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

三 判断题:

1.基本农田不单指“高产稳产”农田,还包括必须保留的中低产田。( √ ) 2.土地利用预测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起点。( ╳ )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具体确定各单位或个人使用土地的范围和每个地块的用途。( ╳ ) 4.在土地利用分区中,某一用地区内不允许其他用地类型存在。( ╳ ) 5.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一般可用定额指标法。( √ )

6.交通用地规划、城市规划等部门规划不属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 7.土地开发专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 ╳ )

8.一般水库工程占地面积概算是对库区的淹没面积进行估算。( √ ) 9.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必须先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 )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用地指标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任何情况不得改变。( ╳ ) 1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起点。( √ ) 12.只有“高产稳产”的农田才能划为基本农田。( ╳ ) 13.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是土地利用预测的核心内容。( ╳ )

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使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达到最佳。( ╳ ) 15.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 ╳ ) 16.交通运输用地规划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 √ )

17.土地利用计划按照调节控制程度可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 ) 18.复种指数等于农作物播种面积除以土地总面积。( ╳ )

19.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必要时,土地管理部门可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对规划指标进行适当修改。( ╳ )

20.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用地布局的合理程度及规划方案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因素。( √ )

四 名词解释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

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22.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内或国家中,由不同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23.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4.城市规划区:按《城市规划法》,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27.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指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生产力条件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供养的人口数量。

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要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

33.基本农田保护区:从战略高度,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满足本地区人口增长需要和国家对这一地区农产品需要而确保的农田。

增加耕地面积,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调整和组织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以土地产出率为基础的土地生产能力;提高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能力。

六 论述题

1请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及其外延,并说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入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2分) 本质内涵:(1)对发展的肯定(2分);

(2)保证生存发展权的代际延伸。(2分)

三重外延:(1)人类社会要发展,但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前提;(2分)

(2)所有国家(地区)都要发展,但一个国家(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国家(地区)的发展为代价;(2分)

(3)当代人类要发展,但当代人类的发展不能使人类后代失去发展机遇。(2分) 1)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2分)

2)协调土地供求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3分)

3)土地利用规划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要求。(3分)

2土地有哪些自然、经济特性?根据这些特性指出土地利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自然特性

位置固定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2分) 面积有限性--------------------------------珍惜土地资源(2分)

质量差异性--------------------------------重视适宜性评价、因地制宜利用(2分) 功能永续性--------------------------------保护土地功能(2分)

系统整体性--------------------------------整体分析问题、追求综合效益(2分) (二)经济特性

供给稀缺性--------------------------------珍惜土地资源(2分)

利用方式分散性--------------------------合理组织土地利用(2分) 利用方向变更困难性--------------------因地制宜(2分) 报酬递减可能性--------------------------合理投入(2分)

利用后果社会性--------------------------重视政府调控、维护稳定(2分)

3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什么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并要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保生态环境”的用地方针?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是由土地的自然特性、土地的功能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土地具有自然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们不能创造土地,也不能使土地消灭,只能改良土地,影响土地利用。这决定了要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利用土地。(2分)

2.土地具有面积有限性。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资源十分短缺,更应倡导“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2分)

3.土地具有位置的固定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2分)

4.土地具有永续利用性。只要人们合理利用土地,土地的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生产资料功能和提供景观功能就具有无限性和可塑性,所以要合理利用土地。(2分)

5.土地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地利用要符合生态经济原则,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土地利用不能破坏生态环境。(1分)

要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保生态环境”的用地方针,是因为: 1.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情,要求我们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优先保证农业用地需求。(2分)

2.社会发展,不可避免要进行非农业建设,特别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交通、居民点与工矿等非农业建设用地需求量更大,在确保农业用地的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建设用地,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2分)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就是要使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达到最佳,在合理满足各业用地需求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2分)

4什么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主要有哪些?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一般应包括哪些内容、各部分内容分别有何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3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成果有:

(1)图件成果:包括规划的基础图、土地利用规划图;(3分) (2)文字成果: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规划工作总结。(3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主要内容和要求:

1)前言。简述规划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1分)。

2)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简述规划区域自然条件、资源概况、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区位条件、土地利用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1分)

3)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简述各类用地数量、人均占有量,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及动态变化,阐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分)

4)土地资源利用潜力。简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废弃地复垦、建设用地内涵调整和农业用地整理利用的潜力。(1分)

5)规划目标。阐述土地利用的长远战略目标、规划期主要目标和近期规划任务。(1分) 6)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阐述规划期各类用地调控数量、结构变化,各类土地利用原则、调控措施。(1分)

7)土地用途分区。阐明土地用途区的面积、分布和分区土地使用管制规则。(1分) 8)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简述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配置情况。(1分)

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简述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的区域范围、利用方向和目标;重点项目概况;分期实施计划;管理措施。(1分)

10)下级行政区的土地利用。简述各下级行政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分解的依据和分解方案。(1分)

11)实施规划的措施。阐明实施规划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1分) 5、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

答: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等多方面的因素,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1)要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与管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利用计划的具体安排并实施规划的最重要的行政手段之一;

(2)要建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层层定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度可以促进土地利用规划落到实处;

(3)要实行规划公告制度,要有组织地做好规划的宣传、发布工作,特别要重视做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公告工作;

(4)要建立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审查制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阶段,必须经态度管理部门预审;

(5)应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6)要加强城市和村镇规划审核,加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用地布局及近期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等方面的审核,切实保证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7)要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审理制度,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并改善态度生态环境;

(8)强化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总而言之,应充分利用规划过程和动态监测的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检验、分析规划实施情况,提高规划管理的工作效能和效率。 6、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

答: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用途管制则是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的手段措施(2分)。首先,建立有效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以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前提的,土地利用规划就是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划分的,划分土地用途区,落实用地布局。土地利用分区的主导用途是管制的重点,也是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鼓励次要用途向主导用途转变,也可维持现状,但不变为期他用途。其次,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可解决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并保证规划实施。依据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规定,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

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未经规划的地区或规划未批准的地区,不得擅自改变土地利用现状。而且,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就是要求交通用地规划、水利用地规划、林地规划、城市规划、城市用地规划等专业规划应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专业规划的实施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 7、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答: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解决各种土地利用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土地利用处在无规划的盲目利用状态,以致造成一系列退化破坏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防止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继续发生,使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迫切需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作出符合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宏观规划,藉以指导各个局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改良和保护,为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积仅及世界人均面积的1/3左右,而且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势必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对数量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不做出统筹兼顾的长远安排,不加以控制,任其自由占用和随意扩展,必将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土地利用宏观失控的后果,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因此,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和 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都提出了尽快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基础和依据。

七 计算题

1、预测某市2010年总人口为40万人,人均有粮300千克,粮食作物复种指数210%,粮食单产4545千克/公顷。计算该市2010年粮食总需求量和粮食作物用地面积。 粮食需求量=40万人*300千克/人=12万吨(2分)

粮食用地=12万吨/(4545千克/公顷*210%)=12572.69公顷(3分)

2、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解答如下: 求耕地需求量:

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自给率)/(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80

万人×480kg/人×80%)/(15000 kg/hm2×2)

=1.024万hm2 经济作物用地=(1.024×2)/8 =0.256万hm2

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80万人×140kg/人)/(30000 kg/hm2×2)

=0.1867万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用地

=1.024万hm2+0.256万hm2+0.1867万hm2 =1.4667万hm2

3、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解答如下:

(1) 求耕地需求量:

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100万人×500kg/人)/(15000 kg/hm2×2.5)

=4/3万hm2

经济作物用地=(4/3×3)/7

=4/7万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

=4/3万hm2+4/7万hm2

=1.9048 万hm2

(2) 求居民点用地需求量:

城市居民点用地=(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用地指标) =100万人×55%×100 m2/人

=0.55万hm2

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用地指标) =100万人×45%×120 m2/人

=0.54万hm2

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

=1.09万hm2

4、该市某乡1996年土地总面积19106.84公顷,其中耕地3019.53公顷、园地47.89公顷、林地6798.99公顷、牧草地37.9公顷、居民点与工矿用地530.46公顷、交通用地86.93公顷、水域336.35公顷、未利用土地8248.79公顷。预测1997-2010年用地变更情况如下:

耕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占用耕地100公顷,交通用地占用耕地70公顷,水域占用耕地5公顷,同期因灾废弃耕地25公顷;

园地:期内有840公顷未利用土地开发为园地,另有210公顷低产林地改造为园地;

林地:低产林地改造为园地210公顷,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占用林地115公顷,交通用地占用林地55公顷,同期有2354.85公顷未利用地开发为林地; 牧草地:期内有189.44公顷未利用土地开发为牧草地;

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期内增加22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00公顷、林地115公顷、未利用土地5公顷;

交通用地:期内增加125.68公顷,其中占用耕地70公顷、林地55公顷、未利用土地0.68公顷;

水域:期内增加5公顷,均来自耕地; 未利用土地:变化如(1)-(7)所述。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下表中(1)-(30)的数值,并计算2010年该乡的垦殖指数、土地利用率。

答案:(1)-(30)数值为:

47.89、6418.99、37.9、530.46、86.93、336.35、4858.92、380、3389.97、2819.53、1097.89、8773.84、227.34、750.46、212.61、341.35、4883.82、1050、2354.85、189.44、、220、125.68、5、25、1974.85、189.44、220、125.68、5、-3364.97 垦殖指数=2819.53/19106.84=14.76%

土地利用率=1-(4883.82/19106.84)=74.45%

5、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 填空题

表—1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

2

(2)填空题

6、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 填空题

2

2

2

备注: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 hm。养殖水面为600 hm。 (2)计算指标题

① ①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5040/10058×100%=50.9%

② ②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地-未利用水面)/土地总面积×100%=[10058-61-(1851-600)]/10058×100%=86.9%

③ ③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770/10058×100%=7.6% ④ ④退耕还林率=耕地退还林地面积/耕地基期面积×100%=120/5120×100%=2.4% ⑤ ⑤退耕还湖率=耕地退还湖地面积/耕地基期面积×100%=15/5120×100%=0.29% ⑥ ⑥耕地退化率=耕地退化难利用/耕地基期面积×100%=10/5120×100%=0.19%

⑦ ⑦如养殖水面保持不变,则水面利用率=利用水面/水面水面总面积×100%=600/1581×100%=33.3%

⑧⑧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 hm2,则复种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10000/5040×100%=198%

7、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28.计算指标题

(1) (1)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1200/3140×100% =38.22%

(2)土地农业利用率=(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养殖水面)/土地总面积×100% =(1200+300+550+180)/3140×100% =72.61%

(3)耕地复种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机×100%

=2100/1200×100% =175%

(4)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550/3140×100% =17.52%

(5)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水域面积×100%

=450/750×100% =60%

(6)建设用地利用率=(城镇村用地+交用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150+90+270)/3140×100% =16.24%

三 判断题:

1.基本农田不单指“高产稳产”农田,还包括必须保留的中低产田。( √ ) 2.土地利用预测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起点。( ╳ )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具体确定各单位或个人使用土地的范围和每个地块的用途。( ╳ ) 4.在土地利用分区中,某一用地区内不允许其他用地类型存在。( ╳ ) 5.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一般可用定额指标法。( √ )

6.交通用地规划、城市规划等部门规划不属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 7.土地开发专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 ╳ )

8.一般水库工程占地面积概算是对库区的淹没面积进行估算。( √ ) 9.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必须先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 )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用地指标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任何情况不得改变。( ╳ ) 1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起点。( √ ) 12.只有“高产稳产”的农田才能划为基本农田。( ╳ ) 13.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是土地利用预测的核心内容。( ╳ )

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使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达到最佳。( ╳ ) 15.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 ╳ ) 16.交通运输用地规划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 √ )

17.土地利用计划按照调节控制程度可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 ) 18.复种指数等于农作物播种面积除以土地总面积。( ╳ )

19.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必要时,土地管理部门可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对规划指标进行适当修改。( ╳ )

20.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用地布局的合理程度及规划方案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因素。( √ )

四 名词解释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

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22.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内或国家中,由不同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23.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4.城市规划区:按《城市规划法》,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27.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指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生产力条件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供养的人口数量。

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要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

33.基本农田保护区:从战略高度,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满足本地区人口增长需要和国家对这一地区农产品需要而确保的农田。

增加耕地面积,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调整和组织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以土地产出率为基础的土地生产能力;提高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能力。

六 论述题

1请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及其外延,并说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入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2分) 本质内涵:(1)对发展的肯定(2分);

(2)保证生存发展权的代际延伸。(2分)

三重外延:(1)人类社会要发展,但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前提;(2分)

(2)所有国家(地区)都要发展,但一个国家(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国家(地区)的发展为代价;(2分)

(3)当代人类要发展,但当代人类的发展不能使人类后代失去发展机遇。(2分) 1)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2分)

2)协调土地供求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3分)

3)土地利用规划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要求。(3分)

2土地有哪些自然、经济特性?根据这些特性指出土地利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自然特性

位置固定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2分) 面积有限性--------------------------------珍惜土地资源(2分)

质量差异性--------------------------------重视适宜性评价、因地制宜利用(2分) 功能永续性--------------------------------保护土地功能(2分)

系统整体性--------------------------------整体分析问题、追求综合效益(2分) (二)经济特性

供给稀缺性--------------------------------珍惜土地资源(2分)

利用方式分散性--------------------------合理组织土地利用(2分) 利用方向变更困难性--------------------因地制宜(2分) 报酬递减可能性--------------------------合理投入(2分)

利用后果社会性--------------------------重视政府调控、维护稳定(2分)

3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什么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并要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保生态环境”的用地方针?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是由土地的自然特性、土地的功能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土地具有自然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们不能创造土地,也不能使土地消灭,只能改良土地,影响土地利用。这决定了要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利用土地。(2分)

2.土地具有面积有限性。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资源十分短缺,更应倡导“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2分)

3.土地具有位置的固定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2分)

4.土地具有永续利用性。只要人们合理利用土地,土地的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生产资料功能和提供景观功能就具有无限性和可塑性,所以要合理利用土地。(2分)

5.土地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地利用要符合生态经济原则,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土地利用不能破坏生态环境。(1分)

要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保生态环境”的用地方针,是因为: 1.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情,要求我们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优先保证农业用地需求。(2分)

2.社会发展,不可避免要进行非农业建设,特别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交通、居民点与工矿等非农业建设用地需求量更大,在确保农业用地的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建设用地,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2分)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就是要使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达到最佳,在合理满足各业用地需求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2分)

4什么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主要有哪些?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一般应包括哪些内容、各部分内容分别有何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3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成果有:

(1)图件成果:包括规划的基础图、土地利用规划图;(3分) (2)文字成果: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规划工作总结。(3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主要内容和要求:

1)前言。简述规划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1分)。

2)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简述规划区域自然条件、资源概况、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区位条件、土地利用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1分)

3)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简述各类用地数量、人均占有量,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及动态变化,阐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分)

4)土地资源利用潜力。简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废弃地复垦、建设用地内涵调整和农业用地整理利用的潜力。(1分)

5)规划目标。阐述土地利用的长远战略目标、规划期主要目标和近期规划任务。(1分) 6)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阐述规划期各类用地调控数量、结构变化,各类土地利用原则、调控措施。(1分)

7)土地用途分区。阐明土地用途区的面积、分布和分区土地使用管制规则。(1分) 8)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简述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配置情况。(1分)

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简述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的区域范围、利用方向和目标;重点项目概况;分期实施计划;管理措施。(1分)

10)下级行政区的土地利用。简述各下级行政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分解的依据和分解方案。(1分)

11)实施规划的措施。阐明实施规划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1分) 5、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

答: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等多方面的因素,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1)要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与管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利用计划的具体安排并实施规划的最重要的行政手段之一;

(2)要建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层层定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度可以促进土地利用规划落到实处;

(3)要实行规划公告制度,要有组织地做好规划的宣传、发布工作,特别要重视做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公告工作;

(4)要建立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审查制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阶段,必须经态度管理部门预审;

(5)应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6)要加强城市和村镇规划审核,加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用地布局及近期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等方面的审核,切实保证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7)要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审理制度,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并改善态度生态环境;

(8)强化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总而言之,应充分利用规划过程和动态监测的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检验、分析规划实施情况,提高规划管理的工作效能和效率。 6、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

答: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用途管制则是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的手段措施(2分)。首先,建立有效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以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前提的,土地利用规划就是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划分的,划分土地用途区,落实用地布局。土地利用分区的主导用途是管制的重点,也是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鼓励次要用途向主导用途转变,也可维持现状,但不变为期他用途。其次,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可解决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并保证规划实施。依据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规定,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

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未经规划的地区或规划未批准的地区,不得擅自改变土地利用现状。而且,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就是要求交通用地规划、水利用地规划、林地规划、城市规划、城市用地规划等专业规划应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专业规划的实施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 7、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答: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解决各种土地利用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土地利用处在无规划的盲目利用状态,以致造成一系列退化破坏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防止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继续发生,使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迫切需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作出符合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宏观规划,藉以指导各个局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改良和保护,为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积仅及世界人均面积的1/3左右,而且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势必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对数量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不做出统筹兼顾的长远安排,不加以控制,任其自由占用和随意扩展,必将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土地利用宏观失控的后果,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因此,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和 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都提出了尽快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基础和依据。

七 计算题

1、预测某市2010年总人口为40万人,人均有粮300千克,粮食作物复种指数210%,粮食单产4545千克/公顷。计算该市2010年粮食总需求量和粮食作物用地面积。 粮食需求量=40万人*300千克/人=12万吨(2分)

粮食用地=12万吨/(4545千克/公顷*210%)=12572.69公顷(3分)

2、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解答如下: 求耕地需求量:

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自给率)/(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80

万人×480kg/人×80%)/(15000 kg/hm2×2)

=1.024万hm2 经济作物用地=(1.024×2)/8 =0.256万hm2

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80万人×140kg/人)/(30000 kg/hm2×2)

=0.1867万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用地

=1.024万hm2+0.256万hm2+0.1867万hm2 =1.4667万hm2

3、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解答如下:

(1) 求耕地需求量:

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100万人×500kg/人)/(15000 kg/hm2×2.5)

=4/3万hm2

经济作物用地=(4/3×3)/7

=4/7万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

=4/3万hm2+4/7万hm2

=1.9048 万hm2

(2) 求居民点用地需求量:

城市居民点用地=(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用地指标) =100万人×55%×100 m2/人

=0.55万hm2

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用地指标) =100万人×45%×120 m2/人

=0.54万hm2

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

=1.09万hm2

4、该市某乡1996年土地总面积19106.84公顷,其中耕地3019.53公顷、园地47.89公顷、林地6798.99公顷、牧草地37.9公顷、居民点与工矿用地530.46公顷、交通用地86.93公顷、水域336.35公顷、未利用土地8248.79公顷。预测1997-2010年用地变更情况如下:

耕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占用耕地100公顷,交通用地占用耕地70公顷,水域占用耕地5公顷,同期因灾废弃耕地25公顷;

园地:期内有840公顷未利用土地开发为园地,另有210公顷低产林地改造为园地;

林地:低产林地改造为园地210公顷,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占用林地115公顷,交通用地占用林地55公顷,同期有2354.85公顷未利用地开发为林地; 牧草地:期内有189.44公顷未利用土地开发为牧草地;

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期内增加22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00公顷、林地115公顷、未利用土地5公顷;

交通用地:期内增加125.68公顷,其中占用耕地70公顷、林地55公顷、未利用土地0.68公顷;

水域:期内增加5公顷,均来自耕地; 未利用土地:变化如(1)-(7)所述。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下表中(1)-(30)的数值,并计算2010年该乡的垦殖指数、土地利用率。

答案:(1)-(30)数值为:

47.89、6418.99、37.9、530.46、86.93、336.35、4858.92、380、3389.97、2819.53、1097.89、8773.84、227.34、750.46、212.61、341.35、4883.82、1050、2354.85、189.44、、220、125.68、5、25、1974.85、189.44、220、125.68、5、-3364.97 垦殖指数=2819.53/19106.84=14.76%

土地利用率=1-(4883.82/19106.84)=74.45%

5、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 填空题

表—1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

2

(2)填空题

6、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 填空题

2

2

2

备注: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 hm。养殖水面为600 hm。 (2)计算指标题

① ①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5040/10058×100%=50.9%

② ②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地-未利用水面)/土地总面积×100%=[10058-61-(1851-600)]/10058×100%=86.9%

③ ③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770/10058×100%=7.6% ④ ④退耕还林率=耕地退还林地面积/耕地基期面积×100%=120/5120×100%=2.4% ⑤ ⑤退耕还湖率=耕地退还湖地面积/耕地基期面积×100%=15/5120×100%=0.29% ⑥ ⑥耕地退化率=耕地退化难利用/耕地基期面积×100%=10/5120×100%=0.19%

⑦ ⑦如养殖水面保持不变,则水面利用率=利用水面/水面水面总面积×100%=600/1581×100%=33.3%

⑧⑧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 hm2,则复种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10000/5040×100%=198%

7、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28.计算指标题

(1) (1)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1200/3140×100% =38.22%

(2)土地农业利用率=(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养殖水面)/土地总面积×100% =(1200+300+550+180)/3140×100% =72.61%

(3)耕地复种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机×100%

=2100/1200×100% =175%

(4)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550/3140×100% =17.52%

(5)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水域面积×100%

=450/750×100% =60%

(6)建设用地利用率=(城镇村用地+交用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150+90+270)/3140×100% =16.24%


相关文章

  • 国土资源法律知识竞赛试题
  • 国土资源法律知识竞赛试题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 )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 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 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A .土地 B .耕地 C 未利用地 D 建设用地 2.我 ...查看


  • 国土资源局专业知识测试题一
  • 国土资源局专业知识测试题一 1.农村宅基地的用地审批应接受群众监督,实行用地指标.审批条件和 三项公开制度. 2.凡在洛阳市行政区域内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和经营 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洛阳市矿产资源管理办法>. 3.勘查.开采矿 ...查看


  • 2016年福建省土地估价师[管理法规]:房地产权模拟试题
  • 2016年福建省土地估价师<管理法规>:房地产权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土地还原利率为7.0%,房屋还原利率为9.6%,则房地产综合还原利率可能为__. A .6 ...查看


  •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题
  • 切勿让任何老师知道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题 一.不定向选择题 1.环境规划的基本原理是使得在保证环境目标(环境质量)或不超过环境容量的前提下,( D ).P8或者P3 A.环境效益达到最大 B.社会效益达到最大 C.环境污染降到 ...查看


  • 2014年[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26小题.每题1.0分,共26.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农村土地承 ...查看


  •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
  •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 一.概念部分: 土地 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 小康水平 吉尼系数 恩格尔系数 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规划体系 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需求量预测 土地开发利用率 土地垦殖率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 ...查看


  •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则]试题库1
  •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则>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7. 交通. 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既是规划的基本方法,也是规划的主要成果.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风景资源保护优先为原则,充分发挥景 源的综合潜力, ...查看


  • 城市管理学
  • 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 1.城市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A系统分析方法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C综合分析方法D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参考答案:A,B,C,D:考生答案:A,B,C,D: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2 2.与传统的公共管 ...查看


  • 2015土地估价师:地租与地价的关系试题
  • 2015土地估价师:地租与地价的关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6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某城市拟开展路线价评估工作,作为土地估价师,你认为以下意见中()是合理的. A.可以在同一条街道的两边设定不同的路线价 B.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