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准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从天文学的角度入手,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精彩观点:“天文学中国古代王权政治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宗教观等政治、思想、文化的基因,它的源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甚至是中国医学,也是导源于天文学。”

各位晚上好,很高兴也很感谢腾讯和政法大学。今天就古代的天文与人文这样的主题和大家进行交流,腾讯给我的题目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现实意义,这个对我来说是一个命题作文,但是我对这个题目很欣赏,为什么?这让我们这些搞历史的人不要总生活在夏商周三代,甚至更远的石器时代,让我们有时间能够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现实世界,所以我说这个题目是有意义的。其实这是我们搞历史人的责任,我们研究历史研究过去五千年目的之一其实就是为了今后的一百年,今天我们就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古代的天文与人文或者说古代天文学的现实意义这样的主题和大家进行一个探讨和交流。

这个题目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古代天文学的现实意义首先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了解古代天文学,古代天文学是什么,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到底在哪,它的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它在中国文化和中国科学史、世界科学史上有一个什么地位,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些东西以后,才有子资格和能力谈它的的现实意义,才能和一个现实进行一个比较,才能去探讨我们从古代的遗产中去汲取一些什么东西。所以今天的命题包含这两个层次的内容。

天文学、数学、力学是发展最早的科学

现在我们就来谈第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内容以及特点。我们说天文学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是起源最早的一门科学。世界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的学问一共有三种,第一种是天文学,第二种是数学,第三种是力学。为什么这三种学问是起源最早最古老的科学,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它直接服务于先民们的生活和生产,力学为什么起源得很早,那是因为适应人类建筑居室,人类从洞穴走出来以后,要自己建筑居室,使得建筑的居室不至于塌落,把自己砸死,就要研究力学,进而就获得力学的一些知识,力学就发达起来了,像这样的古老的科学它的起源和它的产生直接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天文学和数学也是这样,它的服务比人的居住更重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人的嘴,人要吃饭,要吃饭,只靠采集不够,当文明从原始的采集经济发展到人工栽培农业经济时,天文学就需要了。

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同学一定知道,在黄河流域这样一个四季分明的纬度地区,一年中适合播种和适合收获的时间,就那么短短的几天,你错过了这个时间,你再去播种,就没有收获了,这个事情对于古人来说,是个很严重的事。我们今天一年绝收无所谓,但是在上古时代,生产力水平那么低下的时候,如果一年绝收,那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基础能够支持原始农业的产生呢?就是时间,人们首先要获得时间而且这个时间是非常精确的时间,当然有的同学会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物候的变化也能获得时间啊,但是这是粗略的,仅掌握这样的时间变化的周期是远远不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个时间服务的,所以我们说天文学的起源直接服务的对象就是农业经济,那人们看天看星象,要使这样的一种观测精确化,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粗枝大叶的观测上,就必须纳入计算,如果有了计算,数学相应地就发达了。所以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天文学和数学是二位一体的,不分家的,中国古代天数不分。

这就是我说的,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科学实际有三种的原因,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它们很早就起源了就已经形成了。它们起源的目的需要,就是直接服务于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很朴素的道理。

中国天文学起源的历史到底有多早?天文学是王权政治的基础

接下来大家会问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天文学怎么起源的?是什么时间起源的?换句话说中国天文学的历史到底有多早?它的起源又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分析,我们先来看天文学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它的起源到底有多早?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一个间接的角度、用间接的证据证明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这个问题。先从间接的角度看,我们刚才说了天文学起源直接服务的目的就是农业的生产,它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时间服务,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通过农业的起源的角度去看待天文学的起源。

天文学是作为农业经济的基础而存在的,没有天文学就不可能有原始农业。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对于时间茫然无知的民族可以创造出发达的农业文明,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农业文明的角度来探索天文学的起源到底有多久,这告诉我们,当我们把一些看似不太相关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时,可能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

今天考古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原始农业的起源,也就是人工栽培的原始农业的起源,它的时间不晚于距今一万年。已经有大量的农业起源的证据存在。这个事实意味着什么?只能证明中国天文学的起源,人们对天象的观测,对于时间的掌握,它的历史只能比农业的起源的时间更早。只能证明这一点。这是我们从一个文明的背景的方面去看待天文学的起源到底有多早。除了这些的角度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个更具体的角度,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找到时间比较早的天文学一些实证,古人对于天象观测,或者他们涉及到的一些祭祀、一些遗迹,我们可不可以找到这些一些实证,通过这些实证研究,来看待天文学的起源。这些事情在今天的考古学研究中已经有很多的材料可以支持我们这样的判断,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我们刚才提出来的问题。

下面我会通过一些实例来讨论这样的问题。

我们刚才讲了中国天文学的起源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时间服务,这样的一个独特的文明形式,它在上古时期,除了提供时间层面的意义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更广泛的含义?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说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的远古社会,人们对自然茫然无知,突然氏族里面有一个人通过自己辛勤的观测,发现了星移斗转和时间建立起来的一个固定的因果联系,并且把这个时间告诉氏族成员,你们什么时候去播种,就会有收获。这样的活动本身我们把它叫观象授时,观天象授民时。这样一个能承担观象授时工作的人物,在氏族社会成员中,在对天象茫然无知的人看来,他就是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久而久之,他每次报的时间都很准,人们就有收获了,人们就觉得这个人是了解天意的人,又是可以与天沟通的人,这样的人就确立了他氏族中的统治地位。从观象授时而来的活动,渐渐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王权基础。古代的王、上古时期的王,我们姑且把他称王,他之所以能够当王,之所以能够具有统治的资格,靠什么,就是靠他对天文的掌握,就是这一点,他不是靠他自己能够比别人更有力气,更能够劳作,不是靠这个,而是靠他的头脑,这种人在古代就视为圣人,所以在中国古代的文献里就有这样的记载“知地者,智也”,你只了解地理,充其量你只能算一个智者,“知天者,圣也”,知天文的人才能成为圣人。天文学是中国古代王权政治的基础。所以说天文历法这个知识,在中国的传统文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英国有个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里面有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他说“对于以农业为本的社会而言,天文历法的知识,具有首要的意义。谁能把历法授予人民,谁就有资格成为人民的领袖”。这样一个观点,概括中国的天文学的早期特点非常恰当、贴切、准确。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不仅仅是是一个科学,它在这个角度上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统治术,是一种政治天文学。

久而久之,这个王把准确的时间告诉给氏族,氏族就可以得利,农业就可以丰收,他的王权就确立了,氏族成员认为这个领袖可以与天沟通,他的地位实际就是天给的,这样的观念,就发展出了中国古代政治观念、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念——天命的思想,这个思想后来被儒家所继承。如果我们探讨中国天文学起源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天文学在作为一个科学存在的同时,其实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刚才谈到的只是在政治方面。它是中国古代王权的基础,它是天命思想这样的源,是它的直接来源。

“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也来自天文学

和政治观有关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居中而治”的问题,我们中国叫“中”,具有了“中”的思想,中国就是“中原”,天下之中。我们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的铭文里就已经看到,当时就是把天下之中这块土地,叫“中域”或者叫“中国”,“中”的观念是怎么来的?又和天文有关。天文学观象授时主要是看恒星,但是夜晚的时候,你可以看恒星,白天呢?白天也有一颗很大的恒星,是什么?就是太阳。但是看太阳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太阳升到一定的地平高度以后,它很亮,一般人眼睛受不了,但是历史上也不是完全没有看太阳眼睛都不花的人,这样的奇人也有,但是一般人看不了,怎么办?中国古人很聪明,他发明了一种测量太阳影子的表,不是直接看太阳,而是看太阳的影子,因为太阳在天上,东升西落有一个角度的变化,它所投到地下的影子也会有变化,所以人们就根据一天日影的变化,就可以决定白天时间的早晚;如果人们要找到了一条南北的子午线,就可以找到日中那个时刻,就是一天中正中央的时刻;白天正中的时刻,就可以测量一年不同的日子,这个正中时刻的日影长度,如果把这个长度找到了以后,就可以知道一年的时间,这就是回归年。所以人们就可以用这一根表,把时间的系统建立起来,如果人们测到了两分两至,找到了回归年,历法就建立起来了。

表的作用是什么?有两个基本的作用,第一个就是要测定空间,首先要测定空间,因为中国古代的时空系统中,人们要想获得准确的时间,前提条件就是要测得准确的空间,我们刚才说了必须要测定找到了南北子午线才能找到日中的时刻,才能测日中时刻的影长,如果找不到子午线,就没有办法测日中食。所以在这个关系上,中国古代时空观是空间决定了时间,这是中国很独特的观念,这个观念非常重要,一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还深受这个影响。翻开《周礼》,开篇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辨别方位,辨方正位。所以在时空关系上,中国古人的理解就是空间决定了时间,这个观念就一直影响到了传统的时空观和政治观。中国古代布置都城,都是正南正北,要把空间测定好,一定要在一个完整的空间的框架下来实行一切的事务。西方没有,西方是时间决定空间,所以对空间无所谓,城市布局很乱,没有空间的考虑,中国不一样,完全相反,这样的文化追根溯源就到了古代的天文。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时空观。

用表测定方位,就会得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而表所在的位置,就是中央,天文学在古代所产生掌握天文的人就是圣人了,就获得了统治的资格,他建立了自己的王权基础,掌握天人的人,都是统治者,统治者来测这个表,测这个四方,他所在的位置和表的位置实际上是一样的,就是天下之中。这个观念又发展出中国古人居中而至的思想,人当了王,不能偏安一隅,不行,他心不甘情不愿,一定要在中原天下之中求一个谋生的地方,只有在天下之中站稳地位,才能够享有治理天下王天下的神圣地位。三国刘备在西蜀立了一个国了,他一定要伐中原,这个观念怎么来的,还要追溯到天文,自古形成这样一个居中而至的传统政治观。

有同学会问,古人怎么知道哪是天下之中,天下之中在哪里?古人有办法,是根据表来测的,古书上记载,哪个位置是天下之中啊,在夏至的时候这一天,正午的影长是一尺五寸,这个地方就是天下之中了。在夏至这一天,太阳照在北回归线有影子吗?没有。但是在夏至这一天你要上黑龙江去测影子,正午的影子一定很长。他就取了一个南北正中间夏至一天影长一尺五寸,就是天下之中,这个天下之中在哪儿?就在嵩山。历史上传说周公在那里还留了一个测影台,说影是周公测的,这些事情看来不是子虚乌有。我们现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就能够看到这样一些史实的影子,看来周公确实测过影子,他找到了天下之中,所以中原就成了历代帝王必争的宝地。西周把商朝灭了,西周是西戎,文王说“我西土之人”,西土之人在西土立都不就好了吗?不行,他一定要定都洛邑,要在中原定都,这些思想这些作为,怎么来的,其实都是导源古人独特的天文观。

人们获得了“中”的概念,“中”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一个不偏不倚的,在东西南北四方之中不偏向任何一方,它是正中的,这样的观念后来又发展出一种道德的观念,就是儒家后来发展出的所谓中庸之道。

所以,政治观、时空观、哲学观很多的基本观念,都是导源于天文学。

王掌握着观象授时的特权

天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远不止这些,还可以举出一种原始的宗教观。我们刚才说了,掌握天文学的人都是统治者,这样的特点在天文学的起源时就注定了,它的发展就使得充分传统的天文学具有非常浓郁浓厚的官方色彩,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禁止民间私习天文的,民间的老百姓是不能私习天文的,天文学只能被皇家掌握着。我们今天在这里可以讲天文,要生活在封建社会,那就拉出去杀头了,这是不可能讲的,天文学只能被皇家所垄断。比如说像大家都很熟悉的《论语》,《论语》有一篇叫《尧曰》讲尧舜禹禅让时候说的话,禅让的时候肯定讲了很多话,但在论语里面只记录了一句话,最关键的一句话,尧把王位禅让给舜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什么意思?天文地理法在尔躬,要由你亲自来掌握,“允执其中”,你要好好地把握住“中”,“中”是方位之中,是天下之中。这个字的起源就是一个象形字,就像中国古代测影的表。“允执其中”的意思是你要好好地把握住你手中的这根表,怎么去看天文历算,靠什么?就靠手中的这根表。过去很多注解《论语》的学者,都把“允执其中”的“中”解释成中庸之道,这是它的引申意义,不是它的本意,本意指的是测影测得时间的表。尧把位子禅让给舜说了这样的话,下面还有一句话“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如果你掌握好了这根表,四海穷困,那你也有好的命运。“舜亦以命禹”,舜把这个位置禅让给禹的时候也说了同样的话。这提示给我们,中国古代天文学这种官营性质、王权特点,上古时代都是被王所垄断。

中国古代的先秦“六经”之一的《尚书》,《尚书》的第一篇《尧典》开篇就讲观象授时  ,“帝命羲和”,“帝”就是“尧”,“羲和”就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神话的天文观点,实际上就是伏羲和女娲,“钦若昊天”,“钦”就恭敬,恭敬地来观天,“历象日月星辰”,要观测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授什么时?首先就是农业生产的时,这个“时”在中国古代叫做农时,历代统治者对农民都说不要误农时,因为你错过了这个时间,一年就结收了,一年结收在上古时期,可能意味着这一个氏族要毁灭,那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

天文学这样的观念和传统,到周代一直保持着,商代很多的甲骨文都是占卜的记录。占卜是什么目的,就是人神要沟通,要获得上帝、获得天的允诺,征得他的同意,通过占卜来征寻上帝的态度,占卜最后的议程就是判断事情可以做还是不能做,是吉还是祸。这样最好的判断,只有商王才有资格来做,其他人没有资格。我们现在发现的十几万片商代的甲骨占卜记录,99%都是这个样子,只有极个别的大臣代王来做这个判断,可能是商王有什么事情,实在分不开身了,让个别的大臣来代他判断一下,他能做时这个权力绝不会旁落,这对于他维持统治很重要。

上帝崇拜作为祖先崇拜的延伸而存在,也导源于天文学

西周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就是告朔,每年年底要颁告来年的政朔、历法,这个事情谁来做,王来做,只有天子来做。行告朔之礼时,王通常居于明堂,但逢闰月,则居于路寝门,所以“闰”是“从王在门中。”王在中国的天文学史上有这么重要的地位,掌握着观象授时的特权,又被别人看作是与天可以沟通是了解天意的人,慢慢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宗教观,所谓“帝”的崇拜。“帝”当然是人所幻想出来的一个自然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个至高无上、主宰万物的自然神,他和人王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会有一个自然神出现呢?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帝”是作为王的直系的祖先而存在的,所以在早期社会中,人们对于上帝的崇拜,实际就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把祖先崇拜延伸到天上,找到一个至高的祖先,这就是帝。

帝和王是具有一种直系的血缘关系,所以周代的王叫天子,是天的儿子,这个天的儿子不是旁系的儿子,而是嫡系的儿子。所以“帝”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作为嫡庶的“嫡”来使用。帝就是王的嫡系的祖先,这样追踪上去,产生了一个原始的祖先:天,上帝。

宗教崇拜的一个观念还是来源于天。既然祖先在天上是上帝,那么王死了以后怎么办?王死后的归宿在哪里?很自然,升上天去,要回归到祖先的地方,要伴在天帝左右。 就形成中国古代宗教观另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以祖配天、灵魂升天这样的观念,我们这样宗教观,还得导源于天文学。

有了地,你要进行祭祀,天文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我们祈求农业生产,对于天也要祭祀,在中国古代有一部很重要的礼书叫《礼记》,《礼记·郊特牲》说人们对于天地关系的认识是这样的“地载万物,天垂象”,地是承载万物的,你种粮食是地上长的,而不是天上长的,地上长粮食的先决条件靠什么,就是靠时间,这个时间从哪里来,“天垂象”,天给你一些时间的景象、现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所以古人要“尊天而亲地”,这样的一套观念导源于天文学。人们要实现“取财于地”的目的,怎么办?首先要祭天,有准确的时间了,地上才能生长了,地上丰收了,我回来还要报天,不能不报恩,我用得着的时候,祈求你,用不着的时候,就不理你了,这不行,所以古代有祈还有报,这是一整套的祭祀制度、礼仪制度。所以我们说祭祀制度、礼仪制度最后它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天。

天文学对对哲学观的影响,儒家的“中”,道家的“无”等哲学观皆导源于天文学

除了这样的影响之外,天对于中国古代人文的影响之外,其实还有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念,比如说儒家的哲学,我们刚才说了中庸的观念,就是来源于天,来源于传统的时空观,“中”既然是不偏不倚的,从这样的特点,又引申出什么观念呢?就是“和”,中庸上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仅有“中”,还要有“和”,因为“中”本身就是一个不偏不倚的东西,它就是最和谐的一个位置;“和”是多方面的,中庸本身就是一种“和”。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就是阴阳,阴阳的产生从考古学的研究来看,产生得也很早,据我自己的研究,距今5500年以前就已经有了这样一种阴阳观,但是中国古人思辨出这样一种阴阳,不仅仅只停留在阴阳的认识上,而强调阴阳的和谐,阳胜于阴,阴胜于阳都不好,一定要阴阳和谐,都恰到好处这是最好的,所以里边还是体现了一种中和的思想。

另外对于道家的哲学影响关系更密切,我们最后可能还要谈到这个问题,道家哲学的形成有两个很重要的基础,一个是宇宙观,一是天文、数术思想,所谓宇宙观就是直接发展出来了一个玄虚的“无”的一个道,大家都会关心“道”,“道”到底是什么,老子的本意“道”其实什么都没有,就是“玄虚”、“虚玄”、“无”,用一个“无”字就可以概括它,又用一种独特的天文数术的观念。在汉代人们还懂得的一种太乙行九宫,就是北斗在天上简史的一种天下规律,产生了“道”的概念,“无”是观念中虚玄的一种状态,人们用什么东西表示这个“无”?它又运动的,就是用天道的“道”,还是来源于天,但是“道”充其量在老子自己讲它只是道的一个字,不是它的名,老子《道德经》讲,道是无名的,无名可名。我们没有办法拿一个名去解释这个“道”,而“名”是物质本质的一方面,而字表现的是它比较表象的方面,后来老子强给它名,名叫什么?名叫“诈”,那是强名,那是没有办法,我实在找不出一个好名字来,但是道只能成一次,这样的一些哲学的观念,其实都从圣人学习思辨的一些研究中发展出来的。所以我们说古典哲学研究的前身,其实就是天文学的研究,因为老子的这种宇宙观,会追溯到物质的起源。比如说人们会问“我是从哪儿来的”,什么东西来创造了我,“我”只是一个个体,“我”扩大了以后,就成了人类,什么东西创造的人类?把这个命题在扩大,什么东西创造了生物?如果这个命题无限扩大下去,就成的宇宙从哪儿来的,什么东西创造了宇宙?天地怎么来的?就又变成了一个天文学的问题,所以朴素的天文学的研究其实就是古典哲学的前身,它直接导源形成了中国很独特的哲学观。

我们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在作为一个科学存在的同时,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它的创立之初就具有非常的政治倾向和人文色彩,它决定了中国古代像时空观、政治观、宗教观、祭祀观、礼仪制度、哲学观乃至科学观这一系列观念的起源。而这样的一些观念,恰恰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天文学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源,我们要想准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从从天文学的角度入手。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转自:腾讯评论“燕山大讲堂”

精彩观点:“天文学中国古代王权政治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宗教观等政治、思想、文化的基因,它的源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甚至是中国医学,也是导源于天文学。”

各位晚上好,很高兴也很感谢腾讯和政法大学。今天就古代的天文与人文这样的主题和大家进行交流,腾讯给我的题目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现实意义,这个对我来说是一个命题作文,但是我对这个题目很欣赏,为什么?这让我们这些搞历史的人不要总生活在夏商周三代,甚至更远的石器时代,让我们有时间能够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现实世界,所以我说这个题目是有意义的。其实这是我们搞历史人的责任,我们研究历史研究过去五千年目的之一其实就是为了今后的一百年,今天我们就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古代的天文与人文或者说古代天文学的现实意义这样的主题和大家进行一个探讨和交流。

这个题目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古代天文学的现实意义首先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了解古代天文学,古代天文学是什么,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到底在哪,它的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它在中国文化和中国科学史、世界科学史上有一个什么地位,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些东西以后,才有子资格和能力谈它的的现实意义,才能和一个现实进行一个比较,才能去探讨我们从古代的遗产中去汲取一些什么东西。所以今天的命题包含这两个层次的内容。

天文学、数学、力学是发展最早的科学

现在我们就来谈第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内容以及特点。我们说天文学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是起源最早的一门科学。世界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的学问一共有三种,第一种是天文学,第二种是数学,第三种是力学。为什么这三种学问是起源最早最古老的科学,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它直接服务于先民们的生活和生产,力学为什么起源得很早,那是因为适应人类建筑居室,人类从洞穴走出来以后,要自己建筑居室,使得建筑的居室不至于塌落,把自己砸死,就要研究力学,进而就获得力学的一些知识,力学就发达起来了,像这样的古老的科学它的起源和它的产生直接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天文学和数学也是这样,它的服务比人的居住更重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人的嘴,人要吃饭,要吃饭,只靠采集不够,当文明从原始的采集经济发展到人工栽培农业经济时,天文学就需要了。

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同学一定知道,在黄河流域这样一个四季分明的纬度地区,一年中适合播种和适合收获的时间,就那么短短的几天,你错过了这个时间,你再去播种,就没有收获了,这个事情对于古人来说,是个很严重的事。我们今天一年绝收无所谓,但是在上古时代,生产力水平那么低下的时候,如果一年绝收,那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基础能够支持原始农业的产生呢?就是时间,人们首先要获得时间而且这个时间是非常精确的时间,当然有的同学会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物候的变化也能获得时间啊,但是这是粗略的,仅掌握这样的时间变化的周期是远远不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个时间服务的,所以我们说天文学的起源直接服务的对象就是农业经济,那人们看天看星象,要使这样的一种观测精确化,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粗枝大叶的观测上,就必须纳入计算,如果有了计算,数学相应地就发达了。所以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天文学和数学是二位一体的,不分家的,中国古代天数不分。

这就是我说的,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科学实际有三种的原因,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它们很早就起源了就已经形成了。它们起源的目的需要,就是直接服务于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很朴素的道理。

中国天文学起源的历史到底有多早?天文学是王权政治的基础

接下来大家会问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天文学怎么起源的?是什么时间起源的?换句话说中国天文学的历史到底有多早?它的起源又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分析,我们先来看天文学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它的起源到底有多早?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一个间接的角度、用间接的证据证明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这个问题。先从间接的角度看,我们刚才说了天文学起源直接服务的目的就是农业的生产,它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时间服务,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通过农业的起源的角度去看待天文学的起源。

天文学是作为农业经济的基础而存在的,没有天文学就不可能有原始农业。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对于时间茫然无知的民族可以创造出发达的农业文明,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农业文明的角度来探索天文学的起源到底有多久,这告诉我们,当我们把一些看似不太相关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时,可能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

今天考古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原始农业的起源,也就是人工栽培的原始农业的起源,它的时间不晚于距今一万年。已经有大量的农业起源的证据存在。这个事实意味着什么?只能证明中国天文学的起源,人们对天象的观测,对于时间的掌握,它的历史只能比农业的起源的时间更早。只能证明这一点。这是我们从一个文明的背景的方面去看待天文学的起源到底有多早。除了这些的角度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个更具体的角度,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找到时间比较早的天文学一些实证,古人对于天象观测,或者他们涉及到的一些祭祀、一些遗迹,我们可不可以找到这些一些实证,通过这些实证研究,来看待天文学的起源。这些事情在今天的考古学研究中已经有很多的材料可以支持我们这样的判断,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我们刚才提出来的问题。

下面我会通过一些实例来讨论这样的问题。

我们刚才讲了中国天文学的起源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时间服务,这样的一个独特的文明形式,它在上古时期,除了提供时间层面的意义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更广泛的含义?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说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的远古社会,人们对自然茫然无知,突然氏族里面有一个人通过自己辛勤的观测,发现了星移斗转和时间建立起来的一个固定的因果联系,并且把这个时间告诉氏族成员,你们什么时候去播种,就会有收获。这样的活动本身我们把它叫观象授时,观天象授民时。这样一个能承担观象授时工作的人物,在氏族社会成员中,在对天象茫然无知的人看来,他就是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久而久之,他每次报的时间都很准,人们就有收获了,人们就觉得这个人是了解天意的人,又是可以与天沟通的人,这样的人就确立了他氏族中的统治地位。从观象授时而来的活动,渐渐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王权基础。古代的王、上古时期的王,我们姑且把他称王,他之所以能够当王,之所以能够具有统治的资格,靠什么,就是靠他对天文的掌握,就是这一点,他不是靠他自己能够比别人更有力气,更能够劳作,不是靠这个,而是靠他的头脑,这种人在古代就视为圣人,所以在中国古代的文献里就有这样的记载“知地者,智也”,你只了解地理,充其量你只能算一个智者,“知天者,圣也”,知天文的人才能成为圣人。天文学是中国古代王权政治的基础。所以说天文历法这个知识,在中国的传统文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英国有个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里面有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他说“对于以农业为本的社会而言,天文历法的知识,具有首要的意义。谁能把历法授予人民,谁就有资格成为人民的领袖”。这样一个观点,概括中国的天文学的早期特点非常恰当、贴切、准确。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不仅仅是是一个科学,它在这个角度上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统治术,是一种政治天文学。

久而久之,这个王把准确的时间告诉给氏族,氏族就可以得利,农业就可以丰收,他的王权就确立了,氏族成员认为这个领袖可以与天沟通,他的地位实际就是天给的,这样的观念,就发展出了中国古代政治观念、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念——天命的思想,这个思想后来被儒家所继承。如果我们探讨中国天文学起源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天文学在作为一个科学存在的同时,其实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刚才谈到的只是在政治方面。它是中国古代王权的基础,它是天命思想这样的源,是它的直接来源。

“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也来自天文学

和政治观有关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居中而治”的问题,我们中国叫“中”,具有了“中”的思想,中国就是“中原”,天下之中。我们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的铭文里就已经看到,当时就是把天下之中这块土地,叫“中域”或者叫“中国”,“中”的观念是怎么来的?又和天文有关。天文学观象授时主要是看恒星,但是夜晚的时候,你可以看恒星,白天呢?白天也有一颗很大的恒星,是什么?就是太阳。但是看太阳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太阳升到一定的地平高度以后,它很亮,一般人眼睛受不了,但是历史上也不是完全没有看太阳眼睛都不花的人,这样的奇人也有,但是一般人看不了,怎么办?中国古人很聪明,他发明了一种测量太阳影子的表,不是直接看太阳,而是看太阳的影子,因为太阳在天上,东升西落有一个角度的变化,它所投到地下的影子也会有变化,所以人们就根据一天日影的变化,就可以决定白天时间的早晚;如果人们要找到了一条南北的子午线,就可以找到日中那个时刻,就是一天中正中央的时刻;白天正中的时刻,就可以测量一年不同的日子,这个正中时刻的日影长度,如果把这个长度找到了以后,就可以知道一年的时间,这就是回归年。所以人们就可以用这一根表,把时间的系统建立起来,如果人们测到了两分两至,找到了回归年,历法就建立起来了。

表的作用是什么?有两个基本的作用,第一个就是要测定空间,首先要测定空间,因为中国古代的时空系统中,人们要想获得准确的时间,前提条件就是要测得准确的空间,我们刚才说了必须要测定找到了南北子午线才能找到日中的时刻,才能测日中时刻的影长,如果找不到子午线,就没有办法测日中食。所以在这个关系上,中国古代时空观是空间决定了时间,这是中国很独特的观念,这个观念非常重要,一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还深受这个影响。翻开《周礼》,开篇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辨别方位,辨方正位。所以在时空关系上,中国古人的理解就是空间决定了时间,这个观念就一直影响到了传统的时空观和政治观。中国古代布置都城,都是正南正北,要把空间测定好,一定要在一个完整的空间的框架下来实行一切的事务。西方没有,西方是时间决定空间,所以对空间无所谓,城市布局很乱,没有空间的考虑,中国不一样,完全相反,这样的文化追根溯源就到了古代的天文。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时空观。

用表测定方位,就会得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而表所在的位置,就是中央,天文学在古代所产生掌握天文的人就是圣人了,就获得了统治的资格,他建立了自己的王权基础,掌握天人的人,都是统治者,统治者来测这个表,测这个四方,他所在的位置和表的位置实际上是一样的,就是天下之中。这个观念又发展出中国古人居中而至的思想,人当了王,不能偏安一隅,不行,他心不甘情不愿,一定要在中原天下之中求一个谋生的地方,只有在天下之中站稳地位,才能够享有治理天下王天下的神圣地位。三国刘备在西蜀立了一个国了,他一定要伐中原,这个观念怎么来的,还要追溯到天文,自古形成这样一个居中而至的传统政治观。

有同学会问,古人怎么知道哪是天下之中,天下之中在哪里?古人有办法,是根据表来测的,古书上记载,哪个位置是天下之中啊,在夏至的时候这一天,正午的影长是一尺五寸,这个地方就是天下之中了。在夏至这一天,太阳照在北回归线有影子吗?没有。但是在夏至这一天你要上黑龙江去测影子,正午的影子一定很长。他就取了一个南北正中间夏至一天影长一尺五寸,就是天下之中,这个天下之中在哪儿?就在嵩山。历史上传说周公在那里还留了一个测影台,说影是周公测的,这些事情看来不是子虚乌有。我们现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就能够看到这样一些史实的影子,看来周公确实测过影子,他找到了天下之中,所以中原就成了历代帝王必争的宝地。西周把商朝灭了,西周是西戎,文王说“我西土之人”,西土之人在西土立都不就好了吗?不行,他一定要定都洛邑,要在中原定都,这些思想这些作为,怎么来的,其实都是导源古人独特的天文观。

人们获得了“中”的概念,“中”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一个不偏不倚的,在东西南北四方之中不偏向任何一方,它是正中的,这样的观念后来又发展出一种道德的观念,就是儒家后来发展出的所谓中庸之道。

所以,政治观、时空观、哲学观很多的基本观念,都是导源于天文学。

王掌握着观象授时的特权

天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远不止这些,还可以举出一种原始的宗教观。我们刚才说了,掌握天文学的人都是统治者,这样的特点在天文学的起源时就注定了,它的发展就使得充分传统的天文学具有非常浓郁浓厚的官方色彩,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禁止民间私习天文的,民间的老百姓是不能私习天文的,天文学只能被皇家掌握着。我们今天在这里可以讲天文,要生活在封建社会,那就拉出去杀头了,这是不可能讲的,天文学只能被皇家所垄断。比如说像大家都很熟悉的《论语》,《论语》有一篇叫《尧曰》讲尧舜禹禅让时候说的话,禅让的时候肯定讲了很多话,但在论语里面只记录了一句话,最关键的一句话,尧把王位禅让给舜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什么意思?天文地理法在尔躬,要由你亲自来掌握,“允执其中”,你要好好地把握住“中”,“中”是方位之中,是天下之中。这个字的起源就是一个象形字,就像中国古代测影的表。“允执其中”的意思是你要好好地把握住你手中的这根表,怎么去看天文历算,靠什么?就靠手中的这根表。过去很多注解《论语》的学者,都把“允执其中”的“中”解释成中庸之道,这是它的引申意义,不是它的本意,本意指的是测影测得时间的表。尧把位子禅让给舜说了这样的话,下面还有一句话“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如果你掌握好了这根表,四海穷困,那你也有好的命运。“舜亦以命禹”,舜把这个位置禅让给禹的时候也说了同样的话。这提示给我们,中国古代天文学这种官营性质、王权特点,上古时代都是被王所垄断。

中国古代的先秦“六经”之一的《尚书》,《尚书》的第一篇《尧典》开篇就讲观象授时  ,“帝命羲和”,“帝”就是“尧”,“羲和”就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神话的天文观点,实际上就是伏羲和女娲,“钦若昊天”,“钦”就恭敬,恭敬地来观天,“历象日月星辰”,要观测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授什么时?首先就是农业生产的时,这个“时”在中国古代叫做农时,历代统治者对农民都说不要误农时,因为你错过了这个时间,一年就结收了,一年结收在上古时期,可能意味着这一个氏族要毁灭,那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

天文学这样的观念和传统,到周代一直保持着,商代很多的甲骨文都是占卜的记录。占卜是什么目的,就是人神要沟通,要获得上帝、获得天的允诺,征得他的同意,通过占卜来征寻上帝的态度,占卜最后的议程就是判断事情可以做还是不能做,是吉还是祸。这样最好的判断,只有商王才有资格来做,其他人没有资格。我们现在发现的十几万片商代的甲骨占卜记录,99%都是这个样子,只有极个别的大臣代王来做这个判断,可能是商王有什么事情,实在分不开身了,让个别的大臣来代他判断一下,他能做时这个权力绝不会旁落,这对于他维持统治很重要。

上帝崇拜作为祖先崇拜的延伸而存在,也导源于天文学

西周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就是告朔,每年年底要颁告来年的政朔、历法,这个事情谁来做,王来做,只有天子来做。行告朔之礼时,王通常居于明堂,但逢闰月,则居于路寝门,所以“闰”是“从王在门中。”王在中国的天文学史上有这么重要的地位,掌握着观象授时的特权,又被别人看作是与天可以沟通是了解天意的人,慢慢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宗教观,所谓“帝”的崇拜。“帝”当然是人所幻想出来的一个自然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个至高无上、主宰万物的自然神,他和人王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会有一个自然神出现呢?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帝”是作为王的直系的祖先而存在的,所以在早期社会中,人们对于上帝的崇拜,实际就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把祖先崇拜延伸到天上,找到一个至高的祖先,这就是帝。

帝和王是具有一种直系的血缘关系,所以周代的王叫天子,是天的儿子,这个天的儿子不是旁系的儿子,而是嫡系的儿子。所以“帝”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作为嫡庶的“嫡”来使用。帝就是王的嫡系的祖先,这样追踪上去,产生了一个原始的祖先:天,上帝。

宗教崇拜的一个观念还是来源于天。既然祖先在天上是上帝,那么王死了以后怎么办?王死后的归宿在哪里?很自然,升上天去,要回归到祖先的地方,要伴在天帝左右。 就形成中国古代宗教观另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以祖配天、灵魂升天这样的观念,我们这样宗教观,还得导源于天文学。

有了地,你要进行祭祀,天文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我们祈求农业生产,对于天也要祭祀,在中国古代有一部很重要的礼书叫《礼记》,《礼记·郊特牲》说人们对于天地关系的认识是这样的“地载万物,天垂象”,地是承载万物的,你种粮食是地上长的,而不是天上长的,地上长粮食的先决条件靠什么,就是靠时间,这个时间从哪里来,“天垂象”,天给你一些时间的景象、现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所以古人要“尊天而亲地”,这样的一套观念导源于天文学。人们要实现“取财于地”的目的,怎么办?首先要祭天,有准确的时间了,地上才能生长了,地上丰收了,我回来还要报天,不能不报恩,我用得着的时候,祈求你,用不着的时候,就不理你了,这不行,所以古代有祈还有报,这是一整套的祭祀制度、礼仪制度。所以我们说祭祀制度、礼仪制度最后它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天。

天文学对对哲学观的影响,儒家的“中”,道家的“无”等哲学观皆导源于天文学

除了这样的影响之外,天对于中国古代人文的影响之外,其实还有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念,比如说儒家的哲学,我们刚才说了中庸的观念,就是来源于天,来源于传统的时空观,“中”既然是不偏不倚的,从这样的特点,又引申出什么观念呢?就是“和”,中庸上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仅有“中”,还要有“和”,因为“中”本身就是一个不偏不倚的东西,它就是最和谐的一个位置;“和”是多方面的,中庸本身就是一种“和”。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就是阴阳,阴阳的产生从考古学的研究来看,产生得也很早,据我自己的研究,距今5500年以前就已经有了这样一种阴阳观,但是中国古人思辨出这样一种阴阳,不仅仅只停留在阴阳的认识上,而强调阴阳的和谐,阳胜于阴,阴胜于阳都不好,一定要阴阳和谐,都恰到好处这是最好的,所以里边还是体现了一种中和的思想。

另外对于道家的哲学影响关系更密切,我们最后可能还要谈到这个问题,道家哲学的形成有两个很重要的基础,一个是宇宙观,一是天文、数术思想,所谓宇宙观就是直接发展出来了一个玄虚的“无”的一个道,大家都会关心“道”,“道”到底是什么,老子的本意“道”其实什么都没有,就是“玄虚”、“虚玄”、“无”,用一个“无”字就可以概括它,又用一种独特的天文数术的观念。在汉代人们还懂得的一种太乙行九宫,就是北斗在天上简史的一种天下规律,产生了“道”的概念,“无”是观念中虚玄的一种状态,人们用什么东西表示这个“无”?它又运动的,就是用天道的“道”,还是来源于天,但是“道”充其量在老子自己讲它只是道的一个字,不是它的名,老子《道德经》讲,道是无名的,无名可名。我们没有办法拿一个名去解释这个“道”,而“名”是物质本质的一方面,而字表现的是它比较表象的方面,后来老子强给它名,名叫什么?名叫“诈”,那是强名,那是没有办法,我实在找不出一个好名字来,但是道只能成一次,这样的一些哲学的观念,其实都从圣人学习思辨的一些研究中发展出来的。所以我们说古典哲学研究的前身,其实就是天文学的研究,因为老子的这种宇宙观,会追溯到物质的起源。比如说人们会问“我是从哪儿来的”,什么东西来创造了我,“我”只是一个个体,“我”扩大了以后,就成了人类,什么东西创造的人类?把这个命题在扩大,什么东西创造了生物?如果这个命题无限扩大下去,就成的宇宙从哪儿来的,什么东西创造了宇宙?天地怎么来的?就又变成了一个天文学的问题,所以朴素的天文学的研究其实就是古典哲学的前身,它直接导源形成了中国很独特的哲学观。

我们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在作为一个科学存在的同时,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它的创立之初就具有非常的政治倾向和人文色彩,它决定了中国古代像时空观、政治观、宗教观、祭祀观、礼仪制度、哲学观乃至科学观这一系列观念的起源。而这样的一些观念,恰恰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天文学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源,我们要想准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从从天文学的角度入手。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转自:腾讯评论“燕山大讲堂”


相关文章

  • 作文题目解析2
  •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一.含有隐喻的观点型材料 1.请根据下面这句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所有伟大的事业,都不会只是马拉松的成绩,而更是接力赛的成果. [分析] 文体已经被限定,必须写议论文,因此只需要选择一个发力的角度,然后多 ...查看


  • 我言秋日胜春朝
  • 无意中翻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几点水纹,几抹残云,一扁舟,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像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陈,甚至不沾半点墨.全卷意蕴于是从二维纸面伸展成了 ...查看


  • 散文阅读方法1
  • 现代文解读方法 一.散文阅读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题材,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初中阶段常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这种文体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 ...查看


  • 2016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 • 论述类: • 波兹曼的诅咒(2005年) • 纯朴的嗜血者(2008年) • 说"异"(2009年) • 谈"静"(2010年) • &quo ...查看


  • 中学语文教学法 整理笔记
  • 中学语文教学法 导论 一.何为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在各门公共课.专业课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语文教学的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学习的预期目标: 1.掌 ...查看


  • 高考语文知识大全集(六)现代文阅读部分
  • 语文基础知识(六)(现代文阅读) 6. 现代文阅读(分类) 6.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包含题目总数:3) 6.1.1. 借助语感,确定词义 语感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 6.1.2. 通过语境理解词语 语境是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时 ...查看


  • 高中语文模拟试题(全国卷)
  • 高2018届语文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文人对自己生存环境--大自然的观照,深深的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山水画虽然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在中国山 ...查看


  • 推荐:书摘:2010年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 书摘:2010年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第五章(节选) 一.试题概况分析 从测试材料的角度而言,人物传记类文章仍然占据了大部分.有8套试卷从<二十四史>中选择了测试材料,这在 ...查看


  • 怎样写影评
  • 编导专业怎样写影评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