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资格证说课稿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气体摩尔体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

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

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实际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关系,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总是从特殊开始的。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在了解决定体积因素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计算。

(2) 能力目标: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与交流。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气体摩尔体积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概念中要素又多,而学生的相关知识较少,不少学生还有一个错误的前概念(他们认为和摩尔质量相似,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不同),所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较大。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气体的摩尔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二.说教法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

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气体的摩尔体积这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我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了对比,推理,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

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概念的个性和共性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新课程

通过前一节摩尔质量的学习,将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联系在一起。那么,物

质的体积与微观粒子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给出一些物质的数据(0 ℃、101 kPa),要求学生利用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求出体积,填好表中空格。(可将学生分为3~4组分别完成。)

启发学生分析研究所得的数据,发现规律性。

2.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归纳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有三个因素:

① 物质粒子的多少;②物质粒子本身的大小;③物质粒子之间距离的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述计算中,物质的粒子都一样多,所以只有后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3.然后利用多媒体:[投影]固体Fe、液体H2O、气体CO2粒子间距示意图(引导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固体、液体粒子间距比气体粒子间距小得多。) [教师引导]通过分析发现,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从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得出:在上述条件下气体体积近似相等且约为22.4 L。

[设问]在其他条件下,气体是否也遵循这个规律呢?(从而引入气体摩尔体积)

4.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5.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体摩尔体积

一 、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三个因素:

①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多少;②微粒间的距离;③微粒本 身的大小。

二、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Vm=22.4L/mol

2、公式:V=Vm×n n表示气体物质的量

3、注意:①条件是标准状况下,即O℃、1.01×105Pa;②描述对象是1mol任何气

体;③结论是体积约是22.4L。④温度、压强对气体体积的影响:温度越高,压强

越小→气体体积越大(实质:分子间距离增大)

三、阿伏加德罗定律1、定义: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注意:应用对象是任何气体,条件是温度、压强和体积都相同、结论是气体的分子

数相同,也即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材料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氧化还原反应》。【板书题目】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

第三节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基本概念领域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初中已学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学习进行学习的,并为后续学习有关原电池、电解池等知识奠定基础。

高一学生正处在十六、七岁的年龄阶段,探究意识强烈,并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我为本节课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

会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

苟的科学态度。

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跨度比较大,尤其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知识了解不多,有关共用电子对偏移的知识比较陌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尤其是偏移)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一过程和方法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电子得失、化合价等知识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但不系统。通过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在本节课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归纳法(有实验的就是实验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为此我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进行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ppt展示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引出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情景使新的知识建立在已有的学习知识之上。

(二)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建立:

在展示了初中学习过的几道方程式后,引导学生回顾原有的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的得失;在这之后在展示高中学过的,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却不符合“氧的得失”这一含义的方程式,导致学习知识前后的矛盾,并根据这一矛盾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而这一组合与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升降考虑。结合给出的几道方程式,用实例证明氧化还原反应就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表现就是化合价发生变化。

(三)氧化剂和还原剂概念的建立:

学生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的过程中有电子的转移,表现为化合

价的变化后,创设问题:对于化学式中,反应物电子的得到或失去该怎样称呼呢?提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学生对这反应方程式,更加直观的看到,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做为氧化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做为还原剂。在这之后在介绍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四)小结与归纳:

1,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表现为反应物化合价的升降;

2, 反应物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为氧化剂;反应物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为还原剂。

四,说板书:

1,氧化还原反应为氧的得失;

2,氧化还原反应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降;

3,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

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 说教材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设计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综合上述原因,本节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

(1).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说教法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原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法。

三.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

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播放有关门捷列夫的录像,提出问题。

门捷列夫的伟大成就是什么?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哪种依据更科学?

(2)元素周期表。

[过渡]我们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可见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结合1~18号元素原子结构)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这张元素周期表。

[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有多少横行、纵行?

[教师]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18个纵行,除了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族。

[提问]共多少族?(16)

[提问]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依据为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在一个横行里。 [提问]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学生]周期序数等于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

[教师]如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板书]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学生看元素周期表]

[教师]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短周期,4、5、6周期称为长周期,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请大家根据自己绘制的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内容。

[

包括氢和氦,第7周期尚未填满外,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碱金属开始,逐步过渡到最外层电子数为7的卤素,最后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稀有气体结束。

需作说明的是:第6周期中,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第7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元素铹(Lr),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也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为了使表的结构紧凑,将全体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分别按周期各放在同一个格内,并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把它们分两行另列在表的下方。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

后的各种元素,多数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元素,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

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来的元素共有112种,而事实上现在发现的元素还有:114号、116号、118号元素。

[学生活动,教师板书]

[教师]罗马数字Ⅰ、Ⅱ、Ⅲ等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族序数。[教师]A、B又分别表示什么呢?

[学生]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

[教师]什么是主族?什么是副族?

[学生]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总结]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3)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我们把Ⅰ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请同学们观察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思考]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相同?

[学生] 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应。

[教师]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教师]观察钾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金属钾的性质,并与钠的性质进行比较。

[学生]钾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ⅠA族,与钠元素处于同一主族,并且,它应该比金属钠更容易失去电子,如果与水反应,应该更剧烈。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产生好奇和疑惑,议论纷纷且探究热情高涨。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步骤]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水至其体积的1/2,然后分别加入绿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钾和金属钠,用表面皿盖在培养皿口上,注意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记录所发生的现象。待冷却后,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入2~3滴酚酞,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记录现象。

[思考与交流]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学生]有关系。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且还原性增加

[教师]由上表可见,碱金属在物理性质上也表现出一些相似性和规律性。

总结1.我们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通过讨论周期中第一主族(碱金属)的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大家应该,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存在必然的联系。我们可以说结构决定性质,究竟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从结构能不能推导了元素的性质?我们将在下节卤族元素学习中验证一下。

六 板书设计

化学键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离子键,位于高一化学必修2

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键是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

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也已经知道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离子键的相关概念。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 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法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

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讨论

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 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习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

6、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板书设计

化学键

一、离子键

Na+Cl2===2NaCl

1、定义: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成键本质:静电作用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

形成条件: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

存在物质:离子化合物

二、电子式

1、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a 原子

b 离子(阴、阳离子)

2、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

离子化合物(AB,A2B,AB2型)

AB型离子化合物:

AB2型离子化合物:

A2B型离子化合物:

注意:

1.离子须标明电荷。

2.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3.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来。

4.不能把“”写成“====”。

5.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等效平衡》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等效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

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中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这一部分的内容,在高考中出现的机率较大,并且出现机率以等效平衡最大,但是等效平衡也是学生学习最困难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等效平衡概念的建立,理解常见的等效平衡类型,掌握分析平衡问题的方法。

2. 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等效平衡概念和类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利用例题逐层递进,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 等效平衡作为化学平衡理论教学的一部分,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我觉得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和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这样才会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因此,我将本节的难点确定如下:

1. 教学重点:等效平衡概念的建立

2. 教学难点:等效平衡的应用,有关等效平衡的计算

二、说教法

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初三和高一两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溶解平衡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原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法。

三、说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调动学生积极性,设置教学情境

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发言、积极思维,同时训练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观察分析能力。

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是什么?什么是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2、理论探索

通过例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得到结论:条件一定,起始量不同,反应途径不同,但达到新平衡时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仍然相等。(注意:这里的“含量”可以指物质的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分数等,但不指物质的量浓度,这里特别要给学生强调清楚)

例题2:在某一温度下,体积可变的容器中

例题3:在某一温度下,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

等效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的同一可逆反应中,不管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在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仍然相等。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等的可逆反应而言,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只要由极端假设法确定出的初始量和参照体系中的物质的量对应相等,即可达到该条件下的等效平衡。(实为等同平衡)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等的可逆反应而言,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只要由极端假设法确定出的初始量和参照体系中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即可达到该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的可逆反应而言,无论是在恒温恒容还是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只要由极端假设法确定出的初始量和参照体系中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同,即可达到该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四、板书设计

水的电离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电离。【板书题目】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水的电离》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教材将其安排在电离平衡以及强弱电介质之后,是为了便于衔接,并且为后面的盐类的水解的本质以及书写盐类水解的电离方程式打下基础,并且也为后面学习原电池的原理提供可靠地基础。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我确定出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2.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纯水及溶液中离子浓度及溶液pH、离子积常数的有关

计算及换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的离子积、c(H+)、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难点:水的离子积,有关pH的简单计算

二、说教法:

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初三和高一两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电离平衡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一边分析一边讲解的方式,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讨论启发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并且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演示以及板书分析比较相结合的方式相结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发挥以突破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引言]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一些pH的知识,现在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溶液的pH与酸碱性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投影显示]

[过渡]这节课的标题是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那么溶液的pH与水的电离有关系吗?我们学习完本节的内容就知道了。

[板书]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一、水的电离

[提问]什么样的物质才能发生电离?

[生]电解质。

[师]本节的标题为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那么水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 [生]弱电解质。

[师]弱电解质的电离有什么特点?

[指定学生回答,并由其他学生补充]

①不能完全电离;②电离过程可逆,存在电离平衡;③条件改变时,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讲述]水的电离也具有以上特征,水中也存在着电离平衡。

[板书]H2O+H2++OH-

简写为H2+-

[电脑模拟显示]水的电离平衡的建立。

[师]大家能根据水的密度求出纯水的浓度吗?请大家求一下是多少mol·L-1? [学生活动]1000 g·L-1/18 g·mol-1=55.56 mol·L-1

[师]实验证明,25℃时,1升水中只有1×10-7mol的水分子发生电离,那么纯水电离出的H+及OH-浓度是多少呢?

[生]均为1×10-7mol·L-1

+-[师]可见水的电离程度是很小的。在一定温度时,c(H)与c(OH)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通常我们把它写作KW,叫水的离子积常数。

[板书]1.水的离子积常数

Kw=c(H+)·c(OH-)叫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问]已知25℃时,水电离出的H+和OH-浓度均为1×10-7mol·L-1,那么在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为多少?

[生]1×10-14

[板书]25℃时,Kw=1×10-14

[讲述]虽然c(H+)和c(OH-)都有单位,但水的离子积常数是没有单位的,在计算时,注意别画蛇添足。

[问]影响弱电解质电离的因素有哪些?

[生]浓度、温度

[问]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平衡如何移动?

[生]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使c(H+)与c(OH-)均增大,因此水的离子积常数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师]指出:水的离子积只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与浓度无关。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电离平衡知识讨论影响水的电离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2.影响水的电离的因素。

[投影]改变下列条件水的电离平衡是否移动?向哪个方向移动?水的离子积常数是否改变?是增大还是减小?

①升高温度 ②加入NaCl ③加NaOH ④加HCl

[学生讨论]

[答案]①平衡正向移动,离子积增大;②平衡不移动,离子积不变;③平衡逆向移动,离子积不变;④平衡逆向移动,离子积不变。

[小结并板书]a.升高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增大。

[讲述]实验证明,在100℃时,水的离子积为1×10-12

[板书]100℃时,Kw=1×10-12

b.加入某些盐,促进水的电离,Kw不变。

[提问]水中加入酸后,就成了酸溶液,此时溶液中还有OH-吗?

[生]有。

[过渡]既然酸溶液中有OH-,碱溶液中有H+,那么为什么溶液还有酸、碱之分呢?酸或碱溶液中的H+和OH-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学习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

[讲述]由于酸、碱或盐溶液中都同时存在着H+和OH-,而且水的离子积与浓度无关,

-在水中加酸时,水的电离平衡移动后,OH浓度减小了,但溶液中H+浓度增大了,在水

中加碱水中OH-浓度增大,H+浓度减小,但在酸或碱的稀溶液中,H+浓度和OH-浓度的

乘积始终等于水的离子积,在25℃时,为1×10-14。

[师]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1. 0.1 mol·L-1的NaOH溶液中,c(OH-)=? c(H+)=? 由水电离出的c(OH-)

+

水=? c(H)水=?

2. 0.1 mol·L-1的H2SO4溶液中,c(H+)=? c(OH-)=? 由水电离出的c(OH-)水=? c(H+)水=?

3. 0.1 mol·L-1的NaCl溶液中,c(H+)=? c(OH-)=?

[说明]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水的离子积均指25℃的数值。

[答案]1.c(OH-)=0.1 mol·L-1 c(H+)=10-13mol·L-1 c(OH-)水=1×10-3mol·L-1

c(H+)水=1×10-13mol·L-1

2.c(H+)=0.2 mol·L-1 c(OH-)=5×10-14mol·L-1 c(OH-)水=5×10-14mol·L-1

c(H+)水=1×10-14mol·L-1

3.c(H+)=1×10-7mol·L-1 c(OH-)=1×10-7mol·L-1

[讨论]从以上练习可以看出,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的H+、OH-浓度有何关系?在酸、碱或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OH-浓度有何关系?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指定学生回答,并由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总结] [板书]a.溶液中c(H+)>c(OH-),且c(H+)>10-7mol·L-1时,溶液显酸性。 b.溶液中,c(OH+)>c(H+),且c(OH-)>10-7mol·L-1时,溶液显碱性。

c.溶液中,c(OH-)=c(H+)=1×10-7mol·L-1时,呈中性。

d.无论在什么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浓度总等于水电离出的OH-浓度。

[布置作业]课本习题一、1、2 三、1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一、水的电离

H2O+H2++OH-

简写为:H2+-

1.水的离子积常数

Kw=c(H+)·c(OH-)叫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25℃时,Kw=1×10-14

2.影响水的电离的因素

a.升高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增大。

b.加入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Kw不变。

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

a.溶液中c(H+)>c(OH-),且c(H+)>10-7mol·L-1时,溶液显酸性。

b.溶液中c(OH-)>c(H+),且c(OH-)>10-7mol·L-1时,溶液显碱性。

c.溶液中c(H+)=c(OH-)=1×10-7mol·L-1时,溶液显中性。

d.无论在什么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浓度总等于水电离出的OH-浓度。

盐类水解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盐类水解》。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盐类水解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以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的水解,这样的安排既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又能使学生对平衡原理和弱电解质概念进行具体应用。同时,盐类水解的知识又与后续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紧密相连。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我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学会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根据教材的地位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盐类水解是前面学过的许多知识的综合利用。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与高一时所学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有所不同,同时需考虑盐类的水解的本质,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盐类水解的本质,

难点是: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溶液的pH等知识。但由于知识的前摄效应,又会给本节内容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比如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盐是中和反应的产物则学生易误解盐溶液一定呈中性等。

本节课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开展学习活动,结合实验,层层导入,最终让学生懂得盐类水解的本质。这种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并使知识系统化。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纯水显中性,但是加入碳酸钠这种盐形成的溶液却显碱性,其他的盐溶液会显什么性呢?

(二)师生互动,传授新知。

1.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有的盐溶液显中性,也有的盐溶液显酸性或碱性。使学生首先由实验对盐类的水解有一个感性认识。

2.讨论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得出: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显碱性、强酸强碱盐显中性。(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

3.探究盐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1)提出问题: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是什么呢?

(2)分析讨论:让学生分组分别讨论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 教师给出提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促使水的电离,使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不相等,从而使溶液呈酸碱性。(通过讨论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全面的认识盐类的水解。讨论后由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

4.引出水解的定义和本质

通过分析盐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引出并归纳盐类水解的定义和本质。

分析时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盐类水解的过程,使微观宏观化,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通过分析,由学生得出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

(三)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由学生归纳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炼本节课的精华。

四、板书设计:

一、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溶液呈中性的有:NaCl 、 Na2SO4

溶液呈酸性的有:NH4Cl 、 AlCI3

溶液呈碱性的有:CH3COONa 、 NaHCO3

二、盐类的水解

1、定义:

盐电离出来的离子(弱酸根离子或弱碱根离子),与水电离出的或结合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盐类的水解。

2、实质:

生成弱电解质,促进水的电离。(导致C(H+)≠C(OH-),建立了新的平衡体系——盐类的水解平衡)

3、盐类水解的规律:

有弱方水解,无弱不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4、盐类水解反应的方程式:

盐+水 酸 + 碱

五、布置作业

原电池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电池》。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高二化学课本(必加选修)第四章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电池理论是电化学的基础,是高中化学也是本章中的重点。学习本节内容,既可以加深对氧化还原理论的理解,又能用此原理去解释很多问题。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我确定出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能解释和判断;

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

了解金属腐蚀,知道常见的金属防护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现象观察、自主阅读提高分析、联想、迁移及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学以致用的观点,学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形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二、说教法: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经过初三和高一两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在本节课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和归纳探究法。

三、说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美丽的音乐贺卡,然后去掉电池,与锌—铜原电池相连,也能发出动听的音乐。从而说明钮扣电池与铜—锌原电池原理相同。那么,原电池是怎样构成的,它的工作原理又如何呢?以此创造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自然过渡到原电池构成及原理的学习中。(约3分钟)

2、探究阶段

取定实验主题:H2SO4分别滴在Zn片、Cu片上,观察现象,然后将Cu 、Zn片用一根导线相连,再观察,接着在导线间连入一个电流计指针偏转,设问: ⑴ 电流是如何产生的?电子流动方向?电池电极名称的确定?

⑵ Zn片发生什么化学反应?是什么作用?换其他物质行吗?

⑶ Cu片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是什么作用?换其他物质行吗?

⑷ H2SO4溶液是否参加了化学反应?是什么作用?换其他物质行吗? ⑸ 能量转化?(约10分钟)

3、实施总结阶段

根据以上问题的解答,可再进一步设计实验:

① 把以上电极铜片也改为锌片。

② 把以上实验用的电解质溶液换成稀盐酸。

③ 把以上实验用的电极换成铁片和碳棒等,

通过现象比较,可以得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较活泼金属作负极流出电子,经过导线流向用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导体)做的电极(正极);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同时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即:

⑴ 有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做电极。

⑵ 有两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

⑶ 形成闭合回路。(约12分钟)

4、知识扩展应用

提供制作小电池素材:番茄、铜片、铝片、导线、耳机构成闭合回路,通过耳机能听到“嘎嘎”声等,联系到生活中常见的干电池引出原电池的应用—各种各样的化学电源,对常见几种电池作简单介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环保意识。(约7分钟)

5、小结

对本节课要点作出总结,让学生有的放矢,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1) 组成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电极名称、电子流向。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3)启发式总结:可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约3分钟)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 原电池原理及应用

(第一课时)

一、 原电池

1、电极反应

负极:锌片 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 2H++2e-=H2(还原反应)

总反应式:Zn+2H+= Zn2++H2

电子由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⑴ 由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作电极。

(2)有电解质溶液

⑶ 形成闭合回路,能自发发生氧化反应

3、原电池原理

较活泼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

子从较活泼金属(负极)流向

较不活泼金属(正极)。

二、化学电源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反应热》。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含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本节内容还为以后学习燃烧热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打下基础,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后面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效果。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我确定出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

学生在必修二中已经学习过断开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放出能量,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化学反应过程中有能量变化这一事实已经接受并认可,但只有定性的认识,没有定量的认识和计算。

因此我采用对比法,探究法,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把接受知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探究过程留给学生;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在讲授的过程中,注重遵循启发式原则,精心设计知识台阶,减缓知识坡度,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三、说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教学情境

演示实验:玻棒点酒精灯。并提问:谁都知道,要点燃酒精灯,只要划根火柴就可以了。但用玻璃棒也能点燃酒精灯,这你信不信?酒精达到着火点的能量来自哪里?

观察、思考、讨论并得出答案: 能量来自化学反应。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总结: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要点,培养自学能力

3、问题探究:幻灯片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a、什么叫反应热?它与焓的关系是什么?它的符号和单位是什么?

b、思考:∆H为“-”或∆H为“+”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是降低?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规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是环境 ? 由此讲解焓变与反应热,归纳小结并板书。

4、让学生自主思考和相互交流(反应热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得出答案:首先取决于化学键的强弱;对一个特定反应,也与反应物的质量和各物质的聚集状态等有关。

5、最后引申出:如何在化学方程式中正确反映热量变化

6、归纳小结,突出重点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符号: ΔH ,单位:kJ/mol 或 kJ•mol-1

研究方法:a:实验法:直接测量测量的仪器叫量热计

b:计算法

若反应体系的能量减少(放热反应)

则△H为“-” 值,即△H

若反应体系的能量增加(吸热反应)

则△H为“+”值 ,即△H>0

总结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以及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四、板书设计: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 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 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硫酸铜结晶水含量测定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硫酸铜结晶水含量测定》。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硫酸铜结晶水含量测定》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中第一单元实验一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以及化学键等知识的基础上介绍的,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入新知识。通过本节的介绍,意在使学生对晶体的知识有所了解,对物质的一些性质有进一步认识。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我确定出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电子天平、瓷坩埚、研钵、干燥器等仪器的操作技能,以及恒重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操作,认识观察、测量、实验条件的控制、数据处理等科学方法。

(2)通过实验报告的书写,认识书写实验报告的一般要求、规范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操作,体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对实验的意义。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干燥操作与恒重操作。

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数据处理。

二、说教法

高三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经过三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在本节课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和归纳探究法。

三、说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引入: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定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

方法以及仪器的使用。在操作前,先请同学们回忆测定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原理?并思考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需要那些实验用品?

学生交流:实验原理。硫酸铜晶体加热到150℃左右时将全部失去结晶水,根据

加热前后的质量差,可推算出其晶体的结晶水含量,等等。

补充讲解:电子天平、研钵、干燥器等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加热、恒重等基本操作要点。

师生交流:教师演示研钵、天平、瓷坩、干燥器操作方法,学生模仿练习。 实验操作: 学生按下列步骤实验,研磨→称量→再称→加热 → 再称 →再加热

→ 再称重→计算。

巡视指导: 称前研细——为什么? 小火加热——为什么?在干燥器中冷却—

—为什么?能不能用试管代替坩埚——理由?加热要充分但不“过头”——

原因?等等。

师生交流:那些操作可能会引起实验误差?

作业:(1)书写实验报告。(2)请分析上述几种情况操作测得(结晶水)与晶体

所带结晶水实际含量相比较,是偏大、偏小、还是没有影响?

四、板书设计:

实验二 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用品

四、操作步骤与仪器

五、误差

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气体摩尔体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

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

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实际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关系,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总是从特殊开始的。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在了解决定体积因素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计算。

(2) 能力目标: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与交流。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气体摩尔体积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概念中要素又多,而学生的相关知识较少,不少学生还有一个错误的前概念(他们认为和摩尔质量相似,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不同),所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较大。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气体的摩尔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二.说教法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

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气体的摩尔体积这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我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了对比,推理,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

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概念的个性和共性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新课程

通过前一节摩尔质量的学习,将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联系在一起。那么,物

质的体积与微观粒子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给出一些物质的数据(0 ℃、101 kPa),要求学生利用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求出体积,填好表中空格。(可将学生分为3~4组分别完成。)

启发学生分析研究所得的数据,发现规律性。

2.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归纳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有三个因素:

① 物质粒子的多少;②物质粒子本身的大小;③物质粒子之间距离的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述计算中,物质的粒子都一样多,所以只有后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3.然后利用多媒体:[投影]固体Fe、液体H2O、气体CO2粒子间距示意图(引导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固体、液体粒子间距比气体粒子间距小得多。) [教师引导]通过分析发现,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从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得出:在上述条件下气体体积近似相等且约为22.4 L。

[设问]在其他条件下,气体是否也遵循这个规律呢?(从而引入气体摩尔体积)

4.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5.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体摩尔体积

一 、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三个因素:

①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多少;②微粒间的距离;③微粒本 身的大小。

二、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Vm=22.4L/mol

2、公式:V=Vm×n n表示气体物质的量

3、注意:①条件是标准状况下,即O℃、1.01×105Pa;②描述对象是1mol任何气

体;③结论是体积约是22.4L。④温度、压强对气体体积的影响:温度越高,压强

越小→气体体积越大(实质:分子间距离增大)

三、阿伏加德罗定律1、定义: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注意:应用对象是任何气体,条件是温度、压强和体积都相同、结论是气体的分子

数相同,也即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材料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氧化还原反应》。【板书题目】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

第三节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基本概念领域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初中已学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学习进行学习的,并为后续学习有关原电池、电解池等知识奠定基础。

高一学生正处在十六、七岁的年龄阶段,探究意识强烈,并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我为本节课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

会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

苟的科学态度。

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跨度比较大,尤其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知识了解不多,有关共用电子对偏移的知识比较陌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尤其是偏移)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一过程和方法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电子得失、化合价等知识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但不系统。通过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在本节课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归纳法(有实验的就是实验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为此我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进行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ppt展示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引出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情景使新的知识建立在已有的学习知识之上。

(二)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建立:

在展示了初中学习过的几道方程式后,引导学生回顾原有的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的得失;在这之后在展示高中学过的,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却不符合“氧的得失”这一含义的方程式,导致学习知识前后的矛盾,并根据这一矛盾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而这一组合与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升降考虑。结合给出的几道方程式,用实例证明氧化还原反应就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表现就是化合价发生变化。

(三)氧化剂和还原剂概念的建立:

学生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的过程中有电子的转移,表现为化合

价的变化后,创设问题:对于化学式中,反应物电子的得到或失去该怎样称呼呢?提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学生对这反应方程式,更加直观的看到,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做为氧化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做为还原剂。在这之后在介绍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四)小结与归纳:

1,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表现为反应物化合价的升降;

2, 反应物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为氧化剂;反应物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为还原剂。

四,说板书:

1,氧化还原反应为氧的得失;

2,氧化还原反应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降;

3,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

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 说教材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设计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综合上述原因,本节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

(1).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说教法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原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法。

三.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

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播放有关门捷列夫的录像,提出问题。

门捷列夫的伟大成就是什么?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哪种依据更科学?

(2)元素周期表。

[过渡]我们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可见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结合1~18号元素原子结构)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这张元素周期表。

[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有多少横行、纵行?

[教师]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18个纵行,除了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族。

[提问]共多少族?(16)

[提问]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依据为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在一个横行里。 [提问]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学生]周期序数等于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

[教师]如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板书]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学生看元素周期表]

[教师]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短周期,4、5、6周期称为长周期,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请大家根据自己绘制的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内容。

[

包括氢和氦,第7周期尚未填满外,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碱金属开始,逐步过渡到最外层电子数为7的卤素,最后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稀有气体结束。

需作说明的是:第6周期中,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第7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元素铹(Lr),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也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为了使表的结构紧凑,将全体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分别按周期各放在同一个格内,并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把它们分两行另列在表的下方。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

后的各种元素,多数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元素,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

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来的元素共有112种,而事实上现在发现的元素还有:114号、116号、118号元素。

[学生活动,教师板书]

[教师]罗马数字Ⅰ、Ⅱ、Ⅲ等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族序数。[教师]A、B又分别表示什么呢?

[学生]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

[教师]什么是主族?什么是副族?

[学生]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总结]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3)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我们把Ⅰ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请同学们观察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思考]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相同?

[学生] 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应。

[教师]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教师]观察钾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金属钾的性质,并与钠的性质进行比较。

[学生]钾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ⅠA族,与钠元素处于同一主族,并且,它应该比金属钠更容易失去电子,如果与水反应,应该更剧烈。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产生好奇和疑惑,议论纷纷且探究热情高涨。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步骤]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水至其体积的1/2,然后分别加入绿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钾和金属钠,用表面皿盖在培养皿口上,注意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记录所发生的现象。待冷却后,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入2~3滴酚酞,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记录现象。

[思考与交流]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学生]有关系。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且还原性增加

[教师]由上表可见,碱金属在物理性质上也表现出一些相似性和规律性。

总结1.我们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通过讨论周期中第一主族(碱金属)的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大家应该,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存在必然的联系。我们可以说结构决定性质,究竟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从结构能不能推导了元素的性质?我们将在下节卤族元素学习中验证一下。

六 板书设计

化学键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离子键,位于高一化学必修2

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键是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

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也已经知道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离子键的相关概念。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 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法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

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讨论

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 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习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

6、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板书设计

化学键

一、离子键

Na+Cl2===2NaCl

1、定义: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成键本质:静电作用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

形成条件: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

存在物质:离子化合物

二、电子式

1、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a 原子

b 离子(阴、阳离子)

2、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

离子化合物(AB,A2B,AB2型)

AB型离子化合物:

AB2型离子化合物:

A2B型离子化合物:

注意:

1.离子须标明电荷。

2.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3.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来。

4.不能把“”写成“====”。

5.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等效平衡》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等效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

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中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这一部分的内容,在高考中出现的机率较大,并且出现机率以等效平衡最大,但是等效平衡也是学生学习最困难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等效平衡概念的建立,理解常见的等效平衡类型,掌握分析平衡问题的方法。

2. 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等效平衡概念和类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利用例题逐层递进,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 等效平衡作为化学平衡理论教学的一部分,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我觉得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和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这样才会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因此,我将本节的难点确定如下:

1. 教学重点:等效平衡概念的建立

2. 教学难点:等效平衡的应用,有关等效平衡的计算

二、说教法

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初三和高一两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溶解平衡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原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法。

三、说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调动学生积极性,设置教学情境

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发言、积极思维,同时训练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观察分析能力。

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是什么?什么是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2、理论探索

通过例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得到结论:条件一定,起始量不同,反应途径不同,但达到新平衡时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仍然相等。(注意:这里的“含量”可以指物质的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分数等,但不指物质的量浓度,这里特别要给学生强调清楚)

例题2:在某一温度下,体积可变的容器中

例题3:在某一温度下,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

等效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的同一可逆反应中,不管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在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仍然相等。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等的可逆反应而言,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只要由极端假设法确定出的初始量和参照体系中的物质的量对应相等,即可达到该条件下的等效平衡。(实为等同平衡)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等的可逆反应而言,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只要由极端假设法确定出的初始量和参照体系中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即可达到该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的可逆反应而言,无论是在恒温恒容还是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只要由极端假设法确定出的初始量和参照体系中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同,即可达到该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四、板书设计

水的电离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电离。【板书题目】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水的电离》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教材将其安排在电离平衡以及强弱电介质之后,是为了便于衔接,并且为后面的盐类的水解的本质以及书写盐类水解的电离方程式打下基础,并且也为后面学习原电池的原理提供可靠地基础。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我确定出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2.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纯水及溶液中离子浓度及溶液pH、离子积常数的有关

计算及换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的离子积、c(H+)、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难点:水的离子积,有关pH的简单计算

二、说教法:

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初三和高一两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电离平衡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一边分析一边讲解的方式,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讨论启发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并且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演示以及板书分析比较相结合的方式相结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发挥以突破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引言]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一些pH的知识,现在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溶液的pH与酸碱性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投影显示]

[过渡]这节课的标题是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那么溶液的pH与水的电离有关系吗?我们学习完本节的内容就知道了。

[板书]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一、水的电离

[提问]什么样的物质才能发生电离?

[生]电解质。

[师]本节的标题为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那么水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 [生]弱电解质。

[师]弱电解质的电离有什么特点?

[指定学生回答,并由其他学生补充]

①不能完全电离;②电离过程可逆,存在电离平衡;③条件改变时,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讲述]水的电离也具有以上特征,水中也存在着电离平衡。

[板书]H2O+H2++OH-

简写为H2+-

[电脑模拟显示]水的电离平衡的建立。

[师]大家能根据水的密度求出纯水的浓度吗?请大家求一下是多少mol·L-1? [学生活动]1000 g·L-1/18 g·mol-1=55.56 mol·L-1

[师]实验证明,25℃时,1升水中只有1×10-7mol的水分子发生电离,那么纯水电离出的H+及OH-浓度是多少呢?

[生]均为1×10-7mol·L-1

+-[师]可见水的电离程度是很小的。在一定温度时,c(H)与c(OH)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通常我们把它写作KW,叫水的离子积常数。

[板书]1.水的离子积常数

Kw=c(H+)·c(OH-)叫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问]已知25℃时,水电离出的H+和OH-浓度均为1×10-7mol·L-1,那么在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为多少?

[生]1×10-14

[板书]25℃时,Kw=1×10-14

[讲述]虽然c(H+)和c(OH-)都有单位,但水的离子积常数是没有单位的,在计算时,注意别画蛇添足。

[问]影响弱电解质电离的因素有哪些?

[生]浓度、温度

[问]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平衡如何移动?

[生]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使c(H+)与c(OH-)均增大,因此水的离子积常数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师]指出:水的离子积只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与浓度无关。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电离平衡知识讨论影响水的电离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2.影响水的电离的因素。

[投影]改变下列条件水的电离平衡是否移动?向哪个方向移动?水的离子积常数是否改变?是增大还是减小?

①升高温度 ②加入NaCl ③加NaOH ④加HCl

[学生讨论]

[答案]①平衡正向移动,离子积增大;②平衡不移动,离子积不变;③平衡逆向移动,离子积不变;④平衡逆向移动,离子积不变。

[小结并板书]a.升高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增大。

[讲述]实验证明,在100℃时,水的离子积为1×10-12

[板书]100℃时,Kw=1×10-12

b.加入某些盐,促进水的电离,Kw不变。

[提问]水中加入酸后,就成了酸溶液,此时溶液中还有OH-吗?

[生]有。

[过渡]既然酸溶液中有OH-,碱溶液中有H+,那么为什么溶液还有酸、碱之分呢?酸或碱溶液中的H+和OH-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学习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

[讲述]由于酸、碱或盐溶液中都同时存在着H+和OH-,而且水的离子积与浓度无关,

-在水中加酸时,水的电离平衡移动后,OH浓度减小了,但溶液中H+浓度增大了,在水

中加碱水中OH-浓度增大,H+浓度减小,但在酸或碱的稀溶液中,H+浓度和OH-浓度的

乘积始终等于水的离子积,在25℃时,为1×10-14。

[师]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1. 0.1 mol·L-1的NaOH溶液中,c(OH-)=? c(H+)=? 由水电离出的c(OH-)

+

水=? c(H)水=?

2. 0.1 mol·L-1的H2SO4溶液中,c(H+)=? c(OH-)=? 由水电离出的c(OH-)水=? c(H+)水=?

3. 0.1 mol·L-1的NaCl溶液中,c(H+)=? c(OH-)=?

[说明]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水的离子积均指25℃的数值。

[答案]1.c(OH-)=0.1 mol·L-1 c(H+)=10-13mol·L-1 c(OH-)水=1×10-3mol·L-1

c(H+)水=1×10-13mol·L-1

2.c(H+)=0.2 mol·L-1 c(OH-)=5×10-14mol·L-1 c(OH-)水=5×10-14mol·L-1

c(H+)水=1×10-14mol·L-1

3.c(H+)=1×10-7mol·L-1 c(OH-)=1×10-7mol·L-1

[讨论]从以上练习可以看出,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的H+、OH-浓度有何关系?在酸、碱或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OH-浓度有何关系?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指定学生回答,并由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总结] [板书]a.溶液中c(H+)>c(OH-),且c(H+)>10-7mol·L-1时,溶液显酸性。 b.溶液中,c(OH+)>c(H+),且c(OH-)>10-7mol·L-1时,溶液显碱性。

c.溶液中,c(OH-)=c(H+)=1×10-7mol·L-1时,呈中性。

d.无论在什么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浓度总等于水电离出的OH-浓度。

[布置作业]课本习题一、1、2 三、1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一、水的电离

H2O+H2++OH-

简写为:H2+-

1.水的离子积常数

Kw=c(H+)·c(OH-)叫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25℃时,Kw=1×10-14

2.影响水的电离的因素

a.升高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增大。

b.加入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Kw不变。

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

a.溶液中c(H+)>c(OH-),且c(H+)>10-7mol·L-1时,溶液显酸性。

b.溶液中c(OH-)>c(H+),且c(OH-)>10-7mol·L-1时,溶液显碱性。

c.溶液中c(H+)=c(OH-)=1×10-7mol·L-1时,溶液显中性。

d.无论在什么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浓度总等于水电离出的OH-浓度。

盐类水解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盐类水解》。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盐类水解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以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的水解,这样的安排既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又能使学生对平衡原理和弱电解质概念进行具体应用。同时,盐类水解的知识又与后续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紧密相连。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我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学会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根据教材的地位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盐类水解是前面学过的许多知识的综合利用。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与高一时所学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有所不同,同时需考虑盐类的水解的本质,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盐类水解的本质,

难点是: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溶液的pH等知识。但由于知识的前摄效应,又会给本节内容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比如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盐是中和反应的产物则学生易误解盐溶液一定呈中性等。

本节课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开展学习活动,结合实验,层层导入,最终让学生懂得盐类水解的本质。这种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并使知识系统化。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纯水显中性,但是加入碳酸钠这种盐形成的溶液却显碱性,其他的盐溶液会显什么性呢?

(二)师生互动,传授新知。

1.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有的盐溶液显中性,也有的盐溶液显酸性或碱性。使学生首先由实验对盐类的水解有一个感性认识。

2.讨论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得出: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显碱性、强酸强碱盐显中性。(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

3.探究盐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1)提出问题: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是什么呢?

(2)分析讨论:让学生分组分别讨论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 教师给出提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促使水的电离,使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不相等,从而使溶液呈酸碱性。(通过讨论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全面的认识盐类的水解。讨论后由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

4.引出水解的定义和本质

通过分析盐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引出并归纳盐类水解的定义和本质。

分析时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盐类水解的过程,使微观宏观化,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通过分析,由学生得出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

(三)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由学生归纳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炼本节课的精华。

四、板书设计:

一、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溶液呈中性的有:NaCl 、 Na2SO4

溶液呈酸性的有:NH4Cl 、 AlCI3

溶液呈碱性的有:CH3COONa 、 NaHCO3

二、盐类的水解

1、定义:

盐电离出来的离子(弱酸根离子或弱碱根离子),与水电离出的或结合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盐类的水解。

2、实质:

生成弱电解质,促进水的电离。(导致C(H+)≠C(OH-),建立了新的平衡体系——盐类的水解平衡)

3、盐类水解的规律:

有弱方水解,无弱不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4、盐类水解反应的方程式:

盐+水 酸 + 碱

五、布置作业

原电池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电池》。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高二化学课本(必加选修)第四章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电池理论是电化学的基础,是高中化学也是本章中的重点。学习本节内容,既可以加深对氧化还原理论的理解,又能用此原理去解释很多问题。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我确定出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能解释和判断;

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

了解金属腐蚀,知道常见的金属防护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现象观察、自主阅读提高分析、联想、迁移及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学以致用的观点,学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形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二、说教法: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经过初三和高一两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在本节课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和归纳探究法。

三、说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美丽的音乐贺卡,然后去掉电池,与锌—铜原电池相连,也能发出动听的音乐。从而说明钮扣电池与铜—锌原电池原理相同。那么,原电池是怎样构成的,它的工作原理又如何呢?以此创造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自然过渡到原电池构成及原理的学习中。(约3分钟)

2、探究阶段

取定实验主题:H2SO4分别滴在Zn片、Cu片上,观察现象,然后将Cu 、Zn片用一根导线相连,再观察,接着在导线间连入一个电流计指针偏转,设问: ⑴ 电流是如何产生的?电子流动方向?电池电极名称的确定?

⑵ Zn片发生什么化学反应?是什么作用?换其他物质行吗?

⑶ Cu片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是什么作用?换其他物质行吗?

⑷ H2SO4溶液是否参加了化学反应?是什么作用?换其他物质行吗? ⑸ 能量转化?(约10分钟)

3、实施总结阶段

根据以上问题的解答,可再进一步设计实验:

① 把以上电极铜片也改为锌片。

② 把以上实验用的电解质溶液换成稀盐酸。

③ 把以上实验用的电极换成铁片和碳棒等,

通过现象比较,可以得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较活泼金属作负极流出电子,经过导线流向用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导体)做的电极(正极);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同时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即:

⑴ 有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做电极。

⑵ 有两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

⑶ 形成闭合回路。(约12分钟)

4、知识扩展应用

提供制作小电池素材:番茄、铜片、铝片、导线、耳机构成闭合回路,通过耳机能听到“嘎嘎”声等,联系到生活中常见的干电池引出原电池的应用—各种各样的化学电源,对常见几种电池作简单介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环保意识。(约7分钟)

5、小结

对本节课要点作出总结,让学生有的放矢,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1) 组成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电极名称、电子流向。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3)启发式总结:可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约3分钟)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 原电池原理及应用

(第一课时)

一、 原电池

1、电极反应

负极:锌片 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 2H++2e-=H2(还原反应)

总反应式:Zn+2H+= Zn2++H2

电子由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⑴ 由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作电极。

(2)有电解质溶液

⑶ 形成闭合回路,能自发发生氧化反应

3、原电池原理

较活泼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

子从较活泼金属(负极)流向

较不活泼金属(正极)。

二、化学电源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反应热》。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含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本节内容还为以后学习燃烧热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打下基础,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后面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效果。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我确定出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

学生在必修二中已经学习过断开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放出能量,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化学反应过程中有能量变化这一事实已经接受并认可,但只有定性的认识,没有定量的认识和计算。

因此我采用对比法,探究法,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把接受知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探究过程留给学生;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在讲授的过程中,注重遵循启发式原则,精心设计知识台阶,减缓知识坡度,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三、说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教学情境

演示实验:玻棒点酒精灯。并提问:谁都知道,要点燃酒精灯,只要划根火柴就可以了。但用玻璃棒也能点燃酒精灯,这你信不信?酒精达到着火点的能量来自哪里?

观察、思考、讨论并得出答案: 能量来自化学反应。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总结: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要点,培养自学能力

3、问题探究:幻灯片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a、什么叫反应热?它与焓的关系是什么?它的符号和单位是什么?

b、思考:∆H为“-”或∆H为“+”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是降低?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规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是环境 ? 由此讲解焓变与反应热,归纳小结并板书。

4、让学生自主思考和相互交流(反应热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得出答案:首先取决于化学键的强弱;对一个特定反应,也与反应物的质量和各物质的聚集状态等有关。

5、最后引申出:如何在化学方程式中正确反映热量变化

6、归纳小结,突出重点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符号: ΔH ,单位:kJ/mol 或 kJ•mol-1

研究方法:a:实验法:直接测量测量的仪器叫量热计

b:计算法

若反应体系的能量减少(放热反应)

则△H为“-” 值,即△H

若反应体系的能量增加(吸热反应)

则△H为“+”值 ,即△H>0

总结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以及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四、板书设计: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 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 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硫酸铜结晶水含量测定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硫酸铜结晶水含量测定》。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硫酸铜结晶水含量测定》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中第一单元实验一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以及化学键等知识的基础上介绍的,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入新知识。通过本节的介绍,意在使学生对晶体的知识有所了解,对物质的一些性质有进一步认识。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我确定出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电子天平、瓷坩埚、研钵、干燥器等仪器的操作技能,以及恒重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操作,认识观察、测量、实验条件的控制、数据处理等科学方法。

(2)通过实验报告的书写,认识书写实验报告的一般要求、规范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操作,体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对实验的意义。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干燥操作与恒重操作。

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数据处理。

二、说教法

高三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经过三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在本节课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和归纳探究法。

三、说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引入: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定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

方法以及仪器的使用。在操作前,先请同学们回忆测定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原理?并思考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需要那些实验用品?

学生交流:实验原理。硫酸铜晶体加热到150℃左右时将全部失去结晶水,根据

加热前后的质量差,可推算出其晶体的结晶水含量,等等。

补充讲解:电子天平、研钵、干燥器等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加热、恒重等基本操作要点。

师生交流:教师演示研钵、天平、瓷坩、干燥器操作方法,学生模仿练习。 实验操作: 学生按下列步骤实验,研磨→称量→再称→加热 → 再称 →再加热

→ 再称重→计算。

巡视指导: 称前研细——为什么? 小火加热——为什么?在干燥器中冷却—

—为什么?能不能用试管代替坩埚——理由?加热要充分但不“过头”——

原因?等等。

师生交流:那些操作可能会引起实验误差?

作业:(1)书写实验报告。(2)请分析上述几种情况操作测得(结晶水)与晶体

所带结晶水实际含量相比较,是偏大、偏小、还是没有影响?

四、板书设计:

实验二 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用品

四、操作步骤与仪器

五、误差

分析


相关文章

  • 自我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专用
  • 自我介绍(教师资格证测试专用)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叫XXX,是AA中心学校的一名化学教师,自2001年7月安阳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后,我在初中化学教学岗位上已兢兢业业工作了12年.当时我被分配到我市的一所山区学校BB镇中心学校开始了 ...查看


  • 中学化学教师资格考试培训方案
  • 化学化工学院教师资格证培训方案 根据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及要求,为了全面提升参加教师资格证学生的学科专业素质和实战能力,我院特拟定教师资格证考前培训方案. 一.培训目标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以"强化学习能力.提升专业素质. ...查看


  • 教师资格证书编码意义
  • (一)<教师资格证书>由教育部统一印制,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订购,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负责发放川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由教育部监制,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二)<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使 ...查看


  • 2015年下半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试讲教案
  • 2015年下半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试讲教案 离子反应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 ...查看


  • 教师招聘信息
  • 翼城二中 文章来源:() 阅读次数:(0) 更新时间:(2012-3-17 18:27:35) 山西临汾市翼城县 一.学校简介 翼城二中始建于 1958 年,是一所八轨制公办高中.现有教学班 26 个,教职 工 120 人,在校学生 120 ...查看


  •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11)
  •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11) 第四章文化素养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考查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要求考生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有艺术鉴赏的能力,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 ...查看


  •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材
  •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材 随着改革之后教师行业的待遇福利以及领人羡慕的每年4个月的带薪假期,使得不少的人想要从事教师行业.那么考教师资格证需要哪些教材呢?也就是说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话需要看哪几本书.勤思教师资格证考试网的老师告诉大家 ...查看


  •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2014
  •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2014 一.传统的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 这两门科目是传统的的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中的笔试科目,也是最难的部分,还有普通话,试讲(也就是咱们所说的讲课),体检也算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凡已 ...查看


  • 教师资格证试讲
  • 教师资格证试讲 一. 教师资格证试讲流程: 1.抽题:在指定的教材中抽取一课,是一课不是一课的小子目.试讲指定教材中每一课都有可能出现,抽到那课只能看人品如何了. 2.备课:备课时间是六十分钟.会发给你一张教案纸,你需要写得内容有三页.包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