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对外态度简析

议和团时期慈禧对外态度转变简析

姓名:杨硕 班级:机械四班 学号:[1**********]25

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们打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面对这一现实,国内各阶级有识人士奋起反抗,统治阶级也不甘心自身利益受到限制,时时寻找机会报复,加上思想上的保守,仇洋情绪很快就在国内弥漫开来,其中以慈禧最具代表性,但随着各种矛盾的激化,和西方多次交火后,慈禧不得不在考虑对外政策时权衡多方利益。

关键词:慈禧 义和团 帝党 外交政策

众所周知, 慈禧作为晚清史上一个最具政治影响力的人物,在长达50年的治国时期里,她表现出了非凡的决策能力,但同时也是签订各种丧权辱国条约最多的统治者,并且许多人提及她,首先想到的便是卖国贼一词,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不能妄下评论。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早年慈禧的对外态度。英法联军侵略,就在咸丰帝准备逃往热河前后,慈禧在其中的所作所为绝对不容忽视。据翰林院侍读学士吴可读的一篇名叫《罔极篇》的记载“亲王及大臣请求懿妃让皇上上路。太后已经迫不及待,但懿妃劝两个军机大臣上奏阻止,并下发造令皇帝誓与京城共存亡。”[1]足见慈禧当时对侵略军的深恶痛绝,且后有“懿妃闻恭亲王与洋人和,深以为耻,劝帝开衅端。”[2]更表现她坚持到底,绝不妥协的态度和鲜明的仇洋心理正如黄浚评价: 慈禧的言行, 足见 其仇外之心理 。同时又表明慈禧 于当时之国力, 实不甚了了, 徒知报仇, 而不肯细察原因, 比较力显 。 [ 3] 此可谓一语中的。

然自她掌权后,这种思想在列强的坚船利炮声中和国内日益加剧的政治斗争中,慢慢受到影响,面对混乱的时局和落后的生产力、不堪一击的军事实力。她对外敌的仇恨也只能暗藏心底,直至义和团的出现,她仿佛看到了曙光。大臣张苏翘等人上奏太后,说义和团人受到玉皇大帝的保佑,能够刀枪不入,且已有相当规模。“大太监李莲英也是义和团的热情支持者,他总是不厌其烦的向老佛爷描绘义和团的技艺表演”[4],力劝她信任,慈禧在亲眼目睹他们的“功夫”后,极为高兴,于是一个“借刀杀人”的计划便应运而生。然而一度作为太后最明智的顾问——荣禄,虽极力劝阻太后要三思而行,说对八国宣战的后果只有让祖宗留下的疆土、财源、人力不断减少,不会得到一点好处。但当时的慈禧心意已决。其后她召集六部商讨决策,下令声讨八国。随后义和团和部分清军与联军发生多次激烈的战斗,但随着联军实力的增强,勇士们纷纷在枪炮声中倒下,结果可想而知,《辛丑条约》的签订给国民,带来一次浩劫。且赔款之巨令人震惊,难怪外国人说这是一场够本的战争。当慈禧在看完条约后,因没有威胁到自己的最高统治地位,竟无耻的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一无比令人气氛的言语,同时为了挽回自己的威信,将此次给全国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推给义和团,并向西方承诺要清剿“拳匪”, 同时, 为避免国内舆论的谴责, 在官员中失去威信, 慈禧还把 庚子之变 的责任推到各级官员的身上。在宣战前的御前会议上慈禧便说得很明白: 今日之事, 诸大臣均闻之矣, 我为江山社稷, 不得已而宣战, 顾事未可知, 有如战之后, 江山社稷仍不保, 诸公今日皆在此, 当知我苦心, 勿归咎予一人, 谓皇太后送祖宗三百年天下。 [ 5]又指责东南督抚 平时无不以自强为词, 究之, 临时张皇, 一无所恃。在次年 2月的一份 罪己诏 中慈禧更是指责地方官于 民教争讼, 时有所偏, 致使 民教之怨愈结愈深, 拳匪乘机, 浸成大衅。“总之, 从地方官员到王公大臣都有责任, 而她自己则是清清白白, 一点干系没有, 以避免国内舆论的压力. 这正是慈禧惯用的伎俩。”

[6]目的就是要维护自己的利益。此后腐朽的清政府便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慈禧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是多面的,但也能感到的一些无奈,试想可知,一个偌大的王朝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便被侵略者打得四分五裂,统治者们能不为自己苦心经营的王朝反抗吗?慈禧此举虽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但也表明她不愿受人要挟,过没权利的日子。 并且在当时的背景下,慈禧的背后还有着各大家族、朝廷重臣的干涉、列强们的俯视耽耽,

如果她没有一个“机灵善变”的头脑,恐怕早已不在了。

参考文献

[1][2] [4] 《慈禧统治下的大清王朝》。

[ 3] 黄浚. 花随人圣庵摭忆 补编 [M ], 上海: 上海

古籍书店, 1983 .

[ 5] 中国近代历史资料丛刊. 义和团 [M ]. 第 1册,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

[6] 马晓雪 ( 1979 -) , 女, 山东聊城人, 硕士, 主要从事明清史方向研究。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10卷, 第 1期, 2009年 1月

议和团时期慈禧对外态度转变简析

姓名:杨硕 班级:机械四班 学号:[1**********]25

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们打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面对这一现实,国内各阶级有识人士奋起反抗,统治阶级也不甘心自身利益受到限制,时时寻找机会报复,加上思想上的保守,仇洋情绪很快就在国内弥漫开来,其中以慈禧最具代表性,但随着各种矛盾的激化,和西方多次交火后,慈禧不得不在考虑对外政策时权衡多方利益。

关键词:慈禧 义和团 帝党 外交政策

众所周知, 慈禧作为晚清史上一个最具政治影响力的人物,在长达50年的治国时期里,她表现出了非凡的决策能力,但同时也是签订各种丧权辱国条约最多的统治者,并且许多人提及她,首先想到的便是卖国贼一词,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不能妄下评论。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早年慈禧的对外态度。英法联军侵略,就在咸丰帝准备逃往热河前后,慈禧在其中的所作所为绝对不容忽视。据翰林院侍读学士吴可读的一篇名叫《罔极篇》的记载“亲王及大臣请求懿妃让皇上上路。太后已经迫不及待,但懿妃劝两个军机大臣上奏阻止,并下发造令皇帝誓与京城共存亡。”[1]足见慈禧当时对侵略军的深恶痛绝,且后有“懿妃闻恭亲王与洋人和,深以为耻,劝帝开衅端。”[2]更表现她坚持到底,绝不妥协的态度和鲜明的仇洋心理正如黄浚评价: 慈禧的言行, 足见 其仇外之心理 。同时又表明慈禧 于当时之国力, 实不甚了了, 徒知报仇, 而不肯细察原因, 比较力显 。 [ 3] 此可谓一语中的。

然自她掌权后,这种思想在列强的坚船利炮声中和国内日益加剧的政治斗争中,慢慢受到影响,面对混乱的时局和落后的生产力、不堪一击的军事实力。她对外敌的仇恨也只能暗藏心底,直至义和团的出现,她仿佛看到了曙光。大臣张苏翘等人上奏太后,说义和团人受到玉皇大帝的保佑,能够刀枪不入,且已有相当规模。“大太监李莲英也是义和团的热情支持者,他总是不厌其烦的向老佛爷描绘义和团的技艺表演”[4],力劝她信任,慈禧在亲眼目睹他们的“功夫”后,极为高兴,于是一个“借刀杀人”的计划便应运而生。然而一度作为太后最明智的顾问——荣禄,虽极力劝阻太后要三思而行,说对八国宣战的后果只有让祖宗留下的疆土、财源、人力不断减少,不会得到一点好处。但当时的慈禧心意已决。其后她召集六部商讨决策,下令声讨八国。随后义和团和部分清军与联军发生多次激烈的战斗,但随着联军实力的增强,勇士们纷纷在枪炮声中倒下,结果可想而知,《辛丑条约》的签订给国民,带来一次浩劫。且赔款之巨令人震惊,难怪外国人说这是一场够本的战争。当慈禧在看完条约后,因没有威胁到自己的最高统治地位,竟无耻的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一无比令人气氛的言语,同时为了挽回自己的威信,将此次给全国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推给义和团,并向西方承诺要清剿“拳匪”, 同时, 为避免国内舆论的谴责, 在官员中失去威信, 慈禧还把 庚子之变 的责任推到各级官员的身上。在宣战前的御前会议上慈禧便说得很明白: 今日之事, 诸大臣均闻之矣, 我为江山社稷, 不得已而宣战, 顾事未可知, 有如战之后, 江山社稷仍不保, 诸公今日皆在此, 当知我苦心, 勿归咎予一人, 谓皇太后送祖宗三百年天下。 [ 5]又指责东南督抚 平时无不以自强为词, 究之, 临时张皇, 一无所恃。在次年 2月的一份 罪己诏 中慈禧更是指责地方官于 民教争讼, 时有所偏, 致使 民教之怨愈结愈深, 拳匪乘机, 浸成大衅。“总之, 从地方官员到王公大臣都有责任, 而她自己则是清清白白, 一点干系没有, 以避免国内舆论的压力. 这正是慈禧惯用的伎俩。”

[6]目的就是要维护自己的利益。此后腐朽的清政府便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慈禧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是多面的,但也能感到的一些无奈,试想可知,一个偌大的王朝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便被侵略者打得四分五裂,统治者们能不为自己苦心经营的王朝反抗吗?慈禧此举虽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但也表明她不愿受人要挟,过没权利的日子。 并且在当时的背景下,慈禧的背后还有着各大家族、朝廷重臣的干涉、列强们的俯视耽耽,

如果她没有一个“机灵善变”的头脑,恐怕早已不在了。

参考文献

[1][2] [4] 《慈禧统治下的大清王朝》。

[ 3] 黄浚. 花随人圣庵摭忆 补编 [M ], 上海: 上海

古籍书店, 1983 .

[ 5] 中国近代历史资料丛刊. 义和团 [M ]. 第 1册,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

[6] 马晓雪 ( 1979 -) , 女, 山东聊城人, 硕士, 主要从事明清史方向研究。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10卷, 第 1期, 2009年 1月


相关文章

  • 慈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 慈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旅游 内容摘要 慈禧太后长期作为晚清的实际最高统治者,与中国近代化历程关细密切,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其实在近代化历程中慈禧太后所面临的近代化的阻力既有顽固派的阻挠,也有西方列强的干扰.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 ...查看


  • 慈禧太后的"问责"
  • 义和团运动刚刚兴起的时候,清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态度暧昧,听任地方官员自行处置.这样,官员中就分成了两派,一派看到"拳民不足恃",主张剿灭,一派则看到"拳民"的排外情绪可为朝廷所用,主张利用义和团来 ...查看


  • [中国史(下)]作业参考答案
  • <中国史(下)>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海国图志>:(1)魏源撰.(2)主要记述了西方各国的历史.地理及科技方面的情况,对于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也作了介绍.(3)对于近代中国人之了解西方,起到了重要的 ...查看


  • 高中历史选修四(2009-2015)高考真题
  • 高中历史选修四(2009-2015)高考真题 1(2015·全国新课标卷文综I卷)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 ...查看


  • 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
  • 鼎式香炉 鼎式香炉 ,皇家建筑的特征之一,体现皇权,象征威严.每遇大朝,炉内点燃檀香和藏香,青烟缭绕,香气袭人. 金字大匾 仁寿殿内高悬金字大匾"寿协仁符",殿中放着慈禧.光绪朝会大臣的宝座,宝座由极名贵的紫檀木精雕而成 ...查看


  • 朱永嘉:辛亥革命前前后后与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结论(二)
  • 辛亥革命前前后后与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结论(二) 朱永嘉 四.清廷<宪法大纲>的历史背景.制订过程及其颁布后的影响 也许我们应该了解清廷出笼这份<宪法大纲>的背景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制订的,这份<钦定宪法大纲> ...查看


  • 状元实业家张謇和秀圣沈雪君那场轰轰烈烈的「婚外恋」
  • | 读史 |ID:dushi818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 文:木木(微信公号读史专栏作家) 沈雪君小传: 沈寿(1874-1921),初名雪芝,字雪君,号雪宧,1874年生于江苏吴县一儒商家庭,十六七岁时成为苏州有名的刺 ...查看


  • 世界史上十大权势女性榜:中国有几个
  • 世界史上十大权势女性榜:中国有几个 世界史上十大权势女性榜:中国有几个 历史的书页中到处都闪现着权威女性的名字,时常都会出现一些与她们同时代的男性一样散发权威光芒的伟大女性.她们中的一些影响深远,为现代人熟知,这里列出了历史上极具权威的十位 ...查看


  • 戊戌变法中的慈禧太后
  • 本科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专 班 小组成员: 组长(姓名.联系方式): 指 导 者:叶兴建 最后成绩: 目录 摘要 正文 ·前人研究 ·慈禧其人 ·变法背景 ·慈禧态度 ·评价慈禧 ·对比明治维新 ·对当代的启示 参考文献 摘要:&qu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