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教科书第七章

第七章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绪论

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特色

1.透过与周边民族的血统交融,汉民族本身不断地注入新血前进,虽在过程初期有所冲突,但大体上历

史潮流的方向是民族融合

2.融合的重点是文化而非血缘,突显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质是「兼容并蓄」

二、继秦汉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帝国:隋唐

1.汉帝国与欧洲罗马帝国东西辉映,但结果不同

A.罗马帝国因蛮族入侵而瓦解后,欧洲从此陷於分崩离析,未再统一过

B.汉帝国的崩解,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动荡,但胡汉民族融合却开启了隋唐统一的盛运

2.以政治威望、军事武功、经济富裕、文化发达四美兼备的强大国力,深为亚洲各国欣羡仰望,中外关

系互动不绝

3.英国史学家威尔斯认为,在七、八、九三个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

三、中国文化圈的形成

1.中国文化辐射至周围的邻近地区,其中以汉字、儒教、律令、中国的科技及中国化的佛教等五项影响

最甚,形成「东亚世界」,亦称「汉字文化圈」

2.以朝鲜半岛、日本及越南最为明显,并普遍建立起中国式的学校教育,且多与孔庙结合,称为「

庙学」;此区又与中国合称为「儒家文化区」

第一节隋唐的民族融合与国力强大

一、民族融合的四个阶段

1.第一期:先秦时期

A.融合种族:蛮、夷、戎、狄

B.特色:a.以文化标准区分夷夏并逐渐融合,於秦汉时期产生了所谓的「汉人」

b.「中国」一词渐取得文化上的涵义

C.结果:秦汉大一统盛世出现

2.第二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A.融合种族:匈奴、鲜卑、氐、羌、羯

B.特色:a.汉代用「羁縻」政策对待外族,尤其是对匈奴

b.於西晋衰落之际爆发了「五胡乱华」,但在隋唐时期已融入汉人

之中

c.五胡之中,以鲜卑汉化较深

C.结果:塑造隋唐盛世

3.第三期:隋唐~元末

A.融合种族:西域诸国,包括契丹、女真、西夏、蒙古

B.特色:a.唐代种族观念最淡薄,华夷一家

b.宋代外族在中国境内以征服者姿态建立了政权,但皆采中国政治

制度,接受中国文化思想

,其中女真汉化较深

c.《四书集注》在元仁宗时为科举考试定本

C.结果:明代盛世

4.第四期:明代~现代

A.融合种族:满、苗、豛、藏、回

B.特色:a.女真的后裔满洲人虽建立了清朝,但后来几乎全被汉人所同化

b.周围的少数民族也朝民族融合的方面来努力

二、胡汉交融与新汉族的出现

1.多民族的相处与适应

A.背景:胡族大规模移居至塞内,始自东汉(南匈奴内徙)

B.冲突:a.彼此由於生活方式、语言与风俗习惯的不同,冲突纠纷自然难免

b.西晋惠帝时江统的《徙戎论》,反映黄河流域北部边族与汉人长

期杂居,业已衍生出许多

严重的问题

C.结果:胡人入主中原,皆重用汉人并重视农业的发展;留居中原的汉人亦

有相当程度的适应方式,

民族有了新的交融

2.民族交融

A.胡族汉化

a.有相当多的统治者本身博通经史,如匈奴人刘聪、羌人姚泓、羯人石勒等

b.胡汉融合的重要里程碑: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1)以政府力量强力推行许多具体的汉化措施,更加落实汉化

(2)中原地区诸族的语言差异逐渐消失,夷夏观念亦日趋淡薄,在血统上逐渐地凝聚成一个整体

,在关中地区形成了所谓的「关陇集团」

B.汉人边族化

a.背景:汉人为顺应环境的变化,不得不渐行边族化;与边族通婚,学边

族语言,在服饰以及饮食

起居生活方式上,无可避免的沾染了边族的成分

b.推行:(1)西魏宇文泰主政时,以中原正统自居,并强制汉人官吏与汉人

军佐改用边族人的姓名,

彻底推行边族化

(2)东魏高欢即为胡化的汉人,曾努力的调和胡汉之间的冲突

C.意义:北方在边族汉化与汉人边族化的长期演进中,终於达到了多民族文

化融合的结果,奠定了辉

煌的唐朝盛世

三、隋唐的民族政策

1.夷夏观念淡薄,一视同仁

A.原因:王室本身就有胡人的血统,故对於外来文化能以开放的态度来充分吸收

B.表现

a.《资治通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以猜忌异类。盖德泽洽,

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b.《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2.政权开放,胡人甚至可担任宰相或武将之职,如日人朝(晁)衡、阿拉伯人李彦升、突厥人哥舒翰、契

丹人李光弼、高丽人高仙芝等

3.尊重「归化人」固有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并准许应举任官→《唐律疏议》:「诸化外,同类自

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4.对所征服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以外族酋长世袭担任都督刺史,予以高度自治权

A.《玉海》:「自太宗平东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内服,即其部落置州县,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

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

护所领,着于令式。」

C.为中唐以前边境安宁、四夷「若鼠得穴,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四、隋唐的军事武功

1.北亚及中亚:突厥

A.隋朝:a.修长城,驻重兵以固守

b.离间政策⌒隋文帝时,使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

c.和亲政策⌒使东突厥臣属於隋,表现了不战而屈人的兵法上策

B.唐朝

a.高祖:东突厥侵扰尤甚,曾考虑迁都以避其锋

b.太宗:李靖灭东突厥,西北君长上书尊太宗为「天可汗」

c.高宗:(1)苏定方攻灭西突厥,中亚诸蕃均改向唐入贡

(2)西域各国因恐大食、吐蕃入侵,纷求唐保护,远至波斯(今伊

朗)等国,皆奉唐天子

为天可汗

2.东亚:朝鲜与日本

A.隋炀帝、唐太宗:均曾东征朝鲜,无功而返

B.唐高宗:平定高丽

a.原因:百济及高丽联兵攻新罗,唐应新罗之请,遣苏定方平百济

b.结果:(1)日本以舟师援百济,为唐将刘仁轨大败於白江口,粉碎日本称

霸朝鲜之企图

(2)高丽平定,唐设「安东都护府」,行使朝鲜统治权

3.天可汗体系:贞观4年~玄宗晚年

A.范围:北至蒙古,南迄印度,东到朝鲜半岛,西达阿拉伯

B.目的:维系该地区的安全与和平

C.运作:在边疆设置6个都护府及10个节度使,以资指挥运作

D.拥有实权

a.册立各国君长,如波斯为联唐对抗大食,接受册封

b.徵调军队,如王玄策徵吐蕃及泥婆罗联军,助平中天竺;大食、回纥助平安史之乱

4.安史之乱前的版图:东起大海,西至咸海,南抵日南,北达贝加尔湖;已超越汉代

五、隋唐的政治威望

1.大唐盛世:太宗贞观、高宗永徽、玄宗开元之治

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度

A.决策与执行:中书省掌出令;门下省掌审查;尚书省下辖六部,掌执行

B.特点:a.将皇室与政府的权力分开,避免秦汉以来君权过度集中的现象

b.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有事决议於政事堂,彼此之间不仅权力平衡

,也能发挥集体决策的功能

3.军事:承继西魏以来的府兵制(部分徵兵制)

A.特色:a.以军府为中心,寓兵於农(兵农合一)

b.挑选军区中家富体健之男丁,自费当兵

c.府兵无事耕作,有事命将出征;事罢则兵散於府,将归於朝

B.优点:a.可减省国家军费,又可防止将帅专擅

b.军府的设置以京师所在的关内地区为中心,使中央的兵力足以控

制全国,收到内重外轻,

指臂运如之效

C.结果:玄宗以后改行「彍骑」的募兵制,可视为关陇集团时代结束的一种宣示

4.经济: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A.都是以编户为基础,有助於为民造产、抑制兼并、增加国家的赋役徵收

B.租庸调法的规定,项目分明而轻徭薄赋,是唐代前期户口增加、财政有馀的主因

5.选才:科举制

A.创立:隋炀帝创进士科

B.影响:a.打破了门阀世族的政权垄断,促进政府人事的新陈代谢

b.提高行政官员的素质,有助於确保中央集权的政府威望

6.唐代中期以后均田、租庸调和府兵制相继破坏,三省下的宰相又结集朋党,大唐盛世因此动摇

六、隋唐的经济富裕

1.安史之乱前,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体经济的繁荣

2.农业:A.隋代⌒大运河的开凿,既便南北运输,又富灌溉之利

B.唐代⌒水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加上水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进步,

铁犁牛耕的推广,结果垦

田大增,岁多丰稔

3.手工业:A.隋朝以前,都由政府控制,民间无从发展

B.隋唐统一后,私营手工业始获解放,随着社会经济富裕而日益兴

4.商业与市集

A.长安:a.由皇城、宫城及外郭城构成,为第一个有计画兴建的都市

b.外郭城包括108坊(住宅区)及东西两市(工商业区),市坊分

c.市中有肆(店铺)及行(同业组织),西市更是外商云集,胡风

鼎盛

B.农村的交通要道上,则出现了许多定期交易的草市、墟或集

C.大额的交易或远地的买卖,已使用「飞钱」,有如今天的汇票

D.各官府置有「公廨本钱」贷与商贾,以取利息

5.国际贸易:采开放政策

A.唐中叶后,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今成都),商业繁荣,谚称「扬一益二」

B.海上贸易以广州、泉州、明州为中心,政府於广州特设市舶司管理,这是中国海关制度的起源

七、隋唐的文化发达

1.学术:A.经学⌒唐太宗命孔颖达撰《五经正义》,整合魏晋南北朝时代以来

经学的南北异途,亦成为

唐代科考者(明经科)所必读的书

B.史学⌒设置史馆,建立官修史书,由史官修撰并由宰相监修的传统

2.文学:反映了唐人热情奔放、富於理想的创造力

A.诗歌⌒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其题材之广、艺术之精、数量之多,

远超过已往的朝代

B.古文⌒韩愈、柳宗元等人主张「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一改骈体文之风

C.传奇⌒为短篇小说,对宋元白话小说甚具启示作用

3.艺术

A.无论绘画、雕塑、书法、音乐或舞蹈,都有极辉煌的成就

a.书法:柳公权、颜真卿的楷体书法风格

b.绘画: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技巧,另有张萱、周棠的仕女图,李思训

、王维的山水画

c.其他:以青、绿、黄三色为主的唐三彩陶器、象徵佛教中国化的龙门石

窟佛像雕刻、绮丽的丝织

品等

B.敦煌千佛洞莫高窟的文物宝库,正是唐人艺术创作的陈列馆,其稀世的珍藏,堪称世界艺术史上的

奇迹

4.法律

A.制定以宗法礼教为中心的律令制度,成为历代传承不替的成文法制

B.《唐律疏议》以「礼教」为中心,强调尊卑贵贱的观念,并充满了「仁恕」精神

C.至今仍代表「中华法系」,被誉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

5.科技

A.医药: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汉医传世的不朽名着

B.建筑

a.隋李春的赵州安济挢,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孔拱挢

b.唐宣宗时的南禅寺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筑

c.西安的大雁塔,是唐高宗时玄奘按印度风格所设计,唐人考中进士后,多在此题名以为纪念,

称「雁塔题名」,与小雁塔都是隋唐伟大建筑技术的见证

C.印刷:a.隋末唐初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成都已成为全国印书业的中心

b.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懿宗时的《金刚经》,藏於大英博物馆

第二节隋唐与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

一、中西交通的发达

1.陆上丝绸之路

A.建立:汉武帝通西域后,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道

B.中断:汉魏以后,中国陷於长期分裂动乱,丝路颇受阻隔

C.重建:唐高宗平定西突厥后,从长安经河西走廊、新疆,直抵中亚、西亚

的丝路,再度畅行无阻

2.海上陶瓷之路

A.建立:8.C中叶后,中国瓷器已开辟了海外市场,为宋代瓷器的大量外销

开了先河,也称为「海上

丝绸之路」

B.日益重要

a.玄宗后,吐蕃、大食先后兴起,控制西域门户

b.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国北方情势又陷於混乱,海上的交通与贸易更显重要

C.盛况

a.来自阿拉伯、波斯及南亚各地的番舶,都停泊在交州、广州、明州或扬州,广州尤为番舶云集的

主要港埠;中国船也远航至印度及波斯湾

b.唐贾耽的《皇华四达记》,记载了「广州通海夷道」的航线、航程及沿线30多个国家的方位、

民情、风俗等,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文献

二、中国文物的西传

1.造纸术

A.时间:唐玄宗,751年

B.原因:唐将高仙芝在怛罗斯战役中被大食所败,中国战俘中有造纸工匠

C.结果

a.在撒马尔干(今乌兹别克中部)开办造纸厂,将造纸术传入回教世界 b.阿拉伯人将之传往欧洲,在世界文化史上,造成重大影响→欧洲的文艺复兴

c.此役加上安史之乱,使得太宗以来的天可汗制度日趋衰微

2.手工业技术:见杜环的《经行记》

A.黑衣大食阿拨斯王朝的都城库法(762年后以巴格达为首都),早已引进许多中国技师从事生产

B.成就

a.魏晋南北朝时期,蚕丝术已传到西亚;唐时,中国丝织技术得以在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两河

流域地区)开花结果

b.中国绘画艺术成为阿拉伯人金银器物的图案设计,并丰富了陶瓷器的彩绘花样

3.炼丹术

A.内容:以神仙说和冶金术相合而形成的一种学问

B.目的:制造长生不死药、点铁成金的药剂

C.影响:中国是炼丹术最先进的国家,其基本理论与方法经阿拉伯人承袭采

用后,传入欧洲,成为近

代化学的前驱

三、中亚、西亚及南亚文化的东播

1.舞乐

A.自西域传入琵琶、箜篌、笳、胡琴等,龟兹乐在中土尤为流行

B.开元、天宝年间,诸国屡献胡旋舞者,胡舞、胡乐几已左右中国的乐坛

2.服饰文化:集各地风尚之大成

A.披帛:仿自中天竺的披肩

B.簪步摇:源自波斯流行的耳环

C.小头鞋履窄衣裳:西域时尚

D.半胸酥嫩白云绕、粉胸半掩拟晴雪:印度的流行风

3.饮食:胡饼、葡萄酒颇为流行,

A.胡饼、葡萄酒颇为流行,砂糖的改良技术也透过丝路自印度引进

B.「笑入胡姬酒肆中」是许多骚人墨客的雅兴

4.宗教:信仰相当自由

A.佛教:已明显的中国化,并且形成各种宗派,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更是

研究中古新疆、中亚、南

亚历史的重要文献

B.道教:唐代许多君主特别崇信、提倡,崇为护国神

C.其他:袄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的支派)、伊斯兰教(回教)等

5.其他:波斯的波罗球戏、阿拉伯的外科医师、印度的凹凸画法、眼科医学、

制糖技术等,成为盛唐文

化的重要部分

四、隋唐文化的东传

1.朝鲜

A.积极汉化:唐高宗平定高丽,设安东都护府统治后

B.背景成因

a.历史因素

(1)相传是殷末箕子所开拓,春秋战国之际,燕、齐等国人民移居朝鲜者日众

(2)汉武帝设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首度将之纳入中国版图

(3)东汉后分裂为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历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鼎立而治

b.地理因素

c.隋唐的文治武功影响:新罗最着

(1)中央与地方政策均仿自中国,宰相府名为「执事府」,下设六部

(2)耕稼、婚礼、丧葬等社会习俗也与中国近似,经常派遣子弟大臣入唐,因此文教兴盛

(3)唐玄宗因新罗知书达礼,有类中华,而号之为「君子之国」

d.佛教思想的薰染教化:圆光法师

(1)曾居留中国凡四十年,新罗国人奉为「圣人」

(2)将儒、佛思想融会成具体易懂的信条:事君以忠、奉亲以孝、交友以信、临阵勿退、慎于杀

生等「世俗五戒」,一改萨满教之习

(3)以「世俗五戒」,做为朝鲜青年身体力行的德目,因而塑造了新罗立国精神的「花郎魂」,

类似日本的武士道

C.结果:新罗国力强盛,成为半岛上唯一独立的国家,后来并完成了半岛的统一

2.日本

A.接触开化:西汉武帝时,经由朝鲜的乐浪郡与中国接触

B.政治外交:a.东汉光武帝时,受封为「汉委奴国王」

b.曹魏明帝时,倭国女王受册封为「亲魏倭王」

C.全面汉化

a.7、8.C隋唐时期,以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等的中国经验,做为汉化运动的原动力

b.遣唐使目睹贞观文治武功并隆的时代,更加坚定日本全面汉化的政策

D.圣德太子:首先推动政治学中国,被尊为日本国家的第二个创造者 a.推动对华的平等外交,其遣隋使之国书已不再自居於附庸国地位;至唐高宗时,改倭国之名为「

日本」

b.颁布宪法、订定官制,使日本迈向中央集权及律令国家

E.孝德天皇(大化革新;约中国的唐太宗~唐高宗)

a.政治:(1)实施唐式官僚制度、「班田制」及租庸调制,逐渐迈向中央集权

(2)以根据唐律编纂而成的「大宝律令」基本法典,直至1885年

内阁制度成立止,始终是

日本国家规制的主要形式

b.文教:(1)留学生吉备真备仿中国楷书偏旁创立片假名,学问僧空海仿中

国草书发展出平假名

(2)中央的大学及地方的国学,都是以儒学教育为中心

(3)汉诗、汉文的阅读创作,成为贵族身分及教养的表徵

(4)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纪》及《日本书纪》,即是模仿中国纪

传体例

c.艺术:(1)无论是书道、绘画、雕塑或建筑,均以唐朝为仿行对象,如法

隆寺金堂壁画,风格近似

敦煌石窟壁画像

(2)奈良的平城京、京都的平安京建筑,即是具体而微的小长安,

反映出日本汉化的彻底

d.文化:效法唐风的历史先后绵延150年之久,直至平安时代(794~1192

年,约中唐~南宋)初期

,日本才逐渐创造出本土色彩的「国风文化」

F.鉴真上人

a.应日本圣武天皇之请,率领弟子东渡日本,首创日本律宗

b.贡献:(1)宗教⌒建立日本佛教剃度制,日本的天台宗与药商也奉他为始祖

(2)医学⌒《鉴真上人秘方》成为日本最珍贵的药物学典籍

(3)建筑⌒兴建唐招提寺,被誉为奈良时代(710~794年)建筑的代

(4)雕塑技术⌒以乾漆法创作的佛像,成为日本雕塑史上的「招提

寺派」

c.历史地位: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典范

3.越南

A.汉化渊源:a.秦⌒秦始皇已在越南境内设象郡,首先将之纳入版图

b.汉⌒武帝设立交睡、九真、日南三郡,汉字已逐渐在越南传

c.五代⌒渐脱离中国独立

B.历代王朝仍沿袭中国的制度

a.政治:如制朝服、定服色、立社稷,并举办科举

b.文化:历法、医学、思想方面无不受中国影响,史书也用汉字来记载 c.社会生活:(1)东汉马援即曾教导越人牛耕及穿渠灌溉的技术;一般风俗

习惯,无不受中国文化的

影响

(2)中国的道教信仰自三国时期传入越南,至唐代已广为流行

第三节西北及西南的民族与文化

一、突厥的兴起与文化发展

1.起源与发展

A.源出铁勒,5.C中叶为柔然所灭,被迁徙到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以此山形似战盔而称为「突厥」

B.因工於锻铁,故世为柔然锻奴,直至6.C中叶后强大,灭柔然,威震塞外

2.疆域:东起辽东、西至海、南尽漠北、北至贝加尔湖,成为继匈奴之后北

方最强大的游牧民族

3.社会文化

A.以畜牧狩猎为生,逐水草迁徙;人民好勇喜斗,善於骑射,重战死而轻病终

B.语言属阿尔泰语系,已有文字,为现行维吾尔文的根源,亦是最早发明文字的游牧民族

C.相传为狼所生,故习俗崇拜狼,牙帐建狼头鵄,以示不忘本

D.宗教信仰颇为自由,除传统萨满巫外,袄教、景教及佛教均曾为部众所崇奉

4.政治体系

A.部落首领称「可汗」,佐命大臣均由可汗子弟及宗族出任,皆为世袭

B.法制简而严:凡叛逆、杀人者死;伤人及盗,随轻重输财物以为偿

5.与中原国家的关系

A.东突厥

a.据大漠南北,与中国为邻,影响最大,唐太宗时灭之

b.唐设羁縻府以安置其降众,或使移居内地,逐渐与汉人融合涵化

B.西突厥

a.据中亚葱岭东西之地,唐高宗时平定

b.部分部落走依吐蕃、中亚诸国,其后裔在阿富汗、土耳其等地,均曾建立政权

二、回纥的兴衰

1.起源与发展

A.出於铁勒部族,唐以后称回(回)纥,德宗时改称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的意思

B.唐玄宗后,占有突厥故地及馀众,成为继突厥之后的塞北大国

2.社会文化:与突厥同种,故社会文化也与突厥大同小异

A.初使用突厥文,后才创回纥文

B.乘高轮毡车,逢大庆拜狼头鵄

C.初信奉萨满教,后改信摩尼教,宋以后才信回教

3.与唐室关系:叛服无常

A.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吐蕃入侵等,故唐室予以和亲、册封外,又允予绢马互市

B.恃功而骄,一味索财,但唐回关系尚能维持

a.唐因西南有吐蕃及南诏联兵入寇,不得不采「联回制吐」政策

b.当时吐蕃据有河西走廊及南疆等地,丝路受阻;内地丝绸都经回纥绕道西运,回纥获利甚丰

4.衰亡:唐文宗后,回鹘内讧不断,加上自然灾害频仍,国势衰落,终为同

族的黠戛斯所破而灭亡

三、吐谷浑的历史与文化

1.起源与发展

A.属鲜卑族后裔,其先世居辽东,於永嘉之乱时,率众走陇西,据有今青海地区,并以吐谷浑(本为

人名,而非族称)为氏

B.魏晋南北朝:前秦苻坚统一北方时,曾遣使通好;至南北朝时,行两面外交

B.隋:奉表称藩,文帝妻以光化公主,但仍叛服无常

C.唐:a.初屡寇唐边,太宗命李靖讨平之,立诺曷钵可汗,并妻以弘化公主

b.与吐蕃相攻伐,高宗拒其求援,诺曷钵终不敌而亡国

2.社会文化

A.社会组织:首领称可汗,下辖若干种落,首领皆称王公,协助可汗处理政务

B.社会制裁:清简严酷,除杀人及盗马者死外,其他罪犯均可输财赎罪

C.宗教信仰:除传统的萨满巫外,佛教亦颇盛行

四、吐蕃的兴起及其文化

1.源起与建国

A.为羌族的一支,初居於青海一带,后进入西藏;5.C(南北朝)时强大,其君长称为「赞普」(强

雄丈夫)

B.弃宗弄赞完成藏族的统一,并建立强大的吐蕃王国,蠃得「松赞干布」尊号

a.平定叛乱,巩固王权

b.迁都逻些(今拉萨),使吐蕃据有青康藏高原的中心,利於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吐蕃强盛的基础

2.弃宗弄赞的统治

A.重视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

a.派遣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

b.根据梵文及西域文字,制定藏文字母,藏族从此有了文字

c.与泥婆罗(今尼泊尔,尺尊公主)通聘,引进手工业技术与佛教信仰 d.遣使请求通婚,唐太宗妻以文成公主,将中原的历算、工艺、医药、经史、佛经等精致文化传入

西藏

B.改革政法制度,开化吐蕃

a.官制

(1)中央:原设大论(宰相)一人,总揽百政,后仿唐制,增设宰相多人

,一切军国大事都由宰

相会议决议,再经赞普批准后执行

(2)地方:与兵制合一;军事单位也就是地方行政机构,同时也是贵族的

领地,各级官员都由贵族

世袭担任

b.法律:依佛教十善观念,制定止恶4条、进善16条法令,意在吓阻犯罪

、劝善为良

c.宗教信仰

(1)原信仰苯教,以占卜吉凶、祈福禳灾、役使鬼神为主要活动

(2)弃宗弄赞先后与泥婆罗、唐朝通婚,大量传入佛经、佛像、法器等,历任赞普多虔诚护教,

遂成为佛教王国,又称为喇嘛教

3.向外扩张

A.唐蕃联姻后,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但吐蕃在接受唐册封的同时,仍不断对外扩张,

甚至入侵唐朝的边境

B.高宗时,吐蕃疆域已超越青康藏高原,不仅据有龟兹等西域地区,而且扩张到唐朝的边境

五、南诏的历史与文化

1.源起:属云南哀牢夷中的乌蛮族,以今洱海地区为基地

2.与唐室关系

A.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并协助南诏完成六诏的统一

B.天宝末年,因难忍唐朝边官贪暴欺凌,叛唐依附吐蕃

C.德宗时,实行北和回纥、南联南诏以「断吐蕃左、右臂」的政策,南诏再与唐修好亲善,同时也摆

脱了吐蕃的控制

3.社会文化

A.农业经济

a.官民无分贵贱,皆从事农耕生产;耕地国有,每人岁输米二斗,不兴徭役

b.重视水利灌溉,无水旱之忧

B.官制:颇受唐朝影响

a.中央:设清平官(宰相)若干人,共议国事,下设六曹,分掌政务 b.地方:仿效唐制,分为三级

C.宗教信仰:除传统的ζ灵信仰外,先后传入天师道、佛教宗派及吐蕃的密宗

第七章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绪论

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特色

1.透过与周边民族的血统交融,汉民族本身不断地注入新血前进,虽在过程初期有所冲突,但大体上历

史潮流的方向是民族融合

2.融合的重点是文化而非血缘,突显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质是「兼容并蓄」

二、继秦汉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帝国:隋唐

1.汉帝国与欧洲罗马帝国东西辉映,但结果不同

A.罗马帝国因蛮族入侵而瓦解后,欧洲从此陷於分崩离析,未再统一过

B.汉帝国的崩解,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动荡,但胡汉民族融合却开启了隋唐统一的盛运

2.以政治威望、军事武功、经济富裕、文化发达四美兼备的强大国力,深为亚洲各国欣羡仰望,中外关

系互动不绝

3.英国史学家威尔斯认为,在七、八、九三个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

三、中国文化圈的形成

1.中国文化辐射至周围的邻近地区,其中以汉字、儒教、律令、中国的科技及中国化的佛教等五项影响

最甚,形成「东亚世界」,亦称「汉字文化圈」

2.以朝鲜半岛、日本及越南最为明显,并普遍建立起中国式的学校教育,且多与孔庙结合,称为「

庙学」;此区又与中国合称为「儒家文化区」

第一节隋唐的民族融合与国力强大

一、民族融合的四个阶段

1.第一期:先秦时期

A.融合种族:蛮、夷、戎、狄

B.特色:a.以文化标准区分夷夏并逐渐融合,於秦汉时期产生了所谓的「汉人」

b.「中国」一词渐取得文化上的涵义

C.结果:秦汉大一统盛世出现

2.第二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A.融合种族:匈奴、鲜卑、氐、羌、羯

B.特色:a.汉代用「羁縻」政策对待外族,尤其是对匈奴

b.於西晋衰落之际爆发了「五胡乱华」,但在隋唐时期已融入汉人

之中

c.五胡之中,以鲜卑汉化较深

C.结果:塑造隋唐盛世

3.第三期:隋唐~元末

A.融合种族:西域诸国,包括契丹、女真、西夏、蒙古

B.特色:a.唐代种族观念最淡薄,华夷一家

b.宋代外族在中国境内以征服者姿态建立了政权,但皆采中国政治

制度,接受中国文化思想

,其中女真汉化较深

c.《四书集注》在元仁宗时为科举考试定本

C.结果:明代盛世

4.第四期:明代~现代

A.融合种族:满、苗、豛、藏、回

B.特色:a.女真的后裔满洲人虽建立了清朝,但后来几乎全被汉人所同化

b.周围的少数民族也朝民族融合的方面来努力

二、胡汉交融与新汉族的出现

1.多民族的相处与适应

A.背景:胡族大规模移居至塞内,始自东汉(南匈奴内徙)

B.冲突:a.彼此由於生活方式、语言与风俗习惯的不同,冲突纠纷自然难免

b.西晋惠帝时江统的《徙戎论》,反映黄河流域北部边族与汉人长

期杂居,业已衍生出许多

严重的问题

C.结果:胡人入主中原,皆重用汉人并重视农业的发展;留居中原的汉人亦

有相当程度的适应方式,

民族有了新的交融

2.民族交融

A.胡族汉化

a.有相当多的统治者本身博通经史,如匈奴人刘聪、羌人姚泓、羯人石勒等

b.胡汉融合的重要里程碑: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1)以政府力量强力推行许多具体的汉化措施,更加落实汉化

(2)中原地区诸族的语言差异逐渐消失,夷夏观念亦日趋淡薄,在血统上逐渐地凝聚成一个整体

,在关中地区形成了所谓的「关陇集团」

B.汉人边族化

a.背景:汉人为顺应环境的变化,不得不渐行边族化;与边族通婚,学边

族语言,在服饰以及饮食

起居生活方式上,无可避免的沾染了边族的成分

b.推行:(1)西魏宇文泰主政时,以中原正统自居,并强制汉人官吏与汉人

军佐改用边族人的姓名,

彻底推行边族化

(2)东魏高欢即为胡化的汉人,曾努力的调和胡汉之间的冲突

C.意义:北方在边族汉化与汉人边族化的长期演进中,终於达到了多民族文

化融合的结果,奠定了辉

煌的唐朝盛世

三、隋唐的民族政策

1.夷夏观念淡薄,一视同仁

A.原因:王室本身就有胡人的血统,故对於外来文化能以开放的态度来充分吸收

B.表现

a.《资治通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以猜忌异类。盖德泽洽,

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b.《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2.政权开放,胡人甚至可担任宰相或武将之职,如日人朝(晁)衡、阿拉伯人李彦升、突厥人哥舒翰、契

丹人李光弼、高丽人高仙芝等

3.尊重「归化人」固有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并准许应举任官→《唐律疏议》:「诸化外,同类自

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4.对所征服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以外族酋长世袭担任都督刺史,予以高度自治权

A.《玉海》:「自太宗平东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内服,即其部落置州县,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

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

护所领,着于令式。」

C.为中唐以前边境安宁、四夷「若鼠得穴,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四、隋唐的军事武功

1.北亚及中亚:突厥

A.隋朝:a.修长城,驻重兵以固守

b.离间政策⌒隋文帝时,使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

c.和亲政策⌒使东突厥臣属於隋,表现了不战而屈人的兵法上策

B.唐朝

a.高祖:东突厥侵扰尤甚,曾考虑迁都以避其锋

b.太宗:李靖灭东突厥,西北君长上书尊太宗为「天可汗」

c.高宗:(1)苏定方攻灭西突厥,中亚诸蕃均改向唐入贡

(2)西域各国因恐大食、吐蕃入侵,纷求唐保护,远至波斯(今伊

朗)等国,皆奉唐天子

为天可汗

2.东亚:朝鲜与日本

A.隋炀帝、唐太宗:均曾东征朝鲜,无功而返

B.唐高宗:平定高丽

a.原因:百济及高丽联兵攻新罗,唐应新罗之请,遣苏定方平百济

b.结果:(1)日本以舟师援百济,为唐将刘仁轨大败於白江口,粉碎日本称

霸朝鲜之企图

(2)高丽平定,唐设「安东都护府」,行使朝鲜统治权

3.天可汗体系:贞观4年~玄宗晚年

A.范围:北至蒙古,南迄印度,东到朝鲜半岛,西达阿拉伯

B.目的:维系该地区的安全与和平

C.运作:在边疆设置6个都护府及10个节度使,以资指挥运作

D.拥有实权

a.册立各国君长,如波斯为联唐对抗大食,接受册封

b.徵调军队,如王玄策徵吐蕃及泥婆罗联军,助平中天竺;大食、回纥助平安史之乱

4.安史之乱前的版图:东起大海,西至咸海,南抵日南,北达贝加尔湖;已超越汉代

五、隋唐的政治威望

1.大唐盛世:太宗贞观、高宗永徽、玄宗开元之治

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度

A.决策与执行:中书省掌出令;门下省掌审查;尚书省下辖六部,掌执行

B.特点:a.将皇室与政府的权力分开,避免秦汉以来君权过度集中的现象

b.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有事决议於政事堂,彼此之间不仅权力平衡

,也能发挥集体决策的功能

3.军事:承继西魏以来的府兵制(部分徵兵制)

A.特色:a.以军府为中心,寓兵於农(兵农合一)

b.挑选军区中家富体健之男丁,自费当兵

c.府兵无事耕作,有事命将出征;事罢则兵散於府,将归於朝

B.优点:a.可减省国家军费,又可防止将帅专擅

b.军府的设置以京师所在的关内地区为中心,使中央的兵力足以控

制全国,收到内重外轻,

指臂运如之效

C.结果:玄宗以后改行「彍骑」的募兵制,可视为关陇集团时代结束的一种宣示

4.经济: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A.都是以编户为基础,有助於为民造产、抑制兼并、增加国家的赋役徵收

B.租庸调法的规定,项目分明而轻徭薄赋,是唐代前期户口增加、财政有馀的主因

5.选才:科举制

A.创立:隋炀帝创进士科

B.影响:a.打破了门阀世族的政权垄断,促进政府人事的新陈代谢

b.提高行政官员的素质,有助於确保中央集权的政府威望

6.唐代中期以后均田、租庸调和府兵制相继破坏,三省下的宰相又结集朋党,大唐盛世因此动摇

六、隋唐的经济富裕

1.安史之乱前,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体经济的繁荣

2.农业:A.隋代⌒大运河的开凿,既便南北运输,又富灌溉之利

B.唐代⌒水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加上水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进步,

铁犁牛耕的推广,结果垦

田大增,岁多丰稔

3.手工业:A.隋朝以前,都由政府控制,民间无从发展

B.隋唐统一后,私营手工业始获解放,随着社会经济富裕而日益兴

4.商业与市集

A.长安:a.由皇城、宫城及外郭城构成,为第一个有计画兴建的都市

b.外郭城包括108坊(住宅区)及东西两市(工商业区),市坊分

c.市中有肆(店铺)及行(同业组织),西市更是外商云集,胡风

鼎盛

B.农村的交通要道上,则出现了许多定期交易的草市、墟或集

C.大额的交易或远地的买卖,已使用「飞钱」,有如今天的汇票

D.各官府置有「公廨本钱」贷与商贾,以取利息

5.国际贸易:采开放政策

A.唐中叶后,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今成都),商业繁荣,谚称「扬一益二」

B.海上贸易以广州、泉州、明州为中心,政府於广州特设市舶司管理,这是中国海关制度的起源

七、隋唐的文化发达

1.学术:A.经学⌒唐太宗命孔颖达撰《五经正义》,整合魏晋南北朝时代以来

经学的南北异途,亦成为

唐代科考者(明经科)所必读的书

B.史学⌒设置史馆,建立官修史书,由史官修撰并由宰相监修的传统

2.文学:反映了唐人热情奔放、富於理想的创造力

A.诗歌⌒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其题材之广、艺术之精、数量之多,

远超过已往的朝代

B.古文⌒韩愈、柳宗元等人主张「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一改骈体文之风

C.传奇⌒为短篇小说,对宋元白话小说甚具启示作用

3.艺术

A.无论绘画、雕塑、书法、音乐或舞蹈,都有极辉煌的成就

a.书法:柳公权、颜真卿的楷体书法风格

b.绘画: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技巧,另有张萱、周棠的仕女图,李思训

、王维的山水画

c.其他:以青、绿、黄三色为主的唐三彩陶器、象徵佛教中国化的龙门石

窟佛像雕刻、绮丽的丝织

品等

B.敦煌千佛洞莫高窟的文物宝库,正是唐人艺术创作的陈列馆,其稀世的珍藏,堪称世界艺术史上的

奇迹

4.法律

A.制定以宗法礼教为中心的律令制度,成为历代传承不替的成文法制

B.《唐律疏议》以「礼教」为中心,强调尊卑贵贱的观念,并充满了「仁恕」精神

C.至今仍代表「中华法系」,被誉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

5.科技

A.医药: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汉医传世的不朽名着

B.建筑

a.隋李春的赵州安济挢,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孔拱挢

b.唐宣宗时的南禅寺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筑

c.西安的大雁塔,是唐高宗时玄奘按印度风格所设计,唐人考中进士后,多在此题名以为纪念,

称「雁塔题名」,与小雁塔都是隋唐伟大建筑技术的见证

C.印刷:a.隋末唐初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成都已成为全国印书业的中心

b.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懿宗时的《金刚经》,藏於大英博物馆

第二节隋唐与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

一、中西交通的发达

1.陆上丝绸之路

A.建立:汉武帝通西域后,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道

B.中断:汉魏以后,中国陷於长期分裂动乱,丝路颇受阻隔

C.重建:唐高宗平定西突厥后,从长安经河西走廊、新疆,直抵中亚、西亚

的丝路,再度畅行无阻

2.海上陶瓷之路

A.建立:8.C中叶后,中国瓷器已开辟了海外市场,为宋代瓷器的大量外销

开了先河,也称为「海上

丝绸之路」

B.日益重要

a.玄宗后,吐蕃、大食先后兴起,控制西域门户

b.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国北方情势又陷於混乱,海上的交通与贸易更显重要

C.盛况

a.来自阿拉伯、波斯及南亚各地的番舶,都停泊在交州、广州、明州或扬州,广州尤为番舶云集的

主要港埠;中国船也远航至印度及波斯湾

b.唐贾耽的《皇华四达记》,记载了「广州通海夷道」的航线、航程及沿线30多个国家的方位、

民情、风俗等,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文献

二、中国文物的西传

1.造纸术

A.时间:唐玄宗,751年

B.原因:唐将高仙芝在怛罗斯战役中被大食所败,中国战俘中有造纸工匠

C.结果

a.在撒马尔干(今乌兹别克中部)开办造纸厂,将造纸术传入回教世界 b.阿拉伯人将之传往欧洲,在世界文化史上,造成重大影响→欧洲的文艺复兴

c.此役加上安史之乱,使得太宗以来的天可汗制度日趋衰微

2.手工业技术:见杜环的《经行记》

A.黑衣大食阿拨斯王朝的都城库法(762年后以巴格达为首都),早已引进许多中国技师从事生产

B.成就

a.魏晋南北朝时期,蚕丝术已传到西亚;唐时,中国丝织技术得以在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两河

流域地区)开花结果

b.中国绘画艺术成为阿拉伯人金银器物的图案设计,并丰富了陶瓷器的彩绘花样

3.炼丹术

A.内容:以神仙说和冶金术相合而形成的一种学问

B.目的:制造长生不死药、点铁成金的药剂

C.影响:中国是炼丹术最先进的国家,其基本理论与方法经阿拉伯人承袭采

用后,传入欧洲,成为近

代化学的前驱

三、中亚、西亚及南亚文化的东播

1.舞乐

A.自西域传入琵琶、箜篌、笳、胡琴等,龟兹乐在中土尤为流行

B.开元、天宝年间,诸国屡献胡旋舞者,胡舞、胡乐几已左右中国的乐坛

2.服饰文化:集各地风尚之大成

A.披帛:仿自中天竺的披肩

B.簪步摇:源自波斯流行的耳环

C.小头鞋履窄衣裳:西域时尚

D.半胸酥嫩白云绕、粉胸半掩拟晴雪:印度的流行风

3.饮食:胡饼、葡萄酒颇为流行,

A.胡饼、葡萄酒颇为流行,砂糖的改良技术也透过丝路自印度引进

B.「笑入胡姬酒肆中」是许多骚人墨客的雅兴

4.宗教:信仰相当自由

A.佛教:已明显的中国化,并且形成各种宗派,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更是

研究中古新疆、中亚、南

亚历史的重要文献

B.道教:唐代许多君主特别崇信、提倡,崇为护国神

C.其他:袄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的支派)、伊斯兰教(回教)等

5.其他:波斯的波罗球戏、阿拉伯的外科医师、印度的凹凸画法、眼科医学、

制糖技术等,成为盛唐文

化的重要部分

四、隋唐文化的东传

1.朝鲜

A.积极汉化:唐高宗平定高丽,设安东都护府统治后

B.背景成因

a.历史因素

(1)相传是殷末箕子所开拓,春秋战国之际,燕、齐等国人民移居朝鲜者日众

(2)汉武帝设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首度将之纳入中国版图

(3)东汉后分裂为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历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鼎立而治

b.地理因素

c.隋唐的文治武功影响:新罗最着

(1)中央与地方政策均仿自中国,宰相府名为「执事府」,下设六部

(2)耕稼、婚礼、丧葬等社会习俗也与中国近似,经常派遣子弟大臣入唐,因此文教兴盛

(3)唐玄宗因新罗知书达礼,有类中华,而号之为「君子之国」

d.佛教思想的薰染教化:圆光法师

(1)曾居留中国凡四十年,新罗国人奉为「圣人」

(2)将儒、佛思想融会成具体易懂的信条:事君以忠、奉亲以孝、交友以信、临阵勿退、慎于杀

生等「世俗五戒」,一改萨满教之习

(3)以「世俗五戒」,做为朝鲜青年身体力行的德目,因而塑造了新罗立国精神的「花郎魂」,

类似日本的武士道

C.结果:新罗国力强盛,成为半岛上唯一独立的国家,后来并完成了半岛的统一

2.日本

A.接触开化:西汉武帝时,经由朝鲜的乐浪郡与中国接触

B.政治外交:a.东汉光武帝时,受封为「汉委奴国王」

b.曹魏明帝时,倭国女王受册封为「亲魏倭王」

C.全面汉化

a.7、8.C隋唐时期,以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等的中国经验,做为汉化运动的原动力

b.遣唐使目睹贞观文治武功并隆的时代,更加坚定日本全面汉化的政策

D.圣德太子:首先推动政治学中国,被尊为日本国家的第二个创造者 a.推动对华的平等外交,其遣隋使之国书已不再自居於附庸国地位;至唐高宗时,改倭国之名为「

日本」

b.颁布宪法、订定官制,使日本迈向中央集权及律令国家

E.孝德天皇(大化革新;约中国的唐太宗~唐高宗)

a.政治:(1)实施唐式官僚制度、「班田制」及租庸调制,逐渐迈向中央集权

(2)以根据唐律编纂而成的「大宝律令」基本法典,直至1885年

内阁制度成立止,始终是

日本国家规制的主要形式

b.文教:(1)留学生吉备真备仿中国楷书偏旁创立片假名,学问僧空海仿中

国草书发展出平假名

(2)中央的大学及地方的国学,都是以儒学教育为中心

(3)汉诗、汉文的阅读创作,成为贵族身分及教养的表徵

(4)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纪》及《日本书纪》,即是模仿中国纪

传体例

c.艺术:(1)无论是书道、绘画、雕塑或建筑,均以唐朝为仿行对象,如法

隆寺金堂壁画,风格近似

敦煌石窟壁画像

(2)奈良的平城京、京都的平安京建筑,即是具体而微的小长安,

反映出日本汉化的彻底

d.文化:效法唐风的历史先后绵延150年之久,直至平安时代(794~1192

年,约中唐~南宋)初期

,日本才逐渐创造出本土色彩的「国风文化」

F.鉴真上人

a.应日本圣武天皇之请,率领弟子东渡日本,首创日本律宗

b.贡献:(1)宗教⌒建立日本佛教剃度制,日本的天台宗与药商也奉他为始祖

(2)医学⌒《鉴真上人秘方》成为日本最珍贵的药物学典籍

(3)建筑⌒兴建唐招提寺,被誉为奈良时代(710~794年)建筑的代

(4)雕塑技术⌒以乾漆法创作的佛像,成为日本雕塑史上的「招提

寺派」

c.历史地位: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典范

3.越南

A.汉化渊源:a.秦⌒秦始皇已在越南境内设象郡,首先将之纳入版图

b.汉⌒武帝设立交睡、九真、日南三郡,汉字已逐渐在越南传

c.五代⌒渐脱离中国独立

B.历代王朝仍沿袭中国的制度

a.政治:如制朝服、定服色、立社稷,并举办科举

b.文化:历法、医学、思想方面无不受中国影响,史书也用汉字来记载 c.社会生活:(1)东汉马援即曾教导越人牛耕及穿渠灌溉的技术;一般风俗

习惯,无不受中国文化的

影响

(2)中国的道教信仰自三国时期传入越南,至唐代已广为流行

第三节西北及西南的民族与文化

一、突厥的兴起与文化发展

1.起源与发展

A.源出铁勒,5.C中叶为柔然所灭,被迁徙到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以此山形似战盔而称为「突厥」

B.因工於锻铁,故世为柔然锻奴,直至6.C中叶后强大,灭柔然,威震塞外

2.疆域:东起辽东、西至海、南尽漠北、北至贝加尔湖,成为继匈奴之后北

方最强大的游牧民族

3.社会文化

A.以畜牧狩猎为生,逐水草迁徙;人民好勇喜斗,善於骑射,重战死而轻病终

B.语言属阿尔泰语系,已有文字,为现行维吾尔文的根源,亦是最早发明文字的游牧民族

C.相传为狼所生,故习俗崇拜狼,牙帐建狼头鵄,以示不忘本

D.宗教信仰颇为自由,除传统萨满巫外,袄教、景教及佛教均曾为部众所崇奉

4.政治体系

A.部落首领称「可汗」,佐命大臣均由可汗子弟及宗族出任,皆为世袭

B.法制简而严:凡叛逆、杀人者死;伤人及盗,随轻重输财物以为偿

5.与中原国家的关系

A.东突厥

a.据大漠南北,与中国为邻,影响最大,唐太宗时灭之

b.唐设羁縻府以安置其降众,或使移居内地,逐渐与汉人融合涵化

B.西突厥

a.据中亚葱岭东西之地,唐高宗时平定

b.部分部落走依吐蕃、中亚诸国,其后裔在阿富汗、土耳其等地,均曾建立政权

二、回纥的兴衰

1.起源与发展

A.出於铁勒部族,唐以后称回(回)纥,德宗时改称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的意思

B.唐玄宗后,占有突厥故地及馀众,成为继突厥之后的塞北大国

2.社会文化:与突厥同种,故社会文化也与突厥大同小异

A.初使用突厥文,后才创回纥文

B.乘高轮毡车,逢大庆拜狼头鵄

C.初信奉萨满教,后改信摩尼教,宋以后才信回教

3.与唐室关系:叛服无常

A.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吐蕃入侵等,故唐室予以和亲、册封外,又允予绢马互市

B.恃功而骄,一味索财,但唐回关系尚能维持

a.唐因西南有吐蕃及南诏联兵入寇,不得不采「联回制吐」政策

b.当时吐蕃据有河西走廊及南疆等地,丝路受阻;内地丝绸都经回纥绕道西运,回纥获利甚丰

4.衰亡:唐文宗后,回鹘内讧不断,加上自然灾害频仍,国势衰落,终为同

族的黠戛斯所破而灭亡

三、吐谷浑的历史与文化

1.起源与发展

A.属鲜卑族后裔,其先世居辽东,於永嘉之乱时,率众走陇西,据有今青海地区,并以吐谷浑(本为

人名,而非族称)为氏

B.魏晋南北朝:前秦苻坚统一北方时,曾遣使通好;至南北朝时,行两面外交

B.隋:奉表称藩,文帝妻以光化公主,但仍叛服无常

C.唐:a.初屡寇唐边,太宗命李靖讨平之,立诺曷钵可汗,并妻以弘化公主

b.与吐蕃相攻伐,高宗拒其求援,诺曷钵终不敌而亡国

2.社会文化

A.社会组织:首领称可汗,下辖若干种落,首领皆称王公,协助可汗处理政务

B.社会制裁:清简严酷,除杀人及盗马者死外,其他罪犯均可输财赎罪

C.宗教信仰:除传统的萨满巫外,佛教亦颇盛行

四、吐蕃的兴起及其文化

1.源起与建国

A.为羌族的一支,初居於青海一带,后进入西藏;5.C(南北朝)时强大,其君长称为「赞普」(强

雄丈夫)

B.弃宗弄赞完成藏族的统一,并建立强大的吐蕃王国,蠃得「松赞干布」尊号

a.平定叛乱,巩固王权

b.迁都逻些(今拉萨),使吐蕃据有青康藏高原的中心,利於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吐蕃强盛的基础

2.弃宗弄赞的统治

A.重视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

a.派遣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

b.根据梵文及西域文字,制定藏文字母,藏族从此有了文字

c.与泥婆罗(今尼泊尔,尺尊公主)通聘,引进手工业技术与佛教信仰 d.遣使请求通婚,唐太宗妻以文成公主,将中原的历算、工艺、医药、经史、佛经等精致文化传入

西藏

B.改革政法制度,开化吐蕃

a.官制

(1)中央:原设大论(宰相)一人,总揽百政,后仿唐制,增设宰相多人

,一切军国大事都由宰

相会议决议,再经赞普批准后执行

(2)地方:与兵制合一;军事单位也就是地方行政机构,同时也是贵族的

领地,各级官员都由贵族

世袭担任

b.法律:依佛教十善观念,制定止恶4条、进善16条法令,意在吓阻犯罪

、劝善为良

c.宗教信仰

(1)原信仰苯教,以占卜吉凶、祈福禳灾、役使鬼神为主要活动

(2)弃宗弄赞先后与泥婆罗、唐朝通婚,大量传入佛经、佛像、法器等,历任赞普多虔诚护教,

遂成为佛教王国,又称为喇嘛教

3.向外扩张

A.唐蕃联姻后,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但吐蕃在接受唐册封的同时,仍不断对外扩张,

甚至入侵唐朝的边境

B.高宗时,吐蕃疆域已超越青康藏高原,不仅据有龟兹等西域地区,而且扩张到唐朝的边境

五、南诏的历史与文化

1.源起:属云南哀牢夷中的乌蛮族,以今洱海地区为基地

2.与唐室关系

A.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并协助南诏完成六诏的统一

B.天宝末年,因难忍唐朝边官贪暴欺凌,叛唐依附吐蕃

C.德宗时,实行北和回纥、南联南诏以「断吐蕃左、右臂」的政策,南诏再与唐修好亲善,同时也摆

脱了吐蕃的控制

3.社会文化

A.农业经济

a.官民无分贵贱,皆从事农耕生产;耕地国有,每人岁输米二斗,不兴徭役

b.重视水利灌溉,无水旱之忧

B.官制:颇受唐朝影响

a.中央:设清平官(宰相)若干人,共议国事,下设六曹,分掌政务 b.地方:仿效唐制,分为三级

C.宗教信仰:除传统的ζ灵信仰外,先后传入天师道、佛教宗派及吐蕃的密宗


相关文章

  • 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
  • 关键词 台湾地区,历史课程设置,历史教科书编写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21-0003-15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受传统的影响,台湾地方当局比较重视对中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近年来,随着海峡 ...查看


  • 第七组词语句子
  • 第七组课文 第七组 词语 估量 损失 殿堂 宏伟 侵入 销毁 瑰宝 灰烬 进犯 转移 掩护 任务 崎岖 尸体 坠落 雹子 仇恨 眺望 豪迈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诗情画意 天南海北 奇珍异宝 满腔怒火 斩钉截铁 停泊 港口 ...查看


  • 清朝鼎盛时期疆域到底有多大?
  • 作者:子耒    2010年10月1日 读蓝勇先生巨著<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版),偶翻至第七章"历史时期疆域与民族分布",第150页倒数第五行,云"从清乾隆到道光年间,清代版图面积达到了 ...查看


  • 初中历史重点
  • 朝代顺序先缕清楚在看下面的专题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辽宋夏金元→ 明清 一.历代政治措施: ⑴. 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商鞅变法内容之一: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查看


  • 当今中学历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
  • 最近几年来,笔者在网上经常与果粉唇枪舌剑.果粉们在无底线地谩骂毛泽东的同时,对蒋介石却是恭恭敬敬地称为"蒋公",声称"蒋公"领导中国打赢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使中国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成为中华民 ...查看


  • 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战争遗留问题
  • 第六专题 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战争遗留问题 一.如何评价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1.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出现了两个抗日战场,一个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这两个战场在地域上相对独立,但同 ...查看


  • 一张日本高中生的历史答卷--走四方
  • 一张日本高中生的历史答卷 yanghong 发表于 2005-8-15 21:14:00 今天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翻开今天的各大报纸,都用了相当的版面详尽地描述历史.但是,没有谁谈到教育,更没有谁联系到今天来谈论中日之间的教育.今天为什 ...查看


  • 朝鲜战争的真相
  • 除中国和朝鲜之外,世界各国称之为"韩战".长期以来国内的自说自话,让我们愚昧无知.先看看各国对那场战争的记叙与评论吧. 美国·教科书名:<世界历史>(第五版) 课文题目:朝鲜战争是中国的不幸 作者:威廉·杜伊 ...查看


  • 美国的历史教科书是怎么写中国和世界历史的?
  • 美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供10~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本是彩色精装书,洋洋洒洒1000页内容里有60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