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摘要: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自古以来语文教学就是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的特点是要求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分析,反复品味"道"之所在,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认真开展好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去感受语文学科的美。这样才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好地实施了德育教育。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 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每一位老师都会按“教书育人”的方法去教学,但是语文毕竟不是政治,不适合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而应以教材为依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也学过一句古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能生动地揭示“教书育人”的深刻内涵。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能力培养之时,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推进,抓住契机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去,使其有血有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可容易接受,乐意接受。

1、突出文中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美,乃至热爱美追求美。

新课程标准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编排课程的,每一册书都从不同角度渗透着德育内容。但语文教学不能象思品教学直接灌输德育,只能潜移默化地渗透,起辅助作用。尤其在我们民族中学,多数学生来自偏远的山区,只能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如一开始就教他们品味语言、赏析文章、渗透德育,简直就是天方夜谈。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要求每位学生都带好字典、词典,没遇到的生僻字必须查工具书并注好读音和意义。接着就是朗读(我泛读、听录音、学生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直到读流利为止。西晋史学家陈寿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很好地说明了多朗诵的好处,如朗读《沁园春 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才能感受课文的美,才能达到渗透德育的目标。我上《论语》一文时,我先泛读,学生齐读、听录音读、学生分组读、个人读,一遍又一遍的读,知道同学们读熟了,我才准备带着他们分析文章。他们已经会背诵了,也大体理解了文章的含义了,我再具体分析了每个句子体现孔子的什么方面的品德,学生们是听得津津有味,有同学说“我们为有这样的大文学家、思想家而自豪”。我们能从

他的身上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多数同学就把经典的句子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座右铭了。

语文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重点分析了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中“攀、爬、探、穿、倾、缩”等动的作用,使同学们仿佛亲眼看到这位父亲怎样探下身走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的情景,感受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只情,重中体会到了父辈们对儿女的无私的爱。再如分析“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同我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一句时,我重点分析 “说定”、“熟识”、“再三”这几个词语在这里的作用。“说定”表明父亲已经说好了不送的,但后来还是送了,实际上就是说而不定,这个词语很好地表现了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有同学说能不能把“说定”换成“说过”,我又分析两个词语的区别,“说过”只是指说过这件事,但没说定,不能体现当时父亲说话时的矛盾心理。 讲“熟识”时,把“熟悉”一词和它做比较,让同学们仔细查这两个词语,看看区别点在哪里,“熟悉”是对某人或某事知道的很清楚,“熟识”是指对某人认识得比较久或对某事了解的比较透彻。一区别同学们也明白了“熟识”在这里是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应该是靠得住的。“再三“表明嘱咐的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几个词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安排,是父亲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2、 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其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语文教材中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每篇佳作无不凝铸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想教师应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与教师形成共鸣,为他们悲而悲,喜而喜,愤怒而愤怒,呐喊而呐喊。

(1) 引导学生与主人公形成共鸣。

初中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我上《包身工》一文时,具体分析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况, “芦柴棒”和“名字记不起”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芦柴棒”免于抄身的一节,通过对带工老板“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等人物语言描写,把吸人膏血的帝国主义及其奴才们在工人们“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还可以让它吸取的时候,也决不会放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狰狞面目揭露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此时,作者义愤填膺,怒不可抑,又通过“结实肥胖的,往往会象折断一枝麻梗一般很快死去,而象„芦柴棒‟一般的却偏能一天天地磨难下去”的对比和议论,强烈谴责和控诉了帝国

主义与封建买办势力要榨尽残留在包身工“皮骨里最后一滴血汗”的滔天罪行。作者还以第一人称的身份、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去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对包身工的压迫、剥削与被压迫被剥削的关系,极为生动形象,耐人回味。之后,作者出离愤怒了,写道:在包身工中,“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包身工竟是“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字字血,声声泪,激起读者仇恨满腔!最后作者以含蓄的笔调写道:“黑夜,静寂得象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还是终于无法可以抗拒的。”这是双关语:一是与开篇“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在时间上相呼应,说明作者描述的是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而这一天的生活只是包身工无数个“一天”的缩影。二是富有哲理性,黑夜之后,迎来的必然是黎明。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尽管中国仍处于“黑夜难明”“魔鬼舞蹁跹”的时候,但是中国人民总有一天要获得彻底解放,帝国主义及其中国的反动势力必将灭亡。这也如同黑夜过去必将是黎明一样,是一条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这段文字,作者写得含蓄,给人以深思猛省的余地。作者“警告”帝国主义及其奴才们“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一语,隐含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气势。这是作品主题的升华。作者感情激荡,思绪万千,字字闪烁着思想的火花,使千千万万象“猪”一样在黑夜里挣扎的中国劳动大众看到了一线光明。这正是《包身工》高度的政治思想性之所在,也正是作者在三十年代就闪烁出来的难能可贵的思想光辉的证据。这堂课上,学生们纷纷批判资本主义及其买办家的罪恶行径。

(2)引导学生与作者形成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最能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比如上苏轼的《水调歌头》一文时,就应该重点分析词人面对逆境却透露出的豁达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特别讲解词开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奇异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从这里可看出虽然词人被贬感到压抑,但压抑得豪迈、洒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浩然之气一扫“我舞影零乱”顾影自怜的抑郁之情。词下阕怀念其弟子由,词人与其弟七年未相见,发出“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感慨指责。然而笔锋陡然一转,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作者胸襟顿时开阔,我们读者也随之激昂。最后词人发出呼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戛然而止。一个命运多桀,仕途坎坷的文人,却对人生充满了乐观情绪,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修养熏陶着每位学生,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迪。再如教学《出师表》一文时,应该达到让学生体会作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用心、对先帝“猥自枉屈,三顾茅庐”的感激、对刘禅苦口婆心的劝说、对祖国的热爱。在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激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应学的知识,丰富了头脑,提高了感受事物的能力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懂得如何做人。

3、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树立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们学过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的死轻如鸿毛,有的人的死重如泰山。”这归根到底是有世界观决定的。有不同的世界观,就会有不同的人生观。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有一些人经不住考验,抵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错位,淡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成了时代的落伍者。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学语文课内介绍了许多高深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为使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能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使他们的光辉形象铭刻在学生的心灵中,老师应该对人物形象具体分析,这样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描写人物形象,更让学生在一些人物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来分析,白求恩是加拿大著名的外科医生,他放弃安逸的生活,不远万里地率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抗日前线,以其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满腔热情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白求恩大夫不幸以身殉职,通过分析白求恩的这一形象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作者号召广大共产党员树立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行为;提倡从自身能力出发,具备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的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从而树立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白求恩的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曾激励一代人无私无畏地投身艰苦桌绝的革命斗争,在我们满怀豪情地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白求恩的精神仍是鼓舞我们敬业奉献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涌现出了孔繁森、徐洪刚等一大批新时期的英雄楷模,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延续,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发杨光大。这样,学生受到的感染和教育不再是肤浅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深刻的。又如教授《论语八则》一文时,

我让学生分析子路等人的言行,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言行要谦恭礼让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利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我刚刚带毕业的一个班,我从七年级起就在班上安排一角为阅读天地,从学生那里收集读物,教学生分类整理好,每周安排一节读书课,读了要写心得体会,开始同学们很恼恨,读书还勉强,写体会怎么写,无从下手。没办法,只能照做,两节课后,学生说看了书就想写点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我把《三字经》放入“阅读天地”里,要求语文课代表每天带着全班背诵一篇,学校也发给同学们《弟子规》,我要求全班每天背诵一篇,并理解内容,两周过后,学生们就养成了背书的习惯,语文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根本不要我读出,而是上之前就背得了,讲课时,个个都集中精力,并谈自己的看法,三年毕业了,学生们语文学习水平提高了,也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也应该就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标。我们学习了《爱莲说》,同学们都说要做“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学习《岳阳楼记》,学会了用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来对比看待现在的父母官,学了《陈涉世家》,懂得了人就要有陈胜、吴广一样的雄心壮志和政治抱负。学习了《醉翁亭记》,感受到了“统治者与民同乐”的和谐社会。学习了《骆驼祥子》,激怒了同学们对封建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恨。我深刻认识到课外阅读对我们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所以我认为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来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内心。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时间活动实现德育目标

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文的教学更离不开课外实践活动,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时间活动,来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1、每年好好开展好“学雷锋”活动

作为华夏儿女,弘扬中华美德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进校起,老师就要教会学生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并让他们理解其含义。每年的“雷锋活动日”,学校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照理说这些都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可从每年的问卷调查活动结果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雷锋事迹只是略知一二,对弘扬他精神也显得无所谓。也没有多少人在意这活动有无意义。

因此每年的活动日,老师们应该有预期的目的去开展活动,应实实在在的开展。仅用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应该不很理想。应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真正达到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

平时学习中,美遇到有直接教育意义的文章,我都会设计实践活动项目,让学生深入社会,把理论用语实践中,并写好过程及自己的感受。我觉得每学期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们的德、智、体、美、劳都得到锻炼的有效途径,也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涵。我认为当地的历史、文物、活生生人物及环境就是学生把理论用语时间的好处所。有一节活动课我带领学生集体参观“罗炳辉将军纪念馆”,在管理人员的解说下,同学们个个都感动得了泪流满面,回来后班上沸沸扬扬,有的写作文、有的写诗、有的画画、有个同学写了演讲稿在第二个周的升旗仪式上进行演讲,感动了很多学生。学生们高呼“罗炳辉是我们彝良人的骄傲,是我们学生学习的榜样”。在语文课上,我对学生们的行为进行嘉奖,再介绍近代的家乡英雄徐洪刚、刘平楷、孔繁松等的英雄事迹,学生们说:“我们明白了我们彝良为什么会称为英雄的故乡了,我们一定要让英雄的故乡越来越美丽”。还说无论身处何时何境,都会把家乡的英雄们当作自己坚强的后盾,见义勇为,敢于与邪恶作斗争,争做活雷锋,让雷锋精神永远传承。今年的“雷锋活动日”过后,我带我班的学生到我们彝良县的敬老院,我没明确要学生们怎样做,学生们也没问。我只作旁观者,可同学们就会见机行事,帮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的事,回来后写好感想交给我,我细心批阅每一份感想,并在班上具体分析。学生们激情高涨。过后主动搞实践活动,都要把体会交给我批阅,有的直接叫调查报告,我很欣慰,我的这些孩子们无形中长大了,成熟了,就凭这一点,我就放心把他们交给社会了,也给学校、家长、社会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学生们的实践活动不但没影响学习,还大大地进步了。特别作文不象以前那样空洞了,而是写得有血有肉,能真正打动人了。在此,我建议每位语文老师一定用家乡的活教材上好生动活泼的语文课。

总之,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上面这几种方法是多数老师的经验总结,都在自己的语文课上进行,只是都没有形成条例,我们学校的校长为什么每年新生进校都注重学习《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这些又恰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内容,我想校长重视的,一定是可行的,这三年的实践告诉我,这一教学法是切实可行的,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也有些是需要改进的,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摸索,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摘要: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自古以来语文教学就是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的特点是要求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分析,反复品味"道"之所在,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认真开展好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去感受语文学科的美。这样才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好地实施了德育教育。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 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每一位老师都会按“教书育人”的方法去教学,但是语文毕竟不是政治,不适合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而应以教材为依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也学过一句古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能生动地揭示“教书育人”的深刻内涵。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能力培养之时,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推进,抓住契机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去,使其有血有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可容易接受,乐意接受。

1、突出文中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美,乃至热爱美追求美。

新课程标准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编排课程的,每一册书都从不同角度渗透着德育内容。但语文教学不能象思品教学直接灌输德育,只能潜移默化地渗透,起辅助作用。尤其在我们民族中学,多数学生来自偏远的山区,只能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如一开始就教他们品味语言、赏析文章、渗透德育,简直就是天方夜谈。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要求每位学生都带好字典、词典,没遇到的生僻字必须查工具书并注好读音和意义。接着就是朗读(我泛读、听录音、学生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直到读流利为止。西晋史学家陈寿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很好地说明了多朗诵的好处,如朗读《沁园春 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才能感受课文的美,才能达到渗透德育的目标。我上《论语》一文时,我先泛读,学生齐读、听录音读、学生分组读、个人读,一遍又一遍的读,知道同学们读熟了,我才准备带着他们分析文章。他们已经会背诵了,也大体理解了文章的含义了,我再具体分析了每个句子体现孔子的什么方面的品德,学生们是听得津津有味,有同学说“我们为有这样的大文学家、思想家而自豪”。我们能从

他的身上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多数同学就把经典的句子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座右铭了。

语文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重点分析了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中“攀、爬、探、穿、倾、缩”等动的作用,使同学们仿佛亲眼看到这位父亲怎样探下身走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的情景,感受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只情,重中体会到了父辈们对儿女的无私的爱。再如分析“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同我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一句时,我重点分析 “说定”、“熟识”、“再三”这几个词语在这里的作用。“说定”表明父亲已经说好了不送的,但后来还是送了,实际上就是说而不定,这个词语很好地表现了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有同学说能不能把“说定”换成“说过”,我又分析两个词语的区别,“说过”只是指说过这件事,但没说定,不能体现当时父亲说话时的矛盾心理。 讲“熟识”时,把“熟悉”一词和它做比较,让同学们仔细查这两个词语,看看区别点在哪里,“熟悉”是对某人或某事知道的很清楚,“熟识”是指对某人认识得比较久或对某事了解的比较透彻。一区别同学们也明白了“熟识”在这里是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应该是靠得住的。“再三“表明嘱咐的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几个词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安排,是父亲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2、 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其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语文教材中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每篇佳作无不凝铸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想教师应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与教师形成共鸣,为他们悲而悲,喜而喜,愤怒而愤怒,呐喊而呐喊。

(1) 引导学生与主人公形成共鸣。

初中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我上《包身工》一文时,具体分析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况, “芦柴棒”和“名字记不起”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芦柴棒”免于抄身的一节,通过对带工老板“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等人物语言描写,把吸人膏血的帝国主义及其奴才们在工人们“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还可以让它吸取的时候,也决不会放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狰狞面目揭露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此时,作者义愤填膺,怒不可抑,又通过“结实肥胖的,往往会象折断一枝麻梗一般很快死去,而象„芦柴棒‟一般的却偏能一天天地磨难下去”的对比和议论,强烈谴责和控诉了帝国

主义与封建买办势力要榨尽残留在包身工“皮骨里最后一滴血汗”的滔天罪行。作者还以第一人称的身份、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去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对包身工的压迫、剥削与被压迫被剥削的关系,极为生动形象,耐人回味。之后,作者出离愤怒了,写道:在包身工中,“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包身工竟是“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字字血,声声泪,激起读者仇恨满腔!最后作者以含蓄的笔调写道:“黑夜,静寂得象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还是终于无法可以抗拒的。”这是双关语:一是与开篇“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在时间上相呼应,说明作者描述的是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而这一天的生活只是包身工无数个“一天”的缩影。二是富有哲理性,黑夜之后,迎来的必然是黎明。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尽管中国仍处于“黑夜难明”“魔鬼舞蹁跹”的时候,但是中国人民总有一天要获得彻底解放,帝国主义及其中国的反动势力必将灭亡。这也如同黑夜过去必将是黎明一样,是一条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这段文字,作者写得含蓄,给人以深思猛省的余地。作者“警告”帝国主义及其奴才们“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一语,隐含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气势。这是作品主题的升华。作者感情激荡,思绪万千,字字闪烁着思想的火花,使千千万万象“猪”一样在黑夜里挣扎的中国劳动大众看到了一线光明。这正是《包身工》高度的政治思想性之所在,也正是作者在三十年代就闪烁出来的难能可贵的思想光辉的证据。这堂课上,学生们纷纷批判资本主义及其买办家的罪恶行径。

(2)引导学生与作者形成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最能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比如上苏轼的《水调歌头》一文时,就应该重点分析词人面对逆境却透露出的豁达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特别讲解词开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奇异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从这里可看出虽然词人被贬感到压抑,但压抑得豪迈、洒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浩然之气一扫“我舞影零乱”顾影自怜的抑郁之情。词下阕怀念其弟子由,词人与其弟七年未相见,发出“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感慨指责。然而笔锋陡然一转,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作者胸襟顿时开阔,我们读者也随之激昂。最后词人发出呼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戛然而止。一个命运多桀,仕途坎坷的文人,却对人生充满了乐观情绪,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修养熏陶着每位学生,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迪。再如教学《出师表》一文时,应该达到让学生体会作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用心、对先帝“猥自枉屈,三顾茅庐”的感激、对刘禅苦口婆心的劝说、对祖国的热爱。在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激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应学的知识,丰富了头脑,提高了感受事物的能力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懂得如何做人。

3、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树立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们学过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的死轻如鸿毛,有的人的死重如泰山。”这归根到底是有世界观决定的。有不同的世界观,就会有不同的人生观。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有一些人经不住考验,抵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错位,淡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成了时代的落伍者。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学语文课内介绍了许多高深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为使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能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使他们的光辉形象铭刻在学生的心灵中,老师应该对人物形象具体分析,这样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描写人物形象,更让学生在一些人物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来分析,白求恩是加拿大著名的外科医生,他放弃安逸的生活,不远万里地率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抗日前线,以其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满腔热情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白求恩大夫不幸以身殉职,通过分析白求恩的这一形象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作者号召广大共产党员树立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行为;提倡从自身能力出发,具备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的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从而树立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白求恩的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曾激励一代人无私无畏地投身艰苦桌绝的革命斗争,在我们满怀豪情地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白求恩的精神仍是鼓舞我们敬业奉献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涌现出了孔繁森、徐洪刚等一大批新时期的英雄楷模,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延续,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发杨光大。这样,学生受到的感染和教育不再是肤浅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深刻的。又如教授《论语八则》一文时,

我让学生分析子路等人的言行,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言行要谦恭礼让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利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我刚刚带毕业的一个班,我从七年级起就在班上安排一角为阅读天地,从学生那里收集读物,教学生分类整理好,每周安排一节读书课,读了要写心得体会,开始同学们很恼恨,读书还勉强,写体会怎么写,无从下手。没办法,只能照做,两节课后,学生说看了书就想写点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我把《三字经》放入“阅读天地”里,要求语文课代表每天带着全班背诵一篇,学校也发给同学们《弟子规》,我要求全班每天背诵一篇,并理解内容,两周过后,学生们就养成了背书的习惯,语文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根本不要我读出,而是上之前就背得了,讲课时,个个都集中精力,并谈自己的看法,三年毕业了,学生们语文学习水平提高了,也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也应该就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标。我们学习了《爱莲说》,同学们都说要做“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学习《岳阳楼记》,学会了用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来对比看待现在的父母官,学了《陈涉世家》,懂得了人就要有陈胜、吴广一样的雄心壮志和政治抱负。学习了《醉翁亭记》,感受到了“统治者与民同乐”的和谐社会。学习了《骆驼祥子》,激怒了同学们对封建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恨。我深刻认识到课外阅读对我们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所以我认为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来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内心。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时间活动实现德育目标

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文的教学更离不开课外实践活动,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时间活动,来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1、每年好好开展好“学雷锋”活动

作为华夏儿女,弘扬中华美德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进校起,老师就要教会学生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并让他们理解其含义。每年的“雷锋活动日”,学校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照理说这些都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可从每年的问卷调查活动结果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雷锋事迹只是略知一二,对弘扬他精神也显得无所谓。也没有多少人在意这活动有无意义。

因此每年的活动日,老师们应该有预期的目的去开展活动,应实实在在的开展。仅用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应该不很理想。应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真正达到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

平时学习中,美遇到有直接教育意义的文章,我都会设计实践活动项目,让学生深入社会,把理论用语实践中,并写好过程及自己的感受。我觉得每学期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们的德、智、体、美、劳都得到锻炼的有效途径,也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涵。我认为当地的历史、文物、活生生人物及环境就是学生把理论用语时间的好处所。有一节活动课我带领学生集体参观“罗炳辉将军纪念馆”,在管理人员的解说下,同学们个个都感动得了泪流满面,回来后班上沸沸扬扬,有的写作文、有的写诗、有的画画、有个同学写了演讲稿在第二个周的升旗仪式上进行演讲,感动了很多学生。学生们高呼“罗炳辉是我们彝良人的骄傲,是我们学生学习的榜样”。在语文课上,我对学生们的行为进行嘉奖,再介绍近代的家乡英雄徐洪刚、刘平楷、孔繁松等的英雄事迹,学生们说:“我们明白了我们彝良为什么会称为英雄的故乡了,我们一定要让英雄的故乡越来越美丽”。还说无论身处何时何境,都会把家乡的英雄们当作自己坚强的后盾,见义勇为,敢于与邪恶作斗争,争做活雷锋,让雷锋精神永远传承。今年的“雷锋活动日”过后,我带我班的学生到我们彝良县的敬老院,我没明确要学生们怎样做,学生们也没问。我只作旁观者,可同学们就会见机行事,帮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的事,回来后写好感想交给我,我细心批阅每一份感想,并在班上具体分析。学生们激情高涨。过后主动搞实践活动,都要把体会交给我批阅,有的直接叫调查报告,我很欣慰,我的这些孩子们无形中长大了,成熟了,就凭这一点,我就放心把他们交给社会了,也给学校、家长、社会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学生们的实践活动不但没影响学习,还大大地进步了。特别作文不象以前那样空洞了,而是写得有血有肉,能真正打动人了。在此,我建议每位语文老师一定用家乡的活教材上好生动活泼的语文课。

总之,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上面这几种方法是多数老师的经验总结,都在自己的语文课上进行,只是都没有形成条例,我们学校的校长为什么每年新生进校都注重学习《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这些又恰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内容,我想校长重视的,一定是可行的,这三年的实践告诉我,这一教学法是切实可行的,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也有些是需要改进的,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摸索,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相关文章

  •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作者:于媛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12期 摘 要:当今社会,公民思想道德的缺失已受到普遍关注.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日常教育 ...查看


  • 2014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整理(考场必备)
  •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学的发展. 知识点梳理 1.教育的概念 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查看


  • 教育学题库4
  • 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 1.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观点的代表人物. A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C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 "教育即生活"是谁的教育观? A 沛西·能 B ...查看


  •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_张培贵
  • ! !!!!!!!! ! 纵论放谈 !!!!!!!! 44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张培贵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和形成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 ...查看


  • 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若尔盖县崇尔乡中心校 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 紧扣教材,注意渗透的自然性.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查看


  •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以德性论
  •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以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为基本原则,以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要素系统为纬,以小学德育.中学德育.中职德育.大学德育等层次系统为经, ...查看


  •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按照<规程>条例,特制定本&l ...查看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 ...查看


  •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申请
  •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申请-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一.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概念 : 1.我国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战国的孟子. 2.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描述性.纲领性定义. 3. ...查看


  • 现代教育理论
  • 现代教育理论 2007-07-20 21:16:16|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 1.教育的本质:教育(教书.育人)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