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感、甲型H1N1流感、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引起的以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的疾病。普通感冒一般不发热、以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并发症较少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为主要症状;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一般丙型流感引起散发,乙型流感引起局部暴发或流行,甲型流感可引起大流行。
新型甲型H1N1流感:由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起源于墨西哥、美国。由于人群无免疫力,故正在全球引起大流行。
二、疾病流行强度指标
1、散发
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这样的发病强度称为散发。确定散发应参照当地前三年该病的发病率水平,在未明显超过既往的一般水平时即可称为散发。散发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
2、暴发
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如食物中毒、托幼机构的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爆发。
3、流行
某病在某地区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水平进,称流行。流行的判断应根据不同病种、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情况进行。
4、大流行
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且跨越国界、洲界时,称为大流行。如原来霍乱的世界大流行、本次由新型甲型H1N1流感引起的大流行。
三、发病指标
(一)发病率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常在流行病学中可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反映疾病发生的频率。
(二)罹患率
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或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暴发的情况。
(三)患病率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是指在持定时间内,曾患某病(包括新和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四)感染率
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感染率的性患病率相似。但一般只能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得到此数据。
(五)续发率
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的百分率。
在一个家庭内、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等单位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病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出现的病例称为续发病例,也称为二代病例。续发率常用于比较传染病致病菌传染力的强弱。
四、传染病流行要素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病原体停留和转移必须依附于各种生物媒介和非生物媒介物。这种参与传播病原体的媒介物,称为传播媒介或传播因素。传播途径实际上就是传播因素的组合。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与群体免疫力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群体免疫水平高,则人群易感性低。
(四)疫源地
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涉及的地区称为疫源地。每个传染源可单独形成一个疫源地。但在一个疫源地内也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传染源。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疫源地称为疫点,经
常以有病人的住户或其附近几户作为疫点;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时称疫区。如一个村或几个村,一个居委会或一条街道。
一、流感、甲型H1N1流感、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引起的以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的疾病。普通感冒一般不发热、以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并发症较少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为主要症状;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一般丙型流感引起散发,乙型流感引起局部暴发或流行,甲型流感可引起大流行。
新型甲型H1N1流感:由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起源于墨西哥、美国。由于人群无免疫力,故正在全球引起大流行。
二、疾病流行强度指标
1、散发
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这样的发病强度称为散发。确定散发应参照当地前三年该病的发病率水平,在未明显超过既往的一般水平时即可称为散发。散发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
2、暴发
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如食物中毒、托幼机构的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爆发。
3、流行
某病在某地区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水平进,称流行。流行的判断应根据不同病种、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情况进行。
4、大流行
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且跨越国界、洲界时,称为大流行。如原来霍乱的世界大流行、本次由新型甲型H1N1流感引起的大流行。
三、发病指标
(一)发病率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常在流行病学中可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反映疾病发生的频率。
(二)罹患率
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或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暴发的情况。
(三)患病率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是指在持定时间内,曾患某病(包括新和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四)感染率
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感染率的性患病率相似。但一般只能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得到此数据。
(五)续发率
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的百分率。
在一个家庭内、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等单位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病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出现的病例称为续发病例,也称为二代病例。续发率常用于比较传染病致病菌传染力的强弱。
四、传染病流行要素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病原体停留和转移必须依附于各种生物媒介和非生物媒介物。这种参与传播病原体的媒介物,称为传播媒介或传播因素。传播途径实际上就是传播因素的组合。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与群体免疫力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群体免疫水平高,则人群易感性低。
(四)疫源地
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涉及的地区称为疫源地。每个传染源可单独形成一个疫源地。但在一个疫源地内也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传染源。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疫源地称为疫点,经
常以有病人的住户或其附近几户作为疫点;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时称疫区。如一个村或几个村,一个居委会或一条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