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的解答技巧
大规模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如何在突出岗位、注重能力和实绩的基础上,促使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各级干部应当注重抓好最能体现干部各项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材料分析题、案例分析题。
一、案例分析题型特点
近些年来,案例分析性试题成为各级干部公开选拔考查的重点、难点,也是各级参加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各位干部考生取得成败的关键所在。目前,案例分析类型题虽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出题,但还是有一些特征可循。从以往的考题来看,案例分析类型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案例事实被虚拟得较真实
为了考查应考者对于国家政策理论水平,尤其是当前的政策理解水平,案例分析类型的题目通常虚拟出较真实的场景。如发生问题纠纷的当事人名字很具体,纠纷的时间具有紧凑感,地点的安排一般也是恰到好处。这样虚拟场景的作用是让应考者有置身于案例情景之中的感觉。由此应考者就无法采取"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态度来处理问题。
2.案例事实往往错综复杂
案件信息量丰富、关系错综复杂。由于是虚拟的真实场景,所以考题通常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量给应考者,这样一方面让案件更具真实性,另一方面也是考查应考者排除不必要信息的能力。多余的信息无疑给应考者设置了很多陷阱,应考者必须步步小心。
3.考查应考者的综合能力
案例分析类型题的目的是考查应考者的综合能力。第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考题的提问,应考者必须排除不必要的干扰信息,利用有用信息对问题的本质做出判断。第二是记忆能力。为了解决考题设置的问题,应考者必须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其中自然包括当前中国的政策对某些问题是如何规定的这样基础性的知识点。记忆如果不到位则很难对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第三是语言表述能力。当应考者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的本质之后,就应当把结论表述出来。解决这些问题自然要用适当的语言回答,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看法。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应考者一见到案例分析类型的题就头疼、发怵。这种类型题目的难点正在于其信息量过多,而应考者往往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所以容易陷入出题者预先安排好的陷阱中去。另外,这类型题考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对应考者提出的要求更高,其难度自然而然地提升上去了。
二、案例分析题的类型
案例分析题是让应考者根据给出的案例情节,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对某一专题进行诊断和剖析,以达到检测应考者的公共管理和领导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考者在回答试题时,应当从现实出发,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案例、明确问题、探讨成因,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以及找出最优化方案等多个具体的分析步骤,才能最终完成答题。案例分析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描述评价型。即案例分析试题只描述解决某种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不论其成功或失败。这样的试题是要求应考者做" 事后诸葛亮" ,留给应考者的分析任务只是对案例中的具体做法进行事后剖析,要求应考者提出具体的分析意见和改进的建议,以测试应考者对现存问题进行判断和剖析的能力。
②分析决策型。即案例分析试题只介绍某一待解决的问题,由应考者去分析并提出对策。这类试题能有效地检测应考者对公共管理原理的认知度以及领导决策的能力。
③方案设计型。即通过案例所给出的环境、条件和可供使用的资源,要求应考者运用自身的才智,提出具体的确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或者实施方案,以检测应考者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单一案例分析型命题思路
案例分析题一般分单一案例分析和复合案例分析。
一般科级干部公选居多,案例分析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或职业技能有直接的联系。(1)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中较难解决的工作问题;(2)领导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3)采取必要的措施和策略,今后尽可能避免使其不能再次发生的问题;(4)对领导管理活动具有指导、借鉴或引起人们思考,给大家带来某些启示的问题。
案例分析类试题是根据不同层级的领导对应等级的领导能力要求提出的,一道案例分析题可能包含着某个特定范围内的若干个知识和技能鉴定点。案例分析类试题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对领导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叙述,然后再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请应考者回答。应考者需要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当前领导和管理中的" 要点"" 热点"" 疑点"" 焦点" 或者是" 难点" 。
一、单一案例解题技巧与高分突破
(一)审阅案例的内容和情节。
为了弄清案例发生背景和来龙去脉,可以采用"5W2H" 的方法。即Who (何人),When (何时),Where (何地),What (何事),Which (何物),How (如何做),Howmuch (费用)等一连串的疑问,即从时间、空间、人物、过去、现在与未来等多维度、多视角提
出问题,然后再认真思考,只有对提问逐一地做出正确的回答,才能真正把握案例实情。在分析案例发生的背景和隐含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细节,认真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应考者应当实现中高层管理者的角色扮演,设身处地进入案例的情节之中,只有这样做,才能在掌握各种数据的基础上,透过错综复杂的案情," 一进门" 就抓住事件的关键,认清事物的本质。
(二)应考者应当根据正确的判断,提出具体的评析意见或者解决问题的对策。
对已经解决问题的事件,应考者应当对事件做出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即需要对" 从事件的发生到问题的解决的全部过程" 进行剖析;对" 事件解决的途径、所运用的策略、方法、工具和实际效果" 进行评估;对" 事件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做出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在这里,应考者应当充分发表自己的" 真知灼见" ,以展示自己专业的能力和水平。
对尚未解决问题的事件,应考者不但要解析事件,指出事件的症结所在,还要针对事件的未来走向和趋势做出必要的推断和预测。要求应考者提出计划或实施方案的试题,应考者应根据题意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要求应考者提出问题解决方法的试题,应考者应依据所学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工作体会,阐明自己的见解,提出详实的对策建议。
(三)阐述思考、启迪。
自己从本案例中引发了什么样的思考,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获得了什么样的教益;如何将这些经验、收获和体会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最好结合自身所在单位的实际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体现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撰写案例分析的答卷时,应考者还应当注重分析问题的系统性和深入性,考虑问题思路上的逻辑性和清晰性,文章层次结构的条理性和严谨性,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等等。
二、复合案例解题技巧与高分突破
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中,案例分析是考查干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特定题型。近年来,在县处级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公共科目或专业科目笔试中,出现了一种在形式上与案例分析题相似的复合型案例分析题(或叫做复杂的案例分析题)。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考查目的和解答方法有别于常见的单一案例分析题,准备参加副厅级级副厅以上公选考试的干部对此应予以关注。
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特征。复合案例又称综合案例,顾名思义,就是这种案例在形式上不止个,而由3--5个300字左右的单案例组成。下面以近年县处级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中的个案例题为例,对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予以说明。
三、精典试题分析
事例一:1998年春,某县主要领导决定在该县通向市里的主要公路沿线建设" 食用菌百里长廊" ,要求沿路7个乡镇铲除公路两边正在生长的小麦,把香菇架、椴木节堆放在公路沿线搞食用菌栽培,以便上级领导参观。次年5月,该领导加大了建设" 食用菌百里长廊" 的工作力度,多次主持召开现场会,宣布哪个乡镇行动不力、完不成任务,书记、乡长就地免职,并明确表态,老百姓不搞,可以采取拉家具、牵耕牛的办法对付,这叫" 逼民致富" 。 事例二:某地有个县委书记为了提高该地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出要召开一个全国性黄牛工作会议。他把会场布置在贯通三县的公路边上,下令村民们几天之内在,公路两旁搭建很多牛棚,且每户必须牵一头牛到指定的牛棚里以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观考察。很村民因为家中没有养牛,不得不花钱从外地租,每头牛每天租金10元。该书记曾说:" 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而是要让领导看到政绩。" 靠着这种做法,该县委书记先升任市委领导,后来又当上了省级干部。
事例三:某地一镇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再充当投资主体先后办了8个公司。由于缺乏市场论证、技术管理人才和产品营销手段,没几年,众多项目仓促上马又半途而废,8个公司只运行了3年就被迫停办。该镇因大举借债办企业搞开发,欠下了1亿多元的" 政绩债" 。据测算,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该镇每年只能挤出近百万元用于还债,还清这些债务大约需要100年。
事例四:由财政投资近30亿元兴建的南方某国际机场,由于建设规模过度超前,目前客运量和货运量只达到设计规模的1/3左右,航站楼和机场生活区大量闲置,运营5年累计亏损已达11亿元。如果停止营运肯定会影响到政府形象而继续营运则必然加大亏损,有关部门陷入了两难境地。
事例五:为美化城市,东部某市有关部门在市中心广场修建了6座高大的雕塑。然而,雕塑建成后,专家和市民都批评这些雕塑设计水准不高,没有艺术性,缺少美感。于是政府便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决定将6座雕塑拆掉重建。这时群众又批评有关部门:才建成就拆毁,根本不心疼纳税人的钱,你们当初干什么来着!
根据上述事例,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回答下面的问题:
1.造成决策失误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什么? (评析)
2.在领导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决策? (启示)
从上面这个复合案例分析题可以看出,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特征是在试题类型上,虽然由数个小案例构成,但试卷上仍标示为" 案例分析" 。在考查目的上,重在考查应考者的战略思维、宏观决策、解决全局性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内容上,多以领导工作或管理活动中的问题为主。
在设问和解答上,一般不是针对某个单一案例设问,不是要求提出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要求把几个单一案例涉及的问题当做某类大的共性问题,从领导工作的基本原则
或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的层面上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分值上,由于复合案例分析题的题量和难度较单一案例略大,其分值相应也高,通常在20分左右。比如2009年9月湖北厅考笔试两个材料论述题都与上面这个例子类似,都占了25分。
案例分析题的解答技巧
大规模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如何在突出岗位、注重能力和实绩的基础上,促使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各级干部应当注重抓好最能体现干部各项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材料分析题、案例分析题。
一、案例分析题型特点
近些年来,案例分析性试题成为各级干部公开选拔考查的重点、难点,也是各级参加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各位干部考生取得成败的关键所在。目前,案例分析类型题虽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出题,但还是有一些特征可循。从以往的考题来看,案例分析类型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案例事实被虚拟得较真实
为了考查应考者对于国家政策理论水平,尤其是当前的政策理解水平,案例分析类型的题目通常虚拟出较真实的场景。如发生问题纠纷的当事人名字很具体,纠纷的时间具有紧凑感,地点的安排一般也是恰到好处。这样虚拟场景的作用是让应考者有置身于案例情景之中的感觉。由此应考者就无法采取"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态度来处理问题。
2.案例事实往往错综复杂
案件信息量丰富、关系错综复杂。由于是虚拟的真实场景,所以考题通常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量给应考者,这样一方面让案件更具真实性,另一方面也是考查应考者排除不必要信息的能力。多余的信息无疑给应考者设置了很多陷阱,应考者必须步步小心。
3.考查应考者的综合能力
案例分析类型题的目的是考查应考者的综合能力。第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考题的提问,应考者必须排除不必要的干扰信息,利用有用信息对问题的本质做出判断。第二是记忆能力。为了解决考题设置的问题,应考者必须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其中自然包括当前中国的政策对某些问题是如何规定的这样基础性的知识点。记忆如果不到位则很难对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第三是语言表述能力。当应考者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的本质之后,就应当把结论表述出来。解决这些问题自然要用适当的语言回答,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看法。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应考者一见到案例分析类型的题就头疼、发怵。这种类型题目的难点正在于其信息量过多,而应考者往往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所以容易陷入出题者预先安排好的陷阱中去。另外,这类型题考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对应考者提出的要求更高,其难度自然而然地提升上去了。
二、案例分析题的类型
案例分析题是让应考者根据给出的案例情节,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对某一专题进行诊断和剖析,以达到检测应考者的公共管理和领导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考者在回答试题时,应当从现实出发,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案例、明确问题、探讨成因,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以及找出最优化方案等多个具体的分析步骤,才能最终完成答题。案例分析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描述评价型。即案例分析试题只描述解决某种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不论其成功或失败。这样的试题是要求应考者做" 事后诸葛亮" ,留给应考者的分析任务只是对案例中的具体做法进行事后剖析,要求应考者提出具体的分析意见和改进的建议,以测试应考者对现存问题进行判断和剖析的能力。
②分析决策型。即案例分析试题只介绍某一待解决的问题,由应考者去分析并提出对策。这类试题能有效地检测应考者对公共管理原理的认知度以及领导决策的能力。
③方案设计型。即通过案例所给出的环境、条件和可供使用的资源,要求应考者运用自身的才智,提出具体的确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或者实施方案,以检测应考者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单一案例分析型命题思路
案例分析题一般分单一案例分析和复合案例分析。
一般科级干部公选居多,案例分析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或职业技能有直接的联系。(1)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中较难解决的工作问题;(2)领导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3)采取必要的措施和策略,今后尽可能避免使其不能再次发生的问题;(4)对领导管理活动具有指导、借鉴或引起人们思考,给大家带来某些启示的问题。
案例分析类试题是根据不同层级的领导对应等级的领导能力要求提出的,一道案例分析题可能包含着某个特定范围内的若干个知识和技能鉴定点。案例分析类试题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对领导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叙述,然后再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请应考者回答。应考者需要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当前领导和管理中的" 要点"" 热点"" 疑点"" 焦点" 或者是" 难点" 。
一、单一案例解题技巧与高分突破
(一)审阅案例的内容和情节。
为了弄清案例发生背景和来龙去脉,可以采用"5W2H" 的方法。即Who (何人),When (何时),Where (何地),What (何事),Which (何物),How (如何做),Howmuch (费用)等一连串的疑问,即从时间、空间、人物、过去、现在与未来等多维度、多视角提
出问题,然后再认真思考,只有对提问逐一地做出正确的回答,才能真正把握案例实情。在分析案例发生的背景和隐含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细节,认真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应考者应当实现中高层管理者的角色扮演,设身处地进入案例的情节之中,只有这样做,才能在掌握各种数据的基础上,透过错综复杂的案情," 一进门" 就抓住事件的关键,认清事物的本质。
(二)应考者应当根据正确的判断,提出具体的评析意见或者解决问题的对策。
对已经解决问题的事件,应考者应当对事件做出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即需要对" 从事件的发生到问题的解决的全部过程" 进行剖析;对" 事件解决的途径、所运用的策略、方法、工具和实际效果" 进行评估;对" 事件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做出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在这里,应考者应当充分发表自己的" 真知灼见" ,以展示自己专业的能力和水平。
对尚未解决问题的事件,应考者不但要解析事件,指出事件的症结所在,还要针对事件的未来走向和趋势做出必要的推断和预测。要求应考者提出计划或实施方案的试题,应考者应根据题意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要求应考者提出问题解决方法的试题,应考者应依据所学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工作体会,阐明自己的见解,提出详实的对策建议。
(三)阐述思考、启迪。
自己从本案例中引发了什么样的思考,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获得了什么样的教益;如何将这些经验、收获和体会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最好结合自身所在单位的实际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体现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撰写案例分析的答卷时,应考者还应当注重分析问题的系统性和深入性,考虑问题思路上的逻辑性和清晰性,文章层次结构的条理性和严谨性,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等等。
二、复合案例解题技巧与高分突破
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中,案例分析是考查干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特定题型。近年来,在县处级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公共科目或专业科目笔试中,出现了一种在形式上与案例分析题相似的复合型案例分析题(或叫做复杂的案例分析题)。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考查目的和解答方法有别于常见的单一案例分析题,准备参加副厅级级副厅以上公选考试的干部对此应予以关注。
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特征。复合案例又称综合案例,顾名思义,就是这种案例在形式上不止个,而由3--5个300字左右的单案例组成。下面以近年县处级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中的个案例题为例,对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予以说明。
三、精典试题分析
事例一:1998年春,某县主要领导决定在该县通向市里的主要公路沿线建设" 食用菌百里长廊" ,要求沿路7个乡镇铲除公路两边正在生长的小麦,把香菇架、椴木节堆放在公路沿线搞食用菌栽培,以便上级领导参观。次年5月,该领导加大了建设" 食用菌百里长廊" 的工作力度,多次主持召开现场会,宣布哪个乡镇行动不力、完不成任务,书记、乡长就地免职,并明确表态,老百姓不搞,可以采取拉家具、牵耕牛的办法对付,这叫" 逼民致富" 。 事例二:某地有个县委书记为了提高该地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出要召开一个全国性黄牛工作会议。他把会场布置在贯通三县的公路边上,下令村民们几天之内在,公路两旁搭建很多牛棚,且每户必须牵一头牛到指定的牛棚里以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观考察。很村民因为家中没有养牛,不得不花钱从外地租,每头牛每天租金10元。该书记曾说:" 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而是要让领导看到政绩。" 靠着这种做法,该县委书记先升任市委领导,后来又当上了省级干部。
事例三:某地一镇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再充当投资主体先后办了8个公司。由于缺乏市场论证、技术管理人才和产品营销手段,没几年,众多项目仓促上马又半途而废,8个公司只运行了3年就被迫停办。该镇因大举借债办企业搞开发,欠下了1亿多元的" 政绩债" 。据测算,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该镇每年只能挤出近百万元用于还债,还清这些债务大约需要100年。
事例四:由财政投资近30亿元兴建的南方某国际机场,由于建设规模过度超前,目前客运量和货运量只达到设计规模的1/3左右,航站楼和机场生活区大量闲置,运营5年累计亏损已达11亿元。如果停止营运肯定会影响到政府形象而继续营运则必然加大亏损,有关部门陷入了两难境地。
事例五:为美化城市,东部某市有关部门在市中心广场修建了6座高大的雕塑。然而,雕塑建成后,专家和市民都批评这些雕塑设计水准不高,没有艺术性,缺少美感。于是政府便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决定将6座雕塑拆掉重建。这时群众又批评有关部门:才建成就拆毁,根本不心疼纳税人的钱,你们当初干什么来着!
根据上述事例,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回答下面的问题:
1.造成决策失误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什么? (评析)
2.在领导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决策? (启示)
从上面这个复合案例分析题可以看出,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特征是在试题类型上,虽然由数个小案例构成,但试卷上仍标示为" 案例分析" 。在考查目的上,重在考查应考者的战略思维、宏观决策、解决全局性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内容上,多以领导工作或管理活动中的问题为主。
在设问和解答上,一般不是针对某个单一案例设问,不是要求提出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要求把几个单一案例涉及的问题当做某类大的共性问题,从领导工作的基本原则
或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的层面上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分值上,由于复合案例分析题的题量和难度较单一案例略大,其分值相应也高,通常在20分左右。比如2009年9月湖北厅考笔试两个材料论述题都与上面这个例子类似,都占了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