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无法和谐吗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5~18题。

人与自然无法和谐吗

葛剑雄

我们应该怎么样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自然为人类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但能否成为现实要靠人类自身的努力。我们地球从产生到这么多物种,人类只不过是万物之一,但为什么人能成为万物之灵,这是凭了人类自身的努力,不是自然对人的偏爱。

第二,我们得认识到,人类的任何进步都不得不改变甚至破坏自然环境。所以不要把这个事情看那么严重。人类发展那么久,一点都不改变环境?不可能的。学会用火,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这个过程中,多少树木,多少柴禾被烧掉了?你能说这一定是退步吗?

可以说,改变与破坏,只有程度差别,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我们得承认这个事实:没有哪个国家的繁荣不改变环境。但我这样讲,是不是听任人破坏自然?当然不是这样。

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有一个由必然到自由,由人类中心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一开始人的破坏是必然的,因为人在不了解自然规律之前,只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不然人就生存不下来了。人发达了以后,逐步掌握了自然规律,有了比较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慢慢地从必然走向自由。

另一方面,现在人类并没有达到完全的自由,有时候还要伤害动植物,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们到南极去,在南极保护的公约里面就有一条,如果考察队员碰到了生命危险,可以适当地掠杀海豹。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人和动物之间,人还是重要的。我们这样做,其实是体现人的价值。

要达到和谐,人类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这中间不仅需要正确的观念,还要有科学的技术。晚清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已经知道了把山上的树砍掉会引起当地江河淤塞,加剧水灾旱灾,但照样砍。为什么呢,人要活下去啊,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以。当然,只有正确观念,没有科学技术,好心也办不了好事。东晋的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家里出了瘟疫,当官的就不上朝了。但有些大臣不平衡,拿了皇帝的俸禄怎么能不上朝呢,结果上朝,死一大片。不能说这些人观念不对,观念对啊,但他没有科学技术。

归结下来。我认为对待未来的变化,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八个字:不应无忧,无须过虑。

结合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不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是    (    )

A.从世界上看,很多国家在发展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而且我们对很多自然规律还不知道,所以无须过虑。

B.自然为人类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成为现实靠的是人类自身的努力,而人类的任何进步都不得不改变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C.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条件,是要有正确的观念和发达的科学技术。

D.我们历史上的环境思想、人地关系的见解,的确有它先进的方面,但是也有不足的一面。

阅读答案:

【小题】

A

解析:

【小题】

“无须过虑”应该为“不应无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5~18题。

人与自然无法和谐吗

葛剑雄

我们应该怎么样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自然为人类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但能否成为现实要靠人类自身的努力。我们地球从产生到这么多物种,人类只不过是万物之一,但为什么人能成为万物之灵,这是凭了人类自身的努力,不是自然对人的偏爱。

第二,我们得认识到,人类的任何进步都不得不改变甚至破坏自然环境。所以不要把这个事情看那么严重。人类发展那么久,一点都不改变环境?不可能的。学会用火,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这个过程中,多少树木,多少柴禾被烧掉了?你能说这一定是退步吗?

可以说,改变与破坏,只有程度差别,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我们得承认这个事实:没有哪个国家的繁荣不改变环境。但我这样讲,是不是听任人破坏自然?当然不是这样。

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有一个由必然到自由,由人类中心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一开始人的破坏是必然的,因为人在不了解自然规律之前,只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不然人就生存不下来了。人发达了以后,逐步掌握了自然规律,有了比较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慢慢地从必然走向自由。

另一方面,现在人类并没有达到完全的自由,有时候还要伤害动植物,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们到南极去,在南极保护的公约里面就有一条,如果考察队员碰到了生命危险,可以适当地掠杀海豹。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人和动物之间,人还是重要的。我们这样做,其实是体现人的价值。

要达到和谐,人类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这中间不仅需要正确的观念,还要有科学的技术。晚清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已经知道了把山上的树砍掉会引起当地江河淤塞,加剧水灾旱灾,但照样砍。为什么呢,人要活下去啊,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以。当然,只有正确观念,没有科学技术,好心也办不了好事。东晋的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家里出了瘟疫,当官的就不上朝了。但有些大臣不平衡,拿了皇帝的俸禄怎么能不上朝呢,结果上朝,死一大片。不能说这些人观念不对,观念对啊,但他没有科学技术。

归结下来。我认为对待未来的变化,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八个字:不应无忧,无须过虑。

结合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不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是    (    )

A.从世界上看,很多国家在发展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而且我们对很多自然规律还不知道,所以无须过虑。

B.自然为人类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成为现实靠的是人类自身的努力,而人类的任何进步都不得不改变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C.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条件,是要有正确的观念和发达的科学技术。

D.我们历史上的环境思想、人地关系的见解,的确有它先进的方面,但是也有不足的一面。

阅读答案:

【小题】

A

解析:

【小题】

“无须过虑”应该为“不应无忧”)


相关文章

  • 天津今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答案解析
  • 答案(2012年天津卷)五.(21分) > 完成16--21题. 16.[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结构.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场景描写 ...查看


  • 野狼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野    狼 大漠,一派苍凉的辽阔. 帐篷一搭,即是安身之家. 实在太疲劳了,躺下就入睡,且整夜无梦.一觉醒来,伸手一抓就是一大把阳光.挑起帐篷门帘,啊?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惊惧突如其来,像一枚钉子,把我定格在那里 ...查看


  • 高一语文散文阅读
  • 篇一:高一语文散文阅读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篇三:高一语文散文阅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方法和技巧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方法和技巧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方法和 ...查看


  • 山居心情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扑进画框 韩少功 我一眼就看上了这片湖水. 汽车爬高已经力不从心的时候,车头大喘一声,突然一落.一片巨大的蓝色冷不防冒出来,使乘客们的心境顿时空阔和清凉.前面还在修路,汽车停在大坝上,不能再往前走了.乘客如 ...查看


  • 拜谒武夷山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拜 谒 武 夷 山 任剑锋 我一直迟迟不敢动笔写这座集有黄山之奇.桂林之秀.泰岱之雄.华岳之险.西湖之美于一身的武夷山.因为已有很多的作家写了,那么多的佳作在由衷地赞美着她.我惟恐自己疏浅的文学 ...查看


  • 因为,山在那里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因为,山在那里 冥 子 弟弟又去登山了.这一次是在遥远的阿拉斯加,北美大陆的最高峰--麦金利. 弟弟有两大爱好,一是登山,二是下围棋.他的棋艺很一般,然棋臭瘾大,找不到奕者时,他便夜夜自己打谱. 棋慰藉了他许 ...查看


  • 2010年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附答案及详细解释)
  • 绝密★启用前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福建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既见复关, .(<诗经·氓>) (2)吾尝 ...查看


  • 诗人的孤寂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 诗 人 的 孤 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 ...查看


  • 神奇的九寨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夜听九寨 沉石大多数人都曾是白天看九寨沟的,步入其境,会欣赏到那嵌入山水之间的多彩美景,尤其是那五彩石.孔雀蓝.魔幻般的池畔,还有那春分和仲秋时节被风浸染的山林,叶片的色彩宛如画笔,为那里的山水涂上大自然生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