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辩证关系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是闻一多先生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的称誉。而一生只流传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其诗《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七言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这诗以春江、月夜为背景,引发作者对离别相思之苦的感叹,同时也引发了作者深沉邈远的哲思与人生感悟,宇宙永恒, 但独自的人生却是短暂易逝的,同时面对浩瀚的宇宙人类又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这着实让人感伤。可是人类却是生生不息的,这又让人感到欣慰。 由美景而追问宇宙而思索人生的短暂与永恒,使这首诗初步洗脱六朝宫体诗的浓脂腻粉,显得词情语丽,清新脱俗,为人们所传颂。

作为写景、抒情且阐发哲理都很出色的优秀诗篇,《春江花月夜》恰到好处的处理好了情与景、情与理的辩证关系,使这首诗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并且使哲理的抒发自然、深刻。下面我们就就本诗情与景、情与理的辩证关系来赏析这首“诗中的诗”。

一、情与景

“情”与“景”是很多诗歌都会涉及到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时借景抒情,有时情景交融。本诗更多的是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融情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二者同寓于一体,密不可分。如果情景分离或有景无情,或景多情少,都不算好诗。但是二者也有主次之分,情是主,景是宾。写景是为了抒情,或者说是为了更好的抒情。

诗中开篇就展现出一幅意境空蒙的美妙夜景: 春江潮水初涨, 似与海平; 动荡的水波之上, 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下江流蜿蜒绕过开满鲜花的草地, 月下的花林像洒满细小的露珠般晶莹剔透。“明月”“春江”“海”等都是诗歌常用的意象,与海平起的春江水,与海潮一同升起的的明月,照在花林的皎洁月光,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夜景。形势阔大,但是因为有月光和花林,又显出了夜的柔美与婉约。“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更是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流霜”, 以“霜”喻月色, 写出月色的朦胧纯净; 以“流”修饰, 写出了月光的流泻,“月光如水”, 月光本是静物,这里却用“飞”来写,以动写静,似乎月色也如江水流动,空灵传神。“白沙看不见”更见月光普照大地,广阔无边。“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是不觉月到中天, “一色”写月下天地的澄澈空明, 万籁宁静; “皎皎”是这朦胧的背景之下的澄亮的一轮孤月。

触景生情、相思别离原是传统的主题,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这传统主题上把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作了诗意再现后,又作了“哲理升华”。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作者身处这样的情景, 心境开阔,自然望月怀远, 一

个“愁”字, 一个“江月待人”, 寄托了相思不得相见的无尽的惆怅。由景入情,自然转接。“白云”飘忽不定, 是游子的象征; “青枫浦”常作感伤离别的物、地, “愁”一字双关, 既写游子的漂泊之愁, 又写思妇的等待之愁, 引出“相思”的主题。后面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 “谁家”“何处”是写离愁不止一家一地, 表明了“相思”的普遍; 这后半部分既有以上对游子思妇的总写, 又有对各自的描摹。“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昭君。”诗人想象着月光徘徊,一定也照在了家乡,思妇月下“不思量自难忘”, 看到月光便思念起在外的丈夫,于是讨厌这恼人的月光,可是卷起帘子却卷不起月色, 拂去砧上的月色却月色又来。月色撩人, 无处不在, 更加恼人。她们生存在同一天空下,却不能相见,“相望”,只能是借月相望, 于是思妇想,但愿我能像月光一样照在你身上,与你相伴。 这是写思妇在家的思念,下面自然引出对游子的描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谈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路途遥远,书信不达,光阴不待人,无以传达相思之情。看到月亮已经西斜,想着春也快要结束, 可是游子却无法回家。时光如这江水一样,不舍昼夜。可是我什么时候才能乘月归家呢?诗人将思妇的哀怨寄托在月光上,月光让她思念丈夫,可是思念丈夫又让他心烦意乱,于是讨厌月光,月光与思妇的感情息息相关,影响着她的心情与行为。而游子却是看到落花发觉春意阑珊,春已过去大半自己却仍漂泊在外,无法与妻子同赏春景。“落花”本就是光阴荏苒,岁月无情的的伤感意象,这里由落花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景物已经把悲伤的气氛渲染出来,感情的表达便顺理成章。末句的“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更是游子思妇的共同期盼。不绝如缕的月光,静谧委婉的夜景,将相思之情、游子之情、思妇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 情思摇曳, 令人心醉神迷。不知何者是景, 何者是情, 此情此景绵绵无尽。清代人王尧衢评此诗结尾说: “余情袅袅, 摇曳于春江花月之中, 望海天而杳渺, 感今古之茫茫, 伤离别而相思, 视流光而如梦。千端万绪, 总在此情字内, 动摇不已,将全首诗情, 一总归结其下。添不得一字, 而又余的无穷。”(《唐诗合解》)

在意境创造中, 抒情客体———景, 抒情主体———情, 这两条线索在诗中不是并行的, 而是相互交织, 臻于情景交融、主客体相谐的妙境。诗人笔端处处不离月, 情随月升、月高月斜、月落而起伏跌宕。诗人独特地借助于明月来抒发和表达多种感情, 情因景生, 而又染情于景, 从而达到情景的水乳融浑。全诗从头到尾都在写景, 但又无时无刻不在言情, 可谓“ 一切景语皆为情语”。诗人将明月写成有情体, 知人意, 通人心, 传人情, 对于完成景情的相谐相融是很重要的。于是,就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诗歌境界。

二、情与理

情与理在诗歌表达中应该是“情理统一”的。而有的诗歌有理无情 : 如宋代理学家程颐,《谢王佺期寄药》就是一例:至诚通灵药通神,远寄衰翁济病身。 我亦有丹君信否? 用时还解寿斯民。也有的诗歌是有情无理:有情无理:如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但是本诗却是情理高度统一的佳作,本诗虽未直接说理,但是理在境中,引人深思。

诗人在开始先描述了一系列的景象:春临大地, 江河上游冰雪消融, 潮水顿涨, 江连海平, 月共潮。月光普照,在万里的波浪上面闪闪发光,照在花林里,晶莹剔透。月光如此明亮,整个空间都是一个纯洁的透明状态。站在被月光照得玲珑透彻的春江边,诗人开始了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就是说在这令人陶醉的江畔,是谁首先观赏到这妩媚皎洁的明月?这多情的江月,又是什么时候把你的光泽照向人间的?作者其实也许是在考虑宇宙的何时开始,是否有结束的问题。接着诗人联系人生与宇宙,又吟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悟出一个有关永恒的哲理,虽然人生短暂,可是整个人类却是一直在延续着的,一代代无休止的继续下去。宇宙是亘古不变的,不管人类经历怎样的演变和历史,明月还是那个明月,可是,人类生命现象也是绵延不绝的,我们的文明,我们的历史,就经由不断新生的人类传承下去。这就是诗人从春江月夜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是探索大自然和宇宙之后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诗人并没有直接的感叹人生短暂,感叹宇宙永恒,也没有表达对人类生命不息的欣慰,可是这些哲理,道理却是很显然的融化在诗句中,诗中诗人不自觉的发问,虽从未离开景物,可是却让我们体会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让读者也不自觉的陷入沉思,思考人生,思考宇宙的哲理。这就是诗人的“理在境中”的境界。

三、小结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佳作,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尴尬与喜悦。对宇宙的好奇、对生命秘密的探索,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从古及今以至将来,将永远继续。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此好诗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参考文献】

1、张蕾.浅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形式[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11月第6期

2、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版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内容摘要】《春江花月夜》作为千古绝唱,写景、抒情且阐发哲理都很出色,恰到好处的处理好了情与景、情与理的辩证关系,使这首诗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并且使哲理的抒发自然、深刻。本文从诗歌情与景、情与理两对辩证关系来赏析,旨在突出诗歌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即优美的写景抒情与深刻的哲理阐发。

【关键词】情景交融 理在境中 辩证关系

浅析《春江花月夜》的辩证关系

姓名: 许丹丹

班级: 08汉语本科班

学号: 27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是闻一多先生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的称誉。而一生只流传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其诗《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七言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这诗以春江、月夜为背景,引发作者对离别相思之苦的感叹,同时也引发了作者深沉邈远的哲思与人生感悟,宇宙永恒, 但独自的人生却是短暂易逝的,同时面对浩瀚的宇宙人类又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这着实让人感伤。可是人类却是生生不息的,这又让人感到欣慰。 由美景而追问宇宙而思索人生的短暂与永恒,使这首诗初步洗脱六朝宫体诗的浓脂腻粉,显得词情语丽,清新脱俗,为人们所传颂。

作为写景、抒情且阐发哲理都很出色的优秀诗篇,《春江花月夜》恰到好处的处理好了情与景、情与理的辩证关系,使这首诗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并且使哲理的抒发自然、深刻。下面我们就就本诗情与景、情与理的辩证关系来赏析这首“诗中的诗”。

一、情与景

“情”与“景”是很多诗歌都会涉及到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时借景抒情,有时情景交融。本诗更多的是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融情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二者同寓于一体,密不可分。如果情景分离或有景无情,或景多情少,都不算好诗。但是二者也有主次之分,情是主,景是宾。写景是为了抒情,或者说是为了更好的抒情。

诗中开篇就展现出一幅意境空蒙的美妙夜景: 春江潮水初涨, 似与海平; 动荡的水波之上, 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下江流蜿蜒绕过开满鲜花的草地, 月下的花林像洒满细小的露珠般晶莹剔透。“明月”“春江”“海”等都是诗歌常用的意象,与海平起的春江水,与海潮一同升起的的明月,照在花林的皎洁月光,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夜景。形势阔大,但是因为有月光和花林,又显出了夜的柔美与婉约。“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更是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流霜”, 以“霜”喻月色, 写出月色的朦胧纯净; 以“流”修饰, 写出了月光的流泻,“月光如水”, 月光本是静物,这里却用“飞”来写,以动写静,似乎月色也如江水流动,空灵传神。“白沙看不见”更见月光普照大地,广阔无边。“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是不觉月到中天, “一色”写月下天地的澄澈空明, 万籁宁静; “皎皎”是这朦胧的背景之下的澄亮的一轮孤月。

触景生情、相思别离原是传统的主题,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这传统主题上把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作了诗意再现后,又作了“哲理升华”。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作者身处这样的情景, 心境开阔,自然望月怀远, 一

个“愁”字, 一个“江月待人”, 寄托了相思不得相见的无尽的惆怅。由景入情,自然转接。“白云”飘忽不定, 是游子的象征; “青枫浦”常作感伤离别的物、地, “愁”一字双关, 既写游子的漂泊之愁, 又写思妇的等待之愁, 引出“相思”的主题。后面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 “谁家”“何处”是写离愁不止一家一地, 表明了“相思”的普遍; 这后半部分既有以上对游子思妇的总写, 又有对各自的描摹。“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昭君。”诗人想象着月光徘徊,一定也照在了家乡,思妇月下“不思量自难忘”, 看到月光便思念起在外的丈夫,于是讨厌这恼人的月光,可是卷起帘子却卷不起月色, 拂去砧上的月色却月色又来。月色撩人, 无处不在, 更加恼人。她们生存在同一天空下,却不能相见,“相望”,只能是借月相望, 于是思妇想,但愿我能像月光一样照在你身上,与你相伴。 这是写思妇在家的思念,下面自然引出对游子的描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谈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路途遥远,书信不达,光阴不待人,无以传达相思之情。看到月亮已经西斜,想着春也快要结束, 可是游子却无法回家。时光如这江水一样,不舍昼夜。可是我什么时候才能乘月归家呢?诗人将思妇的哀怨寄托在月光上,月光让她思念丈夫,可是思念丈夫又让他心烦意乱,于是讨厌月光,月光与思妇的感情息息相关,影响着她的心情与行为。而游子却是看到落花发觉春意阑珊,春已过去大半自己却仍漂泊在外,无法与妻子同赏春景。“落花”本就是光阴荏苒,岁月无情的的伤感意象,这里由落花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景物已经把悲伤的气氛渲染出来,感情的表达便顺理成章。末句的“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更是游子思妇的共同期盼。不绝如缕的月光,静谧委婉的夜景,将相思之情、游子之情、思妇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 情思摇曳, 令人心醉神迷。不知何者是景, 何者是情, 此情此景绵绵无尽。清代人王尧衢评此诗结尾说: “余情袅袅, 摇曳于春江花月之中, 望海天而杳渺, 感今古之茫茫, 伤离别而相思, 视流光而如梦。千端万绪, 总在此情字内, 动摇不已,将全首诗情, 一总归结其下。添不得一字, 而又余的无穷。”(《唐诗合解》)

在意境创造中, 抒情客体———景, 抒情主体———情, 这两条线索在诗中不是并行的, 而是相互交织, 臻于情景交融、主客体相谐的妙境。诗人笔端处处不离月, 情随月升、月高月斜、月落而起伏跌宕。诗人独特地借助于明月来抒发和表达多种感情, 情因景生, 而又染情于景, 从而达到情景的水乳融浑。全诗从头到尾都在写景, 但又无时无刻不在言情, 可谓“ 一切景语皆为情语”。诗人将明月写成有情体, 知人意, 通人心, 传人情, 对于完成景情的相谐相融是很重要的。于是,就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诗歌境界。

二、情与理

情与理在诗歌表达中应该是“情理统一”的。而有的诗歌有理无情 : 如宋代理学家程颐,《谢王佺期寄药》就是一例:至诚通灵药通神,远寄衰翁济病身。 我亦有丹君信否? 用时还解寿斯民。也有的诗歌是有情无理:有情无理:如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但是本诗却是情理高度统一的佳作,本诗虽未直接说理,但是理在境中,引人深思。

诗人在开始先描述了一系列的景象:春临大地, 江河上游冰雪消融, 潮水顿涨, 江连海平, 月共潮。月光普照,在万里的波浪上面闪闪发光,照在花林里,晶莹剔透。月光如此明亮,整个空间都是一个纯洁的透明状态。站在被月光照得玲珑透彻的春江边,诗人开始了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就是说在这令人陶醉的江畔,是谁首先观赏到这妩媚皎洁的明月?这多情的江月,又是什么时候把你的光泽照向人间的?作者其实也许是在考虑宇宙的何时开始,是否有结束的问题。接着诗人联系人生与宇宙,又吟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悟出一个有关永恒的哲理,虽然人生短暂,可是整个人类却是一直在延续着的,一代代无休止的继续下去。宇宙是亘古不变的,不管人类经历怎样的演变和历史,明月还是那个明月,可是,人类生命现象也是绵延不绝的,我们的文明,我们的历史,就经由不断新生的人类传承下去。这就是诗人从春江月夜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是探索大自然和宇宙之后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诗人并没有直接的感叹人生短暂,感叹宇宙永恒,也没有表达对人类生命不息的欣慰,可是这些哲理,道理却是很显然的融化在诗句中,诗中诗人不自觉的发问,虽从未离开景物,可是却让我们体会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让读者也不自觉的陷入沉思,思考人生,思考宇宙的哲理。这就是诗人的“理在境中”的境界。

三、小结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佳作,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尴尬与喜悦。对宇宙的好奇、对生命秘密的探索,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从古及今以至将来,将永远继续。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此好诗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参考文献】

1、张蕾.浅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形式[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11月第6期

2、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版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内容摘要】《春江花月夜》作为千古绝唱,写景、抒情且阐发哲理都很出色,恰到好处的处理好了情与景、情与理的辩证关系,使这首诗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并且使哲理的抒发自然、深刻。本文从诗歌情与景、情与理两对辩证关系来赏析,旨在突出诗歌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即优美的写景抒情与深刻的哲理阐发。

【关键词】情景交融 理在境中 辩证关系

浅析《春江花月夜》的辩证关系

姓名: 许丹丹

班级: 08汉语本科班

学号: 27


相关文章

  • 唐宋诗文名句哲理简析
  • 唐宋诗文名句哲理简析 古典诗文 2009-09-01 0701 唐宋诗文名句哲理简析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句出自宋·朱熹<观书有感>,喻意为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 ...查看


  • 舞蹈的社会作用第1期
  • 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历来深受人们喜爱.我国各族的先民们,早就以歌舞这种形式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寄托本民族的理想和愿望,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联,有着积极的社会作用. 舞蹈的历史十分悠久 ...查看


  • 哲学古诗词解读
  • 哲学古诗词解读 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 ...查看


  • 以古语.古诗.名言为背景的哲学选择题
  • 以古语.古诗.名言为背景的哲学选择题2 分类: 高考试题|字号 订阅 41.(2005年北京春招卷)"草萤有耀终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查看


  • 高三古诗文阅读训练四
  • 高三古诗文阅读训练四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6空).(6分) 游天姥吟留别>) (5) ?江月何年初照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岁寒, .(<论语•子罕 >)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查看


  • 浅谈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 筵也曼凰. 浅谈黑格尔的"自然美 孙爽 (沈阳市浑南新区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 "与 "艺术美" 10168) 瞒要]黑格尔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建筑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 ...查看


  • [春江花月夜]的内涵赏析
  • 摘 要:<春江花月夜>历来被认为是写景佳作,在迷离的景色下面有作者对于宇宙.生命和人类的深深思索,闻一多先生把握到了这种内涵,并给予了中肯评价,这些评价成为理解<春江花雨夜>的另一个思路. 关键词:张若虚:宇宙意识: ...查看


  • 想像与联想思维训练
  • 想像与联想思维训练 -------------------------------------------------------------------------------- 出处:创E设计 作者:不详 发表时间:不详 想像和联想思维 ...查看


  •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4 附录一 表达交流
  • 一.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范文1 [品读范文] 读书的艺术 闲时沏上一壶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这便是我闲时的最大乐趣.有人说,读书是一种艺术.是的,读书实在如此. (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