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教育目的: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对教育对象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总方向

4、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至于、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当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5、教师的人格素质:教师的人格素质,是指凝结在教师身上的带有个人特色的稳定的个体修养特征,这些特征在教育教学活动和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体现出来。教师的人格素质是促进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关键因素。理想的教师人格素样,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归结为“三心”,即:爱教之心、爱生之心、爱学之心。

6、学生: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学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重要一方

7、师生关系: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8、班级:班级是学校教育的细胞,是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致相同的学生在一定数目范围的集合体,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与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

9、班主任: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的作用表现在他是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是联系班上各个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苦干力量。

10、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学过程中的桥梁和纽带,她链接教师与学生,既是老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根据。

教育影响的具体因素包括:包括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核心因素)、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教育环境等。

11、课程:(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狭义)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12、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 13:潜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是指那些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内容

14、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15、课程计划:也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文件,他从整体上规定者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可是安排、教学效果的评价及课程管理办法

16、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时代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以道德影响,使一定的社会意识和带的规划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活动。

17、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缩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18、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同受教育者原有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9、教学(教育过程)的概念: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创造能力和体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20、教学工作的准备环节——备课:指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它是上课成败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1、备课的方法:(1)做好三项工作: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考虑教法 (2)制定三种计划: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单元/课题计划 3课时计划

2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 必须具备的条件: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语言清晰 5组织严密 6积极性高

23、教学工作的辅助环节——作业与辅导 教学工作的检查环节——学习成绩的测评

24、教学组织形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外,还必须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

25、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6、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获得并发现知识,发展能力。

27、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所示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叫法与学法的统一。

28、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演示法 5实验法 6参观法 7实习作业法 8读书指导法 9练习法等

29、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授、讲解、讲读”三种。

30、谈话法: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通过相互对话,是学生获得、巩固、检查知识的方法。

31、教学策略: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织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论述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是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地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教育学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成阶段(3)教育学的不断发展阶段

2、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起源论 (三)家庭起源论 (四)劳动起源论

3、教育的发展:(一)原始教育(二)古代教育(三)现代教育

4、教育的特点:(一)永恒性 (二)社会性(三)阶级性(四)发展性 (五)长期性(六)长效性(七)前瞻性

5、教育的主旨:

(一)教育要解放人的身心

(二)教育要发展人的潜力

(三)教育要提升人的素质

6、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劳动力,教育史劳动力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三)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四)教育还是生产心动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

7、人的发展的概述及规律:

人的发展:指人在生命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5)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8、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成熟、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一)人的先天因素对人的发展产生可能性影响 1先天因素是造成人的差异的原因之一 2先天因素为个体提供来自主题的足够的条件 3先天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从总体上而言呈减弱趋势

(二)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产生可能性影响 1环境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包括基于、条件、对象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因个人的作用方式不同而不同

9、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教育促进人社会化 1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 2教育促进人的能力社会化 3教育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

(二)教育促进人个性化 1教育具有开发人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功能

10、全面发展学说的含义: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有生产劳动方面的意义,而且也应该包括意识、精神,道德、个性等方面的意义,具体来讲,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2)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

(3)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11、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

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2、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素质教育史充分弘扬人的本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精神分别风貌和精神力量,注重发展学生的公民意识、现代意识和思维方式的教育

(3)素质教育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教育,它要为学生打下素质基础以提高应变能力和适应性

13、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一,全面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依据,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和方向;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张教育的具体落实和进一步深化,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素质教育选定的目标是想着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看齐的,具有超前性,它是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4、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个体性与群体性

(4)示范性

(5)长期性

15、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 1现代人才观 2现代学生观 3终身教育观 4素质教育观 5教育民主观 6教育科研观

(二)全面的文化知识 1任教学科知识 2任教学科相关知识 3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三)过硬的教师基本功 1语言表达能力 2板书技术 3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4说课技术

(四)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1教材处理能力 2获取信息能力 3课堂设计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 5课堂把我能力 6开导感化能力 7教育创新能力 8社会交往能力 9教育科研能力 10心理调适能力

16、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人 1学生是一个能动体 2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青少年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2青少年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3青少年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独特的人

(四)学生是债权主体 1学生是权力的主体 正确认识学生的权力和责任

17、构成班集体的必备条件: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健全的组织系统,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传统与作风。

18、建设与培养班集体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组织

(2)指导帮助班级学生确立奋斗目标

(3)制定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

(4)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5)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18、教师应当注重个别学生的教育:

(1)认真分析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因人施教

(2)对个别学生的教育,班主任应持正确态度,思想上不要歧视,感情上不应厌恶,态度上不能粗暴

(3)对于个别学生的教育要增强信心

(4)对个别学生的教育要抓住转变时机,当个别学生内心发生矛盾,思想斗争激烈的时候,也往往是促使其转变的有力时机

(5)发挥集体力量,形成教育优势

(6)班主任还经常要和任课老师、家庭、校外各种教育机构保持联系,互通情报,共同研究制定“后进生”的教育方案,采取一致措施,共同做好个别生的转化工作。

19、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1)为增强国力而强调理科课程。

(2)为做好生活准备而强调实用性课程。

(3)为培养现代公民而加强人文、社会课程。

(4)强调课程改革为培养个性和创新精神服务

20、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1、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1)心态与心理准备

(2)形成道德信念

(3)培育道德情感

(4)锤炼道德意志

(5)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2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综合培养过程;

(2)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活动和交往为基础,活动与交往时激发道德情感和意志,促进知行转化的最有效途径;

(3)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要进行不断地塑造和教育

23、德育原则:

(1)方向性与现实性原则

(2)发扬积极因素原则

(3)集体教育原则

(4)严与爱相结合原则

(5)知行统一原则

(6)正面教育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一致性原则

24、德育工作方法:(1)说服教育法(2)情感陶冶法(3)榜样示范法(4)实践锻炼法

(5)自我修养法(6)品德评定法(7)心理咨询法

25、教学工作的作用与地位(学校为何以教育工作为主?):

(1)它是决绝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的矛盾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教学是把社会与个人,也别是新生一代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通过教学活动,学生接受和继承人类积累的认识成果,并在前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而这种创新的内容有可以加入到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去,称为人类认识成果的组成部分。

(2)它是个体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严格意义上的教学主要作用就是传授知识和学习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而知识和经验是个体诸方面发展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个体的发展之间既有同一性,有存在着差异性,教学的功能就在于使这两方面在同一的教学过程中彼此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26、教学过程(结构/环节/步骤/智育过程):

(1)引起求知欲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2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条件;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时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2)简洁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1学生的认识应该以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必须以直接经验为主。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优势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2在教学组织得合理的条件下,两者是统一的,互相促进的。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2学生的认识发展必须借助非智力因素的推动作用。

(5)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1思想品德的提高要以知识为基础;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28、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直观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29、课外活动的基本特征:

(1)自愿性

(2)自主性

(3)广泛性

(4)灵活性

(5)实践性

(6)评价标准的多样化

30、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1)社会活动

(2)思想品德活动

(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

(5)学科活动

(6)体育活动

(7)公益活动

31、课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别活动

必背基本常识

1、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教育学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2、被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 夸美纽斯"

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的标志

4、《爱弥儿》的作者是法国思想家卢梭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首次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其在《普通教育学》中强调哲学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6、美国教育家杜威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其代表作为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7、杜威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 从做中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8、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学过程》,他主张“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9、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可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

10、“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11、“七艺”指:“文学、修辞、辩证法(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12、“四科”指“文、法、医、神”(文是基础学科)

13、“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4、“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简称

15、“四有新人”: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16、2000年,我国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17、联合国大会于1989年11月20日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体现学生是主体这一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8、新课程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

19、小学阶段一综合课程为主

20、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反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简称“一个劳动者”)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教育目的: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对教育对象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总方向

4、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至于、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当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5、教师的人格素质:教师的人格素质,是指凝结在教师身上的带有个人特色的稳定的个体修养特征,这些特征在教育教学活动和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体现出来。教师的人格素质是促进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关键因素。理想的教师人格素样,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归结为“三心”,即:爱教之心、爱生之心、爱学之心。

6、学生: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学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重要一方

7、师生关系: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8、班级:班级是学校教育的细胞,是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致相同的学生在一定数目范围的集合体,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与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

9、班主任: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的作用表现在他是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是联系班上各个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苦干力量。

10、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学过程中的桥梁和纽带,她链接教师与学生,既是老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根据。

教育影响的具体因素包括:包括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核心因素)、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教育环境等。

11、课程:(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狭义)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12、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 13:潜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是指那些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内容

14、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15、课程计划:也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文件,他从整体上规定者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可是安排、教学效果的评价及课程管理办法

16、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时代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以道德影响,使一定的社会意识和带的规划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活动。

17、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缩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18、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同受教育者原有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9、教学(教育过程)的概念: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创造能力和体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20、教学工作的准备环节——备课:指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它是上课成败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1、备课的方法:(1)做好三项工作: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考虑教法 (2)制定三种计划: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单元/课题计划 3课时计划

2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 必须具备的条件: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语言清晰 5组织严密 6积极性高

23、教学工作的辅助环节——作业与辅导 教学工作的检查环节——学习成绩的测评

24、教学组织形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外,还必须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

25、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6、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获得并发现知识,发展能力。

27、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所示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叫法与学法的统一。

28、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演示法 5实验法 6参观法 7实习作业法 8读书指导法 9练习法等

29、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授、讲解、讲读”三种。

30、谈话法: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通过相互对话,是学生获得、巩固、检查知识的方法。

31、教学策略: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织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论述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是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地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教育学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成阶段(3)教育学的不断发展阶段

2、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起源论 (三)家庭起源论 (四)劳动起源论

3、教育的发展:(一)原始教育(二)古代教育(三)现代教育

4、教育的特点:(一)永恒性 (二)社会性(三)阶级性(四)发展性 (五)长期性(六)长效性(七)前瞻性

5、教育的主旨:

(一)教育要解放人的身心

(二)教育要发展人的潜力

(三)教育要提升人的素质

6、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劳动力,教育史劳动力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三)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四)教育还是生产心动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

7、人的发展的概述及规律:

人的发展:指人在生命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5)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8、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成熟、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一)人的先天因素对人的发展产生可能性影响 1先天因素是造成人的差异的原因之一 2先天因素为个体提供来自主题的足够的条件 3先天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从总体上而言呈减弱趋势

(二)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产生可能性影响 1环境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包括基于、条件、对象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因个人的作用方式不同而不同

9、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教育促进人社会化 1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 2教育促进人的能力社会化 3教育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

(二)教育促进人个性化 1教育具有开发人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功能

10、全面发展学说的含义: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有生产劳动方面的意义,而且也应该包括意识、精神,道德、个性等方面的意义,具体来讲,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2)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

(3)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11、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

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2、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素质教育史充分弘扬人的本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精神分别风貌和精神力量,注重发展学生的公民意识、现代意识和思维方式的教育

(3)素质教育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教育,它要为学生打下素质基础以提高应变能力和适应性

13、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一,全面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依据,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和方向;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张教育的具体落实和进一步深化,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素质教育选定的目标是想着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看齐的,具有超前性,它是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4、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个体性与群体性

(4)示范性

(5)长期性

15、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 1现代人才观 2现代学生观 3终身教育观 4素质教育观 5教育民主观 6教育科研观

(二)全面的文化知识 1任教学科知识 2任教学科相关知识 3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三)过硬的教师基本功 1语言表达能力 2板书技术 3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4说课技术

(四)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1教材处理能力 2获取信息能力 3课堂设计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 5课堂把我能力 6开导感化能力 7教育创新能力 8社会交往能力 9教育科研能力 10心理调适能力

16、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人 1学生是一个能动体 2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青少年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2青少年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3青少年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独特的人

(四)学生是债权主体 1学生是权力的主体 正确认识学生的权力和责任

17、构成班集体的必备条件: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健全的组织系统,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传统与作风。

18、建设与培养班集体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组织

(2)指导帮助班级学生确立奋斗目标

(3)制定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

(4)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5)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18、教师应当注重个别学生的教育:

(1)认真分析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因人施教

(2)对个别学生的教育,班主任应持正确态度,思想上不要歧视,感情上不应厌恶,态度上不能粗暴

(3)对于个别学生的教育要增强信心

(4)对个别学生的教育要抓住转变时机,当个别学生内心发生矛盾,思想斗争激烈的时候,也往往是促使其转变的有力时机

(5)发挥集体力量,形成教育优势

(6)班主任还经常要和任课老师、家庭、校外各种教育机构保持联系,互通情报,共同研究制定“后进生”的教育方案,采取一致措施,共同做好个别生的转化工作。

19、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1)为增强国力而强调理科课程。

(2)为做好生活准备而强调实用性课程。

(3)为培养现代公民而加强人文、社会课程。

(4)强调课程改革为培养个性和创新精神服务

20、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1、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1)心态与心理准备

(2)形成道德信念

(3)培育道德情感

(4)锤炼道德意志

(5)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2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综合培养过程;

(2)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活动和交往为基础,活动与交往时激发道德情感和意志,促进知行转化的最有效途径;

(3)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要进行不断地塑造和教育

23、德育原则:

(1)方向性与现实性原则

(2)发扬积极因素原则

(3)集体教育原则

(4)严与爱相结合原则

(5)知行统一原则

(6)正面教育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一致性原则

24、德育工作方法:(1)说服教育法(2)情感陶冶法(3)榜样示范法(4)实践锻炼法

(5)自我修养法(6)品德评定法(7)心理咨询法

25、教学工作的作用与地位(学校为何以教育工作为主?):

(1)它是决绝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的矛盾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教学是把社会与个人,也别是新生一代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通过教学活动,学生接受和继承人类积累的认识成果,并在前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而这种创新的内容有可以加入到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去,称为人类认识成果的组成部分。

(2)它是个体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严格意义上的教学主要作用就是传授知识和学习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而知识和经验是个体诸方面发展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个体的发展之间既有同一性,有存在着差异性,教学的功能就在于使这两方面在同一的教学过程中彼此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26、教学过程(结构/环节/步骤/智育过程):

(1)引起求知欲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2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条件;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时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2)简洁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1学生的认识应该以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必须以直接经验为主。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优势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2在教学组织得合理的条件下,两者是统一的,互相促进的。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2学生的认识发展必须借助非智力因素的推动作用。

(5)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1思想品德的提高要以知识为基础;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28、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直观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29、课外活动的基本特征:

(1)自愿性

(2)自主性

(3)广泛性

(4)灵活性

(5)实践性

(6)评价标准的多样化

30、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1)社会活动

(2)思想品德活动

(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

(5)学科活动

(6)体育活动

(7)公益活动

31、课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别活动

必背基本常识

1、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教育学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2、被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 夸美纽斯"

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的标志

4、《爱弥儿》的作者是法国思想家卢梭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首次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其在《普通教育学》中强调哲学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6、美国教育家杜威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其代表作为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7、杜威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 从做中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8、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学过程》,他主张“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9、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可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

10、“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11、“七艺”指:“文学、修辞、辩证法(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12、“四科”指“文、法、医、神”(文是基础学科)

13、“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4、“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简称

15、“四有新人”: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16、2000年,我国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17、联合国大会于1989年11月20日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体现学生是主体这一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8、新课程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

19、小学阶段一综合课程为主

20、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反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简称“一个劳动者”)


相关文章

  • [服装结构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
  • <服装结构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 刘运娟,甘应进,陈东生 (闽江学院 服装与艺术工程系,福建 福州350108) 摘 要:立足于闽江学院校级精品课程<服装结构设计>建设的实践,结合当今高等服装教育的现状,讨论精品课程建 ...查看


  • 入党转正申请书2013推荐新编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入党转正申请书2013推荐新编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敬爱的党组织: 我于xxxx年x月x日被党组织批准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这一光荣称号一直激励着我,成为我工作.学习.生活的新动力,让我有了一种新的 ...查看


  • 弘扬传统文化经验材料
  • 弘扬传统文化,夯实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经验材料 王官营小学 2012.8 弘扬传统文化,夯实校本课程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几千年的心血结晶,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民族智慧和无可限量的创造才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查看


  • 四川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科目介绍
  • 四川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科目介绍 考研是我一直以来的梦, 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所以当决定考研的时候,选择学校也成了我一大思考的关键,最后选择了川大.所以从备考到考试的时候用的时间并不多,我是从10月份开始准备,国庆后才开始买资料复习,从头到尾一 ...查看


  • 入党积极分子谈话内容新编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入党积极分子谈话内容新编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问:谈谈你的信仰问题? 答:我相信党和国家.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坚信,中国共产党会带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带领中国实现 ...查看


  • 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A卷 经济教育 (图文版)
  • 请选择星星评价 作者:黄勇 出版日期:2005 页数:350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经济与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劳动和劳动关系,社会大分工,教育,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投资等. 章节目录 一.经济常识 经济与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劳动和劳动关系 ...查看


  • 教育部新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8.人之初教案教学设计
  • 识字8.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 ...查看


  • 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参考书
  • 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参考书目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自1991年以来,我国开展的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与英美等西方很多国家起步较早,发展迅速的专业学位教育相比,我国虽然每年 ...查看


  • 英语专业大学四年四年要考的证书
  • 大二: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计算机二级考试: 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初级) 大三: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中\高级): 第二外语四级考试: 上海中高级口译证书 全国翻译资格证书考试(二.三级): PETS 考试(四.五级): 计算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