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两代人的心灵沟通"教案集

六、背 影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落实目标2、3

教学难点: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二、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

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要素)

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4)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5)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重点讨论解决2、5)

四、作业布置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完成课后建议(不借助其它参考书,做错没关系,做在书本上)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重点段落研读、关键语句意义的品读、理清本文的层次与结构体会中心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比较阅读训练。

一、重点研读第五段(朗读、讨论)

1、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一共写了四个背影,那么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那一个?朗读这一段,注意其中的一些词语,等一下要求大家写出来。

引导学生研究删后补出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拔

A、两个“黑”字

B、三个“布”字

C、“蹒跚”“肥胖”

D、“两手”“两脚”

E、不要“向左”两字行不行,为什么?

2、为什么“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而不是“轻轻的”或是“小心地”?请一位同学表演一下?

3、父亲为什么“扑扑身上的泥士,感到很轻松似的”,“似的”二字去掉可不可以?

4、作者为什么看到这个背景“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为什么赶紧拭干了泪?

5、这一次流泪与第一次流泪有什么不同。与第三次、第四次呢?

三、关键语句的品味

1、前面我们通过第五段的阅读,体会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疼爱之情,那么,文中还有那些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句子,并进行点拔

A、第二段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B、第三段棗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送我去。

C、他嘱我路上要小心·····

2、作者是否一开始就体会了父亲的这种朴实的疼爱之情呢?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那些语句是互相呼应的?

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五

四、总结讨论

1、文章的标题改为“我的父亲”“浦口别父”好不好,为什么?

2、讨论上节课课后练习2、教师板书总结

3、讨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

A、2、3两段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B、第四段为什么不详写作者在南京与朋友的游逛?

五、比较阅读训练:见附四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

1、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2、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节文字。

(着眼于迁移与巩固)

附一:课堂练习一(幻灯出示)

选择正确的读音

差使 交卸 奔丧 迂腐 琐屑 栅栏 举箸

附二:课堂练习二

根据教师所说的意思默写出该词语

1)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2)奔赴亲人的丧事

3)乱七八糟的样子 4)把自己的财产、衣服出卖和典当出去

5)凄惨暗淡,不景气 6)有了空闲的时间,指失业在家

7)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8)精神不振作

9)细小而繁多的事 10)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附三:课堂练习三

不看书凭记忆补充下面这段文字中删去的词语。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在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附四、板书设计一

背 影

见面的背景 祸不单行 祖母死了,回家奔丧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失业)家中光景惨淡

开头

四个背影 去买橘子时

告别时

泪光中的

三次流泪 第一次 见父亲,睹家境,想起祖母 悲哀

第二次 见背影 感动

第三次 别父亲

第四次 想背影

附六、板书设计二

难忘背影 ——点题

父 家境:祸不单行 父亲疼爱儿子

子 描写背影 别前:细心关照 儿子怜爱父亲

情 买橘子: 体贴周到

深 再现背影——思念

或另一种教案

教学过程:

一、放全文朗读动画。思考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二、、思考讨论

㈠整体感知:两个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㈡思考讨论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答:望父买橘见背影

3、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4、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

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㈢思考讨论二:子爱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打出: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㈣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朗读二三段,总结:

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总结: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

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确实,父疼子,子爱父,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父子情深的片段。放影片。

三、拓展迁移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打出齐读: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四、感受深情(放背景动画《懂你》)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

今天我们要布置的是一个特殊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七、秋天的怀念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掌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深刻体会母爱的无私、博大、宽容和深厚。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与父母的意见不合甚至争吵都时有发生,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或许,人就是在这样的争吵中走向成熟,逐渐懂得生命的真谛。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篇散文,来看看残疾人作家是如何读懂母亲,读懂生命的。

2、整体感知——阅读文章后概括主要内容。

作者继续了自己双脚瘫痪后,母亲强忍着内心极度的痛苦和重病的折磨,务必关怀爱护病残儿子的感人情景,展示了博大深沉崇高无私的母爱,抒发了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3、品析课文——不足千字的质朴叙述,为何有如此大的感染力?

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精妙。

第一段:

“悄悄地躲出去”“悄悄地进来”——母亲对痛苦暴躁的儿子的理解和体贴

动作 “偷偷的听”——母亲对病残儿子的不必牵挂和关切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泪水”——母亲的坚韧

神态: “眼圈红红的”——母亲因儿子的不幸而痛苦万分

语言:“咱娘儿俩好好活”——强忍着刀割般痛苦,极力劝勉儿子坚强面对眼前挫折

第三段:

动作:“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伤情

“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因儿子答应看花表现出的难以抑制的兴奋喜悦 “悄悄地出去”——因肝痛发作而不愿让儿子知道

神态:“憔悴”——为儿子操碎了心

三、质疑

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最爱花,看花是缅怀母爱

——菊花的高洁深沉与母爱的浓郁相似

——看句话是替母亲完成遗愿,是对母亲的安慰

2、题目的内涵

——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怀念母亲对儿子的博大无私的爱

——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四、小结:文章感人的原因

1、通过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来表现母爱的无私

2、以我的暴躁侧面衬托母亲的慈爱

3、借景物描写来寄予情怀

五、作业: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写一段150字的感想。

八、给傅聪的一封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翻译家傅雷及其作品

2、学会两代人应建立和谐相互理解的朋友关系

3、课外阅读《傅雷家书》中其他书信

二、教学重点:理解两代人之间的平等关系的建立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傅雷及《傅雷家书》

傅雷(1908—1966)上海人,幼年丧父,在严母的管教下养成谦虚严谨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学术上更是一丝不苟。法国深造后回国曾在上海美专任教,因不同于流俗,所新潜心于翻译工作。几乎法国著名的大作家的作品都翻译过,形成了当时的“傅雷体华文语言”。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66年因不堪受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自尽。

《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了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章,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楼适夷

2、本文是傅雷在他儿子李家不久后寄出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傅雷对父子关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父子关系的理想境界是“儿子变了朋友”。

3、阅读书信,思考:怎样让“儿子变成朋友”?

——父母与时俱进,赢得子女信任

——父母向子女学习,从子女身上得到教训

——父母对子女流露真实情感

青年人应该尊重长辈理解长辈;长辈克服落伍、不耐心、说话不够技巧等不足。

4、作业:阅读《傅雷家书》

十、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a.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b.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四、作业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六、背 影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落实目标2、3

教学难点: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二、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

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要素)

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4)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5)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重点讨论解决2、5)

四、作业布置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完成课后建议(不借助其它参考书,做错没关系,做在书本上)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重点段落研读、关键语句意义的品读、理清本文的层次与结构体会中心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比较阅读训练。

一、重点研读第五段(朗读、讨论)

1、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一共写了四个背影,那么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那一个?朗读这一段,注意其中的一些词语,等一下要求大家写出来。

引导学生研究删后补出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拔

A、两个“黑”字

B、三个“布”字

C、“蹒跚”“肥胖”

D、“两手”“两脚”

E、不要“向左”两字行不行,为什么?

2、为什么“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而不是“轻轻的”或是“小心地”?请一位同学表演一下?

3、父亲为什么“扑扑身上的泥士,感到很轻松似的”,“似的”二字去掉可不可以?

4、作者为什么看到这个背景“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为什么赶紧拭干了泪?

5、这一次流泪与第一次流泪有什么不同。与第三次、第四次呢?

三、关键语句的品味

1、前面我们通过第五段的阅读,体会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疼爱之情,那么,文中还有那些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句子,并进行点拔

A、第二段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B、第三段棗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送我去。

C、他嘱我路上要小心·····

2、作者是否一开始就体会了父亲的这种朴实的疼爱之情呢?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那些语句是互相呼应的?

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五

四、总结讨论

1、文章的标题改为“我的父亲”“浦口别父”好不好,为什么?

2、讨论上节课课后练习2、教师板书总结

3、讨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

A、2、3两段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B、第四段为什么不详写作者在南京与朋友的游逛?

五、比较阅读训练:见附四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

1、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2、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节文字。

(着眼于迁移与巩固)

附一:课堂练习一(幻灯出示)

选择正确的读音

差使 交卸 奔丧 迂腐 琐屑 栅栏 举箸

附二:课堂练习二

根据教师所说的意思默写出该词语

1)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2)奔赴亲人的丧事

3)乱七八糟的样子 4)把自己的财产、衣服出卖和典当出去

5)凄惨暗淡,不景气 6)有了空闲的时间,指失业在家

7)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8)精神不振作

9)细小而繁多的事 10)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附三:课堂练习三

不看书凭记忆补充下面这段文字中删去的词语。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在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附四、板书设计一

背 影

见面的背景 祸不单行 祖母死了,回家奔丧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失业)家中光景惨淡

开头

四个背影 去买橘子时

告别时

泪光中的

三次流泪 第一次 见父亲,睹家境,想起祖母 悲哀

第二次 见背影 感动

第三次 别父亲

第四次 想背影

附六、板书设计二

难忘背影 ——点题

父 家境:祸不单行 父亲疼爱儿子

子 描写背影 别前:细心关照 儿子怜爱父亲

情 买橘子: 体贴周到

深 再现背影——思念

或另一种教案

教学过程:

一、放全文朗读动画。思考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二、、思考讨论

㈠整体感知:两个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㈡思考讨论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答:望父买橘见背影

3、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4、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

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㈢思考讨论二:子爱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打出: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㈣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朗读二三段,总结:

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总结: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

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确实,父疼子,子爱父,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父子情深的片段。放影片。

三、拓展迁移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打出齐读: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四、感受深情(放背景动画《懂你》)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

今天我们要布置的是一个特殊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七、秋天的怀念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掌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深刻体会母爱的无私、博大、宽容和深厚。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与父母的意见不合甚至争吵都时有发生,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或许,人就是在这样的争吵中走向成熟,逐渐懂得生命的真谛。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篇散文,来看看残疾人作家是如何读懂母亲,读懂生命的。

2、整体感知——阅读文章后概括主要内容。

作者继续了自己双脚瘫痪后,母亲强忍着内心极度的痛苦和重病的折磨,务必关怀爱护病残儿子的感人情景,展示了博大深沉崇高无私的母爱,抒发了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3、品析课文——不足千字的质朴叙述,为何有如此大的感染力?

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精妙。

第一段:

“悄悄地躲出去”“悄悄地进来”——母亲对痛苦暴躁的儿子的理解和体贴

动作 “偷偷的听”——母亲对病残儿子的不必牵挂和关切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泪水”——母亲的坚韧

神态: “眼圈红红的”——母亲因儿子的不幸而痛苦万分

语言:“咱娘儿俩好好活”——强忍着刀割般痛苦,极力劝勉儿子坚强面对眼前挫折

第三段:

动作:“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伤情

“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因儿子答应看花表现出的难以抑制的兴奋喜悦 “悄悄地出去”——因肝痛发作而不愿让儿子知道

神态:“憔悴”——为儿子操碎了心

三、质疑

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最爱花,看花是缅怀母爱

——菊花的高洁深沉与母爱的浓郁相似

——看句话是替母亲完成遗愿,是对母亲的安慰

2、题目的内涵

——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怀念母亲对儿子的博大无私的爱

——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四、小结:文章感人的原因

1、通过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来表现母爱的无私

2、以我的暴躁侧面衬托母亲的慈爱

3、借景物描写来寄予情怀

五、作业: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写一段150字的感想。

八、给傅聪的一封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翻译家傅雷及其作品

2、学会两代人应建立和谐相互理解的朋友关系

3、课外阅读《傅雷家书》中其他书信

二、教学重点:理解两代人之间的平等关系的建立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傅雷及《傅雷家书》

傅雷(1908—1966)上海人,幼年丧父,在严母的管教下养成谦虚严谨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学术上更是一丝不苟。法国深造后回国曾在上海美专任教,因不同于流俗,所新潜心于翻译工作。几乎法国著名的大作家的作品都翻译过,形成了当时的“傅雷体华文语言”。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66年因不堪受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自尽。

《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了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章,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楼适夷

2、本文是傅雷在他儿子李家不久后寄出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傅雷对父子关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父子关系的理想境界是“儿子变了朋友”。

3、阅读书信,思考:怎样让“儿子变成朋友”?

——父母与时俱进,赢得子女信任

——父母向子女学习,从子女身上得到教训

——父母对子女流露真实情感

青年人应该尊重长辈理解长辈;长辈克服落伍、不耐心、说话不够技巧等不足。

4、作业:阅读《傅雷家书》

十、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a.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b.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四、作业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相关文章

  • 语文教案检查小结
  • 正面的墙上格言:1.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生命因学习而精彩:让读书成为一种文化,校园因读书而美丽.顺次往里格言是:2.美的环境,需要美的心灵来呵护:美的心灵,需要好的书籍来哺乳.3.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4.只有一条路可以 ...查看


  • 中小学英语文章和书籍 3
  •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8 句型转换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period3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 ...查看


  • 春蕾实验小学教师积分制管理办法
  • 春蕾实验小学教师积分制实施办法 一.教师工作积分制管理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对教师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做合格人民教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 ...查看


  • 新学期一年级年级组工作计划
  • 2009--2010第一学期一年级组工作计划 温小菊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一年级组的工作将在上级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着"塑造心灵,启迪智慧"总题思路,更新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以 ...查看


  • 初中七年级下教学计划&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 ...查看


  • 初中教导处工作计划
  • 初中教导处工作计划(一)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生为本,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强化学生管理,细致教学管理为抓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重树洪外初中形象,增强社会美誉度. 奋斗目标 教科研目标:教师承担省市县级教研课题二项以上,至 ...查看


  • 呼和浩特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
  • <呼和浩特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 一.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情况的分析; 完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 教学活动安排; 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计划及教学进度等. 1.学校教学计划由业务 ...查看


  • 小学一年级下册品生教案
  • XXX 小学一年级品生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 任教班级: XXX XXX 教 案 XXX 小学 2016.02 XXX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案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 新学期, 你好 单元目标: ...查看


  • 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
  • 33团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这一中心.为使我校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鼓励全体教师努力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创建统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