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第二课时)
1.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组课文《搭石》。
2.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的文章。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
教材分析
溢着浓郁的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震撼着我们的心。这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新课标倡导:“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用“空白”理论指导阅读教学,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让学生有更深入地感悟。
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几册里已有所涉及,本册教材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3.学习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学情分析
1. 学生在本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强化了“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教学本课,继续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2.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
3.搭石虽是乡下孩子非常熟悉的事物,面对课文内容学生往往不能深入文本,去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创设情境”、“读中感悟”、“想象理解”等教学方法从重点问题入手,联系上下文,加强字词句的理解。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让学生品味语言,体味平凡事物让我妈感受到的美。
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1.图片导入,引出搭石 2.初读课文,初识搭石 3.精读课文,紧走搭石 4.拓展延伸,展开想象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 ①课文的插图; ②有关搭石的资料介绍; ③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④多媒体课件。
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 有关搭石的资料介绍。
板书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课题_________________
观课、议课
总体上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励学生发现美的目的。回顾本课,自始至终,教学宗旨是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对语文的情感。
一.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
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读,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涵的美。用“假如________,_______总要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以“美就在身边”为小练笔,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外化与表达。
二.努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的达成
在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不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赞颂了家乡人的淳朴,无私奉献、敬老爱幼的美好情感。但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同时,让学生感悟到要以美的心去对待他人,以美的言语去温暖他人,以美的行为去付诸行动,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妙,生活会更加开心。
本节课利用多种手段进行解词,或联系实际,或图文并茂,或辨析比较,或反复吟读,解词手法灵活多样。但老师展示可以更到位一些,例如,解释“伏”字,出示一幅图,上面一个人弯下腰来,虔诚地等待着有人爬上自己的背,旁边一只伏着的狗。这样的图一出示,便把背老人走搭石的年轻人的神态、动作很神奇地再现了出来,再读课文,“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情境宛然在目。我们还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理解“理所当然”,不仅仅是理解词义,还体会了这背后人情美:年轻人背老人不要谢,因为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老人年轻的时候也背过老人过河,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年轻人老了之后也会有人背他过河,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反复吟读中,不仅理解了词义,还把词里饱含的赞美、向往、美德的传承一一尽显,让人觉得美不可言,妙不可言。
教学再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们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回答。 (1)指名回答
(2)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
踏过,这就是搭石。 (3)指名读
3、交流学习“为什么要搭石”。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1)指名回答
(2)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3)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学生回答) (4)教学生字“绾”:卷起来的意思。通过读体会搭石的麻烦、不便等。
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 人们出工就必须——
人们收工就必须—— 人们赶集就必须—— 人们访友就必须——
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谈体会) 4、回读体会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齐读)
5、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说)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寻找搭石之美吧。默读2-4自然段,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用波浪线划出。再仔细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默读、圈划)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之美
1、老人“搭”石图
出示:上了点年岁的老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品读句子,哪些词语让你心为之震动?
(2)细细品味 “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词语中包含的画面,体会老人心中有他人的心灵美。也许老人这时…,也许老人这时…也许老人…也许…,无论出现的是哪样的一个也许,无论老人是因为何种原因急着赶路,但只要…学生齐读。 (3)演一演老人搭石
2、一行人“走”石图。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读通句子,正音。 “行”变红,多音字正音。
“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指名读正确
(2)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体会“走石图”的美。 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
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生可字面上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就有一些句子说这词的意思)
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走搭石
(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生合作读,先指一组读,再全班合作读)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3)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象一下。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词,美美地读,读进画里去,让人身临其境。(指名读) (4)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引读。
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5)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一道风景
3、面对面“让”石图
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谦让的美)男生齐读
4、背老人“过”石图
那么“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读。 (1)指名读。正音:伏。出示“伏”的示意图。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伏”:分析字形,理解字意。请学生上台做动作。
创设情境: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问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
问另一个学生: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生可能回答:尊敬老人)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生谈) 师: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生:一道风景 (5)齐读第3、4自然段
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________,_______总要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说一句话。
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生说)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六、总结。
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 七、小练笔:美就在身边。 板书设计:
《搭石》(第二课时)
1.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组课文《搭石》。
2.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的文章。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
教材分析
溢着浓郁的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震撼着我们的心。这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新课标倡导:“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用“空白”理论指导阅读教学,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让学生有更深入地感悟。
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几册里已有所涉及,本册教材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3.学习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学情分析
1. 学生在本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强化了“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教学本课,继续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2.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
3.搭石虽是乡下孩子非常熟悉的事物,面对课文内容学生往往不能深入文本,去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创设情境”、“读中感悟”、“想象理解”等教学方法从重点问题入手,联系上下文,加强字词句的理解。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让学生品味语言,体味平凡事物让我妈感受到的美。
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1.图片导入,引出搭石 2.初读课文,初识搭石 3.精读课文,紧走搭石 4.拓展延伸,展开想象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 ①课文的插图; ②有关搭石的资料介绍; ③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④多媒体课件。
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 有关搭石的资料介绍。
板书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课题_________________
观课、议课
总体上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励学生发现美的目的。回顾本课,自始至终,教学宗旨是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对语文的情感。
一.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
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读,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涵的美。用“假如________,_______总要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以“美就在身边”为小练笔,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外化与表达。
二.努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的达成
在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不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赞颂了家乡人的淳朴,无私奉献、敬老爱幼的美好情感。但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同时,让学生感悟到要以美的心去对待他人,以美的言语去温暖他人,以美的行为去付诸行动,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妙,生活会更加开心。
本节课利用多种手段进行解词,或联系实际,或图文并茂,或辨析比较,或反复吟读,解词手法灵活多样。但老师展示可以更到位一些,例如,解释“伏”字,出示一幅图,上面一个人弯下腰来,虔诚地等待着有人爬上自己的背,旁边一只伏着的狗。这样的图一出示,便把背老人走搭石的年轻人的神态、动作很神奇地再现了出来,再读课文,“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情境宛然在目。我们还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理解“理所当然”,不仅仅是理解词义,还体会了这背后人情美:年轻人背老人不要谢,因为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老人年轻的时候也背过老人过河,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年轻人老了之后也会有人背他过河,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反复吟读中,不仅理解了词义,还把词里饱含的赞美、向往、美德的传承一一尽显,让人觉得美不可言,妙不可言。
教学再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们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回答。 (1)指名回答
(2)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
踏过,这就是搭石。 (3)指名读
3、交流学习“为什么要搭石”。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1)指名回答
(2)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3)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学生回答) (4)教学生字“绾”:卷起来的意思。通过读体会搭石的麻烦、不便等。
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 人们出工就必须——
人们收工就必须—— 人们赶集就必须—— 人们访友就必须——
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谈体会) 4、回读体会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齐读)
5、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说)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寻找搭石之美吧。默读2-4自然段,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用波浪线划出。再仔细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默读、圈划)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之美
1、老人“搭”石图
出示:上了点年岁的老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品读句子,哪些词语让你心为之震动?
(2)细细品味 “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词语中包含的画面,体会老人心中有他人的心灵美。也许老人这时…,也许老人这时…也许老人…也许…,无论出现的是哪样的一个也许,无论老人是因为何种原因急着赶路,但只要…学生齐读。 (3)演一演老人搭石
2、一行人“走”石图。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读通句子,正音。 “行”变红,多音字正音。
“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指名读正确
(2)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体会“走石图”的美。 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
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生可字面上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就有一些句子说这词的意思)
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走搭石
(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生合作读,先指一组读,再全班合作读)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3)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象一下。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词,美美地读,读进画里去,让人身临其境。(指名读) (4)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引读。
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5)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一道风景
3、面对面“让”石图
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谦让的美)男生齐读
4、背老人“过”石图
那么“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读。 (1)指名读。正音:伏。出示“伏”的示意图。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伏”:分析字形,理解字意。请学生上台做动作。
创设情境: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问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
问另一个学生: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生可能回答:尊敬老人)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生谈) 师: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生:一道风景 (5)齐读第3、4自然段
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________,_______总要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说一句话。
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生说)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六、总结。
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 七、小练笔:美就在身边。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