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沙漠化与治理措施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问题。随着地球上陆地资源因加速开发而日益枯竭,土地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与沙漠化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沙漠,对我们大多数朋友来说,是那样令人心驰神往,沙漠里的故事是那样新鲜,那样浪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的那番情趣,令人如醉如痴。
现实中的沙漠给人带来的却并不只是那一份浪漫,而更多的是灾难。中国昔日繁荣昌盛的被称为“丝绸之路”的西域,金碧辉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都城——兴庆,而如今却只是任那沙漠化肆意蔓延,一片荒凉景象。在非洲也有“绿色撒哈拉”的传说,相传撒哈拉也曾有过被绿色森林覆盖的时代,大约从4500年前开始出现干燥化,由于炎热,从而使生物无法生存,成为一片死亡之地。此后,沙漠的面积逐渐扩大,以致非洲四分之一的面积都被沙漠所覆盖。
但是,自然的沙漠化现象是以一种数百年到一万年为单位的漫长的地表变化。而现在发生的这种全球规模的、人为的沙漠化则是以十年为单位,看得见的土地荒废。我国西部敦煌一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是一片红柳茂盛的地带,曾经被称为“红柳园”,而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这些树木被连根挖去,方圆三四十公里再也找不到红柳的踪迹。与此同时,农田和村落也在逐渐被沙漠吞没,再经受过度的农耕和
放牧,土壤干燥化进一步加剧,仅存的植物在人类和牲畜的破坏下荡存殆尽,逐渐演化成沙漠。
世界上的沙漠几乎都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这种现象也正说明了人类的作用。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大地不断荒废的进程历史记录了人为的影响因素。美国的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等地的沙漠、澳大利亚中部的沙漠、非洲南部的卡拉哈利沙漠等,都是由于人们过度放牧和在干燥地带过分耕作等人为原因使沙漠扩大的。
据推测,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发生沙漠化,其中有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依靠降雨的耕地,12.5万公顷灌溉耕地。此外,还有35万公顷的土地受到沙漠化的影响。相当于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的人口正在遭受沙漠化之苦。
对于我国来说,沙漠化土壤侵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根据有关资料指出,中国是“沙漠化极其严重的国家。”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根据全国两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对比分析,全国风力侵蚀面积由187.61万平方千米增加到190.67万平方千米,净增3.06万平方千米;同时,中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94万平方千米,增加到112万平方千米,强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66万平方千米,增加到87万平方千米。这说明沙漠化在扩展,
侵蚀程度在加重,年均扩展3060平方千米;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减少速度惊人。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仅有0.1hm2,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5%,不到俄罗斯的1/8、美国的1/6、印度的2/3。东部沿海省份人均耕地更少,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省人均耕地已低于0.05hm2的警戒线。1996年全国共有耕地1.3亿hm2,到2000年底,全国耕地减少为1.28亿hm2,年均减少45万hm2;其中由于水土流失,北方土地沙化、南方土地石化等原因,致使全国耕地以年均6.67万hm2的速度在减少。 我国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干旱、少雨、风大、土壤疏松等自然因素,但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导致沙化不断扩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一是盲目引水,扩大灌溉面积。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人口和灌溉面积分别从1950年的156万人和34.8万h平方米,增加到1998年的392万人和99.67万h平方米,农业灌溉用水量从50多亿m3增加到153亿平方米。
二是水资源浪费严重。西北地区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全国农业灌溉平均定额为每亩580立方米,新疆、
甘肃、内蒙古、青海灌溉定额高达每亩1000立方米左右,最高达每亩1400多立方米,浪费严重,同时导致土地盐碱化。
三是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塔里木河和黑河等内陆河流域,因受管理体制等因素的限制,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忽视生态用水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没有考虑生态对水资源的需求,由于水资源短缺,首先挤占的是生态用水,其结果是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变为:人工绿洲和沙漠化土地同时扩大,而处于两者之间的天然林地、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水域在缩小。
2.草原垦殖和超载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
西北地区草场面积大,同时,草场又是防风固沙的重要屏障。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受“以粮为纲”的影响,把一些草场开垦成耕地,耕种2~3年后,薄薄土层中的养分消耗殆尽,就撂荒了,如此发展,造成大面积草场退化、沙化。受“牲畜头数越多越好”的影响,盲目增加牲畜头数,据有关资料,我国牧区家畜由20世纪50年代的2900万头(只)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上亿头(只),掠夺式的经营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过牧,许多地方超载3倍以上。草场面积因开垦和沙化破坏减少666万h平方米,
产草量下降了30~50%。内蒙古自治区沙化、退化草原达0.32亿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0%以上平均每年以66.7万h平方米的速度在扩展。
3.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倒滥弃,植被破坏严重 西北地区广大农牧民的燃料以天然植物和畜粪为主,樵柴的方式大都是连根挖掘,地表植被遭受破坏。据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统计,全市每年砍伐沙蒿、沙柳等在50万t以上,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因滥樵而沙化的草场面积达2000多平方千米。另一方面,农牧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大肆采挖发菜、甘草、麻黄、肉苁蓉等天然资源植物,甘肃省1994年挖甘草破坏草场面积达670平方千米,内蒙古1993年至1996年由于搂发菜破坏草场12.7万平方千米,其中4000多平方千米成为严重沙化草场。 公路、铁路、工矿企业及城镇建设等开发建设项目,到处开挖,乱倒滥弃,未能依法采取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措施,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以及大量的地表裸露,都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原因。
人类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紧缺——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衰败——土地沙漠化发展,这是惨痛的教训!
就以上的分析,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防治呢?
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综合性和技术性比较强,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根据风沙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沙化成因,科学地总结长期以来防沙治沙的实践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中心,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
1.明确指导思想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减少人对自然的过度干扰与侵害。突出生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做好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坚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
在干旱风沙区“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水资源承载能力决定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因此,要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开发、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把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规划范围,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生态用水的提出是认识上的飞跃和理论上的突破。要统筹兼顾生态、生活和生产用水。要以水定林草,以水定发展。在草原,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
3.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
要坚持山(沙)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坚持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
筹兼顾,相得益彰;坚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重点是在水蚀风蚀交错区,即沿长城内外到新疆一带,其面积为26万km2。
4.既要依靠人工治理,还要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在进一步加大人工治理的同时,还必须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进度,这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的重大调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从1994年实施“进一退二还三”战略,我省吴旗县从1998年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政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效果明显,水利部及时发文总结推广这一经验。2002年,从延安、榆林,到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再到河北省的张家口地区,大范围实施了封禁治理措施,并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黄土高原、塞外坝上、风沙线上和内蒙古草原到处披上了绿装,焕发出了生机,这是单纯依靠人工治理所不可比拟的。
依我市为例,榆林位于陕西最北端,处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区,具有我国西部荒漠化和黄河水土流失地区典型的自然条件。每到春天这里黄沙肆虐,当地政府为了加速治理进程,改善生态,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开展围沙造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在改造荒漠的同时使群众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我县农民牛玉琴20多年来,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凭着战胜沙害的坚强信念,在毛乌素
沙漠南缘的茫茫沙海里植树近2000万株,将7300多公顷荒沙变成了绿洲,将风沙逼退10多公里,被誉为“治沙女杰”。从“一棵树”到2700万棵,从11万亩茫茫荒沙到林草覆盖率达80%,治沙英雄牛玉琴创造出惊人的奇迹,国家林业局拨专款在她的院子里修建起“牛玉琴治沙博物馆”。2009年4月3日在“生态中国颁奖晚会”上,被誉为“造林治沙的当代女愚公”。定边石光银、米脂高振东等英雄,取得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实施生态修复,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给林草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恢复保护植被,增加地面覆盖,达到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目的,从这几年的实践经验看,有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是退耕还林、以粮代赈,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突破口。
二是封山禁牧、舍饲养畜,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关键措施。
三是综合治理、以小促大,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根本保障。
四是科技提升、调整结构,这是生态修复工作中心环节。
五是群众致富、持续发展,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目的。
5.实施分区防治战略
针对风蚀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及风沙成因,将其划分为不宜治理区和宜治理区,突出重点,区别对待。 一是对于沙漠、戈壁和极度干旱区,目前是不宜治理的,重点是预防保护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破坏。 二是对于沙区、沙漠绿洲等,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前提,因地制宜地以草先行,草灌为主,草灌乔混交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并辅以农牧业建设。
三是对于沙化、退化草原地区,重点是实施以水定草、草畜平衡、围栏封育、划区轮牧、舍饲和半舍饲,同时发展草库伦,建设高产优质的灌溉饲草料地,以1∶20~1∶40的比例恢复、保护和改善草原植被,“建设一小块、保护一大片”,给草原以休养生息机会,达到自然修复的目的。
四是对于农牧交错区,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
6.搞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防治土地沙漠化涉及水利、林业、畜牧业等行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关系密切,包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等,必须在政府领导下,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载体,统一规划,有关部门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齐心协力搞好生态建设。
机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防沙治沙的积极性。要制定优惠政策,按照“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建立调动群众防沙治沙积极性的新机制。要通过改革,把畜牧业生产方式由重数量、重眼前利益,转变到重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上来。
防治土地沙漠化必须依靠科技,推广目前比较成熟的防沙固沙、草地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同时要研究推广适合干旱半干旱沙地的优良树草种,研究沙区水沙资源开发利用及节水技术,确保林草成活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防治效果。
积极推广免耕、留茬、秸秆还田覆盖和轮作等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增加农地覆盖,这是防治沙尘暴和土地沙化的有效措施。同时,大力推广引洪淤地、引水拉沙造地技术,治沙造田,围绕井、渠、田、路建设防风固沙林网,达到控制风沙沙源与水土流失的目的。
要尊重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市场,遵循经济规律;尊重群众,遵循人民群众创造规律。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好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0多年前,许多人还认为沙漠绿化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取得的成绩证明沙漠不仅可以征服,而且还可以转化为食物
生产的基地。只要我们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路子,我们的家园在版图上的黄褐色将会愈来愈少.
土地沙漠化与治理措施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问题。随着地球上陆地资源因加速开发而日益枯竭,土地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与沙漠化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沙漠,对我们大多数朋友来说,是那样令人心驰神往,沙漠里的故事是那样新鲜,那样浪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的那番情趣,令人如醉如痴。
现实中的沙漠给人带来的却并不只是那一份浪漫,而更多的是灾难。中国昔日繁荣昌盛的被称为“丝绸之路”的西域,金碧辉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都城——兴庆,而如今却只是任那沙漠化肆意蔓延,一片荒凉景象。在非洲也有“绿色撒哈拉”的传说,相传撒哈拉也曾有过被绿色森林覆盖的时代,大约从4500年前开始出现干燥化,由于炎热,从而使生物无法生存,成为一片死亡之地。此后,沙漠的面积逐渐扩大,以致非洲四分之一的面积都被沙漠所覆盖。
但是,自然的沙漠化现象是以一种数百年到一万年为单位的漫长的地表变化。而现在发生的这种全球规模的、人为的沙漠化则是以十年为单位,看得见的土地荒废。我国西部敦煌一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是一片红柳茂盛的地带,曾经被称为“红柳园”,而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这些树木被连根挖去,方圆三四十公里再也找不到红柳的踪迹。与此同时,农田和村落也在逐渐被沙漠吞没,再经受过度的农耕和
放牧,土壤干燥化进一步加剧,仅存的植物在人类和牲畜的破坏下荡存殆尽,逐渐演化成沙漠。
世界上的沙漠几乎都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这种现象也正说明了人类的作用。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大地不断荒废的进程历史记录了人为的影响因素。美国的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等地的沙漠、澳大利亚中部的沙漠、非洲南部的卡拉哈利沙漠等,都是由于人们过度放牧和在干燥地带过分耕作等人为原因使沙漠扩大的。
据推测,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发生沙漠化,其中有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依靠降雨的耕地,12.5万公顷灌溉耕地。此外,还有35万公顷的土地受到沙漠化的影响。相当于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的人口正在遭受沙漠化之苦。
对于我国来说,沙漠化土壤侵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根据有关资料指出,中国是“沙漠化极其严重的国家。”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根据全国两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对比分析,全国风力侵蚀面积由187.61万平方千米增加到190.67万平方千米,净增3.06万平方千米;同时,中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94万平方千米,增加到112万平方千米,强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66万平方千米,增加到87万平方千米。这说明沙漠化在扩展,
侵蚀程度在加重,年均扩展3060平方千米;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减少速度惊人。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仅有0.1hm2,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5%,不到俄罗斯的1/8、美国的1/6、印度的2/3。东部沿海省份人均耕地更少,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省人均耕地已低于0.05hm2的警戒线。1996年全国共有耕地1.3亿hm2,到2000年底,全国耕地减少为1.28亿hm2,年均减少45万hm2;其中由于水土流失,北方土地沙化、南方土地石化等原因,致使全国耕地以年均6.67万hm2的速度在减少。 我国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干旱、少雨、风大、土壤疏松等自然因素,但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导致沙化不断扩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一是盲目引水,扩大灌溉面积。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人口和灌溉面积分别从1950年的156万人和34.8万h平方米,增加到1998年的392万人和99.67万h平方米,农业灌溉用水量从50多亿m3增加到153亿平方米。
二是水资源浪费严重。西北地区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全国农业灌溉平均定额为每亩580立方米,新疆、
甘肃、内蒙古、青海灌溉定额高达每亩1000立方米左右,最高达每亩1400多立方米,浪费严重,同时导致土地盐碱化。
三是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塔里木河和黑河等内陆河流域,因受管理体制等因素的限制,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忽视生态用水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没有考虑生态对水资源的需求,由于水资源短缺,首先挤占的是生态用水,其结果是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变为:人工绿洲和沙漠化土地同时扩大,而处于两者之间的天然林地、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水域在缩小。
2.草原垦殖和超载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
西北地区草场面积大,同时,草场又是防风固沙的重要屏障。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受“以粮为纲”的影响,把一些草场开垦成耕地,耕种2~3年后,薄薄土层中的养分消耗殆尽,就撂荒了,如此发展,造成大面积草场退化、沙化。受“牲畜头数越多越好”的影响,盲目增加牲畜头数,据有关资料,我国牧区家畜由20世纪50年代的2900万头(只)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上亿头(只),掠夺式的经营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过牧,许多地方超载3倍以上。草场面积因开垦和沙化破坏减少666万h平方米,
产草量下降了30~50%。内蒙古自治区沙化、退化草原达0.32亿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0%以上平均每年以66.7万h平方米的速度在扩展。
3.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倒滥弃,植被破坏严重 西北地区广大农牧民的燃料以天然植物和畜粪为主,樵柴的方式大都是连根挖掘,地表植被遭受破坏。据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统计,全市每年砍伐沙蒿、沙柳等在50万t以上,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因滥樵而沙化的草场面积达2000多平方千米。另一方面,农牧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大肆采挖发菜、甘草、麻黄、肉苁蓉等天然资源植物,甘肃省1994年挖甘草破坏草场面积达670平方千米,内蒙古1993年至1996年由于搂发菜破坏草场12.7万平方千米,其中4000多平方千米成为严重沙化草场。 公路、铁路、工矿企业及城镇建设等开发建设项目,到处开挖,乱倒滥弃,未能依法采取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措施,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以及大量的地表裸露,都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原因。
人类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紧缺——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衰败——土地沙漠化发展,这是惨痛的教训!
就以上的分析,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防治呢?
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综合性和技术性比较强,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根据风沙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沙化成因,科学地总结长期以来防沙治沙的实践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中心,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
1.明确指导思想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减少人对自然的过度干扰与侵害。突出生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做好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坚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
在干旱风沙区“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水资源承载能力决定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因此,要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开发、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把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规划范围,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生态用水的提出是认识上的飞跃和理论上的突破。要统筹兼顾生态、生活和生产用水。要以水定林草,以水定发展。在草原,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
3.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
要坚持山(沙)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坚持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
筹兼顾,相得益彰;坚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重点是在水蚀风蚀交错区,即沿长城内外到新疆一带,其面积为26万km2。
4.既要依靠人工治理,还要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在进一步加大人工治理的同时,还必须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进度,这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的重大调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从1994年实施“进一退二还三”战略,我省吴旗县从1998年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政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效果明显,水利部及时发文总结推广这一经验。2002年,从延安、榆林,到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再到河北省的张家口地区,大范围实施了封禁治理措施,并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黄土高原、塞外坝上、风沙线上和内蒙古草原到处披上了绿装,焕发出了生机,这是单纯依靠人工治理所不可比拟的。
依我市为例,榆林位于陕西最北端,处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区,具有我国西部荒漠化和黄河水土流失地区典型的自然条件。每到春天这里黄沙肆虐,当地政府为了加速治理进程,改善生态,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开展围沙造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在改造荒漠的同时使群众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我县农民牛玉琴20多年来,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凭着战胜沙害的坚强信念,在毛乌素
沙漠南缘的茫茫沙海里植树近2000万株,将7300多公顷荒沙变成了绿洲,将风沙逼退10多公里,被誉为“治沙女杰”。从“一棵树”到2700万棵,从11万亩茫茫荒沙到林草覆盖率达80%,治沙英雄牛玉琴创造出惊人的奇迹,国家林业局拨专款在她的院子里修建起“牛玉琴治沙博物馆”。2009年4月3日在“生态中国颁奖晚会”上,被誉为“造林治沙的当代女愚公”。定边石光银、米脂高振东等英雄,取得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实施生态修复,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给林草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恢复保护植被,增加地面覆盖,达到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目的,从这几年的实践经验看,有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是退耕还林、以粮代赈,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突破口。
二是封山禁牧、舍饲养畜,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关键措施。
三是综合治理、以小促大,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根本保障。
四是科技提升、调整结构,这是生态修复工作中心环节。
五是群众致富、持续发展,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目的。
5.实施分区防治战略
针对风蚀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及风沙成因,将其划分为不宜治理区和宜治理区,突出重点,区别对待。 一是对于沙漠、戈壁和极度干旱区,目前是不宜治理的,重点是预防保护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破坏。 二是对于沙区、沙漠绿洲等,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前提,因地制宜地以草先行,草灌为主,草灌乔混交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并辅以农牧业建设。
三是对于沙化、退化草原地区,重点是实施以水定草、草畜平衡、围栏封育、划区轮牧、舍饲和半舍饲,同时发展草库伦,建设高产优质的灌溉饲草料地,以1∶20~1∶40的比例恢复、保护和改善草原植被,“建设一小块、保护一大片”,给草原以休养生息机会,达到自然修复的目的。
四是对于农牧交错区,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
6.搞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防治土地沙漠化涉及水利、林业、畜牧业等行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关系密切,包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等,必须在政府领导下,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载体,统一规划,有关部门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齐心协力搞好生态建设。
机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防沙治沙的积极性。要制定优惠政策,按照“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建立调动群众防沙治沙积极性的新机制。要通过改革,把畜牧业生产方式由重数量、重眼前利益,转变到重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上来。
防治土地沙漠化必须依靠科技,推广目前比较成熟的防沙固沙、草地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同时要研究推广适合干旱半干旱沙地的优良树草种,研究沙区水沙资源开发利用及节水技术,确保林草成活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防治效果。
积极推广免耕、留茬、秸秆还田覆盖和轮作等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增加农地覆盖,这是防治沙尘暴和土地沙化的有效措施。同时,大力推广引洪淤地、引水拉沙造地技术,治沙造田,围绕井、渠、田、路建设防风固沙林网,达到控制风沙沙源与水土流失的目的。
要尊重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市场,遵循经济规律;尊重群众,遵循人民群众创造规律。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好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0多年前,许多人还认为沙漠绿化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取得的成绩证明沙漠不仅可以征服,而且还可以转化为食物
生产的基地。只要我们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路子,我们的家园在版图上的黄褐色将会愈来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