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我的母亲74

《我的母亲》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文绉绉、 绰号、 庶祖母、 吹笙、 摹画、 眼翳、 舔去、 侮辱、广漠 、宽恕等词语。

2、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3、 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4、感悟作品人文内涵,联系生活体验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

1、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3、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绰号、 庶祖母、吹笙、摹画、眼翳、舔去、 侮辱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 、管束、气量、广漠、宽恕、质问、文绉绉、仁慈、侮辱

二、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62年在台湾病逝。

三、题目解读

这个题目对于大家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从小学到初中,我们不止一次以此为题写过作文。谁来谈谈,这样的文章在写作中应注意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看似很容易写的一个题目,真正下笔时需要注意的还真不少。既是写“母亲”就要抓住母亲不同于“父亲”、“朋友”等人的特点:温柔、细腻、对“我”报有深深的爱。她应具有天下母亲的共性;既是“我的”母亲,必有不同于他人母亲的独特之处。她还应有自身的个性。只有把握好这两点,才能塑造真实、感人、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就来与作品对话,感受文中的母亲形象。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给出默读提示及要求:

抓住关键句、段。可做圈点勾画。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参考文中语句)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概括:“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2、围绕“严师”、“慈母”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讨论、概括、解答。

明确: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3、本文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

学生跳读课文、思考、明确: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开头两段交代了自己的性格及成因,第三段写自己的童年生活缺少娱乐。文章最后一段写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

五、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通过讨论、质疑,确定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上述问题: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结尾一段与此照应。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突出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在这样单调、苍白、缺乏快乐的童年生活中,母亲给予我的关爱与教育更显得弥足珍贵。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儿子对母亲的热爱、怀念、感激之情。)是的,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请同学们合作研讨: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是怎样实现的。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明确:

1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大体可从两个方面来谈:○

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如有些语句就饱醮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等等。②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总之,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六、布置作业

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母亲”之作甚多。请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阅读并写读书随感,在作文课上把你选择的文章推荐给大家。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我的母亲》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文绉绉、 绰号、 庶祖母、 吹笙、 摹画、 眼翳、 舔去、 侮辱、广漠 、宽恕等词语。

2、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3、 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4、感悟作品人文内涵,联系生活体验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

1、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3、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绰号、 庶祖母、吹笙、摹画、眼翳、舔去、 侮辱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 、管束、气量、广漠、宽恕、质问、文绉绉、仁慈、侮辱

二、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62年在台湾病逝。

三、题目解读

这个题目对于大家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从小学到初中,我们不止一次以此为题写过作文。谁来谈谈,这样的文章在写作中应注意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看似很容易写的一个题目,真正下笔时需要注意的还真不少。既是写“母亲”就要抓住母亲不同于“父亲”、“朋友”等人的特点:温柔、细腻、对“我”报有深深的爱。她应具有天下母亲的共性;既是“我的”母亲,必有不同于他人母亲的独特之处。她还应有自身的个性。只有把握好这两点,才能塑造真实、感人、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就来与作品对话,感受文中的母亲形象。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给出默读提示及要求:

抓住关键句、段。可做圈点勾画。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参考文中语句)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概括:“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2、围绕“严师”、“慈母”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讨论、概括、解答。

明确: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3、本文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

学生跳读课文、思考、明确: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开头两段交代了自己的性格及成因,第三段写自己的童年生活缺少娱乐。文章最后一段写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

五、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通过讨论、质疑,确定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上述问题: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结尾一段与此照应。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突出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在这样单调、苍白、缺乏快乐的童年生活中,母亲给予我的关爱与教育更显得弥足珍贵。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儿子对母亲的热爱、怀念、感激之情。)是的,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请同学们合作研讨: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是怎样实现的。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明确:

1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大体可从两个方面来谈:○

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如有些语句就饱醮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等等。②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总之,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六、布置作业

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母亲”之作甚多。请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阅读并写读书随感,在作文课上把你选择的文章推荐给大家。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相关文章

  • 重视"那个人",不要忽略"我"
  •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情感性较强的写人散文所占篇幅不少.在阅读教学中,这类散文理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文中写作的"那个人",即写作对象.客体:一是"我",即作者.写作主体.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一定 ...查看


  • 胡适文章读后感
  • 胡适文章读后感 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是名与 ...查看


  • 作文素材一,胡适
  •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自取的名"适"与字"适之",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 ...查看


  • 胡适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 胡适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谢 泳 如同鲁迅研究一样,胡适研究在中国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它和思想有关."左"的时候要鲁迅,"右"的时候要胡适,至到今天,胡适在正式的官方文件或者政治视野中,还很难说是一个 ...查看


  • 胡适夫人江冬秀传奇
  • 胡适夫人江冬秀传奇 阅读:931 回复: 1 楼主 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竟娶了个乡村小脚夫人,不能说不是一件奇闻. 胡适的夫人江冬秀,一八九零年出身于旌德江村,父亲江世贤早年辞世.母亲吕贤英是庙首吕朝瑞(探花).吕佩芬父子翰林的后裔.江 ...查看


  • 胡适[我的母亲]赏析
  • 胡适<我的母亲>赏析 <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中的<四十自述>.作者写的是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之下成长的往事,字里行间突现了母亲对作者深深的爱和严格的教育. 读 ...查看


  •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 思想就是知识 作为一个破万卷的读书人,老先生对读书的态度是绝对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读书方法.最让我感触的一句话就是:"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 ...查看


  • 胡适与金钱
  • 作者:陈新 名人传记 2008年03期 一 胡适五岁丧父,母亲作为后母主持一家四代二十多口人的家庭.胡适回忆道:"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先母于日用出入,虽一块豆腐之细,皆令适登记,俟诸兄 ...查看


  • 胡适与白话文
  • 黄侃与胡适的"文""白"之争 □ 王统富 五四时期围绕白话文运动的那场狡黠.机巧.趣味与智慧又充满硝烟的争论,以黄侃与胡适之间的争论最为吸引人. 胡适是五四白话文运动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反对白话文运 ...查看


  • 鲁迅与胡适:中国两类现代知识分子的个案比较
  • 鲁迅与胡适:中国两类现代知识分子的个案 比较 时下的学者总是喜欢把鲁迅与胡适对立起来,以为不以此则不能体现出两人在中国现代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等问题的重大意义.我是不太赞同"胡适还是鲁迅"这种二元思维式的提法的.此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