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规曹随"与"不相师友"

  西汉惠帝二年,萧何之后,曹参接任做相国。他凡事一无变更,完全依遵萧何原制。一些朝臣来他府上议事,曹参就让他们一块喝酒。惠帝责怪相国不理政事,就让他儿子回家后试探着规劝他,结果被曹参打了一顿。到了惠帝正面与曹参谈这事儿的时候,就有了一段关于治国理政的经典对话。   曹参问惠帝:“陛下觉得自己与高祖皇帝谁更圣明英武呢?”惠帝说自己比不上先帝。曹参又问:“陛下看我与萧何谁能力更强些呢?”惠帝说:“好像也比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曹参是说,您说的极是,既然您我都不及刘邦和萧何,他们“法令既明”,那么您只要垂拱而治、我只须遵守既定法令即行,为何一定要刻意搞新花样呢?惠帝听了,豁然开朗,接受了曹参的意见。   曹参这种不刻意搞创新、玩政绩的做法,是一种深沉的大智慧。曹参任相三年,清静无为不扰民,使得西汉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社会稳定。他死后,民间有歌谣称颂他:“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史称“萧规曹随”。   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记载:雍正年间,进士朱轼在浙江做巡抚,他依据古代规制规定了结婚、丧殡、祭祀、宴宾等社会仪制,禁止灯棚、水嬉、妇女入寺烧香、听戏之类活动。于是那些社会低层民众,特别是以肩挑贩卖为职业的“卖浆市饼之流”没了生意,“默默不得意”。   朱轼之后,行武出身、后来两次做直隶总督的清代名臣李卫到杭州接任为官。李卫曾受到朱轼的提拔,两人有师生之义,但李卫“为政不相师友”,他推陈出新,凡事遵从民意,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管理社会经济,于是“歌舞太平,细民益颂祷焉”,市场繁荣,老百姓称颂不已。   “萧规曹随”与“不相师友”,两样理政,一样智慧。   “萧规曹随”这个“随”,不是随意、随大流,而是尊重前人累积的创造和智慧,体现了不刻意“创新”、不折腾、不好大喜功、不搞政绩比赛这样一种“求实”思维。史载曹参为相后,“弄巧好名”之徒尽皆斥去,国政一任萧何旧制,推动了汉初经济繁荣。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他协助惠帝废除秦时禁锢,打开各种思想发展的大门。西汉在并不太长的时间里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惠帝的短暂之治实际上成为“文景之治”的先声,或者说,直接开启了后来的“文景之治”。这种治政哲学,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朝代都显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功效。   “不相师友”这种“不相”,不是轻师,搞刻意翻新,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拘囿固有、不因袭前人,体现了即使是“师友”也不陈陈相因这样一种“求新”态度。朱轼是“醇儒”,片面抑制人们消费,导致低层社会无以为生。李卫对朱轼虽有尊师之义,但李卫没有简单“师从”,而是以一种开放务实的态度来发展民生,积极鼓励人们消费,市场一下繁荣起来。这种做法类似当年范仲淹兴利赈灾的做法。这种“为政不相师友”,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类似事例,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甚大。   前一种是“求实”治政理念,不简单搞“超越”前人,通过“与民休息”发展经济民生。后一种是“求新”治政理念,不简单照搬照抄前人,通过“听从民便”的开放态度发展经济民生。两者貌似迥然不同,实则异曲同工,都体现了求真务实态度,达到的社会效果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先贤们这种治国理政的智慧,是值得体悟和学习的。

  西汉惠帝二年,萧何之后,曹参接任做相国。他凡事一无变更,完全依遵萧何原制。一些朝臣来他府上议事,曹参就让他们一块喝酒。惠帝责怪相国不理政事,就让他儿子回家后试探着规劝他,结果被曹参打了一顿。到了惠帝正面与曹参谈这事儿的时候,就有了一段关于治国理政的经典对话。   曹参问惠帝:“陛下觉得自己与高祖皇帝谁更圣明英武呢?”惠帝说自己比不上先帝。曹参又问:“陛下看我与萧何谁能力更强些呢?”惠帝说:“好像也比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曹参是说,您说的极是,既然您我都不及刘邦和萧何,他们“法令既明”,那么您只要垂拱而治、我只须遵守既定法令即行,为何一定要刻意搞新花样呢?惠帝听了,豁然开朗,接受了曹参的意见。   曹参这种不刻意搞创新、玩政绩的做法,是一种深沉的大智慧。曹参任相三年,清静无为不扰民,使得西汉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社会稳定。他死后,民间有歌谣称颂他:“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史称“萧规曹随”。   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记载:雍正年间,进士朱轼在浙江做巡抚,他依据古代规制规定了结婚、丧殡、祭祀、宴宾等社会仪制,禁止灯棚、水嬉、妇女入寺烧香、听戏之类活动。于是那些社会低层民众,特别是以肩挑贩卖为职业的“卖浆市饼之流”没了生意,“默默不得意”。   朱轼之后,行武出身、后来两次做直隶总督的清代名臣李卫到杭州接任为官。李卫曾受到朱轼的提拔,两人有师生之义,但李卫“为政不相师友”,他推陈出新,凡事遵从民意,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管理社会经济,于是“歌舞太平,细民益颂祷焉”,市场繁荣,老百姓称颂不已。   “萧规曹随”与“不相师友”,两样理政,一样智慧。   “萧规曹随”这个“随”,不是随意、随大流,而是尊重前人累积的创造和智慧,体现了不刻意“创新”、不折腾、不好大喜功、不搞政绩比赛这样一种“求实”思维。史载曹参为相后,“弄巧好名”之徒尽皆斥去,国政一任萧何旧制,推动了汉初经济繁荣。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他协助惠帝废除秦时禁锢,打开各种思想发展的大门。西汉在并不太长的时间里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惠帝的短暂之治实际上成为“文景之治”的先声,或者说,直接开启了后来的“文景之治”。这种治政哲学,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朝代都显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功效。   “不相师友”这种“不相”,不是轻师,搞刻意翻新,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拘囿固有、不因袭前人,体现了即使是“师友”也不陈陈相因这样一种“求新”态度。朱轼是“醇儒”,片面抑制人们消费,导致低层社会无以为生。李卫对朱轼虽有尊师之义,但李卫没有简单“师从”,而是以一种开放务实的态度来发展民生,积极鼓励人们消费,市场一下繁荣起来。这种做法类似当年范仲淹兴利赈灾的做法。这种“为政不相师友”,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类似事例,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甚大。   前一种是“求实”治政理念,不简单搞“超越”前人,通过“与民休息”发展经济民生。后一种是“求新”治政理念,不简单照搬照抄前人,通过“听从民便”的开放态度发展经济民生。两者貌似迥然不同,实则异曲同工,都体现了求真务实态度,达到的社会效果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先贤们这种治国理政的智慧,是值得体悟和学习的。


相关文章

  • 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新探
  • 历史学研究ILSCIENCES SOCA NINANJNIG No.4 Apr.2007 西汉初期的"黄老之治"新探 孙景坛 ( 摘要:传统至今,"等哲学思想解释西汉初期的"黄老之治",并用 ...查看


  • 寻觅君子的"和而不同"
  •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是传统君子一生的抱负. 而自从"和而不同"出现在了孔子的语录里之后,在君子们实现抱负的征程上便增添了一条重要的行为准则.乍一看,别有风韵.然而兴奋与愁苦并 ...查看


  • 适度:人生的基本遵循
  • 适度:人生的基本遵循 王续琨 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都有两个极端,或为阴阳,或为高低,或为大小,或为利弊,等等.对于一个具体事物而言,通常处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点上,保持着稳定的"度"."度"维系着事 ...查看


  • 即墨28中的教学模式
  • 即墨28中的教学模式 (学习时间:9月6号.摘要抄写) 即墨28中"和谐互助"型课堂模式最初是由一位数学教师时红霞使用的,后经修改演变成今天的"和谐互助"型课堂模式. 一.师友互助的含义: 这里的和谐 ...查看


  • 即墨28中 在互助中实现共赢
  • 在互助中实现共赢 --即墨二十八中"和谐互助"教学策略师友小组建设 一.师友划分(前提) 二.师友培训(关键) 三.建立规则(保障) 四.激励评价(保障) 五.师友文化(动力) 一.师友划分 1.划分原则:(8) ①公平 ...查看


  • 在互助中实现共赢
  • 在互助中实现共赢 一.师友划分(前提) 二.师友培训(关键) 三.建立规则(保障) 四.激励评价(保障) 五.师友文化(动力) 一.师友划分 1.划分原则:(8) ①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是保障小组活动的关键,让每对师友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师友 ...查看


  • 人教版九上数学导学案第24章圆
  • 九年级上学期导学案 数 学 自主 探究 合作 创新 班级: 姓名: 24.1 圆 [学习目标] 1. 探索圆的两种定义. 2. 理解并掌握弧.弦.优弧.劣弧.半圆等基本概念,并能够从图形中识别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79-80,自主完成 ...查看


  • 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
  • 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 1.一鼓作气(曹刿) 2.一字千金: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 ...查看


  • 常见成语和相关主人公
  • 一些成语和相关主人公 细雨敲窗 1,抱薪救火(谋士苏代)    2,势如破竹(杜预)        3,高山流水(俞伯牙)                     4,望洋兴叹(河伯)        5,负荆请罪(蔺相如)      6,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