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简答题和论述题

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道德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追求。第二种,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被称为神权政治观。汉朝,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是神权政治观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将“政治”的本质归结于一种超社会、超自然的力量。第三种,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当属韩非。韩非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政治就是用权。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维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第四种,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孙中山认为,管理众人的事,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3.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a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b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c

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

,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

。(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首先,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同,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部,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最后,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的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教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等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

6.从政治学的角度讲如何理解权力这一概念?

答:(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

答: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

(1)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2)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3)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

(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

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选举权是指公民按照法定程序推选他人担任政治职位的权利。我国公民享有民主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批评和建议权、检举权、申诉和控告权、民主管理企事业单位的权利。

9.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特点是什么?

答:在权力分配上采取封建等级制度,使政治权力与土地所有者密切结合;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的意志和权力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在经济和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在思想上,封建地

(1)阶级性。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2)

公共性。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或者实际要求来行使权力。(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理的社会成员之间是命令——服从关系。(4)有机组织性。各政府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发生作用。(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政府的职能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就政府内部的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扔来源和归属的问题。(2)权力制约原则。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总结: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说来是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方式,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12.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扔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 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人民通过选举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13.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

)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14.政府组织机构具有哪些特性?

,这种多元的民主以社会权力的多中心和组织的多元化为特征。第二,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第三,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第四,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1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8个政党,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且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

政治社团的特征是什么?答:(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

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18.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功能是什么?

答: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双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意识形态的功能,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提供情报的功能,指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胡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工具性功能,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经济性功能,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

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第二,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序较高。第三,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第四,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现实。

20.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有哪几种?

答:对任何一个政治体系来说,要取得生存就必须取得合法性。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有:建立政治共识。政治共识的统一是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所在,它是人们在政治合作中对于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剩余分割的基本观念,也是人们对于政治正义的认识。宪政建设。宪政建设是实现政治合法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实现方式。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政治体系的效率对于政治合法性也有关重要的意义。

21.善治的精神是什么?

答:契约观念,契约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以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效率精神,善治提倡有效的治理,它对效率的强调则不局限于管理效率,同时还关注制度本身的效率。

22.善治的效率精神包括哪几方面的内涵?

答:管理效率,即指管理的成本与效果的比较;制度效率,即将两种不同的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制度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回应性,它是责任性在效率问题上的体现。

如何理解治理的含义?

答: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这一概念具有如下几个要素:(1)治理的目的是维护一种政治秩序;(2

)治理具有公共性,其对象是公共事务;(3)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3.契约观念包含有哪几个要素?

答:自愿,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自愿,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一致同意,契约是一种达成一致同意的行为,运用到治理中去,就要求行动的各方对于行动要达成共识;责任性,在契约中,当事人对自己所做的承诺都担有义务;公开性或者说透

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的具体体现。第三,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第四,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

(1)政治参与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27.政治参与的意义有哪些?

答:

(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

(2)

平等选举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

29.现代国家的选举程序包括哪几个环节?

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依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选举是是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联系的基本途径。第二,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第三,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第四,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31.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在权利和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32.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答: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舆论监督。

33.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答: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

34.为什么说意识形态能够发挥“观念的力量”的作用?

答:它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评;它提供未来理想的模式;它指出政治变迁如何发生,指明人们应该如何改变现实。

35.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有哪些?

答:传统观;实用主义,强调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是保守主义的传统;人性论,保守主义对人性持一种悲观主义态度,认为人是有限的、追求安全的、依赖性很强的动物;社会有机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说,是一个富有生命的实体;等级观念,按照保守主义的观点,在一个有机的社会中,社会地位的等级化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权威观念,在权威的问题上,保守主义认为,权威总是自上而下来实施的;财产观念,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

36.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问题?

答: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37.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答: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全球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

38.政治革命不同于其他政治发展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第二,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第三,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第四,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府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39.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40.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41.政治稳定对政治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政治稳定对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第一,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第二,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42.为什么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呢?

答:第一,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第二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第三,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四,政府的执行危机。第五,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43.政治制度化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是整合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团体的重要阶段。它要求: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政治管理的制度化,政治管理是将已经转化为政治决策的政治要求和利益实话和贯彻的过程。政治管理的制度化要求:政府职能结构的合理化;行政执行的程序化;反馈监督机制的制度化。

44.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

一是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二是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只有妥协才有可能取得双方共赢的结果。三是每个人在行动

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第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第三,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第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从历史上看,各民主党派都始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具有阶级联盟或政治联盟性质的政治组织,它们介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

47.全球化具有哪些特征?

答:全球化是自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以来而开始的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和趋势;全球化的内容以经济领域为主,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全球化的进程是世界各民族、国家和文化相互冲突和磨合的过程。

48.最具代表性的民主理论有哪些?

答:直接参与民主理论,从历史和理念发展逻辑来说,直接参与民主理论是民主理论最早和最典型的形态,这种理论认为,民主就是人民统治,即所谓的“人民当家作主”,民主的实现途径就是大众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实现“自治”;代议制民主理论(或自由民主理论),代议制民主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精英民主理论,精英民主理论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民主理论模式。它是19世纪以后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修正传统民主信念的新民主理论;多元民主理论,多元民主理论认为统治社会的是许多不同的“少数”,即所为“多元的”少数。多元民主理论既被看作是对现实的描述,也被视为一种理想。

49.民主的价值是什么?

。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权威”。

、作为“国家形式”和作为“多数统治”三个角度来加以限定。(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51.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答:(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52.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

五、论述题: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答:(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2.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答:(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

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第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第二,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第三,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第四,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4.试述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答: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还表现在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的权威性上。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

(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选举、限任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作为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汉密尔顿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环节。权力制约成为宪法对国家组织建构的核心要求之一。具体来说,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的原则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用潘恩的话来说,“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第五,司法独立。(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6.试述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

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一,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第二,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第三,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第四,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8.试述政治社团具有哪些功能?

答: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是:(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既为维护成员利益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发展和聚集成员,形成共同行动提供了条件;(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政治社团能否有效动员本社团成员和普通民众,能否说服议员或政府官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提供情报的数量和质量;(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在西方国家,大量的政治性利益集团都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政治社团的宗旨就是通过组织的力量,运用政治手段来维护和实现其经济利益;(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一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治社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员。

9.试述政治社团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答:(1)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等。政治社团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它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在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它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政府权力的更迭产生影响。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此外,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 (3)在中国,各种政治社团也通过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同时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各政治社团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既向党和政府反映本团体成员的利益要求,使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法律时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又向本社团成员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其次,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最后,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10.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

答:(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冲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如果一种利益坚持不肯妥协,必须与对方达到你死我活的结果方肯罢休,这将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而良好社会要求对立利益的各方尽可能地理性地思考合作的后果,而不是不顾后果地对一己利益的坚持。如果对立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的目标、原则、要求是绝对正确的、绝对合理的和公正的,并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应该全部抛弃的,这样他们往往会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可以想象其结果只能使矛盾更加尖锐,合作无法达成。因此,在良好社会里,人们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承认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让步,使双方各自的要求得到部分满足,从而解决冲突,形成一种文明的秩序。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稳定性是良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实现稳定性就要求存在一种稳定的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法治是通过一种制度化的机制来协调不同利益的。制度既是某种特定的利益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的可能性规定。制度具有全局性。相对于其他手段来说,制度的影响不在于一时一地的事件或利益,而在于长期的整体的规范的作用。作为一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解决制度,法治的根本作用在于让人们自愿地表达其利益,综合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以人们的偏好来自愿地做出裁决。在人治的情况下,制度如同虚设,社会治理依统治者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从而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局面。而在法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对制度形成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人们在政治中有序地解决其利益冲突; 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法治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规范,这对于利益冲突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解决的边界。而有效的协商机制则有助于确定在大的秩序范围内,将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合作形式。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前者规定了人们讨价还价的外部边界,而后者则提出了讨价还价的内部选择。协商机制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式的制度,更多意义上它还包括各种非正式的规范,而这涉及到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因为什么样的协商机制才有效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参与博弈的行动者对于策略的选择。协商机制需要重视团体的自主性。一个在适当范围内保护自己利益的团体并不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而是对政府管理功能的一种弥补。它促成在各种利益冲突中得到平等而又合理的解决;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现实。从经济管理上看,它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从社会管理上看,它还可以有效缓解和抑制由

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第二,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统治基本上局限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关联的对象是一种二元对立式的国家与民众。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较高,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第三,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依靠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第四,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12.试述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其模式可称为统治模式,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政治色彩浓厚。在古代社会,政治、行政二者合一,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政治管理行为是作为政治的附属行为,公共性尚未得到充分自觉。此时的治理基本上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而很少具有公共利益的色彩;(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神权论大行其道,最高统治者——君主或教皇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政府权力来源于神,来源于最高统治者。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在欺压愚弄人民的同时,居高临下地统治着人民,防止人民起来反抗;(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在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领域的界限是模糊的,国家和社会高度融合。国家可以随时侵入社会,但社会力量对于政府的参与也往往缺乏制度化的渠道。国家与社会的界限不明导致国家权力的分化程度也比较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揽于政府。政府职能一方面非常广泛,另一方面专业化程度低,这使得治理的效率非常低下;(4)治理方法单一。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有者与行使者相互分离,并因而形成少数领导者和绝大多数被领导者的相互矛盾。选举制度则为解决这种相互分离和相互矛盾状况提供了根本的途径。第二,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公民与国家权力行使者的这种委托关系,决定了权力行使者必须向全体公民负责。如果公民撤回对权力行使者的委托,那么权力行使者的存在、延续以及权力行使也就失去了合法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可通过民主程序重新选举产生新的符合自己意愿的权力行使者。这就要求权力行使者必须坚持为社会公众服务,时刻牢记对权力所有者负责的思想。第三,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统治、社会的管理都必须以民意为依归。选举就是形成、表达民意的理想方式。同时,公民通过选举活动的参与,还可以增强民主意识。公民通过参与选举,不仅会对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明确的认识,而且还能增强其分析和判断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能力,从而积极地参政、议政。第四,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经济萧条、通货膨胀、政局不稳、集团利益冲突激烈等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是影响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选举则是最根本的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产生的危害则是相当严重的,腐败会扰乱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政府的管理效能,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影响政府的权威,直至危害社会的稳定以及政权的更迭。而社会监督是一种针对公共权力主体的无所不在的、严密的监控机制,这种机制使得权力主体的用权行为完全处于一种透明化的状态之下,没有滥用权力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体现了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主体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当出现政治决策失误,决策执行过程中失职,或由于工作中的官僚主义等导致不良的后果时,社会公众有权要求追究发生事故的权力部门或公职人员的政治和法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有利于吸取教训,以儆效尤。(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社会监督是推动一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社会的政治民主水平是与社会监督水平成正比的。社会监督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通过社会监督可以使社会公众的种种意见、批评和不满宣泄出来并要求执政者感知到和做出相应反应,真正体验到宪法所规定的自由民主权利,从而进一步激发公民意识和积极参政热情,也

第一,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第二,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按照这种观点,自由也是一种许可,每个人都必须做出承诺,最大可能地享受与其他所有人一致的自由。第三,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第四,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和政治平等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第五,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第六,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第七,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16.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答: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那么,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积极参与家庭决策的青年人很可能到成年时在政治上也表现非常积极;专制家长式的家庭教育,有助于产生两种人:政治专断者和政治服从者;幼时家庭生活不完满、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反常人;家庭环境的“隔代遗传”可能会塑造一种保守性格;(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A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B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大众传播工具不仅是信息沟通的桥梁,而且是改造政治文化的工具。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成为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因此,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它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训;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拥护者的政治参与;(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17.试述政治文化的功能。

答:(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

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第二,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第三,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第四,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第五,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

的内容: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法治是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的统一,它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一是个人的自由权,包括诸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自由权是有限度的,每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限度。二是有限政府。自由原则还要求实施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方向,而其限度就在于人们的自由权利。政府不得以侵害人们的自由而为其行政的边界。(3)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是民主。平等体现在政治生活中的集体决策时,就是民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和冲突日益复杂,体现着平等原则的民主是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根本机制。就此而言,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4)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一是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二是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只有妥协才有可能取得双方共赢的结果。三是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责任。这就是一种理性的负责的态度,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

20.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

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

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二是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三是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四是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2.试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巨大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对立。面对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这种变化,氏族社会的原有公共权力及其组织设施制度已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共同利益基础,又不能胜任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协调新的利益矛盾的政治作用,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镇压和控制奴隶阶级的反抗,协调其他利益矛盾,需要一种新的、不同以往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国家即是这种新的公共权力组织; (2)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a)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b)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氏族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本纽带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阶级关系产生后,取代了天然血缘关系的基本纽带作用,并促使社会成员为了谋求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社会流动,不同氏族和部落的成员混然杂居,为了便于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统治,使得他们在其居住的地方实现其公共权利和义务,地区来划分就被作为出发点。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c)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作为一种暴力机器,国家不同于氏族社会武装组织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一,国家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物,即常设的暴力机关,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不过是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其二,国家的暴力为统治阶级专属,并以它为主要凭藉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社会秩序,以及对付外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由全体居民构成,主要用于对付外敌,氏族社会内部则主要以道德强制力维持秩序。其三,国家是系统采用的暴力,是精巧的暴力机器,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则不具备国家暴力的系统性和精巧性。在上述三方面差别中,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是最根本的,国家与氏族社会公共权力在划分居民和暴力组织方面的差别,不过是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的自然延伸和特定表现; (3)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本质的论述,可以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道德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追求。第二种,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被称为神权政治观。汉朝,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是神权政治观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将“政治”的本质归结于一种超社会、超自然的力量。第三种,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当属韩非。韩非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政治就是用权。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维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第四种,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孙中山认为,管理众人的事,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3.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a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b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c

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

,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

。(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首先,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同,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部,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最后,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的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教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等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

6.从政治学的角度讲如何理解权力这一概念?

答:(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

答: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

(1)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2)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3)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

(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

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选举权是指公民按照法定程序推选他人担任政治职位的权利。我国公民享有民主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批评和建议权、检举权、申诉和控告权、民主管理企事业单位的权利。

9.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特点是什么?

答:在权力分配上采取封建等级制度,使政治权力与土地所有者密切结合;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的意志和权力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在经济和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在思想上,封建地

(1)阶级性。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2)

公共性。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或者实际要求来行使权力。(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理的社会成员之间是命令——服从关系。(4)有机组织性。各政府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发生作用。(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政府的职能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就政府内部的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扔来源和归属的问题。(2)权力制约原则。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总结: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说来是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方式,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12.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扔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 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人民通过选举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13.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

)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14.政府组织机构具有哪些特性?

,这种多元的民主以社会权力的多中心和组织的多元化为特征。第二,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第三,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第四,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1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8个政党,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且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

政治社团的特征是什么?答:(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

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18.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功能是什么?

答: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双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意识形态的功能,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提供情报的功能,指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胡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工具性功能,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经济性功能,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

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第二,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序较高。第三,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第四,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现实。

20.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有哪几种?

答:对任何一个政治体系来说,要取得生存就必须取得合法性。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有:建立政治共识。政治共识的统一是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所在,它是人们在政治合作中对于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剩余分割的基本观念,也是人们对于政治正义的认识。宪政建设。宪政建设是实现政治合法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实现方式。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政治体系的效率对于政治合法性也有关重要的意义。

21.善治的精神是什么?

答:契约观念,契约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以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效率精神,善治提倡有效的治理,它对效率的强调则不局限于管理效率,同时还关注制度本身的效率。

22.善治的效率精神包括哪几方面的内涵?

答:管理效率,即指管理的成本与效果的比较;制度效率,即将两种不同的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制度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回应性,它是责任性在效率问题上的体现。

如何理解治理的含义?

答: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这一概念具有如下几个要素:(1)治理的目的是维护一种政治秩序;(2

)治理具有公共性,其对象是公共事务;(3)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3.契约观念包含有哪几个要素?

答:自愿,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自愿,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一致同意,契约是一种达成一致同意的行为,运用到治理中去,就要求行动的各方对于行动要达成共识;责任性,在契约中,当事人对自己所做的承诺都担有义务;公开性或者说透

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的具体体现。第三,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第四,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

(1)政治参与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27.政治参与的意义有哪些?

答:

(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

(2)

平等选举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

29.现代国家的选举程序包括哪几个环节?

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依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选举是是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联系的基本途径。第二,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第三,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第四,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31.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在权利和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32.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答: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舆论监督。

33.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答: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

34.为什么说意识形态能够发挥“观念的力量”的作用?

答:它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评;它提供未来理想的模式;它指出政治变迁如何发生,指明人们应该如何改变现实。

35.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有哪些?

答:传统观;实用主义,强调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是保守主义的传统;人性论,保守主义对人性持一种悲观主义态度,认为人是有限的、追求安全的、依赖性很强的动物;社会有机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说,是一个富有生命的实体;等级观念,按照保守主义的观点,在一个有机的社会中,社会地位的等级化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权威观念,在权威的问题上,保守主义认为,权威总是自上而下来实施的;财产观念,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

36.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问题?

答: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37.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答: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全球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

38.政治革命不同于其他政治发展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第二,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第三,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第四,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府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39.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40.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41.政治稳定对政治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政治稳定对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第一,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第二,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42.为什么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呢?

答:第一,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第二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第三,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四,政府的执行危机。第五,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43.政治制度化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是整合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团体的重要阶段。它要求: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政治管理的制度化,政治管理是将已经转化为政治决策的政治要求和利益实话和贯彻的过程。政治管理的制度化要求:政府职能结构的合理化;行政执行的程序化;反馈监督机制的制度化。

44.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

一是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二是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只有妥协才有可能取得双方共赢的结果。三是每个人在行动

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第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第三,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第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从历史上看,各民主党派都始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具有阶级联盟或政治联盟性质的政治组织,它们介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

47.全球化具有哪些特征?

答:全球化是自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以来而开始的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和趋势;全球化的内容以经济领域为主,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全球化的进程是世界各民族、国家和文化相互冲突和磨合的过程。

48.最具代表性的民主理论有哪些?

答:直接参与民主理论,从历史和理念发展逻辑来说,直接参与民主理论是民主理论最早和最典型的形态,这种理论认为,民主就是人民统治,即所谓的“人民当家作主”,民主的实现途径就是大众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实现“自治”;代议制民主理论(或自由民主理论),代议制民主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精英民主理论,精英民主理论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民主理论模式。它是19世纪以后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修正传统民主信念的新民主理论;多元民主理论,多元民主理论认为统治社会的是许多不同的“少数”,即所为“多元的”少数。多元民主理论既被看作是对现实的描述,也被视为一种理想。

49.民主的价值是什么?

。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权威”。

、作为“国家形式”和作为“多数统治”三个角度来加以限定。(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51.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答:(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52.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

五、论述题: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答:(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2.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答:(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

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第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第二,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第三,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第四,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4.试述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答: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还表现在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的权威性上。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

(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选举、限任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作为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汉密尔顿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环节。权力制约成为宪法对国家组织建构的核心要求之一。具体来说,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的原则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用潘恩的话来说,“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第五,司法独立。(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6.试述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

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一,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第二,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第三,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第四,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8.试述政治社团具有哪些功能?

答: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是:(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既为维护成员利益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发展和聚集成员,形成共同行动提供了条件;(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政治社团能否有效动员本社团成员和普通民众,能否说服议员或政府官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提供情报的数量和质量;(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在西方国家,大量的政治性利益集团都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政治社团的宗旨就是通过组织的力量,运用政治手段来维护和实现其经济利益;(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一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治社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员。

9.试述政治社团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答:(1)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等。政治社团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它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在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它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政府权力的更迭产生影响。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此外,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 (3)在中国,各种政治社团也通过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同时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各政治社团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既向党和政府反映本团体成员的利益要求,使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法律时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又向本社团成员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其次,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最后,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10.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

答:(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冲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如果一种利益坚持不肯妥协,必须与对方达到你死我活的结果方肯罢休,这将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而良好社会要求对立利益的各方尽可能地理性地思考合作的后果,而不是不顾后果地对一己利益的坚持。如果对立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的目标、原则、要求是绝对正确的、绝对合理的和公正的,并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应该全部抛弃的,这样他们往往会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可以想象其结果只能使矛盾更加尖锐,合作无法达成。因此,在良好社会里,人们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承认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让步,使双方各自的要求得到部分满足,从而解决冲突,形成一种文明的秩序。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稳定性是良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实现稳定性就要求存在一种稳定的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法治是通过一种制度化的机制来协调不同利益的。制度既是某种特定的利益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的可能性规定。制度具有全局性。相对于其他手段来说,制度的影响不在于一时一地的事件或利益,而在于长期的整体的规范的作用。作为一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解决制度,法治的根本作用在于让人们自愿地表达其利益,综合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以人们的偏好来自愿地做出裁决。在人治的情况下,制度如同虚设,社会治理依统治者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从而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局面。而在法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对制度形成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人们在政治中有序地解决其利益冲突; 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法治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规范,这对于利益冲突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解决的边界。而有效的协商机制则有助于确定在大的秩序范围内,将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合作形式。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前者规定了人们讨价还价的外部边界,而后者则提出了讨价还价的内部选择。协商机制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式的制度,更多意义上它还包括各种非正式的规范,而这涉及到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因为什么样的协商机制才有效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参与博弈的行动者对于策略的选择。协商机制需要重视团体的自主性。一个在适当范围内保护自己利益的团体并不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而是对政府管理功能的一种弥补。它促成在各种利益冲突中得到平等而又合理的解决;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现实。从经济管理上看,它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从社会管理上看,它还可以有效缓解和抑制由

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第二,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统治基本上局限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关联的对象是一种二元对立式的国家与民众。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较高,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第三,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依靠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第四,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12.试述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其模式可称为统治模式,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政治色彩浓厚。在古代社会,政治、行政二者合一,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政治管理行为是作为政治的附属行为,公共性尚未得到充分自觉。此时的治理基本上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而很少具有公共利益的色彩;(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神权论大行其道,最高统治者——君主或教皇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政府权力来源于神,来源于最高统治者。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在欺压愚弄人民的同时,居高临下地统治着人民,防止人民起来反抗;(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在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领域的界限是模糊的,国家和社会高度融合。国家可以随时侵入社会,但社会力量对于政府的参与也往往缺乏制度化的渠道。国家与社会的界限不明导致国家权力的分化程度也比较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揽于政府。政府职能一方面非常广泛,另一方面专业化程度低,这使得治理的效率非常低下;(4)治理方法单一。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有者与行使者相互分离,并因而形成少数领导者和绝大多数被领导者的相互矛盾。选举制度则为解决这种相互分离和相互矛盾状况提供了根本的途径。第二,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公民与国家权力行使者的这种委托关系,决定了权力行使者必须向全体公民负责。如果公民撤回对权力行使者的委托,那么权力行使者的存在、延续以及权力行使也就失去了合法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可通过民主程序重新选举产生新的符合自己意愿的权力行使者。这就要求权力行使者必须坚持为社会公众服务,时刻牢记对权力所有者负责的思想。第三,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统治、社会的管理都必须以民意为依归。选举就是形成、表达民意的理想方式。同时,公民通过选举活动的参与,还可以增强民主意识。公民通过参与选举,不仅会对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明确的认识,而且还能增强其分析和判断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能力,从而积极地参政、议政。第四,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经济萧条、通货膨胀、政局不稳、集团利益冲突激烈等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是影响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选举则是最根本的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产生的危害则是相当严重的,腐败会扰乱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政府的管理效能,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影响政府的权威,直至危害社会的稳定以及政权的更迭。而社会监督是一种针对公共权力主体的无所不在的、严密的监控机制,这种机制使得权力主体的用权行为完全处于一种透明化的状态之下,没有滥用权力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体现了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主体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当出现政治决策失误,决策执行过程中失职,或由于工作中的官僚主义等导致不良的后果时,社会公众有权要求追究发生事故的权力部门或公职人员的政治和法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有利于吸取教训,以儆效尤。(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社会监督是推动一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社会的政治民主水平是与社会监督水平成正比的。社会监督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通过社会监督可以使社会公众的种种意见、批评和不满宣泄出来并要求执政者感知到和做出相应反应,真正体验到宪法所规定的自由民主权利,从而进一步激发公民意识和积极参政热情,也

第一,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第二,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按照这种观点,自由也是一种许可,每个人都必须做出承诺,最大可能地享受与其他所有人一致的自由。第三,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第四,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和政治平等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第五,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第六,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第七,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16.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答: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那么,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积极参与家庭决策的青年人很可能到成年时在政治上也表现非常积极;专制家长式的家庭教育,有助于产生两种人:政治专断者和政治服从者;幼时家庭生活不完满、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反常人;家庭环境的“隔代遗传”可能会塑造一种保守性格;(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A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B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大众传播工具不仅是信息沟通的桥梁,而且是改造政治文化的工具。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成为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因此,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它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训;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拥护者的政治参与;(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17.试述政治文化的功能。

答:(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

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第二,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第三,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第四,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第五,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

的内容: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法治是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的统一,它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一是个人的自由权,包括诸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自由权是有限度的,每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限度。二是有限政府。自由原则还要求实施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方向,而其限度就在于人们的自由权利。政府不得以侵害人们的自由而为其行政的边界。(3)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是民主。平等体现在政治生活中的集体决策时,就是民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和冲突日益复杂,体现着平等原则的民主是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根本机制。就此而言,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4)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一是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二是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只有妥协才有可能取得双方共赢的结果。三是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责任。这就是一种理性的负责的态度,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

20.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

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

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二是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三是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四是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2.试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巨大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对立。面对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这种变化,氏族社会的原有公共权力及其组织设施制度已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共同利益基础,又不能胜任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协调新的利益矛盾的政治作用,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镇压和控制奴隶阶级的反抗,协调其他利益矛盾,需要一种新的、不同以往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国家即是这种新的公共权力组织; (2)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a)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b)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氏族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本纽带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阶级关系产生后,取代了天然血缘关系的基本纽带作用,并促使社会成员为了谋求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社会流动,不同氏族和部落的成员混然杂居,为了便于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统治,使得他们在其居住的地方实现其公共权利和义务,地区来划分就被作为出发点。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c)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作为一种暴力机器,国家不同于氏族社会武装组织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一,国家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物,即常设的暴力机关,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不过是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其二,国家的暴力为统治阶级专属,并以它为主要凭藉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社会秩序,以及对付外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由全体居民构成,主要用于对付外敌,氏族社会内部则主要以道德强制力维持秩序。其三,国家是系统采用的暴力,是精巧的暴力机器,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则不具备国家暴力的系统性和精巧性。在上述三方面差别中,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是最根本的,国家与氏族社会公共权力在划分居民和暴力组织方面的差别,不过是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的自然延伸和特定表现; (3)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本质的论述,可以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相关文章

  • 2013贵州省情
  • 2013年7月"地域文化"(贵州省情)课程 期末复习指南 "贵州省情"课程是贵州省教育厅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所有大专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在贵州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计划贵州省情课程名称为&quo ...查看


  • 2014北京大学政治学考研真题及经验分享
  • 才思教育考研考博全心全意 2014北京大学政治学考研真题及经验分享 政治学原理2000年 一.名词解释 1.政治动机 2.合作性政治社团 3.国家元首 4.政治协调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试同一利益主体内部两步分利 ...查看


  • 2009年6月城市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
  • <城市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期末考试辅导资料 2009年6月 (供教师参考) 一.考试说明 (一)题型.题量及分值 (1)填空题10%(5题,每题2分) (2)选择题20%(含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10题,每题2分) ( ...查看


  • 电大专科小学教育[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 1.当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守恒性和系统性 ...查看


  • 公共行政学考研笔记
  • 育明教育 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 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 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 ...查看


  • 马原自考真题汇编及复习重点 (1)
  • 2010--2015年简答.论述真题汇编及复习重点 说明: 1.考纲修改后的非选择题部分:简答+论述.其中简答题5个,题目散布在各个章节.论述题今年改为3选2(往年是2个必答题).其中历年来,哲学部分(一.二.三章)必有一题:政治经济学部分 ...查看


  • 2015年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工程考研招生人数,考研参考书,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
  •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考研指导 领域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007资源与环境研究院085229环境工程 招生人数1414 考试科目备注 01.02.03.04.05.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技术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物理性污染 ...查看


  • 2016中国石油大学考研内部信息
  • 2016 年中国石油大学考研内部信息一.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院简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 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97 年,学校首 批进入国家"211 工程 ...查看


  • [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概论]复习考试大纲
  • <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考试要求 学习本课程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条:理解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及其规律:提高考生自 ...查看


  • 破解马克思主义真理观难点
  • 在近10年考卷分析中,一定有8年考试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涉及认识论的考点,而这些考点的分值最少是4分.数据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想考研政治的分数有所突破,必须复习好认识论.而且,这种复习不仅仅是像其他部分那样看懂而已,还要记忆大纲解析的解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