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月体系的起源与青藏高原周边的反推覆构造* --寒武纪前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

(8)     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及超大陆聚合与裂解     0313-4617598;[1**********]

地月体系的起源与青藏高原周边的反推覆构造*

——寒武纪前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

屠 庆1)  刘永平2)  张启富2)  朱海生2)  张志明2)  董宇2)

1)河北省崇礼县(科技局)地震局076350   2)河北省张家口市地震局075000

一、研究的意义

通过黄土高原的水成发现和世界第三极的插入成因发现,解开了发生在里菲期(中国的震旦系)[1][2]里的地月体系起源这个反演算题。主要作用是:

1、找到了当代地球 [2]形成时的第一推动力,即月球前身对“原始地球”[1]的历史性撞击作用。

2、展现了地-月相撞——地月体系起源时的(当代)地球原始构造演化:超大陆的聚合和裂解过程。

3、给出或蕴涵着地-月体系形成后,地球和月亮各自整体构造、各自内部主体构造的雏形、态势和初始条件——提示或隐喻着它们相互之间“旋回”[1]性的动力学作用和运动学结果——旋回地震[3](和所有“内力旋回” [1]等)现象的主要动力源泉和主要地质运动的“未来”趋势和宏观效应,使我们看到了地震预报和矿藏勘探等的新的前景(请参看《旋回、旋回力与旋回地震》[3]或《旋回地震、火山喷发与地球脉搏》):

⑴根据“地壳上的基本构造特征”[1][2][4]、“地球深部的…完全真实的轮廓”[1]和彗-木相撞、月球中空[5]、世界地形[6]等基本实际,结合力学常识,发现了“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7]及其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融会了“过去和现在提出的有关地球整个发育状况的一切其它假说”[1][2][4]的正确成分,贯通了他们的前因后果,解释了“影响到地球的整个地幔(Niazi,1973;Julian Sengupta,1973;Jordan,1974;Jordan,1976)”[1]的“垂直运动”[8][9][10][11][12],形成了“能够相当严整地反映出结构极为复杂的地壳形成和发育‘机理’的情景”[1](甚至整个当代地球的“形成和发育‘机理’的情景”——笔者注)的、“普遍适用的地球发育的全球性理论”[1]雏形。

⑵由它延伸出来的《旋回、旋回力与旋回地震》[3],进而《旋回地震、火山喷发与地球脉搏》,在“卓有成效的国际性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协作”[1]成果——“旋回”[1]及其“韵律”[1]等的基础上,给出了旋回地震即中强及其以上地震之进一步清晰的“韵律”[1]“四步曲”[1][3];其中每一阶段的“一步曲”,都对应着地球相应旋回里的一种地球脉动;与之相应的,是旋回地震的一个类型[3]。

⑶有了这个“进一步清晰的‘韵律四步曲’”—— 旋回地震依次出现、周而复始的四个阶段的四

个类型之后,联系地质勘探成果和已有的中强及其以上地震前兆、“地震断层的破裂传播过程”[10]和烈度特征记录等实际,我们可以较快地理清旋回地震的脉络、号准旋回地震的脉搏了。

——由它延伸出来的旋回地震与地球脉搏论述[3](已补充为《旋回地震、火山喷发与地球脉搏》),从根源上证明了“王祖绳运用中国长久的历史地震记录、大型盆地地球物理资料以及地震层析图象得出”的“中国大陆及邻区的涡旋和网络地球动力学模型”及其“以四川盆地为现今地球运动的核心、地幔上涌的动力源,带动了周边次一级的涡旋构造运动”论断[8]的定性正确性,也从根源上证明了“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 红肿假说”以及《预测论基础》中的“可公度性”理论等[7]的正确性。其主要实用意义有:

——从根源上证明了:“大震前震源处及其附近岩石在发生微破裂过程中,伴随有大量的热物质流沿岩石裂缝上升到地面和大气层中,使大气获得形成热力不稳定的能量”[13][14][15][8][9]。

——从根源上证明了:“80厘米深处地温变化(主要或总体上是源自地下的、明显的升高——笔者注)是与地震活动有一定对应关系的”[14][13][15][8][9];

——从根源上证明了:“作为地震短临震兆,在地震(特别是≥Ms5.0)前必然出现热红外异常现象”[8][15];

*本文由“张家口市‘十一五’防震减灾规划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完成

⑷这时,根据相关的历史探索、现代条件和现有水平,我们确认了“卫星热红外监测、地温监测和群测群防三结合”这个中强及其以上地震的预测预报途径的正确性、高效性、可行性和当前最佳性;并使我们坚信:再经过3-5年,最长10年的、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相结合”[16]的“胜辩理论实践修正”,我们就可以基本解决,或彻底解决中强及其以上地震的临震预测预报问题了。

⑸这时,我们得到了关于“旋回地震(绝大部分的中强及其以上自然地震)预测预报的初步理论体系”——它由如下六部分组成:

①地月体系的起源与青藏高原周边的反推覆构造——寒武纪前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即本文)

②旋回、旋回力与旋回地震——绝大多数的中强及其以上自然地震

③中强及其以上自然地震(旋回地震)与火山爆发能量的同源性确认

兼谈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五省区近10年内发生旋回地震的危险性,及其“开启”我国下一个“南北双震时期”的警觉

④旋回地震、火山喷发与地球脉搏

⑤5.12汶川地震的类型及旋回地震的必然前兆

⑥卫星热红外监测、地温监测和群测群防三结合

——旋回地震(绝大部分的中强及其以上自然地震)临震预测预报的可行、高效、当前最佳手段

二、研究方法

1、掌握情况、发现问题[4];

2、据实扬弃、融会成系;

3、推今及古[4]、贯通演绎。

三、地月体系的起源

1、黄土高原的水成发现与地球第三极的插入成因发现

⑴黄土高原的水成发现

位于我国的、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的主体,是由一次特大片流或片洪流一次性长途搬运而成的特大坡积物或独特洪积物(即特大规模的一次性水力速成土层。把其形成学说简称为水成说),而不象二十世纪初俄国和德国地质学家所说[17]的是近200万年内的风积物[4](即多次性的风力渐成土层。把其形成的假说简称为风成说[17])。主要根据有:①风成说不能解释植被黑化效应为什么会在黄土高原主体土层中缺失,即黄土高原(不是风成黄土——笔者注)为棕色的不显层理发育的土状堆积物[4]这一事实。②黄土高原的东围墙太行山的东侧,如河北磁县北开河村的好多地方,距地表1米左右的地层往下,有厚达1米左右的极细黄土构成的“黄胶泥”层,是黄土高原水力速成的充分证明——依据是宇宙的自似性:我们在雨过天晴不久的山地散步中注意到,在许多雨水小流域上:中间段的所有下凹地表,都有新的、相应厚度、清一色的黄土沉积;下游或入河前的所有干水池内,都有新的、更细更黄黄得发红、清一色的“黄胶泥”层。与黄土高原水成时所形成的宏观地形类比:后者相当于太行山东侧的“细黄胶泥”沉积,前者相当于黄土高原;雨水小流域所流入的河,相当于黄土高原水成时所形成的海。

⑵地球第三极的插入成因发现

地球的第三极即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等世界性地形,是印巴次大陆深远地插入到了亚欧板块南部的下面形成的,不是它同亚洲碰撞产生的[2]。证据有三:一是喜马拉雅山的两侧极不对称(要是由两板块碰撞产生的,其两侧就会基本对称),且在它西南面的急剧坡降之后,就是很广阔的印巴次大陆平原[6]。二是青藏高原的地壳厚达70公里[4]:是双重地壳;且有着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大雪山等的连线所构成的凸显边界[6]。三是在北部,沿印度河及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脉受到一系列狭窄裂缝的控制;并且具有若干不同岩石构成的飞来峰[1]——只有印巴次大陆板块深远地插入亚欧板块南部的下面这样特大规模的插入和反弹构造运动,才能形成这种世界性的(反推覆构造)地形。

对上述事实、问题及彗-木相撞、月球中空[5]、世界地形等的联想、学习和运用,据实扬弃、融会成系;推今及古[4]、贯通演绎,得到了地月体系的起源过程。

2、地月体系的起源

⑴地月体系起源前的地球——“原始地球”[1]最后时刻的主要特征

①水没有现在的多[1],但由于分布“均匀”、气候优秀、利用充分而足够地球动植物使用。

②四季如春(远古时地球没有真正夏季[18])、植物茂盛;动物发达——地表有机物相当丰厚和繁荣。

③地表没有高耸的山冈和深陷的海洋:陆地、水域和湿地的分布比较匀称,不象现在这样崇山峻岭、丘盆分明;大陆相隔、海洋辽阔;并且大部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上。

⑵“‘原始地球’和球陨石互撞的瞬间”[1]——地月体系的起源

(这里所引用的“球陨石”,即月球前身——实际上,它并不是“球陨石”,而是一颗含冰较多的大彗星或其它小天体,论据见下文——笔者注)

①月球前身对原始地球的初撞阶段:在约13亿年前 [2]的里菲期(震旦纪)[1],月球前身沿着印度洋那条西南-东北方向的洋脊,从西南上方向飞来,与原始地球相撞了。初撞点即三条印度洋脊的交汇点。初撞使地球产生喜马拉雅-地中海断裂、大西洋裂缝等初步效应后,月球前身压迫、推动由此产生的原始印巴次大陆板块向东北运动,使其东北部相对深远地俯冲-插入到由此而“裂开大嘴”的亚洲南部的下面,形成了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双重地壳等的初步雏形。

②月球半成品的弹动阶段:月球前身的最低点运动到中印度洋海盆时,在地球弹力、地球向东较

快运行(在初击点上,在地-月将撞未撞的刹那间,地球上该点绕太阳向东飞行的速度,要比月球上该

点的同方向投影速度高好多;撞击后相反)的拨动力与自身惯性力等的综合作用下,刚形成的月球半成品有限弹起,向北东东方向,以比地球表面的该方向速度高好多的速度,重重擦过印尼地表,形成拖泥带水、丢三拉四的印尼地形[6]雏形后,与向上南快动、向东慢行着的科隆群岛地区(当时位于这里的是“地球的第四极”——现在阿根廷的阿空加瓜山以西地区)相撞了。

③月球半成品与当代地球半成品的再撞阶段和当代地球半成品发射月球的发射阶段——地-月体系雏形的形成阶段:当时,在现在的科隆群岛地区,月球半成品与地球第二次相撞。使这里冒出炽热岩浆,成为沸腾岩浆之海的同时,它深入到了足够深处,利用自己的冷凝本能(根据…靠脱气作用形成的大洋水甚至不到(现有的)1%[1],和解释更好的月球质瘤情况[2]、月球中空[5]情况等推断:月球前身是一颗大彗星或含冰较多的其它小天体),使月海的主要表面造岩单元是玄武岩[2]等而成为月球雏形后,由同时形成于这里的阿空加瓜山作发射板,被地球反弹[2]发射到现在的轨道上,成为地球的磁悬浮卫星。同时,大陆裂谷,及与其有亲缘关系[1]的、长达6000余公里的统一洋脊系[1]形成了;科迪勒拉山系与世界的第四极阿空加瓜山出世了;科隆群岛等隆起并推动南北美洲分别向相应方向分离了;太平洋底这个先受撞压而大幅度下凹,后被地幔热库[2]激顶而中部大面积上凸、(由外围相应破裂地壳的相应胀裂-高翘与降挤-收缩运动相配合)周边大幅度俯冲到大陆架下面的,有大量平定山[1]的,由于运动着的岩石层板块在地幔涌流上面通过而形成的[2]地震(锅)盖成型了;以地下岩浆的动脉冲动和静脉调整旋回为主导运动的震旦纪(即寒武纪前的里菲期)启动了——首都圈地区的地震地质构造[19]和河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发育和演变[20]历史等等开始了——地月体系的雏形在上述宏观构造地震的天气背景下出现并开始运行了。

3、黄土高原等雏形主体的形成过程

上述宏观构造地震的天气背景,是由于月球前身这个大彗星或含水较多的其它小天体进入大气层后形成的独特风暴和倾盆大雨。在这样的独特风暴和倾盆大雨中,印巴次大陆的深远俯冲插入所导致的青藏高原的隆起,造成了沿着青藏高原的主轴即由珠穆朗玛峰到祁连山中间的连线方向的、由西南向东北的特大片流(可叫做片洪流)。受其前面的阿尔泰山和戈壁阿尔泰山等的阻挡,片洪流首先形成了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和巴丹吉林等沙漠,及浑善达克沙地。当阿尔金山、祁连山形成后,受它们的阻挡,其主流漫过青海湖向东通过湟水,受到六盘山的阻挡后又向北,顺着贺兰山两侧向东北流去。最终,在贺兰山的西北侧,形成了腾格里、乌兰布和等沙漠;在贺兰山的东南侧,北受狼山、阴山和大青山的阻挡,东受吕梁山和太行山的阻挡,向南迂回,依次形成了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沙漠、毛乌索沙地和黄土高原。片洪流上面更更细小的黄土水,越过它东边的太行山而归宿于华北平原如磁县东部等处的洼地,被逐渐蒸发、压埋后,形成了这里的地下黄胶泥沉积。

四、青藏高原周边的反推覆构造

所谓的“反推覆构造”,就是与推覆构造或辗掩构造、拉铺构造[4]相反的逆掩断层。

具体说,“反推覆构造”,就是规模特别巨大,且下盘或下层,沿极低角度比较平坦的上盘或上层的下面,很远距离插入(数百至数千公里)的逆掩断层。

这种构造出现在地壳、地幔和外地核的剧烈活动区域,如印度洋-印度-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区,通常表现为较老岩层覆盖在“较新岩层”之上,其根部为倾角较大的逆断层,如青藏高原的东部、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边界上的绝大部分构造断层面以下的岩块或下伏岩块,系自远方插入而来,为外来岩块或反推覆体、反辗掩块、反底铺;断层以上的岩块为(大体上的)原地岩块。

在北喜马拉雅山区,沿印度河及雅鲁藏布江,受到一系列狭窄裂缝的控制,并且具有若干不同岩石构成的飞来峰[1]的主体构造,属于特殊的(也许是典型的)反推覆构造。

五、地月体系的起源与青藏高原周边反推覆构造的新证据

地月体系的起源与青藏高原周边反推覆构造的新证据,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刘本培老师,在2008年10月于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上所作的《地体复位问题》学术报告中的一个考察成果——“腾冲地块的地层序列与澳大利亚西北部相似”[21]。见下图。

中国地质大学的刘本培老师,在2008年于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上所作的

《地体复位问题》学术报告中的一个考察成果图

——在上述地月体系的雏形形成过程的一开始,还与“原印度地块”连在一起,大体位于其东南部、属于“原印度地块”与“澳大利亚西北部”的接壤地带的“腾冲地块”,和其它“原印度地块”一起,是刚刚与“澳大利亚西北部”断开的——它们本来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是由于月球前身对于原始地球的初撞作用,才这样断裂开来的。这时的“腾冲地块”,大体上仍然处于它原来的位置,即现在的中印度洋海盆地区。

——在紧随其后的地月体系的雏形形成过程中,主要是在地球的“裂变效应”和月球的初撞惯性作用下,“原印度地块”——它的东南部是还没有与其分裂的“腾冲地块”——向北北东方向运动,深远地钻到了“‘裂着大嘴’的亚洲南部的下面,形成了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双重地壳等的”、未曾回弹的“初步雏形”。

——在接着到来的亚欧板块初弹和再弹(后者与太平洋韵律[3]的起始初撞过程相对应)中,形成了“腾冲地块”腾冲而起的雏形(打下了“腾冲地块”以后的某个时候以“腾冲”命名的充分基础?)。

——当从此以后的、该地区的火山不断地“腾冲而起”的历史足够长久之后,该地区就被叫做“腾冲地区”了;“腾冲地块”就露端倪了。

——前两年,当我国的地质科学技术进入世界前沿;我国地质工作老前辈的辛勤劳作,全面、深入;细致、丰硕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时候,终于发现:

“腾冲地块的‘地层序列与澳大利亚西北部相似’[21]”!

参考文献:

[1]  [苏]B.B别洛乌索夫主编.地球构造圈.北京. 地震出版社.1983年. 8;379;85;13;8;382;99;91;94;112.

[2]  [英]J.A.雅各布斯著.地球学教程.北京.地震出版社.1979年.22;22;144;22;77;24;22;156;156.

[3]  旋回、旋回力与旋回地震. 屠庆、刘永平 、张启富、朱海生、董 宇. 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论文摘要集.2008年.429.430.

[4]  成都地质学院普通地质教研室李叔达、沈逸芳、胡承祖等编.动力地质学原理.北京. 地质出版社.1978年.2;3;

255;260;34.

[5]  王槐茂等主编.新编世界上下五千年.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1927-1928;1581-1582.

[6]  《世界地形图》

[7]  地震预报,路在何方. 作者:王中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6-10 6:0:8

[8]  卫星热红外异常——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的短临前兆.魏乐军、郭坚峰、蔡慧、强祖基.《地球学报》2008年10月.29卷.第5期(Vol.29,No.5).583-591.

[9]  中国震例.中国地震信息网.

[10] 陈运泰、许力生、张勇、杜海林、冯万朋、刘超、李春来.2008.“初步研究及考察成果(一)”——《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中国地震信息网. 2009-04-29 10:52 来源: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11]  5.12汶川地震(M8.0)地表同震垂直位移分析.许强、刘静、丁林等. 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论文摘要集.2008年.449.

[12] 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的思考.邓起东. 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论文摘要集.2008年.401.

[13] 四川省地震局编.一九七六年松潘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79年.53、102、103、102、103、75、55、67、102、65、63、66、63、65、62、62、103.

[14] 《唐山地震前兆》编写组.唐山地震前兆.北京. 地震出版社.1977年.前言、55-57.

[15] 大震前的热红外异常研究.张元生、郭晓、沈文荣.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信息网.2009-03-06.14:41.

[16] 河北日报第5版.《假如明天灾难来临》.2005年11月10日.

[17] 河北日报第5版.《人生当越几座山》.2006年8月4日.

[18] 河北日报.《远古时地球没有真正夏季》.2009年9月23日.

[19] 首都圈地区地震地质构造.首都圈地震信息.第二章.中国地震信息网.2010.1.2日.

[20] 河北省测绘局.河北省地图集.上海.上海中华印刷厂.1981年.18.

[21] 中国地质大学的刘本培老师,在2008年10月于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上所作的《地体复位问题》学术报告中的幻灯片.

2010年2月18日

(8)     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及超大陆聚合与裂解     0313-4617598;[1**********]

地月体系的起源与青藏高原周边的反推覆构造*

——寒武纪前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

屠 庆1)  刘永平2)  张启富2)  朱海生2)  张志明2)  董宇2)

1)河北省崇礼县(科技局)地震局076350   2)河北省张家口市地震局075000

一、研究的意义

通过黄土高原的水成发现和世界第三极的插入成因发现,解开了发生在里菲期(中国的震旦系)[1][2]里的地月体系起源这个反演算题。主要作用是:

1、找到了当代地球 [2]形成时的第一推动力,即月球前身对“原始地球”[1]的历史性撞击作用。

2、展现了地-月相撞——地月体系起源时的(当代)地球原始构造演化:超大陆的聚合和裂解过程。

3、给出或蕴涵着地-月体系形成后,地球和月亮各自整体构造、各自内部主体构造的雏形、态势和初始条件——提示或隐喻着它们相互之间“旋回”[1]性的动力学作用和运动学结果——旋回地震[3](和所有“内力旋回” [1]等)现象的主要动力源泉和主要地质运动的“未来”趋势和宏观效应,使我们看到了地震预报和矿藏勘探等的新的前景(请参看《旋回、旋回力与旋回地震》[3]或《旋回地震、火山喷发与地球脉搏》):

⑴根据“地壳上的基本构造特征”[1][2][4]、“地球深部的…完全真实的轮廓”[1]和彗-木相撞、月球中空[5]、世界地形[6]等基本实际,结合力学常识,发现了“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7]及其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融会了“过去和现在提出的有关地球整个发育状况的一切其它假说”[1][2][4]的正确成分,贯通了他们的前因后果,解释了“影响到地球的整个地幔(Niazi,1973;Julian Sengupta,1973;Jordan,1974;Jordan,1976)”[1]的“垂直运动”[8][9][10][11][12],形成了“能够相当严整地反映出结构极为复杂的地壳形成和发育‘机理’的情景”[1](甚至整个当代地球的“形成和发育‘机理’的情景”——笔者注)的、“普遍适用的地球发育的全球性理论”[1]雏形。

⑵由它延伸出来的《旋回、旋回力与旋回地震》[3],进而《旋回地震、火山喷发与地球脉搏》,在“卓有成效的国际性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协作”[1]成果——“旋回”[1]及其“韵律”[1]等的基础上,给出了旋回地震即中强及其以上地震之进一步清晰的“韵律”[1]“四步曲”[1][3];其中每一阶段的“一步曲”,都对应着地球相应旋回里的一种地球脉动;与之相应的,是旋回地震的一个类型[3]。

⑶有了这个“进一步清晰的‘韵律四步曲’”—— 旋回地震依次出现、周而复始的四个阶段的四

个类型之后,联系地质勘探成果和已有的中强及其以上地震前兆、“地震断层的破裂传播过程”[10]和烈度特征记录等实际,我们可以较快地理清旋回地震的脉络、号准旋回地震的脉搏了。

——由它延伸出来的旋回地震与地球脉搏论述[3](已补充为《旋回地震、火山喷发与地球脉搏》),从根源上证明了“王祖绳运用中国长久的历史地震记录、大型盆地地球物理资料以及地震层析图象得出”的“中国大陆及邻区的涡旋和网络地球动力学模型”及其“以四川盆地为现今地球运动的核心、地幔上涌的动力源,带动了周边次一级的涡旋构造运动”论断[8]的定性正确性,也从根源上证明了“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 红肿假说”以及《预测论基础》中的“可公度性”理论等[7]的正确性。其主要实用意义有:

——从根源上证明了:“大震前震源处及其附近岩石在发生微破裂过程中,伴随有大量的热物质流沿岩石裂缝上升到地面和大气层中,使大气获得形成热力不稳定的能量”[13][14][15][8][9]。

——从根源上证明了:“80厘米深处地温变化(主要或总体上是源自地下的、明显的升高——笔者注)是与地震活动有一定对应关系的”[14][13][15][8][9];

——从根源上证明了:“作为地震短临震兆,在地震(特别是≥Ms5.0)前必然出现热红外异常现象”[8][15];

*本文由“张家口市‘十一五’防震减灾规划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完成

⑷这时,根据相关的历史探索、现代条件和现有水平,我们确认了“卫星热红外监测、地温监测和群测群防三结合”这个中强及其以上地震的预测预报途径的正确性、高效性、可行性和当前最佳性;并使我们坚信:再经过3-5年,最长10年的、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相结合”[16]的“胜辩理论实践修正”,我们就可以基本解决,或彻底解决中强及其以上地震的临震预测预报问题了。

⑸这时,我们得到了关于“旋回地震(绝大部分的中强及其以上自然地震)预测预报的初步理论体系”——它由如下六部分组成:

①地月体系的起源与青藏高原周边的反推覆构造——寒武纪前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即本文)

②旋回、旋回力与旋回地震——绝大多数的中强及其以上自然地震

③中强及其以上自然地震(旋回地震)与火山爆发能量的同源性确认

兼谈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五省区近10年内发生旋回地震的危险性,及其“开启”我国下一个“南北双震时期”的警觉

④旋回地震、火山喷发与地球脉搏

⑤5.12汶川地震的类型及旋回地震的必然前兆

⑥卫星热红外监测、地温监测和群测群防三结合

——旋回地震(绝大部分的中强及其以上自然地震)临震预测预报的可行、高效、当前最佳手段

二、研究方法

1、掌握情况、发现问题[4];

2、据实扬弃、融会成系;

3、推今及古[4]、贯通演绎。

三、地月体系的起源

1、黄土高原的水成发现与地球第三极的插入成因发现

⑴黄土高原的水成发现

位于我国的、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的主体,是由一次特大片流或片洪流一次性长途搬运而成的特大坡积物或独特洪积物(即特大规模的一次性水力速成土层。把其形成学说简称为水成说),而不象二十世纪初俄国和德国地质学家所说[17]的是近200万年内的风积物[4](即多次性的风力渐成土层。把其形成的假说简称为风成说[17])。主要根据有:①风成说不能解释植被黑化效应为什么会在黄土高原主体土层中缺失,即黄土高原(不是风成黄土——笔者注)为棕色的不显层理发育的土状堆积物[4]这一事实。②黄土高原的东围墙太行山的东侧,如河北磁县北开河村的好多地方,距地表1米左右的地层往下,有厚达1米左右的极细黄土构成的“黄胶泥”层,是黄土高原水力速成的充分证明——依据是宇宙的自似性:我们在雨过天晴不久的山地散步中注意到,在许多雨水小流域上:中间段的所有下凹地表,都有新的、相应厚度、清一色的黄土沉积;下游或入河前的所有干水池内,都有新的、更细更黄黄得发红、清一色的“黄胶泥”层。与黄土高原水成时所形成的宏观地形类比:后者相当于太行山东侧的“细黄胶泥”沉积,前者相当于黄土高原;雨水小流域所流入的河,相当于黄土高原水成时所形成的海。

⑵地球第三极的插入成因发现

地球的第三极即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等世界性地形,是印巴次大陆深远地插入到了亚欧板块南部的下面形成的,不是它同亚洲碰撞产生的[2]。证据有三:一是喜马拉雅山的两侧极不对称(要是由两板块碰撞产生的,其两侧就会基本对称),且在它西南面的急剧坡降之后,就是很广阔的印巴次大陆平原[6]。二是青藏高原的地壳厚达70公里[4]:是双重地壳;且有着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大雪山等的连线所构成的凸显边界[6]。三是在北部,沿印度河及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脉受到一系列狭窄裂缝的控制;并且具有若干不同岩石构成的飞来峰[1]——只有印巴次大陆板块深远地插入亚欧板块南部的下面这样特大规模的插入和反弹构造运动,才能形成这种世界性的(反推覆构造)地形。

对上述事实、问题及彗-木相撞、月球中空[5]、世界地形等的联想、学习和运用,据实扬弃、融会成系;推今及古[4]、贯通演绎,得到了地月体系的起源过程。

2、地月体系的起源

⑴地月体系起源前的地球——“原始地球”[1]最后时刻的主要特征

①水没有现在的多[1],但由于分布“均匀”、气候优秀、利用充分而足够地球动植物使用。

②四季如春(远古时地球没有真正夏季[18])、植物茂盛;动物发达——地表有机物相当丰厚和繁荣。

③地表没有高耸的山冈和深陷的海洋:陆地、水域和湿地的分布比较匀称,不象现在这样崇山峻岭、丘盆分明;大陆相隔、海洋辽阔;并且大部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上。

⑵“‘原始地球’和球陨石互撞的瞬间”[1]——地月体系的起源

(这里所引用的“球陨石”,即月球前身——实际上,它并不是“球陨石”,而是一颗含冰较多的大彗星或其它小天体,论据见下文——笔者注)

①月球前身对原始地球的初撞阶段:在约13亿年前 [2]的里菲期(震旦纪)[1],月球前身沿着印度洋那条西南-东北方向的洋脊,从西南上方向飞来,与原始地球相撞了。初撞点即三条印度洋脊的交汇点。初撞使地球产生喜马拉雅-地中海断裂、大西洋裂缝等初步效应后,月球前身压迫、推动由此产生的原始印巴次大陆板块向东北运动,使其东北部相对深远地俯冲-插入到由此而“裂开大嘴”的亚洲南部的下面,形成了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双重地壳等的初步雏形。

②月球半成品的弹动阶段:月球前身的最低点运动到中印度洋海盆时,在地球弹力、地球向东较

快运行(在初击点上,在地-月将撞未撞的刹那间,地球上该点绕太阳向东飞行的速度,要比月球上该

点的同方向投影速度高好多;撞击后相反)的拨动力与自身惯性力等的综合作用下,刚形成的月球半成品有限弹起,向北东东方向,以比地球表面的该方向速度高好多的速度,重重擦过印尼地表,形成拖泥带水、丢三拉四的印尼地形[6]雏形后,与向上南快动、向东慢行着的科隆群岛地区(当时位于这里的是“地球的第四极”——现在阿根廷的阿空加瓜山以西地区)相撞了。

③月球半成品与当代地球半成品的再撞阶段和当代地球半成品发射月球的发射阶段——地-月体系雏形的形成阶段:当时,在现在的科隆群岛地区,月球半成品与地球第二次相撞。使这里冒出炽热岩浆,成为沸腾岩浆之海的同时,它深入到了足够深处,利用自己的冷凝本能(根据…靠脱气作用形成的大洋水甚至不到(现有的)1%[1],和解释更好的月球质瘤情况[2]、月球中空[5]情况等推断:月球前身是一颗大彗星或含冰较多的其它小天体),使月海的主要表面造岩单元是玄武岩[2]等而成为月球雏形后,由同时形成于这里的阿空加瓜山作发射板,被地球反弹[2]发射到现在的轨道上,成为地球的磁悬浮卫星。同时,大陆裂谷,及与其有亲缘关系[1]的、长达6000余公里的统一洋脊系[1]形成了;科迪勒拉山系与世界的第四极阿空加瓜山出世了;科隆群岛等隆起并推动南北美洲分别向相应方向分离了;太平洋底这个先受撞压而大幅度下凹,后被地幔热库[2]激顶而中部大面积上凸、(由外围相应破裂地壳的相应胀裂-高翘与降挤-收缩运动相配合)周边大幅度俯冲到大陆架下面的,有大量平定山[1]的,由于运动着的岩石层板块在地幔涌流上面通过而形成的[2]地震(锅)盖成型了;以地下岩浆的动脉冲动和静脉调整旋回为主导运动的震旦纪(即寒武纪前的里菲期)启动了——首都圈地区的地震地质构造[19]和河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发育和演变[20]历史等等开始了——地月体系的雏形在上述宏观构造地震的天气背景下出现并开始运行了。

3、黄土高原等雏形主体的形成过程

上述宏观构造地震的天气背景,是由于月球前身这个大彗星或含水较多的其它小天体进入大气层后形成的独特风暴和倾盆大雨。在这样的独特风暴和倾盆大雨中,印巴次大陆的深远俯冲插入所导致的青藏高原的隆起,造成了沿着青藏高原的主轴即由珠穆朗玛峰到祁连山中间的连线方向的、由西南向东北的特大片流(可叫做片洪流)。受其前面的阿尔泰山和戈壁阿尔泰山等的阻挡,片洪流首先形成了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和巴丹吉林等沙漠,及浑善达克沙地。当阿尔金山、祁连山形成后,受它们的阻挡,其主流漫过青海湖向东通过湟水,受到六盘山的阻挡后又向北,顺着贺兰山两侧向东北流去。最终,在贺兰山的西北侧,形成了腾格里、乌兰布和等沙漠;在贺兰山的东南侧,北受狼山、阴山和大青山的阻挡,东受吕梁山和太行山的阻挡,向南迂回,依次形成了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沙漠、毛乌索沙地和黄土高原。片洪流上面更更细小的黄土水,越过它东边的太行山而归宿于华北平原如磁县东部等处的洼地,被逐渐蒸发、压埋后,形成了这里的地下黄胶泥沉积。

四、青藏高原周边的反推覆构造

所谓的“反推覆构造”,就是与推覆构造或辗掩构造、拉铺构造[4]相反的逆掩断层。

具体说,“反推覆构造”,就是规模特别巨大,且下盘或下层,沿极低角度比较平坦的上盘或上层的下面,很远距离插入(数百至数千公里)的逆掩断层。

这种构造出现在地壳、地幔和外地核的剧烈活动区域,如印度洋-印度-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区,通常表现为较老岩层覆盖在“较新岩层”之上,其根部为倾角较大的逆断层,如青藏高原的东部、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边界上的绝大部分构造断层面以下的岩块或下伏岩块,系自远方插入而来,为外来岩块或反推覆体、反辗掩块、反底铺;断层以上的岩块为(大体上的)原地岩块。

在北喜马拉雅山区,沿印度河及雅鲁藏布江,受到一系列狭窄裂缝的控制,并且具有若干不同岩石构成的飞来峰[1]的主体构造,属于特殊的(也许是典型的)反推覆构造。

五、地月体系的起源与青藏高原周边反推覆构造的新证据

地月体系的起源与青藏高原周边反推覆构造的新证据,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刘本培老师,在2008年10月于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上所作的《地体复位问题》学术报告中的一个考察成果——“腾冲地块的地层序列与澳大利亚西北部相似”[21]。见下图。

中国地质大学的刘本培老师,在2008年于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上所作的

《地体复位问题》学术报告中的一个考察成果图

——在上述地月体系的雏形形成过程的一开始,还与“原印度地块”连在一起,大体位于其东南部、属于“原印度地块”与“澳大利亚西北部”的接壤地带的“腾冲地块”,和其它“原印度地块”一起,是刚刚与“澳大利亚西北部”断开的——它们本来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是由于月球前身对于原始地球的初撞作用,才这样断裂开来的。这时的“腾冲地块”,大体上仍然处于它原来的位置,即现在的中印度洋海盆地区。

——在紧随其后的地月体系的雏形形成过程中,主要是在地球的“裂变效应”和月球的初撞惯性作用下,“原印度地块”——它的东南部是还没有与其分裂的“腾冲地块”——向北北东方向运动,深远地钻到了“‘裂着大嘴’的亚洲南部的下面,形成了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双重地壳等的”、未曾回弹的“初步雏形”。

——在接着到来的亚欧板块初弹和再弹(后者与太平洋韵律[3]的起始初撞过程相对应)中,形成了“腾冲地块”腾冲而起的雏形(打下了“腾冲地块”以后的某个时候以“腾冲”命名的充分基础?)。

——当从此以后的、该地区的火山不断地“腾冲而起”的历史足够长久之后,该地区就被叫做“腾冲地区”了;“腾冲地块”就露端倪了。

——前两年,当我国的地质科学技术进入世界前沿;我国地质工作老前辈的辛勤劳作,全面、深入;细致、丰硕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时候,终于发现:

“腾冲地块的‘地层序列与澳大利亚西北部相似’[21]”!

参考文献:

[1]  [苏]B.B别洛乌索夫主编.地球构造圈.北京. 地震出版社.1983年. 8;379;85;13;8;382;99;91;94;112.

[2]  [英]J.A.雅各布斯著.地球学教程.北京.地震出版社.1979年.22;22;144;22;77;24;22;156;156.

[3]  旋回、旋回力与旋回地震. 屠庆、刘永平 、张启富、朱海生、董 宇. 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论文摘要集.2008年.429.430.

[4]  成都地质学院普通地质教研室李叔达、沈逸芳、胡承祖等编.动力地质学原理.北京. 地质出版社.1978年.2;3;

255;260;34.

[5]  王槐茂等主编.新编世界上下五千年.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1927-1928;1581-1582.

[6]  《世界地形图》

[7]  地震预报,路在何方. 作者:王中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6-10 6:0:8

[8]  卫星热红外异常——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的短临前兆.魏乐军、郭坚峰、蔡慧、强祖基.《地球学报》2008年10月.29卷.第5期(Vol.29,No.5).583-591.

[9]  中国震例.中国地震信息网.

[10] 陈运泰、许力生、张勇、杜海林、冯万朋、刘超、李春来.2008.“初步研究及考察成果(一)”——《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中国地震信息网. 2009-04-29 10:52 来源: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11]  5.12汶川地震(M8.0)地表同震垂直位移分析.许强、刘静、丁林等. 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论文摘要集.2008年.449.

[12] 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的思考.邓起东. 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论文摘要集.2008年.401.

[13] 四川省地震局编.一九七六年松潘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79年.53、102、103、102、103、75、55、67、102、65、63、66、63、65、62、62、103.

[14] 《唐山地震前兆》编写组.唐山地震前兆.北京. 地震出版社.1977年.前言、55-57.

[15] 大震前的热红外异常研究.张元生、郭晓、沈文荣.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信息网.2009-03-06.14:41.

[16] 河北日报第5版.《假如明天灾难来临》.2005年11月10日.

[17] 河北日报第5版.《人生当越几座山》.2006年8月4日.

[18] 河北日报.《远古时地球没有真正夏季》.2009年9月23日.

[19] 首都圈地区地震地质构造.首都圈地震信息.第二章.中国地震信息网.2010.1.2日.

[20] 河北省测绘局.河北省地图集.上海.上海中华印刷厂.1981年.18.

[21] 中国地质大学的刘本培老师,在2008年10月于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上所作的《地体复位问题》学术报告中的幻灯片.

2010年2月18日


相关文章

  • 第一章 全球地表
  •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地球表面形态与全球气候 第一节 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 一.海陆分布大势 (一)六块大陆.七个大洲与四个大洋 地球总面积约51000×104km 2,其中大部分是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互相沟通,连成一 ...查看


  •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 1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 ...查看


  • 最全 | 大地构造图集
  • 本文含四种大地构造图,分别为: 沉积古地理图 构造演化图 古地磁构造复原图 其他构造图 一 沉积古地理图 中国大陆早.中寒武世(543-510 Ma)沉积古地理图 中国大陆中.晚奥陶世(465-435 Ma)沉积古地理略图 中国大陆早.中志 ...查看


  • 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学价值
  • 峨眉山地质遗迹的科学研究在古生物与地层学.构造学等地学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探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1.引言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遗留 ...查看


  • 国土资源部
  • Trial version of ABC Amber PDF Merger, http://www.processtext.com/abcpdfmg.html 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REPORT ON SCIENTIFIC AND TECH ...查看


  • 生命起源论文
  • 生命起源论文 一直以来人们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从未停止,而且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猜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那么地球已经诞生那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呢?宗教创造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神所创造.比如上帝.阿尔修斯.在<圣经>上说:&q ...查看


  • 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第二.三批10处(2005.06年)
  • [题外话]"教师涨工资"那点事 教师节专题 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第二批4处(2005年) 地质公园是以其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至今(2010年底)我国世界地质公园数 ...查看


  • 龙门山地震断裂带
  • 龙门山地震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也称龙门山断层,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逆冲断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相交.由龙门山后山断裂.龙门山主中央断裂.龙门山主边界断裂三条断裂带组成.东北-西南走向,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规模巨大.沿着四川 ...查看


  • 古生物地史学总结(1)
  • 1. 古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发生发展与相关地质记录的学科强调三 个方面.生物界:发生发展:地质记录. 2. 古生态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及二者相互关系的学科. 趋异:分类位置相近的生物,由于适应不同的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