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

一. 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

中国近现代探索抗争史

近代前期各阶级的救国主张及其实践

阶段特征与规律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为寻求独立富强的道路,进行探索的过程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其指导思想。

2. 第二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探索的主要内容是仿效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是其指导思想。

3. 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由宣传西方民主、科学发展到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前期以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斗争矛头直指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后期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 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2. 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特点(只有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 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仿效立宪到主张共和,就有许多层次。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有差异,更重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

4. 具有继承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变化。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变。而早期维新派又是由洋务化而来的,他们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这就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

5.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反映了探索的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的强大也是失败的原因。

(一)农民阶级的救国主张和实践

1. 太平天国运动

(1)创立拜上帝教

鸦片战争后,洪秀全从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出发,将西方基督教义和中国儒家思想、农民的平均思想揉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探求救国强国真理的时代特征。

(2)制定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

① 主要内容: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重新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方法;规定了产品分配的原则和理想社会的设想。

②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十分鲜明的农民反封建斗争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摆脱封建剥削和压迫,要求平等,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的结晶,它使几千年来农民的愿望具体鲜明地反映出来,使得农民反封建斗争目标更加具体和明确。《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在个体劳动、小农生产的基础上,采取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办法,废除私有财产,取消商品流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只是一种空想。

(3)制定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① 主要内容:《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几个主要方面,对农民迫切要求的土地问题没有涉及。

② 实施情况:迫于当时的形势,《资政新篇》提出的方案没有能够实施。

③ 评价:《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效法西方改造中国的方案。他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中国摆脱封建主义的历史趋势,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2. 义和团运动

(1)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加深;反洋教斗争长期受到清政府的压制,农民反对西方侵略势力情绪高涨。

(2)主张: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3)评价: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特别突出的客观事实,也表明义和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当时,这个口号的核心是“灭洋”,因而广泛地动员了广大群众,但也表明了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地主阶级的救国主张和实践

1. 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

(1)背景:鸦片战争失败,一些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

(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4)影响:虽然这一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但是林、魏二人的主张在当时的中国,确实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一直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奋勇抗争。

2. 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统治集团内部在如何解决面临的内政外交上的众多矛盾,意见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2)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洋务运动的内容: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70年代,又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此外,洋务派还进行了筹划海防、举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等活动。

(4)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这是由清政府的腐败造成的。洋务运动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一次重要实践和具体化;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它在客观上加速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及留学生的派遣,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定条件。在洋务派的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家;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 清朝统治者(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不属于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为了便于系统掌握知识,故将这两个知识点列于此处)

(1)19世纪末,面对瓜分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作了反应。作为封建帝王的光绪,试图依靠维新派免作亡国之君,对抗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主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但由于顽固派的激烈反对,终归失败。

(2)清末“新政”(1901—1905年)

① 背景: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之后,清政府全面向帝国主义屈服,人民群众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此起彼伏;资本主义革命派已把武装起义提到议事日程。

② 目的: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挽救其统治危机。

③ 内容: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

④ 实质:是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3)清末“预备立宪”

① 背景:清末“新政”并没有挽救清王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以更猛烈之势摇撼着清王朝的统治根基;资产阶级立宪派大声疾呼,进行君主立宪活动和宣传。

② 目的:借实行宪政,拉拢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化民族资产阶级,平息方兴未艾的革命风暴,挽救统治危机。

③ 内容:派五大臣出洋考察、下诏“预备仿行宪政”、“皇族内阁”出笼。

④ 结果:“预备立宪”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促使革命形势加快发展。

(三)资产阶级的救国主张和实践

1.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1)产生的背景: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洋务运动的兴起,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

(2)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3)基本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和变法使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其具体主张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4)评价:早期维新思想家的主张体现出学习西方国家先进之处,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来源之一。但早期维新思想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付诸行动。

2. 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的维新派

(1)康、梁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为康、梁维新思想提供了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康、梁维新派的救国主张: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

(3)评价: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进步的思想,他们以此思想为指导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促成了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热潮,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走的是以君主立宪为中心的改良道路,这就注定了他们必然失败。

3.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丑条约》签订后,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

(2)救国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实践效果: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并以此纲领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树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4. 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会;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社会条件。

(2)代表人物:张謇、周学熙等。

(3)评价: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必然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在当时来说,“实业救国”思潮是爱国的和进步的。但中国民族工业毕竟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关系,中国的国民经济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实业救国也只是一种空想。

5.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1)背景: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仍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一战期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3)主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评价: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理论批判腐朽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斗争,它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石——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旧道德、旧文化,是一次极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出对东西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否定,同时也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6. 民主党派和中间人士的“中间路线”(第三条道路)(从时间上属近代后期,为便于系统掌握而列入)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但发动全面内战又需要时间准备,故采取了反革命的两面派策略;中国共产党为了教育人民,揭露美蒋反动派的假和平阴谋,以极大的努力争取和平民主。这种条件,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这一中间势力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和时机,各民主党派迅速活跃起来。

(2)主张:建立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政治上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党独裁和阶级独裁。

(3)结果:中国民主党派在实践斗争中受到国民党的压迫,逐渐认识到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中间路线宣告破产。

(4)评价:中国的民主党派为建立其长期追求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基础上,同共产党结为同盟,他们在促成政协召开和反内战、争和平的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中共“二大”与中共“一大”相比,最重要的贡献是制定了(    )

A. 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 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C. 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D.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2.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要依据是(    )

A. 中国革命力量相对薄弱               B. 十月革命成功经验

C. 中国阶级关系                             D. 中国的社会性质

3. 中共之所以能够明确地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中共是无产阶级政党                   B. 中共正确分析和认识了中国国情

C. 中共得到共产国际的指导            D. 中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            B. 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问题

C. 对待工农革命的态度问题            D. 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前途问题

5. 1923年中共“三大”就国共合作问题,决定(    )

A. 同国民党实行党外合作

B.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C. 必须坚持共产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D. 帮助国民党改组,使其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6.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称为“大革命”,主要是因为(    )

A. 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B. 领导阶级的先进性

C. 革命果实的丰富性               D. 俄国帮助的进步性

7. 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共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    )

A. 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 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 建立并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 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8.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其意义在于(    )

A.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 是土地革命时期开始的标志

C.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9. 农村革命根据地大多分布在南方,主要原因是(    )

A. 北伐战争的影响

B. 北方是军阀统治中心

C. 南方地形复杂,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

10.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指(    )

A. 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B. 从克服右倾错误到克服“左”倾错误

C. 中国革命由此转危为安

D. 从受共产国际支配到独立解决党内问题

11. 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中,对中小工商业者的政策是(    )

A. 消灭     B. 限制     C. 保护     D. 联合

12.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

① 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 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③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④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3. 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三支部队由内线打到外线,三支部队都攻入的一个省是(    )

A. 安徽     B. 江苏     C. 湖北     D. 河南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C. 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D.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5. 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政策与过去的主要不同是(    )

A. 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

B. 限制富农经济,中立富农

C. 保护民族工商业者

D. 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16.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是(    )

A. 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B. 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 妥善处理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D. 要求全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1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提出了(    )

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 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④ 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8. 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① 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 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③ 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④ 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9. 中共“十三大”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本质是(    )

A.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B.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D.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20. 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体制

D. 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一.   一.   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怎样领导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哪些正确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又进行了哪些探索?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今天汲取?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2. D     3. B     4. D     5. B     6. A     7. D     8. A     9. A

10. D     11. C    12. A    13. D    14. C    15. D    16. D    17. D    18. A

19. C     20. A

二. ①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实施“一五”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订社会主义宪法。这些工作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提出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毛泽东(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思想;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等。③ 主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等。④ 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⑤ 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注意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防止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防止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的滋长。

一. 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

中国近现代探索抗争史

近代前期各阶级的救国主张及其实践

阶段特征与规律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为寻求独立富强的道路,进行探索的过程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其指导思想。

2. 第二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探索的主要内容是仿效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是其指导思想。

3. 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由宣传西方民主、科学发展到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前期以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斗争矛头直指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后期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 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2. 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特点(只有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 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仿效立宪到主张共和,就有许多层次。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有差异,更重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

4. 具有继承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变化。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变。而早期维新派又是由洋务化而来的,他们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这就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

5.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反映了探索的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的强大也是失败的原因。

(一)农民阶级的救国主张和实践

1. 太平天国运动

(1)创立拜上帝教

鸦片战争后,洪秀全从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出发,将西方基督教义和中国儒家思想、农民的平均思想揉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探求救国强国真理的时代特征。

(2)制定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

① 主要内容: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重新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方法;规定了产品分配的原则和理想社会的设想。

②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十分鲜明的农民反封建斗争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摆脱封建剥削和压迫,要求平等,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的结晶,它使几千年来农民的愿望具体鲜明地反映出来,使得农民反封建斗争目标更加具体和明确。《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在个体劳动、小农生产的基础上,采取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办法,废除私有财产,取消商品流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只是一种空想。

(3)制定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① 主要内容:《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几个主要方面,对农民迫切要求的土地问题没有涉及。

② 实施情况:迫于当时的形势,《资政新篇》提出的方案没有能够实施。

③ 评价:《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效法西方改造中国的方案。他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中国摆脱封建主义的历史趋势,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2. 义和团运动

(1)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加深;反洋教斗争长期受到清政府的压制,农民反对西方侵略势力情绪高涨。

(2)主张: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3)评价: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特别突出的客观事实,也表明义和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当时,这个口号的核心是“灭洋”,因而广泛地动员了广大群众,但也表明了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地主阶级的救国主张和实践

1. 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

(1)背景:鸦片战争失败,一些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

(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4)影响:虽然这一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但是林、魏二人的主张在当时的中国,确实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一直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奋勇抗争。

2. 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统治集团内部在如何解决面临的内政外交上的众多矛盾,意见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2)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洋务运动的内容: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70年代,又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此外,洋务派还进行了筹划海防、举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等活动。

(4)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这是由清政府的腐败造成的。洋务运动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一次重要实践和具体化;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它在客观上加速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及留学生的派遣,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定条件。在洋务派的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家;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 清朝统治者(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不属于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为了便于系统掌握知识,故将这两个知识点列于此处)

(1)19世纪末,面对瓜分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作了反应。作为封建帝王的光绪,试图依靠维新派免作亡国之君,对抗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主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但由于顽固派的激烈反对,终归失败。

(2)清末“新政”(1901—1905年)

① 背景: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之后,清政府全面向帝国主义屈服,人民群众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此起彼伏;资本主义革命派已把武装起义提到议事日程。

② 目的: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挽救其统治危机。

③ 内容: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

④ 实质:是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3)清末“预备立宪”

① 背景:清末“新政”并没有挽救清王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以更猛烈之势摇撼着清王朝的统治根基;资产阶级立宪派大声疾呼,进行君主立宪活动和宣传。

② 目的:借实行宪政,拉拢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化民族资产阶级,平息方兴未艾的革命风暴,挽救统治危机。

③ 内容:派五大臣出洋考察、下诏“预备仿行宪政”、“皇族内阁”出笼。

④ 结果:“预备立宪”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促使革命形势加快发展。

(三)资产阶级的救国主张和实践

1.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1)产生的背景: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洋务运动的兴起,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

(2)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3)基本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和变法使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其具体主张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4)评价:早期维新思想家的主张体现出学习西方国家先进之处,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来源之一。但早期维新思想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付诸行动。

2. 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的维新派

(1)康、梁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为康、梁维新思想提供了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康、梁维新派的救国主张: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

(3)评价: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进步的思想,他们以此思想为指导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促成了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热潮,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走的是以君主立宪为中心的改良道路,这就注定了他们必然失败。

3.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丑条约》签订后,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

(2)救国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实践效果: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并以此纲领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树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4. 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会;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社会条件。

(2)代表人物:张謇、周学熙等。

(3)评价: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必然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在当时来说,“实业救国”思潮是爱国的和进步的。但中国民族工业毕竟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关系,中国的国民经济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实业救国也只是一种空想。

5.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1)背景: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仍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一战期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3)主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评价: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理论批判腐朽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斗争,它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石——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旧道德、旧文化,是一次极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出对东西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否定,同时也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6. 民主党派和中间人士的“中间路线”(第三条道路)(从时间上属近代后期,为便于系统掌握而列入)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但发动全面内战又需要时间准备,故采取了反革命的两面派策略;中国共产党为了教育人民,揭露美蒋反动派的假和平阴谋,以极大的努力争取和平民主。这种条件,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这一中间势力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和时机,各民主党派迅速活跃起来。

(2)主张:建立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政治上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党独裁和阶级独裁。

(3)结果:中国民主党派在实践斗争中受到国民党的压迫,逐渐认识到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中间路线宣告破产。

(4)评价:中国的民主党派为建立其长期追求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基础上,同共产党结为同盟,他们在促成政协召开和反内战、争和平的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中共“二大”与中共“一大”相比,最重要的贡献是制定了(    )

A. 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 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C. 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D.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2.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要依据是(    )

A. 中国革命力量相对薄弱               B. 十月革命成功经验

C. 中国阶级关系                             D. 中国的社会性质

3. 中共之所以能够明确地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中共是无产阶级政党                   B. 中共正确分析和认识了中国国情

C. 中共得到共产国际的指导            D. 中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            B. 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问题

C. 对待工农革命的态度问题            D. 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前途问题

5. 1923年中共“三大”就国共合作问题,决定(    )

A. 同国民党实行党外合作

B.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C. 必须坚持共产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D. 帮助国民党改组,使其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6.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称为“大革命”,主要是因为(    )

A. 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B. 领导阶级的先进性

C. 革命果实的丰富性               D. 俄国帮助的进步性

7. 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共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    )

A. 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 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 建立并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 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8.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其意义在于(    )

A.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 是土地革命时期开始的标志

C.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9. 农村革命根据地大多分布在南方,主要原因是(    )

A. 北伐战争的影响

B. 北方是军阀统治中心

C. 南方地形复杂,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

10.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指(    )

A. 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B. 从克服右倾错误到克服“左”倾错误

C. 中国革命由此转危为安

D. 从受共产国际支配到独立解决党内问题

11. 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中,对中小工商业者的政策是(    )

A. 消灭     B. 限制     C. 保护     D. 联合

12.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

① 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 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③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④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3. 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三支部队由内线打到外线,三支部队都攻入的一个省是(    )

A. 安徽     B. 江苏     C. 湖北     D. 河南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C. 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D.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5. 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政策与过去的主要不同是(    )

A. 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

B. 限制富农经济,中立富农

C. 保护民族工商业者

D. 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16.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是(    )

A. 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B. 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 妥善处理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D. 要求全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1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提出了(    )

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 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④ 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8. 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① 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 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③ 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④ 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9. 中共“十三大”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本质是(    )

A.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B.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D.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20. 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体制

D. 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一.   一.   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怎样领导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哪些正确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又进行了哪些探索?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今天汲取?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2. D     3. B     4. D     5. B     6. A     7. D     8. A     9. A

10. D     11. C    12. A    13. D    14. C    15. D    16. D    17. D    18. A

19. C     20. A

二. ①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实施“一五”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订社会主义宪法。这些工作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提出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毛泽东(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思想;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等。③ 主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等。④ 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⑤ 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注意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防止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防止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的滋长。


相关文章

  • 高三历史备考工作总结
  • 高三历史备考工作总结 一.成绩汇报 我担任2008届东莞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组长,既感到自豪,也感到压力.特别是作为 东莞市的龙头学校,除了确保考生的平均分优势以外,培养尖子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所幸 的是,我们历史备课组很好的完成了学科教学任 ...查看


  • 历史教学中
  • 作者:谢梦先 教育导报 1996年02期 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责无傍贷的.近几年来,我校历史科组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 ...查看


  • 专题讲座美术鉴赏
  • 专题讲座 高中"美术鉴赏"模块分析与教学实施建议 何墨荣(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美术教研员,中学高级) 教师的困惑: 怎样实现教学目标?必修模块<美术鉴赏>课程多,知识量大.知识点多,课时少,如何解决? 高 ...查看


  • 2007年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教学计划
  • 2007年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教学计划 作者:教务处 来源: 时间:2007-10-19 15:17:00 点击量:177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 ...查看


  • 领导干部培训课程
  • 培训课程 培训对象: 培训目标: 拓宽视野,提升领导素质:联系实际,全面提高干部的执法能力 学习课程: 宏观经济专题课程 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走向 宏观经济与"十二五"规划 经济形势与"十二五"规划 ...查看


  • 珠宝专题讲座开场词
  • 珠宝专题讲座开场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初冬的xx 虽是寒意袭人,但是今天,在环境优雅.富丽堂皇的五星级凤凰大酒店,由于有各位珍贵客人的光临,这里仍显得春风拂面.暖意洋洋.今天,我们将在这里开启xx 的一道先河, ...查看


  • 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
  •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艺术表演系 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对招生对象及修业年限 1.专业名称:舞蹈表演 2.招生对象:高中.中职毕业生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 3.学制:全日制三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德.智.体 ...查看


  • 关于上报2015年学习计划的报告
  • . 关于上报<西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2015年 学习安排>的报告 西宁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党委: 现随文上报<西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加强"三 基"建设实施方案>的报告,请审阅. 西宁市农 ...查看


  • 常州市创新案例专题讲座考试
  • 创新案例专题讲座 考试 考试时间:2011-12-1021:04-22:34 (一) 单选题:每题 1 分,共 30 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二) 1.经过李彦宏多年的努力, ()已经成为中国人最常使用的中文网站. (C)百度 2.国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