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英.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

试比较英、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于“公司治理”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关于合伙企业和公司哪个对经济发展更为有效的判断。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每一种治理方式都有其特点。美国、英国、日本、德国这四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各有特点,但它们对企业自主创新和企业绩效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 .市场导向性的英美公司治理模式(英、美、加)

美英的公司治理结构一般被称作市场导向型结构或外部控制型治理结构。既以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为基础,公司股东主要依靠有关法律和公司章程,充分利用产品、资本、经理市场的竞争机制,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激励的模式。美英公司治理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股东高度分散、流动性强,使得这些股东高度关注股票收益率的升降而非公司经营状况,简而言之,美英公司的股东用简便的“用脚投票”取代费心费力的“用手投票”。公司治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通过外部力量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股价的波动性得以实现。这种治理结构要求有一个庞大、发达、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以及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公司治理把股东财富最大化视为公司的最高目标,注重分工和制衡,收入中红利的比例较大,资金回流到市场以维持股价。管理人员的选择本身也是市场行为,流动性很大。

二.全能银行导向性的德国公司治理模式

银行在公司治理中起主要作用。德国基于“监督职责与经营职责分离”的理念所构建的双层制结构,监事会与董事会并立,两者间实现业务监督和业务执行的分离。监事会与董事会成员不得交叉,监事会的地位处于董事会之上,以确保其不受董事会和经理层牵制地履行业务及财务的监督职能。 法人间交叉持股也是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德国股票市场只是小而非资本主义化的股票市场,因而大多数公司以银行作为主要的财务支持。银行拥有公司的股份占总市值的10%,虽然比重不高,但银行还是其他股东所持股票的保管人,通过接受个人和法人股东的委托托管,实际控制着高达50%的股票投票权。银行实际上是德国公司的核心股东。按照德国习惯,拥有10%股权的股东在监事会中享有一席之地,银行既是债权人又是所有者,同时是监事会成员,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公司经营不善时,往往是由银行大股东出面对公司加以干涉并改组董事会。

三.主办银行下的日本公司治理模式

企业的企业的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企业与银行之间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关系,一旦结合就很少变动,日本所有大公司都有自己的主银行。法人相互持股的股权结构下,日本公司中经理人员拥有高度的经营自主权。法人之间的相互持股使得股东的影响力在集团内部相互抵消,互相之间达成互不干涉的默契。法人的相互持股使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同时公司多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基础。

四、美、日、德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比较

美英外部控制型治理结构最重要的优点在于存在着对绩效不良管理者进行替代的持续的外部威胁。有效的资本市场降低了投资者监控的信息成本,在美国、英国这样信息有效率的市场里,能够真实反映投资价值的股票价格提供了有关上市公司管理效率的信息,从而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经理的监督成本。这种股价机制给经理人员以压力,使其努力工作,用良好的经营业绩维持股票的价格。这种市场机制对公司的控制有利于以最具生产性的方式来配置稀缺资源。这不仅有利于股东的最优利益,而且有利于整个公司的良性发展,绩效水平是十分高的。但它也存在着潜在不足:一是短期行为的威胁,即经理人员可能因过分关注短期有利的财务指标而忽视保持企业长期绩效所需的基础投资的重要性。公司经营者在股东追求短期利润和高分红率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以满足股东收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对短期目标更为注重,从而可能损及企业的长期发展。二是频繁易手的公司股权使得美国、英国公司资本结构的稳定性差。因为股东追求投资收益率最大化的预期势必导致股份不断转手,这不仅使公司的长期发展没有稳定的资产结构的保障,而且很容易形成企业兼并接管的动荡。

日德两国在股权相对集中、交叉持股及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扮演等方面极其相似,所以理论界又把日德公司治理结构统称为网络导向型治理结构或内部控制型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在减少股东信息不对称,保持利益各方的长期合作方面具有优势,通常能提高交易的有效性。由于企业资本主要来源于占支配地位的银行和财团,因而公司治理更重要的依靠债务约束、经营者的团队精神以及法人股东在公司非常状态下的控制能力。投资者的股权相对集中,使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对经理层实施直接的监管和控制,存在着通过战略投资者(大股东)干预而起作用的紧密的直接控制机制。这种治理结构也有潜在的弱点。由于缺乏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某些不易通过直接监督加以纠正的管理失误往往会长期存在。另外,金融市场不够发达,证券资本的流动性不够强,以及外部投资者比起战略资本供给者更缺乏信息优势等,都可能造成企业外部筹资的不利和兼并收购中企业价值的被低估。

总结

作为典型的几种公司治理方式,没有哪一种是完美的,它们各有优劣,它们存在各自的制度下存在很多年,证明了它们存在的合理性。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的发展,制度也需要随之做出调整,对这三种制度的升入研究,对我国公司在今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试比较英、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于“公司治理”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关于合伙企业和公司哪个对经济发展更为有效的判断。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每一种治理方式都有其特点。美国、英国、日本、德国这四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各有特点,但它们对企业自主创新和企业绩效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 .市场导向性的英美公司治理模式(英、美、加)

美英的公司治理结构一般被称作市场导向型结构或外部控制型治理结构。既以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为基础,公司股东主要依靠有关法律和公司章程,充分利用产品、资本、经理市场的竞争机制,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激励的模式。美英公司治理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股东高度分散、流动性强,使得这些股东高度关注股票收益率的升降而非公司经营状况,简而言之,美英公司的股东用简便的“用脚投票”取代费心费力的“用手投票”。公司治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通过外部力量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股价的波动性得以实现。这种治理结构要求有一个庞大、发达、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以及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公司治理把股东财富最大化视为公司的最高目标,注重分工和制衡,收入中红利的比例较大,资金回流到市场以维持股价。管理人员的选择本身也是市场行为,流动性很大。

二.全能银行导向性的德国公司治理模式

银行在公司治理中起主要作用。德国基于“监督职责与经营职责分离”的理念所构建的双层制结构,监事会与董事会并立,两者间实现业务监督和业务执行的分离。监事会与董事会成员不得交叉,监事会的地位处于董事会之上,以确保其不受董事会和经理层牵制地履行业务及财务的监督职能。 法人间交叉持股也是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德国股票市场只是小而非资本主义化的股票市场,因而大多数公司以银行作为主要的财务支持。银行拥有公司的股份占总市值的10%,虽然比重不高,但银行还是其他股东所持股票的保管人,通过接受个人和法人股东的委托托管,实际控制着高达50%的股票投票权。银行实际上是德国公司的核心股东。按照德国习惯,拥有10%股权的股东在监事会中享有一席之地,银行既是债权人又是所有者,同时是监事会成员,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公司经营不善时,往往是由银行大股东出面对公司加以干涉并改组董事会。

三.主办银行下的日本公司治理模式

企业的企业的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企业与银行之间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关系,一旦结合就很少变动,日本所有大公司都有自己的主银行。法人相互持股的股权结构下,日本公司中经理人员拥有高度的经营自主权。法人之间的相互持股使得股东的影响力在集团内部相互抵消,互相之间达成互不干涉的默契。法人的相互持股使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同时公司多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基础。

四、美、日、德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比较

美英外部控制型治理结构最重要的优点在于存在着对绩效不良管理者进行替代的持续的外部威胁。有效的资本市场降低了投资者监控的信息成本,在美国、英国这样信息有效率的市场里,能够真实反映投资价值的股票价格提供了有关上市公司管理效率的信息,从而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经理的监督成本。这种股价机制给经理人员以压力,使其努力工作,用良好的经营业绩维持股票的价格。这种市场机制对公司的控制有利于以最具生产性的方式来配置稀缺资源。这不仅有利于股东的最优利益,而且有利于整个公司的良性发展,绩效水平是十分高的。但它也存在着潜在不足:一是短期行为的威胁,即经理人员可能因过分关注短期有利的财务指标而忽视保持企业长期绩效所需的基础投资的重要性。公司经营者在股东追求短期利润和高分红率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以满足股东收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对短期目标更为注重,从而可能损及企业的长期发展。二是频繁易手的公司股权使得美国、英国公司资本结构的稳定性差。因为股东追求投资收益率最大化的预期势必导致股份不断转手,这不仅使公司的长期发展没有稳定的资产结构的保障,而且很容易形成企业兼并接管的动荡。

日德两国在股权相对集中、交叉持股及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扮演等方面极其相似,所以理论界又把日德公司治理结构统称为网络导向型治理结构或内部控制型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在减少股东信息不对称,保持利益各方的长期合作方面具有优势,通常能提高交易的有效性。由于企业资本主要来源于占支配地位的银行和财团,因而公司治理更重要的依靠债务约束、经营者的团队精神以及法人股东在公司非常状态下的控制能力。投资者的股权相对集中,使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对经理层实施直接的监管和控制,存在着通过战略投资者(大股东)干预而起作用的紧密的直接控制机制。这种治理结构也有潜在的弱点。由于缺乏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某些不易通过直接监督加以纠正的管理失误往往会长期存在。另外,金融市场不够发达,证券资本的流动性不够强,以及外部投资者比起战略资本供给者更缺乏信息优势等,都可能造成企业外部筹资的不利和兼并收购中企业价值的被低估。

总结

作为典型的几种公司治理方式,没有哪一种是完美的,它们各有优劣,它们存在各自的制度下存在很多年,证明了它们存在的合理性。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的发展,制度也需要随之做出调整,对这三种制度的升入研究,对我国公司在今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企业内部几种结算模式的比较
  • 企业内部几种结算模式的比较 在当今企业中最常用的几种结算模式可以分为:统收统支.拨付备用.结算中心.内部银行和财务公司. 统收统支顾名思义就是对于收入和支出进行统一的管理.它将企业的一切现金收付活动都集中于企业的财务部门,总公司使用一个银行 ...查看


  • 装修公司的运作模式及其优劣
  • 装修公司的运作模式及其优劣 很多朋友在选择装修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些所谓名气大的公司,觉得这样会有保障一些,殊不知,看一个公司的实力,是否有名气固然重要,但是还有公司行业资质.架构组成.规模大小.资金实力以及直接为你服务的设计师急工人的素质 ...查看


  •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及中国的选择_刘娴静
  • 2006年第2期(总第166期)社会主义研究 SOCIALISMSTUDIESNo.2,2006 SerialNo.166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及中国的选择 刘娴静 [摘要] 如何构建适应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已经 ...查看


  • 集团化管控模式设计方案(新)
  • 集团化异地管控模式的选择 水晓丽 目 录 一. 集团公司管控模式比较 (一)财务管控型 (二)战略管控型 (三)运营管控型 二. 集团现状分析 (一)现有业务介绍 (二)现有管控模式 (三)公司总体战略 三.案例分析:华润 四.集团管控模式 ...查看


  •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与创新实践
  • 摘要: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是一项工程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运用何种管理模式对工程项目至关重要.同时,要想适应建筑市场的多样性,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也需要谋求自身的创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型解决方案.本文客观分析了目前市场上主要的 ...查看


  • 商业模式与类型
  • 商业模式 1什么是商业模式 作为企业存在的最基本要素,商业模式已经成为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嘴边的一个名词.所有人都确信,好的商业模式是企业成功的保障.到底什么是商业模式?它包含什么要素,又有哪些常见类型呢? 简而言之:商业模式就是公司通过什么 ...查看


  • 美国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探究
  • 美国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探究 王琼芳丰兴东黄婵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610074响,所以内部阻力较小,凝聚力较强. 2.采用"从零开始"实现途径的 金融机构 金融服务组合的成本低于多家专业机构提 [文章摘要] 全能银 ...查看


  • 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的研究
  • 第12卷第4期2010年7月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Vol.12,No. 4Jul.2010 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的研究 金 燕,陈文章 营口115009) ( ...查看


  • 浅析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 [摘 要]随着国际市场迅速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我国,企业集团的模式也向多元化.多地域化方向快速发展,现有的会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于企业集团的管理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已实行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我国一些企业集团已经开始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