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者李公朴的民主思想与历史实践

口  内蒙古 交通职 业技术 学院 王玉芝 摘中国近代著名 民主人 士李公朴 注毕 生的精力追求 民主真  当时言论并不 自由的情况下 ,李公朴的言论及文字显得有些抽象 ,   理 ,并将 个人的追 求完全 融入 整个社会与 民族的追 求之  为此他还专门向读者表达深深的歉意 , 并对 当时国民政府 的做法进  中, 形 成 具 有丰 富 内涵 的 民主 思 想及 特 征 。   行 了讽刺 , 他说道 : “ 在这个年头能有机会公开谈论 国家大事算是幸  关键词 李公朴 民主思想 历 史实践  运 的了。 ” [ 4 1 1 2 2 1 9 3 4年初 , 上海租界工部局进行 了市政选举 , 李公朴就  李公朴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人士 , 2 0世纪 3 0 年代 , 他  认 为这件事事关市政进 步 , 应给予 重视 , 让人民真正 能监督与参加 要先后在《 申报》 、 《 业余周刊》 任职 , 其早期 的民主思想主要 刊发在《 申   政治。李公朴先生还质疑当时国民政府的民主权利 , 认为他们没有 报本埠增刊( 业余周刊) 》 上。 他的民主思想内容主要体现为探寻救国  做多少实际工作。在 回顾上海工部局工作的时候 , 李公朴认为帝 国  之路 、 关心群众生活及民族前途 和积极争取 民主权利等方面。 当时社  主 义允许华人加入 工部 局, 并 不是根据 民治的原则 , 而是为 了自己  会上出现了富豪乡绅参加与控制选举的现象 ,人们对当时的政治 民  的办事的便利。因此 , 只有全体 民众 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实现 自己应  主表现 出了很大的失望 。但是 , 李公朴却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 , 他认  有的权利 。他认为 民主政治的实现方式应采用代议制 , 无论是直接 为, 尽管民主政治与乡绅政治有着很大的关联 , 并与倡导的民主精神  选举还是 间接选举 , 每次选举都应推选有候选人交给选举者进行选  有着很大的关联 , 但这比没有 自治要好得多 。1 9 4 6 年初 , 李公朴担任  举 。对那些让部分人进行选举的行为应进行 限制  。   政协大会的总指挥 , 在会上 国民党特务制造了著名的“ 较场口血案 ” ,  李公朴等人被特务殴伤 , 周恩来曾亲 自赴医院探望。 在改革选举制度 二、 唤起 民众 民主 思 想 , 推 动 中国 民族 文 化 发展 李公朴先生的民主思想有着广阔的视野及多维度的视角,大到 方面 , 李公朴有着 自己独到的见解 , 他认为选举应该让人民知遭睛况  国家 、 民族 , 小到 民主会风 、 难 民救济等 , 在 时空上涉及社会各个 阶  及选举 的意义_ 1 1 3 。同时 , 他提倡应仿照欧美的惯例 由选民选出候选人  级。 他 的这些思想体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贯穿整个调查研究 , 且理论 公开竞选。 李公朴先生一生都在进行着社会民主运动的实践 , 并最终  与实际紧密结合。李公朴 民主思想范畴主要包括 : 民众思想 、 社会教 形成了其独有的民主思想体系。  一育、 民主文化 、 抗 战救国等各类思想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民众  的民主教育及 国内民主制度等 , 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这 、倡 导 民主 政 治 , 以 促进 人 民的 觉悟 李公朴出生于穷苦农民家庭 , 早年为生活而辍学做学徒 , 这都让  些民主思想的出发点就是一切 以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 , 进 他对 中国社会底层 的生活有着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1 9 3 2年底 , 李公  而推动中国社会的民主发展与进步 。李公朴民主思想 的特征主要体 朴就在《 业余周刊》 上发表 了《 本刊的使命》 的文章 , 他指 出: “ 底层穷  现在他的社会实践及思想成果上 。 从民主 I 生 上来说 , 李公朴始终以人  苦人们虽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但是他们 的工作正是社会发展 的  民大众的生存及发展为出发点 , 体现了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视野。 他从 不竭动力。而由于他们受教育程度不高 , 经济条件非常差 , 且工作缺  1 7岁就 深 受 五 四运动 的影 响 并 广 泛参 加 系 列 的 民主 运 动 或 民 主学  乏有效的组织性 , 很难形成团体或组织。所 以, 只能加强对他们的教  潮, 曾被学校多次开除 , 而这更加坚定了其 民主的信念印 。 2 4岁时 , 李 育, 让他们有效 的组织起来 , 形成强大的力量。 ” 这都明确地说 明了李  公朴加入国民革命军及后来 的北伐战争 , 并 因国民党 的独裁统治而  公朴所创刊《 业余周刊》 的宗 旨。随着九一八事变 、 “ 一・ 二八” 事变 的  退 出。 在留学时期 , 他还考察 了国外 的民主制度 , 写了大量的民主题 发生 , 中国底层人 民的生活处 于水 深火热之 中, 广大爱 国青年对 国  材 的论文。 抗战时期 , 他倡导文化救亡运动, 提出了建立 民族统一战  民政府 的不抵抗政策非常愤慨 , 而李公朴对此更加 同情与关心闭   1 。   线 的主张 , 同时他还提出“ 人 民就是原子弹” 的哲学论点 , 进一步完  李公朴先生以 自己的行动来关心底层人民的生活 , 他先后创 办了申   善 了其民主思想。所 以, 民主 『 生 是李公朴先生民主思想最显著 的特 报流通图书馆及 申报业余补习学校 , 以帮助他们提高生存 的技能及  征 , 并贯穿于其实践 中。  思想觉悟。 他指出要想改造中国, 就必须唤起 民众的意识 , 而要想做  族 的凝 聚力与 向心力 , 从而实现中华 民族的独立与 自由。   另外 , 李公朴的民主思想还具有革命性 , 对当时一切的社会秩序  时期 , 不是黑夜变成白昼那么简单 , 而是添着人类 的血泪。我们不害  到这一点就需要和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 这样才能唤起整个 中华 民  及现状进行彻底 的革命 , 主张用新的思想进行替代。 他说 : “ 新的历史  东北三省沦陷后 ,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处于非常危急 的关头 , 李  怕 困难 , 怕 的是有 没有 为 此 冒死奋 斗 的决心 与意 志 。 ”  。 他认 为 只 有 公朴为此而感到深深 的忧虑 , 并开始探索国家 的出路。他认为国人  唤起 民众 的思想认识 ,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 , 这便是李公朴 应该努力奋斗 , 并具有坚强的意志 , 这样才能团结在一起 , 抵抗 日本  注重大众教育的原因所在 。同时, 李公朴 的民主思想又兼具爱 国性 ,   帝 国主义的侵略。1 9 3 3 年初 , 李公朴在申报流通图书馆举行 了一次  正如他所说 : “ 汉奸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 ,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 内部  座谈会 , 会上有人指 出中国的病根在于“ 人 民没有饭吃 ” , 而李公朴  分裂的相 当严重 。” 李公朴先生在北伐胜利后 , 成为被当局通缉的革  则认为 ,中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促进政府 与人 民的觉悟 , 以  命者 , 他反而 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国统区宣传他 的民主思想 , 并公开发  保证生存 的独立与安全 。 同时 ,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 民吃饱肚 子。 李公  表反对当局黑暗统治的主张 , 提出具有纲领性质的《 中国政治问题讨  朴的这一 民主思想为探索中国的出路提供了重要 的认识基础[ 3 1 3 o 。 在  论大纲》 , 在其 四十多岁就 遭杀害 , 为中国的民主事业献出了宝贵 兰鸯世暴 2 01 3・ 1 O月 上旬 2 5  口  江 苏经贸职业 技术学 院 柴义江 摘要 我 国近代著名民权运动领袖和活动家杨杏佛早年跟随孙 中   的电台侦听小组发现了踪迹 , 孙传芳亲 F { 下令 , 借法租界巡捕房之  山先生投 身革命斗争 , 探求救 国救 民之路。 他的救国活动得  手逮捕 了杨杏佛 , 并准备择 日处决 。宋庆龄听闻此事后立即采取 营  到 了共 产 党人 的 敬仰 , 也 引得 国民党反 动 派 日益不 满。   救行动, 逼迫孙传芳将这位孙巾山的老部下释放。1 9 2 7 年春天 , 杨  关键词 杨各佛 救国探索 历程  杏佛积极配合共产党领导的上海T人第  次起义运动 , 在 同共两党  杨杏佛( 1 8 9 3 —1 9 3 3 ) , 名铨 , 江西 玉山人 , 孙中山先生三 民主义  之间传递信息 、 沟通意见 , 最终推动这次起 义走向胜利 。   与 民主革命的忠实追随者和实践者 ,中国近代民权运动的先驱 , 著 上 海1 二 人 起 义 让 杨杏 佛 看 到 了 当年 由孙 中 山一 手推 动 的 日共  名 的社会活动家。杨杏佛在国民党左派阵营中颇具威望 , 曾担任南  合作的美好前景 , 正 当他准备在这条救 探索之路上继续深入走下  京临时总统府秘 书、 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  去 的时 候 , 蒋介石于 1 9 2 7年 4月 1 2日发动 政 变 , 血 洗 r上 海 的 共  等职 , 是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亲密战友。青年时代 即已投身  产党 和 爱 国进 步人 士 , 也 让 国 民党 内部 左 有两 派 的裂 痕公 开 化 。对 革命 的杨杏佛将毕生的精力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 2 0世纪初 中国的  于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和 国民党的分 裂, 杨杏佛 卜 分不满 , 他忧心忡  救国探索运动 , 书写 了一篇充满战斗精神的、 华丽的革命篇章 。  一忡地说 : “ 革命的正义之战刚刚打响 ,民主的汀 1 h 也才打下一半 , 如  此下去 , 国家的前途堪忧啊。” / 2 1  他不顾闰民党 内部友人的劝告 , 冒  、跟 随孙 中 山投身 民主 革 命 1 9 1 2年元旦 , 孙 中山就任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当天 , 年仅 1 9   着生命危险继续 与共产党派驻 上海 的地下组织领 导人余泽鸿等人 岁的杨杏佛就被孙中山亲点为总统府秘书。 但不久后辛亥革命成果  保持密切的联络 , 帮助不少共产党人躲过了危机 。  遭袁世凯窃取 , 血气方刚的杨杏佛宁死不从袁世凯的挽留 , 执意罢  官离职 , 前往美闰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求学l l 口   。毕业后 , 杨杏佛 二、 海 外 勤学 习探 索科 学救 国 大革命失败后的第二年, 在蔡元培等人的大力倡议和组织协调 回到国内, 此时正值五四运动风起云涌 , 杨杏佛本人不仅深受五 四  下 , 中央研究院于上海正式成立 , 杨杏佛被聘为研究院总干事。 短短  运动影响和感染 ,在思想上也完全接受 了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的熏  两年时间 , 杨杏佛就为巾央研究院主持成立了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历  陶, 继续追随孙中山先生 民主革命救 国的脚步 。1 9 2 6年 , 北伐 战争  史学 、 气象学 、 天文学 、 地质学 、 工程 、 化学和物理共九个专 门学科 的 一触即发 , 正身处上海 的杨杏佛主动承担起了策应北伐军的秘密工  研究所和一个博物馆。杨杏佛十分推崇蔡元培的学术 闩南、 民主治 作。在原孙 中山先生丧事筹备处所在地 , 也就是上海市陶尔菲斯路  校 、 重 视人 才 的思 想 , 积极 开 展 相关 T 作 , 吸 引 了一 大批 专 业 素 质过   2 4号 , 杨杏佛架设了一座秘 密电台, 将 沪宁 、 江浙一带 的情况每天  硬的爱 国科学家和学者加人 中央研究院的科研与教育—   作行列。   电告北伐军指挥部。这座秘密电台_ [ 作了几个月 , 不久便被孙传芳  其实早在任职 中央研究院之前 , 杨杏佛就将科学视为救 困的可 的生命 。 这些都与李公朴先生民主思想的爱 国性紧密相关 , 爱同就必  政 自治I 1 o 1 2 。 同时 , 他还告诫国人不应指责政府T作的无效率 , 而应检  然会追求民  。李公朴民主思想是经过对社会文化的深入考察及  讨 自己是 否 漠 视地 方 自治 的重 要 性 及缺 乏 相 应 的监 督能 力 。所 以 ,   自己的亲 自实践中而形成的 , 并最终升华成为一种理想及信念 , 具有  李公朴先生的民主思想有着明确的针对性 , 即关心底层人 民的生活  时代的进步性。总之, 在李公朴先生的思想体系中, 民主思想非常明  及民主, 同时他还 以此思想 为指导积极争取人 民的民主权利 , 这 为  显。 针对 当时人民群众对民主认识的淡薄 , 他能在如此深厚 的独裁统  后来 的爱 国 民主 思想 的 建立 与 完善 奠 定 了坚 实 的基 础 。综 上 可 知 ,   治下 , 学习 、 宣传被几千年来认为是大逆的民主思想, 并亲身实践 , 以  李公朴先生 的民主思想是 中目近现代革命史中 , 倾 注其 毕生的精力  网唤起 民众 民主思想 , 推动中罔民旅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  三、 推 动 民主 政治 变 革 , 促进 社 会 进步 与 发展 追求 民主真理 , 并将个人的追求完全融人整个社会与民族的追求之 中, 形 成具 有 丰 富 内涵 的 民 主思 想 及 特 征 , 成 为 国 家 及 民族 政 治 进 作 为上 世 纪 中 罔著名 的 民主旗 手 及斗 士 , 为 中 国 的民 主事 业 奋  步的宝贵财富。 同时, 这对推动巾国民主政治变革 , 促进社会进步与 斗了终生 , 是 中国现代社会革命史上令人敬佩 的英雄 。他的民主思  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及历史价值。  想体 系内容丰富, 并有 着鲜 明的个性特征 , 对中国社会 的民主事业  参考文献 有着突  的贡献。他反对独裁 , 为了中国人民的民主事业而不懈努  力 ,成为了中国 2 O世纪上半叶具有鲜 明个性特征的民主思想家与  社会活动家。他从学生时代就投 入社会的民主运动之中, 并f I J 版 了  大量 的体现爱 国及进步性质的文章 、 书籍等。李公朴还进一 步阐述  了其对地方 自治的看法 , 认 为应鼓励市民提高对选举 的兴趣 , 并积  极参加选举 , 这样就能为全国的民主政治减少 障碍。 他认为 , 地方 自   治是实现民治的基础 , 如果地方 自治不能完全实现 , 就很难实现宪 26 兰 台 世 界 2 01   3- 1 0月 t ・ 旬 【 1 1 统  学习 缅怀李公朴精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N 1 常州日 报, 2 0 1 0 — 0 4 — 2 0   刘永生辛 公朴早期民主思想初探【 l 1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 ( ) 0 2 ( 7 )   楚图南. 继承先烈遗志振兴 q - 华大业『 『 1 群言, 1 9 8 6 ( 7 ) .   李维. 李公朴教 育思想探微阴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 0 1   2 ( 4 )   I 5 1 李晓奇. “ 杀人 者终必覆 灭” 叽 . 党史纵览, 1 9 9 7 ( 2 )   . 刘时平. 李- z ' -  ̄ ' b 事件报道前后【 I l 新闻爱好者, 1 9 9 6 ( 8 )   r 7 1 金明德 李公朴民主思想家的特征研究 . 常州工学院学报, 2 0 0 6 ( 1 2 ) .   f 8 1 吴海勇从李公朴日 记透视他的民主思想与政治品格【 1 _ 大学教育科学, 2 0 1 0 ( 2 )   闻黎明. 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 ̄ - l J 1 闻一 多殉难 6 l 1 周  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 o o 6 ( 7 ) .   Ⅲ   潘跃 纪念李 公朴诞辰 1 0 0 周年座谈会在京 举行I N ] 人民日 报, 2 0 0 2 - 1   1 — 2 6   ★作者王玉芝为内蒙古 交通职业技术 学院副教授。  

口  内蒙古 交通职 业技术 学院 王玉芝 摘中国近代著名 民主人 士李公朴 注毕 生的精力追求 民主真  当时言论并不 自由的情况下 ,李公朴的言论及文字显得有些抽象 ,   理 ,并将 个人的追 求完全 融入 整个社会与 民族的追 求之  为此他还专门向读者表达深深的歉意 , 并对 当时国民政府 的做法进  中, 形 成 具 有丰 富 内涵 的 民主 思 想及 特 征 。   行 了讽刺 , 他说道 : “ 在这个年头能有机会公开谈论 国家大事算是幸  关键词 李公朴 民主思想 历 史实践  运 的了。 ” [ 4 1 1 2 2 1 9 3 4年初 , 上海租界工部局进行 了市政选举 , 李公朴就  李公朴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人士 , 2 0世纪 3 0 年代 , 他  认 为这件事事关市政进 步 , 应给予 重视 , 让人民真正 能监督与参加 要先后在《 申报》 、 《 业余周刊》 任职 , 其早期 的民主思想主要 刊发在《 申   政治。李公朴先生还质疑当时国民政府的民主权利 , 认为他们没有 报本埠增刊( 业余周刊) 》 上。 他的民主思想内容主要体现为探寻救国  做多少实际工作。在 回顾上海工部局工作的时候 , 李公朴认为帝 国  之路 、 关心群众生活及民族前途 和积极争取 民主权利等方面。 当时社  主 义允许华人加入 工部 局, 并 不是根据 民治的原则 , 而是为 了自己  会上出现了富豪乡绅参加与控制选举的现象 ,人们对当时的政治 民  的办事的便利。因此 , 只有全体 民众 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实现 自己应  主表现 出了很大的失望 。但是 , 李公朴却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 , 他认  有的权利 。他认为 民主政治的实现方式应采用代议制 , 无论是直接 为, 尽管民主政治与乡绅政治有着很大的关联 , 并与倡导的民主精神  选举还是 间接选举 , 每次选举都应推选有候选人交给选举者进行选  有着很大的关联 , 但这比没有 自治要好得多 。1 9 4 6 年初 , 李公朴担任  举 。对那些让部分人进行选举的行为应进行 限制  。   政协大会的总指挥 , 在会上 国民党特务制造了著名的“ 较场口血案 ” ,  李公朴等人被特务殴伤 , 周恩来曾亲 自赴医院探望。 在改革选举制度 二、 唤起 民众 民主 思 想 , 推 动 中国 民族 文 化 发展 李公朴先生的民主思想有着广阔的视野及多维度的视角,大到 方面 , 李公朴有着 自己独到的见解 , 他认为选举应该让人民知遭睛况  国家 、 民族 , 小到 民主会风 、 难 民救济等 , 在 时空上涉及社会各个 阶  及选举 的意义_ 1 1 3 。同时 , 他提倡应仿照欧美的惯例 由选民选出候选人  级。 他 的这些思想体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贯穿整个调查研究 , 且理论 公开竞选。 李公朴先生一生都在进行着社会民主运动的实践 , 并最终  与实际紧密结合。李公朴 民主思想范畴主要包括 : 民众思想 、 社会教 形成了其独有的民主思想体系。  一育、 民主文化 、 抗 战救国等各类思想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民众  的民主教育及 国内民主制度等 , 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这 、倡 导 民主 政 治 , 以 促进 人 民的 觉悟 李公朴出生于穷苦农民家庭 , 早年为生活而辍学做学徒 , 这都让  些民主思想的出发点就是一切 以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 , 进 他对 中国社会底层 的生活有着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1 9 3 2年底 , 李公  而推动中国社会的民主发展与进步 。李公朴民主思想 的特征主要体 朴就在《 业余周刊》 上发表 了《 本刊的使命》 的文章 , 他指 出: “ 底层穷  现在他的社会实践及思想成果上 。 从民主 I 生 上来说 , 李公朴始终以人  苦人们虽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但是他们 的工作正是社会发展 的  民大众的生存及发展为出发点 , 体现了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视野。 他从 不竭动力。而由于他们受教育程度不高 , 经济条件非常差 , 且工作缺  1 7岁就 深 受 五 四运动 的影 响 并 广 泛参 加 系 列 的 民主 运 动 或 民 主学  乏有效的组织性 , 很难形成团体或组织。所 以, 只能加强对他们的教  潮, 曾被学校多次开除 , 而这更加坚定了其 民主的信念印 。 2 4岁时 , 李 育, 让他们有效 的组织起来 , 形成强大的力量。 ” 这都明确地说 明了李  公朴加入国民革命军及后来 的北伐战争 , 并 因国民党 的独裁统治而  公朴所创刊《 业余周刊》 的宗 旨。随着九一八事变 、 “ 一・ 二八” 事变 的  退 出。 在留学时期 , 他还考察 了国外 的民主制度 , 写了大量的民主题 发生 , 中国底层人 民的生活处 于水 深火热之 中, 广大爱 国青年对 国  材 的论文。 抗战时期 , 他倡导文化救亡运动, 提出了建立 民族统一战  民政府 的不抵抗政策非常愤慨 , 而李公朴对此更加 同情与关心闭   1 。   线 的主张 , 同时他还提出“ 人 民就是原子弹” 的哲学论点 , 进一步完  李公朴先生以 自己的行动来关心底层人民的生活 , 他先后创 办了申   善 了其民主思想。所 以, 民主 『 生 是李公朴先生民主思想最显著 的特 报流通图书馆及 申报业余补习学校 , 以帮助他们提高生存 的技能及  征 , 并贯穿于其实践 中。  思想觉悟。 他指出要想改造中国, 就必须唤起 民众的意识 , 而要想做  族 的凝 聚力与 向心力 , 从而实现中华 民族的独立与 自由。   另外 , 李公朴的民主思想还具有革命性 , 对当时一切的社会秩序  时期 , 不是黑夜变成白昼那么简单 , 而是添着人类 的血泪。我们不害  到这一点就需要和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 这样才能唤起整个 中华 民  及现状进行彻底 的革命 , 主张用新的思想进行替代。 他说 : “ 新的历史  东北三省沦陷后 ,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处于非常危急 的关头 , 李  怕 困难 , 怕 的是有 没有 为 此 冒死奋 斗 的决心 与意 志 。 ”  。 他认 为 只 有 公朴为此而感到深深 的忧虑 , 并开始探索国家 的出路。他认为国人  唤起 民众 的思想认识 ,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 , 这便是李公朴 应该努力奋斗 , 并具有坚强的意志 , 这样才能团结在一起 , 抵抗 日本  注重大众教育的原因所在 。同时, 李公朴 的民主思想又兼具爱 国性 ,   帝 国主义的侵略。1 9 3 3 年初 , 李公朴在申报流通图书馆举行 了一次  正如他所说 : “ 汉奸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 ,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 内部  座谈会 , 会上有人指 出中国的病根在于“ 人 民没有饭吃 ” , 而李公朴  分裂的相 当严重 。” 李公朴先生在北伐胜利后 , 成为被当局通缉的革  则认为 ,中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促进政府 与人 民的觉悟 , 以  命者 , 他反而 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国统区宣传他 的民主思想 , 并公开发  保证生存 的独立与安全 。 同时 ,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 民吃饱肚 子。 李公  表反对当局黑暗统治的主张 , 提出具有纲领性质的《 中国政治问题讨  朴的这一 民主思想为探索中国的出路提供了重要 的认识基础[ 3 1 3 o 。 在  论大纲》 , 在其 四十多岁就 遭杀害 , 为中国的民主事业献出了宝贵 兰鸯世暴 2 01 3・ 1 O月 上旬 2 5  口  江 苏经贸职业 技术学 院 柴义江 摘要 我 国近代著名民权运动领袖和活动家杨杏佛早年跟随孙 中   的电台侦听小组发现了踪迹 , 孙传芳亲 F { 下令 , 借法租界巡捕房之  山先生投 身革命斗争 , 探求救 国救 民之路。 他的救国活动得  手逮捕 了杨杏佛 , 并准备择 日处决 。宋庆龄听闻此事后立即采取 营  到 了共 产 党人 的 敬仰 , 也 引得 国民党反 动 派 日益不 满。   救行动, 逼迫孙传芳将这位孙巾山的老部下释放。1 9 2 7 年春天 , 杨  关键词 杨各佛 救国探索 历程  杏佛积极配合共产党领导的上海T人第  次起义运动 , 在 同共两党  杨杏佛( 1 8 9 3 —1 9 3 3 ) , 名铨 , 江西 玉山人 , 孙中山先生三 民主义  之间传递信息 、 沟通意见 , 最终推动这次起 义走向胜利 。   与 民主革命的忠实追随者和实践者 ,中国近代民权运动的先驱 , 著 上 海1 二 人 起 义 让 杨杏 佛 看 到 了 当年 由孙 中 山一 手推 动 的 日共  名 的社会活动家。杨杏佛在国民党左派阵营中颇具威望 , 曾担任南  合作的美好前景 , 正 当他准备在这条救 探索之路上继续深入走下  京临时总统府秘 书、 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  去 的时 候 , 蒋介石于 1 9 2 7年 4月 1 2日发动 政 变 , 血 洗 r上 海 的 共  等职 , 是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亲密战友。青年时代 即已投身  产党 和 爱 国进 步人 士 , 也 让 国 民党 内部 左 有两 派 的裂 痕公 开 化 。对 革命 的杨杏佛将毕生的精力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 2 0世纪初 中国的  于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和 国民党的分 裂, 杨杏佛 卜 分不满 , 他忧心忡  救国探索运动 , 书写 了一篇充满战斗精神的、 华丽的革命篇章 。  一忡地说 : “ 革命的正义之战刚刚打响 ,民主的汀 1 h 也才打下一半 , 如  此下去 , 国家的前途堪忧啊。” / 2 1  他不顾闰民党 内部友人的劝告 , 冒  、跟 随孙 中 山投身 民主 革 命 1 9 1 2年元旦 , 孙 中山就任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当天 , 年仅 1 9   着生命危险继续 与共产党派驻 上海 的地下组织领 导人余泽鸿等人 岁的杨杏佛就被孙中山亲点为总统府秘书。 但不久后辛亥革命成果  保持密切的联络 , 帮助不少共产党人躲过了危机 。  遭袁世凯窃取 , 血气方刚的杨杏佛宁死不从袁世凯的挽留 , 执意罢  官离职 , 前往美闰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求学l l 口   。毕业后 , 杨杏佛 二、 海 外 勤学 习探 索科 学救 国 大革命失败后的第二年, 在蔡元培等人的大力倡议和组织协调 回到国内, 此时正值五四运动风起云涌 , 杨杏佛本人不仅深受五 四  下 , 中央研究院于上海正式成立 , 杨杏佛被聘为研究院总干事。 短短  运动影响和感染 ,在思想上也完全接受 了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的熏  两年时间 , 杨杏佛就为巾央研究院主持成立了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历  陶, 继续追随孙中山先生 民主革命救 国的脚步 。1 9 2 6年 , 北伐 战争  史学 、 气象学 、 天文学 、 地质学 、 工程 、 化学和物理共九个专 门学科 的 一触即发 , 正身处上海 的杨杏佛主动承担起了策应北伐军的秘密工  研究所和一个博物馆。杨杏佛十分推崇蔡元培的学术 闩南、 民主治 作。在原孙 中山先生丧事筹备处所在地 , 也就是上海市陶尔菲斯路  校 、 重 视人 才 的思 想 , 积极 开 展 相关 T 作 , 吸 引 了一 大批 专 业 素 质过   2 4号 , 杨杏佛架设了一座秘 密电台, 将 沪宁 、 江浙一带 的情况每天  硬的爱 国科学家和学者加人 中央研究院的科研与教育—   作行列。   电告北伐军指挥部。这座秘密电台_ [ 作了几个月 , 不久便被孙传芳  其实早在任职 中央研究院之前 , 杨杏佛就将科学视为救 困的可 的生命 。 这些都与李公朴先生民主思想的爱 国性紧密相关 , 爱同就必  政 自治I 1 o 1 2 。 同时 , 他还告诫国人不应指责政府T作的无效率 , 而应检  然会追求民  。李公朴民主思想是经过对社会文化的深入考察及  讨 自己是 否 漠 视地 方 自治 的重 要 性 及缺 乏 相 应 的监 督能 力 。所 以 ,   自己的亲 自实践中而形成的 , 并最终升华成为一种理想及信念 , 具有  李公朴先生的民主思想有着明确的针对性 , 即关心底层人 民的生活  时代的进步性。总之, 在李公朴先生的思想体系中, 民主思想非常明  及民主, 同时他还 以此思想 为指导积极争取人 民的民主权利 , 这 为  显。 针对 当时人民群众对民主认识的淡薄 , 他能在如此深厚 的独裁统  后来 的爱 国 民主 思想 的 建立 与 完善 奠 定 了坚 实 的基 础 。综 上 可 知 ,   治下 , 学习 、 宣传被几千年来认为是大逆的民主思想, 并亲身实践 , 以  李公朴先生 的民主思想是 中目近现代革命史中 , 倾 注其 毕生的精力  网唤起 民众 民主思想 , 推动中罔民旅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  三、 推 动 民主 政治 变 革 , 促进 社 会 进步 与 发展 追求 民主真理 , 并将个人的追求完全融人整个社会与民族的追求之 中, 形 成具 有 丰 富 内涵 的 民 主思 想 及 特 征 , 成 为 国 家 及 民族 政 治 进 作 为上 世 纪 中 罔著名 的 民主旗 手 及斗 士 , 为 中 国 的民 主事 业 奋  步的宝贵财富。 同时, 这对推动巾国民主政治变革 , 促进社会进步与 斗了终生 , 是 中国现代社会革命史上令人敬佩 的英雄 。他的民主思  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及历史价值。  想体 系内容丰富, 并有 着鲜 明的个性特征 , 对中国社会 的民主事业  参考文献 有着突  的贡献。他反对独裁 , 为了中国人民的民主事业而不懈努  力 ,成为了中国 2 O世纪上半叶具有鲜 明个性特征的民主思想家与  社会活动家。他从学生时代就投 入社会的民主运动之中, 并f I J 版 了  大量 的体现爱 国及进步性质的文章 、 书籍等。李公朴还进一 步阐述  了其对地方 自治的看法 , 认 为应鼓励市民提高对选举 的兴趣 , 并积  极参加选举 , 这样就能为全国的民主政治减少 障碍。 他认为 , 地方 自   治是实现民治的基础 , 如果地方 自治不能完全实现 , 就很难实现宪 26 兰 台 世 界 2 01   3- 1 0月 t ・ 旬 【 1 1 统  学习 缅怀李公朴精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N 1 常州日 报, 2 0 1 0 — 0 4 — 2 0   刘永生辛 公朴早期民主思想初探【 l 1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 ( ) 0 2 ( 7 )   楚图南. 继承先烈遗志振兴 q - 华大业『 『 1 群言, 1 9 8 6 ( 7 ) .   李维. 李公朴教 育思想探微阴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 0 1   2 ( 4 )   I 5 1 李晓奇. “ 杀人 者终必覆 灭” 叽 . 党史纵览, 1 9 9 7 ( 2 )   . 刘时平. 李- z ' -  ̄ ' b 事件报道前后【 I l 新闻爱好者, 1 9 9 6 ( 8 )   r 7 1 金明德 李公朴民主思想家的特征研究 . 常州工学院学报, 2 0 0 6 ( 1 2 ) .   f 8 1 吴海勇从李公朴日 记透视他的民主思想与政治品格【 1 _ 大学教育科学, 2 0 1 0 ( 2 )   闻黎明. 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 ̄ - l J 1 闻一 多殉难 6 l 1 周  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 o o 6 ( 7 ) .   Ⅲ   潘跃 纪念李 公朴诞辰 1 0 0 周年座谈会在京 举行I N ] 人民日 报, 2 0 0 2 - 1   1 — 2 6   ★作者王玉芝为内蒙古 交通职业技术 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

  • 五四运动的意义
  •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影响极其深远.它不仅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而且是一场冲击各界的思想解放运动.八十年岁月流逝,尽管五四早已时过境迁,然而,它的生命之树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枯萎,反而更加茁壮,更加挺拔.那些先 ...查看


  • 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书写 "同心"新篇章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书写 "同心"新篇章 作者:高琴 来源:<今日财富>2015年第35期 摘 要: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强大的凝聚力,是因为每个 ...查看


  • 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与宋庆龄的爱国主义
  • 作者:张磊 广东社会科学 1996年11期 宋庆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她的爱国主义既充溢着挚爱祖国的激情,又蕴含着拯救和发展祖国的理性内容--与当代先进社会思潮和运动相结合,探求独立.民主与富强之路. 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她的爱国主义不断 ...查看


  • 五四精神的时代特征和中国梦的现实实践
  • 五四精神的时代特征和中国梦的现实实践 五四精神时代特征和中国梦 2013年05月06日09:30 来源:江西日报 五四运动爆发94年了,历史的事件和人物的身影已渐渐远去,但历史的回声和启示不断重现."五四"是什么?&qu ...查看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1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第一编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空想社会主义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于演化 产生于16世纪 深刻的思想来源:古代的理想社会观,影响了16世纪的理想家与社会学家. 孔子< ...查看


  • 解放思想,走自己的道路 --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
  • 解放思想,走自己的道路 --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 (一九七九年五月五日) 正当我们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上来,提倡解放思想,发扬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时候,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具有特殊的意义. 五四运动是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伟大的新文化 ...查看


  • 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实践
  • 论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实践 摘 要: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中国革命的领军人物,在其几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谱写了中国历史中的辉煌诗篇.孙中山先生坚持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原则,其毕生在民主.共和与三民的深信不疑思想信念驱使 ...查看


  • 浅析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 浅析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摘要:五四运动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它的发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使得中国的历史展开了崭新的一页,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当然,在92年后的今天,他仍然对我们青年起着重要的作用,指引着当代青少年的积极前 ...查看


  • 2011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 2011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目 录 I.考试性质 ------------.---..-------------1 II.考查目标------------.-----------------1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