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外国教育史考研简答题汇总

1. 简述苏格拉底法

(1)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他的一生以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为乐,从不收取学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吸引了许多学生,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2)苏格拉底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3)该方法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影响灌输或强加给对方,而是通过探讨和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

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第一,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第二,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第三,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4)总之,苏格拉底在西方教育史上是一位不可忽略的伟大人物,他把教育放在国家大事的位置上,强调教育与政事的结合;苏格拉底不仅总结自己经验提出有异于前人的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而且也在实践中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助产术以其独特的优点影响了后世很久,至今教学领域还很提倡类似这样的启发教学方法。因此,苏格拉底在教育史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虽然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有其难免的弊端,但仍是一份有价值的精神遗产。

2. 简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1)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所生活的时代是雅典迅速走向衰落的时期,见到了社会的混乱、多变、无序、争斗、罪恶,从而萌生了探求一个稳定、和谐、正义、不变、完善的理想社会的宏愿,并且希望通过教育,实现这一理想。

(2)他的想法集中体现在其著作《理想国》的教育观中,主要内容包括: ①高度肯定教育作用。

在理想国中,爱智慧、掌握真理的哲学家居于统治地位,有勇敢美德的军人居于辅佐地位,第三类人则是具有节制美德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哲学家是生来含有黄金的人,军人生来含有白银,手工业者和农民则生来只含有铜和铁。一个人属于哪一类,不是决定于他的血统和财产,而是决定于其天赋、及在教育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才德。

②理想国的教育特点: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这种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学习与实际锻炼始终结合。

认为女子应当和男子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

重视早期教育,认为从小养成的习惯会成为第二天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实际就是看问题的立脚点和世界观的转变。

教育要培养人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转离变化着的感性世界,看到真理、本质理念,认识最高的理念——善。

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他要求不强迫孩子们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教育孩子,但游戏必须是合法的。

柏拉图发展了苏格拉底关于节制的思想,认为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人应当用理性来指导欲望

③对《理想国》中教育观的评价

【优点】: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结合,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四门课程(后来成为四艺)列入教学科目,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主张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反对强迫学习,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这些就是《理想国》中教育观的积极因素,对后来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长期影响。

【局限】:过于强调一致性,用一个刻板的模子塑造人,忽视个性发展;且拒绝改变,认为变革会给国家带来危害,这些观念的负面作用也不小

3.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与教育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个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两种成分。所以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个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当营养的灵魂单独存在时,是属于植物的,如果它还有感觉,则属于动物的灵魂。如果它既是营养的,也是感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就是人的灵魂。在灵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灵魂与理性不相干,动物的灵魂即感觉,使灵魂的三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

(2)灵魂论的教育意义

灵魂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它们与生俱来,不承认它是违反人的本性的,也是做不到的;其次,人又不同于动物,人具有理性,高于动物。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使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人品欲望肆虐,不听从理性的指导,人就降低成为动物。用理性引导、限制、指导欲望,人就上升为人。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于动物的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

通过对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阐述,亚里士多德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他本人也在这方面做出示范,按照人的自然发展顺序,把人分为三个阶段,并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渗透于其中。

4.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作用论

(1)在分析教育的内容的同时,亚里士多德还论证了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他认为重视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在这三因素中教育显然有其特殊的作用。但是,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他并不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教育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又在不良环境中形成坏习惯的人服从理性的领导,对这种人需进行法制。只有当法制、良好的环境影响、正确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形成合力时,人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理论,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的雏形,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的教育的张本。不同的是卢梭认为后两者应服从前者,亚里士多德坚持天性、习惯服从于理性的指导。可见,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为教育思想的发展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不愧为教育先驱,他的这些论证在当今社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学校、家长教育儿童方面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简述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是罗马著名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他二十多年教学工作的总结,体现了他丰富的教学思想,具体看来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主要部分:

(1)有关培养雄辩家的教育观

首先,在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上,昆体良的见解与西塞罗一样有很大一致性,都主张培养雄辩家。但是在他看来,雄辩家不仅仅是擅长演说的人,还应当是一个具有较高的才能,对于雄辩家来说,才能与德行是相互联系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行比才能更重要,因为雄辩的主要任务是要宣传正义和德行,指导人们趋善避恶;因而雄辩家自身的德行很重要,教育的任务应当是培养良好的德行。

此外,昆体良还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真正天生愚笨不可教的人是罕见的。另一方面他认为,天生的才能只是个人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天赋的发展有赖于不断的实践和教育。但是,教育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教育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教育者应当尊重受教育者个性差异和年龄差异。

(2)教学观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使他关于教学问题的一系列主张。首先,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主张把学生分成班组,在同一时间,由教师对全班组而不是个别学生进行教学,这些见解是班级授课制的萌芽;在课程设置上,他认为专业知识应当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在教学方法上,昆体良提倡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方法;此外,昆体良还提出学习与休息交替的教学原则,以防止学生过度疲劳。

(3)教师观

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要做好教育工作,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

①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的,即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教学生做人; ②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

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当有耐心;

④教师应当懂得教学艺术,教学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⑤教师要注意到儿童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6. 简述中世纪大学的特点与形式

(1)【原因】

①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形成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提出新的文化要求,追求学问成为时尚;

②同时十字军东征使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到东方,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 ③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传统的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

(2)这些最初的中世纪大学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色:

①他们最初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

②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

③当时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形成的萨来诺大学,其次是12世纪初形成的波隆纳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从组织上看,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成的团体,14世纪以后,大学逐步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

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一表现出自治的特点,即学校的事务基本由学校自行管理。中世纪大学具有一些自己的特权。如:大学师生免税、免服兵役等等。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教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

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

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

此外,中世纪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教会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中世纪大学是西欧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教会自身不具备创造大学的能力。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逐渐被教会所控制。但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在现代西方大学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

(3)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虽然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但是应该肯定,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办学基础,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树立了学术自由、探求真理的典范。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尤其是中世纪大学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推行学术自由,鼓励学者和学生探求真理,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代大学成为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与中世纪大学在社会系统中奠定的地位是分不开的。

其次,形成了学术中心,推动了思想和学术的发展。中世纪大学推行学术自由,会集了大量学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传播了社会文化,直接成为传承文化的桥梁;进行了对真理的探求,促进了社会思想和科学的发展。使大学成为了社会学术中心。

第三,为后期大学发展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办学实践经验。早期中世纪大学形成了初步的学科划分和学位制度。比如学科划分制度,这种按照职业划分的教学和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现代大学。再比如学位制度,现代各国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虽然存在一些差别,但都是直接源于中世纪大学。现代意义上的三级学位制度直接起源于英国大学,英国大学是深受巴黎大学的影响,引入的学位的概念,后来,英国的学位制度被移植到美国。19世纪后,随着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和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按照美国模式建立了现代意义的学位制度。

7. 简述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第斯多惠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在德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人们尊称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其教育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对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探讨、对教育目的的规定、教学理论、对教师的要求。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方面】

第斯多惠人为,有三个因素影响着人的发展:天性或天资、教育和自由自主。 人的天资既有相同性,也有差异性,人的天资是随着时间连续不断的发展的,但是,不是所有人的天资在同一时间是同步发展的。有些人的天资发展要比一般人早些,有的人晚些。

天资在人的发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天资和激发两个条件。天资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激发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激发需以天资为基础,天资的发展要靠激发,教育就是一种激发。

天资、教育与自由自主的关系:首先,第斯多惠非常重视主动学习,人必须主动掌握知识;另外,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天资,教师不能过早或过晚的激发学生的天资。

【教育的目的】

第斯多惠是从人生观的角度来进行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与人类的目的一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

自我完善意味着一个人的发展应该是和谐的,和谐发展要求全面发展身体和精神,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教学上】

在教学方面,第斯多惠不仅对历史上形式教学和实质教学做出自己的回答,而且还提出一系列的教学原则。

①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

教学应该以智力发展为主(形式教学),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实质教学),第斯多惠认为,二者是相互相成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知识必须依靠一定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智力发展离不开教材(知识的学习)。教学既是形式的,又是实质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形式目的应占首位,因为发展能力是最后的目的。

②教学原则

第斯多惠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这些:

①遵循自然原则。首先要认识人的一般天性和特殊天性,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是一切课堂的最高原则,其他一切原则只属于从属地位。

②遵循文化原则。教师在制定一切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时代的精神文明以及民族的民族性。

③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学生智力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教育必须遵守这一规律。教师必须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入与年龄和天性相符的主动性阶段,以便达到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彻底认识事物本质。

④直观教学原则。人的智力发展是从观察外部世界开始的,人的一切认识的基础是感受、感觉,教学必须遵守这一认识规律。直观教学的要求是:从直观到思维,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第斯多惠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竭力提倡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并对教师提出一些要求。

第一,自我教育;第二,有崇高的责任感;第三,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 从那个上面的介绍和分析可以看出,第斯多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其思想是在继承前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吸收了教育史上苏格拉底、卢梭、赫尔巴特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并运用于教师培训实践中,推动了德国师范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有指导意义。

8. 简述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乌申斯基是19世纪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俄国国民学校和教育的奠基人。他著作在当时是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所以他又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祁家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乌申斯基把教育分成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两种。无意的教育是指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教和语言等,是对人的发展有最大效力的教育者;有意的教育是学校和教育者,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强大的影响。

教育的作用:完善的教育可以大大发挥人类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力量,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除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外,应该有劳动的习惯和爱好,并把祖国命运与个人结合起来。

2.论教学

乌申斯基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

在教学目的上,他批判形式教学论者和实质教学论者的片面性,认为,知识和能力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据此,他得出课程设置也要把古典课程和实科课程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上,他再三强调心理学和生理学是教学的科学基础,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指出,“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当首先全面的了解人”。

在教学原则上,他所提倡的原则有:

①直观性原则。“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因此必须给儿童进行直观教学,儿童越小,就越要注意直观教学。

②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要求教师上课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防止呆读死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③连贯性原则。他认为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连贯。

④巩固性原则。认为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练习和复习,特别是复习,应经常复习,在学习开始后就不断复习

3.论道德教育

乌申斯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的多。”

在德育方法上,他主张以下几方面:

(1)通过教学进行德育;(2)教师本身的榜样;(3)说服;(5)预防(4)机智地对待学生; (6)奖励和惩罚。还有就是强调劳动对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4.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

乌申斯基认为,教育学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学艺。他把教育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教育学是教育者所必须或有用的一切知识汇集;狭义的教育学是教育活动规则的汇集。教育学要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首先要从一切去了解人。教育学应该吸取一些为了达到目的所需要的知识。

9. 简述贺拉斯曼的教育思想

贺拉斯·曼在推动美国公立学校发展上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1)论教育作用与目的

论述了普及教育对国家、社会的重大意义:

首先,用尖利免费学校的办法实施普及教育是共和政府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培养理想的国家公民的途径;

其次,教育是维持现存社会安定的重要工具。

再次,教育是使人民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目的:教育应当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工作者。

(2)论教育内容

在12 次年度报告中,贺拉斯. 曼对体育、智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进行了阐述。

①体育方面,他认为健康和体力是做一切工作的基础应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②智育方面,与其阐述的教育目的一致,教学科目应该是语文、生理学、历史、地理等实用科目,不应传授过广过深的知识,以致脱离实际。

③政治教育,每个人都应有自己所要履行的责任方面的知识,共和国的公民--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要有政治知识。

④德育方面,道德教育是社会存在的基本需要,应当及早进行德育,要由有经验的老师和良好的环境。

⑤宗教教育,他反对宗教控制学校,但不反对宗教本身。

(3)论师范教育

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养,认为这是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10. 简述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

代表作:《劝学篇》与《文明论概略》

(1)教育的作用

通过知识教育开发人的智力,培养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道德教育培养民众,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提高民族自尊心;通过体育提高国民素质。同时强调,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同时发生作用。

(2)论智育

智育目标: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智慧水平,并进而提高个人思考事物、分析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

在智育的具体实施上,应向学生传授一些与社会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经世致用之学。

(3)论德育

一个国家文明水平的高低,除反映在国民的智慧水平上外,道德水平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在德育实施中,福泽渝吉竭力反对向学生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反对用忠臣、孝子、义士、节妇等故事向学生传授封建伦理观念。

道德教育在学校实施的同时,还必须由学校协同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来共同实施。

(4)论体育

体育锻炼的目标,旨在使人健壮无病,精神活泼、愉快,从而可克服社会上的各种艰难而独立生活。认为体育锻炼无固定的方式,应列为必修课。

福泽谕吉论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

一生致力于日本的“文明开化”事业,积极宣传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并以教育为批判日本封建意识形态、开发民智、传播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根本途径。他对教育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所可能发挥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

《劝学篇》与《文明论概略》为代表作。他集中论述了智育、德育和体育。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积极从事文明开化、思想启蒙等活动,并以教育为利器批判封建意识形态,号召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日本国民素质,把日本带入文明国家之林。

11. 简述夸美纽斯教育管理的思想

①夸美纽斯基于“泛智”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统一的学校体系,打破封建教育的等级限制,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是个重大进步,也是夸美纽斯的巨大贡献

②认为国家应重视教育,拥有管理教育的最高权力。

③因此,应设置督学,对全国进行监督。

④督学的职责是对教育管理者进行培训、对各级学校人员进行管理、检查学校教学工作、监督各级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对家长和监护人员加以指导。

12. 简述夸美纽斯学制和班级授课制的思想

【学制】:

①他在《泛智学校》中根据学年制度,所谓学年制,就是所有公立学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一学年分四个学季,四次节假日。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切。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

②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以便使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他还强调学校工作要有计划。

【班级授课制】:

①中世纪学习的教学组织工作十分松散,为改变这种状况,他总结各教派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初步经验,提出全面系统的论述班级授课制,要求用班级授课来代替个别教学。

②他主张把全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作为教学的组织单元,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其他的班级。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又分成许多小组,每组10人,选出一个组长帮助教师管理小组同学。

夸美纽斯断定,班级授课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①它扩大了教育对象有利于普及教育;

②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工作兴趣大增,工作热情高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在一起,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

13. 简述卢梭自然教育的思想

(1)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通过教

育代表作《爱弥尔》,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

育理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显赫地位。

①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其天性论为基础的,天性哲学是卢梭向旧制度提出挑

战的武器。在人的天性方面,卢梭推崇性善论,他认为,原始时代,每个人都没

有任何社会性,是最初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

种先天存在的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怜悯心可以使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

爱人类,教育应顺从这种天性。

②除了坚信人性本善以外,卢梭还深信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

量,即理性,理性使人认识事物,良心使人热爱正确的事物,最终就能得到智慧

和道德。

(2)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他那影响巨大的自然主义的教育

思想:

①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

性。

②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

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

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要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

使消极的,不是积极,因而他常提及“消极教育”。

③对于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卢梭认为,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

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④为了达到自然教育的这种教育目的,卢梭提出了两个教育原则:

正确看待儿童,这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

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

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具体的要求就是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

征:

(3)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

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

(4)这就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

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标准批判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

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这种观点曾在教育史上引起伟大的革命。但是,

其教育思想也有不足之处:对儿童的天性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

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

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因而后来遭到许多人的批判,但是卢梭的独树一

帜,与这种自然教育影响至今的力量足以证明卢梭及其思想的伟大。

14. 简述福禄培尔的幼儿园教育理论

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出生于德国,自幼无母,父亲又忙于工

作,无暇照顾他,凄惨的童年使福禄培尔特别关心幼儿的养育,成为幼儿园运动

的创始人,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其教育思想主要是围绕幼儿教育展开

的。

首先,福禄培尔提出了教育的四大原则

1.统一的原则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形成了整体的观念,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认识到人类与人周围的世界是统一的,都服从相同的规律。福禄培尔认为一切事

物最终都统一于上帝。一切事物的命运和使命就在于展现它们的本质。

人类首先必须认识自然,进而认识人性,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教育的实质

正在于使人能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本质,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

的统一。

2.顺应自然的原则

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的基

本标志必然是容忍的、顺应的,是保护性、防御性的。

儿童生活中不良现象的出现原因有二:人的本质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被完全忽

略;发展过程遭到不良干预。

3.发展的原则

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

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人性是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发展不仅是分阶段的,更是连续的和联

系的。人的成长与万物生长一样必须服从两条互补的原则:对立与调和。教育过

程中,对立物是内因与外因,即儿童天性与环境的矛盾。

4.创造的原则

人进行创造,原本仅仅是为了使存在于他身上的上帝的本质,在他自身以外

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对儿童需要及早地给以从事外部工作和生产活动

的训练,使其能从外部表现本质。

对教育原则的分析是福禄培尔对教育是的一大贡献,此外,他还在自己的研

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分期。他认为在个人的内部生活的发展中复现着人类精

神发展的历史,带着复演说的倾向划分阶段,但每阶段不是由年龄限度而定,而

是由某些显著的特征决定。

婴儿期为吸收期,感官发展为主;幼儿期是智力的培育和保护;少年期是学

习期,使外部的东西成为内部的。

这些都是他的幼儿教育理论的基础,正是基于这些想法,福禄培尔第一次在

教育史上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幼儿教育的思想,这些想法已经涉及到幼儿园的地

位、教育方法、课程以及幼小衔接问题,在这些方面福禄培尔具体的主张是:

1.幼儿园地位(工作意义与任务)

福禄培尔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当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强调幼儿园

是家庭生活的继续和扩展。因此福禄培尔的幼儿园采取半日制。

幼儿园工作任务是,通过各种有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社会性、道德,使之

认识自然和人类,发展智力、体力,为下一阶段的发展作准备。

2.幼儿园教育方法

福禄培尔关于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或自动性。自我活动帮

助个体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因此重视儿童的亲身观察,

并把游戏看做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游戏不等于儿童外部活动,而更多

地是指儿童的心理态度)。

基于认识人性的需要福禄培尔把社会合作、互助参与作为重要的幼儿园教育

方法,要求儿童充分适应小组生活,并重视家庭和邻里生活的复演。

3.幼儿园课程

依据感性直观、自我活动与社会参与的思想,福禄培尔建立起一个以活动与

游戏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游戏与歌谣;恩物(福禄培尔创造的一

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作业(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运动游戏;自然研

究。

其中真正的恩物应当满足三个条件:(1)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

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2)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3)

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的观念——整体有部分组成,部分可形

成有序的整体。

4.幼儿园到学校的过渡

福禄培尔认为,儿童在离开幼儿园进入普通学校前应有所准备。这中间的“中

间学校”任务就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感觉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转折。

总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彻底了解一切事物的统一性。学校要教什么,取

决于少年时期发展的性质和要求。幼儿期儿童认识的任务是对事物外部特性的观

察,少年期转向对事物内部本质的思考。心灵、外部世界(首先是自然)以及作

为媒介物的语言构成少年期儿童生活的核心。因此学校相应地设置三方面课程:

认识心灵的科目;认识外在世界的科目;统一二者的科目。此外,增加了表现人

的内心的科目即艺术。

作为幼儿园的创始人,福禄培尔不愧是“幼儿教育之父”,他的关于教育分

期的思想一直受到人们的肯定,而幼儿园的创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很大

的现实意义,解决了很多儿童的养护问题,也把教育的年限向前延伸了好几年,

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的突破。

15. 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思想(以前的资料)

16. 简述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意义(以前的资料)绿皮

17. 简述凯兴斯坦纳的“公民教育”理论

(1)公民教育理论

关于国家职能思想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他的政治

理想是要建立一个“文化法制的国家”。

为实现这个理想,现有国家有着双重任务:①维护国家内在与外在的安全以

及公民的身心健康;②向伦理化社会发展,逐步实现人道国家的理想。

要实现这两个任务必须:①给予每个人最广泛的教育,使它们大体上懂得国

家的职能,并有能力也乐意尽最大努力担负起它们在国家组织中的职责。②他认

为,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③公民

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在他看来,所谓“有用的公民”应具备三样品质:其一,具有关于国家任务

的知识(聪明);其二,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能干);其三,还要具有热爱祖

国、愿意效力于祖国的品质(爱国)。

关于公民教育的对象,他认为是“所有阶级都需要这样的公民教育”,特别

强调对农民和女子的公民教育,认为忽视对这两者的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两大

缺点。

18. 简述凯兴斯坦纳“劳作教育”理论

在凯兴斯泰纳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劳作学校理论既是公民教育理论的有机组

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他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

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

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

“劳作”在教育学上的定义:第一,不只是体力上的,而是身心并用的活动;

第二,不同于游戏、运动,“劳作”既有客观目的,又须受艰辛,富有教育意义;

第三,“劳作”应能唤起个人客观兴趣,使学生有内心需求,按照自己的计划想

方设法去完成,并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1)帮助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

作或职务,即“职业陶冶的准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2)“职业陶冶的

伦理化”,要求把自己的任务看慎重中的公事,不仅为自己更为社会进步去做,

把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结合。(3)“团体的伦理化”要求学生在个人伦理化的基

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其互助互爱、团结工作的精神。

要完成以上任务,要对人进行性格陶冶,具体措施是:(1)把“劳作教学”

列为独立科目;(2)改革传统科目教学,摒除灌输,重逻辑思维的训练,(3)以

团体工作为原则,发展利他主义,关注社会利益。

19. 简述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

与福禄培尔齐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之一,同福禄培尔一样,她用自己毕生的教育

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幼儿教育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幼儿发展观、自由纪律观、感官教育和日常生

活技能练习几个部分。

对于幼儿的发展,蒙台梭利有如下的见解:

首先,在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蒙台梭利认为:由遗传决定的心

理潜能规定了个体的发展方向,其表现就是自发冲动,正是这种自发冲动赋予儿

童积极的生命动力,促使个体不断发展;心理潜能必须在适宜的环境中并通过活

动体现出来并获得发展,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儿童提供独立进行自由活动的环

境,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得到自然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儿童。她的基本的教育思

想就是认为教育过程应与儿童心智发展阶段和兴趣相适应,而不应完全按照课程

要求或教师的计划。

第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自

然过程,它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和敏感期。在某一个敏感期儿童对某一些物体

和练习特别感兴趣,能毫无困难地应付和学会他的特殊敏感度适用的事物;敏感

期一旦过去,相应的兴趣随之消失。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发展敏感期的观点,是对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蒙台梭利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出生到6岁,称为创造期。第二阶段从6岁到12岁,是较平稳发展的时期。处

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能有意识地学习,开始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一时期最适宜

学习,开始形成学习技能和艺术技能,产生道德意识和社会感。儿童终生的智力

兴趣是在这一时期确定的。第三阶段从12岁到18岁,称为青春期。这是儿童发

展过程中又一重大变化时期,是身心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蒙台梭利的主要

兴趣是研究儿童第一阶段的发展。

除了幼儿发展观以外,自由纪律观也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生命潜力的自发冲动表现为自由活动,引导还是压制儿

童的自由活动是区分教育好坏的标准。自由是蒙台梭利方法的最基本原则。蒙台

梭利把自由与纪律密切联系起来,她认为真正的纪律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

上,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但并非任何自由活动都能导致良好的纪律,只有身

心协调的活动才能导致纪律。蒙台梭利把这种活动称作工作。自由、工作和纪律,

是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的三根支柱,它们通过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首先,

工作有助于肌肉的协调和控制,因而能促进纪律的形成。第二,工作有助于培养

儿童的独立性,有助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第三,工作有助于培养意志力。服从

是自我约束的重要标志,而服从的先决条件是具有相应的活动或抑制能力,即意

志,而意志是在工作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另外,重视感官训练的话生活技能的培养是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的有一大

特色:

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是心灵的门户,对智力发展尤其重要,因此她很重视感

官训练和智力培养。她认为,幼儿处于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儿童心灵在敏感期吸

收的东西将保持终生,而任何疏忽都是不可弥补的。蒙台梭利针对人的各种感官,

为“儿童之家”专门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教具。她把感官训练分成视觉、触觉、听

觉、嗅觉和味觉的训练。每种感觉又可按其性质和形式分别进行练习。这些感官

联系练习还可以校正儿童早期出现的一些感官上缺陷。 蒙台梭利在对儿童强化感官训练的同时,非常重视儿童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日

常生活技能的训练既能促进儿童体力和各种动作能力的协调发展,也是培养儿童

独立性的重要手段。

总之,蒙台梭利继承和改造了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教育家的思想,应用

当时的医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

论和方法体系。她的方法强调儿童有选择活动的自由,相信儿童有自我教育和自

我约束的能力,重视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所有这些都是对当时盛行的传统教育的

有力挑战,推动了20世纪初蓬勃兴起的新教育运动。

20. 简述马卡连柯道德教育理论

集体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集体教育理论可以概括

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对于“集体”的定义,马卡连科认为,集体首先是在有共同目的、劳动和斗

争的前提下,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社会有机体。马卡连柯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条

件下,才可能有真正的集体。

马卡连柯还提出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

1.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有人曾问马卡连柯他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是什么,

马卡连柯回答说,"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在他看

来,要求与尊重是一回事。

2.平行教育影响原则。马卡连柯认为,集体与个人两者关系密切,教育个

人和教育集体既可以同时作为教育目的,个人和集体又可以同时作为教育对象。

他说:“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集体的一种

影响。相反地,每当我们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当成为对于组成集体的每一

个个人的教育。”马卡连柯后来用“平行教育影响”来概括他的上述思想,强调

教育个人与教育集体的活动应同时进行,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收到

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

3.前景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认为,集体的生命活力在于不停滞地前进。马

卡连柯要求教师不断地向集体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来刺激集体的活力。这种新的目

标就是前景,是人们对美好前途的希望。

此外,马卡连柯还提出优良的作风和传统对于美化集体和巩固集体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

21. 简述赞可夫的一般性教学理论

赞科夫认为 “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目的是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这就是发展性教学的思想。

所谓一般发展,一方面是对特殊发展(即数学、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发展)而言,另一方面也有别于智力发展。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

赞科夫的“发展教学论”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大纲、教学法等几个方面,其中以教学原则最为重要。教学原则主要有五项: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难度”这一概念的涵义,一是指教材有需要克服的障碍,二是指学生的努力。以高难度进行教学,旨在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并不是在于无限度的难。“难度的分寸”限于“最近发展区”。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这条原则在赞科夫的教学论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是针对传统教学论形而上学地看待巩固性原则造成的进度慢、重复多的弊端提出的。高速度绝不意味“越快越好”,也有一个掌握分寸的问题,即根据能否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来决定速度。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这条原则是对高难度原则的补充和限定,它要求高难度必须体现在提高理论知识的比重上,而不是追求一般抽象的难度标准。所谓理论知识,是针对具体的技能技巧而言的,指的是一门课程的知识结构。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赞科夫的这条原则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部机制,要求学生理解的对象是学习过程、掌握知识的过程,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学习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5)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这条原则是前面四条原则的总结,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以上五条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与整个实验教学论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密切的联系。以这五条原则为重要标志的实验教学论体系,是赞科夫首创的苏联发展性教学的第一例完整体系。

22. 简述杜威的课程与教材观

(1)批判传统课程

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杜威指出,把那些“早已准备好了的教材”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多种多样的学科课程只会将儿童统一的生活经验加以割裂和肢解,从而阻滞了儿童的生长。他认为教材应该和儿童充满活力的经验相联系,根据这些原则,他提出“教材心理化”,儿童获取知识应当估计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

(2)从做中学

对于教学和课程,杜威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他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杜威对传统的教学、课程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批评。他指出,传统教材与教法脱离儿童本身的需要,儿童的学习过程只是吞剥书本上和成人经验中的东西,教学只根据已往社会文化的成果,而不考虑儿童个人的生活与经验。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学校课程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和儿童身心发展条件的情况下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他将传统的学科课程一概否定,仅仅满足于活动课程和个人的经验,这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最终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落后。

23. 简述杜威关于思维与教学方法的思想

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

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特别强调思维在经验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凡“有意义的经验”总是在思维的活动中进行的。思维包括五个步骤:在疑难的情境中感觉到某种问题需要解决的暗示;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每个阶段所含的结果,确定哪个假设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行动中检验假设,从而解决疑难问题,取得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杜威把思维的五个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形成了教学的五个步骤:“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做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

20 世纪 30 年代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到 50 年代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初期有康茨和拉格,布拉梅尔德 50 年代发表一系列著作后最后形成。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3)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4)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

问题为中,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5)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25. 简述要素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

193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发起者、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60年代代表人物是科南特和里科弗。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空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中小学要强调双基(新三艺),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

知识。

(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自

由当做手段,而应是过程的目的与结果。

(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忽视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身心特点经及能力水平,片面强调系统的、学术性的基本知识学习,加上所编教材脱离学校教育实际,70年代起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26. 简述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

20 世纪 30 年代形成的一种提倡复古的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钦斯、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

(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

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4)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存在主义是种把人的存在(个人主观的自我意识)当做其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基本论点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存在着,通过他自己的自由选择而决定他的本质。德国博尔诺夫、美国尼勒应用它于教育理论形成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通过自我表现自我肯定意识

到自我存在,进而自我完成。因此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发展个人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责任感。

(2)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3)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人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自由是个人的自由

选择即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使学生具有独立意识、自尊心、养成自主、自律的精神

(4)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

(5)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教师的作用是利用自己的人格和知识,引

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发展自我

1. 简述苏格拉底法

(1)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他的一生以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为乐,从不收取学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吸引了许多学生,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2)苏格拉底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3)该方法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影响灌输或强加给对方,而是通过探讨和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

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第一,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第二,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第三,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4)总之,苏格拉底在西方教育史上是一位不可忽略的伟大人物,他把教育放在国家大事的位置上,强调教育与政事的结合;苏格拉底不仅总结自己经验提出有异于前人的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而且也在实践中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助产术以其独特的优点影响了后世很久,至今教学领域还很提倡类似这样的启发教学方法。因此,苏格拉底在教育史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虽然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有其难免的弊端,但仍是一份有价值的精神遗产。

2. 简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1)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所生活的时代是雅典迅速走向衰落的时期,见到了社会的混乱、多变、无序、争斗、罪恶,从而萌生了探求一个稳定、和谐、正义、不变、完善的理想社会的宏愿,并且希望通过教育,实现这一理想。

(2)他的想法集中体现在其著作《理想国》的教育观中,主要内容包括: ①高度肯定教育作用。

在理想国中,爱智慧、掌握真理的哲学家居于统治地位,有勇敢美德的军人居于辅佐地位,第三类人则是具有节制美德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哲学家是生来含有黄金的人,军人生来含有白银,手工业者和农民则生来只含有铜和铁。一个人属于哪一类,不是决定于他的血统和财产,而是决定于其天赋、及在教育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才德。

②理想国的教育特点: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这种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学习与实际锻炼始终结合。

认为女子应当和男子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

重视早期教育,认为从小养成的习惯会成为第二天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实际就是看问题的立脚点和世界观的转变。

教育要培养人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转离变化着的感性世界,看到真理、本质理念,认识最高的理念——善。

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他要求不强迫孩子们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教育孩子,但游戏必须是合法的。

柏拉图发展了苏格拉底关于节制的思想,认为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人应当用理性来指导欲望

③对《理想国》中教育观的评价

【优点】: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结合,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四门课程(后来成为四艺)列入教学科目,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主张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反对强迫学习,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这些就是《理想国》中教育观的积极因素,对后来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长期影响。

【局限】:过于强调一致性,用一个刻板的模子塑造人,忽视个性发展;且拒绝改变,认为变革会给国家带来危害,这些观念的负面作用也不小

3.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与教育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个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两种成分。所以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个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当营养的灵魂单独存在时,是属于植物的,如果它还有感觉,则属于动物的灵魂。如果它既是营养的,也是感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就是人的灵魂。在灵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灵魂与理性不相干,动物的灵魂即感觉,使灵魂的三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

(2)灵魂论的教育意义

灵魂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它们与生俱来,不承认它是违反人的本性的,也是做不到的;其次,人又不同于动物,人具有理性,高于动物。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使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人品欲望肆虐,不听从理性的指导,人就降低成为动物。用理性引导、限制、指导欲望,人就上升为人。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于动物的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

通过对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阐述,亚里士多德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他本人也在这方面做出示范,按照人的自然发展顺序,把人分为三个阶段,并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渗透于其中。

4.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作用论

(1)在分析教育的内容的同时,亚里士多德还论证了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他认为重视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在这三因素中教育显然有其特殊的作用。但是,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他并不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教育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又在不良环境中形成坏习惯的人服从理性的领导,对这种人需进行法制。只有当法制、良好的环境影响、正确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形成合力时,人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理论,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的雏形,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的教育的张本。不同的是卢梭认为后两者应服从前者,亚里士多德坚持天性、习惯服从于理性的指导。可见,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为教育思想的发展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不愧为教育先驱,他的这些论证在当今社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学校、家长教育儿童方面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简述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是罗马著名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他二十多年教学工作的总结,体现了他丰富的教学思想,具体看来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主要部分:

(1)有关培养雄辩家的教育观

首先,在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上,昆体良的见解与西塞罗一样有很大一致性,都主张培养雄辩家。但是在他看来,雄辩家不仅仅是擅长演说的人,还应当是一个具有较高的才能,对于雄辩家来说,才能与德行是相互联系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行比才能更重要,因为雄辩的主要任务是要宣传正义和德行,指导人们趋善避恶;因而雄辩家自身的德行很重要,教育的任务应当是培养良好的德行。

此外,昆体良还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真正天生愚笨不可教的人是罕见的。另一方面他认为,天生的才能只是个人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天赋的发展有赖于不断的实践和教育。但是,教育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教育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教育者应当尊重受教育者个性差异和年龄差异。

(2)教学观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使他关于教学问题的一系列主张。首先,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主张把学生分成班组,在同一时间,由教师对全班组而不是个别学生进行教学,这些见解是班级授课制的萌芽;在课程设置上,他认为专业知识应当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在教学方法上,昆体良提倡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方法;此外,昆体良还提出学习与休息交替的教学原则,以防止学生过度疲劳。

(3)教师观

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要做好教育工作,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

①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的,即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教学生做人; ②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

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当有耐心;

④教师应当懂得教学艺术,教学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⑤教师要注意到儿童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6. 简述中世纪大学的特点与形式

(1)【原因】

①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形成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提出新的文化要求,追求学问成为时尚;

②同时十字军东征使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到东方,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 ③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传统的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

(2)这些最初的中世纪大学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色:

①他们最初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

②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

③当时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形成的萨来诺大学,其次是12世纪初形成的波隆纳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从组织上看,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成的团体,14世纪以后,大学逐步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

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一表现出自治的特点,即学校的事务基本由学校自行管理。中世纪大学具有一些自己的特权。如:大学师生免税、免服兵役等等。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教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

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

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

此外,中世纪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教会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中世纪大学是西欧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教会自身不具备创造大学的能力。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逐渐被教会所控制。但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在现代西方大学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

(3)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虽然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但是应该肯定,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办学基础,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树立了学术自由、探求真理的典范。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尤其是中世纪大学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推行学术自由,鼓励学者和学生探求真理,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代大学成为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与中世纪大学在社会系统中奠定的地位是分不开的。

其次,形成了学术中心,推动了思想和学术的发展。中世纪大学推行学术自由,会集了大量学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传播了社会文化,直接成为传承文化的桥梁;进行了对真理的探求,促进了社会思想和科学的发展。使大学成为了社会学术中心。

第三,为后期大学发展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办学实践经验。早期中世纪大学形成了初步的学科划分和学位制度。比如学科划分制度,这种按照职业划分的教学和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现代大学。再比如学位制度,现代各国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虽然存在一些差别,但都是直接源于中世纪大学。现代意义上的三级学位制度直接起源于英国大学,英国大学是深受巴黎大学的影响,引入的学位的概念,后来,英国的学位制度被移植到美国。19世纪后,随着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和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按照美国模式建立了现代意义的学位制度。

7. 简述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第斯多惠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在德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人们尊称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其教育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对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探讨、对教育目的的规定、教学理论、对教师的要求。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方面】

第斯多惠人为,有三个因素影响着人的发展:天性或天资、教育和自由自主。 人的天资既有相同性,也有差异性,人的天资是随着时间连续不断的发展的,但是,不是所有人的天资在同一时间是同步发展的。有些人的天资发展要比一般人早些,有的人晚些。

天资在人的发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天资和激发两个条件。天资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激发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激发需以天资为基础,天资的发展要靠激发,教育就是一种激发。

天资、教育与自由自主的关系:首先,第斯多惠非常重视主动学习,人必须主动掌握知识;另外,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天资,教师不能过早或过晚的激发学生的天资。

【教育的目的】

第斯多惠是从人生观的角度来进行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与人类的目的一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

自我完善意味着一个人的发展应该是和谐的,和谐发展要求全面发展身体和精神,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教学上】

在教学方面,第斯多惠不仅对历史上形式教学和实质教学做出自己的回答,而且还提出一系列的教学原则。

①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

教学应该以智力发展为主(形式教学),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实质教学),第斯多惠认为,二者是相互相成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知识必须依靠一定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智力发展离不开教材(知识的学习)。教学既是形式的,又是实质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形式目的应占首位,因为发展能力是最后的目的。

②教学原则

第斯多惠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这些:

①遵循自然原则。首先要认识人的一般天性和特殊天性,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是一切课堂的最高原则,其他一切原则只属于从属地位。

②遵循文化原则。教师在制定一切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时代的精神文明以及民族的民族性。

③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学生智力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教育必须遵守这一规律。教师必须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入与年龄和天性相符的主动性阶段,以便达到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彻底认识事物本质。

④直观教学原则。人的智力发展是从观察外部世界开始的,人的一切认识的基础是感受、感觉,教学必须遵守这一认识规律。直观教学的要求是:从直观到思维,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第斯多惠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竭力提倡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并对教师提出一些要求。

第一,自我教育;第二,有崇高的责任感;第三,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 从那个上面的介绍和分析可以看出,第斯多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其思想是在继承前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吸收了教育史上苏格拉底、卢梭、赫尔巴特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并运用于教师培训实践中,推动了德国师范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有指导意义。

8. 简述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乌申斯基是19世纪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俄国国民学校和教育的奠基人。他著作在当时是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所以他又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祁家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乌申斯基把教育分成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两种。无意的教育是指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教和语言等,是对人的发展有最大效力的教育者;有意的教育是学校和教育者,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强大的影响。

教育的作用:完善的教育可以大大发挥人类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力量,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除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外,应该有劳动的习惯和爱好,并把祖国命运与个人结合起来。

2.论教学

乌申斯基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

在教学目的上,他批判形式教学论者和实质教学论者的片面性,认为,知识和能力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据此,他得出课程设置也要把古典课程和实科课程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上,他再三强调心理学和生理学是教学的科学基础,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指出,“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当首先全面的了解人”。

在教学原则上,他所提倡的原则有:

①直观性原则。“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因此必须给儿童进行直观教学,儿童越小,就越要注意直观教学。

②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要求教师上课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防止呆读死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③连贯性原则。他认为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连贯。

④巩固性原则。认为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练习和复习,特别是复习,应经常复习,在学习开始后就不断复习

3.论道德教育

乌申斯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的多。”

在德育方法上,他主张以下几方面:

(1)通过教学进行德育;(2)教师本身的榜样;(3)说服;(5)预防(4)机智地对待学生; (6)奖励和惩罚。还有就是强调劳动对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4.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

乌申斯基认为,教育学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学艺。他把教育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教育学是教育者所必须或有用的一切知识汇集;狭义的教育学是教育活动规则的汇集。教育学要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首先要从一切去了解人。教育学应该吸取一些为了达到目的所需要的知识。

9. 简述贺拉斯曼的教育思想

贺拉斯·曼在推动美国公立学校发展上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1)论教育作用与目的

论述了普及教育对国家、社会的重大意义:

首先,用尖利免费学校的办法实施普及教育是共和政府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培养理想的国家公民的途径;

其次,教育是维持现存社会安定的重要工具。

再次,教育是使人民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目的:教育应当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工作者。

(2)论教育内容

在12 次年度报告中,贺拉斯. 曼对体育、智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进行了阐述。

①体育方面,他认为健康和体力是做一切工作的基础应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②智育方面,与其阐述的教育目的一致,教学科目应该是语文、生理学、历史、地理等实用科目,不应传授过广过深的知识,以致脱离实际。

③政治教育,每个人都应有自己所要履行的责任方面的知识,共和国的公民--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要有政治知识。

④德育方面,道德教育是社会存在的基本需要,应当及早进行德育,要由有经验的老师和良好的环境。

⑤宗教教育,他反对宗教控制学校,但不反对宗教本身。

(3)论师范教育

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养,认为这是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10. 简述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

代表作:《劝学篇》与《文明论概略》

(1)教育的作用

通过知识教育开发人的智力,培养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道德教育培养民众,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提高民族自尊心;通过体育提高国民素质。同时强调,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同时发生作用。

(2)论智育

智育目标: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智慧水平,并进而提高个人思考事物、分析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

在智育的具体实施上,应向学生传授一些与社会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经世致用之学。

(3)论德育

一个国家文明水平的高低,除反映在国民的智慧水平上外,道德水平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在德育实施中,福泽渝吉竭力反对向学生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反对用忠臣、孝子、义士、节妇等故事向学生传授封建伦理观念。

道德教育在学校实施的同时,还必须由学校协同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来共同实施。

(4)论体育

体育锻炼的目标,旨在使人健壮无病,精神活泼、愉快,从而可克服社会上的各种艰难而独立生活。认为体育锻炼无固定的方式,应列为必修课。

福泽谕吉论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

一生致力于日本的“文明开化”事业,积极宣传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并以教育为批判日本封建意识形态、开发民智、传播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根本途径。他对教育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所可能发挥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

《劝学篇》与《文明论概略》为代表作。他集中论述了智育、德育和体育。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积极从事文明开化、思想启蒙等活动,并以教育为利器批判封建意识形态,号召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日本国民素质,把日本带入文明国家之林。

11. 简述夸美纽斯教育管理的思想

①夸美纽斯基于“泛智”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统一的学校体系,打破封建教育的等级限制,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是个重大进步,也是夸美纽斯的巨大贡献

②认为国家应重视教育,拥有管理教育的最高权力。

③因此,应设置督学,对全国进行监督。

④督学的职责是对教育管理者进行培训、对各级学校人员进行管理、检查学校教学工作、监督各级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对家长和监护人员加以指导。

12. 简述夸美纽斯学制和班级授课制的思想

【学制】:

①他在《泛智学校》中根据学年制度,所谓学年制,就是所有公立学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一学年分四个学季,四次节假日。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切。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

②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以便使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他还强调学校工作要有计划。

【班级授课制】:

①中世纪学习的教学组织工作十分松散,为改变这种状况,他总结各教派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初步经验,提出全面系统的论述班级授课制,要求用班级授课来代替个别教学。

②他主张把全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作为教学的组织单元,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其他的班级。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又分成许多小组,每组10人,选出一个组长帮助教师管理小组同学。

夸美纽斯断定,班级授课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①它扩大了教育对象有利于普及教育;

②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工作兴趣大增,工作热情高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在一起,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

13. 简述卢梭自然教育的思想

(1)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通过教

育代表作《爱弥尔》,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

育理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显赫地位。

①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其天性论为基础的,天性哲学是卢梭向旧制度提出挑

战的武器。在人的天性方面,卢梭推崇性善论,他认为,原始时代,每个人都没

有任何社会性,是最初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

种先天存在的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怜悯心可以使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

爱人类,教育应顺从这种天性。

②除了坚信人性本善以外,卢梭还深信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

量,即理性,理性使人认识事物,良心使人热爱正确的事物,最终就能得到智慧

和道德。

(2)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他那影响巨大的自然主义的教育

思想:

①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

性。

②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

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

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要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

使消极的,不是积极,因而他常提及“消极教育”。

③对于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卢梭认为,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

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④为了达到自然教育的这种教育目的,卢梭提出了两个教育原则:

正确看待儿童,这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

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

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具体的要求就是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

征:

(3)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

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

(4)这就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

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标准批判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

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这种观点曾在教育史上引起伟大的革命。但是,

其教育思想也有不足之处:对儿童的天性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

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

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因而后来遭到许多人的批判,但是卢梭的独树一

帜,与这种自然教育影响至今的力量足以证明卢梭及其思想的伟大。

14. 简述福禄培尔的幼儿园教育理论

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出生于德国,自幼无母,父亲又忙于工

作,无暇照顾他,凄惨的童年使福禄培尔特别关心幼儿的养育,成为幼儿园运动

的创始人,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其教育思想主要是围绕幼儿教育展开

的。

首先,福禄培尔提出了教育的四大原则

1.统一的原则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形成了整体的观念,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认识到人类与人周围的世界是统一的,都服从相同的规律。福禄培尔认为一切事

物最终都统一于上帝。一切事物的命运和使命就在于展现它们的本质。

人类首先必须认识自然,进而认识人性,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教育的实质

正在于使人能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本质,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

的统一。

2.顺应自然的原则

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的基

本标志必然是容忍的、顺应的,是保护性、防御性的。

儿童生活中不良现象的出现原因有二:人的本质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被完全忽

略;发展过程遭到不良干预。

3.发展的原则

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

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人性是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发展不仅是分阶段的,更是连续的和联

系的。人的成长与万物生长一样必须服从两条互补的原则:对立与调和。教育过

程中,对立物是内因与外因,即儿童天性与环境的矛盾。

4.创造的原则

人进行创造,原本仅仅是为了使存在于他身上的上帝的本质,在他自身以外

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对儿童需要及早地给以从事外部工作和生产活动

的训练,使其能从外部表现本质。

对教育原则的分析是福禄培尔对教育是的一大贡献,此外,他还在自己的研

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分期。他认为在个人的内部生活的发展中复现着人类精

神发展的历史,带着复演说的倾向划分阶段,但每阶段不是由年龄限度而定,而

是由某些显著的特征决定。

婴儿期为吸收期,感官发展为主;幼儿期是智力的培育和保护;少年期是学

习期,使外部的东西成为内部的。

这些都是他的幼儿教育理论的基础,正是基于这些想法,福禄培尔第一次在

教育史上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幼儿教育的思想,这些想法已经涉及到幼儿园的地

位、教育方法、课程以及幼小衔接问题,在这些方面福禄培尔具体的主张是:

1.幼儿园地位(工作意义与任务)

福禄培尔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当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强调幼儿园

是家庭生活的继续和扩展。因此福禄培尔的幼儿园采取半日制。

幼儿园工作任务是,通过各种有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社会性、道德,使之

认识自然和人类,发展智力、体力,为下一阶段的发展作准备。

2.幼儿园教育方法

福禄培尔关于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或自动性。自我活动帮

助个体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因此重视儿童的亲身观察,

并把游戏看做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游戏不等于儿童外部活动,而更多

地是指儿童的心理态度)。

基于认识人性的需要福禄培尔把社会合作、互助参与作为重要的幼儿园教育

方法,要求儿童充分适应小组生活,并重视家庭和邻里生活的复演。

3.幼儿园课程

依据感性直观、自我活动与社会参与的思想,福禄培尔建立起一个以活动与

游戏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游戏与歌谣;恩物(福禄培尔创造的一

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作业(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运动游戏;自然研

究。

其中真正的恩物应当满足三个条件:(1)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

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2)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3)

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的观念——整体有部分组成,部分可形

成有序的整体。

4.幼儿园到学校的过渡

福禄培尔认为,儿童在离开幼儿园进入普通学校前应有所准备。这中间的“中

间学校”任务就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感觉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转折。

总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彻底了解一切事物的统一性。学校要教什么,取

决于少年时期发展的性质和要求。幼儿期儿童认识的任务是对事物外部特性的观

察,少年期转向对事物内部本质的思考。心灵、外部世界(首先是自然)以及作

为媒介物的语言构成少年期儿童生活的核心。因此学校相应地设置三方面课程:

认识心灵的科目;认识外在世界的科目;统一二者的科目。此外,增加了表现人

的内心的科目即艺术。

作为幼儿园的创始人,福禄培尔不愧是“幼儿教育之父”,他的关于教育分

期的思想一直受到人们的肯定,而幼儿园的创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很大

的现实意义,解决了很多儿童的养护问题,也把教育的年限向前延伸了好几年,

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的突破。

15. 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思想(以前的资料)

16. 简述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意义(以前的资料)绿皮

17. 简述凯兴斯坦纳的“公民教育”理论

(1)公民教育理论

关于国家职能思想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他的政治

理想是要建立一个“文化法制的国家”。

为实现这个理想,现有国家有着双重任务:①维护国家内在与外在的安全以

及公民的身心健康;②向伦理化社会发展,逐步实现人道国家的理想。

要实现这两个任务必须:①给予每个人最广泛的教育,使它们大体上懂得国

家的职能,并有能力也乐意尽最大努力担负起它们在国家组织中的职责。②他认

为,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③公民

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在他看来,所谓“有用的公民”应具备三样品质:其一,具有关于国家任务

的知识(聪明);其二,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能干);其三,还要具有热爱祖

国、愿意效力于祖国的品质(爱国)。

关于公民教育的对象,他认为是“所有阶级都需要这样的公民教育”,特别

强调对农民和女子的公民教育,认为忽视对这两者的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两大

缺点。

18. 简述凯兴斯坦纳“劳作教育”理论

在凯兴斯泰纳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劳作学校理论既是公民教育理论的有机组

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他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

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

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

“劳作”在教育学上的定义:第一,不只是体力上的,而是身心并用的活动;

第二,不同于游戏、运动,“劳作”既有客观目的,又须受艰辛,富有教育意义;

第三,“劳作”应能唤起个人客观兴趣,使学生有内心需求,按照自己的计划想

方设法去完成,并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1)帮助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

作或职务,即“职业陶冶的准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2)“职业陶冶的

伦理化”,要求把自己的任务看慎重中的公事,不仅为自己更为社会进步去做,

把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结合。(3)“团体的伦理化”要求学生在个人伦理化的基

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其互助互爱、团结工作的精神。

要完成以上任务,要对人进行性格陶冶,具体措施是:(1)把“劳作教学”

列为独立科目;(2)改革传统科目教学,摒除灌输,重逻辑思维的训练,(3)以

团体工作为原则,发展利他主义,关注社会利益。

19. 简述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

与福禄培尔齐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之一,同福禄培尔一样,她用自己毕生的教育

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幼儿教育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幼儿发展观、自由纪律观、感官教育和日常生

活技能练习几个部分。

对于幼儿的发展,蒙台梭利有如下的见解:

首先,在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蒙台梭利认为:由遗传决定的心

理潜能规定了个体的发展方向,其表现就是自发冲动,正是这种自发冲动赋予儿

童积极的生命动力,促使个体不断发展;心理潜能必须在适宜的环境中并通过活

动体现出来并获得发展,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儿童提供独立进行自由活动的环

境,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得到自然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儿童。她的基本的教育思

想就是认为教育过程应与儿童心智发展阶段和兴趣相适应,而不应完全按照课程

要求或教师的计划。

第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自

然过程,它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和敏感期。在某一个敏感期儿童对某一些物体

和练习特别感兴趣,能毫无困难地应付和学会他的特殊敏感度适用的事物;敏感

期一旦过去,相应的兴趣随之消失。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发展敏感期的观点,是对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蒙台梭利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出生到6岁,称为创造期。第二阶段从6岁到12岁,是较平稳发展的时期。处

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能有意识地学习,开始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一时期最适宜

学习,开始形成学习技能和艺术技能,产生道德意识和社会感。儿童终生的智力

兴趣是在这一时期确定的。第三阶段从12岁到18岁,称为青春期。这是儿童发

展过程中又一重大变化时期,是身心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蒙台梭利的主要

兴趣是研究儿童第一阶段的发展。

除了幼儿发展观以外,自由纪律观也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生命潜力的自发冲动表现为自由活动,引导还是压制儿

童的自由活动是区分教育好坏的标准。自由是蒙台梭利方法的最基本原则。蒙台

梭利把自由与纪律密切联系起来,她认为真正的纪律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

上,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但并非任何自由活动都能导致良好的纪律,只有身

心协调的活动才能导致纪律。蒙台梭利把这种活动称作工作。自由、工作和纪律,

是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的三根支柱,它们通过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首先,

工作有助于肌肉的协调和控制,因而能促进纪律的形成。第二,工作有助于培养

儿童的独立性,有助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第三,工作有助于培养意志力。服从

是自我约束的重要标志,而服从的先决条件是具有相应的活动或抑制能力,即意

志,而意志是在工作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另外,重视感官训练的话生活技能的培养是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的有一大

特色:

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是心灵的门户,对智力发展尤其重要,因此她很重视感

官训练和智力培养。她认为,幼儿处于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儿童心灵在敏感期吸

收的东西将保持终生,而任何疏忽都是不可弥补的。蒙台梭利针对人的各种感官,

为“儿童之家”专门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教具。她把感官训练分成视觉、触觉、听

觉、嗅觉和味觉的训练。每种感觉又可按其性质和形式分别进行练习。这些感官

联系练习还可以校正儿童早期出现的一些感官上缺陷。 蒙台梭利在对儿童强化感官训练的同时,非常重视儿童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日

常生活技能的训练既能促进儿童体力和各种动作能力的协调发展,也是培养儿童

独立性的重要手段。

总之,蒙台梭利继承和改造了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教育家的思想,应用

当时的医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

论和方法体系。她的方法强调儿童有选择活动的自由,相信儿童有自我教育和自

我约束的能力,重视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所有这些都是对当时盛行的传统教育的

有力挑战,推动了20世纪初蓬勃兴起的新教育运动。

20. 简述马卡连柯道德教育理论

集体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集体教育理论可以概括

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对于“集体”的定义,马卡连科认为,集体首先是在有共同目的、劳动和斗

争的前提下,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社会有机体。马卡连柯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条

件下,才可能有真正的集体。

马卡连柯还提出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

1.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有人曾问马卡连柯他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是什么,

马卡连柯回答说,"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在他看

来,要求与尊重是一回事。

2.平行教育影响原则。马卡连柯认为,集体与个人两者关系密切,教育个

人和教育集体既可以同时作为教育目的,个人和集体又可以同时作为教育对象。

他说:“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集体的一种

影响。相反地,每当我们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当成为对于组成集体的每一

个个人的教育。”马卡连柯后来用“平行教育影响”来概括他的上述思想,强调

教育个人与教育集体的活动应同时进行,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收到

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

3.前景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认为,集体的生命活力在于不停滞地前进。马

卡连柯要求教师不断地向集体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来刺激集体的活力。这种新的目

标就是前景,是人们对美好前途的希望。

此外,马卡连柯还提出优良的作风和传统对于美化集体和巩固集体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

21. 简述赞可夫的一般性教学理论

赞科夫认为 “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目的是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这就是发展性教学的思想。

所谓一般发展,一方面是对特殊发展(即数学、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发展)而言,另一方面也有别于智力发展。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

赞科夫的“发展教学论”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大纲、教学法等几个方面,其中以教学原则最为重要。教学原则主要有五项: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难度”这一概念的涵义,一是指教材有需要克服的障碍,二是指学生的努力。以高难度进行教学,旨在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并不是在于无限度的难。“难度的分寸”限于“最近发展区”。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这条原则在赞科夫的教学论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是针对传统教学论形而上学地看待巩固性原则造成的进度慢、重复多的弊端提出的。高速度绝不意味“越快越好”,也有一个掌握分寸的问题,即根据能否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来决定速度。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这条原则是对高难度原则的补充和限定,它要求高难度必须体现在提高理论知识的比重上,而不是追求一般抽象的难度标准。所谓理论知识,是针对具体的技能技巧而言的,指的是一门课程的知识结构。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赞科夫的这条原则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部机制,要求学生理解的对象是学习过程、掌握知识的过程,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学习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5)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这条原则是前面四条原则的总结,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以上五条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与整个实验教学论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密切的联系。以这五条原则为重要标志的实验教学论体系,是赞科夫首创的苏联发展性教学的第一例完整体系。

22. 简述杜威的课程与教材观

(1)批判传统课程

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杜威指出,把那些“早已准备好了的教材”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多种多样的学科课程只会将儿童统一的生活经验加以割裂和肢解,从而阻滞了儿童的生长。他认为教材应该和儿童充满活力的经验相联系,根据这些原则,他提出“教材心理化”,儿童获取知识应当估计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

(2)从做中学

对于教学和课程,杜威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他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杜威对传统的教学、课程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批评。他指出,传统教材与教法脱离儿童本身的需要,儿童的学习过程只是吞剥书本上和成人经验中的东西,教学只根据已往社会文化的成果,而不考虑儿童个人的生活与经验。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学校课程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和儿童身心发展条件的情况下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他将传统的学科课程一概否定,仅仅满足于活动课程和个人的经验,这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最终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落后。

23. 简述杜威关于思维与教学方法的思想

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

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特别强调思维在经验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凡“有意义的经验”总是在思维的活动中进行的。思维包括五个步骤:在疑难的情境中感觉到某种问题需要解决的暗示;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每个阶段所含的结果,确定哪个假设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行动中检验假设,从而解决疑难问题,取得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杜威把思维的五个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形成了教学的五个步骤:“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做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

20 世纪 30 年代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到 50 年代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初期有康茨和拉格,布拉梅尔德 50 年代发表一系列著作后最后形成。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3)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4)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

问题为中,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5)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25. 简述要素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

193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发起者、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60年代代表人物是科南特和里科弗。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空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中小学要强调双基(新三艺),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

知识。

(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自

由当做手段,而应是过程的目的与结果。

(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忽视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身心特点经及能力水平,片面强调系统的、学术性的基本知识学习,加上所编教材脱离学校教育实际,70年代起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26. 简述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

20 世纪 30 年代形成的一种提倡复古的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钦斯、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

(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

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4)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存在主义是种把人的存在(个人主观的自我意识)当做其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基本论点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存在着,通过他自己的自由选择而决定他的本质。德国博尔诺夫、美国尼勒应用它于教育理论形成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通过自我表现自我肯定意识

到自我存在,进而自我完成。因此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发展个人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责任感。

(2)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3)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人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自由是个人的自由

选择即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使学生具有独立意识、自尊心、养成自主、自律的精神

(4)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

(5)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教师的作用是利用自己的人格和知识,引

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发展自我


相关文章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