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从侧面。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

5、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7、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8、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9、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0、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1、由山以上五六里。上:方位名词作动词,上行。

三、虚词

“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

3、良乃入,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副词,才 )

“而”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 (然而,表示转折)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因而,表示因果)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表示并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示递进 )

“其”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 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指古人)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8、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9、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0、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12、既其出(助词,无义)

13、其一犬坐于前(其中)

“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介词,因为、由于)

2、无物以相之(来)

3、 险以远(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4、 由山以上(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修饰)

四、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所谓前洞也。

此余之所得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状语后置句)

3、遂与之俱出(省略句,余遂与之俱出)/ 有碑仆道(省略句,有碑仆于道 )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五、一词多义

“道”

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

“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

“相”

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成语:相夫教子

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扶助盲人的人 ) 桓公欲相鲍叔 (相:使为相)

悔相道之不察兮 (相:省视,察看) 儿已薄禄相 (相:相貌)

及时相遣归 (相:偏指一方,我)

六、古今异义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从侧面。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

5、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7、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8、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9、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0、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1、由山以上五六里。上:方位名词作动词,上行。

三、虚词

“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

3、良乃入,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副词,才 )

“而”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 (然而,表示转折)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因而,表示因果)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表示并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示递进 )

“其”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 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指古人)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8、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9、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0、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12、既其出(助词,无义)

13、其一犬坐于前(其中)

“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介词,因为、由于)

2、无物以相之(来)

3、 险以远(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4、 由山以上(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修饰)

四、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所谓前洞也。

此余之所得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状语后置句)

3、遂与之俱出(省略句,余遂与之俱出)/ 有碑仆道(省略句,有碑仆于道 )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五、一词多义

“道”

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

“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

“相”

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成语:相夫教子

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扶助盲人的人 ) 桓公欲相鲍叔 (相:使为相)

悔相道之不察兮 (相:省视,察看) 儿已薄禄相 (相:相貌)

及时相遣归 (相:偏指一方,我)

六、古今异义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相关文章

  • 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归纳.文章赏析
  • 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归纳.文章赏析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查看


  • 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 一.字音字形: 弥望 点缀 辍学 拾掇 啜泣 倩影 袅娜 空隙 参差 人参 参加 乘凉 千乘之国 含情脉脉 脉搏 幽僻 蓊蓊郁郁 踱步 渺茫 霎时 斑驳 稀疏 散钞 一椽 嘶叫 耗子 落蕊 橄榄 潭柘寺 落寞 普陀山 房檩 陪衬 夹袄 夹住 ...查看


  • [游褒禅山记]中"其"字的用法归纳
  • <游褒禅山记>中"其"字的用法归纳 "其"在文言文中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也是<考试说明>规定的高考考查的重点虚词之一.在王安石的佳作名篇<游褒禅山记>一文中,&qu ...查看


  •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
  • <游褒禅山记> 教材简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 ...查看


  • 高考文言文篇目练习归纳总结(2012版)
  • 高考文言文篇目练习归纳总结 一.人物传记类 1.篇目位置: 均置于第五大题,为值为16-17分.一般多为二十五史里的片段(<史记>里的较多) 2.题目设置: (1)实词解释:300个实词里考3个:另一个要根据语境推断.可用记忆法 ...查看


  • 无私奉献自制高考作文_素材小全_
  •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自制高考作文"素材小全" "小全"是相对于"大全"而言 ...查看


  • 高中必修5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答案)
  • 高中必修5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滕王阁序>知识点梳理 一. 一词多义梳理 故 : ①事.事故.变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②旧.往昔.过去的.原来的:豫章故郡 ③故交.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④衰老:暮去 ...查看


  •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 [而] ⑴作连词 ①表并列,译为"并且.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②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查看


  • 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