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易经] 1

孔子与《易经》

孔子与《易经》

近日有点耽溺《易经》,虽然还没有“韦编三绝”,但几本书也快翻坏了。忽然有点理解孔子当年的感觉了。老人家周游列国回来,有点心灰意冷,于是便专心典籍,笔削《春秋》,整理《诗》,使雅颂各得其所。其他时间主要阅读揣摩《周易》,他把自己对于天下政治的理想和判断寄托在《春秋》中,而把自己对于天人之际,宇宙和人生的困惑以及自己的看法则全部寄托在充满神秘感的八卦这套象征符号的体系中。由于反复翻阅,结果把编竹简的熟牛皮条都弄断好几次,还得想办法接上,否则书卷就散了。

想到在两千五百年前,曲阜的一座比较宽敞的民宅中,老夫子在萤豆青灯下展开竹简看那漆写的蝌蚪文,一边微皱眉头深思着,仿佛是一座雕像树立在映像中,我便有深深的敬意。老夫子深有感慨地说:“如果再给我数年时光,或者如果我五十岁开始学习《易》,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这一定是孔子晚年说的话,他后悔自己学习《易》有点晚了,如果五十岁开始学习就好了,或者希望上天能够再给他几年寿命,他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

我忽然感到:如果没有孔子晚年的这种对于《易》的痴迷和努力,这部承载着中国古人象征符号并带有解说文字和哲学思想的独特的

智慧宝库,恐怕早就淹没无闻了。因为在孔子之前,这就是一部卜筮之书,虽然有一定的卦辞和爻辞散见于其间,恐怕除专门主管卜筮的太卜和民间巫者外,没有人会感兴趣。如果连书都流传不下来,还谈什么“五经之首”。

孔子传易经给弟子商瞿

《周易》成书于什么时代学术界尚无定论,但一般都认为成书于西周前期,因在《春秋左传》和《国语》中多见占卜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人在用这本书。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此书未被焚毁,保存较好。到汉代后,经学开始兴盛,《易》被列入经学,故也随着复兴文化而开始出现兴盛的局面。从孔子始,《易》传承为:孔子-商瞿-桥庇子庸-馯臂子弓-周丑-孙虞-田何-王同-杨何-京房-丁宽-田王孙-施雠、孟喜、梁丘贺。

通过这个传承的脉络我们便可以看出,源头是孔子,是他把这部书传给弟子商瞿,商瞿依次传递下来。应该说,《易》和《诗》、《书》、《礼》一样,都是孔子整理之后交给弟子,那么可以想象商瞿传的那部《易》,应该就是孔子亲自修改后写定的本子。而孔子所作的十翼都附录在全书的后面,《彖传》、《象传》和《文言》还没有分散到相关各部分去。是在郑玄等人之后,为后人阅读的方便,才把这五篇文章分散开来。正是孔子的这十篇文章,才使人们可以理解《易经》,

使《易经》成为可读之书,也才使士人对此投以很大的关注。每次出现大的社会动荡和混乱,许多士人都向此书寻找智慧。魏晋时期,人们对于天人关系,对于社会的变化疑惑重重,《易经》和《老子》、《庄子》合称三玄而成为华夏士人用来对抗佛教的理论武器和思想资源。北宋中叶,社会出现必须变革的局面,许多士人都向《易经》寻求出路,当时研究易经最有成就的便有胡瑗、王安石、周敦颐、邵雍、程颐等。而在《易经》中,哲学思辨的许多内容都是孔子提出来的。

从“十翼”看孔子对《易经》的贡献

“十翼”到底是不是孔子所作,北宋以后的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我们将十翼的内容全部阅读完,再深思熟虑之后,便可以有一个基本的看法,而且应该说是有充足理由的。“十翼”的所有文字肯定不是全部都出自孔子之手,这一点应该能够看出来。譬如《系辞传》中以及其他地方偶尔出现“子曰”的字样,便不应该是孔子自己的手笔,因为没有必要加此二字。但主要内容和绝大部分文字是孔子的,应该没有问题。因为十翼当中体现的哲学思想以及对于人事的观点与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基本一致。因此,十翼的主体和框架可以看做是孔子所作,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他的徒子徒孙们又增加一些内容而已。

孔子十翼的主要思想与他在《论语》、《礼记》等表现出来的是基本一致的,他是把自己对于宇宙人生以及社会政治的观点借助八卦的

符号象征体系表现出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他把自己的社会政治、社会伦理等思想注入到抽象的符号体系中,等于注入了生命,注入了精气神,使枯燥抽象的符号产生了情感和意志。《易经》中的义理和情感因素主要来源于孔子的解释。《象辞》中对于“乾”卦之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对于坤卦,他解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果就看那上下排列的六个横,怎么可以想象出“自强不息”来?就看那上下排列的中间断开的六横,怎么能够看出“厚德载物”来?正是孔子将其想象为整个宇宙天体的运转,日月星辰的永远运行,一刻也不停止,才使一切生命有了可能。把这种精神品格转化到人的身上,才提出君子应该和天同德,天行是强健的,君子也应该自强不息。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个名言,便鼓舞了华夏民族的志士和精英,即使是扩展到整个人类,也是思想精华中的精华。仅此一点,便可以看出孔子对于《易经》中思想精华的贡献何其巨大!

孔子与《易经》

孔子与《易经》

近日有点耽溺《易经》,虽然还没有“韦编三绝”,但几本书也快翻坏了。忽然有点理解孔子当年的感觉了。老人家周游列国回来,有点心灰意冷,于是便专心典籍,笔削《春秋》,整理《诗》,使雅颂各得其所。其他时间主要阅读揣摩《周易》,他把自己对于天下政治的理想和判断寄托在《春秋》中,而把自己对于天人之际,宇宙和人生的困惑以及自己的看法则全部寄托在充满神秘感的八卦这套象征符号的体系中。由于反复翻阅,结果把编竹简的熟牛皮条都弄断好几次,还得想办法接上,否则书卷就散了。

想到在两千五百年前,曲阜的一座比较宽敞的民宅中,老夫子在萤豆青灯下展开竹简看那漆写的蝌蚪文,一边微皱眉头深思着,仿佛是一座雕像树立在映像中,我便有深深的敬意。老夫子深有感慨地说:“如果再给我数年时光,或者如果我五十岁开始学习《易》,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这一定是孔子晚年说的话,他后悔自己学习《易》有点晚了,如果五十岁开始学习就好了,或者希望上天能够再给他几年寿命,他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

我忽然感到:如果没有孔子晚年的这种对于《易》的痴迷和努力,这部承载着中国古人象征符号并带有解说文字和哲学思想的独特的

智慧宝库,恐怕早就淹没无闻了。因为在孔子之前,这就是一部卜筮之书,虽然有一定的卦辞和爻辞散见于其间,恐怕除专门主管卜筮的太卜和民间巫者外,没有人会感兴趣。如果连书都流传不下来,还谈什么“五经之首”。

孔子传易经给弟子商瞿

《周易》成书于什么时代学术界尚无定论,但一般都认为成书于西周前期,因在《春秋左传》和《国语》中多见占卜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人在用这本书。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此书未被焚毁,保存较好。到汉代后,经学开始兴盛,《易》被列入经学,故也随着复兴文化而开始出现兴盛的局面。从孔子始,《易》传承为:孔子-商瞿-桥庇子庸-馯臂子弓-周丑-孙虞-田何-王同-杨何-京房-丁宽-田王孙-施雠、孟喜、梁丘贺。

通过这个传承的脉络我们便可以看出,源头是孔子,是他把这部书传给弟子商瞿,商瞿依次传递下来。应该说,《易》和《诗》、《书》、《礼》一样,都是孔子整理之后交给弟子,那么可以想象商瞿传的那部《易》,应该就是孔子亲自修改后写定的本子。而孔子所作的十翼都附录在全书的后面,《彖传》、《象传》和《文言》还没有分散到相关各部分去。是在郑玄等人之后,为后人阅读的方便,才把这五篇文章分散开来。正是孔子的这十篇文章,才使人们可以理解《易经》,

使《易经》成为可读之书,也才使士人对此投以很大的关注。每次出现大的社会动荡和混乱,许多士人都向此书寻找智慧。魏晋时期,人们对于天人关系,对于社会的变化疑惑重重,《易经》和《老子》、《庄子》合称三玄而成为华夏士人用来对抗佛教的理论武器和思想资源。北宋中叶,社会出现必须变革的局面,许多士人都向《易经》寻求出路,当时研究易经最有成就的便有胡瑗、王安石、周敦颐、邵雍、程颐等。而在《易经》中,哲学思辨的许多内容都是孔子提出来的。

从“十翼”看孔子对《易经》的贡献

“十翼”到底是不是孔子所作,北宋以后的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我们将十翼的内容全部阅读完,再深思熟虑之后,便可以有一个基本的看法,而且应该说是有充足理由的。“十翼”的所有文字肯定不是全部都出自孔子之手,这一点应该能够看出来。譬如《系辞传》中以及其他地方偶尔出现“子曰”的字样,便不应该是孔子自己的手笔,因为没有必要加此二字。但主要内容和绝大部分文字是孔子的,应该没有问题。因为十翼当中体现的哲学思想以及对于人事的观点与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基本一致。因此,十翼的主体和框架可以看做是孔子所作,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他的徒子徒孙们又增加一些内容而已。

孔子十翼的主要思想与他在《论语》、《礼记》等表现出来的是基本一致的,他是把自己对于宇宙人生以及社会政治的观点借助八卦的

符号象征体系表现出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他把自己的社会政治、社会伦理等思想注入到抽象的符号体系中,等于注入了生命,注入了精气神,使枯燥抽象的符号产生了情感和意志。《易经》中的义理和情感因素主要来源于孔子的解释。《象辞》中对于“乾”卦之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对于坤卦,他解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果就看那上下排列的六个横,怎么可以想象出“自强不息”来?就看那上下排列的中间断开的六横,怎么能够看出“厚德载物”来?正是孔子将其想象为整个宇宙天体的运转,日月星辰的永远运行,一刻也不停止,才使一切生命有了可能。把这种精神品格转化到人的身上,才提出君子应该和天同德,天行是强健的,君子也应该自强不息。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个名言,便鼓舞了华夏民族的志士和精英,即使是扩展到整个人类,也是思想精华中的精华。仅此一点,便可以看出孔子对于《易经》中思想精华的贡献何其巨大!


相关文章

  • "孔子"与[易经]
  • ‚孔子‛与<易经> ◎万谷初 传说<易经>是我国古代几位圣人黄帝.文王.周公等相继写成的,虽然难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学习,一遍一遍地翻阅,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动手写了好多心得,后人把这些心得称为<易传>.孔 ...查看


  • [系辞传]]--孔子的[易经]读后感
  • <系辞传>--孔子的<易经>读后感 □毕宝魁 最近徜徉在<易经>的境界中,发现孔子对<易经>的贡献太大,简直大到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甚至可以说,没有孔子的引领和介入,我们是没有办法解读这部天书 ...查看


  • 孔子五十前学过易么?
  • 孔子<论语>传(版权所有) 第十一章 居家从教 王封臣 著 十四.孔子五十前学过易么? 礼 <礼>,又称<周礼>.<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仪礼>和<礼记&g ...查看


  • zcm1944的文件夹[傅佩荣讲易经]
  • 君子珍惜易经 君子珍惜易经.〈系辞传〉认为,君子应该随时参考易经提供的智慧.原文这么写着:「因此之故,君子所安心静处的,是易经显示的位序:1. 易经的四种作用.按照〈系辞传〉的说法,易经在四方面展现了圣人之道:用在言语方面的人,会推崇它的言 ...查看


  •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的传 ...查看


  • 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笔记
  • 易经的奥秘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 第一集 何为易经 <周易>.周:周密,周详,周流不息,往复循环,生生不息之意. 一.作者及年代 人更三圣,世立三古-<汉书·艺文志>.伏羲(上古,约7000年前).周文王(中古 ...查看


  • 闲坐小窗读周易--读[易]札记
  • 宋诗<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其境界真是优雅闲适."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看来,<易>是很耐咀嚼和把玩的. 在基本 ...查看


  • 易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 易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光临新浪的嘉宾聊天室,我是主持人术术.今天是我们"网上大讲堂"的时间,我们非常有幸地请来著名的国学大师傅佩荣老师,傅佩荣老师您好. 傅佩荣: ...查看


  • 系辞上传新注 --注释:范传忠
  • 吾观历来之注释,多有不尽易理之处.故对<系辞上传>重新注而释之,意在抛砖引玉.此乃本人学易之心得,然易海精深而吾辈学识浅薄,谬误仍在所难免,诚望海内外易友不吝赐教. <易经>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哲学,"系辞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