可能“出新”。如,以“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立意作文,除了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的恶劣作风外,还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更加富有新意:①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政策,联系现实谈改革平均主义的必要性;②批评南郭先生的同事互相包庇,抨击现实社会中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③肯定南郭先生的自知之明,批评现实生活中不学无术却空占位置的无赖作风;④赞颂齐缗王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见解互不相同却又自成一家,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招 逆视法。

就是在思考问题时,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勇敢地打破认识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如:面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话题,有考生写《答案未必是丰富多彩的》;面对“心灵的选择”话题,有考生写《放弃的智慧》。逆向思维,能使读者从中获得教益,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但是,“逆视”须有“度”,不可走极端。国家的尊严,民族信念,基本道德规范,等等,皆不可胡乱“反弹”。

第三招 引申法。

即在原来的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向前引申一步。这有两种方式,一是更深入地想,是向纵向发展;一是扩展地想,是向横向发展。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就可能提出别人未曾提出的观点。如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有一篇文章题

为《讲真话不是美德》,乍看起来让人怀疑是不是写错或印错了。读罢全文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认为:讲真话不是一个人的美德,讲真话是一个基本的做人态度。一旦讲真话成为美德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扭曲。见解新颖,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第四招 统览法。

即把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综合起来考虑,汲取各方面的合理之处,进而形成一种更合理、更完善的意见。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鱼,让两人选择——可能马上就有人说,选择鱼竿好,或是选择鱼好,其实这两种见解都失之偏颇:因为选择了鱼,很快就会吃光,如果不能到达目的地,还是会饿死;若选择鱼竿,在到达水边之前,也有可能饿死。可见,这两种选择都是不明智的。那么,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其实,只要我们通观全局,分析形势,综合考虑,新的见解自然会产生——两个人合作起来,先填饱肚子,再带上鱼竿去赶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面对话题,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理解,拓展思维,就完全有可能获得新颖的见解。新颖的观点,是考作文中最为耀眼的“亮点”,一篇作文,能在普通的材料中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写出别人未曾想到的观点,一定能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但需要指出的是,追求“见解新颖”,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基础之上,如果一味“求新”而流于怪谬,则不可取。

【例文解析】

话题:心灵的选择

快乐并快乐着

我没有亿万家财,所以我并不满足;我没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容颜,所以我并不孤傲;我没有出口成章的才情,所以我并不自满。我在奔跑,我在追求,但亿万家财、艳丽容颜、不俗的才情我仍然没有,唯一拥有的是父母给予的一颗善于搜索快乐的心。

快乐与痛苦并存,只是看心灵的选择,痛苦并快乐着并不是最高境界,快乐并快乐着才是艺术。

世人寻寻觅觅,都在寻找快乐,但却不知道快乐就在自己身边,因为他们早已经习惯了把快乐缩小,把痛苦放大,这就是他们心灵的选择,于是痛苦者更加痛苦,在自己制造的小角落里自怨自艾,痛苦就像蚕结茧一样把你层层包围,使你艰于呼吸视听。

站在三岔路口,定神,镇定,冷静,选择我们该走的路。年轻人就该有年轻的朝气,就像汩汩的泉水一样甘冽透明。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快乐的心更是千金难买。当你遭受挫折时,不要消沉,应该想想还好,我还有一次机会;当你被自行车撞了一下时,你应该欣慰,幸好撞我的不是卡车;别人少找你钱的时候,你也应当庆幸,幸好找回的不是

假钞„„

不要让自己在过去的痛苦中沉沦,就算在精力衰竭时也应当选择快乐,因为快乐就像一个助动器,让你重新找回活力。

未曾经历生离死别,就不能算痛苦,都应该把它当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古有“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豪气,难道今天就没有化悲痛为力量,笑对痛苦的勇气了吗?

屈原一生坎坷而作《离骚》,杜甫颠沛流离而作“三吏”“三别”,曹雪芹历尽磨难而作《红楼梦》。前人都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但这些“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所以我选择快乐,把快乐扩大,把痛苦缩小,给心灵充分的氧气,让心灵自由呼吸,自主选择:快乐并快乐着。

所以我追求快乐,把快乐留住,让快乐长存,快乐地追求快乐,也快乐着追求快乐的过程。

解析:快乐与痛苦并存,心灵应作出怎样的选择? 是“痛苦并快乐着”,还是“快乐并快乐着”? 文章作出了与众不同的回答。为什么世人感觉不到“快乐就在自己身边”? 文章深刻地剖析了原因,“因为早已习惯了把快乐缩小,把痛苦放大”,于是痛苦者才更加痛苦。痛苦者的痛苦就在于“在自己制造的小角落里自怨自艾”,所以像被茧一样的层层包围甚至于呼吸不畅。怎样才能“快乐并快乐着”? 要有一颗“快乐的心”。当你遭受挫折时,当你碰到不顺心的事时,应换一个角度思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让自己在过去的痛苦中沉沦,就算在精力衰竭中也应多选择快乐”,应该有“化悲痛为力量,笑对痛苦的勇气”。文章以屈原写《离骚》,杜甫写“三吏”“三别”,曹雪芹写《红楼梦》为例,作了有力的佐证。至此,“快乐并快乐着”已为作者所接受,“把快乐放大,把痛苦缩小”已为作者所接受。文章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正是源于新颖的见解和深刻的剖析。

拟题技巧归纳几招

题目是文章的衣裳,破旧的衣裳令人望而生厌,漂亮的服装则会刻骨铭心。好的标题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同学们切莫等闲视之。下面就从一些满分作文寻求拟题的蛛丝马迹。

从考场满分试卷看,相当一部分考生注意到文章的题目,且拟出不少好题,但不外乎就是以下技巧。

第一招 巧用标点。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并借助语境而产生丰富的内涵。例如,江苏考生的作文题“山水韵•诗词情”,用间隔号巧妙标明山水与诗词的关系,作

者把诗比作山,把词比作水。在此,间隔号构筑了语意的联系,也标明了作者的思路与写作重点,可谓是煞费苦心。浙江考生则用“菊•竹•民族”为题写出人文与民族发展的关系。其他考生也巧用标点符号,或用逗号,或冒号,或问号,或感叹号,破折号,充分考虑表情达意的需要,体现他们的扎实的语文功底。

如: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江苏考生),德先生,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浙江),壮哉,猛士!(福建),忠与义的交织—走近宋江(福建),信他,亦或信己?(河南)忙,不亦乐乎?(上海),语言,沟通的基石(广东),语言—沟通的加速度(广东), 爱在心,口难开(广东),风,可以穿越荆棘(四川),何妨“再试”一次(吉林),成功靠什么?(安徽)

第二招 巧用修辞。

1、比喻。比喻的特点是形象、生动。用比喻修辞手法拟题不但文采斐然,还给人丰富的想象。如:永远的葱郁 永远的中国(江苏),宽容是阳光(北京),心有明镜(湖北),寻找栖身之地(重庆),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四川),找回失落的家园(浙江),高扬两面风帆(河南), 千斤之舌(广东),行走在翘翘板上(安徽), 找回失落的家园(浙江)

2、引用、化用、反用。如2004中考中湖北考生文题“矮纸斜行闲作草”引用陆游的诗句道出对恬美生活的渴望;福建考生的“照海倚天”则是化用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时写尽生平心境的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对历史人物作了一分为二评价;上海考生“忙兮忙兮奈若何”化用项羽在垓下之围时的哀叹“虞兮虞兮奈若何”,江西考生的“桃花源祭”化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注入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凭想象,对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批评。重庆考生“没有翅膀的飞翔”,选取飞蛾、鸡、天鹅作为陈述对象,分别面对他人期望审视自我,形象地论述“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又如:《感时花溅泪》,《只缘身在此山中》,《怎一个情字了得?》,《莫让浮云遮望眼》、《海棠依旧?绿肥红瘦?》都很富有诗意。广东考生“此时有声胜无声”则反用《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写出语言在沟通中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引用成语为文题,如《山明水秀》(江苏),《择善而从》(安徽)

3、拟人。如:山水的挫折(云南),水的成长(江苏),把清风明月握在手中(湖北)为心灵建一个漂亮的花园(浙江)

第三招 嫁接移植其它学科、行业术语。

1、《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桥梁》(桥梁:建筑业用语,作为广东中考文题)

2、《语言,沟通的基石》(基石:建筑业用语,作为广东中考文题)

3、《别抱怨手中的牌》(牌:娱乐用语,作为“挫折”文题)

4、《一笑而过》 (用那英歌词可作为“宽容”、“挫折”文题)

5、《调准感情的焦距,拥有清晰的世界》(物理学用语,作为2003中考文题) 扣题技巧牢记三招

作文扣题是得分的关键,阅卷老师首先看的就是文章是否扣题。历年来的考

试说明也把“符合题意”列为作文的头条要求,可见作文扣题的重要了。 应试作文如何扣题呢?

首先要学会开头破题。

应试作文开头用一句话点破标题(或话题),就会显示你的文章与标题(话题)的关系,显示你是紧紧围绕中心行文的。如果开头缺少破题,绕得过远,把阅卷老师看得烟云模糊,找不到紧扣中心(话题)的信息,那么就会有扣题不紧或偏题离题的嫌疑。

你写的是记叙文,在开头点破文章的标题,阅卷老师就会顺着你这个“路标”走下来,就知道你下面的故事是在这个“路标”的指引写出来的。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开头就点破标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读者马上就会明白,下文要写的就是父亲的背影,紧扣了《背影》一题,又说破下文要义。又如一篇学生习作《暖流》,开头一句话是:“我每天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圈子里:许多股暖流在我身边形成一个旋涡。”读者马上明白了下文要写的就是作者身边一些幸福的优遇,暖流也不是自然界的暖湿气流,而是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的暖流,紧扣了标题,也显示了立意的高远。一句话把全文领起了。

你若写的是议论文,在开头就要紧扣标题(或话题)提出你的中心论点。(当然论点可以在文章的任何位置提出,但应试作文为了避免观点不明的嫌疑和统率材料之便,还是开头提出为好)让阅卷者明白你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例如上海一考生写题为《机遇》的议论文,开头简明扼要几句话便引出了中心论点:“抓住机遇,面临挑战,胜利就在眼前。”阅卷老师明白了这句中心论点,下文的“抓住机遇就能成功”的例证过程,“怎样抓住机遇,怎样不怕风险,不怕失败”的论述过程以及最后的联系实际的过程也就觉得顺理成章,思路明晰,得上等分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次要学会中间应题。

在行文过程中,在每一个材料板块的开头或结尾,都要设法回应一下标题,显示一下材料与标题(或中心)的关系。例如2001年一考生的散文《交集就是诚信》采用板块组接法,写了“喜”,“怒”、“哀”、“乐”四个板块,在每个板块的精练叙事后,都有回应标题的话语。例如“喜”的板块,作者叙完因诚信而喜的故事后,就回应了标题(或话题):“很不错,是诚信让我尝到了喜!”既紧扣了标题、话题,又紧扣了这个板快的小标题,这就会给阅卷老师一个感觉:该考生是紧紧围绕中心(话题)作文的。

最后要学会结尾点题。

文章结尾是个关键部位,很多读者都知道文章不读到最后一段,最后一句,最后一字,意思都不会那么明了。阅卷老师阅读速度很快,详读的重点除开头过渡外,就是结尾。再从行文的角度讲,结尾点题能使文章主题更为明确,中

心更为突出。所以,结尾点题比开头破题,中间应题更为重要。朱自清先生在《背影》结尾的一句叹息:“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思念父亲之情跃然纸上。老舍先生《母鸡》一文在“讨厌母鸡”“改变了(对母鸡)心思”之后用一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歌颂了母鸡的伟大。杨朔先生在《荔枝蜜》的结尾说:“我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抒发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如此这些,都是名家点题的典范,同学们可以学习模仿,写出自己文章结尾精彩的点题之笔。

话题作文创新谨慎行

2004年重庆市的中考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生活中,一句夸奖的话可以使我们倍受鼓舞,但也可以使我们沾沾自喜,甚至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一句批评的话常常使我们垂头丧气,甚至失去进取之心,但也可以使我们心灵警惕,精神振奋,从此奋发向上。面对夸奖或批评时的心态不同,感受就会不同,对日后的影响也会不同。请你以面对“批评”或“表扬”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或记叙事情,或抒发情感,或发表议论,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你心灵深处的真切感悟。

“批评与表扬”对中学生来说是老掉牙的话题,那这样的题目能创新吗?请先看以下几篇中考现场作文与点评。

表扬÷批评=艺术

抱着99分的卷子回家,那种感觉真是爽。山城的天空出现了少有的蓝天白云。当然,心中的喜悦难以压抑,脸上的笑容就暴露无遗。于是来了个百米速度跑回了家。

“妈——”还没到家门口我就叫到。

“回来了,快进来吧!”妈对我来了一个中国式的微笑。

在回敬母亲一个美国式的拥抱后,我摆了个最酷的“大”字形躺在了床上。 “数学考得怎么样”母亲坐在了我旁边,还是一脸的笑容。

“99!”我说完便喝了一口水。

“不错不错,考得不错嘛!”妈妈音调高8度,脸上也眉飞色舞起来。 尽管听了很多表扬的话,但心里还是甜滋滋的。

“不过”,妈妈突然悄悄地转了一种口气,你有想过那一分丢在哪儿吗?” 这句话真是说在了我心坎上,我还真没有想过个问题。接下来是一阵沉默,沉默得令人害怕,沉默得令人窒息。

“不能精益求精,是你最大的毛病啊,孩子!”母亲的语气与刚才迥然不同了。

心里的甜变得似乎有些发酸。

母亲轻轻地带上门出去了。我感觉到她在门口站了好一会儿。

空空的房间只留下了我和那被风吹起的窗帘„„

后来,我开始用另一个角度来想这件事。我开始感受到母亲说话的艺术了。表扬是热情洋溢的,批评却来得悄声无息,表扬和批评似乎毫无联系,其实不

然,谁是谁的铺垫,谁是谁的高潮,仔细琢磨起来,却意味深长。

于是我试着总结出来一个公式,就是本文的题目。

点评:不要以为这只是一篇普通的记叙文。我之所以忍不住要向同学们推荐它,实在因为它有几处闪光点让我爱不释手:

一是视角新。谁没有经历过文中所记的这样的批评与表扬,也许大多数同学咀嚼品味的只是批评与表扬的本身。小作者却不,他站得更高,想得更深。面对批评与表扬,他是一位理性的思考者,所以,本文主题的提炼与表达就让人始料不及了。

二是叙事精。这个“精”,一指精炼,叙事简洁,惜墨如金,绝不旁逸斜出,追逐文采。二是精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构成了事件的骨架,眉清目秀。环境描写的点染更如画龙点睛。最妙的是题目和结尾呼应成趣,妙味横生。

普通的记叙文也可以创新,不是吗?

追逐批评

人生的赛场往往是这样开始的:两旁是朋友呐喊助威的鲜花,身后是父母支持表扬的目光,于是,我们纷纷在表扬的掌声中长大了。可是,既然要前行,就总得孤身一人去流浪。在那个时候,孤独的灵魂可否经得住批评的打击?

在许多时候,表扬总是身穿美丽的外衣,魔鬼般渗进你的血液,山崩海啸似的摧毁你所有的认知领域,吞噬着美丽的精神家园;对表扬百依百顺的你,只会沦为它那可怜的奴隶。

也许,对于向往表扬,追求名利的人来说,批评是意志的沉沦与丧失。而对于有着百折不挠的坚心和矢志不渝的初衷的人来说,批评则是理想的实现与升华!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是的,造物主绝不会让一个没有痛苦、没有磨难,甚至连批评也未经历过的人成为强者,成为英雄,成为栋梁。

我不是一个崇尚表扬的人,我更希望让批评来冷冻我的灵魂,使我变得更为坚强。因为,我绝不会为了浪漫而泛舟空阔的海面,就算那里有着朵朵洁白的浪花,层层漫妙的波澜和楚楚美丽的尉蓝。因为我是如此深刻的理解到,如果我想和它们拥抱,所得的,只有带着鱼腥味的泡沫而已。我会选择勇敢地跃入大海深处,让海草和贝壳敲打我的身体,但是,我坚信,我一定会凭自己的努力而触摸到硕大,无与伦比的珍珠,我一定能体会到凭自己的追求而经受住打击后的快乐。

你要表扬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吗?请不要,因为他们只留心于求知道路中的荆棘与坎坷。那就请给他们严厉的批评吧,那他们一定会停下脚步来寻找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从而渐渐走向完美。

批评相伴,我们依然真诚的歌唱。

批评相伴,我们依然高昂着头颅前进。

点评:这篇很有激情而富有文采的好文章的作者真的象一位小诗人。他热情地执着地追逐批评,不遗余力地赞美批评,却无哗众取宠之嫌,这是因为他不但有鲜明的态度,更有对批评深层次地思考。

小诗人认为批评是“人生赛场”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经历,是每个人都需要去面对的,是不可逃避的,它虽然会使人痛苦,但能让人坚强,它虽然缺少浪漫,却有一种“经受住打击后的”真正的“快乐”。

尽管我不敢完全认同他对“表扬”全盘否定的观点,但我不得不由衷的佩服他能在几十分钟的时间里写出如此声情并茂的好文章。

批评与表扬的辩论会实况

主持人:智慧女神 观众:全世界的人

正方:表扬 反方:批评

辩题:谁更该受人们青睐

主持人致开篇词:如今的人们越来越敏感。对待批评与表扬的态度也越来越泾渭分明。下面就请批评与表扬来就进行一场辩论。(掌声)

表扬:我认为,人们应该更青睐我一些。因为我可以给人们以信心。当人们做出成就时,只要我一出现,人们就会倍受鼓舞,去争取更大的成就。所以说,我是人们进步的动力!是不是呀,观众朋友?(雷鸣般的掌声)

批评:对方辩友真是无知。难道你没听说过“骄傲使人落后”这一至理名言么?难道你不就是人们骄傲的催化剂么?而我呢,却可以在人们最飘飘欲仙时,给他们一剂醒神汤,让他们从此奋发向上。所以,我认为人们应更青睐我。(毫无热情的掌声)

表扬:看吧!观众们都不喜欢你。因为你在人们最兴奋时给他们以打击,不让人讨厌才怪呢!哈哈,这个世界唯我独尊!(台下出现嘘嘘声)

批评:对方辩友也太狂妄自大了吧!难道人们因为你的存在而从此消沉下去的例子还少吗?方仲永就是一例。如果那时你不包围在他的身旁,她现在肯定比王安石还厉害。这难道不是你的罪过吗?(台下观众默默点头,掌声四起) 表扬:你„„!

主持人:时间到,感谢双方辨友给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辩论。就今天的辩题而言吧!我认为你们都应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一方面人们不能太狂妄自大,另一方面也不能太垂头丧气。这都需要你们二位的努力。还有一点,你们二位可千万要改变现在互相敌对的局势哟!携起手来,共同帮助人类去争取更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

点评:读完“实况”,打心眼儿佩服小作者的机灵劲儿:这样一个严肃的作文题目,居然可以写得如此轻松、诙谐而又意味深长。

这篇作文的成功在于“形式”的选择。以辩论会为载体真可谓独辟蹊径。不过,不要以为“新瓶子”只不过是装了“旧酒”。且不说修辞的巧妙点染,

论据的活灵应用,见解的客观全面,单单是短短几段辩论文字,有语气有神态,写得真可谓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特别是每次发言后对观众反应点到为止的描写,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如果要用一个成语来评价小作者的话,那一定是“举重若轻”。

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这里推荐的三篇文章是有代表性的,一篇是记叙, 一篇是议论,一篇则象是童话。通过这几篇文章,就是要告诉同学们:话题作文创新并不难,但要谨慎做到以下几点:

1、弄清话题在文中的角色。“话题”并不是写作的枷锁,它在文中充当的角色完全可以由你来决定。它可以作背景,可以作线索,可以作文眼,可以作抒情所借的景,也可以作言志所托的“物”,还可以作人物活动的场所、道具。所以,你尽可以立足话题,驾驶神思。

2、文体的创新是话题作文创新的基础。话题作文的淡化文体意识,并不是允许不讲文体。它只是想给写作者提供的一个自由写作的空间,便于他们更好地发挥写作特长。所以,文体创新既指文体鲜明,又指善于巧妙应用自己擅长的文体达到创新的目的。四篇例文是最好的证据:记叙、描写、议论你都可以自由挥洒扬长避短写出妙文。如果能恰当巧妙应用童话,寓言等形式,则就更如锦上添花了。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文如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瞬间便能吸引读者,出奇制胜。以数字或字母为题,新颍奇特,设立悬念,起到未见文章,先声夺人的效果。以修辞运用于题目当中,从题目中就能够影响出作者的巧妙构思,标新立异,同样起到夺人视线的效果。

4、选材要创新。拟个新颍别致的题目之后,考生该考虑如何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中迅速选定材料,做到在材料上立异标新,打破传统思维。那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比如《良师》这个题目,不少考生都把“师”定格为“人”上写老师写父母,这就缺少新意。如果能打破这个“人”为师的传统思维模式,把“师”定格为一句话,一个暗示,一个微笑或一次心灵的颤动,不就能使阅卷者获得更深刻的感受吗? 我们也可以以理出新。比如《5+2=0》这个题目,题目本身就足够吸引人的了,“5+2”怎么可能会等于“0”呢?原来,这里一名考生对教育现状的思考。五天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积极的影响,抵不过两天周末社会及电视节目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当学生周一返校时,上周的一切教育已返归为“0”。这样的构思,这样的材料怎能不引人入胜呢?文章的内容如能超越一般学生的认知领域,体现一种积累的广度和深度,也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比如有一篇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这篇文章很容易把视觉定格在亲情之间,最多不过是陌生人的关爱。但也有的考生能联想到关爱我们生存的环境,关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能以丰富的知识展现我们人类家园的现状,给读者送去了知识和情感的双重体验。

5、语言如何创新?好的语言在文字中犹如空中蹁跹的蝶影,直接影响着文章的魅力。优化作文语言,对于考场作文来说,俨然是成败的关键,其方法技巧如下:

(一)情感化技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将真情灌注到字里行间,方能击人心扉,扣人心弦。如《黑白债》这篇作文,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寄托了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二)细节化技巧。真情实感离不开典型生动的细节。细节的多少与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正是纤毫毕现的细节,才重现了鲜活的生活,才塑造了血肉宛然的人物形象。优化语言,必须抓住细节,例如:考生在“我喜欢童年的竹林”里写到:伸出手,扶住竹杆使劲一摇,“哗啦”一声,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下来,落到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咯咯”的笑声。又如:有时,我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到竹子上,做成秋千,摇啊,荡啊,从那秋天底下,摇出我心中的歌。这些细节,不但真实,而写得也富有新意。

(三)人格化技巧。人格化技巧要求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让他们活起来,用生命之气息感染人,拉近人心。最典型的作家刘亮程对乡野感情人格化的表达:我一回头,身后的花全开了,一大片,好象谁说了一个笑话,把这一滩草惹笑了。在青少年的眼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格化的语言技巧也能够将平淡之事、平常之事幻化成神奇。

(四)动作化技巧。动作化技巧就是把动作连贯化,它意味着紧张的节奏感,用一连串的表示动作的语言表现生活,冲击阅读的视觉,给读者以震撼。中学时代的所有经历,大都可以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生活的真实。

同学们,话题作文创新并不难,请相信你自己也有这个能力吧

考场作文应注意“四美”

考场作文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和紧张的气氛下成文的,这就要求考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写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文章来。面对考场作文题,多数考生能够准确地理解题意,按照要求作文,然而却鲜见上乘之作。怎样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呢?同学们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立意美

一篇好文章必须有美的思想、美的内涵。对考生来说,就是要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能够展开丰富的想像,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美的内涵。比如,《白杨礼赞》的作者就是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联想到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对他们尽情歌颂和赞扬,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又如,要写好“中秋的月亮”这个作文题,我们就可以运用顺向思维进行思考,将中秋月圆与人们生活中的团圆类比,认识到这两

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圆”,形成“月圆——家圆——国圆”的思路,这样,作文以小见大,使普通的月圆现象有了新意,有了深刻的美的内涵。

二、语言美

优美的语言可以提高文章的品位,使平板的行文变得错落有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同学们在确保语言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前提下,还要讲究文采。要达到这个要求,同学们首先要掌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准确自如地使用各种词语反映客观事物。如,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应当注意两点:一是语言要有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性格,使读者看了对话,就好像见到了说话人,听到了他的说话声。二是语言要简练,言短而情深。如,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就是简练传神、声态毕现的典型之笔。其次,同学们还要恰当地选用各种修辞方法,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比如,选用对偶句可使文章整齐典雅;选用排比句可使文章气势磅礴;选用拟人句可使语句真切形象;选用比喻句可使语言生动易懂„„

三、头尾美

开头、结尾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阅卷老师对文章的等级评定。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考场作文的开头,一定要精心构思,力争展示自己的风采,写出亮点来,使阅卷者眼前一亮,爱不释手。文章结尾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章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结尾给人以圆满充实的感觉。这就好比吃香甜可口的花生,吃最后一颗时也是好的,就会给人留下余香满口,回味无穷的感觉;反之,本来香甜满口,可最后那颗偏偏是坏的,就令人大倒胃口。

四、文面美

文面犹如人的脸面,引人注目,是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良好的第一印象会使文章得到“心理印象分”。可以想像,在众多的试卷中,书写格式规范、标点正确、字迹端正且文体优美、卷面清晰整洁、没有或少有错别字的文章会给评卷者以赏心悦目的美感。相反,如果字迹潦草、涂改较多且难以辨认、错别字太多、书写格式不规范,就会使评卷者产生厌恶感,从而从严扣分。因此,规范的书写是考场作文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要在考场上做到上述几点并非是容易的事,毕竟考场上时间有限,任务繁重,同学们不可能慢慢地行文,冥思苦想开头和结尾,因而同学们应该在平时的写作中加强基本功训练。

教你如何复习作文

中考作文复习,传统上采用模拟考试和讲评,每周一次或多次,收不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近几年来我们要用了以学生训练为主的复习方法,明显地提高了复习效率,收到了极佳效果。

一、语言技能训练法。

每堂语文复习课前5分钟,学生按老师每周语言训练的题目,有准备的口头表达。例如各种简短的应用文训练,各种文体的片断训练等等,细水长流,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搜集材料法。

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各种资料,每周抽出一节课,自由阅读,使学生在广袤瑰丽的作文海洋,搜集作文素材,学习多种写作上的技巧。

三、佳作欣赏法。

指导学生在搜集材料法的活动中,把佳作选出来,每人选一篇,让学生在小组或班上交流。此法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

四、专题训练法。

在一段时间里,配合搜集材料法、佳作欣赏法,集中训练一个专题。如说明文专题,以空间、时间或逻辑为顺序各练习一篇,从中找出说明顺序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应用文也可采用这种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应用文各类型的格式要求,而且也通过对比,把应用文极易混淆、出错的地方暴露出来,加以改正。

五、提纲训练法。

此法目的是增加训练密度、节约训练时间。例如训练议论文时,专题是一事一议,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一些作文题目,如《说难》,《说失败》,《迟到一分钟是小事吗?》等等,在众多的题目里,选出五个,然后要学生只拟提纲,不求成文。此法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求学生多角度立意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快速思维,同时在写作效益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仿写法。

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听力、记忆力和摹仿想象力,老师和学生先读一篇范文,然后让学生去仿写。

七、心理素质训练法。

此法的目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应考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考场反干扰能力,其训练方法:(1)模拟考试作文。(2)举办中考作文技巧讲座。(3)排除干扰训练。如交换考场(异校交换)、交换临场教师等

以上仅是一点浅薄之见。其实,无论何种技巧,无外乎见乎其微,见乎其真,只有如此,在平时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在考场中著出华章。


相关文章

  • 初三语文教学的困惑
  • 初三语文教学的困惑 根据11月24日教研活动时问卷调查整理,也许能引发大家一些深思,也许我们能够共同寻找到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基础部分 1.学生在词语运用方面的能力普遍薄弱,丢失严重.教师不可能将所有词语逐词分析,这一类型题该怎样去抓 ...查看


  • 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0300
  •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从中考复习中反思语文教学 一年一度的学生中考,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回忆为之奋斗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备战中考的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景,现在仍历历在目 在紧锣密鼓的中考总复习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一些 ...查看


  • 2012高考作文有效教学的十个基本策略
  • 高考作文有效教学的十个基本策略 华义平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事关高考成败,故不可等闲视之.笔者现根据多年高考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思考,谈谈对一些基本策略的认识,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 高考作文有效教学应首先重 ...查看


  • 提高初三英语话题作文复习有效性实践与探究
  • [摘要]初三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集合了词汇.语法.逻辑以及文化等语言能力的综合运用.文章从英语教学实践中分析.总结初三学生在英语写作上存在的问题,探讨其中成因,对于展开针对性的初中英语写作复习教学实践,提出提高初 ...查看


  • 初三下学期学习计划
  • 初三下学期学习计划 要有方法和功夫.有重点,由于各个科分数都一样,数学多考一分和政治多考一分是一样的.重点放在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和历史地理历史等,英语和语文再课堂上要紧跟老师的节奏复习,保证复习好是第一,其次以后有更多的时间复习立刻,象 ...查看


  • 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 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摘要: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人意识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再加上高考作文的应试压力,可以说,作文教学占据了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重基础轻作文,重技能轻 ...查看


  • 九年级语文教学总结2011
  • 2010年春季九年级二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教师:李金军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九年级(二)班的语文教学.虽然带过多年毕业班,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我对语文教学没有丝毫的怠慢,利用课余时间,我再一次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深入研究了近几年来的中考语文 ...查看


  • 中考作文准备01--"点石成金"的"手指"
  • "点石成金"的"手指" 我们先来看一下2007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作文题: 1.2007年江苏南通市中考作文:带着微笑出发 2.2007年泰州市中考作文题:成长与成功 3.2007年江苏扬州中考作文:吃 ...查看


  •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备考策略
  •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备考策略 一.复习备考的依据 (一)<语文课程标准> 课标是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根据课标要求,语文水平测试主要是体现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注重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思想情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