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死亡意识概观

面对死亡,产生恐惧、焦虑乃至绝望,是正常的心理现象。面对死亡的痛苦,中国人与西方民族之间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就死亡焦虑的表现形式而言,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接而深刻地外现出内心强烈的焦虑意识,从希腊人的悲剧氛围到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直面死亡风格,都深刻地表现了西方人的这种精神传统。中国人对内心深处的死亡恐惧、焦虑的表现则较为柔和、平缓、间接,以哀伤忧愁的情愫透露出一种糅合在对生命的深情眷恋之中的死亡忧惧。西方人更多的是在绝望中抱着一丝希望,中国人则是在满怀的希望中流露出潜意识中的一缕无可奈何的绝望的哀叹。

面对死亡,中国人往往采取存而不论的策略,执着于现世的生活。中国人往往忌谈死亡,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③就是对死亡问题采取回避搁置的态度。他告诉人们,人应当把注意力全部投入当下的现世生命之上,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及死后世界的问题。而西方人对死亡往往采取正面直视态度,往往更执着于精神上的超越。

当然,说中国人回避死亡,并不是说中国人没有正视死亡的勇气,而是说他们知道生命之短促时光之不可挽回而产生的一种对现世生命的执着。死亡的痛苦与焦虑也会剥蚀他们的心,从而使他们走上自己的超越之路。下面让我们看一看中国人面对死亡的超越: ㈠跳出日常生活。

1、游戏。生命时光有限,死神在近处或远处时时向人窥视,因此,为了把握有限的生命,中国人喜欢上了游戏。人类没有游戏是不堪想象的。从远古的宗教图腾、巫术礼仪到现在社会的各种自由形式,从孩童时代到老年时代,无不渗透着人类的游戏精神。游戏是对于日常生活的告别和对于日常生活的重建,它使平凡的岁月变得不平凡,它使平淡的日子变得五彩斑澜。在游戏中,人的空间即是游戏空间,人的时间就是游戏时间,于是构成了生命的瞬间永恒。

2、醉神境界和梦神境界。酒使人达到沉醉境地。面对死亡,人力求忘却痛苦,达到,从而自我解脱,人不过借助酒并在酒之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在酒精的麻醉与刺激作用下,感觉自由了,理性的自律被冲决。人在酒醉中完成了对人生虚幻的解脱。所以,诗人们高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④

梦使人达到超然境地。梦改变了世界,梦建立了世界。梦在本质上是人渴望生命力挣脱束缚获得解放的象征。梦所呈现的总是欲望的满足,生命力的升华,美好理想的实现。中国古典文人的游仙,实际上就是在梦幻般的境界中使人进入一个美好的境界,从而也就摆脱了死神的阴影,而进入了瞬间永恒。

㈡回归自然。

中国人往往把回归自然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手段,也作为超越死亡的手段。中国是一个与大自然十分亲近的国度,自古至今,歌咏自然的诗篇不绝。庄子最早高扬回归自然的理想,自然在庄子那里具有生命自由的意义。在西方,卢梭的回归自然的旗帜成为了近代浪漫主义的先导。

人是大自然之子,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来应该是和谐的,但苦难的人生消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使人逃避生存而回归自然。日常生活中无边无际的烦恼、死神的阴影,促使不少人跳出滚滚红尘而进入大自然的美丽怀抱,洗涤自己受伤的心灵或者受污染的心灵,摆脱由死神威迫而引起的焦虑,从而体验美好的人生。中国历代诗人都热爱大自然。北宋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观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⑤

3、信仰。我认为,信仰可以粗略地分为原始信仰、宗教信仰、高级态信仰。

⑪原始信仰。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征服自然认识自然的水平也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因此,早期人类信仰鬼神及天命。朱光潜认为:“宿命论是人类各民族在原始时代共同

的信仰。”⑨高旭东认为:“远古以来,中国虽然没有产生有系统的神话体系,但是,鬼神崇拜的迷信和巫筮占卜的神通流行于世。”⑩

⑫宗教信仰。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传道禅三教。儒教是一种乐生的宗教,也是古代中国文人的宗教。《易经》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有限的生命中,应奋发向上,最起码应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教执着于此岸世界。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羽化登仙。因此讲求长生之道,以延天年,也执着于此岸世界。禅宗改造了佛教。佛教认为,即使刻苦修行的人,也须经过无数劫、穿过十亿佛土,方能到彼岸世界。但是禅宗按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原则,就把遥远的天国移植到了人心之中。

而西方的基督教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神创造的。但是,由于人的“原罪”,就被赶出了乐园而到红尘来了。因此,尘世是浮嚣的、不真实的、不幸的,充满了罪恶和痛苦;尘世的今生也不值得留恋。只有相信耶和华和耶稣基督以赎其罪,才可能有来世永生的幸福。基督教执着于彼岸世界。

⑬高级态信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追求的是真理,而真理,是人类的高级态信仰,为了真理,人们虽九死而不悔。

㈢走向精神。

叔本华认为现实是痛苦的表现。人从现实生命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其中一条相对的暂时的途径便是哲学的沉思、道德的同情和艺术的审美观照,达到暂时的否定意志和暂时的忘却自我,从而获得自由。哲学、艺术等等的确拥有拯救人的灵魂的功能。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如何从“走向精神”上超越死亡。

1、哲学沉思。在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意义的生命超越,无疑是儒家功德言三不朽的价值信念。《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可以说,儒家的功德言三不朽的价值信念,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激励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建功立业、修养品德、著书立说,它赋予有限的生命以不朽的精神意义。 道家对死亡的超越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即是生命个体对自己的永恒的生命根基——宇宙的生命之流的寻根式的主观体验。

面对死亡,产生恐惧、焦虑乃至绝望,是正常的心理现象。面对死亡的痛苦,中国人与西方民族之间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就死亡焦虑的表现形式而言,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接而深刻地外现出内心强烈的焦虑意识,从希腊人的悲剧氛围到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直面死亡风格,都深刻地表现了西方人的这种精神传统。中国人对内心深处的死亡恐惧、焦虑的表现则较为柔和、平缓、间接,以哀伤忧愁的情愫透露出一种糅合在对生命的深情眷恋之中的死亡忧惧。西方人更多的是在绝望中抱着一丝希望,中国人则是在满怀的希望中流露出潜意识中的一缕无可奈何的绝望的哀叹。

面对死亡,中国人往往采取存而不论的策略,执着于现世的生活。中国人往往忌谈死亡,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③就是对死亡问题采取回避搁置的态度。他告诉人们,人应当把注意力全部投入当下的现世生命之上,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及死后世界的问题。而西方人对死亡往往采取正面直视态度,往往更执着于精神上的超越。

当然,说中国人回避死亡,并不是说中国人没有正视死亡的勇气,而是说他们知道生命之短促时光之不可挽回而产生的一种对现世生命的执着。死亡的痛苦与焦虑也会剥蚀他们的心,从而使他们走上自己的超越之路。下面让我们看一看中国人面对死亡的超越: ㈠跳出日常生活。

1、游戏。生命时光有限,死神在近处或远处时时向人窥视,因此,为了把握有限的生命,中国人喜欢上了游戏。人类没有游戏是不堪想象的。从远古的宗教图腾、巫术礼仪到现在社会的各种自由形式,从孩童时代到老年时代,无不渗透着人类的游戏精神。游戏是对于日常生活的告别和对于日常生活的重建,它使平凡的岁月变得不平凡,它使平淡的日子变得五彩斑澜。在游戏中,人的空间即是游戏空间,人的时间就是游戏时间,于是构成了生命的瞬间永恒。

2、醉神境界和梦神境界。酒使人达到沉醉境地。面对死亡,人力求忘却痛苦,达到,从而自我解脱,人不过借助酒并在酒之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在酒精的麻醉与刺激作用下,感觉自由了,理性的自律被冲决。人在酒醉中完成了对人生虚幻的解脱。所以,诗人们高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④

梦使人达到超然境地。梦改变了世界,梦建立了世界。梦在本质上是人渴望生命力挣脱束缚获得解放的象征。梦所呈现的总是欲望的满足,生命力的升华,美好理想的实现。中国古典文人的游仙,实际上就是在梦幻般的境界中使人进入一个美好的境界,从而也就摆脱了死神的阴影,而进入了瞬间永恒。

㈡回归自然。

中国人往往把回归自然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手段,也作为超越死亡的手段。中国是一个与大自然十分亲近的国度,自古至今,歌咏自然的诗篇不绝。庄子最早高扬回归自然的理想,自然在庄子那里具有生命自由的意义。在西方,卢梭的回归自然的旗帜成为了近代浪漫主义的先导。

人是大自然之子,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来应该是和谐的,但苦难的人生消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使人逃避生存而回归自然。日常生活中无边无际的烦恼、死神的阴影,促使不少人跳出滚滚红尘而进入大自然的美丽怀抱,洗涤自己受伤的心灵或者受污染的心灵,摆脱由死神威迫而引起的焦虑,从而体验美好的人生。中国历代诗人都热爱大自然。北宋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观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⑤

3、信仰。我认为,信仰可以粗略地分为原始信仰、宗教信仰、高级态信仰。

⑪原始信仰。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征服自然认识自然的水平也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因此,早期人类信仰鬼神及天命。朱光潜认为:“宿命论是人类各民族在原始时代共同

的信仰。”⑨高旭东认为:“远古以来,中国虽然没有产生有系统的神话体系,但是,鬼神崇拜的迷信和巫筮占卜的神通流行于世。”⑩

⑫宗教信仰。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传道禅三教。儒教是一种乐生的宗教,也是古代中国文人的宗教。《易经》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有限的生命中,应奋发向上,最起码应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教执着于此岸世界。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羽化登仙。因此讲求长生之道,以延天年,也执着于此岸世界。禅宗改造了佛教。佛教认为,即使刻苦修行的人,也须经过无数劫、穿过十亿佛土,方能到彼岸世界。但是禅宗按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原则,就把遥远的天国移植到了人心之中。

而西方的基督教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神创造的。但是,由于人的“原罪”,就被赶出了乐园而到红尘来了。因此,尘世是浮嚣的、不真实的、不幸的,充满了罪恶和痛苦;尘世的今生也不值得留恋。只有相信耶和华和耶稣基督以赎其罪,才可能有来世永生的幸福。基督教执着于彼岸世界。

⑬高级态信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追求的是真理,而真理,是人类的高级态信仰,为了真理,人们虽九死而不悔。

㈢走向精神。

叔本华认为现实是痛苦的表现。人从现实生命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其中一条相对的暂时的途径便是哲学的沉思、道德的同情和艺术的审美观照,达到暂时的否定意志和暂时的忘却自我,从而获得自由。哲学、艺术等等的确拥有拯救人的灵魂的功能。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如何从“走向精神”上超越死亡。

1、哲学沉思。在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意义的生命超越,无疑是儒家功德言三不朽的价值信念。《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可以说,儒家的功德言三不朽的价值信念,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激励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建功立业、修养品德、著书立说,它赋予有限的生命以不朽的精神意义。 道家对死亡的超越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即是生命个体对自己的永恒的生命根基——宇宙的生命之流的寻根式的主观体验。


相关文章

  •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1
  • 作业一 1.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于一般动物.人 ...查看


  •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三章
  • 第三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 邵艺 伦理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秩序和自我人生规范的理性约束,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中国各种文化中有"尚德"的传统.学习传统伦理道德,对于我们加强道德修养,充实自我心性,为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01
  • 12秋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1_0002 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0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孝经>是下列那个王朝出现的经典著作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正确答案:B ...查看


  • 中国传统1
  • [**************]2年最新年最新年最新年最新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形成性考核册形成性考核册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试题
  •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1) 训诂学 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2) 词典,在中国传统语言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和艺术的一个大发展时期.以(3) 曹操 ...查看


  • 马尔萨斯"两种抑制"的观点及解脱"人口陷阱"的制度条件
  • 作者:吕昭河 人口学刊 2001年04期 [中图分类号]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29X(2001)02-0035-04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已经发表了200余年.过去的20年, 虽然对马尔萨斯人口学说已 ...查看


  • "硬汉"精神--[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圣地亚哥
  • "硬汉"精神--<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圣地亚哥.txt∞-一人行,必会发情 二人行,必会激情 三人行,必有奸情 就不会被珍惜.真实的女孩不完美,完美的女孩不真实.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摘要:在 ...查看


  • 西方哲学概论论文
  •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中的本真性哲学 040830124 吴华军 自评:中等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想通过他的工作从哲学上证明,人生此在 [menschliches Dasein] 除了他在那里存在的此 (da ...查看


  • 中国语文及文化科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谈 (第2版)
  • 中国语文及文化科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谈 (第2版) 作者:马重奇编著 出版日期:1994 页数:226 关键词:文化史 中国 马重奇 分类:历史.地理>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 在线阅读中国语文及文化科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