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
构件生物
种群统计学
种群的内分布型
内禀增长率
罗辑斯谛模型
生态入侵
选择题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谁提出并定义的[ ]。
A.E.Haeckel B.E.P.Odum C.A.G.Tansley D.Darwin
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全球陆地 B.全球海洋 C.整个生物圈 D.整个宇宙
臭氧层破坏属于[ ]。
A.地区性环境问题 B.全球性环境问题
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 D. 以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
生态学是研究[ ]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A.动物与植物 B.人类与环境
C.有机环境与无机环境 D.生物与环境
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 ]。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
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是[ ]。
A.生存因子 B.生态因子 C.环境因子 D.生物因子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生态因子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 ]。
A.气候因子 B.地球因子 C.非生物因子 D.外来因子
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 D.变动因子
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间接因子的是[ ]。
A.阳光 B.地形 C.水分 D.温度
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 ]。
A.直接作用 B.间接作用 C.替代作用 D.补偿作用
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 ]。
A.综合因子 B.一般生态因子 C.替代因子 D.限制因子
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 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 ]。
A.250kg左右 B.350kg左右 C.500kg左右 D.大于500kg
当光强度不足时,CO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 ]。
A.可见光区 B.紫外光区 C.红外光区 D.绿光
在太阳辐射中,主要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 ]。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紫外线对生物影响的是[ ]。
A.产生热效应 B.对植物茎伸长有抑制作用
C.杀菌作用 D.与维生素D的合成关系密切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可将植物划分为[ ]。
A.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性植物
B.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
C.旱生植物、水生植物、湿生植物
D.C3植物、C4植物、CAM植物
阳性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性植物[ ]。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
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 ]。
A.光饱合点 B.光补偿点 C.光照点 D.光辐射点
长日照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要求是[ ]。
A.长于某一临界暗期 B.短于某一临界暗期
C.等于某一临界暗期 D.无要求
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
A.平均温度 B.发育的时间 C.有效积温 D.发育起点温度
生物休眠最主要的作用是[ ]。
A.促进代谢 B.贮藏能量 C.抵御逆境 D.安全越冬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 ]。
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李比希定律 D.谢尔福德定律
下列选项中,属于动物对极端高温适应的是[ ]。
A.增加毛的数量 B.尾巴变短 C.昼伏夜出 D.冬眠
水生植物的特点是[ ]。
A.通气组织发达 B.机械组织发达 C.叶面积小 D.根系发达
根悬垂在水中,无固定生长地点的植物是[ ]。
A.挺水植物 B.漂浮植物C.沉水植物 D.浮叶根生植物
与陆生植物相比,水生植物在形态方面最主要的特征是[ ]。
A.叶片较大,通气组织不发达 B.叶片较小,通气组织发达
C.叶片或大或小,通气组织发达 D.叶片或大或小,通气组织不发达
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
A.叶面积较大 B.根系发达 C.通气组织发达 D.叶片较多
冰上鸥的腿的根部约32℃,而与冰面接触的掌部仅为0~5℃。中间过渡为15和8℃的现象成为[ ]
A.局部异温性 B.适应性低体温 C.耐受冻结 D.超冷
有效积温法则的局限性表现在[ ]
A.该法则以发育速度与温度呈线性关系为前提
B.动物所处的环境温度并非固定不变
C.在自然条件下,发育速度不仅仅取决于温度
D.以上都是
在干燥寒冷的地方,动物的体色较淡;而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则体色较深是
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葛洛格规律 D.阿朔夫规律
葛洛格规律:温血动物在温暖地区的个体黑色素增多,在干旱地区则红,黄,棕色为多,在寒冷地区色素逐渐减弱.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在盐碱土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 ]
A.湿生植物 B.水生植物 C.中生植物 D.旱生植物
种群是指[ ]。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 ]。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
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宽,越向顶部越狭,这样的种群属于[ ]。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
A.生物个体的年龄大小 B.种群的年龄平均值
C.种群中个体的年龄范围 D.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所占比例
一般认为自然种群有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 ]。
A.形态特征 B.生殖特征 C.遗传特征 D.死亡特征
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 ]。
A.均匀分布 B.集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
现在人类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 ]。
A.随机分布 B.均匀分布 C.无序 D.集群分布
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 ]。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自然条件下,一般鱼类种群的存活曲线最可能是[ ]。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描述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生物的死亡与存活过程的生命表称为[ ]。
A.静态生命表 B.动态生命表 C.混合生命表 D.图解生命表
描述一定时间内,不同年龄阶段生物的死亡或存活过程的生命表称为[ ]。
A.静态生命表 B.动态生命表 C.混合生命表 D.图解生命表
逻辑斯谛曲线是[ ]。
A.K型 B.R型 C.J型 D.S型
在没有任何环境条件约束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表现为[ ]。
A.K型 B.R型 C.J型 D.S型
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体数量为[ ]。
A.小于K B.等于K C.等于K/2 D.大于K/2
逻辑斯谛增长曲线上,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称为[ ]。
A.加速期 B.转折期 C.减速期 D.饱和期
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 ]。
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密度越来越小
种群为逻辑斯谛增长时,开始期的特点是[ ]。
A.密度增长缓慢 B.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C.密度增长最快 D.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海洋捕捞时,理论上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
A.K/4 B.K C.3K/4 D.K/2
种群平衡是指[ ]。
A.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C.种群内雌性个体数量始终保持不变
D.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几乎保持同一水平
种群的逻辑斯谛(Logistic)增长发生的条件是[ ]。
A.资源有限 B.资源无限
C.没有环境阻力 D.没有种内、间的竞争
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 ]。
A.季节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平衡
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A.季节性消长 B.生态入侵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
欧洲的穴兔子1859年由英国澳大利亚,10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A.种群大发生 B.种群大爆发 C.不规则波动 D.生态入侵
下列选项中,不能导致物种灭绝的原因是[ ]。
A.人类干扰 B.自然灾害 C.近亲繁殖 D.物种进化
填空题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 内环境 。 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苏联学者蒙恰斯基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后者又可分为周期性变动因子和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包括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的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某一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但在一定条件下可由其他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或弥补,这种效果称为生态因子间的补偿性作用 。
最小因子定律是德国化学家 利比希1840年在研究中发现并提出来的。
美国生态学家V.E.谢尔福特于1913年在最低因子定律基础上把最低量和最大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受范围。 某生物对某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该种生物的生态幅。
生活在高山上的植物茎秆粗短、叶面缩小、富含花毒素,这是由于高山太阳辐射中富含紫外光。 有些植物在弱光下色素不能形成,植株为黄色软弱状,这种现象称为黄化现象。 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称为阳生植物。
适应于弱光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阴生植物 。 各类生物借助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称为光周期现象 。 长日照植物与短日照植物是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划分的。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 鸟类的迁移和生殖的时间是由日照长短的变化决定的。
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这一法则称为有效积温法则。 冷害是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是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 影响地球上生物分布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温度和水 。
陆生植物根据对水因子的适应可分为 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
能从强盐碱化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聚集在体内而不受伤害的植物是 聚盐性植物。 泌盐性植物将所吸收的过多盐分通过茎、叶表面密布的盐腺排出体外。
虽然生长在轻度盐碱化的土壤中,却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盐类的植物是不透盐性植物。
影响种群数量的四个变量包括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 迁出。 种群在理想状态下,生理上所能够达到的最大生殖能力,称为最大出生率 ;在实际环境条件下种群出生率,称为实际出生率 或生态出生率 。
理想条件下,种群内的个体都达到生理寿命的死亡率称为最小死亡率;在实际环境条件下种群死亡率,称为实际死亡率 或生态死亡率 。 种群应具有空间、数量和遗传等三个特征。 种群中各个体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年龄结构。 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下降型 三种类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有随机、均匀和成群 三种类型。当资源无限且条件相当一致,而生物之间有竞争,则导致生物种群呈均匀型分布。植物的无性繁殖将会导致成群型分布。 生命表主要由两种分别为 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 。
在有限环境中,种群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系统或环境对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常用K表示。
在环境条件(食物、领地和邻近其他有机体)没有限制性影响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称为内禀增长率。
逻辑斯谛方程中的(K-N)/K表示种群的增长阻力。
逻辑斯谛方程中,当 N无限趋近于0,种群的增长阻力最小;当 N=K,种群的增长阻力最大,种群增长将停止。
从图形上看,logistic增长曲线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或时期,分别为开始、加速、转折、减速、饱和。 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
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或在人类过度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的情况下,其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称为种群衰落。
简答
1.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参数有哪些?
2. 简述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及研究意义。
3. 简述性比对生物种群的意义。
4. 简述常用生命表的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5. 举例说明种群的存活曲线类型。
6. 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及修正项的生物学含义。
7. 简述逻辑斯谛方程的主要前提条件。
8. 简述逻辑斯谛曲线各阶段的特征。
9. 简述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意义。
10.简述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规律。
11.简述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
12.何为集合种群?集合种群的标准是什么?
名词
构件生物
种群统计学
种群的内分布型
内禀增长率
罗辑斯谛模型
生态入侵
选择题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谁提出并定义的[ ]。
A.E.Haeckel B.E.P.Odum C.A.G.Tansley D.Darwin
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全球陆地 B.全球海洋 C.整个生物圈 D.整个宇宙
臭氧层破坏属于[ ]。
A.地区性环境问题 B.全球性环境问题
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 D. 以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
生态学是研究[ ]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A.动物与植物 B.人类与环境
C.有机环境与无机环境 D.生物与环境
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 ]。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
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是[ ]。
A.生存因子 B.生态因子 C.环境因子 D.生物因子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生态因子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 ]。
A.气候因子 B.地球因子 C.非生物因子 D.外来因子
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 D.变动因子
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间接因子的是[ ]。
A.阳光 B.地形 C.水分 D.温度
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 ]。
A.直接作用 B.间接作用 C.替代作用 D.补偿作用
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 ]。
A.综合因子 B.一般生态因子 C.替代因子 D.限制因子
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 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 ]。
A.250kg左右 B.350kg左右 C.500kg左右 D.大于500kg
当光强度不足时,CO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 ]。
A.可见光区 B.紫外光区 C.红外光区 D.绿光
在太阳辐射中,主要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 ]。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紫外线对生物影响的是[ ]。
A.产生热效应 B.对植物茎伸长有抑制作用
C.杀菌作用 D.与维生素D的合成关系密切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可将植物划分为[ ]。
A.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性植物
B.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
C.旱生植物、水生植物、湿生植物
D.C3植物、C4植物、CAM植物
阳性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性植物[ ]。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
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 ]。
A.光饱合点 B.光补偿点 C.光照点 D.光辐射点
长日照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要求是[ ]。
A.长于某一临界暗期 B.短于某一临界暗期
C.等于某一临界暗期 D.无要求
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
A.平均温度 B.发育的时间 C.有效积温 D.发育起点温度
生物休眠最主要的作用是[ ]。
A.促进代谢 B.贮藏能量 C.抵御逆境 D.安全越冬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 ]。
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李比希定律 D.谢尔福德定律
下列选项中,属于动物对极端高温适应的是[ ]。
A.增加毛的数量 B.尾巴变短 C.昼伏夜出 D.冬眠
水生植物的特点是[ ]。
A.通气组织发达 B.机械组织发达 C.叶面积小 D.根系发达
根悬垂在水中,无固定生长地点的植物是[ ]。
A.挺水植物 B.漂浮植物C.沉水植物 D.浮叶根生植物
与陆生植物相比,水生植物在形态方面最主要的特征是[ ]。
A.叶片较大,通气组织不发达 B.叶片较小,通气组织发达
C.叶片或大或小,通气组织发达 D.叶片或大或小,通气组织不发达
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
A.叶面积较大 B.根系发达 C.通气组织发达 D.叶片较多
冰上鸥的腿的根部约32℃,而与冰面接触的掌部仅为0~5℃。中间过渡为15和8℃的现象成为[ ]
A.局部异温性 B.适应性低体温 C.耐受冻结 D.超冷
有效积温法则的局限性表现在[ ]
A.该法则以发育速度与温度呈线性关系为前提
B.动物所处的环境温度并非固定不变
C.在自然条件下,发育速度不仅仅取决于温度
D.以上都是
在干燥寒冷的地方,动物的体色较淡;而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则体色较深是
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葛洛格规律 D.阿朔夫规律
葛洛格规律:温血动物在温暖地区的个体黑色素增多,在干旱地区则红,黄,棕色为多,在寒冷地区色素逐渐减弱.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在盐碱土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 ]
A.湿生植物 B.水生植物 C.中生植物 D.旱生植物
种群是指[ ]。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 ]。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
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宽,越向顶部越狭,这样的种群属于[ ]。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
A.生物个体的年龄大小 B.种群的年龄平均值
C.种群中个体的年龄范围 D.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所占比例
一般认为自然种群有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 ]。
A.形态特征 B.生殖特征 C.遗传特征 D.死亡特征
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 ]。
A.均匀分布 B.集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
现在人类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 ]。
A.随机分布 B.均匀分布 C.无序 D.集群分布
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 ]。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自然条件下,一般鱼类种群的存活曲线最可能是[ ]。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描述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生物的死亡与存活过程的生命表称为[ ]。
A.静态生命表 B.动态生命表 C.混合生命表 D.图解生命表
描述一定时间内,不同年龄阶段生物的死亡或存活过程的生命表称为[ ]。
A.静态生命表 B.动态生命表 C.混合生命表 D.图解生命表
逻辑斯谛曲线是[ ]。
A.K型 B.R型 C.J型 D.S型
在没有任何环境条件约束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表现为[ ]。
A.K型 B.R型 C.J型 D.S型
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体数量为[ ]。
A.小于K B.等于K C.等于K/2 D.大于K/2
逻辑斯谛增长曲线上,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称为[ ]。
A.加速期 B.转折期 C.减速期 D.饱和期
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 ]。
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密度越来越小
种群为逻辑斯谛增长时,开始期的特点是[ ]。
A.密度增长缓慢 B.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C.密度增长最快 D.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海洋捕捞时,理论上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
A.K/4 B.K C.3K/4 D.K/2
种群平衡是指[ ]。
A.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C.种群内雌性个体数量始终保持不变
D.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几乎保持同一水平
种群的逻辑斯谛(Logistic)增长发生的条件是[ ]。
A.资源有限 B.资源无限
C.没有环境阻力 D.没有种内、间的竞争
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 ]。
A.季节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平衡
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A.季节性消长 B.生态入侵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
欧洲的穴兔子1859年由英国澳大利亚,10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A.种群大发生 B.种群大爆发 C.不规则波动 D.生态入侵
下列选项中,不能导致物种灭绝的原因是[ ]。
A.人类干扰 B.自然灾害 C.近亲繁殖 D.物种进化
填空题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 内环境 。 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苏联学者蒙恰斯基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后者又可分为周期性变动因子和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包括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的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某一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但在一定条件下可由其他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或弥补,这种效果称为生态因子间的补偿性作用 。
最小因子定律是德国化学家 利比希1840年在研究中发现并提出来的。
美国生态学家V.E.谢尔福特于1913年在最低因子定律基础上把最低量和最大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受范围。 某生物对某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该种生物的生态幅。
生活在高山上的植物茎秆粗短、叶面缩小、富含花毒素,这是由于高山太阳辐射中富含紫外光。 有些植物在弱光下色素不能形成,植株为黄色软弱状,这种现象称为黄化现象。 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称为阳生植物。
适应于弱光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阴生植物 。 各类生物借助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称为光周期现象 。 长日照植物与短日照植物是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划分的。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 鸟类的迁移和生殖的时间是由日照长短的变化决定的。
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这一法则称为有效积温法则。 冷害是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是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 影响地球上生物分布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温度和水 。
陆生植物根据对水因子的适应可分为 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
能从强盐碱化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聚集在体内而不受伤害的植物是 聚盐性植物。 泌盐性植物将所吸收的过多盐分通过茎、叶表面密布的盐腺排出体外。
虽然生长在轻度盐碱化的土壤中,却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盐类的植物是不透盐性植物。
影响种群数量的四个变量包括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 迁出。 种群在理想状态下,生理上所能够达到的最大生殖能力,称为最大出生率 ;在实际环境条件下种群出生率,称为实际出生率 或生态出生率 。
理想条件下,种群内的个体都达到生理寿命的死亡率称为最小死亡率;在实际环境条件下种群死亡率,称为实际死亡率 或生态死亡率 。 种群应具有空间、数量和遗传等三个特征。 种群中各个体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年龄结构。 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下降型 三种类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有随机、均匀和成群 三种类型。当资源无限且条件相当一致,而生物之间有竞争,则导致生物种群呈均匀型分布。植物的无性繁殖将会导致成群型分布。 生命表主要由两种分别为 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 。
在有限环境中,种群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系统或环境对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常用K表示。
在环境条件(食物、领地和邻近其他有机体)没有限制性影响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称为内禀增长率。
逻辑斯谛方程中的(K-N)/K表示种群的增长阻力。
逻辑斯谛方程中,当 N无限趋近于0,种群的增长阻力最小;当 N=K,种群的增长阻力最大,种群增长将停止。
从图形上看,logistic增长曲线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或时期,分别为开始、加速、转折、减速、饱和。 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
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或在人类过度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的情况下,其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称为种群衰落。
简答
1.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参数有哪些?
2. 简述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及研究意义。
3. 简述性比对生物种群的意义。
4. 简述常用生命表的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5. 举例说明种群的存活曲线类型。
6. 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及修正项的生物学含义。
7. 简述逻辑斯谛方程的主要前提条件。
8. 简述逻辑斯谛曲线各阶段的特征。
9. 简述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意义。
10.简述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规律。
11.简述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
12.何为集合种群?集合种群的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