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

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请教关尹

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列子回去再练习。过了3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 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掌握住之所以能射中的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就能每发必中。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登高

诗人:杜甫 朝代: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登高古诗赏析

【注释】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回:回旋。

③潦倒:困顿,衰颓。

④新停:指当时杜甫因患病而停酒。

⑤落木:落叶。

⑥萧萧:风吹树叶飘落的声音。

⑦悲秋:因秋生悲意。

⑧百年:人的一生,此指年老。

【译文】

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悲哀;白沙点缀着江洲,飞鸟在水上旋回。一望无边的树叶萧萧飘落,波涛不息的长江滚滚奔来。离家万里,悲叹自己长年漂泊他乡,秋来更添愁绪;年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艰苦备尝,双鬓早被繁霜覆盖;穷途潦倒,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赏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这是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诗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为抒情。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全诗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讲究。其中颔联字字珠玑,已成为千古佳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诗人: 朝代: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赏析

【注释】

(1)闻:听说。

(2)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3)收:收复。

(4)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5)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6)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7)涕泪:流泪;流涕。

(8)却看:回过头来看。

(9)妻子:妻子和孩子。

(10)愁:忧愁。

(11)漫卷:胡乱卷起。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12)喜欲狂:高兴的要发狂。

(13)纵酒:尽情的喝酒。

(14)青春: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者想象春季还乡,途中有宜人(妻子),和景色相伴。

(15)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16)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17)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18)襄阳:今属湖北。

(19)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译文】

在剑外忽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时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再看看妻子儿女,忧愁哪里还在。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我立即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随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

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吃食感情宣泄如奔流直下,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句句有喜色,被清人浦起龙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 1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由于大自然的偏爱,给了这儿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层层云升腾,心胸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俯瞰群山会是多么渺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

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请教关尹

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列子回去再练习。过了3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 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掌握住之所以能射中的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就能每发必中。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登高

诗人:杜甫 朝代: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登高古诗赏析

【注释】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回:回旋。

③潦倒:困顿,衰颓。

④新停:指当时杜甫因患病而停酒。

⑤落木:落叶。

⑥萧萧:风吹树叶飘落的声音。

⑦悲秋:因秋生悲意。

⑧百年:人的一生,此指年老。

【译文】

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悲哀;白沙点缀着江洲,飞鸟在水上旋回。一望无边的树叶萧萧飘落,波涛不息的长江滚滚奔来。离家万里,悲叹自己长年漂泊他乡,秋来更添愁绪;年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艰苦备尝,双鬓早被繁霜覆盖;穷途潦倒,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赏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这是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诗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为抒情。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全诗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讲究。其中颔联字字珠玑,已成为千古佳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诗人: 朝代: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赏析

【注释】

(1)闻:听说。

(2)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3)收:收复。

(4)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5)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6)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7)涕泪:流泪;流涕。

(8)却看:回过头来看。

(9)妻子:妻子和孩子。

(10)愁:忧愁。

(11)漫卷:胡乱卷起。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12)喜欲狂:高兴的要发狂。

(13)纵酒:尽情的喝酒。

(14)青春: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者想象春季还乡,途中有宜人(妻子),和景色相伴。

(15)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16)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17)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18)襄阳:今属湖北。

(19)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译文】

在剑外忽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时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再看看妻子儿女,忧愁哪里还在。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我立即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随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

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吃食感情宣泄如奔流直下,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句句有喜色,被清人浦起龙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 1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由于大自然的偏爱,给了这儿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层层云升腾,心胸荡然,极力张大眼睛把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俯瞰群山会是多么渺小!


相关文章

  • 中国国学网-- 秦汉时期的"三楚"文学(1)
  • 秦汉时期的"三楚"文学(1) 一 楚人文化特点 <左传>称楚国为"南国"或曰"荆".<诗经·商颂·殷武>有"奋伐荆楚"之语.战国鼎盛时期 ...查看


  • 矛与盾教学设计
  •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矛与盾>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下册第五单元的一则寓言,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 ...查看


  • 历史故事的成语:买椟还珠
  •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 ...查看


  • 寓言故事:老虎模型
  • 在楚国,有一家人深受狐狸之害.狡猾的狐狸经常趁其不备,跑到院子里来偷只鸡呀,摸条狗呀,闹得这一家鸡犬不宁.这家人想了许多法子来抓狐狸,可是都没能抓到. 后来,有人给他家出了个主意,说:"老虎是山里的百兽之王,普天下的兽类见了它,都 ...查看


  • 楚文化的现代化思考
  • 楚文化的现代化思考 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楚"既是民族概念.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还可引申至文化领域.楚文化的主要构成可概括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 ...查看


  • [楚人隐形]阅读答案
  • 楚人隐形 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①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②,乃厌倦不堪,绐③云不 ...查看


  •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楚人养狙
  • 阅读课外文言文<楚人养狙>,完成1一4题.楚人养狙①刘基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②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qu ...查看


  • 从湖北省简称"鄂"是否改称"楚"谈起
  • □魏昌 近期来,湖北省简称"鄂"是否应改称为"楚",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这说明人们非常关心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并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楚文化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令人高兴. ...查看


  • [善学者]翻译吕不韦
  • <善学者>翻译 吕不韦 善学者 吕不韦 原文: 五曰: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後足:虽不足,犹若有跖.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 ...查看


  • 湖北保康:重阳节-发源地
  •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传统--重阳节.研究表明,"重阳节"源于保康县重阳镇. 2009年9月18日,为期三天的中国早期楚文化研讨会在保康召开,学术界争论已久的楚文化发源地终于有了定论,"大多数楚文化专家认为,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