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介绍
董丛林
本单元为三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其中《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节为2课时,《抗日战争》一节为1课时。本单元体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专题的内容。鉴于“列强侵略”具有多种形式,教材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突出重点,故单元标题定为《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这样,就把对列强侵略的论述,主要限定在“武装”侵略这一最为典型和重要的方式上,并且选择几场主要的战争作为课文的基本素材。第1课中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单独作为第2课。与外国侵略者蓄意挑起的侵华战争相对阵的,是中国人民一方。通过对战争有关情形的揭示,在揭露侵略者野蛮罪行的同时,也显现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艰苦卓绝,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并且,本单元对所选几次战争的论述上,不但充分注意到其间的动态联系和发展逻辑,而且注意把握阶段性特点。第1课中所涉及的四次战争,都是发生在晚清时期,结局都是清朝失败。而抗日战争是发生在民国年间,中国共产党抗战方针的指引从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中国胜利,并且是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战争而载入史册的。从一次次失败到最终胜利,这就是近代中华民族抗击外来武装侵略所走过的道路。本单元立意于通过典型的战争,把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联系起来,给以动态的、分阶段的揭示,具体落实课标中的有关要求。
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介绍
董丛林
本单元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编写,具体体现《普通高中历史标准(实验)》中的内容要求:“列举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从课文素材上看,主要选取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历史1(必修)》教科书介绍LISHIYI BIXIU JIAOKESHU JIESHAO历史(必修)培训资料其中两次鸦片战争,以写第一次为主。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可以视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重点把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过程、结局揭示出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情形也就便于了解了。将两次鸦片战争联系起来统观,更利于高屋建瓴地审视当时的宏观局势。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课文内容,正文是分为“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和“鸦片战火再燃”三目。
第一目“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的内容是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宏观历史背景和直接导火索。其宏观历史背景,是通过当时中国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从世界大势上来审视的。借此可以认识,当时清王朝日趋衰落,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则呈上升的强势。它加紧进行对外殖民扩张,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而引发鸦片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鸦片问题,这一方面是英国不断扩大向中国走私鸦片,从而对中国造成严重危害;另一方面是中国为抵制而进行禁烟。两者之间冲突不断激化,英国遂借端发动战争。这样把战争爆发的宏观历史背景和直接导火索结合起来编写,就能够比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战争爆发的原因。
第二目“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主要是论述鸦片战争的过程、《南京条约》和相关其他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鸦片战争过程的揭示力求简明扼要,一方面把英国点燃战火和扩大战争的步骤表述出来,揭露其侵略罪行;另一方面通过典型事例展示中国爱国军民的抗御侵略的情形,同时也把清廷动摇不定、最终妥协投降以及琦善、奕山之流投降派典型人物的丑恶行径予以揭示。从这些方面,对贯穿于战争过程中的种种复杂影响因素的“合力”作用就能够有一个基本认识。至于《南京条约》及其相关不平等条约签订,是战争结局的典型事件。它开启了近代中外不平等条约的先例,危害甚大。总的看来,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重大的,由此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从社会主要矛盾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领域,都开始发生重要变化。课文中对此没有展开全面而详细的论述,主要是点明社会性质、历史阶段和社会最主要矛盾方面的变化,因为这是基点。
第三目“鸦片战火再燃”,主要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和相关不平等条约等事项予以简要论述,而着重点是放在作为战争结局要端的有关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问题上。教学中应注意将经过两次战争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联系起来,这样可大致看出,该时期西方列强通过武装侵略挟迫清政府所接受的屈辱条件以及中国丧失的主要权益。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在课文中各为一目的内容,它们也都具有阶段性标志,同时也有着密切关联。这两次战争是爆发在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或最初完成过渡之际。甲午中日战争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日本发动的对华战争。通过战争胁迫清政府所签订的《马关条约》,是一个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适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侵华需要,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并且直接引出列强对华掀起割地狂潮的局面,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义和团运动正是在这种局势下爆发的。而义和团运动又成为帝国主义阵营组成联军共同发动侵华战争
的借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接导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课文的这后两目,与前三目一样,同样也是本着揭露列强侵略罪行和展示中国人民反抗斗争两个基本方面来论述的,所选择的素材基本上都具有典型意义。
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把握好课文正文与栏目文字及图片的关系。正文的论述主要是阐述有关历史内容的基本线索,注重逻辑的揭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栏目文字,则是对正文中提及的有关重点事件的进一步细化或补充性说明,选材上一般比较具体、生动。相关图片的配置,则是为了达到更为直观和形象化的目的,图文配合,相得益彰。譬如本课开头的《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的场景》一图以及配置的那段说明文字,就能够为整节提供一个很好的启示、引导的作用,应该用心揣摩,很好地利用。再如《虎门销烟》的插图,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一幅浮雕的照片,艺术化地展现了当年虎门销烟的情景,可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该图右面的“学思之窗”栏目文字,虽然并非专对《虎门销烟》图的文字说明,但该段文字内容和所提示的思考问题,也关乎鸦片,将这个栏目和《虎门销烟》图还有林则徐像联系起来,就构成了对相关正文内容能作补充性解说和进一步引申的一组有机关联的“附件”。揭露敌人的侵略暴行,典型而具体的事例是不可缺少的,这除在正文中适当穿插之外,还配置了像关于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日军在旅顺的暴行、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等栏目文字。此外还配置了展示敌人暴行的一些图片。这与正文配合得也颇为适当。关于中国人民的反抗方面,也配置了若干文字和图片栏目,如关于台湾军民抗击日本侵略、义和团作战等等,在选材和撰文上也都经过了反复推敲斟酌。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也具有史料价值,“以诗证史”,不失为史学研究的途径之一。在高中历史课中适当作这方面的引导是可取的,能够有助于使学生在抱有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深刻的联想和思考。鉴于此,本课栏目中也特别有所安排,像引录的张维屏关于三元里抗英的诗歌和谭嗣同写于甲午战后的《有感》诗,文字都不太深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该能够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思考。总之,正文和栏目文字、插图之间,虽然从内容结构上说有着主次的不同地位关系,但却是一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栏目文字和插图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舍而弃之,课文正文也就等于缺乏血肉和神韵的骨架了。在把握正文与栏目文字、插图主次关系的基础上,务必将各类内容从整体上都利用起来,并且尽量利用得恰当。
课文中所表述和体现基本学术观点,国内特别是大陆学术界似无公开表示的原则性分歧。如对列强发动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它所表现出来的野蛮、残忍和非正义性,都予以承认和谴责;对于中国爱国军民不屈不挠地坚持反抗外国侵略,付出了巨大牺牲,表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都予以认同和赞扬;对清朝统治者当中昏庸误国、投降卖国的错误行径乃至罪责,都持批判态度。但是在对有些人物的表现、有些事件的真相、有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分歧。例如:
(1)在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在对待鸦片问题上,有着严禁派和弛禁派的分野,这是学术界一般观点。但也有论者认为,当时并不存在一个“弛禁派”,因为道光皇帝主张禁烟,封建官吏只能唯命是听,不会存在一个对立派别。
(2)关于琦善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一般认为他是妥协投降派的典型人物之一。但也有的论者认为,持传统观点者所指责琦善的主要事项并非真实,琦善“卖国”罪名不能成立。
(3)关于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具体情况,如对通常所说的英军在当地的某些罪行、抗英斗争的具体情节和战果等,有的论者认为都有失实之处,并且持论这只是一次保卫家园而非投身一场保卫祖国的战斗。
(4)关于中外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常都认为是在外国胁迫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妥协屈从而致。也有的论者觉得并非完全如此,认为也有清方谈判者缺乏外交常识,懵懂被骗的原因,使本来可以避免的条款却接受下来。这在鸦片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过程中表现尤其典型。
(5)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的战局及相关人物的表现问题,学术界也存在认识上的较大分歧。
(6)关于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密切关联的义和团运动,通常是把它认定为一场民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存在迷信和盲目排外的缺点,但并非主流。有的论者则把它负面的东西看得很重,对义和团基本是持否定态度。如此等等。
课文中对有关争议本身尽量不予涉及,而论述上一般是依据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而不轻易地“标新立异”。教师教学中需要对有关学术史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也是教师学术视野上所应具备的。但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进行学术融入方面的适当处理,不宜游离课文,过多地单纯介绍学术争议,以免使学生觉得无所适从。
至于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有些实际上在上面已经有所涉及。除此以外,还需补充指出两点:一是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与初中课本中已涉及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因为课文的编写就特别注意到与初中知识的照应问题,尽量避免同等层次上的重复,着意于在前有知识基础上的适当拓新和提高。引导学生联系回顾已学过的知识,能够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有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精学课文的基础上,能够进入一个独立思考的更高层次,也就是进行学术思维方面的初步引导和训练。像课文中的“学思之窗”、课后的启发性习题、“单元学习小结”中的“历史感悟”等设置,都与这一立意有关。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用好这些相关设计。当然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去片面追求学术层次,应注意恰当适度。
第2课“抗日战争”介绍
李伟科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史内容非常丰富,历来高中历史教科书都以不少于四课时的篇幅来讲叙。由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历史(Ⅰ)所规定的知识点较多,抗日战争史只能用一课时来讲叙。也就是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中的第2课“抗日战争”。讲叙这一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标志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此前,特别是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以前,国共两党经历了十年内战,蒋介石动员大批军队围剿红军。国共内战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造成可乘之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本课“历史纵横”栏目中列举了四件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侵占整个东北。
1932年1月,日本侵略军袭击中国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1932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大批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民族危机加深。
这个小栏目实际包含了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把它们罗列在一起的目的,主要是说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这也是促使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合作抗战的主要原因。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栏目,造成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危机之中的氛围,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铺垫。
从七七卢沟桥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企图迅速灭亡中国。强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内部的团结。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严重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抗日战争不是哪一党哪一派或哪一个战场的抗战,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
教材中“学思之窗”栏目,列举了从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到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过程的史实,然后提出问题:“从以上史实中可以看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想一想,它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中国的过程有什么必然联系?”教师可以列举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不断深入的过程,两相对照,即可清楚地看出,日本侵略步步深入的过程,也是国共两党走向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
抗日战争存在两个战场。一个是正面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一个是敌后战场,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主。这两个战场都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战场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这时期正面战场的特点是努力抗战与节节败退交织并存,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著名的五大会战。作战是比较积极的,在抗战中起了很大作用:第一,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对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重要作用。第二,鼓舞了民心士气,特别是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御敌。第三,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抗日游击战争。第四,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争取了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但这时期正面战场出现了丧师失地、一溃千里的严重局
面。其原因客观上是敌强我弱,国力相差悬殊;主观上是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采取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二是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这时期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所以,国民党军队虽然在某些战役中取得一些胜利,但总的情况是节节败退。这不仅降低了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地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起了妨碍和破坏抗战的作用。
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结果。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了晋察冀、晋冀鲁豫等十几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相持阶段到来以后,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二、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犯下滔天罪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说历史的借鉴和警示作用。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无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应记住侵华日军这段罪恶的历史,这具有现实意义。
日本侵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杀人、放火、抢劫、强奸,罪行数不胜数。由于教材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只选了日军暴行中的三件事。一是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犯下的最残暴的罪行之一,也是历史教科书的传统内容。二是潘家峪惨案。这是日军侵华期间在敌占区制造的大屠杀惨案。三是日本“七三一部队”。“七三一部队”是日本侵略军的细菌部队,它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解剖、细菌等各种试验,制造细菌武器,残害大批中国人。这三件事只是侵华日军暴行的缩影。这不仅仅是战争的罪行,从令人发指的犯罪手段来看,是灭绝人性的反人类罪行,不仅为中国人民不齿,也为全人类所痛恨,包括日本人民。这些史实促使学生思考导入框中提出的问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略战争,究竟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
讲叙这段历史,应紧密联系现实。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为日军侵华罪行辩护,从东史郎事件,到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再到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引起了中国乃至亚洲人民强烈的反感和谴责。这些都是现实,反映了日本右翼势力掩盖日军战争罪行的企图,不能不让亚洲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和人民警惕。这也正是学习抗日战争历史的现实意义。
三、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列强的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屡战屡败,每次战争的结果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只有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才彻底扭转了一百多年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屡败的局面,第一次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还在于,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大大牵制了日本的军事力量,从而减轻太平洋各战场的压力,为盟军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还表现在中国军队打出国门,进入缅甸,直接抗击侵入缅甸的日军,并取得辉煌的战绩。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介绍
马执斌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学习主题,阐述了近代社会政治领域中发生的重大民主革命事件,并探讨了它们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从中总结出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这一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
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下步入近代社会门槛的,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社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压迫下的中国,国家贫穷落后,人民饱尝苦难。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两大反动势力。因此,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这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大背景。这个历史大背景在前一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已经展现出来。
本单元内容的核心思想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近代中国为什么要发生民主革命?这是一个老问题。对于这个老问题,多数年纪大的人都清楚,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逼出来的。
回顾整个人类历史的足迹,我们不难发现,革命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运动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它既不能凭空制造,也不能随意制止。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发生过许许多多的革命。它们都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统治者不能再照老样子维持下去,被统治者也不能再照老样子生活下去,于是矛盾激化,爆发革命。旧制度被推翻,新制度诞生,社会生产发展了,社会前进了。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句至理名言,形象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真相和规律,同时也阐明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承认社会发展的通常形式是改良。改良是运用调和阶级矛盾的办法促进社会发展,它只能在一种社会制度体内运行。一旦旧的社会制度面临崩溃,新的社会制度即将降生,那时,阶级矛盾尖锐对立,无法调和,旧的社会制度必须让位给新的社会制度。这个任务,社会改良是承担不起来的,只能由社会革命来承担。由此可见,改良和革命的积极作用分别表现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革命虽说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惟一动力,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革命家并不拒绝改良,而改良者往往拒绝革命,特别是在革命高潮到来时。我们认为,一味地推崇改良,贬斥革命的“告别革命”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历史1(必修)》教科书介绍LISHIYI BIXIU JIAOKESHU JIESHAO历史(必修)培训资料然而,“告别革命”论在学术界研究具体历史问题上经常有所反映。有些史学工作者提出,近代中国的问题主要是近代化,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稳定的政治局面。像太平天国这样的农民战争造成混乱、动荡,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因而不利于社会发展。实际上,在近代中国,正是帝国主义的野蛮欺压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让农民群众喘不上气来,活不下去,农民群众是被逼上梁山、扯旗革命的。如果说农民革命只起破坏作用,只能妨碍社会进步,按照这种逻辑推论下去,那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不需要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只要发展工商业,发展科学教育,旧中国就能变成新中国,这可能吗?这个问题,历史已经作出了明确的答案。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多少仁人志士做过强国富民的美梦。他们当中,有许多爱国实业家,为发展民族工商业,让祖国富强,艰苦备尝;有许多正直的科学家,为振兴中华,焚膏继晷,埋头苦干;有许多热情的教育家,呕心沥血,培育祖国富强之花。但是,到头来,他们的努力付之东流;他们的理想化为泡影,美梦难以成真。他们当中许多人就是有了这样的经历之后,转而拥护中国共产党,转而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中。
还有人说:“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暴力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当时中国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康梁所主张的‘君主立宪’之路;一是孙中山主张的暴力革命的道路。现在看来,中国当时如果选择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这就是说,辛亥革命是不必要的。”这种说法首先是违背历史事实,其次是逻辑不通。我们知道,孙中山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革命家。他曾幻想走改良主义的道路,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建议。他的建议遭到李鸿章的冷遇,孙中山改良的美梦破灭之后,他才毅然走上革命道路的。20世纪初年,中国大批知识分子由改良派变为革命派。这就充分说明,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选择。在逻辑上,“如果选择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这是一个假设的、虚拟的前提;“这就是说,辛亥革命是不必要的”,这是一个肯定的、实在的结论。把肯定的、实在的结论,建立在假设的、虚拟的前提上,是违背科学的。这好比把宝塔建在海滩上,怎么能立得住呢?
还有一些西方学者,极力宣扬“侵略有功”论,说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起了“进步”作用。国内也有些人接受这种理论。但是,他们无法否认的事实是,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源于帝国主义的侵略,鸦片走私既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又掠走了中国的大量白银。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列强索取一次比一次更多的赔款,结果帝国主义国家越来越富强,中国越来越贫穷。他们也无法证明,中国不需要首先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取得民族独立,然后才能实现进步和发展。
近代中国的历程表明,最终还是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救亡图强的重任。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强的第一步是运用革命手段改变了旧的社会制度,让国家的命运掌握在人民手里,第二步才是踏上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道路。
近代中国为什么要发生民主革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于年轻人,尤其是高中学生,在如今大众媒体多样化的环境下,弄清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因为它有利于保证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第二点,农民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民主派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最终由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这是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充当中国革命的政治领袖。
第三点,“统一战线、武装力量、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毛泽东选集》第569页《〈共产党人〉发刊词》)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中,我们什么时候正确地运用了这三大法宝,什么时候革命事业就能凯歌高奏,顺利前进;什么时候损害了这三大法宝,什么时候革命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徘徊不前。这是应当牢记的宝贵历史经验。
下面,我们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每一课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供广大历史教师参考。
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本课内容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是不陌生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弄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课本说:“鸦片战争军费和赔款,全部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它包含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剥削两方面内容。教师可根据“资料回放”提供的具体材料,让学生分析理解。
第二,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只要求学生一般了解,不必学得过细。
第三,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教师应引导学生透彻分析、深刻理解。
现行教科书有专门一段文字写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注重知识灌输、思想灌输在编写课本上的反映。高中课标教科书没有直接叙述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而是写了一些能够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的史实。这就便于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具体史实入手,探究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建议教师由多侧面、多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因为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如何对待革命,如何评价革命的问题。
太平军占领清朝统治的半壁河山,建立了强大政权,与清朝分庭抗礼,争夺天下。太平军所到之处,地主官僚,望风而逃,黎民百姓,夹道欢迎。我们说“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是符合事实的。
太平天国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里,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意义。这个新的内容和意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方面,那就是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这个任务,农民阶级虽然不可能彻底完成,但是由于农民阶级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确实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关于太平天国反侵略问题,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不能光想到太平军严惩洋枪队,击毙华尔。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的“学思之窗”和“资料回放”为师生教学双方提供了两个新视角。
“学思之窗”介绍了太平天国领袖们坚持独立、自主、平等外交政策的具体史实。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英国宣布“中立”,其实是持观望态度,“待价而沽”。1853年,英使文翰到天京呈上照会,要求太平天国承认不平等条约,被杨秀清拒绝。太平天国镇江守将罗大纲劝英使“勿助清兵,勿售鸦片”。1861年,一个外国人到天京求见天王,表示外国愿意帮助太平天国灭清,条件是成功之后平分中国。天王果断回答:“我争中国,欲想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
太平天国领袖们在外交上并不保守,他们愿意同外国交往,但是交往必须是平等的。这一点洪秀全和杨秀清做得非常好。杨秀清坚决拒绝英国使者文翰让太平天国承认不平等条约的无理要求。洪秀全对侵略者以帮助太平天国灭清为诱饵,妄图“平分中国”的阴谋,断然拒绝。他的回答,义正辞严,掷地有声。今天,我们读起来,仍然感到振奋。对比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退让的奴颜媚骨,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是击搏云天的雄鹰,清朝统治者是觅食粪土的坤鸡。太平天国领袖们不畏强暴,敢于同侵略者英勇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
“资料回放”介绍了曾经参加过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友人呤利讲的一个故事,臭名昭彰的邓特洋行妄图与太平天国建立鸦片贸易,结果碰壁,于是这家洋行“成为太平天国最激烈的诽谤者”。被敌人反对是好事,它证明太平天国反对鸦片贸易,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坚决的、彻底的。这一点清政府是办不到的。
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这中国大片江山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是,太平天国不予承认,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实际上,中国之所以没有像印度那样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坚持反侵略斗争的结果。
总之,我们说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是有根据的。太平天国反对外来侵略是有效果的。
第二方面,太平天国领袖们主张与各国平等交往,通商贸易,具有近代外交意识,比封闭保守的清朝统治者进步得多。在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赞同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颁布《资政新篇》。这是明确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完整方案,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向西方学习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的共识。而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由农民革命领袖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本身也值得探究。
第三方面,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看,19世纪中叶,亚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太平天国运动同伊朗、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这一点,高中课标教科书没写。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探讨太平天国历史意义时,作为开阔学生的视野自然地点出来。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具体史实入手,在探究中深刻理解。教师可以抓住以下几个具体史实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第一,利用“拜上帝”宗教发动群众,这是因为农民阶级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理论,采用落后的方式制造革命舆论。
第二,《天朝田亩制度》虽然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充满小农经济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产品归公,是矛盾的。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所以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第三,《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农民群众不会产生热情去实现它。
第四,天京事变反映了农民缺乏政治远见,不能居安思危,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革命进取心衰退,这些是历史上农民革命战争经常犯的错误,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的典型表现。
第2课“辛亥革命”,本课内容对于高中教师来说不算难,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辛亥革命起因时会涉及到清廷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清廷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本意是为了巩固皇基,阻止革命,然而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此处强调的是清廷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客观作用,这对于清廷来说是事与愿违的。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点,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建议教师把辛亥革命同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后都出现长时期多次数的封建势力复辟,而在中国,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两次复辟都是短命的。这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确实深入人心。
第三,“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个结论很简单,建议作些具体分析。首先,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运用的思想武器是十七八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进化论和天赋人权论。这些理论到了20世纪初期早已过时了,它们解决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痴心求助帝国主义,经常把反满与反封建并提,说明他们没有认清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本质,对真正的敌人认识不清。他们看不到工人和农民的伟大力量,认识不到20世纪初期世界已经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他们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联络会党和清政府的新军、甚至军阀上,从而背离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中国的基本国情,企图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实际上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失败是必然的。其次,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组织状况十分涣散,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缺乏纪律性,没有统一的意志。中华民国成立后,章太炎就宣扬“革命成功,革命党消”,许多革命党人革命意志衰退,醉心当官。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同盟会改组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工作由宋教仁主持。而宋教仁醉心于拉选票,搞议会政治,吸收了许多封建余孽,把革命的宗旨抛到九霄云外。
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讲的是由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一段历史,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概念弄清。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改变,中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仍需进行。但是,这个革命任务需要由新的先进阶级及其政党来组织、领导。这样,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就历史地落到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历史经验,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订出革命的正确路线、方针、策略,从而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新”在领导革命的阶级和政党是新的,指导革命的理论是新的。
第二,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及其伟大意义。
第四,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和教训。
第五,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大意义何在?
第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胜利具有哪些伟大的历史意义?
以上这些问题,对高中历史教师都没有什么难的。所以,我们只提出问题,供教师参考。
第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抗日战争爆发讲到解放战争胜利。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基本策略,贯彻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恶劣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它的基本经验是什么?这里所说的基本经验,就是毛泽东所说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本文摘自新课程教师培训手册之一历史必修1·人教版
《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介绍
董丛林
本单元为三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其中《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节为2课时,《抗日战争》一节为1课时。本单元体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专题的内容。鉴于“列强侵略”具有多种形式,教材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突出重点,故单元标题定为《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这样,就把对列强侵略的论述,主要限定在“武装”侵略这一最为典型和重要的方式上,并且选择几场主要的战争作为课文的基本素材。第1课中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单独作为第2课。与外国侵略者蓄意挑起的侵华战争相对阵的,是中国人民一方。通过对战争有关情形的揭示,在揭露侵略者野蛮罪行的同时,也显现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艰苦卓绝,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并且,本单元对所选几次战争的论述上,不但充分注意到其间的动态联系和发展逻辑,而且注意把握阶段性特点。第1课中所涉及的四次战争,都是发生在晚清时期,结局都是清朝失败。而抗日战争是发生在民国年间,中国共产党抗战方针的指引从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中国胜利,并且是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战争而载入史册的。从一次次失败到最终胜利,这就是近代中华民族抗击外来武装侵略所走过的道路。本单元立意于通过典型的战争,把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联系起来,给以动态的、分阶段的揭示,具体落实课标中的有关要求。
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介绍
董丛林
本单元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编写,具体体现《普通高中历史标准(实验)》中的内容要求:“列举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从课文素材上看,主要选取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历史1(必修)》教科书介绍LISHIYI BIXIU JIAOKESHU JIESHAO历史(必修)培训资料其中两次鸦片战争,以写第一次为主。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可以视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重点把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过程、结局揭示出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情形也就便于了解了。将两次鸦片战争联系起来统观,更利于高屋建瓴地审视当时的宏观局势。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课文内容,正文是分为“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和“鸦片战火再燃”三目。
第一目“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的内容是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宏观历史背景和直接导火索。其宏观历史背景,是通过当时中国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从世界大势上来审视的。借此可以认识,当时清王朝日趋衰落,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则呈上升的强势。它加紧进行对外殖民扩张,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而引发鸦片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鸦片问题,这一方面是英国不断扩大向中国走私鸦片,从而对中国造成严重危害;另一方面是中国为抵制而进行禁烟。两者之间冲突不断激化,英国遂借端发动战争。这样把战争爆发的宏观历史背景和直接导火索结合起来编写,就能够比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战争爆发的原因。
第二目“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主要是论述鸦片战争的过程、《南京条约》和相关其他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鸦片战争过程的揭示力求简明扼要,一方面把英国点燃战火和扩大战争的步骤表述出来,揭露其侵略罪行;另一方面通过典型事例展示中国爱国军民的抗御侵略的情形,同时也把清廷动摇不定、最终妥协投降以及琦善、奕山之流投降派典型人物的丑恶行径予以揭示。从这些方面,对贯穿于战争过程中的种种复杂影响因素的“合力”作用就能够有一个基本认识。至于《南京条约》及其相关不平等条约签订,是战争结局的典型事件。它开启了近代中外不平等条约的先例,危害甚大。总的看来,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重大的,由此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从社会主要矛盾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领域,都开始发生重要变化。课文中对此没有展开全面而详细的论述,主要是点明社会性质、历史阶段和社会最主要矛盾方面的变化,因为这是基点。
第三目“鸦片战火再燃”,主要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和相关不平等条约等事项予以简要论述,而着重点是放在作为战争结局要端的有关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问题上。教学中应注意将经过两次战争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联系起来,这样可大致看出,该时期西方列强通过武装侵略挟迫清政府所接受的屈辱条件以及中国丧失的主要权益。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在课文中各为一目的内容,它们也都具有阶段性标志,同时也有着密切关联。这两次战争是爆发在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或最初完成过渡之际。甲午中日战争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日本发动的对华战争。通过战争胁迫清政府所签订的《马关条约》,是一个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适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侵华需要,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并且直接引出列强对华掀起割地狂潮的局面,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义和团运动正是在这种局势下爆发的。而义和团运动又成为帝国主义阵营组成联军共同发动侵华战争
的借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接导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课文的这后两目,与前三目一样,同样也是本着揭露列强侵略罪行和展示中国人民反抗斗争两个基本方面来论述的,所选择的素材基本上都具有典型意义。
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把握好课文正文与栏目文字及图片的关系。正文的论述主要是阐述有关历史内容的基本线索,注重逻辑的揭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栏目文字,则是对正文中提及的有关重点事件的进一步细化或补充性说明,选材上一般比较具体、生动。相关图片的配置,则是为了达到更为直观和形象化的目的,图文配合,相得益彰。譬如本课开头的《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的场景》一图以及配置的那段说明文字,就能够为整节提供一个很好的启示、引导的作用,应该用心揣摩,很好地利用。再如《虎门销烟》的插图,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一幅浮雕的照片,艺术化地展现了当年虎门销烟的情景,可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该图右面的“学思之窗”栏目文字,虽然并非专对《虎门销烟》图的文字说明,但该段文字内容和所提示的思考问题,也关乎鸦片,将这个栏目和《虎门销烟》图还有林则徐像联系起来,就构成了对相关正文内容能作补充性解说和进一步引申的一组有机关联的“附件”。揭露敌人的侵略暴行,典型而具体的事例是不可缺少的,这除在正文中适当穿插之外,还配置了像关于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日军在旅顺的暴行、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等栏目文字。此外还配置了展示敌人暴行的一些图片。这与正文配合得也颇为适当。关于中国人民的反抗方面,也配置了若干文字和图片栏目,如关于台湾军民抗击日本侵略、义和团作战等等,在选材和撰文上也都经过了反复推敲斟酌。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也具有史料价值,“以诗证史”,不失为史学研究的途径之一。在高中历史课中适当作这方面的引导是可取的,能够有助于使学生在抱有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深刻的联想和思考。鉴于此,本课栏目中也特别有所安排,像引录的张维屏关于三元里抗英的诗歌和谭嗣同写于甲午战后的《有感》诗,文字都不太深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该能够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思考。总之,正文和栏目文字、插图之间,虽然从内容结构上说有着主次的不同地位关系,但却是一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栏目文字和插图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舍而弃之,课文正文也就等于缺乏血肉和神韵的骨架了。在把握正文与栏目文字、插图主次关系的基础上,务必将各类内容从整体上都利用起来,并且尽量利用得恰当。
课文中所表述和体现基本学术观点,国内特别是大陆学术界似无公开表示的原则性分歧。如对列强发动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它所表现出来的野蛮、残忍和非正义性,都予以承认和谴责;对于中国爱国军民不屈不挠地坚持反抗外国侵略,付出了巨大牺牲,表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都予以认同和赞扬;对清朝统治者当中昏庸误国、投降卖国的错误行径乃至罪责,都持批判态度。但是在对有些人物的表现、有些事件的真相、有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分歧。例如:
(1)在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在对待鸦片问题上,有着严禁派和弛禁派的分野,这是学术界一般观点。但也有论者认为,当时并不存在一个“弛禁派”,因为道光皇帝主张禁烟,封建官吏只能唯命是听,不会存在一个对立派别。
(2)关于琦善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一般认为他是妥协投降派的典型人物之一。但也有的论者认为,持传统观点者所指责琦善的主要事项并非真实,琦善“卖国”罪名不能成立。
(3)关于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具体情况,如对通常所说的英军在当地的某些罪行、抗英斗争的具体情节和战果等,有的论者认为都有失实之处,并且持论这只是一次保卫家园而非投身一场保卫祖国的战斗。
(4)关于中外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常都认为是在外国胁迫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妥协屈从而致。也有的论者觉得并非完全如此,认为也有清方谈判者缺乏外交常识,懵懂被骗的原因,使本来可以避免的条款却接受下来。这在鸦片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过程中表现尤其典型。
(5)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的战局及相关人物的表现问题,学术界也存在认识上的较大分歧。
(6)关于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密切关联的义和团运动,通常是把它认定为一场民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存在迷信和盲目排外的缺点,但并非主流。有的论者则把它负面的东西看得很重,对义和团基本是持否定态度。如此等等。
课文中对有关争议本身尽量不予涉及,而论述上一般是依据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而不轻易地“标新立异”。教师教学中需要对有关学术史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也是教师学术视野上所应具备的。但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进行学术融入方面的适当处理,不宜游离课文,过多地单纯介绍学术争议,以免使学生觉得无所适从。
至于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有些实际上在上面已经有所涉及。除此以外,还需补充指出两点:一是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与初中课本中已涉及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因为课文的编写就特别注意到与初中知识的照应问题,尽量避免同等层次上的重复,着意于在前有知识基础上的适当拓新和提高。引导学生联系回顾已学过的知识,能够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有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精学课文的基础上,能够进入一个独立思考的更高层次,也就是进行学术思维方面的初步引导和训练。像课文中的“学思之窗”、课后的启发性习题、“单元学习小结”中的“历史感悟”等设置,都与这一立意有关。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用好这些相关设计。当然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去片面追求学术层次,应注意恰当适度。
第2课“抗日战争”介绍
李伟科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史内容非常丰富,历来高中历史教科书都以不少于四课时的篇幅来讲叙。由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历史(Ⅰ)所规定的知识点较多,抗日战争史只能用一课时来讲叙。也就是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中的第2课“抗日战争”。讲叙这一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标志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此前,特别是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以前,国共两党经历了十年内战,蒋介石动员大批军队围剿红军。国共内战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造成可乘之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本课“历史纵横”栏目中列举了四件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侵占整个东北。
1932年1月,日本侵略军袭击中国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1932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大批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民族危机加深。
这个小栏目实际包含了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把它们罗列在一起的目的,主要是说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这也是促使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合作抗战的主要原因。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栏目,造成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危机之中的氛围,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铺垫。
从七七卢沟桥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企图迅速灭亡中国。强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内部的团结。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严重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抗日战争不是哪一党哪一派或哪一个战场的抗战,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
教材中“学思之窗”栏目,列举了从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到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过程的史实,然后提出问题:“从以上史实中可以看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想一想,它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中国的过程有什么必然联系?”教师可以列举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不断深入的过程,两相对照,即可清楚地看出,日本侵略步步深入的过程,也是国共两党走向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
抗日战争存在两个战场。一个是正面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一个是敌后战场,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主。这两个战场都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战场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这时期正面战场的特点是努力抗战与节节败退交织并存,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著名的五大会战。作战是比较积极的,在抗战中起了很大作用:第一,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对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重要作用。第二,鼓舞了民心士气,特别是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御敌。第三,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抗日游击战争。第四,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争取了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但这时期正面战场出现了丧师失地、一溃千里的严重局
面。其原因客观上是敌强我弱,国力相差悬殊;主观上是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采取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二是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这时期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所以,国民党军队虽然在某些战役中取得一些胜利,但总的情况是节节败退。这不仅降低了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地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起了妨碍和破坏抗战的作用。
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结果。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了晋察冀、晋冀鲁豫等十几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相持阶段到来以后,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二、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犯下滔天罪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说历史的借鉴和警示作用。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无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应记住侵华日军这段罪恶的历史,这具有现实意义。
日本侵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杀人、放火、抢劫、强奸,罪行数不胜数。由于教材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只选了日军暴行中的三件事。一是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犯下的最残暴的罪行之一,也是历史教科书的传统内容。二是潘家峪惨案。这是日军侵华期间在敌占区制造的大屠杀惨案。三是日本“七三一部队”。“七三一部队”是日本侵略军的细菌部队,它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解剖、细菌等各种试验,制造细菌武器,残害大批中国人。这三件事只是侵华日军暴行的缩影。这不仅仅是战争的罪行,从令人发指的犯罪手段来看,是灭绝人性的反人类罪行,不仅为中国人民不齿,也为全人类所痛恨,包括日本人民。这些史实促使学生思考导入框中提出的问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略战争,究竟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
讲叙这段历史,应紧密联系现实。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为日军侵华罪行辩护,从东史郎事件,到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再到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引起了中国乃至亚洲人民强烈的反感和谴责。这些都是现实,反映了日本右翼势力掩盖日军战争罪行的企图,不能不让亚洲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和人民警惕。这也正是学习抗日战争历史的现实意义。
三、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列强的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屡战屡败,每次战争的结果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只有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才彻底扭转了一百多年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屡败的局面,第一次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还在于,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大大牵制了日本的军事力量,从而减轻太平洋各战场的压力,为盟军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还表现在中国军队打出国门,进入缅甸,直接抗击侵入缅甸的日军,并取得辉煌的战绩。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介绍
马执斌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学习主题,阐述了近代社会政治领域中发生的重大民主革命事件,并探讨了它们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从中总结出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这一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
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下步入近代社会门槛的,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社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压迫下的中国,国家贫穷落后,人民饱尝苦难。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两大反动势力。因此,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这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大背景。这个历史大背景在前一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已经展现出来。
本单元内容的核心思想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近代中国为什么要发生民主革命?这是一个老问题。对于这个老问题,多数年纪大的人都清楚,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逼出来的。
回顾整个人类历史的足迹,我们不难发现,革命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运动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它既不能凭空制造,也不能随意制止。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发生过许许多多的革命。它们都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统治者不能再照老样子维持下去,被统治者也不能再照老样子生活下去,于是矛盾激化,爆发革命。旧制度被推翻,新制度诞生,社会生产发展了,社会前进了。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句至理名言,形象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真相和规律,同时也阐明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承认社会发展的通常形式是改良。改良是运用调和阶级矛盾的办法促进社会发展,它只能在一种社会制度体内运行。一旦旧的社会制度面临崩溃,新的社会制度即将降生,那时,阶级矛盾尖锐对立,无法调和,旧的社会制度必须让位给新的社会制度。这个任务,社会改良是承担不起来的,只能由社会革命来承担。由此可见,改良和革命的积极作用分别表现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革命虽说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惟一动力,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革命家并不拒绝改良,而改良者往往拒绝革命,特别是在革命高潮到来时。我们认为,一味地推崇改良,贬斥革命的“告别革命”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历史1(必修)》教科书介绍LISHIYI BIXIU JIAOKESHU JIESHAO历史(必修)培训资料然而,“告别革命”论在学术界研究具体历史问题上经常有所反映。有些史学工作者提出,近代中国的问题主要是近代化,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稳定的政治局面。像太平天国这样的农民战争造成混乱、动荡,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因而不利于社会发展。实际上,在近代中国,正是帝国主义的野蛮欺压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让农民群众喘不上气来,活不下去,农民群众是被逼上梁山、扯旗革命的。如果说农民革命只起破坏作用,只能妨碍社会进步,按照这种逻辑推论下去,那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不需要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只要发展工商业,发展科学教育,旧中国就能变成新中国,这可能吗?这个问题,历史已经作出了明确的答案。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多少仁人志士做过强国富民的美梦。他们当中,有许多爱国实业家,为发展民族工商业,让祖国富强,艰苦备尝;有许多正直的科学家,为振兴中华,焚膏继晷,埋头苦干;有许多热情的教育家,呕心沥血,培育祖国富强之花。但是,到头来,他们的努力付之东流;他们的理想化为泡影,美梦难以成真。他们当中许多人就是有了这样的经历之后,转而拥护中国共产党,转而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中。
还有人说:“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暴力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当时中国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康梁所主张的‘君主立宪’之路;一是孙中山主张的暴力革命的道路。现在看来,中国当时如果选择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这就是说,辛亥革命是不必要的。”这种说法首先是违背历史事实,其次是逻辑不通。我们知道,孙中山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革命家。他曾幻想走改良主义的道路,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建议。他的建议遭到李鸿章的冷遇,孙中山改良的美梦破灭之后,他才毅然走上革命道路的。20世纪初年,中国大批知识分子由改良派变为革命派。这就充分说明,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选择。在逻辑上,“如果选择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这是一个假设的、虚拟的前提;“这就是说,辛亥革命是不必要的”,这是一个肯定的、实在的结论。把肯定的、实在的结论,建立在假设的、虚拟的前提上,是违背科学的。这好比把宝塔建在海滩上,怎么能立得住呢?
还有一些西方学者,极力宣扬“侵略有功”论,说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起了“进步”作用。国内也有些人接受这种理论。但是,他们无法否认的事实是,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源于帝国主义的侵略,鸦片走私既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又掠走了中国的大量白银。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列强索取一次比一次更多的赔款,结果帝国主义国家越来越富强,中国越来越贫穷。他们也无法证明,中国不需要首先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取得民族独立,然后才能实现进步和发展。
近代中国的历程表明,最终还是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救亡图强的重任。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强的第一步是运用革命手段改变了旧的社会制度,让国家的命运掌握在人民手里,第二步才是踏上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道路。
近代中国为什么要发生民主革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于年轻人,尤其是高中学生,在如今大众媒体多样化的环境下,弄清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因为它有利于保证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第二点,农民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民主派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最终由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这是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充当中国革命的政治领袖。
第三点,“统一战线、武装力量、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毛泽东选集》第569页《〈共产党人〉发刊词》)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中,我们什么时候正确地运用了这三大法宝,什么时候革命事业就能凯歌高奏,顺利前进;什么时候损害了这三大法宝,什么时候革命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徘徊不前。这是应当牢记的宝贵历史经验。
下面,我们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每一课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供广大历史教师参考。
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本课内容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是不陌生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弄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课本说:“鸦片战争军费和赔款,全部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它包含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剥削两方面内容。教师可根据“资料回放”提供的具体材料,让学生分析理解。
第二,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只要求学生一般了解,不必学得过细。
第三,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教师应引导学生透彻分析、深刻理解。
现行教科书有专门一段文字写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注重知识灌输、思想灌输在编写课本上的反映。高中课标教科书没有直接叙述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而是写了一些能够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的史实。这就便于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具体史实入手,探究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建议教师由多侧面、多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因为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如何对待革命,如何评价革命的问题。
太平军占领清朝统治的半壁河山,建立了强大政权,与清朝分庭抗礼,争夺天下。太平军所到之处,地主官僚,望风而逃,黎民百姓,夹道欢迎。我们说“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是符合事实的。
太平天国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里,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意义。这个新的内容和意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方面,那就是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这个任务,农民阶级虽然不可能彻底完成,但是由于农民阶级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确实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关于太平天国反侵略问题,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不能光想到太平军严惩洋枪队,击毙华尔。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的“学思之窗”和“资料回放”为师生教学双方提供了两个新视角。
“学思之窗”介绍了太平天国领袖们坚持独立、自主、平等外交政策的具体史实。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英国宣布“中立”,其实是持观望态度,“待价而沽”。1853年,英使文翰到天京呈上照会,要求太平天国承认不平等条约,被杨秀清拒绝。太平天国镇江守将罗大纲劝英使“勿助清兵,勿售鸦片”。1861年,一个外国人到天京求见天王,表示外国愿意帮助太平天国灭清,条件是成功之后平分中国。天王果断回答:“我争中国,欲想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
太平天国领袖们在外交上并不保守,他们愿意同外国交往,但是交往必须是平等的。这一点洪秀全和杨秀清做得非常好。杨秀清坚决拒绝英国使者文翰让太平天国承认不平等条约的无理要求。洪秀全对侵略者以帮助太平天国灭清为诱饵,妄图“平分中国”的阴谋,断然拒绝。他的回答,义正辞严,掷地有声。今天,我们读起来,仍然感到振奋。对比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退让的奴颜媚骨,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是击搏云天的雄鹰,清朝统治者是觅食粪土的坤鸡。太平天国领袖们不畏强暴,敢于同侵略者英勇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
“资料回放”介绍了曾经参加过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友人呤利讲的一个故事,臭名昭彰的邓特洋行妄图与太平天国建立鸦片贸易,结果碰壁,于是这家洋行“成为太平天国最激烈的诽谤者”。被敌人反对是好事,它证明太平天国反对鸦片贸易,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坚决的、彻底的。这一点清政府是办不到的。
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这中国大片江山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是,太平天国不予承认,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实际上,中国之所以没有像印度那样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坚持反侵略斗争的结果。
总之,我们说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是有根据的。太平天国反对外来侵略是有效果的。
第二方面,太平天国领袖们主张与各国平等交往,通商贸易,具有近代外交意识,比封闭保守的清朝统治者进步得多。在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赞同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颁布《资政新篇》。这是明确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完整方案,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向西方学习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的共识。而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由农民革命领袖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本身也值得探究。
第三方面,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看,19世纪中叶,亚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太平天国运动同伊朗、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这一点,高中课标教科书没写。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探讨太平天国历史意义时,作为开阔学生的视野自然地点出来。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具体史实入手,在探究中深刻理解。教师可以抓住以下几个具体史实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第一,利用“拜上帝”宗教发动群众,这是因为农民阶级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理论,采用落后的方式制造革命舆论。
第二,《天朝田亩制度》虽然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充满小农经济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产品归公,是矛盾的。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所以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第三,《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农民群众不会产生热情去实现它。
第四,天京事变反映了农民缺乏政治远见,不能居安思危,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革命进取心衰退,这些是历史上农民革命战争经常犯的错误,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的典型表现。
第2课“辛亥革命”,本课内容对于高中教师来说不算难,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辛亥革命起因时会涉及到清廷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清廷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本意是为了巩固皇基,阻止革命,然而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此处强调的是清廷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客观作用,这对于清廷来说是事与愿违的。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点,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建议教师把辛亥革命同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后都出现长时期多次数的封建势力复辟,而在中国,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两次复辟都是短命的。这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确实深入人心。
第三,“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个结论很简单,建议作些具体分析。首先,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运用的思想武器是十七八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进化论和天赋人权论。这些理论到了20世纪初期早已过时了,它们解决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痴心求助帝国主义,经常把反满与反封建并提,说明他们没有认清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本质,对真正的敌人认识不清。他们看不到工人和农民的伟大力量,认识不到20世纪初期世界已经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他们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联络会党和清政府的新军、甚至军阀上,从而背离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中国的基本国情,企图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实际上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失败是必然的。其次,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组织状况十分涣散,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缺乏纪律性,没有统一的意志。中华民国成立后,章太炎就宣扬“革命成功,革命党消”,许多革命党人革命意志衰退,醉心当官。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同盟会改组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工作由宋教仁主持。而宋教仁醉心于拉选票,搞议会政治,吸收了许多封建余孽,把革命的宗旨抛到九霄云外。
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讲的是由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一段历史,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概念弄清。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改变,中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仍需进行。但是,这个革命任务需要由新的先进阶级及其政党来组织、领导。这样,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就历史地落到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历史经验,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订出革命的正确路线、方针、策略,从而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新”在领导革命的阶级和政党是新的,指导革命的理论是新的。
第二,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及其伟大意义。
第四,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和教训。
第五,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大意义何在?
第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胜利具有哪些伟大的历史意义?
以上这些问题,对高中历史教师都没有什么难的。所以,我们只提出问题,供教师参考。
第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抗日战争爆发讲到解放战争胜利。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基本策略,贯彻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恶劣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它的基本经验是什么?这里所说的基本经验,就是毛泽东所说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本文摘自新课程教师培训手册之一历史必修1·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