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六书”
㈠六书的内涵及其名称的由来
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结构后归纳出的六种条例。
《周礼·地官·保氏》:
“保氏掌谏王,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班固:象形 象事 象意 象声 转注 假借 郑众:象形 会意 转注 处事 假借 谐声 许慎:指事 象形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古人对六书的认识和分类
班固《汉书·艺文志》: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戴震提出六书应分为两类,即“四体二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二、 六书与汉字的构造
㈠象形
《说文解字·叙》: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
“有独体之象形,有合体之象形,独体如日、月、水、火是也,合体者,从某而又象其形。”
1、独体象形
用单一形体、单一符号描绘物体的形状,也称“单体象形”或“纯体象形”。例如:
日 骚 森 僧 蟏
月 蔱 蔰 蔲 蠰
荫 殷 踰 尊昨 惚 莁莄 芍 冫 贏 鏏 拆 柴 搀 壳 可 刻
颇 双 谁 罩 兆 蜪 蜲 忤 怅 耂 耈 卩 阢 兄 匈
《说文》对象形字的解释: “角,兽角也。象形。”
“鱼,水虫也。象形。”
“尸,陈也。象卧之形。”
“泉,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之形。”
2、合体象形
用一个符号描摹物体形貌,用另一个符号作
字的一部分描绘所指事物的本体,另一部分描绘相关事物的形状,用来衬托本体。也称“复体象形”。例如:
緔緖 蜡 嬴羸 纥 唬 睛 呐奶 窍
沿奄 赹 书熟笑 蘻 蘾 褻 砓 但
《说文》:
“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也。”
“面,颜前也。从首,象人面形。”
㈡指事
解字·叙》: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王筠《文字蒙求》:
“《说文》曰‘视而可识’,则近于象形;‘察而见意’则近于会意。然即此二语深究之,则知所以别矣。”
1、纯符号指事
用抽象的符号来表意,王筠称之为“纯体指事”。例如:
上 癝 癟 下 癷 癹
乎嘎肸
数目字:癅 酛 盳 阏 氵(汜)
汩 补 汶竛
2、加体指事
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特定的指事符号构成。例如:
刃 龙 亦 譖 甘 碌 路 朱
莤 厷(肱) 簉簍
㈢会意
《说文解字·叙》: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王筠《说文释例》:
“会者,合也。„„合二字三字之义,以成
囚
孕蕊 牧坚 步 祘 錿 采翘
取猴呼 兵笲笶 戒 耕更 北 镶湘 父 簎簐 莫 瞨瞴 男 狳釦 祭 胺肮 宿 淌涛
1、比形会意
就是完全以象形为基础,通过图形形象的组合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使人看到字的形体,即可联想到某一意义。
如“囚、牧、步、孕、采”。
监”(衎衒),为人向皿中之水照面之形; “盥”(模摩),为人手在盆中洗涤之形;《说文》:“澡手也。”
2、比意会意
就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独体字的意义组合成新的字,其构字虽然以象形符号为基础,但不依靠图形组合来表示意义。例如:
“少力”为“劣”,“不正”为“歪” “小隹”为“雀”,“小土”为“尘” “入水”为“汆”,“入米”为“籴” “出米”为“粜”,“大耳”为“耷” “山谷”为“峪”,四方木为“楞”
上小下大为“尖”,不上不下为“卡”。
、异文会意
4、同文会意
用同一个偏旁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来构成新字。如:
二木成“林”,二人成“从”,
二火成“炎”,二土成“圭”,
三人成“众”,三土成“垚”,
三木成“森”,三火成“焱”,
三水成“淼”,三耳成“聶”,
三车成“轟”,三石成“磊”;
四屮成“茻”;
《说文》对会意字的解释:
①“取,捕取也。从又耳。周礼:获者取左耳。” “斩,截也。从车斤。斩,法车裂也。” “毳,兽细毛也。从三毛。”
“茻,众草也。从四屮。”
② “父,巨也,家长率教者也。从又举杖。” “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5、关于“亦声”:
亦声指会意字的某个构件既表义又表声。例如:
“警,言之戒也。从言敬,敬亦声。” “珥,瑱也。从玉耳,耳亦声。”
“婢,女之卑者。从女从卑,卑亦声。”
段玉裁:
“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凡字有用六书之一者,有兼六书之二者。”
㈣形声
《说文解字·叙》: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段玉裁注:“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
“氛,祥气也。从气,分声。”
“颜,眉之间也。从页,彦声。”
“吐,写也。从口,土声。”
“罟,网也。从网,古声。”
“悲,痛也。从心,非声。”
“芒,艸耑。从艸,亡声。”
“松,木也。从木,公声.”
1、形声字的结构形式
⑴形声字的一般结构形式:
①左形右声:溢、理、披、谓、姑、城、湖、轮 ②右形左声:期、放、颜、攻、胡、群、鸠、鹏 ③上形下声:筐、茅、笠、露、藻、室、草、寤 ④下形上声:盒、裳、愚、婆、恭、案、壁、驾 ⑤内形外声:问、闻、辨、辩、哀、舆、鳳、闷 ⑥外形内声:固、國、裹、節、術、闢、闺、裏
⑵形声字的特殊结构形式:
①形占一角:榖、勝、腾、载、栽、佞、雜、脩、
②声占一角:旗、旌、罔、聽、徒
⑶省形和省声:
①省形:指形声字的形旁被省略某一部分。这类形声字,《说文》一般采用“×,×也。从×省,×声”的方式解说。例如:
“亭,民所安定也。从高省,丁声。” “耊,年八十曰耋。从老省,至声。” “耂,老人面如点者,从老省,占声。” “弑,臣杀君也。从殺省,式声。”
②省声:指形声字的声旁被省略某一部分。这类形声字,《说文》一般采用“×,×也。从×,×省声”的方式解说。例如:
“劵,劳也。从力,卷省声。”
“唏,笑也。从口,稀省声。”
“珊,珊瑚色赤,生于海,或生于山。从玉,删省声。”
“疫,民皆疾也。从疒,役省声。”
“炭,烧木余也。从火,岸省声。”
“赴,趋也。从走,仆省声。”
2、形声字意符的特点:
①意符所表示的是字的意义范畴,并不表示具体词义。
姚孝遂《甲骨形体结构分析》:
“应该承认,形声结构中的形符部分具有某种程度的表意作用,然而这种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它根本不能表示任何具体的概念,只是起到一定程度的区分大的义类的作用。”
意符直接表示词义的形声字,例如“爸”、“爹”、“頭”、“船”、“罔”、“斧”、“站”等,这类字很少。
②形声字表示字的意义类属是就字的本义而言的,与引申义没有必然关系,与假借义更是毫无关系。
、形声字声符的功能
①声符的表音功能:
根据甲骨文的取样调查,声符与其构成的形声字声韵调全都相同的大概占37%,其余的或声不同,或韵不同,或调不同,或声韵调都不同,大多数形声字与其声符只是读音相近。
声韵调皆同:
忠、桐、柄、盂、视、攻、盒、溶
声韵调有一项或两项相同:
绿、领、达、洞、悲、忙、盆、融
声韵调都不相同:
滇、域、偷、腻、撞、都、调、狐
②声符的表义功能:形声字的声符除了标识读音之外,往往也兼有表意作用。
驷:《说文》:“驷,一乘也。从马,四声。” 诽:《说文》:“诽,谤也,从言,非声。” 诰:《说文》:“诰,告也。从言,告声。”
段玉裁:“声与义同源,故谐声之偏旁多与
”
字义也往往与字的读音有关。例如:
从“包”得声的字如“泡、炮、苞、抱、胞、雹、袍”等,都含有包裹的意思;
从“农”得声的字如“浓、脓、秾、醲、禯”等都有厚的意思
段玉裁:“凡农声之字皆训厚。”
从“叚”得声的字如“霞、瑕、蝦、煆、赮、鰕”等都有赤色的意思。
从“句”得声的字如“佝、笱、拘、鉤、軥、痀”等都有弯曲的意思。
试看下面两组字《说文》的解释:
▲喬:高而曲也。从夭从高省。(朱骏声注:“高
亦声。”)
僑:高也。从人,乔声。
:马高六尺为骄。从马,乔声。
嶠:山锐而高也。从山,乔声。
撟:举手也。从手,乔声。
蹻:举足行高也。从足,乔声。
橋,水梁也。从木,乔声。
趫:善缘木走之才。从走,乔声。
▲堯:高也。从垚在丌上。
趬:行轻貌。一曰举足也。从走,尧声。 嶢:山高貌。从山,尧声。
驍:良马也。从马,尧声。
翹:尾长毛也。从羽,尧声。
譊:恚呼也。从言,尧声。
㈤转注
《说文解字·叙》:
1、互训说:
戴震:
“转注„„犹曰互训云尔。转相为注,,互相为训,古今语也。”
段玉裁:
“转注犹言互训也。„„《老部》曰‘老者,考也’;‘考者,老也’。以‘考’注‘老’,以‘老’注‘考’,是之谓转注。”
2、引申说:
朱骏声:
“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就本字本训,而因以辗转引申为他训者曰转注。”
王筠:
“转注者,一义而数字。”
“何为其数字也?语有轻重,地分南北,必不能比而同之。”
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讲到古代学者对转注的解说时,说“举少数几种有代表性的介绍一下”,就提到了九种之多。他最后说:
“我们认为,在今天研究汉字,根本不应去管转注这个术语。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构造讲清楚。„„总之,完全没有必卷入到无休无止的关于转注定义的争论中去。”
㈥假借
《说文解字·叙》: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段玉裁注:
“讬者,寄也。谓依傍同声而寄于此。则凡
周所受瑞麦来麰也,而以为行来之来;‘乌’,孝鸟也,而以为乌呼字;‘朋’,古文凤,神鸟也,而以为朋党字„„‘韋’,相背也,而以为皮韦;‘西’,鸟在巢上,而以为东西之西„„是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之明证。”
清孙诒让《与王子壮论假借书》:
“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例如:
来
韋 屏 泼 周所受瑞麦来麰也。 企 契 相背也,从舛囗声。
它(纀纁)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碌 孝鸟也,象形。
西 杼 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乌 故因以为东西之西。
求
新
其
它 斜械 皮衣,借作求取之求。 饩饷 柴薪,借作新旧之新。 耺 聁 簸箕,借作虚词。 嘣噘本是蛇的象形,借作代词。
掭掊 本是一种兵器的名称,借作我
何
▲古代汉语的虚词,大多是通过假借的方式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而进入书面的。例如“之、女、汝、而、斯、所、安、然、孰、莫、或、夫、於、亦、也”等等。
1、假借造成的结果
一是假借义与本义共用一个字,如“之、女、安、夫”等等;
二是假借义独占了字形,迫使本义另造新字。例如“求、新、其、何、莫、然、孰”等等。 麻埋 本义是扛,借作虚词。
2、假借用字的重要性:
它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增加了汉字
的记词功能。
第二,假借节制了汉字的繁衍。
第三,假借促成了新的造字法——形声的产生。
第四,动了新字的创造。
3、关于本有其字的假借:
即通常所说的“通假”。例如:
借“锡”代“赐”;借“无”代“毋”;
帅—率 罢—疲 倍—背
信—伸 归—馈 蚤—早
矢—屎 畔—叛 上—尚
趣—趋 距—拒 阙—掘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引郑玄曰: “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
一、关于“六书”
㈠六书的内涵及其名称的由来
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结构后归纳出的六种条例。
《周礼·地官·保氏》:
“保氏掌谏王,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班固:象形 象事 象意 象声 转注 假借 郑众:象形 会意 转注 处事 假借 谐声 许慎:指事 象形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古人对六书的认识和分类
班固《汉书·艺文志》: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戴震提出六书应分为两类,即“四体二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二、 六书与汉字的构造
㈠象形
《说文解字·叙》: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
“有独体之象形,有合体之象形,独体如日、月、水、火是也,合体者,从某而又象其形。”
1、独体象形
用单一形体、单一符号描绘物体的形状,也称“单体象形”或“纯体象形”。例如:
日 骚 森 僧 蟏
月 蔱 蔰 蔲 蠰
荫 殷 踰 尊昨 惚 莁莄 芍 冫 贏 鏏 拆 柴 搀 壳 可 刻
颇 双 谁 罩 兆 蜪 蜲 忤 怅 耂 耈 卩 阢 兄 匈
《说文》对象形字的解释: “角,兽角也。象形。”
“鱼,水虫也。象形。”
“尸,陈也。象卧之形。”
“泉,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之形。”
2、合体象形
用一个符号描摹物体形貌,用另一个符号作
字的一部分描绘所指事物的本体,另一部分描绘相关事物的形状,用来衬托本体。也称“复体象形”。例如:
緔緖 蜡 嬴羸 纥 唬 睛 呐奶 窍
沿奄 赹 书熟笑 蘻 蘾 褻 砓 但
《说文》:
“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也。”
“面,颜前也。从首,象人面形。”
㈡指事
解字·叙》: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王筠《文字蒙求》:
“《说文》曰‘视而可识’,则近于象形;‘察而见意’则近于会意。然即此二语深究之,则知所以别矣。”
1、纯符号指事
用抽象的符号来表意,王筠称之为“纯体指事”。例如:
上 癝 癟 下 癷 癹
乎嘎肸
数目字:癅 酛 盳 阏 氵(汜)
汩 补 汶竛
2、加体指事
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特定的指事符号构成。例如:
刃 龙 亦 譖 甘 碌 路 朱
莤 厷(肱) 簉簍
㈢会意
《说文解字·叙》: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王筠《说文释例》:
“会者,合也。„„合二字三字之义,以成
囚
孕蕊 牧坚 步 祘 錿 采翘
取猴呼 兵笲笶 戒 耕更 北 镶湘 父 簎簐 莫 瞨瞴 男 狳釦 祭 胺肮 宿 淌涛
1、比形会意
就是完全以象形为基础,通过图形形象的组合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使人看到字的形体,即可联想到某一意义。
如“囚、牧、步、孕、采”。
监”(衎衒),为人向皿中之水照面之形; “盥”(模摩),为人手在盆中洗涤之形;《说文》:“澡手也。”
2、比意会意
就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独体字的意义组合成新的字,其构字虽然以象形符号为基础,但不依靠图形组合来表示意义。例如:
“少力”为“劣”,“不正”为“歪” “小隹”为“雀”,“小土”为“尘” “入水”为“汆”,“入米”为“籴” “出米”为“粜”,“大耳”为“耷” “山谷”为“峪”,四方木为“楞”
上小下大为“尖”,不上不下为“卡”。
、异文会意
4、同文会意
用同一个偏旁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来构成新字。如:
二木成“林”,二人成“从”,
二火成“炎”,二土成“圭”,
三人成“众”,三土成“垚”,
三木成“森”,三火成“焱”,
三水成“淼”,三耳成“聶”,
三车成“轟”,三石成“磊”;
四屮成“茻”;
《说文》对会意字的解释:
①“取,捕取也。从又耳。周礼:获者取左耳。” “斩,截也。从车斤。斩,法车裂也。” “毳,兽细毛也。从三毛。”
“茻,众草也。从四屮。”
② “父,巨也,家长率教者也。从又举杖。” “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5、关于“亦声”:
亦声指会意字的某个构件既表义又表声。例如:
“警,言之戒也。从言敬,敬亦声。” “珥,瑱也。从玉耳,耳亦声。”
“婢,女之卑者。从女从卑,卑亦声。”
段玉裁:
“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凡字有用六书之一者,有兼六书之二者。”
㈣形声
《说文解字·叙》: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段玉裁注:“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
“氛,祥气也。从气,分声。”
“颜,眉之间也。从页,彦声。”
“吐,写也。从口,土声。”
“罟,网也。从网,古声。”
“悲,痛也。从心,非声。”
“芒,艸耑。从艸,亡声。”
“松,木也。从木,公声.”
1、形声字的结构形式
⑴形声字的一般结构形式:
①左形右声:溢、理、披、谓、姑、城、湖、轮 ②右形左声:期、放、颜、攻、胡、群、鸠、鹏 ③上形下声:筐、茅、笠、露、藻、室、草、寤 ④下形上声:盒、裳、愚、婆、恭、案、壁、驾 ⑤内形外声:问、闻、辨、辩、哀、舆、鳳、闷 ⑥外形内声:固、國、裹、節、術、闢、闺、裏
⑵形声字的特殊结构形式:
①形占一角:榖、勝、腾、载、栽、佞、雜、脩、
②声占一角:旗、旌、罔、聽、徒
⑶省形和省声:
①省形:指形声字的形旁被省略某一部分。这类形声字,《说文》一般采用“×,×也。从×省,×声”的方式解说。例如:
“亭,民所安定也。从高省,丁声。” “耊,年八十曰耋。从老省,至声。” “耂,老人面如点者,从老省,占声。” “弑,臣杀君也。从殺省,式声。”
②省声:指形声字的声旁被省略某一部分。这类形声字,《说文》一般采用“×,×也。从×,×省声”的方式解说。例如:
“劵,劳也。从力,卷省声。”
“唏,笑也。从口,稀省声。”
“珊,珊瑚色赤,生于海,或生于山。从玉,删省声。”
“疫,民皆疾也。从疒,役省声。”
“炭,烧木余也。从火,岸省声。”
“赴,趋也。从走,仆省声。”
2、形声字意符的特点:
①意符所表示的是字的意义范畴,并不表示具体词义。
姚孝遂《甲骨形体结构分析》:
“应该承认,形声结构中的形符部分具有某种程度的表意作用,然而这种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它根本不能表示任何具体的概念,只是起到一定程度的区分大的义类的作用。”
意符直接表示词义的形声字,例如“爸”、“爹”、“頭”、“船”、“罔”、“斧”、“站”等,这类字很少。
②形声字表示字的意义类属是就字的本义而言的,与引申义没有必然关系,与假借义更是毫无关系。
、形声字声符的功能
①声符的表音功能:
根据甲骨文的取样调查,声符与其构成的形声字声韵调全都相同的大概占37%,其余的或声不同,或韵不同,或调不同,或声韵调都不同,大多数形声字与其声符只是读音相近。
声韵调皆同:
忠、桐、柄、盂、视、攻、盒、溶
声韵调有一项或两项相同:
绿、领、达、洞、悲、忙、盆、融
声韵调都不相同:
滇、域、偷、腻、撞、都、调、狐
②声符的表义功能:形声字的声符除了标识读音之外,往往也兼有表意作用。
驷:《说文》:“驷,一乘也。从马,四声。” 诽:《说文》:“诽,谤也,从言,非声。” 诰:《说文》:“诰,告也。从言,告声。”
段玉裁:“声与义同源,故谐声之偏旁多与
”
字义也往往与字的读音有关。例如:
从“包”得声的字如“泡、炮、苞、抱、胞、雹、袍”等,都含有包裹的意思;
从“农”得声的字如“浓、脓、秾、醲、禯”等都有厚的意思
段玉裁:“凡农声之字皆训厚。”
从“叚”得声的字如“霞、瑕、蝦、煆、赮、鰕”等都有赤色的意思。
从“句”得声的字如“佝、笱、拘、鉤、軥、痀”等都有弯曲的意思。
试看下面两组字《说文》的解释:
▲喬:高而曲也。从夭从高省。(朱骏声注:“高
亦声。”)
僑:高也。从人,乔声。
:马高六尺为骄。从马,乔声。
嶠:山锐而高也。从山,乔声。
撟:举手也。从手,乔声。
蹻:举足行高也。从足,乔声。
橋,水梁也。从木,乔声。
趫:善缘木走之才。从走,乔声。
▲堯:高也。从垚在丌上。
趬:行轻貌。一曰举足也。从走,尧声。 嶢:山高貌。从山,尧声。
驍:良马也。从马,尧声。
翹:尾长毛也。从羽,尧声。
譊:恚呼也。从言,尧声。
㈤转注
《说文解字·叙》:
1、互训说:
戴震:
“转注„„犹曰互训云尔。转相为注,,互相为训,古今语也。”
段玉裁:
“转注犹言互训也。„„《老部》曰‘老者,考也’;‘考者,老也’。以‘考’注‘老’,以‘老’注‘考’,是之谓转注。”
2、引申说:
朱骏声:
“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就本字本训,而因以辗转引申为他训者曰转注。”
王筠:
“转注者,一义而数字。”
“何为其数字也?语有轻重,地分南北,必不能比而同之。”
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讲到古代学者对转注的解说时,说“举少数几种有代表性的介绍一下”,就提到了九种之多。他最后说:
“我们认为,在今天研究汉字,根本不应去管转注这个术语。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构造讲清楚。„„总之,完全没有必卷入到无休无止的关于转注定义的争论中去。”
㈥假借
《说文解字·叙》: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段玉裁注:
“讬者,寄也。谓依傍同声而寄于此。则凡
周所受瑞麦来麰也,而以为行来之来;‘乌’,孝鸟也,而以为乌呼字;‘朋’,古文凤,神鸟也,而以为朋党字„„‘韋’,相背也,而以为皮韦;‘西’,鸟在巢上,而以为东西之西„„是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之明证。”
清孙诒让《与王子壮论假借书》:
“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例如:
来
韋 屏 泼 周所受瑞麦来麰也。 企 契 相背也,从舛囗声。
它(纀纁)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碌 孝鸟也,象形。
西 杼 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乌 故因以为东西之西。
求
新
其
它 斜械 皮衣,借作求取之求。 饩饷 柴薪,借作新旧之新。 耺 聁 簸箕,借作虚词。 嘣噘本是蛇的象形,借作代词。
掭掊 本是一种兵器的名称,借作我
何
▲古代汉语的虚词,大多是通过假借的方式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而进入书面的。例如“之、女、汝、而、斯、所、安、然、孰、莫、或、夫、於、亦、也”等等。
1、假借造成的结果
一是假借义与本义共用一个字,如“之、女、安、夫”等等;
二是假借义独占了字形,迫使本义另造新字。例如“求、新、其、何、莫、然、孰”等等。 麻埋 本义是扛,借作虚词。
2、假借用字的重要性:
它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增加了汉字
的记词功能。
第二,假借节制了汉字的繁衍。
第三,假借促成了新的造字法——形声的产生。
第四,动了新字的创造。
3、关于本有其字的假借:
即通常所说的“通假”。例如:
借“锡”代“赐”;借“无”代“毋”;
帅—率 罢—疲 倍—背
信—伸 归—馈 蚤—早
矢—屎 畔—叛 上—尚
趣—趋 距—拒 阙—掘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引郑玄曰: “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