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免疫免疫细胞

B 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B lymphocyte): B细胞

来源:哺乳动物骨髓

鸟类法氏囊

定居:淋巴小结,外周血淋巴细胞20%

功能:体液免疫

抗原提呈

发育场所:骨髓

骨髓微环境:粘附分子、CKs

主要事件:

功能性BCR 的表达

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

免疫调节

(一)BCR 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BCR —膜型免疫球蛋白(mIg)

免疫球蛋白肽链由两部分构成,即可变区(V )和恒定区(C ),由两个基因编码。两个基因编码一条肽链。

重链V 区基因是由三种胚系基因片段V 、D 、J 拼接而成。

轻链V 区基因是由V 、J 两个基因片段拼接成。

V 区基因的下游是编码C 区的基因。

V 基因是几个基因片段在B 细胞发育过程中发生重排。

BCR 的基因重排及机制

Ig 的胚系基因以被分隔开的基因片段的形式存在,只有通过基因重排形成V D J (重链)或V J(轻链)连接后,再与C 基因片段连接,才能编码完整的Ig 多肽链,进一步加工、组装成有功能的BCR 。

重组激活酶:RAG1和RAG2

表达:不成熟T 细胞和B 细胞

作用:特异性识别并切除重组信号序列(recombination signal sequences,RSS)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 )

将N -核苷酸插入到V 、D 、J 基因重排过程中出现的DNA 的断端

一个B 细胞克隆只表达一种BCR ,只分泌一种抗体。

等位基因排斥:B 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其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的基因抑制了同源染色体上另一等位基因的重排。

同种型排斥: 轻链和 轻链之间的排斥, 轻链基因的表达成功即抑制 轻链基因的表达。

(二)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1. 组合引起的多样性

理论上Ig V区基因片段的组合加上轻重链组合后的多样性约为1.9*106。

2. 连接引起的多样性

N-核苷酸插入; 不精确连接

CDR3区位于V 、J 和V 、D 、J 片段连接处,两片段之间的连接可以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显著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增加了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的数目

3. 受体编辑

4. 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

成熟的B 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V 区基因发 生点突变(CDR 区),导致抗体亲和力成熟。

(三)B 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

(四)B 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

第二节 B 细胞分子及其作用

(一)B 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 )

成熟B 细胞:mIgM和mIgD. 识别捕获抗原,提呈抗原

CD79a (Ig α)和CD79b (Ig β)传递活化信号

(二) B 细胞共受体(coreceptor)

CD19/CD21/CD81

非共价键相联的多分子活化辅助受体。

功能:

加强跨膜信号的转导。

提高B 细胞对Ag 刺激的敏感性。

(三) 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

1. CD40

B 细胞活化的主要协同刺激分子

2. CD80/CD86(B7-1/B7-2):

T 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分子

3. 粘附分子

ICAM-1/LFA-1

第三节 B 细胞的分类

(一)B-1细胞

表型:CD5+

特点:产生于个体发育的早期;BCR 和产生的Ig 具多反应性、低亲和力对多糖类Ag 和自身Ag 应答

分布:主要于肠道固有层中

功能:

产生抗细菌抗体—抗微生物感染

产生致病性抗体—诱导自身免疫病

(二)B-2细胞

表型:CD5-

功能:

产生高亲和力抗体,行使体液免疫功能

抗原提呈

免疫调节

第四节 B 细胞的功能

1. 产生抗体,行使体液免疫功能

2. 抗原提呈

3. 免疫调节

T 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T lymphocyte): T细胞

来源: 骨髓中的淋巴样干细胞

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功能:

介导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

辅助体液免疫应答

在胸腺中的发育

在外周淋巴器官中的分化发育

过程:祖T 细胞→前T 细胞→未成熟T →成熟T

表型:DN(double negative)→ DP(double

positive) → SP(single positive)

重要事件:功能性TCR 的表达

阳性选择——获得MHC 限制性

阴性选择——获得中枢免疫耐受

T 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TCR 肽链的组成

TCR 是由两条不同肽链构成的异二聚体

TCR T :95%~99%

TCR δ T :1%~5%

T 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功能性TCR 的表达

TCR αβ链基因的重排

T 、B 细胞在发育早期存在分隔、一定数量的胚系基因片段,淋巴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胚系基因片段通过各种重排、组合,形成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 DN 阶段:β链基因重排(V-D-J ), δ基因重排

DP 阶段:α链基因重排(V-J )

表达功能性的TCR

T 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阳性选择

阳性选择:获得MHC 限制性

DP 与胸腺上皮细胞抗原肽-MHC Ⅰ类或Ⅱ类分子分子复合物结合——SP 不能结合/亲和力过高——凋亡易凋亡细胞占DP 细胞总数的95%。

T 细胞在胸腺中的分化发育——阴性选择

阴性选择:获得对自身抗原耐受性SP ——MHC I/II-自身抗原肽(皮、髓质交界区,髓质区的M φ 、DC 提呈)高亲和力结合——凋亡

二、T 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中的发育

初始T 细胞(naive T cell):

尚未接触抗原的成熟T 细胞

T 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与抗原接触分化为:

不同效应功能的T 细胞亚群

调节性T 细胞

记忆T 细胞。

第二节 T 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TCR-CD3复合物

T 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

特异性识别Ag 的分子基础。

4种肽链:α, β, γ, δ

2种异源双聚体:

TCR 的结构和功能

TCR 不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表面的表位,只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

CD3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ITAM ): ITAM 的磷酸化后,与ZAP-70的结合是T 细胞活化信号传导过程早期阶段的重要生化反应之一。

TCR-CD3复合物生物学功能

特异性识别Ag

TCR :特异性识别Ag-Ag 肽-MHC 复合物.

CD3:①稳定TCR 的结构.

②传递T 细胞活化信号1.

二、CD4和CD8分子

1. 成熟的T 细胞只

能表达CD4或CD8分子的其中一种。

2.CD4、CD8分子的主要功能是辅助TCR 识别抗原和参与T 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 CD4分子功能

TH 细胞激活的辅助受体(Co-Receptor) 与MHC-II 类分子结合,稳定TCR -抗原肽-MHC II 复合物.

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胞浆段直接与酪氨酸蛋白激酶P56LCK 相连, 可促使CD3分子的ITAM 基序酪氨酸磷酸化

CD8分子功能

CD8 与MHC-I 类分子结合,是细胞毒性T 细胞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

胞浆段直接与酪氨酸蛋白激酶P56LCK 相连, 参与信号传递并导致TC 细胞活化。

三、协同刺激分子

接受抗原刺激的为抗原特异性T 细胞克隆,T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具有严格的特异性。

APC 或靶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 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T 细胞活化所需的第二信号。

CD28和CTLA-4

1.CD28表达于约90%CD4+T细胞,50%CD8+T细胞 。

2.CTLA-4(CD152)表达于活化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

3.CTLA-4分子在胞浆内含有ITIM 基序。

CD40L(CD154)

CD40主要分布于抗原提呈细胞(B 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CD40L 主要表达于活化的CD4+T 细胞。

CD40L/CD40功能

1. 促进APC 活化

2. 促进T 细胞活化(APC B7表达增加, 分泌CK)

3. 促进B 细胞活化(提供B 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 。

四、丝裂原受体及其他表面分子

丝裂原受体:PHA, ConA, PWM

Fc 受体

补体受体

细胞因子受体

第三节 T 细胞的分类及功能

一. 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分类

初始T 细胞

表型:CD45RA+、 CD62L+、CD25-(IL-2R )

特点:未接触抗原的成熟T ,有分化潜能

效应T 细胞

迁往炎症部位,执行细胞免疫效应

记忆性T 细胞

表型:CD45RO+、CD25+(IL-2R )

特点:存活期长,接受抗原刺激后可迅速活化

二. 根据TCR 类型分类

TCR αβ T 细胞

CD4+或CD8+ ,参与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群

TCR γδ T 细胞

CD4―CD8―,少数为CD8+,参

三. 根据CD 分子分亚群

CD4+T细胞(CD3+CD4+CD8-)

CD4分子表达在60-65%T 细胞。CD4+T细胞识别外源性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活化后主要效应细胞为Th 细胞。

CD8+T细胞(CD3+CD4-CD8+)

CD8分子表达于30-35% T 细胞

CD8+ T细胞识别内源性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活化后,效应细胞为Tc 细胞, 即CTL 。

四. 根据功能特征分亚群

1. Th1

分泌CKs :IL-2、IFN-γ、TNF

IFN-γ:M φ的活化因子,促进IgG 生成

IFN-γ、IL-2、IL-12:NK 激活剂

TNF :诱导靶细胞凋亡

IL-2:促进T 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

生物学功能

介导细胞免疫

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TDTH)

2. Th2

分泌CKs :IL-4、5、6、10

促进B 细胞增殖、成熟和促进抗体生成

生物学功能:

辅助体液免疫

抗寄生虫感染

参与变态反应:特应性皮炎,支气管哮喘

3. Th3 :分泌TGF β, 免疫抑制作用

4. Th17: 分泌IL-17,IL-21等,参与固有免疫。

5. Tfh (follicular helper T cell, Tfh):

存在于淋巴滤泡, 辅助B 细胞应答的关键细胞。

分泌IL-21

(二)细胞毒性T 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

表型:CD8+ TCRαβ

功能: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

杀伤机制

细胞裂解(细胞毒):穿孔素、颗粒酶等

诱导靶细胞凋亡:Fas/FasL

CTL 杀伤特点:

a 、特异性识别靶细胞

b 、受MHC 限制

c 、连续杀伤作用,自身不受损伤

(三)调节性T 细胞(reguletary T cell, Treg)

主要为表达CD25的CD4+T细胞亚群(CD4+CD25+T)。

参与免疫应答的负调节。

1. 自然调节性T 细胞(nTreg):CD4+CD25+Foxp3+

2. 诱导性调节性T 细胞(iTreg) :CD4+CD25+Foxp3+

Tr1和Th3

3. 其他调节性T 细胞:CD8+Treg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T 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

1. 通过MHC Ⅱ类分子提呈Ag 的APC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professional APC)

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T 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摄取、加工、处理与提呈抗原功能强.

DC 、Mo/Mφ、B

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non-professional APC)

经抗原、IFN-γ刺激活化后表达MHC II分子和共刺激分子, 摄取、处理、加工、提呈抗原的能力弱。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间皮细胞等.

2. 通过MHC-I 类分子提呈Ag 的APC: 广义的APC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广泛分布于除脑以外的全身脏器

抗原提呈能力最强

显著刺激初始T 细胞(naive T cell) 增殖

机体适应性T 细胞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

DC 的分类——根据来源分类

髓系DC: 免疫应答的诱导和启动

淋巴系DC:干扰素产生细胞,抗病毒作用

根据分化成熟状态分类

非成熟DC: 抗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能力强,提呈能力弱

MHC-II 分子、AM, 协同刺激分子表达水平低

成熟DC: 抗原提呈能力增强,激发应答能力增强

MHC-II 分子、AM, 协同刺激分子表达水平高

根据组织分布分类

淋巴样组织中的DC :并指状DC(IDC滤泡样DC(FDC)

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 :间质性DC 朗格汉斯细胞

体液中的DC :隐蔽细胞(veiled cell)血液DC

单核-巨噬细胞(Monocyte-Macrophage)

生物学功能(第14章,固有免疫)

吞噬杀伤功能

分泌功能

加工处理提呈Ag ,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不能活化初始T 细胞,而仅能刺激已活化的T 细胞或记忆性T 细胞

三、B 淋巴细胞:

既是体液免疫应答的执行细胞,又是专职APC

B 细胞提呈抗原,尤其低浓度抗原

B 细胞提呈抗原功能与mIg 有关——浓集抗原,并使之内化。

再次应答过程中记忆性B 细胞作为APC

激活抗原特异性的Th 细胞

第二节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抗原加工(antigen processing)

APC 将抗原降解、加工处理成多肽片段,与MHC 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 复合物,表达于膜表面的过程。

抗原提呈(antigen presentation)

APC 表面的抗原肽与MHC 分子结合的复合物与T 细胞表面的TCR 结合为TCR-抗原肽-MHC 三元体,从而活化T 细胞的全过程。

抗原分类: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

来自APC 外,需被摄入细胞内才能进行加工处理,以抗原肽-MHC II类复合物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CD4+ T细胞识别。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

由APC 胞内合成,直接被APC 加工处理,以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CD8+ T细胞识别

PC 通过四种途径进行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MHC 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MHC II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 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

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一)MHC 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内源性抗原经proteasome 的加工、处理及TAP 的转运。

α-chain 的形成、与β2m 组装成MHC-Ⅰ类分子。

Ag 肽:MHC-Ⅰ复合物在ER 内形成。

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CD8+ T细胞识别 所有有核细胞均具有通过MHC I类分子提呈Ag 的能力

(二)MHC II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1. 外源性抗原肽在内体/溶酶体产生

2.MHC-II 分子在粗面内质网合成

外源性抗原经内体/溶酶体加工、处理。

有Ii ,HLA-DM 参与(非Ii 链依赖途径除外)。

Ag 肽-MHC-II 复合物在内体/MⅡC 形成。

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CD4+ T细胞识别 非Ii 链依赖途径:抗原肽直接与空载MHC Ⅱ类分子结合表达在细胞膜表面。

(三)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 分子交叉提呈)

外源性抗原 MHC-Ⅱ类分子

内源性抗原 MHC-Ⅰ类分子

抗感染(李斯特菌)。

抗肿瘤(DC 被病毒感染后,MHC-I 合成减少。此时HSP-肿瘤抗原、抗原抗体复合物、凋亡和

坏死细胞被再摄入交叉提呈活化CTL )。

Summary

T 细胞只能识别抗原提呈细胞提呈的抗原肽-MHC 分子,

APC 必不可少。

内源性抗原肽在所有有核细胞中加工,需proteasome 、

TAP 、伴侣分子参与,产生pMHC-Ⅰ复合物, 供CD8+T 识别。

外源性抗原肽段在APC 加工,需蛋白水解酶、Ii ,HLA-DM 参与,产生pMHC-II 复合物, 供CD4+T 识别。

抗原的加工、处理及提呈有交叉现象, 具有重要意义。

脂类抗原加工、处理及提呈,激活CD1限制性T 细胞, 不仅扩大了免疫应答的范围,而且对T 细胞的蛋白质应答具有调节作用。

(二)吞噬细胞phagocytic cell

1. 单核巨噬细胞

组成: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分布于皮肤、肝脏、肺、骨等

特点:

变形运动

粘附玻璃

主要生物学功能

杀伤清除病原体

杀伤靶细胞

参与炎症反应

加工提呈抗原

免疫调节

2.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 )

来源于骨髓干细胞,占外周血白细胞的50%~70%。

吞噬能力强。

感染发生时首先到达的效应细胞:6h 数量达高峰,约增加10倍以上,是机体急性炎症反应的重要成分。

杀伤病原体。

(三) 树突状细胞

Processing and presenting antigen, initiating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Participating in immunological regulation

调节Th 细胞的分化

经典CD(cDC)/髓样DC (mDC): IL-2,IL-12

浆细胞样DC (pDC): IFN-α, 抗病毒,IL-4,5

inducing immune tolerance:DC in thymus

四)自然杀伤细胞 natural killer, NK

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中,在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中有少量存在

是不同于T/B细胞的第三类淋巴细胞

TCR-、mIg-、CD56+、CD16+为鉴定标志

功能:

ADCC

无需抗原致敏,抗胞内病原体、抗肿瘤

分泌细胞因子,如IFN-γ, TNF-α

NK 表面受体分类

根据功能分为:

活化性受体

抑制性受体(生理条件下,占主导地位)

根据识别的配体分为:

识别HLA Ⅰ类分子的受体(识别经典或非经典HLA Ⅰ类分子):KIR,KLR 识别非HLA Ⅰ类分子的受体:NKG2D ,自然细胞毒性受体

(1)识别MHC-I 类分子的NK 细胞受体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KIR)

抑制性受体: KIR2DL,KIR3DL

活化性受体:KIR2DS,KIR3DS (DAP12)

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

(killer lectin-like receptor, KLR)

抑制性受体:CD94/NKG2A

活化性受体:CD94/NKG2C(DAP12)

识别非HLA I 类分子的NK 细胞受体

其配体表达在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正常细胞低

表达或不表达。

1) NKG2D/DAP10(活化性)

配体:多种肿瘤细胞上MHC Ⅰ类相关的A/B分子

(MIC A/B)

2) 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CR ,NK 的标志, 主要的活化受体)

NKp46/δδ, NKp30/δδ

NKp44/DAP12(活化NK 的标志)

配体:流感病毒血凝素

2. NK细胞活性的调节

正常时,识别HLAI 类分子的抑制性受体介导的抑制作用占主

导地位,表现为NK 不活化,不杀伤正常细胞。例:胎盘滋养

层细胞高表达HLA-G 、HLA-E (CD94/NKG2A的配体)

,保护胎儿不被母体排斥。

异常时,活化性受体识别的糖结构出现或MHC-I 分子变异、

减少,活化性受体介导的NK 激活作用为主,杀伤病毒感染/

肿瘤细胞。

识别非HLA Ⅰ类分子的受体的与多种肿瘤细胞上MIC A/B 或

者流感病毒血凝素等配体结合,杀伤病毒感染/肿瘤细胞。

NK 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FasL途径;TNF-α/TNFR-1途径

NK 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杀伤肿瘤细胞(MHC 非限制性)

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较CTL 早)

杀伤胞内寄生菌

杀伤真菌

受体活化或ADCC 方式杀伤靶细胞

免疫调节功能(释放IFN-γ——Th1,CTL )

固有样淋巴细胞

1. NK T细胞

表型:CD56+ 、TCR-CD3

多为CD4-CD8-, 少数为CD4+。

识别CD1提呈的脂类抗原

杀伤靶细胞:

①穿孔素/颗粒酶

②FasL/Fas杀伤靶细胞

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2. γδ T 细胞

CD4―CD8―,少数为CD8+。

可识别某些病毒蛋白以及非多肽抗原(脂类、磷酸化抗原)

对CD1提呈的抗原产生应答

第一防线细胞(在粘膜、皮下组织)

杀伤机制同NK 和CD8+CTL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3. B-1细胞

CD5+,mIgM+

产生于个体发育的早期,可自我更新。 对多糖类Ag 和自身变性Ag 应答。

主要分布胸腔、腹腔、肠道固有层中。

①产生抗细菌、低亲和力IgM 抗体

②产生多反应性自身抗体

③维持自稳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参与I 型超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

吞噬杀菌,杀寄生虫。

B 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B lymphocyte): B细胞

来源:哺乳动物骨髓

鸟类法氏囊

定居:淋巴小结,外周血淋巴细胞20%

功能:体液免疫

抗原提呈

发育场所:骨髓

骨髓微环境:粘附分子、CKs

主要事件:

功能性BCR 的表达

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

免疫调节

(一)BCR 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BCR —膜型免疫球蛋白(mIg)

免疫球蛋白肽链由两部分构成,即可变区(V )和恒定区(C ),由两个基因编码。两个基因编码一条肽链。

重链V 区基因是由三种胚系基因片段V 、D 、J 拼接而成。

轻链V 区基因是由V 、J 两个基因片段拼接成。

V 区基因的下游是编码C 区的基因。

V 基因是几个基因片段在B 细胞发育过程中发生重排。

BCR 的基因重排及机制

Ig 的胚系基因以被分隔开的基因片段的形式存在,只有通过基因重排形成V D J (重链)或V J(轻链)连接后,再与C 基因片段连接,才能编码完整的Ig 多肽链,进一步加工、组装成有功能的BCR 。

重组激活酶:RAG1和RAG2

表达:不成熟T 细胞和B 细胞

作用:特异性识别并切除重组信号序列(recombination signal sequences,RSS)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 )

将N -核苷酸插入到V 、D 、J 基因重排过程中出现的DNA 的断端

一个B 细胞克隆只表达一种BCR ,只分泌一种抗体。

等位基因排斥:B 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其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的基因抑制了同源染色体上另一等位基因的重排。

同种型排斥: 轻链和 轻链之间的排斥, 轻链基因的表达成功即抑制 轻链基因的表达。

(二)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1. 组合引起的多样性

理论上Ig V区基因片段的组合加上轻重链组合后的多样性约为1.9*106。

2. 连接引起的多样性

N-核苷酸插入; 不精确连接

CDR3区位于V 、J 和V 、D 、J 片段连接处,两片段之间的连接可以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显著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增加了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的数目

3. 受体编辑

4. 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

成熟的B 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V 区基因发 生点突变(CDR 区),导致抗体亲和力成熟。

(三)B 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

(四)B 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

第二节 B 细胞分子及其作用

(一)B 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 )

成熟B 细胞:mIgM和mIgD. 识别捕获抗原,提呈抗原

CD79a (Ig α)和CD79b (Ig β)传递活化信号

(二) B 细胞共受体(coreceptor)

CD19/CD21/CD81

非共价键相联的多分子活化辅助受体。

功能:

加强跨膜信号的转导。

提高B 细胞对Ag 刺激的敏感性。

(三) 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

1. CD40

B 细胞活化的主要协同刺激分子

2. CD80/CD86(B7-1/B7-2):

T 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分子

3. 粘附分子

ICAM-1/LFA-1

第三节 B 细胞的分类

(一)B-1细胞

表型:CD5+

特点:产生于个体发育的早期;BCR 和产生的Ig 具多反应性、低亲和力对多糖类Ag 和自身Ag 应答

分布:主要于肠道固有层中

功能:

产生抗细菌抗体—抗微生物感染

产生致病性抗体—诱导自身免疫病

(二)B-2细胞

表型:CD5-

功能:

产生高亲和力抗体,行使体液免疫功能

抗原提呈

免疫调节

第四节 B 细胞的功能

1. 产生抗体,行使体液免疫功能

2. 抗原提呈

3. 免疫调节

T 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T lymphocyte): T细胞

来源: 骨髓中的淋巴样干细胞

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功能:

介导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

辅助体液免疫应答

在胸腺中的发育

在外周淋巴器官中的分化发育

过程:祖T 细胞→前T 细胞→未成熟T →成熟T

表型:DN(double negative)→ DP(double

positive) → SP(single positive)

重要事件:功能性TCR 的表达

阳性选择——获得MHC 限制性

阴性选择——获得中枢免疫耐受

T 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TCR 肽链的组成

TCR 是由两条不同肽链构成的异二聚体

TCR T :95%~99%

TCR δ T :1%~5%

T 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功能性TCR 的表达

TCR αβ链基因的重排

T 、B 细胞在发育早期存在分隔、一定数量的胚系基因片段,淋巴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胚系基因片段通过各种重排、组合,形成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 DN 阶段:β链基因重排(V-D-J ), δ基因重排

DP 阶段:α链基因重排(V-J )

表达功能性的TCR

T 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阳性选择

阳性选择:获得MHC 限制性

DP 与胸腺上皮细胞抗原肽-MHC Ⅰ类或Ⅱ类分子分子复合物结合——SP 不能结合/亲和力过高——凋亡易凋亡细胞占DP 细胞总数的95%。

T 细胞在胸腺中的分化发育——阴性选择

阴性选择:获得对自身抗原耐受性SP ——MHC I/II-自身抗原肽(皮、髓质交界区,髓质区的M φ 、DC 提呈)高亲和力结合——凋亡

二、T 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中的发育

初始T 细胞(naive T cell):

尚未接触抗原的成熟T 细胞

T 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与抗原接触分化为:

不同效应功能的T 细胞亚群

调节性T 细胞

记忆T 细胞。

第二节 T 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TCR-CD3复合物

T 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

特异性识别Ag 的分子基础。

4种肽链:α, β, γ, δ

2种异源双聚体:

TCR 的结构和功能

TCR 不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表面的表位,只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

CD3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ITAM ): ITAM 的磷酸化后,与ZAP-70的结合是T 细胞活化信号传导过程早期阶段的重要生化反应之一。

TCR-CD3复合物生物学功能

特异性识别Ag

TCR :特异性识别Ag-Ag 肽-MHC 复合物.

CD3:①稳定TCR 的结构.

②传递T 细胞活化信号1.

二、CD4和CD8分子

1. 成熟的T 细胞只

能表达CD4或CD8分子的其中一种。

2.CD4、CD8分子的主要功能是辅助TCR 识别抗原和参与T 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 CD4分子功能

TH 细胞激活的辅助受体(Co-Receptor) 与MHC-II 类分子结合,稳定TCR -抗原肽-MHC II 复合物.

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胞浆段直接与酪氨酸蛋白激酶P56LCK 相连, 可促使CD3分子的ITAM 基序酪氨酸磷酸化

CD8分子功能

CD8 与MHC-I 类分子结合,是细胞毒性T 细胞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

胞浆段直接与酪氨酸蛋白激酶P56LCK 相连, 参与信号传递并导致TC 细胞活化。

三、协同刺激分子

接受抗原刺激的为抗原特异性T 细胞克隆,T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具有严格的特异性。

APC 或靶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 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T 细胞活化所需的第二信号。

CD28和CTLA-4

1.CD28表达于约90%CD4+T细胞,50%CD8+T细胞 。

2.CTLA-4(CD152)表达于活化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

3.CTLA-4分子在胞浆内含有ITIM 基序。

CD40L(CD154)

CD40主要分布于抗原提呈细胞(B 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CD40L 主要表达于活化的CD4+T 细胞。

CD40L/CD40功能

1. 促进APC 活化

2. 促进T 细胞活化(APC B7表达增加, 分泌CK)

3. 促进B 细胞活化(提供B 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 。

四、丝裂原受体及其他表面分子

丝裂原受体:PHA, ConA, PWM

Fc 受体

补体受体

细胞因子受体

第三节 T 细胞的分类及功能

一. 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分类

初始T 细胞

表型:CD45RA+、 CD62L+、CD25-(IL-2R )

特点:未接触抗原的成熟T ,有分化潜能

效应T 细胞

迁往炎症部位,执行细胞免疫效应

记忆性T 细胞

表型:CD45RO+、CD25+(IL-2R )

特点:存活期长,接受抗原刺激后可迅速活化

二. 根据TCR 类型分类

TCR αβ T 细胞

CD4+或CD8+ ,参与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群

TCR γδ T 细胞

CD4―CD8―,少数为CD8+,参

三. 根据CD 分子分亚群

CD4+T细胞(CD3+CD4+CD8-)

CD4分子表达在60-65%T 细胞。CD4+T细胞识别外源性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活化后主要效应细胞为Th 细胞。

CD8+T细胞(CD3+CD4-CD8+)

CD8分子表达于30-35% T 细胞

CD8+ T细胞识别内源性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活化后,效应细胞为Tc 细胞, 即CTL 。

四. 根据功能特征分亚群

1. Th1

分泌CKs :IL-2、IFN-γ、TNF

IFN-γ:M φ的活化因子,促进IgG 生成

IFN-γ、IL-2、IL-12:NK 激活剂

TNF :诱导靶细胞凋亡

IL-2:促进T 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

生物学功能

介导细胞免疫

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TDTH)

2. Th2

分泌CKs :IL-4、5、6、10

促进B 细胞增殖、成熟和促进抗体生成

生物学功能:

辅助体液免疫

抗寄生虫感染

参与变态反应:特应性皮炎,支气管哮喘

3. Th3 :分泌TGF β, 免疫抑制作用

4. Th17: 分泌IL-17,IL-21等,参与固有免疫。

5. Tfh (follicular helper T cell, Tfh):

存在于淋巴滤泡, 辅助B 细胞应答的关键细胞。

分泌IL-21

(二)细胞毒性T 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

表型:CD8+ TCRαβ

功能: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

杀伤机制

细胞裂解(细胞毒):穿孔素、颗粒酶等

诱导靶细胞凋亡:Fas/FasL

CTL 杀伤特点:

a 、特异性识别靶细胞

b 、受MHC 限制

c 、连续杀伤作用,自身不受损伤

(三)调节性T 细胞(reguletary T cell, Treg)

主要为表达CD25的CD4+T细胞亚群(CD4+CD25+T)。

参与免疫应答的负调节。

1. 自然调节性T 细胞(nTreg):CD4+CD25+Foxp3+

2. 诱导性调节性T 细胞(iTreg) :CD4+CD25+Foxp3+

Tr1和Th3

3. 其他调节性T 细胞:CD8+Treg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T 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

1. 通过MHC Ⅱ类分子提呈Ag 的APC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professional APC)

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T 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摄取、加工、处理与提呈抗原功能强.

DC 、Mo/Mφ、B

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non-professional APC)

经抗原、IFN-γ刺激活化后表达MHC II分子和共刺激分子, 摄取、处理、加工、提呈抗原的能力弱。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间皮细胞等.

2. 通过MHC-I 类分子提呈Ag 的APC: 广义的APC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广泛分布于除脑以外的全身脏器

抗原提呈能力最强

显著刺激初始T 细胞(naive T cell) 增殖

机体适应性T 细胞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

DC 的分类——根据来源分类

髓系DC: 免疫应答的诱导和启动

淋巴系DC:干扰素产生细胞,抗病毒作用

根据分化成熟状态分类

非成熟DC: 抗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能力强,提呈能力弱

MHC-II 分子、AM, 协同刺激分子表达水平低

成熟DC: 抗原提呈能力增强,激发应答能力增强

MHC-II 分子、AM, 协同刺激分子表达水平高

根据组织分布分类

淋巴样组织中的DC :并指状DC(IDC滤泡样DC(FDC)

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 :间质性DC 朗格汉斯细胞

体液中的DC :隐蔽细胞(veiled cell)血液DC

单核-巨噬细胞(Monocyte-Macrophage)

生物学功能(第14章,固有免疫)

吞噬杀伤功能

分泌功能

加工处理提呈Ag ,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不能活化初始T 细胞,而仅能刺激已活化的T 细胞或记忆性T 细胞

三、B 淋巴细胞:

既是体液免疫应答的执行细胞,又是专职APC

B 细胞提呈抗原,尤其低浓度抗原

B 细胞提呈抗原功能与mIg 有关——浓集抗原,并使之内化。

再次应答过程中记忆性B 细胞作为APC

激活抗原特异性的Th 细胞

第二节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抗原加工(antigen processing)

APC 将抗原降解、加工处理成多肽片段,与MHC 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 复合物,表达于膜表面的过程。

抗原提呈(antigen presentation)

APC 表面的抗原肽与MHC 分子结合的复合物与T 细胞表面的TCR 结合为TCR-抗原肽-MHC 三元体,从而活化T 细胞的全过程。

抗原分类: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

来自APC 外,需被摄入细胞内才能进行加工处理,以抗原肽-MHC II类复合物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CD4+ T细胞识别。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

由APC 胞内合成,直接被APC 加工处理,以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CD8+ T细胞识别

PC 通过四种途径进行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MHC 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MHC II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 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

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一)MHC 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内源性抗原经proteasome 的加工、处理及TAP 的转运。

α-chain 的形成、与β2m 组装成MHC-Ⅰ类分子。

Ag 肽:MHC-Ⅰ复合物在ER 内形成。

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CD8+ T细胞识别 所有有核细胞均具有通过MHC I类分子提呈Ag 的能力

(二)MHC II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1. 外源性抗原肽在内体/溶酶体产生

2.MHC-II 分子在粗面内质网合成

外源性抗原经内体/溶酶体加工、处理。

有Ii ,HLA-DM 参与(非Ii 链依赖途径除外)。

Ag 肽-MHC-II 复合物在内体/MⅡC 形成。

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CD4+ T细胞识别 非Ii 链依赖途径:抗原肽直接与空载MHC Ⅱ类分子结合表达在细胞膜表面。

(三)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 分子交叉提呈)

外源性抗原 MHC-Ⅱ类分子

内源性抗原 MHC-Ⅰ类分子

抗感染(李斯特菌)。

抗肿瘤(DC 被病毒感染后,MHC-I 合成减少。此时HSP-肿瘤抗原、抗原抗体复合物、凋亡和

坏死细胞被再摄入交叉提呈活化CTL )。

Summary

T 细胞只能识别抗原提呈细胞提呈的抗原肽-MHC 分子,

APC 必不可少。

内源性抗原肽在所有有核细胞中加工,需proteasome 、

TAP 、伴侣分子参与,产生pMHC-Ⅰ复合物, 供CD8+T 识别。

外源性抗原肽段在APC 加工,需蛋白水解酶、Ii ,HLA-DM 参与,产生pMHC-II 复合物, 供CD4+T 识别。

抗原的加工、处理及提呈有交叉现象, 具有重要意义。

脂类抗原加工、处理及提呈,激活CD1限制性T 细胞, 不仅扩大了免疫应答的范围,而且对T 细胞的蛋白质应答具有调节作用。

(二)吞噬细胞phagocytic cell

1. 单核巨噬细胞

组成: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分布于皮肤、肝脏、肺、骨等

特点:

变形运动

粘附玻璃

主要生物学功能

杀伤清除病原体

杀伤靶细胞

参与炎症反应

加工提呈抗原

免疫调节

2.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 )

来源于骨髓干细胞,占外周血白细胞的50%~70%。

吞噬能力强。

感染发生时首先到达的效应细胞:6h 数量达高峰,约增加10倍以上,是机体急性炎症反应的重要成分。

杀伤病原体。

(三) 树突状细胞

Processing and presenting antigen, initiating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Participating in immunological regulation

调节Th 细胞的分化

经典CD(cDC)/髓样DC (mDC): IL-2,IL-12

浆细胞样DC (pDC): IFN-α, 抗病毒,IL-4,5

inducing immune tolerance:DC in thymus

四)自然杀伤细胞 natural killer, NK

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中,在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中有少量存在

是不同于T/B细胞的第三类淋巴细胞

TCR-、mIg-、CD56+、CD16+为鉴定标志

功能:

ADCC

无需抗原致敏,抗胞内病原体、抗肿瘤

分泌细胞因子,如IFN-γ, TNF-α

NK 表面受体分类

根据功能分为:

活化性受体

抑制性受体(生理条件下,占主导地位)

根据识别的配体分为:

识别HLA Ⅰ类分子的受体(识别经典或非经典HLA Ⅰ类分子):KIR,KLR 识别非HLA Ⅰ类分子的受体:NKG2D ,自然细胞毒性受体

(1)识别MHC-I 类分子的NK 细胞受体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KIR)

抑制性受体: KIR2DL,KIR3DL

活化性受体:KIR2DS,KIR3DS (DAP12)

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

(killer lectin-like receptor, KLR)

抑制性受体:CD94/NKG2A

活化性受体:CD94/NKG2C(DAP12)

识别非HLA I 类分子的NK 细胞受体

其配体表达在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正常细胞低

表达或不表达。

1) NKG2D/DAP10(活化性)

配体:多种肿瘤细胞上MHC Ⅰ类相关的A/B分子

(MIC A/B)

2) 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CR ,NK 的标志, 主要的活化受体)

NKp46/δδ, NKp30/δδ

NKp44/DAP12(活化NK 的标志)

配体:流感病毒血凝素

2. NK细胞活性的调节

正常时,识别HLAI 类分子的抑制性受体介导的抑制作用占主

导地位,表现为NK 不活化,不杀伤正常细胞。例:胎盘滋养

层细胞高表达HLA-G 、HLA-E (CD94/NKG2A的配体)

,保护胎儿不被母体排斥。

异常时,活化性受体识别的糖结构出现或MHC-I 分子变异、

减少,活化性受体介导的NK 激活作用为主,杀伤病毒感染/

肿瘤细胞。

识别非HLA Ⅰ类分子的受体的与多种肿瘤细胞上MIC A/B 或

者流感病毒血凝素等配体结合,杀伤病毒感染/肿瘤细胞。

NK 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FasL途径;TNF-α/TNFR-1途径

NK 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杀伤肿瘤细胞(MHC 非限制性)

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较CTL 早)

杀伤胞内寄生菌

杀伤真菌

受体活化或ADCC 方式杀伤靶细胞

免疫调节功能(释放IFN-γ——Th1,CTL )

固有样淋巴细胞

1. NK T细胞

表型:CD56+ 、TCR-CD3

多为CD4-CD8-, 少数为CD4+。

识别CD1提呈的脂类抗原

杀伤靶细胞:

①穿孔素/颗粒酶

②FasL/Fas杀伤靶细胞

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2. γδ T 细胞

CD4―CD8―,少数为CD8+。

可识别某些病毒蛋白以及非多肽抗原(脂类、磷酸化抗原)

对CD1提呈的抗原产生应答

第一防线细胞(在粘膜、皮下组织)

杀伤机制同NK 和CD8+CTL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3. B-1细胞

CD5+,mIgM+

产生于个体发育的早期,可自我更新。 对多糖类Ag 和自身变性Ag 应答。

主要分布胸腔、腹腔、肠道固有层中。

①产生抗细菌、低亲和力IgM 抗体

②产生多反应性自身抗体

③维持自稳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参与I 型超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

吞噬杀菌,杀寄生虫。


相关文章

  • 科技论文写作综述模板
  • 作业(课程考核) 一.内容 撰写:500-800字综述. 二.步骤: 1. 确定关键词:自选学科领域中的3 个: 2. 检索文献:10-20 中.英文论文,其中至少2016年3篇或2015年以来5篇: 3. 阅读并归纳整理论文要点,撰写一篇 ...查看


  • 肺癌新靶向治疗进展
  • ・447・ ・ 综述・ 肺癌新靶向治疗进展 尚聪聪 张力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病死率最高的癌症,大部分肺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既往的系统性治疗基于组织学亚型以含铂双药化疗为主.过去10年肺癌在靶向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具有敏感驱动性基因突 ...查看


  • 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与应用
  • 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1970-01-01]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2 年9月第18卷第5期 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与应用 霍孟华,戚可名,黄金井 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 ...查看


  • 黄芪中有效成分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_张蔷
  • 黄芪中有效成分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21*1 张蔷,高文远,满淑丽 (1. 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津300072: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天津300072) ["补药之长"摘要]黄芪药用历史悠久, ...查看


  • 统计源期刊2
  • 2010年-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最新版)点击下面链接! http://www.xiangya.cc/yyzj/pfk/2010/1214/17284.html 2009年统计源期刊目录(影响因子) 医药.卫生类 序号 类别 期 ...查看


  • 黄芪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综述
  • 摘要 近年研究表明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有黄芪多糖.皂苷类.黄酮类和氨基酸等;其药理作用为提高免疫功能, 增强抗氧化.抗辐射和抗癌作用, 保护心脑血管.肝脏.肾脏和肺脏作用, 保护脑细胞.提高记忆力, 舒张血管平滑肌, 激素样作用, 抗菌及抑制 ...查看


  • 研究综述格式
  • ISSN 100727626C N 1123870ΠQ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6年10月22(10):767-771 ・综述・ 脂筏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刘 坤 1),2) , 姜 颖 1),2)3 , 贺福初 1),2),3)3 ...查看


  • 胚胎干细胞建系方法
  • 生物技术通报 #技术与方法#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6年第1期 胚胎干细胞建系方法 梁琳 王振飞 李煜 (内蒙古大学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 010021) 摘 要: 胚胎干细胞具 ...查看


  •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 注:以下各项所述临床意义,仅是表明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并不表示一定患有某病.请勿随便对号入座!如有疑问请至医院由专业医生结合体格检查等后确诊!!! 检验项目 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 ...查看


热门内容