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

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

傅佩荣

《浩然正气》

一、引言

很多人都喜欢“浩然正气”这四个字,总觉得人活在世界上首先要有一股正气,这股气不但要有还要浩然。“浩然”这字什么意思呢?在古代来说,代表水势甚大的样子,好像是一种很大的气魄,这个正气当然代表一种正义的力量,这是孟子的观念。后来我们最熟悉的《正气歌》是宋朝的文天祥所写,文天祥写《正气歌》,一开头就说“天地有正气”。我们所谓的正气并不是指空气,是一个人正义的精神,它是一种精神方面力量的表现,我们都知道人要呼吸,人生就是一口气啊,这个气散掉不再回来就走了。这一点庄子说得很清楚,人的生命是气的凝聚,气如果分散的话人就死了,庄子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描述。而在儒家里面,基本上这个气,孔子来说,孔子强调血气,他把它连在一起,血跟气。他说君子有三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中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老的时候血气既衰,在三个阶段都要小心。年轻的时候不要好色,中年不要好斗,老年不要好得。贪得无厌,这是孔子的教训,代表他对人的观察很客观,他没有什么幻想,什么人性本善,没有的。他看到人只要有身体,只要有血气就有各种欲望、各种冲动,所以要特别小心。这个说法是对的,我们也知道我们的身体有时候耳目跟外界接触,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起什么念头,心里面就受到影响,然后也想跟着去得到某些利益,避开某些灾难。

在孟子的时候讲到气,这个词很难了解,所以他别的地方提到一些气,我们比较懂得,先说一下,他说一个人不管再怎么坏,他只要睡觉醒来的时候有一种夜气,夜气就是晚上的气,又称作“平旦之气”。平旦,旦就是白天天亮那个旦,元旦的旦,就是天刚刚亮的时候的那种气,也就是夜气了。请问为什么这个夜气比较好呢?因为你睡觉睡了一个晚上,跟外界隔绝着,没有来往,我们都知道每天跟外界来往,晚上累的睡觉,睡觉的时候就回到自己生命里面,不再有人给你打手机联络,也没有电视可以看,就不再受外界干扰,你回到自己生命里面,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第二天清晨的时候,你比较像个人,就这么简单。那你开始跟别人来往,接触之后接到各种信息,又开始勾心斗角,起心动念,又乱掉了。通常人的生命有时候也很无奈。晚上睡觉的时候回到自己生命里面,白天又出去又忘记自己是谁,来来去去一辈子,一路下去,不知道自己一生在做什么,大部分时间都稀里糊涂过去了。少数人可以觉悟,就是我培养我的夜气,让它不要失去。他说一个人再怎么坏,他晚上睡觉早上

起床的时候,还是有夜气。这个夜气跟一般好人是很接近的,也是几稀,一点点,还是有它的好处,但是重要的地方在哪里?你没有保存,你没有发展,你没有去培育修养,就没有用了,这很可惜。

二、孟子别于他人的特色

所以后来学生就再请教老师说,老师那你跟别人有什么差别?孟子说我有两个特色,第一个我知言,我了解别人说话是怎么一回事,我一听别人说话就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就知道别人什么情况,不要小看这句话,我们念书的时候很强调有始有终,《论语》最后一句话是,“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你不懂得怎么分辨别人说的话,就不能了解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孟子这个地方他说我知言,所以孔子在《论语》里面的最后一句话,你不了解分辨别人的言论你就不能了解这个人是什么情况。孟子的特色就是说我就是了解别人的言论,譬如说你说话有偏差,我知道你哪里有盲点,你说话在闪烁其辞,我知道哪里是你的困境,你说话太过度了,我知道你有什么样的执着,孟子统统讲出来。所以这个知言是接上《论语》,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检验。

第二步更难了,他说我跟别人不一样,是因为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我很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学生听不懂,他说请问老师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孟子口才那么好,第一次承认“难言也”,很难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谁听得懂?他先说很难说得清楚,他说这种气你用直,正直的直,代表真诚,来去培养他的话,不要伤害他,不要妨碍他,他发展出来是至大至刚,最至大最刚强,可以充满在天地之间。说实在的,一个人最多也不过是七尺之躯吗,这么小的一个身体,培养一种气,怎么充满在天地之间呢?怎么这种话谁听得懂?一个人把他的气培养出来,可以充满在天地之间,各位想想看,你先自由想象,这种话你是不是讲出来,话是要沟通,是要别人听懂,那你为什么讲出话来别人听不懂呢?我刚才讲恐怕很多人也听不懂,我的气培养出来又至大又至刚。这两个词还好,你可以去说你自己的一种心得,但怎么样充满呢?怎么样在天地之间,这时候你就要联想,当他说我的气培养出来,充满在天地之间的时候,代表什么,我到任何地方都走得通,天地之间都是我的家,一个人把他的正气培养出来之后,他活在世界很安稳,他可以活在当下,活在这个地方,活在今天,问心无愧,他内心有一种力量,感受到他的生命没有任何亏欠,这是他的浩然之气的意思。所以我们听到孟子说天地这两个字,不要想到上面天底下地,要想到天地之间就是万物,就是人间。所以我们就要问,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修养,可以让他的正气使他在天地之间行走完全坦然自在,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子坦荡荡”,从这边去想。

三、修炼“浩然正气”的秘笈

浩然正气不是生下来就具备的,孟子有个学生请教他说,老师,你看起来是有原则、有

理想,如果今天齐王让你当宰相的话,你会不会动心?学生直接问,老师会不会动心?动心什么意思呢?齐王叫我当正相。哎呀,高兴的睡不着觉,兴奋的不得了!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要升官了,孟子说不会。他说我四十岁就不动心,我们也知道四十岁是一个关卡,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个关坎。但是你孔子这样说,孟子这样说,我们一般人呢?我们看到孔子四十而不惑,我们也知道我们是四十而大惑,所有人的问题统统在四十岁出现,以前都没什么问题,四十岁以前照着父母跟老师的安排跟指教,好好的念书、升学、就业、成家,到四十岁的时候什么都有了,开始出现问题,思考人生的问题,这一生到底怎么一回事,开始迷惑了,孔子可以四十而不惑,孟子可以四十而不动心,所以这就是一种修炼的成果,所以学生就会说,老师这种动心很了不起吗?孟子说不行,我比不上告子。告子来了,所以我们上次提到告子说一句话,他说食色性也,我们还加以批评。但是不要忘记,孟子公开承认,告子先我不动心,等于是告子在四十岁以前就不动心了。那不动心好不好呢?不动心有两种,孟子就要分辨了,他说告子不动心跟我不动心不一样,因为告子不动心是一种压制的方法。所以告子的不动心是一种压制的方法,叫做说话说不通,心里不要想,心里想不通不要生气。压制最后变成木头人,我们今天叫植物人,当然植物人是生病了。但是告子的方法就是把他压制下来,我不动心,我什么事情都把他忍下来,这不是办法,这久了会生病的,活着也毫无乐趣。所以孟子说我跟告子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他说心里面想不通不要发脾气我赞成,但是如果说话说不通心里不要想,我不赞成。人有理性,就是要思考,我今天跟你说话说不通,我就要想道理说不清楚呢?再念书吧,再学习吧,再思考。所以孟子跟告子就是前面这一段不一样,说话说不通我就要想清楚了,告子不是,全部压制。所以这种不动心很危险,孟子就不一样,到最后全部想通了,连司马迁也说孟子到最后想通了,想通了就没有问题了。

他后面接着说,把这种气培养的话,要配合两个字,第一叫做“义”,第二叫做“道”。到现在为止我们知道孟子的方法了,孟子的方法就是三个字,第一个用“直”来培养,第二个要配合“义”跟“道”,三个字。

1. “直”

直这个字有时候很难说得清楚,如果你说直就是正义,直就是正直的话,请问是谁在判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正直,别人看来不一定。所以你用直来培养,这个直一定要了解,从儒家孔子开始到孟子,他们的直都有两个意思,真诚而正直,没有真诚就谈不上正直,所以真诚是基础,孔子说过“人之生也直,惘之生也幸而免”。什么意思呢?他说人活在世界上,本来应该好好真诚的过日子,如果你没有真诚,还能活下去的话,这是靠侥幸,才能够免于灾难,但是天下人大部分是侥幸,代表什么?你没有真诚,你还能活着,运气好。因为你不真诚,你怎么会走上正路呢?相反你真诚的话,人性向善,力量由内而发,走上正路,这是儒家基本的观点。所以直这个字,叫真诚而正直,否则你怎么解释?因为儒家常常批判,我到很多地方去演讲的时候,很多高校的学生非常能够思考,常常就问说,儒家好像不太适合

法制的社会。为什么?因为孔子说过“爸爸偷羊,儿子替他隐瞒;儿子偷羊,爸爸替他隐瞒”,里面就有直,这好像违反法律的,对不对?法律是应该人人平等,我父亲偷羊,我怎么可以隐瞒呢,应该检举啊,因为被偷羊的那一家人不是很可怜吗?好不容易养的羊,被你偷走了,你儿子学了儒家就不去检举?法官问他你父亲偷羊吗?我不知道,大概没偷吧。这一来怎么维持社会正义呢?这一来就有争论?这时候怎么办呢?提要了解儒家讲的直不是正义,他讲的是真诚作为基础,爸爸偷羊,儿子当然希望爸爸平安无事,如果法律查到的话,他当然接受法律制裁,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绝对不会说我爸爸偷羊,我来检举,不行。因为你这样的话违反真诚的情感,所以儒家的直这个字,你不要只把它讲成社会正义,没有这么样的外在化,任何外在的善的行为,都要有内心的真诚做基础。所以在思考、在理解儒家直这个字一定要记得真诚而正直,从真诚引出正直。

现在我们知道怎么样培养浩然之气了,第一个用真诚的态度跟正直来培养这样的气。譬如我跟别人来往的时候都会有各种互动的关系,你能够真诚的话,做任何事都真诚,说任何话都真诚,久而久之就一种力量,这个气为什么变得浩然呢?就是力量。气本来就是呼吸而已,但是我说话跟行动形成一种我的特色,叫做我的风格出现了,到任何地方都是真诚的去跟别人来往,久而久之,别人看到我就有一股正气过来了,一股力量过来。我们要修炼,第一步就要真诚,自我要求正直,接着要配合“义”跟“道”。

2. “义”跟“道”

“道”是人类共同的正路,“义”是我这个人在这个情况下应该走的正路,差别就在这里。所以道代替人一定要走在人之道上面,人不能忽略这一点。我是人,我跟别人一样,都要走在行善的路上,因为人性是向善,所以我走在行善的路上。请问你什么时候该怎么做,叫做“义”,“义则,宜也”,宜就是适宜的“宜”,所以宜这个字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具有正当性。别人这样做是对的,你这样不做不一定对?因为时机跟场合不一样,比如说你现在说一句话,别人说这句话是对的,我今天说一句话就不对了。为什么?因为时机跟场合不一样,所以义最难在什么地方,就是我要判断是否适当,这叫“义”。我从前这样做是对的,今天这样做不见得对,因为环境变了,时代变了,我需要调整,这需要一种智慧。所以配合“义”跟“道”,你不要去妨碍他,这个浩然之气就慢慢培养。这是孟子的秘诀,三个字,“直、义、道”。你把他意思了解之后,练习试试看,就越来越发现说问心无愧,觉得内心有一种力量,气代表一种力量的一种展现,到最高境界的时候变成浩然之气,可以充满在天地之间,代表什么?天地任何地方都行得通,不要说中国,外国也一样。儒家就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孔子也说过,他说“言中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我说话真诚而守信,做事认真而负责,到蛮貊之邦没有开花的地方,照样走得通,因为你有浩然之气,因为你做的是中信跟笃敬,言跟行都没有问题,在任何地方都没有问题,因为别的地方人也是人,也是人性向善,你行善的话,是走在人类共同的路上,有什么好担心的?凭什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前面还有几个字不能忘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然后才能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是一样,就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样的意思。

四、培养“浩然正气”的注意事项

孟子就特别提到,他说一定要有事情做的时候,你不要刻意去做,你要自然而然去做,就是需要时间慢慢去磨炼,譬如说我们教书最怕学生怎么一回事呢?叫做“其进锐者,其退速”,进步太快的退步也很快。我们自己当学生有这种经验,我年轻的时候听过一个老师的课,叫方东美先生,很有学问,上他课的时候,会觉得学问太好了,非常兴奋,开始回家拼命念书,因为进步太猛了之后,一个礼拜就受不了,哎呀,太累了,下礼拜再念吧,一下子又放下了,因为进步太快的话,就很难有恒心,有恒心一定需要计划,要有步骤,要慢慢来,最主要在于恒心。很多时候我们决定做一件事,后来又放弃了,有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头一看,当初如果没有放弃的话,今天一定很有成就。你不管学任何东西都是一样,你小时候学过琴,什么弹钢琴、大提琴,你放弃了。你常常会想,如果我当时坚持每天一个小时继续练的话,到现在一定是很有成绩表现的,但是不容易做到。人生在世,恒心是很难做到的事。孟子教我们培养浩然之气的时候他会强调,你不要刻意去做,但是你要常常放在心中,一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就要提醒自己“直、义、道”三个字。你不要刻意做,刻意做的话,你不会坚持下去。

他接着讲一段故事,到现在我们还在用这个故事,叫做“揠苗助长”。我们教小孩子的时候很容易都犯这个毛病,希望小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现在小孩子很辛苦,又是补数学、补英文、补心算、补电脑,什么都补,补到最后消化不了。所以孟子就讲一段故事,他一个宋国的农夫,他总觉得麦子长得太慢,他说不行,我要帮帮忙,有一天他就把他们家种的苗一点一点拔高,回家说好累,跟家里人说我今天真累了,我帮助这些苗长高了。他一个儿子,大概是比较聪明,儿子一听不对,赶快跑到田里一看,苗都枯倒了,这就是拔苗助长,帮助他反而害了他。孟子讲这个故事他用宋国农夫,我们就简单说一下宋国人的处境。因为在战国时代宋国很弱,不久就被兼并了,所以大家开玩笑都拿宋国农夫开玩笑。譬如说我们听到另外一个成语,叫做“守株待兔”,哪一国农夫啊?宋国农夫。有一天在田里看到一只兔子撞到树干,昏倒了,就把他捡回去,“太好了,以后每天等着兔子来撞树干,那就不用种田了”,就开始等。所谓的揠苗助长也是宋国的农夫,我们知道宋国人比较委屈,因为国家比较弱,常常被人拿开玩笑,他们也不敢抗议,抗议也没用,宋国人很委屈。

五、“集义”的涵义

所以我们讲到孟子的浩然正气的时候有一个词值得说明,叫集义,一般人现在人只知道集邮,你有没有集邮,有多少邮票啊?集邮。孟子说的是集义,义是什么意思呢?义就是正当的事,我把它集在一起,什么叫集呢?反复的做反复的做叫做集,不是外面加到你身上的,

他说不是我外面做一件好事,希望你来认同我,而是我内心知道该做这个事。这怎么去分辨呢?我们举个例子,譬如说在西方讲哲学的有一位大家叫做康德,康德的哲学,称作《义务论》,跟他相对的另外一派叫做《效益论》,这什么意思呢?我大概说一下,他们所讲是一种你为什么要行善避恶,如果你是《效益论》代表有效率、有利益,叫效益。你做什么事,该不该做呢?只看效率、利益大不大。譬如我现在说,如果你要上车,你应该排队。“应该”这两个字就是你了解排队之后,每个人都可以上车,你如果不排队的话,大家挤成一团,都上不了车,所以为什么应该排队,因为排队对大家有利。西方主流思想,西方的民主制度也是一样,你要选一个人出来,我只要比你多一票,我选上,为什么?多一票我比你多一个人赞成,那你不能说你比我多一票不算,那到底多两票才算吗?三票才算吗?这是西方效益,代表大多数人这样想,他就具有正当性。这种想法有他的优点,让一个社会可以运作,也有缺点,什么缺点?因为整个社会可能都腐化了,如果一个社会大欺小,多数人欺负少数人,尤其少数民族被欺负的话,他无处伸冤。所以你如果以效益作为一个标准的话,在美国来说,曾经认为家里面养黑奴是合理的,为什么?美国南方以前有奴隶,所以后来才发生南北战争,他那个奴隶制度,你问南方他会觉得说没什么不好,我从非洲买一些奴隶来,他们替我们做事,大家都过很愉快的生活,那么奴隶在非洲更苦,来到美国当奴隶比在非洲还好。这个也不见得完全是幻想的,但是他还是有人权,你让这些黑奴丧失大多数的人权,保护你这些白人,让你们过的快乐,你们是多数统治阶级,这个公平吗?这个合理吗?当然不行。美国以前很可怕,坐车的时候还分两半,这边是白色的,这边是有色的。我们讲有色是什么?我们就算是他们所谓的有色人种,我们是黄色人种也算有色人种,所以我们当然希望他能够人人平等,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权,不能够用皮肤的颜色来决定。所以美国这种《效益论》,西方的《效益论》,有他社会上的一种运作和效果,有时候也有缺点,严重的缺点,所以康德的思想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说他推崇,为什么强调《义务论》,就是你做一件事,只要问你说这是我该做的吗?这叫做义务,而不要问效果好不好。这种思想看起来就比较重视到每一个人人格的的尊严了。

比如我开一家小店,门口贴四个字“童叟无欺”,我贴这四个字有两个可能,第一个童叟无欺的话,以后的生意会比较好,为什么?因为我有信用,我童叟无欺啊,所以以后生意会越来越好。他是一个策略,这是第一种情况,你一听就知道这属于什么学派,属于《效益论》,我童叟无欺是为了以后生意更好。第二种情况不一样,我也贴一个童叟无欺四个字,但是我完全是因为我尊重这个原则,认为人应该童叟无欺,不管生意好不好,这是第二种。第二种显然是比较重视人的尊严,为什么呢?因为是第一种的话,你童叟无欺万一生意不好的话,就变成童叟皆欺,专欺童叟,那还得了,对不对?如果说你第二种的话,童叟无欺是一个原则,我尊重原则,尽我的义务,那就可以一路到底,我不问成果如何,效果如何。而在儒家的思想里面,在孟子里面,所谓的集义当然是第二种了,我做我该做的事,不要管别人评价如何,不断的做,因为是我该做的,做出来以后所影响的不是别人,而是我。这一点

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举例说明。譬如我们常常说这个人做好事帮助别人,别忘记,在儒家来说不一样,说法不同,应该这样说,这个人做好事帮助别人,但是真正帮助的是他自己。

我常常这样想,我在坐车的时候,一个老太太上了,我把座位让给她,老太太感谢我,其实我心里更感谢她,她给我一个机会,肯定我这个人,表面上她得到一个座位可以坐下来休息,事实上是我得到机会,我把座位让给她,我做了我该做的事,我心里比她还快乐,这是儒家的思想。所以我行善不是为了帮助别人,而是人性向善,是符合我人性的自我要求,这个做到的话,我自己有人格尊严,我自己本身的人性越来越得到实现,浩然之气就慢慢培养上来了。人的心有各种可能性,我们前面谈到人性向善的时候,有一句话可以做很好的参考。墨子说每一个人都喜欢吃好东西,好的料理,他说我的口喜欢吃好的事物,所以这个就跟我的心喜欢“理”跟“义”一样,“理”就是合理性,“义”就是正当性,这个比喻说得太好了,原文叫“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刍”就是吃草的这些家畜,牛跟羊,“豢”就是吃杂食的家畜,就是猪跟狗,牛羊猪狗的肉使我的口觉得好吃,很舒服,就好像合理性跟正当性使我的心觉得很愉快、很舒服一样。这说明什么?我们的心本身并没有生下来就具备理义,心理有个特色,喜欢理义,这说明人性向善,人性、人心本身并不是善的,而是向善,结果我们的口本身并没有什么食物,而是喜欢食物。像这样的比喻很清楚,更重要是什么呢?我的心不断的实现理跟义,配合前面所说的,一路下去叫急义,到最后浩然之气慢慢出现,出现的时候他的快乐是我们将来要加以说明的,你没有前面来培养浩然之气,你后面的快乐谈不上,人真正的快乐在内不在外。我们要常常记的人的真正快乐在内不在外,意思是你不要靠别人怎么样给你好处你才快乐,而要从内心里面做正当的事,配合人性的要求而得到快乐,那才是真正有保障的快乐。

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

傅佩荣

《浩然正气》

一、引言

很多人都喜欢“浩然正气”这四个字,总觉得人活在世界上首先要有一股正气,这股气不但要有还要浩然。“浩然”这字什么意思呢?在古代来说,代表水势甚大的样子,好像是一种很大的气魄,这个正气当然代表一种正义的力量,这是孟子的观念。后来我们最熟悉的《正气歌》是宋朝的文天祥所写,文天祥写《正气歌》,一开头就说“天地有正气”。我们所谓的正气并不是指空气,是一个人正义的精神,它是一种精神方面力量的表现,我们都知道人要呼吸,人生就是一口气啊,这个气散掉不再回来就走了。这一点庄子说得很清楚,人的生命是气的凝聚,气如果分散的话人就死了,庄子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描述。而在儒家里面,基本上这个气,孔子来说,孔子强调血气,他把它连在一起,血跟气。他说君子有三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中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老的时候血气既衰,在三个阶段都要小心。年轻的时候不要好色,中年不要好斗,老年不要好得。贪得无厌,这是孔子的教训,代表他对人的观察很客观,他没有什么幻想,什么人性本善,没有的。他看到人只要有身体,只要有血气就有各种欲望、各种冲动,所以要特别小心。这个说法是对的,我们也知道我们的身体有时候耳目跟外界接触,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起什么念头,心里面就受到影响,然后也想跟着去得到某些利益,避开某些灾难。

在孟子的时候讲到气,这个词很难了解,所以他别的地方提到一些气,我们比较懂得,先说一下,他说一个人不管再怎么坏,他只要睡觉醒来的时候有一种夜气,夜气就是晚上的气,又称作“平旦之气”。平旦,旦就是白天天亮那个旦,元旦的旦,就是天刚刚亮的时候的那种气,也就是夜气了。请问为什么这个夜气比较好呢?因为你睡觉睡了一个晚上,跟外界隔绝着,没有来往,我们都知道每天跟外界来往,晚上累的睡觉,睡觉的时候就回到自己生命里面,不再有人给你打手机联络,也没有电视可以看,就不再受外界干扰,你回到自己生命里面,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第二天清晨的时候,你比较像个人,就这么简单。那你开始跟别人来往,接触之后接到各种信息,又开始勾心斗角,起心动念,又乱掉了。通常人的生命有时候也很无奈。晚上睡觉的时候回到自己生命里面,白天又出去又忘记自己是谁,来来去去一辈子,一路下去,不知道自己一生在做什么,大部分时间都稀里糊涂过去了。少数人可以觉悟,就是我培养我的夜气,让它不要失去。他说一个人再怎么坏,他晚上睡觉早上

起床的时候,还是有夜气。这个夜气跟一般好人是很接近的,也是几稀,一点点,还是有它的好处,但是重要的地方在哪里?你没有保存,你没有发展,你没有去培育修养,就没有用了,这很可惜。

二、孟子别于他人的特色

所以后来学生就再请教老师说,老师那你跟别人有什么差别?孟子说我有两个特色,第一个我知言,我了解别人说话是怎么一回事,我一听别人说话就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就知道别人什么情况,不要小看这句话,我们念书的时候很强调有始有终,《论语》最后一句话是,“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你不懂得怎么分辨别人说的话,就不能了解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孟子这个地方他说我知言,所以孔子在《论语》里面的最后一句话,你不了解分辨别人的言论你就不能了解这个人是什么情况。孟子的特色就是说我就是了解别人的言论,譬如说你说话有偏差,我知道你哪里有盲点,你说话在闪烁其辞,我知道哪里是你的困境,你说话太过度了,我知道你有什么样的执着,孟子统统讲出来。所以这个知言是接上《论语》,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检验。

第二步更难了,他说我跟别人不一样,是因为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我很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学生听不懂,他说请问老师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孟子口才那么好,第一次承认“难言也”,很难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谁听得懂?他先说很难说得清楚,他说这种气你用直,正直的直,代表真诚,来去培养他的话,不要伤害他,不要妨碍他,他发展出来是至大至刚,最至大最刚强,可以充满在天地之间。说实在的,一个人最多也不过是七尺之躯吗,这么小的一个身体,培养一种气,怎么充满在天地之间呢?怎么这种话谁听得懂?一个人把他的气培养出来,可以充满在天地之间,各位想想看,你先自由想象,这种话你是不是讲出来,话是要沟通,是要别人听懂,那你为什么讲出话来别人听不懂呢?我刚才讲恐怕很多人也听不懂,我的气培养出来又至大又至刚。这两个词还好,你可以去说你自己的一种心得,但怎么样充满呢?怎么样在天地之间,这时候你就要联想,当他说我的气培养出来,充满在天地之间的时候,代表什么,我到任何地方都走得通,天地之间都是我的家,一个人把他的正气培养出来之后,他活在世界很安稳,他可以活在当下,活在这个地方,活在今天,问心无愧,他内心有一种力量,感受到他的生命没有任何亏欠,这是他的浩然之气的意思。所以我们听到孟子说天地这两个字,不要想到上面天底下地,要想到天地之间就是万物,就是人间。所以我们就要问,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修养,可以让他的正气使他在天地之间行走完全坦然自在,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子坦荡荡”,从这边去想。

三、修炼“浩然正气”的秘笈

浩然正气不是生下来就具备的,孟子有个学生请教他说,老师,你看起来是有原则、有

理想,如果今天齐王让你当宰相的话,你会不会动心?学生直接问,老师会不会动心?动心什么意思呢?齐王叫我当正相。哎呀,高兴的睡不着觉,兴奋的不得了!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要升官了,孟子说不会。他说我四十岁就不动心,我们也知道四十岁是一个关卡,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个关坎。但是你孔子这样说,孟子这样说,我们一般人呢?我们看到孔子四十而不惑,我们也知道我们是四十而大惑,所有人的问题统统在四十岁出现,以前都没什么问题,四十岁以前照着父母跟老师的安排跟指教,好好的念书、升学、就业、成家,到四十岁的时候什么都有了,开始出现问题,思考人生的问题,这一生到底怎么一回事,开始迷惑了,孔子可以四十而不惑,孟子可以四十而不动心,所以这就是一种修炼的成果,所以学生就会说,老师这种动心很了不起吗?孟子说不行,我比不上告子。告子来了,所以我们上次提到告子说一句话,他说食色性也,我们还加以批评。但是不要忘记,孟子公开承认,告子先我不动心,等于是告子在四十岁以前就不动心了。那不动心好不好呢?不动心有两种,孟子就要分辨了,他说告子不动心跟我不动心不一样,因为告子不动心是一种压制的方法。所以告子的不动心是一种压制的方法,叫做说话说不通,心里不要想,心里想不通不要生气。压制最后变成木头人,我们今天叫植物人,当然植物人是生病了。但是告子的方法就是把他压制下来,我不动心,我什么事情都把他忍下来,这不是办法,这久了会生病的,活着也毫无乐趣。所以孟子说我跟告子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他说心里面想不通不要发脾气我赞成,但是如果说话说不通心里不要想,我不赞成。人有理性,就是要思考,我今天跟你说话说不通,我就要想道理说不清楚呢?再念书吧,再学习吧,再思考。所以孟子跟告子就是前面这一段不一样,说话说不通我就要想清楚了,告子不是,全部压制。所以这种不动心很危险,孟子就不一样,到最后全部想通了,连司马迁也说孟子到最后想通了,想通了就没有问题了。

他后面接着说,把这种气培养的话,要配合两个字,第一叫做“义”,第二叫做“道”。到现在为止我们知道孟子的方法了,孟子的方法就是三个字,第一个用“直”来培养,第二个要配合“义”跟“道”,三个字。

1. “直”

直这个字有时候很难说得清楚,如果你说直就是正义,直就是正直的话,请问是谁在判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正直,别人看来不一定。所以你用直来培养,这个直一定要了解,从儒家孔子开始到孟子,他们的直都有两个意思,真诚而正直,没有真诚就谈不上正直,所以真诚是基础,孔子说过“人之生也直,惘之生也幸而免”。什么意思呢?他说人活在世界上,本来应该好好真诚的过日子,如果你没有真诚,还能活下去的话,这是靠侥幸,才能够免于灾难,但是天下人大部分是侥幸,代表什么?你没有真诚,你还能活着,运气好。因为你不真诚,你怎么会走上正路呢?相反你真诚的话,人性向善,力量由内而发,走上正路,这是儒家基本的观点。所以直这个字,叫真诚而正直,否则你怎么解释?因为儒家常常批判,我到很多地方去演讲的时候,很多高校的学生非常能够思考,常常就问说,儒家好像不太适合

法制的社会。为什么?因为孔子说过“爸爸偷羊,儿子替他隐瞒;儿子偷羊,爸爸替他隐瞒”,里面就有直,这好像违反法律的,对不对?法律是应该人人平等,我父亲偷羊,我怎么可以隐瞒呢,应该检举啊,因为被偷羊的那一家人不是很可怜吗?好不容易养的羊,被你偷走了,你儿子学了儒家就不去检举?法官问他你父亲偷羊吗?我不知道,大概没偷吧。这一来怎么维持社会正义呢?这一来就有争论?这时候怎么办呢?提要了解儒家讲的直不是正义,他讲的是真诚作为基础,爸爸偷羊,儿子当然希望爸爸平安无事,如果法律查到的话,他当然接受法律制裁,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绝对不会说我爸爸偷羊,我来检举,不行。因为你这样的话违反真诚的情感,所以儒家的直这个字,你不要只把它讲成社会正义,没有这么样的外在化,任何外在的善的行为,都要有内心的真诚做基础。所以在思考、在理解儒家直这个字一定要记得真诚而正直,从真诚引出正直。

现在我们知道怎么样培养浩然之气了,第一个用真诚的态度跟正直来培养这样的气。譬如我跟别人来往的时候都会有各种互动的关系,你能够真诚的话,做任何事都真诚,说任何话都真诚,久而久之就一种力量,这个气为什么变得浩然呢?就是力量。气本来就是呼吸而已,但是我说话跟行动形成一种我的特色,叫做我的风格出现了,到任何地方都是真诚的去跟别人来往,久而久之,别人看到我就有一股正气过来了,一股力量过来。我们要修炼,第一步就要真诚,自我要求正直,接着要配合“义”跟“道”。

2. “义”跟“道”

“道”是人类共同的正路,“义”是我这个人在这个情况下应该走的正路,差别就在这里。所以道代替人一定要走在人之道上面,人不能忽略这一点。我是人,我跟别人一样,都要走在行善的路上,因为人性是向善,所以我走在行善的路上。请问你什么时候该怎么做,叫做“义”,“义则,宜也”,宜就是适宜的“宜”,所以宜这个字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具有正当性。别人这样做是对的,你这样不做不一定对?因为时机跟场合不一样,比如说你现在说一句话,别人说这句话是对的,我今天说一句话就不对了。为什么?因为时机跟场合不一样,所以义最难在什么地方,就是我要判断是否适当,这叫“义”。我从前这样做是对的,今天这样做不见得对,因为环境变了,时代变了,我需要调整,这需要一种智慧。所以配合“义”跟“道”,你不要去妨碍他,这个浩然之气就慢慢培养。这是孟子的秘诀,三个字,“直、义、道”。你把他意思了解之后,练习试试看,就越来越发现说问心无愧,觉得内心有一种力量,气代表一种力量的一种展现,到最高境界的时候变成浩然之气,可以充满在天地之间,代表什么?天地任何地方都行得通,不要说中国,外国也一样。儒家就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孔子也说过,他说“言中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我说话真诚而守信,做事认真而负责,到蛮貊之邦没有开花的地方,照样走得通,因为你有浩然之气,因为你做的是中信跟笃敬,言跟行都没有问题,在任何地方都没有问题,因为别的地方人也是人,也是人性向善,你行善的话,是走在人类共同的路上,有什么好担心的?凭什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前面还有几个字不能忘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然后才能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是一样,就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样的意思。

四、培养“浩然正气”的注意事项

孟子就特别提到,他说一定要有事情做的时候,你不要刻意去做,你要自然而然去做,就是需要时间慢慢去磨炼,譬如说我们教书最怕学生怎么一回事呢?叫做“其进锐者,其退速”,进步太快的退步也很快。我们自己当学生有这种经验,我年轻的时候听过一个老师的课,叫方东美先生,很有学问,上他课的时候,会觉得学问太好了,非常兴奋,开始回家拼命念书,因为进步太猛了之后,一个礼拜就受不了,哎呀,太累了,下礼拜再念吧,一下子又放下了,因为进步太快的话,就很难有恒心,有恒心一定需要计划,要有步骤,要慢慢来,最主要在于恒心。很多时候我们决定做一件事,后来又放弃了,有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头一看,当初如果没有放弃的话,今天一定很有成就。你不管学任何东西都是一样,你小时候学过琴,什么弹钢琴、大提琴,你放弃了。你常常会想,如果我当时坚持每天一个小时继续练的话,到现在一定是很有成绩表现的,但是不容易做到。人生在世,恒心是很难做到的事。孟子教我们培养浩然之气的时候他会强调,你不要刻意去做,但是你要常常放在心中,一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就要提醒自己“直、义、道”三个字。你不要刻意做,刻意做的话,你不会坚持下去。

他接着讲一段故事,到现在我们还在用这个故事,叫做“揠苗助长”。我们教小孩子的时候很容易都犯这个毛病,希望小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现在小孩子很辛苦,又是补数学、补英文、补心算、补电脑,什么都补,补到最后消化不了。所以孟子就讲一段故事,他一个宋国的农夫,他总觉得麦子长得太慢,他说不行,我要帮帮忙,有一天他就把他们家种的苗一点一点拔高,回家说好累,跟家里人说我今天真累了,我帮助这些苗长高了。他一个儿子,大概是比较聪明,儿子一听不对,赶快跑到田里一看,苗都枯倒了,这就是拔苗助长,帮助他反而害了他。孟子讲这个故事他用宋国农夫,我们就简单说一下宋国人的处境。因为在战国时代宋国很弱,不久就被兼并了,所以大家开玩笑都拿宋国农夫开玩笑。譬如说我们听到另外一个成语,叫做“守株待兔”,哪一国农夫啊?宋国农夫。有一天在田里看到一只兔子撞到树干,昏倒了,就把他捡回去,“太好了,以后每天等着兔子来撞树干,那就不用种田了”,就开始等。所谓的揠苗助长也是宋国的农夫,我们知道宋国人比较委屈,因为国家比较弱,常常被人拿开玩笑,他们也不敢抗议,抗议也没用,宋国人很委屈。

五、“集义”的涵义

所以我们讲到孟子的浩然正气的时候有一个词值得说明,叫集义,一般人现在人只知道集邮,你有没有集邮,有多少邮票啊?集邮。孟子说的是集义,义是什么意思呢?义就是正当的事,我把它集在一起,什么叫集呢?反复的做反复的做叫做集,不是外面加到你身上的,

他说不是我外面做一件好事,希望你来认同我,而是我内心知道该做这个事。这怎么去分辨呢?我们举个例子,譬如说在西方讲哲学的有一位大家叫做康德,康德的哲学,称作《义务论》,跟他相对的另外一派叫做《效益论》,这什么意思呢?我大概说一下,他们所讲是一种你为什么要行善避恶,如果你是《效益论》代表有效率、有利益,叫效益。你做什么事,该不该做呢?只看效率、利益大不大。譬如我现在说,如果你要上车,你应该排队。“应该”这两个字就是你了解排队之后,每个人都可以上车,你如果不排队的话,大家挤成一团,都上不了车,所以为什么应该排队,因为排队对大家有利。西方主流思想,西方的民主制度也是一样,你要选一个人出来,我只要比你多一票,我选上,为什么?多一票我比你多一个人赞成,那你不能说你比我多一票不算,那到底多两票才算吗?三票才算吗?这是西方效益,代表大多数人这样想,他就具有正当性。这种想法有他的优点,让一个社会可以运作,也有缺点,什么缺点?因为整个社会可能都腐化了,如果一个社会大欺小,多数人欺负少数人,尤其少数民族被欺负的话,他无处伸冤。所以你如果以效益作为一个标准的话,在美国来说,曾经认为家里面养黑奴是合理的,为什么?美国南方以前有奴隶,所以后来才发生南北战争,他那个奴隶制度,你问南方他会觉得说没什么不好,我从非洲买一些奴隶来,他们替我们做事,大家都过很愉快的生活,那么奴隶在非洲更苦,来到美国当奴隶比在非洲还好。这个也不见得完全是幻想的,但是他还是有人权,你让这些黑奴丧失大多数的人权,保护你这些白人,让你们过的快乐,你们是多数统治阶级,这个公平吗?这个合理吗?当然不行。美国以前很可怕,坐车的时候还分两半,这边是白色的,这边是有色的。我们讲有色是什么?我们就算是他们所谓的有色人种,我们是黄色人种也算有色人种,所以我们当然希望他能够人人平等,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权,不能够用皮肤的颜色来决定。所以美国这种《效益论》,西方的《效益论》,有他社会上的一种运作和效果,有时候也有缺点,严重的缺点,所以康德的思想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说他推崇,为什么强调《义务论》,就是你做一件事,只要问你说这是我该做的吗?这叫做义务,而不要问效果好不好。这种思想看起来就比较重视到每一个人人格的的尊严了。

比如我开一家小店,门口贴四个字“童叟无欺”,我贴这四个字有两个可能,第一个童叟无欺的话,以后的生意会比较好,为什么?因为我有信用,我童叟无欺啊,所以以后生意会越来越好。他是一个策略,这是第一种情况,你一听就知道这属于什么学派,属于《效益论》,我童叟无欺是为了以后生意更好。第二种情况不一样,我也贴一个童叟无欺四个字,但是我完全是因为我尊重这个原则,认为人应该童叟无欺,不管生意好不好,这是第二种。第二种显然是比较重视人的尊严,为什么呢?因为是第一种的话,你童叟无欺万一生意不好的话,就变成童叟皆欺,专欺童叟,那还得了,对不对?如果说你第二种的话,童叟无欺是一个原则,我尊重原则,尽我的义务,那就可以一路到底,我不问成果如何,效果如何。而在儒家的思想里面,在孟子里面,所谓的集义当然是第二种了,我做我该做的事,不要管别人评价如何,不断的做,因为是我该做的,做出来以后所影响的不是别人,而是我。这一点

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举例说明。譬如我们常常说这个人做好事帮助别人,别忘记,在儒家来说不一样,说法不同,应该这样说,这个人做好事帮助别人,但是真正帮助的是他自己。

我常常这样想,我在坐车的时候,一个老太太上了,我把座位让给她,老太太感谢我,其实我心里更感谢她,她给我一个机会,肯定我这个人,表面上她得到一个座位可以坐下来休息,事实上是我得到机会,我把座位让给她,我做了我该做的事,我心里比她还快乐,这是儒家的思想。所以我行善不是为了帮助别人,而是人性向善,是符合我人性的自我要求,这个做到的话,我自己有人格尊严,我自己本身的人性越来越得到实现,浩然之气就慢慢培养上来了。人的心有各种可能性,我们前面谈到人性向善的时候,有一句话可以做很好的参考。墨子说每一个人都喜欢吃好东西,好的料理,他说我的口喜欢吃好的事物,所以这个就跟我的心喜欢“理”跟“义”一样,“理”就是合理性,“义”就是正当性,这个比喻说得太好了,原文叫“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刍”就是吃草的这些家畜,牛跟羊,“豢”就是吃杂食的家畜,就是猪跟狗,牛羊猪狗的肉使我的口觉得好吃,很舒服,就好像合理性跟正当性使我的心觉得很愉快、很舒服一样。这说明什么?我们的心本身并没有生下来就具备理义,心理有个特色,喜欢理义,这说明人性向善,人性、人心本身并不是善的,而是向善,结果我们的口本身并没有什么食物,而是喜欢食物。像这样的比喻很清楚,更重要是什么呢?我的心不断的实现理跟义,配合前面所说的,一路下去叫急义,到最后浩然之气慢慢出现,出现的时候他的快乐是我们将来要加以说明的,你没有前面来培养浩然之气,你后面的快乐谈不上,人真正的快乐在内不在外。我们要常常记的人的真正快乐在内不在外,意思是你不要靠别人怎么样给你好处你才快乐,而要从内心里面做正当的事,配合人性的要求而得到快乐,那才是真正有保障的快乐。


相关文章

  • 谈林语堂的幽默观_从林语堂谈孔孟的幽默说起_李子璐
  • 术堂 谈林语堂的幽默观 ---从林语堂谈孔孟的幽默说起 ◎李子璐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林语堂是第一个将英语中的Humor译成中文"幽默"的人,幽默观在林语堂的艺术体系与人生历程中都占 ...查看


  • 儒家经典中的审美智慧
  • 儒家經典中的審美智慧 徐放鸣,男,1957年生,江苏靖江人.徐州师范大学校长.文学院教授. 对美学及文艺学研究颇有造诣,是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查看


  • 人生智慧学孟子--谦谦君子
  • 傅佩荣 <谦谦君子> 一.修养的关键是心 你怎么样把这颗心掌握住,加以存.养.充.扩,是他基本的一个情况.孟子说过一个大人物就是要"不失其赤子之心",把你那颗像小孩子一样单纯的心把握住,不要失去.这个把握住之 ...查看


  • [人生智慧 儒学智慧](全收录)
  • 点击:"更多"字样,阅览全部内容 您的位置:首页 > 儒学智慧 孟子与百姓生活 更多>> 08-01<孟子与百姓生活>导读 08-01生于乱世 08-01师于儒门 08-01游于列国 08- ...查看


  • 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之快乐度人生(文字稿)
  • 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现代地球人经常这么说.看来,快乐生活,是现代人的最高追求.今天我们就请傅佩荣老师来讲讲快乐人生. 傅佩荣老师,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六月二日至六月十日走进<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 ...查看


  • 接受现实.迎接挑战的儒家宣言
  • 2016-11-30 国学共读<孟子>第三课梳理 俟命:儒家看人生的基本态度 2016.11.30 ??[内容提炼] 本讲黄老师从"四端"出发,通过"告子上"篇的第三章,阐明了" ...查看


  •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教案[1]
  •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深入系统地了解孟子的思想.尤其是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体会孟子文章的雄浑气势.学习其说理擅用比喻.行文多铺排的艺术特点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孟子文章善用比喻. ...查看


  • 读书手抄报:腹有诗书气自华
  • 青春是一支交响乐,音符中透着激情与希望;青春是一幅印象画,点染间闪着活力与奔放.青春是一江东流水,在朝阳的光辉下荡漾;青春是一艘七彩船,在风雨的洗礼中远航.青春,需要用经典来扮靓. 在我考试失利倍感沮丧时,眼前闪现出孟子的名言:" ...查看


  • 孟子 [公孙丑上]译文
  • "敢问夫子恶乎长?" [译]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译] 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