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价值观

建筑价值观

建筑价值观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建筑师和媒体都很少谈及。为什么?因为对于这个话题,很容易谈一些空洞的理论。对于建筑,价值观简单地说往往是指建筑好坏的问题,但同时又非常复杂,因为对同一个建筑,其看法和评论却往往不同,比如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2008奥运会主场“鸟巢”工程。从学术角度看,建筑有时没有是非的标准,这就涉及到价值观的取向问题。

也许一个建筑经过一百年仍然有人去朝拜,才是真正好的建筑。一般而言,建筑分为两类,一类是解决诸如城市、技术、文化等问题,属于学术性建筑;另一类是满足市场和业主的要求,属于商业性建筑。即便是商业性建筑的建筑师,其建筑价值观也会有所区别,有的是没有建筑立场的一味迎合,有的是牺牲经济利益的抵触对抗,有的是坚持原则地与甲方沟通最终实现双赢。

世界上大部分的建筑师是商业建筑师,因为商业建筑的市场投放量最多。在中国,这种建筑的商业性发展到极致,甚至所呈现出来的无可奈何的恶俗在其他国家也是没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房地产市场发展太快,文化和经济却无法同步,导致我们在文化、技术上的缺点与过失在不断地积累和膨胀。

建筑是一个社会性产品,它是政府、开发商、建筑师以及市场合谋的产物。建筑师在其中处于受开发商和政府影响的地位,同时其建筑又会影响市民的居住理念。建筑师应该起到引导适当的建筑形象和合理的居住方式的作用,因此,中国实验建筑师的出现,在今天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中国实验建筑虽然不是主流,但是发展很快。从1999年的第一次实验建筑师作品展到现在,中国的实验建筑师尽管在整个建筑圈中仍然处于边缘,有时仍会受到设计院的排斥和某些部门的质疑,但是他们仍以其独特的设计方式和系统的理论思想成为媒体和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明星偶像,其地位和理论已经非常巩固。他们目前规模虽小,但是会逐渐地影响到整个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影响商业建筑师,使其反思,促其进步。

实验建筑师也不应该只是媒体的亮点,更应成为建筑圈的主体。实验建筑师以其研究方向和务实作派,使一些开发商开始认同他们的价值。实验建筑师的建筑作品的确使一些项目升值并兼具很好的城市价值,还有的地产项目以商业方式设计,市场销售不好,就开始关注实验建筑师。但是,建筑应和城市、环境紧密结合,单纯装饰是不会起到实质作用的,实验建筑师需要注意这一点。

西方建筑师的作品同样分为学术性和商业性两派。比如库哈斯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新总部以及斯蒂芬〃霍尔设计的当代MOMA属于学术性建筑。同时,目前西方建筑师在中国设计的商业建筑越来越多,如SOM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些建筑实践都会影响中国建筑的发展。外国实验建筑师往往设计时间长,喜欢不断修改,易使造价飙升,因此对于现今中国,只能允许少量的外国实验建筑作品存在。近十年来对中国建筑界影响最大的,是极少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不过可贵的是,一些实验建筑师在此潮流下仍然有自己的建筑追求。

中国建筑的问题不是形式和表象问题,而是表现在对城市肌理的破坏,原有城

市价值的消失,加上大量商业性建筑的席卷,导致原有城市格局解体。因此,当前中国城市的规划问题远大于建筑问题。当前几乎每个城市都面临着对城市规划的修编,而规划是涉及政府部门管理的问题,政府部门的工程一般交由国家大的规划院设计。少数几个大型规划院承担着国家大量的规划工程,其结果往往使城市千篇一律,丧失了规划应和地理环境、文化经济相结合的特点。不解决规划问题,城市将无法发展,究其原因在于社会机制,这是知识分子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这里不谈了。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勒〃柯布西埃的一句话:“要么革命,要么建筑。”其实建筑师不是救世主,不要期望他们能改变更多的东西。

建筑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为了对环境适应,人们发明了衣服,发明了房屋,从最早的巢居到现在的建筑。而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地域,自然也会有不同的建筑、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所包涵的建筑的价值观自然也是不同的。

在当今的中国,建筑的价值观就有以下三种。

拜权主义的价值观

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封建农业时代,或者是小农经济下发育的封建文化,建筑也体现了很强烈的集权特征。从老北京整个城市可以看出封建集权意识的反映,一条中轴线贯穿故宫,故宫周围是胡同,胡同里有四合院。四合院里北面是高的,南面是低的,有东厢房、西厢房,而主人一定住在北面、正房。从城市到院落,一直到单体,都是身份的象征,都是权力的象征,都是价值观的象征。就像衣服,什么样的衣服反映什么样的身份,古代是这样,农业时代也是这样。

按理说中国进入现代化的时代后,封建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就应消失,但是我们没有。时代变了,社会制度变了,封建时代的价值观却被保留了下来。人们还是用房子盖得高来彰显地位高、房子盖得大来彰显权力大、房子盖得金碧辉煌来彰显财力雄厚。

封建时代的集权、等级、长官意识发展到现代,从建筑的角度来说,就是城市的建筑必然是以行政所在地为中心,这在本质上跟封建时代把衙门臵于城市正中的思想没有差别。

但在西方,经过现代文化运动之后,城市的布局早已把城市的商业建筑、公共建筑放在最中间,而把艺术的、文化的建筑臵于最重要的位臵。

拜金主义的价值观

同拜权主义价值观不同的是,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有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这种价值观也正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特色,跟封建时代很不一样。

中国封建时代对商比较轻视,所以它是现代的产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第二种价值观。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是以金钱为导向的建筑,这种价值观需要通过建筑表达自己的物质富足,然而因为缺乏文化底蕴,使得建筑的形态充满暴发户的气息。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很有钱,楼盖得都是奇形怪状,显示自己很富有,而北京的央视大楼也是如此。拜金主义是资本主义早期的意识形态,它与文化底蕴是脱节的,特别是城市的文化底蕴。

非农主义的价值观

非农主义的价值观就是试图摆脱小农意识,融入都市的氛围,但骨子里的农民意识却因为文化的薄弱而无法消减,使得其意识形态既非城市也非农村。

中国是从农业时代的村落过渡到城市来的,不像欧洲,是从城邦发展而来。中国在这个时代之前,都是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可以不在城市里,完全在一个镇上村里就解决自己的生活。城市只是官僚场所,是政权所在地,是消费场所。

小农经济时代是以种庄稼的方式来宣扬其价值观的,麦田里绝不允许杂草丛生,就连种花坛也像是种庄稼一样,野草是不能种的。节日庆典广场的花坛基本就是小农时代的反映,一个花坛一会儿搞一个精致的塔,一会儿搞一个

长城,都是用五色花装扮起来的。

这种价值观在城市建筑里也多有体现。人们恨不得完全抛离和自己农民身份有关的东西,抛弃泥土,抛弃田地,甚至包括乡土的材料。而要抛弃自己居所的形式,就一定要用城里的形式,用外国的形式。

泥土是被认为跟农民最接近的,因此要抛弃,选用花岗岩、瓷砖,选用离泥土最远的材料和形式。而现代的一些建筑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就像农村姑娘进入城市一定要穿花带绿异化自己,才能远离自己原来的身份,成为非农民、非乡下的城里人。结果越是这样,越会弄巧成拙。

价值观的改变依赖社会进步

建筑首先是文化、是符号、是人性的外延。因此人类的价值观就会反映在建筑上。

拜金主义、拜权主义、非农主义,三种意识交织在一起就出现了目前长安街两边的建筑形态,就出现了浦东,也出现了深圳这样的城市。

这些价值观的根本改变需要几代人的文化积累,需要改变封建的长官意识。所以说,要改变目前建筑价值观的现状,就要反帝反封建,这样,建筑师才

能做出好的作品。否则即使建筑师做出来了,也实现不了。而中国建筑师的地位低下,也是封建时代遗传下来的。

建筑师只有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职业设计师,具备独立人格、独立社会地位以后才能起作用。所谓独立,他的作品应该有法律保障,有创造的权利,这时候他的作品才能够真正不受帝王意志的影响。如果建筑师不去推动,他的地位永远也摆脱不了作为一个豢养的宫廷匠人的角色。

建筑本身也应该作为全民族素养的一部分,建筑的审美问题、环境问题应该被作为全民素养重要的一部分来对待。而目前还没有一个教科书上有关于建筑的东西,我们的教育所倡导的知识结构也都没有把建筑这个文化体系作为个人修养的一部分来对待。

这些都依赖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只有整个社会进步了,中国的建筑才有希望。在这方面,中国的建筑师群体是有责任的。而且说到底,整个社会需要推动前进,建筑师不应该仅仅是艺匠的角色,还应该是一个倡导者,一个新潮流、新观念、新生活的倡导者。建筑师更应该走向社会,推动社会,成为社会的改革者、价值观进步的推动者。 在当今的中国,建筑的价值观就有以下三种。

拜权主义的价值观

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封建农业时代,或者是小农经济下发育的封建文化,建筑也体现了很强烈的集权特征。从老北京整个城市可以看出封建集权意识的反映,一条中轴线贯穿故宫,故宫周围是胡同,胡同里有四合院。四合院里北面是高的,南面是低的,有东厢房、西厢房,而主人一定住在北面、正房。从城市到

院落,一直到单体,都是身份的象征,都是权力的象征,都是价值观的象征。就像衣服,什么样的衣服反映什么样的身份,古代是这样,农业时代也是这样。

按理说中国进入现代化的时代后,封建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就应消失,但是我们没有。时代变了,社会制度变了,封建时代的价值观却被保留了下来。人们还是用房子盖得高来彰显地位高、房子盖得大来彰显权力大、房子盖得金碧辉煌来彰显财力雄厚。

封建时代的集权、等级、长官意识发展到现代,从建筑的角度来说,就是城市的建筑必然是以行政所在地为中心,这在本质上跟封建时代把衙门臵于城市正中的思想没有差别。

但在西方,经过现代文化运动之后,城市的布局早已把城市的商业建筑、公共建筑放在最中间,而把艺术的、文化的建筑臵于最重要的位臵。

拜金主义的价值观

同拜权主义价值观不同的是,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有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这种价值观也正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特色,跟封建时代很不一样。

中国封建时代对商比较轻视,所以它是现代的产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第二种价值观。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是以金钱为导向的建筑,这种价值观需要通过建筑表达自己的物质富足,然而因为缺乏文化底蕴,使得建筑的形态充满暴发户的气息。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很有钱,楼盖得都是奇形怪状,显示自己很富有,而北京的央视大楼也是如此。拜金主义是资本主义早期的意识形态,它与文化底蕴是脱节的,特别是城市的文化底蕴。

非农主义的价值观

非农主义的价值观就是试图摆脱小农意识,融入都市的氛围,但骨子里的农民意识却因为文化的薄弱而无法消减,使得其意识形态既非城市也非农村。

中国是从农业时代的村落过渡到城市来的,不像欧洲,是从城邦发展而来。中国在这个时代之前,都是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可以不在城市里,完全在一个镇上村里就解决自己的生活。城市只是官僚场所,是政权所在地,是消费场所。

小农经济时代是以种庄稼的方式来宣扬其价值观的,麦田里绝不允许杂草丛生,就连种花坛也像是种庄稼一样,野草是不能种的。节日庆典广场的花坛基本就是小农时代的反映,一个花坛一会儿搞一个精致的塔,一会儿搞一个

长城,都是用五色花装扮起来的。

这种价值观在城市建筑里也多有体现。人们恨不得完全抛离和自己农民身份有关的东西,抛弃泥土,抛弃田地,甚至包括乡土的材料。而要抛弃自己居所的形式,就一定要用城里的形式,用外国的形式。

泥土是被认为跟农民最接近的,因此要抛弃,选用花岗岩、瓷砖,选用离泥土最远的材料和形式。而现代的一些建筑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就像农村姑娘进入城市一定要穿花带绿异化自己,才能远离自己原来的身份,成为非农民、非乡下的城里人。结果越是这样,越会弄巧成拙。

价值观的改变依赖社会进步,建筑首先是文化、是符号、是人性的外延。因此人类的价值观就会反映在建筑上。

拜金主义、拜权主义、非农主义,三种意识交织在一起就出现了目前长安街两边的建筑形态,就出现了浦东,也出现了深圳这样的城市。

这些价值观的根本改变需要几代人的文化积累,需要改变封建的长官意识。所以说,要改变目前建筑价值观的现状,就要反帝反封建,这样,建筑师才能做出好的作品。否则即使建筑师做出来了,也实现不了。而中国建筑师的地位低下,也是封建时代遗传下来的。

建筑师只有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职业设计师,具备独立人格、独立社会地位以后才能起作用。所谓独立,他的作品应该有法律保障,有创造的权利,这时候他的作品才能够真正不受帝王意志的影响。如果建筑师不去推动,他的地位永远也摆脱不了作为一个豢养的宫廷匠人的角色。

建筑本身也应该作为全民族素养的一部分,建筑的审美问题、环境问题应该被作为全民素养重要的一部分来对待。而目前还没有一个教科书上有关于建筑的东西,我们的教育所倡导的知识结构也都没有把建筑这个文化体系作为个人修养的一部分来对待。

这些都依赖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只有整个社会进步了,中国的建筑才有希望。在这方面,中国的建筑师群体是有责任的。而且说到底,整个社会需要推动前进,建筑师不应该仅仅是艺匠的角色,还应该是一个倡导者,一个新潮流、新观念、新生活的倡导者。建筑师更应该走向社会,推动社会,成为社会的改革者、价值观进步的推动者。

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向本报记者介绍,新中国以后,建筑学界一直在提倡“反形式主义”,但现在很多建筑,不考虑功能、环境、国情,只看外表形式,造价高但实用性不强。这其中有盲目请建筑师的原因,也有大量山寨建筑充斥的原因。建筑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能表达价值观。有建筑是做成了铜钱的形状,这种价值观就是不对的。我们需要的建筑是能体现

中国时代感的、注入了中国文化内容的、价值观正确的建筑,这需要建筑师们更注重对建筑文化功能的探索。

南京建筑设计专家黄伟康认为,现在中国出现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其实很大一部分都并不是出自建筑师心甘情愿的设计。开发商和一些政府领导很喜欢把个人意志强加给建筑师,而建筑师为了生存也只能选择违心接受。“曾经有个领导,希望我把当地党校设计成故宫的样子,我觉得很可笑,当场表示希望他另请高明。”黄伟康表示,经典的建筑应该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我的老师杨廷宝设计了中山陵音乐台,这个设计是结合自然地形而形成一个完美的建筑整体。老师去世多年,但他的建筑作品留下了,到现在还受到称赞,这样的作品才是需要的,不能再要那种建了几年就要被拆的建筑。

1:五粮液集团办公大楼,别称:酒瓶楼

2:浙江湖州喜来登酒店,别称:马桶盖

3: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瞭望塔,别称:大钉子

4:无锡文化地标,别称:大茶壶

5:北京兴创大厦,别称:大肠十八弯

6:苏州东方之门,别称:秋裤楼

7:河北天子大酒店,别称:福禄寿

建筑价值观

建筑价值观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建筑师和媒体都很少谈及。为什么?因为对于这个话题,很容易谈一些空洞的理论。对于建筑,价值观简单地说往往是指建筑好坏的问题,但同时又非常复杂,因为对同一个建筑,其看法和评论却往往不同,比如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2008奥运会主场“鸟巢”工程。从学术角度看,建筑有时没有是非的标准,这就涉及到价值观的取向问题。

也许一个建筑经过一百年仍然有人去朝拜,才是真正好的建筑。一般而言,建筑分为两类,一类是解决诸如城市、技术、文化等问题,属于学术性建筑;另一类是满足市场和业主的要求,属于商业性建筑。即便是商业性建筑的建筑师,其建筑价值观也会有所区别,有的是没有建筑立场的一味迎合,有的是牺牲经济利益的抵触对抗,有的是坚持原则地与甲方沟通最终实现双赢。

世界上大部分的建筑师是商业建筑师,因为商业建筑的市场投放量最多。在中国,这种建筑的商业性发展到极致,甚至所呈现出来的无可奈何的恶俗在其他国家也是没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房地产市场发展太快,文化和经济却无法同步,导致我们在文化、技术上的缺点与过失在不断地积累和膨胀。

建筑是一个社会性产品,它是政府、开发商、建筑师以及市场合谋的产物。建筑师在其中处于受开发商和政府影响的地位,同时其建筑又会影响市民的居住理念。建筑师应该起到引导适当的建筑形象和合理的居住方式的作用,因此,中国实验建筑师的出现,在今天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中国实验建筑虽然不是主流,但是发展很快。从1999年的第一次实验建筑师作品展到现在,中国的实验建筑师尽管在整个建筑圈中仍然处于边缘,有时仍会受到设计院的排斥和某些部门的质疑,但是他们仍以其独特的设计方式和系统的理论思想成为媒体和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明星偶像,其地位和理论已经非常巩固。他们目前规模虽小,但是会逐渐地影响到整个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影响商业建筑师,使其反思,促其进步。

实验建筑师也不应该只是媒体的亮点,更应成为建筑圈的主体。实验建筑师以其研究方向和务实作派,使一些开发商开始认同他们的价值。实验建筑师的建筑作品的确使一些项目升值并兼具很好的城市价值,还有的地产项目以商业方式设计,市场销售不好,就开始关注实验建筑师。但是,建筑应和城市、环境紧密结合,单纯装饰是不会起到实质作用的,实验建筑师需要注意这一点。

西方建筑师的作品同样分为学术性和商业性两派。比如库哈斯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新总部以及斯蒂芬〃霍尔设计的当代MOMA属于学术性建筑。同时,目前西方建筑师在中国设计的商业建筑越来越多,如SOM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些建筑实践都会影响中国建筑的发展。外国实验建筑师往往设计时间长,喜欢不断修改,易使造价飙升,因此对于现今中国,只能允许少量的外国实验建筑作品存在。近十年来对中国建筑界影响最大的,是极少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不过可贵的是,一些实验建筑师在此潮流下仍然有自己的建筑追求。

中国建筑的问题不是形式和表象问题,而是表现在对城市肌理的破坏,原有城

市价值的消失,加上大量商业性建筑的席卷,导致原有城市格局解体。因此,当前中国城市的规划问题远大于建筑问题。当前几乎每个城市都面临着对城市规划的修编,而规划是涉及政府部门管理的问题,政府部门的工程一般交由国家大的规划院设计。少数几个大型规划院承担着国家大量的规划工程,其结果往往使城市千篇一律,丧失了规划应和地理环境、文化经济相结合的特点。不解决规划问题,城市将无法发展,究其原因在于社会机制,这是知识分子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这里不谈了。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勒〃柯布西埃的一句话:“要么革命,要么建筑。”其实建筑师不是救世主,不要期望他们能改变更多的东西。

建筑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为了对环境适应,人们发明了衣服,发明了房屋,从最早的巢居到现在的建筑。而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地域,自然也会有不同的建筑、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所包涵的建筑的价值观自然也是不同的。

在当今的中国,建筑的价值观就有以下三种。

拜权主义的价值观

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封建农业时代,或者是小农经济下发育的封建文化,建筑也体现了很强烈的集权特征。从老北京整个城市可以看出封建集权意识的反映,一条中轴线贯穿故宫,故宫周围是胡同,胡同里有四合院。四合院里北面是高的,南面是低的,有东厢房、西厢房,而主人一定住在北面、正房。从城市到院落,一直到单体,都是身份的象征,都是权力的象征,都是价值观的象征。就像衣服,什么样的衣服反映什么样的身份,古代是这样,农业时代也是这样。

按理说中国进入现代化的时代后,封建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就应消失,但是我们没有。时代变了,社会制度变了,封建时代的价值观却被保留了下来。人们还是用房子盖得高来彰显地位高、房子盖得大来彰显权力大、房子盖得金碧辉煌来彰显财力雄厚。

封建时代的集权、等级、长官意识发展到现代,从建筑的角度来说,就是城市的建筑必然是以行政所在地为中心,这在本质上跟封建时代把衙门臵于城市正中的思想没有差别。

但在西方,经过现代文化运动之后,城市的布局早已把城市的商业建筑、公共建筑放在最中间,而把艺术的、文化的建筑臵于最重要的位臵。

拜金主义的价值观

同拜权主义价值观不同的是,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有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这种价值观也正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特色,跟封建时代很不一样。

中国封建时代对商比较轻视,所以它是现代的产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第二种价值观。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是以金钱为导向的建筑,这种价值观需要通过建筑表达自己的物质富足,然而因为缺乏文化底蕴,使得建筑的形态充满暴发户的气息。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很有钱,楼盖得都是奇形怪状,显示自己很富有,而北京的央视大楼也是如此。拜金主义是资本主义早期的意识形态,它与文化底蕴是脱节的,特别是城市的文化底蕴。

非农主义的价值观

非农主义的价值观就是试图摆脱小农意识,融入都市的氛围,但骨子里的农民意识却因为文化的薄弱而无法消减,使得其意识形态既非城市也非农村。

中国是从农业时代的村落过渡到城市来的,不像欧洲,是从城邦发展而来。中国在这个时代之前,都是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可以不在城市里,完全在一个镇上村里就解决自己的生活。城市只是官僚场所,是政权所在地,是消费场所。

小农经济时代是以种庄稼的方式来宣扬其价值观的,麦田里绝不允许杂草丛生,就连种花坛也像是种庄稼一样,野草是不能种的。节日庆典广场的花坛基本就是小农时代的反映,一个花坛一会儿搞一个精致的塔,一会儿搞一个

长城,都是用五色花装扮起来的。

这种价值观在城市建筑里也多有体现。人们恨不得完全抛离和自己农民身份有关的东西,抛弃泥土,抛弃田地,甚至包括乡土的材料。而要抛弃自己居所的形式,就一定要用城里的形式,用外国的形式。

泥土是被认为跟农民最接近的,因此要抛弃,选用花岗岩、瓷砖,选用离泥土最远的材料和形式。而现代的一些建筑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就像农村姑娘进入城市一定要穿花带绿异化自己,才能远离自己原来的身份,成为非农民、非乡下的城里人。结果越是这样,越会弄巧成拙。

价值观的改变依赖社会进步

建筑首先是文化、是符号、是人性的外延。因此人类的价值观就会反映在建筑上。

拜金主义、拜权主义、非农主义,三种意识交织在一起就出现了目前长安街两边的建筑形态,就出现了浦东,也出现了深圳这样的城市。

这些价值观的根本改变需要几代人的文化积累,需要改变封建的长官意识。所以说,要改变目前建筑价值观的现状,就要反帝反封建,这样,建筑师才

能做出好的作品。否则即使建筑师做出来了,也实现不了。而中国建筑师的地位低下,也是封建时代遗传下来的。

建筑师只有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职业设计师,具备独立人格、独立社会地位以后才能起作用。所谓独立,他的作品应该有法律保障,有创造的权利,这时候他的作品才能够真正不受帝王意志的影响。如果建筑师不去推动,他的地位永远也摆脱不了作为一个豢养的宫廷匠人的角色。

建筑本身也应该作为全民族素养的一部分,建筑的审美问题、环境问题应该被作为全民素养重要的一部分来对待。而目前还没有一个教科书上有关于建筑的东西,我们的教育所倡导的知识结构也都没有把建筑这个文化体系作为个人修养的一部分来对待。

这些都依赖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只有整个社会进步了,中国的建筑才有希望。在这方面,中国的建筑师群体是有责任的。而且说到底,整个社会需要推动前进,建筑师不应该仅仅是艺匠的角色,还应该是一个倡导者,一个新潮流、新观念、新生活的倡导者。建筑师更应该走向社会,推动社会,成为社会的改革者、价值观进步的推动者。 在当今的中国,建筑的价值观就有以下三种。

拜权主义的价值观

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封建农业时代,或者是小农经济下发育的封建文化,建筑也体现了很强烈的集权特征。从老北京整个城市可以看出封建集权意识的反映,一条中轴线贯穿故宫,故宫周围是胡同,胡同里有四合院。四合院里北面是高的,南面是低的,有东厢房、西厢房,而主人一定住在北面、正房。从城市到

院落,一直到单体,都是身份的象征,都是权力的象征,都是价值观的象征。就像衣服,什么样的衣服反映什么样的身份,古代是这样,农业时代也是这样。

按理说中国进入现代化的时代后,封建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就应消失,但是我们没有。时代变了,社会制度变了,封建时代的价值观却被保留了下来。人们还是用房子盖得高来彰显地位高、房子盖得大来彰显权力大、房子盖得金碧辉煌来彰显财力雄厚。

封建时代的集权、等级、长官意识发展到现代,从建筑的角度来说,就是城市的建筑必然是以行政所在地为中心,这在本质上跟封建时代把衙门臵于城市正中的思想没有差别。

但在西方,经过现代文化运动之后,城市的布局早已把城市的商业建筑、公共建筑放在最中间,而把艺术的、文化的建筑臵于最重要的位臵。

拜金主义的价值观

同拜权主义价值观不同的是,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有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这种价值观也正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特色,跟封建时代很不一样。

中国封建时代对商比较轻视,所以它是现代的产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第二种价值观。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是以金钱为导向的建筑,这种价值观需要通过建筑表达自己的物质富足,然而因为缺乏文化底蕴,使得建筑的形态充满暴发户的气息。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很有钱,楼盖得都是奇形怪状,显示自己很富有,而北京的央视大楼也是如此。拜金主义是资本主义早期的意识形态,它与文化底蕴是脱节的,特别是城市的文化底蕴。

非农主义的价值观

非农主义的价值观就是试图摆脱小农意识,融入都市的氛围,但骨子里的农民意识却因为文化的薄弱而无法消减,使得其意识形态既非城市也非农村。

中国是从农业时代的村落过渡到城市来的,不像欧洲,是从城邦发展而来。中国在这个时代之前,都是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可以不在城市里,完全在一个镇上村里就解决自己的生活。城市只是官僚场所,是政权所在地,是消费场所。

小农经济时代是以种庄稼的方式来宣扬其价值观的,麦田里绝不允许杂草丛生,就连种花坛也像是种庄稼一样,野草是不能种的。节日庆典广场的花坛基本就是小农时代的反映,一个花坛一会儿搞一个精致的塔,一会儿搞一个

长城,都是用五色花装扮起来的。

这种价值观在城市建筑里也多有体现。人们恨不得完全抛离和自己农民身份有关的东西,抛弃泥土,抛弃田地,甚至包括乡土的材料。而要抛弃自己居所的形式,就一定要用城里的形式,用外国的形式。

泥土是被认为跟农民最接近的,因此要抛弃,选用花岗岩、瓷砖,选用离泥土最远的材料和形式。而现代的一些建筑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就像农村姑娘进入城市一定要穿花带绿异化自己,才能远离自己原来的身份,成为非农民、非乡下的城里人。结果越是这样,越会弄巧成拙。

价值观的改变依赖社会进步,建筑首先是文化、是符号、是人性的外延。因此人类的价值观就会反映在建筑上。

拜金主义、拜权主义、非农主义,三种意识交织在一起就出现了目前长安街两边的建筑形态,就出现了浦东,也出现了深圳这样的城市。

这些价值观的根本改变需要几代人的文化积累,需要改变封建的长官意识。所以说,要改变目前建筑价值观的现状,就要反帝反封建,这样,建筑师才能做出好的作品。否则即使建筑师做出来了,也实现不了。而中国建筑师的地位低下,也是封建时代遗传下来的。

建筑师只有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职业设计师,具备独立人格、独立社会地位以后才能起作用。所谓独立,他的作品应该有法律保障,有创造的权利,这时候他的作品才能够真正不受帝王意志的影响。如果建筑师不去推动,他的地位永远也摆脱不了作为一个豢养的宫廷匠人的角色。

建筑本身也应该作为全民族素养的一部分,建筑的审美问题、环境问题应该被作为全民素养重要的一部分来对待。而目前还没有一个教科书上有关于建筑的东西,我们的教育所倡导的知识结构也都没有把建筑这个文化体系作为个人修养的一部分来对待。

这些都依赖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只有整个社会进步了,中国的建筑才有希望。在这方面,中国的建筑师群体是有责任的。而且说到底,整个社会需要推动前进,建筑师不应该仅仅是艺匠的角色,还应该是一个倡导者,一个新潮流、新观念、新生活的倡导者。建筑师更应该走向社会,推动社会,成为社会的改革者、价值观进步的推动者。

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向本报记者介绍,新中国以后,建筑学界一直在提倡“反形式主义”,但现在很多建筑,不考虑功能、环境、国情,只看外表形式,造价高但实用性不强。这其中有盲目请建筑师的原因,也有大量山寨建筑充斥的原因。建筑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能表达价值观。有建筑是做成了铜钱的形状,这种价值观就是不对的。我们需要的建筑是能体现

中国时代感的、注入了中国文化内容的、价值观正确的建筑,这需要建筑师们更注重对建筑文化功能的探索。

南京建筑设计专家黄伟康认为,现在中国出现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其实很大一部分都并不是出自建筑师心甘情愿的设计。开发商和一些政府领导很喜欢把个人意志强加给建筑师,而建筑师为了生存也只能选择违心接受。“曾经有个领导,希望我把当地党校设计成故宫的样子,我觉得很可笑,当场表示希望他另请高明。”黄伟康表示,经典的建筑应该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我的老师杨廷宝设计了中山陵音乐台,这个设计是结合自然地形而形成一个完美的建筑整体。老师去世多年,但他的建筑作品留下了,到现在还受到称赞,这样的作品才是需要的,不能再要那种建了几年就要被拆的建筑。

1:五粮液集团办公大楼,别称:酒瓶楼

2:浙江湖州喜来登酒店,别称:马桶盖

3: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瞭望塔,别称:大钉子

4:无锡文化地标,别称:大茶壶

5:北京兴创大厦,别称:大肠十八弯

6:苏州东方之门,别称:秋裤楼

7:河北天子大酒店,别称:福禄寿


相关文章

  • 建筑学报05
  • 遗产保护 HERITAGE CONSERVATION 历史保护建筑适用性评价研究 王勇 摘要/指出我国现行建筑适用性评定标准主要针对既有建筑,这一评价体系没有体现历史保护建筑的文化价值因素,而这正是进行历史保护建筑鉴定的主要约束条件,本文在 ...查看


  • 建筑遗产保护概论
  •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学院 课程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建筑遗产保护概论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指导老师: 目录 一.建筑遗产的再利用 ................................................. ...查看


  • 历史建筑评估中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 建筑历史 Architectural History 历史建筑评估中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in Evalu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童 乔 慧 刘 天 桢 T ...查看


  • 房屋评估过程中无形损耗以及价值分析
  • [摘要]在成本法所能估价的实践过程中,主要是以重置成本减损耗的形式修正建筑物功能缺陷和外界因素对建筑物价值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对房屋估价中的无形损耗做进一步探讨,研究成本法在无形因素价值影响处理中的缺陷,尝试建立一种全新的技术思路来弥补传统 ...查看


  • 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获批
  • 2016-09-27 02:33 新快报 ■双图则示例 历史建筑"护身符" = 法定保护图则 + 核心价值要素信息图 每一处历史建筑都要有对应的保护规划,保护不再空口无凭.昨日,新快报记者从广州市国土资源与规划委员会获悉 ...查看


  • 遗产价值的认知体系
  • 遗产价值的认知体系 西方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他们对于遗产价值的认识密不可分.保护观念与保护的方法随着对遗产价值的深入认识不断扩展,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保护观. 1.十五世纪前的欧洲 建筑审美有管饭社会文化基础 受到音乐雕塑绘画诗歌影响,对 ...查看


  • 对高层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分析
  • [摘要]我国正处于转型过渡时期的城市建筑设计中,到处都充斤着新旧价值观念的角力与中外地域文化的碰撞.这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而导致的人们价值观.世界观的频繁更新,人们的文化和审美的积淀周期正越来越短.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外立面的设计 ...查看


  • 土木工程与建筑工程的价值分析
  • 土木工程与建筑工程的价值分析 作者:陈伟川 陈晓群 杨庆波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2期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各领域都对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需求,土木工程自身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并取得了巨 ...查看


  • 中国水利工程建筑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
  • 中国水利工程建筑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中国水利工程建筑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第一节 水利工程建筑行业定义分析 一.行业定义 二.行业产品分类 第二节 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