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方言是否需要保护

地方方言是否需要保护

①要点

正方要点:文化需求

反方要点:方便性

②立论

正方立论:

1·方言如果消失,文明的传承途径就少了一条,将导致文明的多样性的消失,最终导致文明的灭亡。就象之乎者也这些词,如果不保护,以后中国人将读不懂论语,也就不必再叫中国人了。

2·方言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 保护方言即捍卫文明 说到方言,有些很耐人寻味的问题.说方言到底算不算一种“土”的标志,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回答的.想想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广东话的那种飞黄腾达的地位,就不好以“土”不“土”来评价方言了. 谁也不会忘记,改革开放后,粤语歌一度成为中国亿万青年的“心声”,最早大约是从80年代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歌开始,随后是大量香港歌星的感召,广东话居然成为一种特有的“音乐语言”! 如果反思一下,古代广东曾经是中国的边陲,甚至是犯错的官员的贬谪之地,那里的语言,被诬称为“蛮语”,当时谁会想到,这种语言,居然在20世纪80年代突然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时过境迁,今天广东话的辉煌似乎有点过去——人们在方言上,常常是“势利眼”,随便看看中国喜剧、小品语言的走向,就不难看透人们对语言的态度了.早年,说相声多用天津、唐山话逗乐,但90年代后,东北话小品崛起,变成今天小品和闹剧的专用语. 没有一种宏大文明,是悬在半空的.听一听大不列颠的苏格兰的风笛,看一看俄罗斯的哥萨克军刀舞,美利坚合众国的乡村音乐……这些气势恢宏的帝国文化,都是构筑在扎扎实实的民间习俗的“基石”上. 方言,不仅是语言,它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也就是捍卫文明.

3·方言与普通话相比较,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我觉得方言代表着本土多少年来的文化经过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是每个地方的特征性的代表.最传统的一种民俗.看过《风语者》吗?一种方言可以当作密码来使用的。秘密的交流工具。呵呵.方言是人们在长期定居,而且居住人群也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地域所特有的语言。它主要以汉语言为基础,但同时也吸收了相邻和杂居少数民族的一些词语。方言的优势:1、方言在本地域具有便于交流和沟通、不受文化水平限制的特点。2、方言对于事物的表述功能比普通话更强、更细和更加具体。3、通过在方言中加入词缀和虚词,能最贴切地表达出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

③论点论据

1·抓着方言所代表的文化底蕴,保护文化就是在保护中国5000年的历史沉淀。 2·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建立秦国但是秦国当时的官方用语就是现在的陕西方言!!因为帝都所在地不同许多朝代国家都曾以方言作为官方用于 3·方言是每个地方文化的体现

4·。使用方言,有利于语言遗产的继承发展;

2。使用方言,有利于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3。使用方言,有利于区域内群众的感情交流;

地方方言有利于弘扬地方文化。人与人之间比较亲切,特别是“他乡遇故知”的纽带就是地方方言。

一般情况下,在艺术作品中方言比普通话更能够传神的表达一个地域的习俗和文化,以及人物的个性特点。方言的地域性很强,能够更深刻更细腻的表现艺术作品中的地域风情,因此,自古以来文艺作品中,方言一直在流行着。 同时,很多方言符号中包含着很多地域文化的因素,也记录着这个地区文化变迁的痕迹。比如西安坊上回民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些词汇,就是伊斯兰和西安方言的一种糅合,记录了一个民族迁徙的历史。还有陕西人常说的“咯哩嘛嚓”,据说是古代蒙古语。

方言提高传媒收视率

方言的流行跟传媒有关。在节目中使用方言,能够增加地域收视率,起码可以有一个较大的基本收视群体,有利于传媒的广告承载量。像陕西电视台的《都市碎戏》,从艺术上讲,水平不是很高,但是收视率却很高,为什么?因为内容是小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有就是它的语言。这个节目中方言的使

用,凝聚了大量关中地区的观众群体。所以我认为现在影视作品中方言的运用,与现代传媒的市场运作有很大关系。

方言流行增强地域凝聚力 方言的流行跟增强地域凝聚力的文化建设目标有关,甚至是地方政府部门支持的。 因为现在电视节目上星了,全国都能收到,用现代传媒手段,通过地域语言传播地域的语音形象,成为地域凝聚力和地域标志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从一个侧面宣传本地。 对于陕西形象宣传方面,郭达、阎妮、苗圃这些演员功不可没!赵本山对于东北的方言、对东北的宣传是巨大的,他完全可以当作东北地区的形象代言人。影视剧中方言的流行,是政治文化、管理文化的需要,我们陕西有了张艺谋、郭达、阎妮、苗圃这些人,使陕西在全国话语格局中占有了份额,可以增强陕人的凝聚力,扩大陕西的影响力,树立陕西语言和语音的品牌形象。当全国人都能听懂陕西话的时候,陕西也就进入了全国格局,这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方言流行增强地域间交流 方言的流行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交流方式,虽然方言是地域性语言,但实际上也是地域之间一种交流方式。赵本山使我们更了解东北了,张艺谋、郭达,还有方言话剧《白鹿原》让人们更了解陕西了。前边说的是地域内部的一种凝聚力的固化和巩固,但其实它有利于交流。各地方言通过艺术演出的交流,都成为准普通话,那么地域的就成为非地域的,有利于现代社会的交流。 方言之弊

方言流行是“文化圈地运动” 当前这个热潮还是应该允许,应该鼓励。作为观众,我是带着理解和高兴的眼光来看的,但是从一个文化学者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必须要有远虑,它是有弊病的。从文化上讲,方言流行的最大弊端,是反映了地域文化资源的争夺。文化大省一个标志就是语言要成为大省,把语言的辐射力和覆盖率扩大,这个省份的影响力、市场形象等各方面的影响就越大。方言剧的热播实际上是在抢市场,这跟几个省份“抢黄帝、抢炎帝”或者“抢西门庆、抢潘金莲”是一样的。我叫这种现象为“文化圈地运动”和“利益圈地运动”,即圈历史名人,也圈古墓,也圈语言,背后都是利益驱动。当然,文化争夺、利益争夺也是合理的,市场经济,每个地域都在为自己社会经济的发展努力着,但在这种争夺中容易引发一种狭隘的地域文化意识,而不是现代的宽容的文化共享。

补充: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文化渊博、民族众多,随着历史的制度不同与变迁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而历史在前进中,一些文化并没有随着制度的变更而被淘汰,先有春秋战国的三晋、秦齐楚各国文化,再到后来各民族的文化的交融,而形成的如今的文化,同时也造就了不同地区的方言形成,在这里方言中也形成了不同的腔调。

在文化面前,有些东西是不能与利弊来思考的,而是要分清楚其意义所在,当然意义所在不应当以轻重来衡量,如果没有了方语,我们何此自称我们是个文化多元化的国家,我们地域再辽阔而却文化单一的话,失去各地域的基本特色,那么难免让人汗颜我们老祖宗们在岁月长河变迁下遗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哪里去了,如果我们屏弃各地区的方言,那么不如也屏弃掉我们的姓氏,“赵钱孙李”不如统一姓氏,这样也可以少些因如今计划生育下的而造成将来的孩子姓氏冲突矛盾问题。

当然在我国七大方言中,比如北方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这七大方言由于使用人口众多,地域之广,不是说要屏弃就完全可以屏弃的,这些方语已经深深扎下了根,而一些地域不广,使用群体不多的方言与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由于根基不深,而可以被完全屏弃,这些则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5·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7条说明:语言上的“少数人”同样享有“使用自己的语言的权利”。

6·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而无法为别的什么语言所代替,其文化价值都值得尊重与传承,而一种语言的文化价值其实还包括方言的存在。值得说道的是,我国各地的戏曲有上百种,每种地方戏都是以方言为基础的,若没有了方言,这些地方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珍贵的地方戏文化遗产也就无从继承。[2]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如不加以保护,许多地方文化将会消失。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3]

7·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保护方言有其积极意义,但应看到,方言保护首先更应是社会之责,应通过文化、艺术组织的努力,通过影视娱乐、大众交流等形式

推动。如果简单把方言保护与学生课堂挂钩,忽略了学校教育自身的价值需求,也遮蔽了教育的其他形式。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类型,不可能也不应该独自承担起方言保护的宏大命题。[1]

写在后面~~把方言的保护提升到文化保护的层次~~但是不要将保护方言和普及普通话放在对立面容易被对方抓住漏洞~~尽量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依据~~表达要明确清晰,不要含糊概念。

地方方言是否需要保护

①要点

正方要点:文化需求

反方要点:方便性

②立论

正方立论:

1·方言如果消失,文明的传承途径就少了一条,将导致文明的多样性的消失,最终导致文明的灭亡。就象之乎者也这些词,如果不保护,以后中国人将读不懂论语,也就不必再叫中国人了。

2·方言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 保护方言即捍卫文明 说到方言,有些很耐人寻味的问题.说方言到底算不算一种“土”的标志,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回答的.想想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广东话的那种飞黄腾达的地位,就不好以“土”不“土”来评价方言了. 谁也不会忘记,改革开放后,粤语歌一度成为中国亿万青年的“心声”,最早大约是从80年代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歌开始,随后是大量香港歌星的感召,广东话居然成为一种特有的“音乐语言”! 如果反思一下,古代广东曾经是中国的边陲,甚至是犯错的官员的贬谪之地,那里的语言,被诬称为“蛮语”,当时谁会想到,这种语言,居然在20世纪80年代突然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时过境迁,今天广东话的辉煌似乎有点过去——人们在方言上,常常是“势利眼”,随便看看中国喜剧、小品语言的走向,就不难看透人们对语言的态度了.早年,说相声多用天津、唐山话逗乐,但90年代后,东北话小品崛起,变成今天小品和闹剧的专用语. 没有一种宏大文明,是悬在半空的.听一听大不列颠的苏格兰的风笛,看一看俄罗斯的哥萨克军刀舞,美利坚合众国的乡村音乐……这些气势恢宏的帝国文化,都是构筑在扎扎实实的民间习俗的“基石”上. 方言,不仅是语言,它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也就是捍卫文明.

3·方言与普通话相比较,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我觉得方言代表着本土多少年来的文化经过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是每个地方的特征性的代表.最传统的一种民俗.看过《风语者》吗?一种方言可以当作密码来使用的。秘密的交流工具。呵呵.方言是人们在长期定居,而且居住人群也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地域所特有的语言。它主要以汉语言为基础,但同时也吸收了相邻和杂居少数民族的一些词语。方言的优势:1、方言在本地域具有便于交流和沟通、不受文化水平限制的特点。2、方言对于事物的表述功能比普通话更强、更细和更加具体。3、通过在方言中加入词缀和虚词,能最贴切地表达出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

③论点论据

1·抓着方言所代表的文化底蕴,保护文化就是在保护中国5000年的历史沉淀。 2·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建立秦国但是秦国当时的官方用语就是现在的陕西方言!!因为帝都所在地不同许多朝代国家都曾以方言作为官方用于 3·方言是每个地方文化的体现

4·。使用方言,有利于语言遗产的继承发展;

2。使用方言,有利于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3。使用方言,有利于区域内群众的感情交流;

地方方言有利于弘扬地方文化。人与人之间比较亲切,特别是“他乡遇故知”的纽带就是地方方言。

一般情况下,在艺术作品中方言比普通话更能够传神的表达一个地域的习俗和文化,以及人物的个性特点。方言的地域性很强,能够更深刻更细腻的表现艺术作品中的地域风情,因此,自古以来文艺作品中,方言一直在流行着。 同时,很多方言符号中包含着很多地域文化的因素,也记录着这个地区文化变迁的痕迹。比如西安坊上回民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些词汇,就是伊斯兰和西安方言的一种糅合,记录了一个民族迁徙的历史。还有陕西人常说的“咯哩嘛嚓”,据说是古代蒙古语。

方言提高传媒收视率

方言的流行跟传媒有关。在节目中使用方言,能够增加地域收视率,起码可以有一个较大的基本收视群体,有利于传媒的广告承载量。像陕西电视台的《都市碎戏》,从艺术上讲,水平不是很高,但是收视率却很高,为什么?因为内容是小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有就是它的语言。这个节目中方言的使

用,凝聚了大量关中地区的观众群体。所以我认为现在影视作品中方言的运用,与现代传媒的市场运作有很大关系。

方言流行增强地域凝聚力 方言的流行跟增强地域凝聚力的文化建设目标有关,甚至是地方政府部门支持的。 因为现在电视节目上星了,全国都能收到,用现代传媒手段,通过地域语言传播地域的语音形象,成为地域凝聚力和地域标志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从一个侧面宣传本地。 对于陕西形象宣传方面,郭达、阎妮、苗圃这些演员功不可没!赵本山对于东北的方言、对东北的宣传是巨大的,他完全可以当作东北地区的形象代言人。影视剧中方言的流行,是政治文化、管理文化的需要,我们陕西有了张艺谋、郭达、阎妮、苗圃这些人,使陕西在全国话语格局中占有了份额,可以增强陕人的凝聚力,扩大陕西的影响力,树立陕西语言和语音的品牌形象。当全国人都能听懂陕西话的时候,陕西也就进入了全国格局,这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方言流行增强地域间交流 方言的流行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交流方式,虽然方言是地域性语言,但实际上也是地域之间一种交流方式。赵本山使我们更了解东北了,张艺谋、郭达,还有方言话剧《白鹿原》让人们更了解陕西了。前边说的是地域内部的一种凝聚力的固化和巩固,但其实它有利于交流。各地方言通过艺术演出的交流,都成为准普通话,那么地域的就成为非地域的,有利于现代社会的交流。 方言之弊

方言流行是“文化圈地运动” 当前这个热潮还是应该允许,应该鼓励。作为观众,我是带着理解和高兴的眼光来看的,但是从一个文化学者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必须要有远虑,它是有弊病的。从文化上讲,方言流行的最大弊端,是反映了地域文化资源的争夺。文化大省一个标志就是语言要成为大省,把语言的辐射力和覆盖率扩大,这个省份的影响力、市场形象等各方面的影响就越大。方言剧的热播实际上是在抢市场,这跟几个省份“抢黄帝、抢炎帝”或者“抢西门庆、抢潘金莲”是一样的。我叫这种现象为“文化圈地运动”和“利益圈地运动”,即圈历史名人,也圈古墓,也圈语言,背后都是利益驱动。当然,文化争夺、利益争夺也是合理的,市场经济,每个地域都在为自己社会经济的发展努力着,但在这种争夺中容易引发一种狭隘的地域文化意识,而不是现代的宽容的文化共享。

补充: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文化渊博、民族众多,随着历史的制度不同与变迁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而历史在前进中,一些文化并没有随着制度的变更而被淘汰,先有春秋战国的三晋、秦齐楚各国文化,再到后来各民族的文化的交融,而形成的如今的文化,同时也造就了不同地区的方言形成,在这里方言中也形成了不同的腔调。

在文化面前,有些东西是不能与利弊来思考的,而是要分清楚其意义所在,当然意义所在不应当以轻重来衡量,如果没有了方语,我们何此自称我们是个文化多元化的国家,我们地域再辽阔而却文化单一的话,失去各地域的基本特色,那么难免让人汗颜我们老祖宗们在岁月长河变迁下遗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哪里去了,如果我们屏弃各地区的方言,那么不如也屏弃掉我们的姓氏,“赵钱孙李”不如统一姓氏,这样也可以少些因如今计划生育下的而造成将来的孩子姓氏冲突矛盾问题。

当然在我国七大方言中,比如北方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这七大方言由于使用人口众多,地域之广,不是说要屏弃就完全可以屏弃的,这些方语已经深深扎下了根,而一些地域不广,使用群体不多的方言与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由于根基不深,而可以被完全屏弃,这些则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5·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7条说明:语言上的“少数人”同样享有“使用自己的语言的权利”。

6·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而无法为别的什么语言所代替,其文化价值都值得尊重与传承,而一种语言的文化价值其实还包括方言的存在。值得说道的是,我国各地的戏曲有上百种,每种地方戏都是以方言为基础的,若没有了方言,这些地方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珍贵的地方戏文化遗产也就无从继承。[2]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如不加以保护,许多地方文化将会消失。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3]

7·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保护方言有其积极意义,但应看到,方言保护首先更应是社会之责,应通过文化、艺术组织的努力,通过影视娱乐、大众交流等形式

推动。如果简单把方言保护与学生课堂挂钩,忽略了学校教育自身的价值需求,也遮蔽了教育的其他形式。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类型,不可能也不应该独自承担起方言保护的宏大命题。[1]

写在后面~~把方言的保护提升到文化保护的层次~~但是不要将保护方言和普及普通话放在对立面容易被对方抓住漏洞~~尽量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依据~~表达要明确清晰,不要含糊概念。


相关文章

  • 浅析濒危语言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 浅析濒危语言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以温州方言为例 濒危语言,威胁着人类文化的"生物多样性" 日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搜索引擎 谷歌增设了"濒危语言"这一项目,引起了社会一翻热烈讨论,也正式标志着拉开了保护濒 ...查看


  • 方言研究性学习报告
  • 研究性学习报告 <方言的历史及其发展> 小组成员: 纪又琳 瞿晶俐 邹婉琪 何松哲 邢宁远 聂俊 朱崧齐 (排名不分先后) 2015.07.22 目录 1.内容摘要 2.开题报告 (1)选题理由及背景 (2)研究内容 (3)研究 ...查看


  • 两个美国宅男和他们的汉语方言网站
  • 本刊记者 张雄 编辑 郑廷鑫 <南方人物周刊>微信订阅号 | PeopleWeekly 司圆直 在北京的6年让司圆直(SteveHansen)的普通话染上了浓重的京腔,以至于他的英语听上去都很有点儿化音.2015年3月底,这个美 ...查看


  • 3-拯救温州话
  • 拯 救 温 州 话 [摘要]温州方言始于秦汉,是最接近我们华夏民族的语言,她在各方面都有广泛用途,而现在温州话正在渐行渐远,我们需要行动起来,保护温州话,为温州方言撑起一片明亮的天空! [关键词]温州话 方言 传承 保护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 ...查看


  • 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
  • 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方言是属于民族共同语言的低级形式,是普通话的地域分支,普通话与方言同属一脉,是相互依存,互补分用的关系,把普通话和方言对立起来是不科学也是不合实际的.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查看


  • 中国·林州 林州方言被纳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 "咱林州气象新,全市上下创文明,提开环保这一块儿,变化说不清有多大儿--"近来,这段脍炙人口的林州方言快板<环境治理咱说说>火爆了我市朋友圈,其创作者赵长生一口地道纯正的林州方言,让人听来倍感亲切. 10月2 ...查看


  • 关于越剧语言的研究
  • 关于越剧语言的研究 摘要:越剧在二十世纪初期,发源于浙江山乡小城嵊州,却发祥于海派文化都市上海.所以越剧语言一般都是地方语言,大都偏向于嵊州话.因此,越剧也就成为地方戏曲之一.因此上,由于专业的限制,理念的缺失,认识上的不足,无论是戏曲学还 ...查看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语言保护_现状与对策
  • 2009年9月第41卷第5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09 Vol.41No.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语言保护:现状与对策 孙春颖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3 (非遗") ...查看


  • 2014佛山二模语文作文导写
  • 新材料作文导写:关于"如何看待粤语受影响"--2014佛山二模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14佛山二模]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因此也到处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